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天塔》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通天塔》影评10篇

2022-03-15 10:5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天塔》影评10篇

  《通天塔》是一部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布拉德·皮特 / 凯特·布兰切特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天塔》影评(一):跨越地域,却抹不平歧视

  电影比预想中的好,好在每一个故事都叙述的那么精彩,事情相关却又不累赘。就好比是忙碌的蚂蚁社会,突然从天顶开了一个小孔,于是我们看到了蚂蚁们生活的一个截面,错综复杂,牵丝绊藤,没有办法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和数字来衡量一件事情和一个人。就如同那个墨西哥女人的侄子,他不是坏人,却一手造成了另一个悲惨的结局。

  四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一对美国夫妇、一个摩洛哥家庭、一个墨西哥家庭和一对日本妇女之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美国夫妇之间的问题我没注意看,大概是要离婚什么的,这个需要再看一边搞懂),但是结局却又相当大的不同。

  美国夫妇不仅身体康复夫妻间的感情也恢复了;摩洛哥家庭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死于警察的乱枪,一个因自己失手打伤美国妇人而不得不将深陷囹圄;墨西哥的保姆前日眼见儿子结婚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后一日却在烈日荒漠中被迫将心爱的孩子留在原地而自己则被遣送回国;日本聋女渴望有人平等地爱她,但是即使沉醉在酒精和药物里也无法麻醉自己,只是最终发现父亲对自己默默的爱。

  看这部电影很难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太多现实主义的情节让不那么可爱的生活变得更加冰冷。在观看影片中,始终无法不拿现实生活来比较:如果那不是一对美国夫妇,如果他们不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白人,凯特饰演的美国妻子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如果不是误伤了美国人,摩洛哥家庭是否就不会失去大儿子?如果不是因为带着主人家的两个孩子过边境,墨西哥保姆是不是就能顺利通过边境了呢?如果不是聋哑人,日本女孩子是不是就不会如此激愤如此无奈了呢?

  太多太多的问题,我们找不到答案,所能回答的是事情的因果关系如同命运安排一样既不可捉摸又无法改变。太多先验的东西左右了人的视线和行为准则,让人类自己无法平等的对待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只是有时候你无能为力。

  《通天塔》影评(二):Babel

  刚看过这部电影,刚开始很吸引人,到后来就无聊了。觉得电影利用我的好奇心,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他想表达的思想却是值得玩味的。

  吸引我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互相影响,故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被导演用了一中我认为不是很高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看法也好,观点也罢。但是我认为导演达到了目的。仔细一想谁把这些看似没什么联系的四个家庭,来自四个国家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联系的再怎么拙劣,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通天塔》影评(三):作者反對全球化?

  要說的是印象比較深的是幾段記憶:

  摩洛哥篇

  自慰的小兄弟,槍法神準,但是這一切爲什麽是他,而不是他哥哥?或許,哥哥成長的時段,美國大片、性解放、槍支彈藥等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沒有大舉侵入。總之,論生存的能力,哥哥是比不上弟弟的。

  最後,哥哥中槍快要死了,弟弟狠狠地砸斷了一切的源頭——槍,舉手投降,請求拯救哥哥。新的一代,對各種工具的使用和局面的掌控與鎮靜,他的父親都比不上。但是,生活的醫療、教育和衛生等物質生存基礎之差,可惜了一少年。

  引用百科——導演阿利安卓表示:摩洛哥小孩的故事不只是警察追捕男孩的悲劇,更意味著在一個高度講究精神層面的穆斯林家庭裡的道德瓦解。《LOOK》電影雜誌,第122期,第34頁,台灣出版

  墨西哥篇

  藝術無處不在的墨西哥,熱情奔放的拉美,街頭文化可見一斑。又如他們旋轉雞頭殺雞的方法,稱奇。不解的是,美國在邊境問題采取的雙重標準:出寬嚴入。結果以至於,兩個小孩差點喪命沙漠。

  日本篇

  除了夜總會的閃光過強,現代化的狂躁,年輕人最容易迷失,特別是推遲了成人的一代。聾啞的女孩,固然不能適從。最可憐的是她的父親。色情文化發達的日本,他只能選擇一個人去非洲狩獵,為此埋下一切的伏筆。

