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芳香之旅》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芳香之旅》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5 03: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芳香之旅》经典观后感集

  《芳香之旅》是一部由章家瑞执导,张静初 / 范伟 / 聂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芳香之旅》观后感(一):那个年代的爱情

  lt;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

  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芳香之旅》观后感(二):苦涩人生,香气何来

  青春不能解读苍桑,正如苍桑难于解读青春。当它们被外因强行绑定,碰撞的悲情之下,幸福只能是一种假象。只是,人类的情感还有其它珍贵的模本,经过时间的烘焙,暗香经久,但这与爱情无关。

  时过境迁,当我们默认时代强加给我们的命运,时代却仍在悄然无情的变化。抗争,终像抛锚于现代闹市的“向阳号”,老迈无助,一切显得那么徒劳和不合时宜。

  一个人,拥有如何强大的心力,才可以如此孤独的活着。或者是心怀希望,或者是自我赎罪。他们是强者。是值得崇敬的人。而这与他们的境遇无关。

  《芳香之旅》观后感(三):做作了做作了

  上星期准备看的,愣是没看下去。昨天咬咬牙,又把碟翻出来看完,结果也没那么嗑碜。

  第一感觉就是做作了。整部片子都有点做作,不光是张静初。抬头一看导演是章家瑞,难怪。至于张静初,《孔雀》里本来就是一夸张角色,所以没人看出来,《七剑》里就觉得她挺闹腾,这部《芳香之旅》,前半段果然闹得慌,过了。

  整个电影后半段开始招人喜欢,张静初开着报废的向阳号堵在街上那段,几乎有迷幻的感觉。

  章家瑞是跟张静初铆上了,所以范伟没太多机会出彩,但人家老范毕竟是蒙特利尔影帝,眼神都不一样。

  还是浅了点,说文革的时候,小毛病也不少。顺便说一下,片子里的小红还真够犀利,那个时候居然敢鼓励别人搞婚外情,而且纯粹一王婆嘴脸。

  另外,我喜欢这黑色的海报,胜过花团锦簇那张太多。

  《芳香之旅》观后感(四):花开向阳————记电影《芳香之旅》

  在货架上挑了很久,最后选定了<<芳香之旅>>.2月14日就上映了,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部情人节上映的片子,说来说去,说的无非是爱情。不同的是此处描绘的爱情有些清淡,枯涩,后知后觉。聪明人是用舌尖去品位人生的。甜与苦的纠葛,辛与酸的折磨。

  之前一直不相信范伟可以抛弃他的搞笑的风格去演一个老实朴实甚至有些悲情的男人,也想看看张静初是怎样改变风格,演绎平凡女人的.我如何也不能把这二人联系到一起,开始时甚至觉得这种演员搭配就是一种失败,是打者情感剧旗号的喜剧.

  然而看过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

  或许故事情节并没什么新意,与大多数文化大革命时的青年男女一样,被动的放弃了爱情。与不爱的人生活一生。

  然而,什么才是爱情?

  刘医生给在春芬的信里曾说希望带她坐火车去上海,老崔一直记着。虽然他的收入微薄,但他们还是去了一次上海。车上,老崔把削好的苹果递给春芬,自己把一整条苹果皮塞进嘴里,用力的嚼着。看着他嚼苹果皮的样子,我不知道此刻他是否感觉到幸福,不知道苹果皮的味道是否也像苹果一样甘甜。他会用十五元钱帮春芬买红围巾,他擅自做主允许她离开岗位去采石厂看劳动改造的刘奋斗。婚后,当他得知春芬要在刘奋斗出国之前再见他一面时他愤怒了,坚持着不放她走。那是他们第一次大打出手,但受伤的却是他。第二天,他还是决定去接刘奋斗让这对有缘无分的人见上一面,可这一去,竟成了永诀。他安静了,每天保持着同样的动作,同样的神情,只有一颗心还在跳跃。而他的妻子,看着汽车被吊出水面时悲痛欲绝的妻子,就这样守着他,从八十年代一直守到二时一世纪。从懵懂长成坚强,从青丝守成了白发。后来,春芬成了一名司机,还是原来的线路,每天擦着他与老崔一起工作过的“向阳号”。多年以后,她终于明白了丈夫的苦心,明白了事故的原因。在那个晚上,老崔走了。依然是那个表情,但在恍惚中,我看到了一点笑意,或许此生,他很满足。春芬从一堆废物中找到了那辆被当作废铁变卖了的老汽车。点着了火,走在马路上。马路拥挤,汽车被迫熄火,而这一熄,就再没点着过。夜幕坠落,人影密集,夜幕下有人们嘲笑的话语,刁难咒骂,还有一双无助的眼睛。

  什么都丢了,什么都停止了。都丢在了相遇的那个雨天,丢在了那片令人沮丧的黄花地。

  “向阳号”没有了,老崔没有了,年华也没有了。一爱四十年,相对无言。

  她是伟大的女人,可以忍受丈夫的无能,心平气和的与他做有名无实的夫妻;他是真正的男人,他一直想用精神战胜身体,一直默默的付出,默默的等候。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过干柴烈火般的爱情,似乎一点都不重要。一个终其一生时间去照顾守侯你的人,即使彼此之间只是单方面的爱恋或者根本没有过炽热的爱情,也是有爱存在的。一字之差,可能是海与天的距离,但却取代不了水与田的简单。一个肯把果实递到你面前,而自己心甘情愿吃果皮的男人,就是爱你的男人。一个为你改变自己,强迫自己坚韧,愿一生在你左右照顾你的女人,就是爱你的女人。他的爱,如飞溅而出的水,直击心上;她的爱如文火慢炖的粥,粘稠而长久。这就够了,还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人是不必计较过去的,就算再刻骨铭心,也不过是前世红尘,早已散去。

  一直走吧,走到世界的尽头,在漫山勃发的向阳花中,回温最初的心动和最后的长久。

  一串芬芳,两分思念,绵延好远好远......

  《芳香之旅》观后感(五):历史把什么给遮蔽了?

  《芳香之旅》张静初、范伟主演的。挺压抑的一部片子。故事的时间跨度从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张静初饰演的角色春芬要从20岁不到的女孩演到60岁老人。60年代,20岁的春芬是个女售票员,崔师父是北方汉子为支援边区来到南方(云南的一个县城)。崔师父是司机,开着朝阳号。随着中国政治运动的发展,向阳号又改变为“反修号”。

  这是个极简单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小女子,爱上了一个书生,这个书生因为身份(海外关系)不好,被下放到南方县城工作,学的是医学。无论如何,刘医生的形象过于单薄了点,在影片中匆匆过场,印象中除了他的眼镜表明了他知识分子的身份之外,他的外在形象完全是偶像派风格。我注意到,导演安排春芬和在石灰场改造的刘医生在牛棚里的那场激情戏,当刘医生把湿衣服脱下来,给瑟瑟发抖的春芬穿时,露出的是很强健的臂膀和身躯。真不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啊。怎么看都是个明星。这样的肌肉男知识分子怎么能叫人不动心动情?

  但激情还没开始白热化,牛棚的土墙就坍塌下来,两人双双暴露在人前。最后组织叫春芬交代问题,春芬不从。组织居然动用了当时来讲的先进设备:录音机(不知道哪儿弄来的)。播放了刘医生的交代:1否定和春芬的恋爱关系。2坦白自己的错误,是在春芬主动的情况下,犯了小资产阶级的错误。

  最后组织又安排,春芬嫁给了崔师父。年龄的悬殊,再加上性生活的不和谐,春芬或者说张静初又回到了《孔雀》中郁郁寡欢的状态。

  剧情演进中,刘医生又一次出来,忏悔他的过失,请求春芬原谅。写了信,又打了电话。春芬把信撕了,电话挂了。但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崔师父的眼中,崔师父把垃圾里的信粘贴起来。刘医生在信中想为自己赎罪,满足春芬未遂的愿望。比如那在石灰场被风吹跑的红围巾,比如坐火车(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崔师父偷窥这些信,又帮春芬满足了愿望,成全了春芬的布尔乔亚情调,但崔师父究竟还是工人阶级的本色,他会的只是实实在在关心,比如火车上,他为春芬削苹果,削好的苹果给春芬,自己吃苹果皮。这是一个只会用父爱来表达爱情的男人。

  看到这里,觉得崔师父实在是可怜得紧。现在重新回忆这个片子,真是觉得,编剧编得很糟,禁不起推敲的东西太多。有时候叫我们去支持华语影片的确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影片述说一个女性的悲剧,这个悲剧多半是这个女人的主动放弃造成的。比如她对于婚姻的选择,虽然是组织上的安排,她也具有否决权,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地结了婚。刘医生成了个遥远的梦影,对于那个时代女人来讲,婚姻是一种宿命。尽管丈夫要服用中药来恢复他的性功能,这样的命,春芬也只得认了。认了,一切真实的感情只有被压抑下去。