  百科引用——導演阿利安卓表示:「溝通不只是說說而已,同時也是肉體上的反應,以千惠子這個日本少女的例子來說,除了缺乏母愛,還受苦於無法言語,當聲音無法作為表達時,身體成為工具,用來當作武器或是邀請。

  难道可以说:作者是反對全球化的。

  《通天塔》影评(四):因为,我们的初衷如此美好。就像babel……

  这部片子讲了很多方面的东西不是我能够一一罗列的出来的,不过我只讲我欣赏的部分。

  导演从一开始就把镜头给了摩洛哥荒凉沙漠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村庄的两兄弟。从得到枪,到两兄弟为了谁先开枪引出的兄弟之间的争执,到偷看姐姐脱衣服,到兄弟间因为妒忌而产生的争执,直到弟弟背着哥哥躲在小山坡内想着姐姐的裸体自慰。导演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强而有力的高潮。那张未脱稚气的脸沉浸在性幻想中自慰的镜头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段对性的描写我想很多评论家都不会提及,也许是被剧中其他看似更有代表性的情节和寓意给掩盖。而我提及它是因为我在此看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

  “最最原始的人性的纯真”

  多少分钟的胶片阿!全部都给了这样一个男孩。一个聪明好胜自由活泼的男孩,一个曾拥有全世界的男孩,一个不为欲望感到羞耻自信勇敢的男孩,从这个男孩身上,我们难道不曾看到光吗?对比起他,那两个美国儿童看起来尽是如此的柔弱和病态!!这不正是片中所追求的不含任何侵略性的人性最单纯的宣泄与表达吗?

  对弟弟的描写,从年轻气盛到因为无知而开枪;从得知杀了人而恐惧,逃避;到因为哥哥说出姐姐默许自己偷看的事情而出手打了哥哥;到看到哥哥被警察枪击后愤怒的举枪还击;到看到哥哥中第二枪昏死过去后的绝望与无奈,举起双手走向警察。

  虽然兄弟俩的矛盾这样一路升华,但当他最后在意识到会永远失去对方时,当他看到不知道是否还生还的哥哥的身体时,弟弟的脑中只剩下当初兄弟俩在一起时的开怀时光,是那样的自由和美好。

  导演在这里寄托的对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美好向往和期待,都用兄弟之间激烈矛盾与感情概括进去了。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国家与国家种族或者宗教之间的矛盾,不正如同兄弟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的矛盾吗?因为成长竞争使这些矛盾逐渐激化。但即使这样,在有着如此之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丑陋的世界却被作者同时寄予着这些美好的期待如同对兄弟间情感羁绊的期待一样。

  于是,在导演如此这般费尽心思的阐明了用意后,我们再看这部片子尽是如此的切题: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初看这部片子的郁闷一扫而空。很多事情都不是由我们的思想所左右的,很多肮脏和无奈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社会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让我们疲于奔命,我们也许每天都会在迷茫的时候冒出无奈和失落的念头,但是,始终,我们还是不能够绝望。

  因为,我们的初衷如此美好。就像babel……

  《通天塔》影评(五):三言两语

  看了一些网站上的影评写的特别深刻,但也有人无聊的猜测日本女孩最后递给侦探的纸条内容和她母亲的死因.女孩赤裸的和父亲在阳台上拥抱的那一刻,仿佛听到一面墙倒塌的声音,视野也因此变的开阔.就象远眺的东京夜空,霓虹灯和天上的星星融化在一起.在这件相对渺小的事件上,体现的却是很实际的亲人与亲人之前缺乏沟通状态下的一种疏离.

  对于政治色彩的东西不是很感冒,但也不乏关注,仅仅止步于关注而已.美国这个国家对周围国家的敌对,以及把所有的国家都设为自己的假想敌,把所有的袭击都联想成为恐怖分子袭击.墨西哥女佣在美国生活了16年却仍旧无法获得合法的工作资格,最后仍是要被遣送回国.所以我想美国是个看似包容万象的大国,实则排外自守,步步为营.龌龊的国家.龌龊的政治.

  RAD PITT是真老了,还是化妆的比较沧桑?皱纹好多啊,特别是眼部.KATE BLENCHTE的演技一直都挺喜欢,很冷静,点到为止.在她缝针的部分我都要吓哭了.能感觉到那种钻心的疼痛.这队夫妻却是要在这般景况里才能察觉到将死未死实则是被生活的真相所埋藏的爱情.我想婚姻就是这样了,生活越久,爱就像呼吸一样被忽略掉了,但真的呼吸要停止了,才发现会死掉.

  人性有那么多恶和罪孽.但仍旧有美好的情感.当旅行车抛弃夫妻独自起程,还有当地的小伙在最终送他们上直升飞机时深情的握手.这些美好的情感洗刷着人性的丑恶,让人间存有温情.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因为从始至终我的心都一直随着电影的进展缠绕牵动纠结,直到结局的产生,我才发现,内心的感觉是温暖的.我想我还是愿意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还是愿意相信善良与爱将会在世间永存.也许那是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底线.

  《通天塔》影评(六):行走在天地之间

  《圣经》里,记载了初始人类想要建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为了防止人类到达天庭而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最终人类的难以沟通造成高塔的坍塌,通天梦成为泡影。

  《通天塔》是导演继《爱情是狗娘》《21克》的第三部”隔阂”之作,获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和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 。亚里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通过四组故事交叉叙述,试图展示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语言带来的困扰,以及人性的缺陷与光芒等多重主题。从在摩洛哥等待救援的美国游客,闪到东京万千灯火中的一对父女,又转到北美荒地中惊慌失措的墨西哥保姆,都是人类处于困境中无助的写照。人类通天的梦想从未消逝,而打通人类内心交流的瓶颈亦是无数世人的美好愿望。

  然而,通天塔仅仅是因为语言不通而没有建成?

  明明就在眼前的事物也可忽视,明明认识的人也可变为陌生。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幸福难以满足,欲望难以控制。我们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看着世界变化,通过任一社交软件寻找在线聊天对象。语言、空间、甚至时间,都不再是障碍。别人的喜怒哀乐都在指尖的轻滑中成为消遣,看似热闹,实则冷漠。

  abel中文名为《巴别塔》,又可译为《通天塔》,台湾则译为《火线交错》。直译的清新明了,意译的文学雅致,台版的则将影片中的纷争吵闹浮现眼帘。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在摩洛哥的村庄,医院只有一辆救护车,救助受伤妻子的竟然是一位兽医,当他拿着普通的针线穿过妻子的皮肉,那发出的苦痛声,深深地刺到了我的心,不仅因为那针带给皮肉的痛苦,更因为想到长期处于这种情况的人民。美国旅客从车窗上带着猎奇心理看着村庄,村庄的人们好奇地围着客车转,当直升飞机升起,没有对白,只有风沙里,他们的挥手。而导演特意选择美国,日本,墨西哥,摩洛哥四个国家作为例子,白,黄,棕,黑四个人种的命运交叉。作为保姆的墨西哥女人,在美国工作16年,最终被逐出美国。事实上,在现实中,就是如此不平等,美墨两国虽然相邻,但是美国对于墨西哥的限制相当严厉,甚至有着歧视态度,他们把墨西哥当做他们的下城,墨西哥人在美国当着帮佣,苦工,不起眼的小角色,而游走在这两个国家的墨西哥人,他们虽然获得短暂的舒适,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拿着猎枪的两个小男孩,不知道枪的危害,直到在得知一个女人受伤后才开始害怕,村庄里的人们不懂救护知识,一群群人跟着美国夫妇身后,像参观一种新鲜事物,物质上的极度贫苦带给他们知识上的匮乏,而他们行走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很难被人发现,仿佛是社会上的隐形者,既可存在,也可消失。