  春芬为了去见刘医生最后一面,夫妻二人还是动了粗,一向百依百顺的丈夫居然又不从了。后来在90年代,春芬翻看已经成为植物人二十年之久的丈夫当年的日记才知道,丈夫说,他知道他们不会发生什么,但他不允许,是因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云云,总之是当时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不禁想,他如何能够知道不会发生什么呢,他如此相信为何还要把那些撕毁的信重新粘贴上,窥视春芬的秘密呢,由此我想可能导演也不知道这些人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真实所想都被神圣的名义给遮蔽了,只留下表象。但在春芬和丈夫的动武中,春芬又表现出了丝毫不属于那个历史年代的女人的行为和语言(完全是个女知识分子的口气)。她认为她有权利出去看一位将要出国的朋友,她对阻止她的丈夫说,你有什么资格不让我去。丈夫不给。总之是不给。不给的理由,当时没有说,后来在日记里说了,这个也是叫人不解的事情。

  欧斗的结果是丈夫被春芬推倒,扭伤了脚。两人又和好了。躺在床上的丈夫让春芬去吧,春芬不去了。第二天,一夜未合眼的丈夫,出了车祸,成了二十年植物人。出事的原因也是到二十年后才弄清楚——从那本日记本里——春芬知道,原来丈夫是要追回刘医生。

  影片当中的几处场景设置,很容易叫人联想起影片《孔雀》,张静初骑自行车奔忙在日新月异的小镇,穿忙于单位和医院之间,工作和照顾瘫痪的丈夫成为她的责任,她们那一代人都是为责任而活,所以当那个田老板因同情而爱上了40多岁的春芬时,春芬避之唯恐不及。那一代人有他们的理由,不仅仅是责任还是信念,让那一代的女人接受命运的方式就是承受。还有张静初一贯无语的状态,也是继承《孔雀》的,当50岁的春芬开着从垃圾场拾掇回来的“向阳号”的车,让人想起,河南安阳小镇上骑自行车的姐姐,身后飞起的降落伞,只不过姐姐承载着一代人没有飞起的梦,而春芬承载这一代人,被历史遗弃的梦。车上巨大的拆字,触目惊心,看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出悲剧感的。历史无情,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真实情感被埋葬了,更致命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埋葬的东西曾经存在过。大概只这个场景的图解,让我觉得是个亮点。

  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哀的故事。一段历史,一段被历史掩盖的情感。那个年代的个人情感被国家集体的情感所替代。历史离得远了,情节的设置上也有点幼稚,放映的时候,大家还是忍不住在几个场合笑起来。但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伤,回来再重述时,才发现它离经典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因为电影这东西在一个情景里打动你,走出这个情景发现种种虚幻和漏洞,也是常有的事情。悲剧总归是难的。当然,喜剧更难。但把悲剧弄得像喜剧还是不难的。

  《芳香之旅》观后感(六):不是太明白,但是看到了很强的时代的落差,青春的岁月在荒唐的岁月

  不是太明白为什么叫芳香之旅,e文是the road 这个芳香是说的是女孩子的路吗?

  大家都是好人,大家在一个大的时代的背景下,奇怪的活着,在毛泽东时代活着,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活着,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身不由己的东西。比如,春芬的初恋,比如刘奋斗的出卖,比如范伟的忠于毛泽东等,现在看来,都是滑稽的,或者可笑的,或者卑鄙的。但是,那个时代的怪胎的确是时代的产物。而春芬的人生,正是在时代的引导下,向着奇怪的方向走去

  而那辆有象征意义的车,也是一个符号,30万公里,60万公里,一直到报废。好像是社会的发展,或者人的一生一样。

  是在是为春芬惋惜。

  花季少女,初恋刚开始,就告夭折。接着嫁给了大自己的司机,而这个司机却有ed。虽然司机师傅很爱她,但是不能给她更多的性福。接着,司机师傅成了植物人,她开始守活寡。并且接替老公,继续司机的工作,还要照顾植物人丈夫。再到丈夫死去,自己老掉。

  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时代给你的。而你也只有欣然接受。人生如斯。

  《芳香之旅》观后感(七):思考不出的结果

  昨天晚上,黑着灯看完了这部放了很久的电影~~

  老是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编剧会把故事变成什么样?

  想来想去都是有点棘手呵呵~~

  开始,春芬和老崔怎么会一起到向阳号上的?

  我不知道

  后来,为什么老崔偏偏看上了春芬而不是其他姑娘?

  (私人觉得王主任开始介绍给老崔的那个姑娘长得也挺好看的~~)

  后来,春芬和刘医生恋爱为什么不赶快结婚?

  后来,刘医生为什么出卖了春芬?

  后来,老崔为什么又要何不爱自己的春芬结婚?

  后来,为什么两个人不能正常生活,生个孩子?

  后来,为什么刘奋斗又要来?