  但是在墨西哥的那场盛大婚礼,却让我感受到不同的体会:漫天黄沙之中,人们欢歌起舞,嬉皮音乐奏起,新人穿着纯洁的婚服在众人的注视下相吻,特写镜头里新娘甜蜜的笑容,这里的情景与其他故事迥然对比,他们满满溢出的幸福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生命里散发出的活力。既然生而平等,我们又怎么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片中有一位日本少女千惠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日本独特的历史,环海的边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塑造了这个樱花国度,这个少女的叛逆,羞涩,害怕,仿佛只有在日本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也许是因为与千惠子同龄以及看过许多日本书籍的缘故,我非常理解千惠子的心境。片中一直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而导演直接给了我们一个聋哑人,她没有语言,甚至不能发出声音,她脱下内裤来获得异性的注意,她在喷泉里与男孩们打闹嬉笑,她偷偷亲吻牙医,她不断挑衅警察,甚至全裸在对方面前。其中一个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千惠子与朋友一起乘地铁,他们吵闹的身影与旁边安静的大人形成对比,画面里,一直出现的是他们不停的嬉笑,直至把旁边的大人挤出画面,然而千惠子的眼神里却有一种紧张感,她害怕下次被同伴们抛弃,嘲笑,所以虽然她置身于这之间,却是格格不入的存在。而在荡秋千时的摇晃镜头,我们更能看出千惠子作为一个青春期女生的焦躁不安,对未来的迷茫,不确定。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就描写了一位女生因为自慰被老师发现,而杀死自己老师的故事。里面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青春期成长的女生,她们最在乎的其实是外人看待的眼光,她们期待在他人心中是纯洁,干净的,所以容不下任何的沙粒。千惠子也是这样的女生,失去母爱,与父亲发生矛盾,不能说话,她并不是真正渴望与异性肉体上的接触,而是渴望对方能够正视自己,像普通女生得到一份单纯的爱,或是尊重,因为得不到,所以拼命争取,甚至不惜跨过道德底线。语言在这里变得并不可替代,千惠子用内心真切地感受他人,也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渐实现内心的升华与跨越。

  导演亚里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今年2月凭借《鸟人》,一举拿下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这个出生在墨西哥的鬼才导演,在《鸟人》一众大咖成员的簇拥下,在领奖台上打趣得说道:“天啊,他们让我发言,因为我是英语说得最烂的。估计明年政府会向组委会出台,‘限制移民者作品’的政策,连着两届都是墨西哥人拿大奖,有点可疑,对吧。”接着幽默地感谢了一大票人,就快结束的时候,他很正经地说道:“我祈祷,有朝一日,我们能组建一个当之无愧的政府,在这个国家的墨西哥人,就是最近的移民者,我祈祷他们能和这个移民国度的早先建立者们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接纳,谢谢大家。”

  近十年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作为拉美裔群体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墨西哥裔占全部拉美裔人口三分之二左右。有人质疑墨西哥移民对社会福利等资源的利用给美国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涌现,也缓解不少美国老龄化压力。然而,处于同样移民者身份的黑人后代,也时刻警惕着墨裔给他们在就业上的压力。

  世界和平是人类美好蓝图里的至高愿景,要想真的实现,只是力不从心。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通过银幕,跨过大洲,越过海洋,将这一心愿,传给不同性别、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

  影片最后出现了一段字幕,其中“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明”深深打动了我。能够将黑夜点亮的光明究竟是什么--人性的美。丈夫将受伤的妻子紧抱于怀,那撕扯于心的痛楚无比悲壮;为游客奔波的导游,以及为夫妇担忧的村民;赤裸的千惠子与父亲在阳台上消除误解,直至他们成为万家灯火中微小的一点。

  其实电影的本质就在关心人性,人性有丑陋的一面,它让人类彼此仇恨,痛恨,根本不能团结起来建筑心中的“通天塔”。但能照耀我们的亦是人性,影片最后,男孩得到原谅,夫妇受到救助,父女关系得到缓和•••••似乎预示着导演对于人性美好的寓意,虽然它的丑陋我们无法消除,但是它的美好也会照着我们的前行。

  一切故事的源头又回到了影片开头:荒无人烟的沙漠,只听见人的走路声,摇晃镜头里干枯的脸,男人敲门递上一把“来福枪”,“枪”成为贯穿整个事件的关键线索。电影作者不过是从众多生活场景,众多人物,众多事件中剪接出最精彩的片段,我们不能单单仅从观者的角度看电影人物的喜怒哀乐,“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将影响事物的发展,因为我们的生命不再独立存在,我们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也参与了他人生命的存在。

  《通天塔》影评(七):你真的会与他人沟通吗

  沟通-这个人类之间传递感情最直接的方法,并不是能说同样的语言就可以做得好,他更需要用心灵。pitt夫妇身处困境时,自己的同胞抽身而去,而对他们不离不弃的反而是那些沟通起来很困难的当地人。对于日本女孩而言,自己亲生父亲对她的了解甚至还赶不上一个萍水相逢的警察。

  那怎样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呢?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摒弃心中的防备,把最真实的一面显现出来,让对方从根本上去了解你。pitt夫妇的重燃旧爱发生在cate这个看似挑剔强硬的女人失禁而且显现出其软弱一面的时候。日本父亲在看到赤裸着身体的女儿时应该也意识到了自己原来对女儿是多么的不了解。

  影片最后各个人物应该都各得其所了,pitt夫妇经过生死的洗礼找回了失去的爱。日本父女因为母亲自杀这个诱因带来的种种也终于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了。墨西哥女人终于离开了那个她打拼了16年仍无法融入也不被承认的国度,回到了真正属于她的祖国和儿子的怀抱。摩洛哥小男孩在目睹了自己并不尊重的哥哥惨死后,明白了自己是多么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

  影片取名babel说明影片的主旨是要说明人类之间如何沟通理解的问题,但实际上这部片子里面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应该说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好片子。

  最后,看到不少人都很好奇日本女孩的母亲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并不重要,影片也没想说清楚,跳楼和吞枪这么大区别也会搞错,只能说明他们父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问题。不过让我来推断,我认为应该是跳楼,毕竟女儿是第一目击者,而且影片前面出现过父亲对于女儿说过的话总是心不在焉的场景

  《通天塔》影评(八):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在火车上,看的这个片子。在手机的2.4英寸的液晶屏上,近乎亵渎地看完了这部近来一直受到追捧的片子。

  不是我喜欢的片子,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压抑,冥冥中,我知道了,导演不是想给我讲一个值得在旅途上轻松消遣的故事。

  摩洛哥的孩子,就这样莫名地死掉了。。善良的墨西哥保姆,无奈地回到了家中。。。帅帅的皮特和他的妻子,一颗子弹中辗转。。。一个赤裸的日本聋哑女孩。。。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轻松不起来。

  巴别塔,人类永远无法建造完成的通天之塔。误会是如此容易,偏见是如此深刻,而这一刻,沟通,似乎显得如此艰难。

  有些片段,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这也许是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电影的又一个电影吧。

  《通天塔》影评(九):BABEL

  沟通需要

  很多经历 很多聪慧

  懂得

  理解 至多 只是类比

  需要

  很深沉的智慧 直到真正懂得 别人的痛苦远比自己的深重

  需要

  对自己严厉 需要懂得 偏执 决不能放纵

  需要

  身负最深的罪孽 和 善良

  要懂得

  自尊 骄傲 不能也不用 被作为防备强调

  因为最高贵的 最坚如磐石 即使隐形 无法被忽视

  要坚信

  深爱 会喂养 信念

  要发誓

  永不选择失望 永不放弃 永不停止努力 即使非常疲惫

  我们漂浮在黑夜里

  我们又聋又哑

  我们不能绝望

  我在此岸燃烧灵魂 我睁大了眼睛彻夜彻夜

  希望那一点光亮温暖你彼岸的疲倦

  请你不要闭上眼睛

  请你不要闭上眼睛

  --------------------------------------------------------------------------------

  ABEL 。。一部开始并没有太多期待,最后几乎哭着看完的电影。。。。

  动人的片子。

  《通天塔》影评(十):《巴别塔》:站在塔顶,我们就能碰到天吗?

  文:十一月的雨

  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当马丁·西科塞斯凭借《无间行者》从好莱坞电影三巨头的手中接过最佳导演小金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马丁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能加冕作为影迷的我来说自然是激动万分的。但是抛却这层心理原因后不可否认的是,《无间行者》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这个奖项的安慰性质太过明显。单纯论实力的话,当年的最佳影片毫无疑问应该属于《巴别塔》。

  群戏:六度分割理论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斯坦利·摩根(stanley milgram)提出的。简单来说,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建立一种联系,最多只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巴别塔》就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

  北非摩洛哥境内,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而他们手上拿着的,是父亲买给他们打狼护羊的一把猎枪。可兄弟俩少不更事,拿远处驶来的旅游巴士当靶子打赌射击。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与苏珊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只留下心爱的孩子在美国由墨西哥保姆照顾。在经过了反复的争论以及内心的挣扎之后,两人依然摆脱不了怅惘的心结,正搭巴士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不料悲剧突然降临,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妻子。为了挽救爱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计四处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任何一件简单的情况解释起来都遇到重重障碍。美国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开外交求援;当地的警察也迅速发现了肇事的父子,将三人包围在山坡。与此同时,远在美国家中的墨西哥保姆很想在离家长达9年之后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于是,她说服侄子陪她带着理查德的两个美国小孩儿同回墨西哥。在参加完婚礼的归途中,由于人种与肤色以及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被警察当成绑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继而又与小孩失散。在遥远的日本,曾赠与非洲朋友步枪的日本人亦面临着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杀,聋哑的女儿在母亲自杀后更加自闭,并且还靠勾引她遇到的每个男人来宣泄心中的痛苦。