  后来,为什么老崔要去接他反而又出了车祸?

  后来,为什么老崔没有死去而是变成了植物人?

  后来,为什么春芬要死守这段婚姻?

  最后来,怎么搞成了这样的结局?!

  如果任何一个结果都有所改变的话,故事会不会更好看?

  我不知道,但愿吧~~

  :

  前面某位大哥写的故事情节严重与电影不符,实在有悖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敬请修改!!

  《芳香之旅》观后感(八):那个年代的记忆

  “那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嗅觉之旅。

  感伤和怀旧的心情会带给你花朵一般的陶醉和怡然。”

  张静初略显清涩的眼神穿过了年迈的妆容传递给偶的时候,偶突然觉得无所谓了,演员完全是一个剧本的二度创作,有心也罢,无意也好,谁说经过了40年的蹉跎,她的心境就该如此之沧桑,或许,她的眼神还就是空洞和漠然。40年后,有些话,也只有与老崔说得,是时代遗弃了她,还是她遗弃了时代,导演想传递的,偶也不想知道liao,看了前半段,已经心满意足了哈。

  后半段片子缓缓前进,略显张力不足,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偶都是可以分段整完这部片子滴。

  覃贤茂在小说里写道“也许在现在,那些在后来出生的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年轻的人们,已经是完全很难理解,很难想象。”

  http://www.bulaoge.cn/topic.blg?dmn=jiangjiang&tid=33109#Content

  《芳香之旅》观后感(九):最好的年代

  到底哪一个时候才是最好的年代?

  外婆说,除了她们那时候,都好都好。不打仗,能填饱肚子,养活家人,有吃有喝,还有什么不好的。那时的人老实。外婆如是说。妈妈说,是她们小的时候,虽然那时不比现在,什么都没有。天黑早早上床睡觉,糖果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简直就是奢侈的梦,玩自制的玩具,家家户户熟得像亲人…但那时的人们单纯,理想,懂满足。表姐说,是我们这个时候,什么好事都被赶上了,一家一个孩子,众星捧月似的,想要什么都有。就俩字形容:舒服。我说我不知道,反正是挺怀念小时候的,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时候。

  过去的人们在缅怀过去。现在的人们在憧憬会不会有更好的未来。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吧。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时候。正是这如今被我们抱怨忽视着的年代,会让我们在若干年后的某个午后,坐在阳光下,闭起眼睛,嘴角浮现笑容。

  年华似水。最珍贵的,不是失去的,也不是得到的,而是当下所拥有的。这样,我所经历的每一刻,都是我所能拥有的最好的时候。

  《芳香之旅》观后感(十):人在旅途,寻找芳香

  “芳香之旅”,放在情人节档期,让人有点迷惑,莫非是爱情片?看了才知道,这片子的现实意义远大于爱情,我甚至不知道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是否有爱情。将近2个小时的片长,让我不得不分两次看完。前1小时,是一部标准的爱情片,只不过背景放在了那个时代。影片的后半部分,无关爱情,有的,只是对那个时代,那一段芳香之旅的无限的怀念。本片很像张静初的成名作“孔雀”,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惊险刺激的特技,有的只是普通人普通的情感,很真实。导演用自己的镜头缅怀了那个年代,从90年代的售票员,十字路口那冷漠的人群,我甚至能看出导演在委婉的批判现在,只是限于某些原因,不能表现的太明显。在导演眼中,或许,在父辈们的眼中,那个年代的确是一段“芳香之旅”。

  一部这么长的片子,又不是大片,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看的理由,那就是范伟。今年的春晚少了范伟,一个节目都不能看了。从“看车人的七月”开始,范伟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喜剧演员”。他将一个男人隐忍而深沉的爱表现的非常到位。影片的后半部分,男主人公成了植物人,临死前流下的那一滴泪,我敢说,没点功力的演员是演不出来的。一个演员一旦靠某类角色出名,其后的片约必定都是那一类的,范伟如此,张静初也是如此。同“孔雀”相比,本片无疑更有挑战性,从60年代演到21世纪,年龄跨度巨大。而由于配角很少,基本上能表现出不同的只有人物的心理。因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张静初在60年代的表演有点傻,装嫩装的有点过。相比之下中老年的角色张静初演的很出色,影片的后半小时,几乎是张静初的独角戏。尤其是为了照顾成了植物人的丈夫,为了保留那个时代的记忆“向阳号”,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的时候,张静初将人物的心理通过她的表演完全的表现了出来。最后那个沉浸在回忆中的笑容也让人印象深刻。一哭一笑,这是一部两个人的戏。

  人生如旅途,但愿我老的时候,也有那一段“芳香之旅”可以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