  十二个人、三个国家、四种不同的命运、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于那一声无意的枪响……命运交织的罗网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灵魂纳入其中,百态人生构成了一部典型的群戏。“群戏”这个由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独创的电影类型,因其纷繁各异的人物角色,多个故事平行交叉进行的叙事方式,以及各个故事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戏剧冲突,在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最有影响力的群戏除了奥尔特曼几乎所有的作品之外,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和《低俗小说》,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和《掠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不羁夜》和《木兰花》都算是个中翘楚。而自2005年同为群戏的《撞车》击败《断背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巴别塔》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和金球奖最佳影片之后,更是让这个类型的电影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延续和突破:从《爱情是狗娘》到《21克》再到《巴别塔》

  其实纵观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所有作品,就会发现多线索交叉叙事手法其实是他的电影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他显然不满足于简单的平铺直叙讲故事,所以他在本来就人物众多的群戏中采取交叉叙事的表现方式,打乱故事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又通过剪辑把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随着纷繁的线索和情节逐个出现又一步步显现端倪,那种不断完整的结构和观众层层叠加的心理悬念达到了天然的契合。于是随着导演最终把多条故事线索分条缕晰的展现出来的时候,一幅形形色色的人性浮世绘也随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于是百种滋味顿时涌上心头,很多的时候我们过于关注于自身,当这样的多个故事把这些个体都串联起来的时候,它引发我们的思考会丰富的多,那种悲悯和厚重,与读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后的感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冈萨雷斯从处女作《爱情是狗娘》开始,就已经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整合故事线索的能力;到《21克》时,虽然影片的涉及的人物较前作减少了,但多线索交叉叙事的手法无一例外的延续了下来,而且在对人性的刻画上《21克》无疑更加出色。当《巴别塔》以群戏多线索形式再次亮相时,有人质疑说导演在重复自己惯常的手法而没有任何创新和突破。这种说法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三部影片虽然基本架构相似,但其实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突破最后升华的过程。如果说《爱情是狗娘》尚且是一部趣味横生的本土作品的话,《21克》则用尖锐和小众的风格软化了影片的表现手法而深化了人性命题 。《巴别塔》在前两部作品的基础上全面升华,结构和主题上都更加宏大与深化,以宗教故事为题的片名更揭示了导演想要探讨命题的野心:全世界人类之间沟通的隔阂。

  《圣经》:巴别塔的宗教隐喻

  巴别塔(Babel)的故事出自《圣经》创世纪:世界分化前,人类之间只存在一种文字和语言。为了防止洪水再次来临时无处可躲,同时为了扬名于世,开人们开始着手建造一座能通天的巨塔。这种做法违背了上帝的意愿,于是他弄乱了建造者之间的语言,使得他们无法沟通。失去了沟通的能力,这项必须依靠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最终夭折。

  由此可以看出,巴别塔的故事是导演贯穿全片的一个宗教隐喻。影片的四个故事涉及的12个不同的个体之间,因为种族,信仰,感情,生理等种种原因所产生隔阂,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大地之上人心之中,而人类所渴望的心与心之间完全的理解和信任,则像是那片浩瀚而清澈的天空,那么遥不可及。

  影片中的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被这种隔阂深刻的笼罩着,因此看似偶然的不幸事件,实际上原因全都集中在了这个命题上。

  摩洛哥的黑人兄弟打伤来美国游客苏珊之后,美国政府介入此事,当地警察很快通过猎枪查到了他们头上。兄弟俩以为自己杀了人恐慌的逃离了。被警察阻截之后的一阵草率的枪战让其中一个孩子失去了生命。一场惨剧的源头仅仅是一个误会,而这个误会所造成的结果却永远无法挽回了。

  苏珊中枪之后亟待救治,可旅游巴士上的乘客却纷纷表示要尽快远离那个地方,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留守并无任何意义,也可能害怕同样的恐怖事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总之任凭理查德如何劝阻和挽留,那帮人还是执意离去,只留下车身后的浓烟尘土弥漫心间,苏珊最后没有死,因为当地人的救助,而同胞间的漠然却让人绝望的心如死灰。

  美国夫妇家中的墨西哥保姆带着两个孩子参加完婚礼后的归途中,冲动的侄子为了防止检查出现麻烦驾车逃离了关卡,又在途中鲁莽的放下保姆和孩子想要独自先摆脱警察的追捕。茫茫黑色,戈壁沙漠,三个无助的人迷失其中。保姆放下孩子先去求援,可找到警察后他们却怎么也不相信她所的话,她含泪乞求,可无济于事,就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地位受人佣使的墨西哥人?

  发生在遥远的日本国度的故事看起来与前三个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集中点仅仅是日本人曾送出的一把枪。可它却是《巴别塔》四段命运中揭示沟通障碍问题最极端但最有力的一个。聋哑少女和他的父亲都是深陷隔阂之中痛苦失意的人,女儿因为生理的原因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欲求,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痛苦无人能了解,而惟一懂她母亲也在不久前自杀。于是这种压抑被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她在灯红酒绿中肆意放纵,她在嘲笑她的男人面前裸露自己。但她孤独依旧,痛苦依然。他的父亲虽然表面看起来是正常的,可是内心同样创伤累累,从她妻子自杀我们可以隐性的读出他们之间曾经的隔膜,现在惟一的亲人离他也越来越远,他尝试靠近并关心自己的女儿,但却无法渗透进她的痛苦根源。

  如果说前面的几个故事中的隔阂源于一种宏观的信仰,种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话,最后一个故事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微观表达。导演剥离了少女和周围人沟通的基本方式,实际上是把现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不理解和不关心无限放大的隐喻。

  献给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巴别塔象征着人类的团结,而上帝所在的天空则是人们沟通与理解的终极目的。现在我做一个假设,如果人们克服了沟通的障碍,最终修成了这座塔,站在塔顶,他们真的就能碰到天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为什么在全球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语言樊篱都不再成为阻碍的今天,即使是我们拥有着同样文化处于同一个社会下的人们,沟通却越来越难了呢?

  如果《巴别塔》仅限于把人性的痛苦和人类的苦难都冷静的揭示出来,那它就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导演在描摹人类不幸的同时并非冷酷的斩断了一切希望之光。也正是那些苦难之后的真情流露,才让影片笼罩了一层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

  在我看来,人文主义的极致即是一种大爱,那是一种对人性的宽容。你可以感觉到导演内心的温柔,在它的感染下,就算是一些异常奇异的光景,也无法不为之动容。

  《巴别塔》的结尾,聋哑少女找来了调查父亲的警察,却在他面前脱掉了衣服。她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得到理解,所以想要不顾一切的放纵。警察最终没有答应她的请求,他可能理解她,同样也同情她,但却帮不了她。

  父亲回来了,在狼藉的屋子里只看到了女儿的衣服,却不见她的身影。阳台的门开着。

  我的心和父亲同时收紧了,略过心头的恐惧让人颤抖。来到了阳台上,还好,女儿站在那。没有穿衣服,身后是深邃的夜空和闪烁的星星。

  父亲来到女儿身边,把她搂在怀里,女儿开始无声的啜泣。

  镜头一直停留在这两个悲伤的人身上,慢慢开始拉远,慢慢的他们开始隐入千万盏灯光之中,在它们的背后,是无垠的夜空。这一刻其实构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光景:父亲就那么抱着女儿,站在阳台上。女儿洁白的胴体与周遭的夜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乍一看来,这幅光景与漆黑的夜是如此格格不入。

  可就是这个看似突兀的镜头让我再次体味到了深沉的感动。这一刻是如此的平静,女儿和父亲的心第一次靠的如此之近,无需语言,无需解释,隔阂在此刻的无形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站在塔顶,我们就可以触到天吗?

  在这个慢慢拉远的镜头最后,导演用一句话给了我答案:“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泰戈尔说:“站在暮空俯瞰人世,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有不完美和不正常之处。然而,不抛弃一切,广收博纳,卑微的,受挫的,变态的,全部拥抱着,世界坦荡地展示自己的美。整体即美,美不是荆棘包围的窄圈了的东西,造物主能在静寂的夜空毫不费力地向世人昭示。”

  2008-4-11

  摘自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084067/

  QQ:1075723

  邮箱:nicolas_mi@163.com

  MSN:mxl117@yahoo.com.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通天塔》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