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实》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真实》影评精选10篇

2018-03-14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实》影评精选10篇

  《真实》是一部由昆汀·杜飞执导,阿兰·夏巴 / 乔纳森·朗贝尔 / 埃洛迪·布歇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实》影评(一):Personal Critics-UKeham

  看完电影又仔细看了豆瓣和IMDb评论,豆瓣的评论貌似都有点过高,但是又没有人能把故事情节说透,有点意思,我们国人盲目推崇的思维模式已经很无底线了。本片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只是昆汀延续他以往风格,拿观众当实验,用意识潜意识方式挑战我们大脑精神状态正常范围极限程度而已。没看懂的朋友不用担心,这只能说明你是正常人

  本片用多处重复却在不同场景解释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导演艰辛之路,例如(1)主持人拒绝了他拍片的邀请;(2)然后制片人想拒绝投资他拍片就用借口让他去找能获奥斯卡的呻吟,这对于一个重未拍过片的导演是天方夜谭;(3)再例如他拍的片子被另一个自己提前拍了并在电影院上映了,这其实是现实中很多不知名小导演的共同经历,他们想拍个片子,但是很快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和他们想法一样的片子,该想法有可能是其他导演冥冥之中产生同样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制片人偷袭后给别人投资拍了,因此该片用意识和潜意识嵌套的方式展示了导演看到电影院已经上映的自己想拍的片子后给制片人打电话,但是制片人却在深林里和另一个自己在重复之前谈话的场景。

  该片还讽刺制片人是个反复无常没有人性商人,例如他让导演抽烟又制止的行为;他无故用枪射杀海岸冲浪人的行为;重复导演三次从制片人家高兴的出来的场景,其实是制片人用同样的手法对待每一个无名小导演的讽刺。

  片中小女孩名字叫现实,其实她代表观众,她一直想搞清楚录像带里的内容其实侧面反映观众总是像孩子一样对即将上映的电影有各种好奇期待,但看完之后毫无感激并予以弃之,就有了小女孩最后把录像带丢弃到垃圾桶一幕。

  片中主持人神经兮兮,总觉得自己皮肤有湿疹,于是看病反而碰到一个满脸湿疹的大夫。其实主持人和大夫分别代表导演(因为主持人跑到导演车旁告诉他梦里是一个人)和观众,他们之间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片尾满脸湿疹的大夫又变成主持人解释说其实湿疹是在内心),意在讽刺观众对电影和电视要求和期待像湿疹一样已经达到了病态,导演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是内心像起了湿疹一样不断的在追求极致

  片中另一个角色就是有异装癖的校长,他也同样代表了观众,讽刺有些观众其实是表里不一,我个人觉得导演可能意在用校长代表一些权威影评人来加以讽刺。

  本片从头至尾乃至各个细节还都用尽手法去讽刺电视和电影等现代影视产业,譬如导演要拍的片子是电视发出电波使人脑爆炸。片中用各种梦境、意识和潜意识嵌套方式其实是用一人来分担多种角色,代表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只不过是用了梦里有梦中梦的手法。

  《真实》影评(二):看完了

  刚看了《真实》,想在网上找一点幕后花絮,乱说几句:

  1电影没有中心思想。寻找电影的答案,如同寻找捷径一样,是偷懒的做法

  好莱坞大部分电影有一个核心概念,如复仇,成长代价等。影片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分层次表述。即使如此,怎么说也比说什么重要逻辑如同球队的防守,但影片肌理人物趣味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观众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共鸣。杜飞该片显然叙事的那个杂耍性质要大于表述核心概念本身。

  而且我觉得他也没啥核心概念,就是玩一下。

  2真实一片有几个时空连接点,模糊了段落的套层关系类似游戏纪念碑谷。部分观影者的迷惑在此?

  试举例:

  1老导演拍片,剧情内容是片中情节,还是现实发生的?

  2校监的梦境,梦中情节还是现实情节。

  3摄影师打电话,拨号可以跨越平行时空?

  4猪肚子里的录像带。对录像带的好奇是小女孩段落的主要内容。录像带天然是一个画中画跨越段落的容器。

  5摄影师要拍摄的电影提前上映,模糊了时间顺序未来与现在并置。

  等等。

  几条线索交织前行。以上列举的如同人体关节,盯住这些转换的通道,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的电影顺序。盯着关节后你会发现,这个结构形成的动物最后并没有走到哪里。

  3看电影如同与人谈心,如果你的朋友有所图,那么他会尤其关心你的反应,表述清晰声泪俱下。但过于理智感性都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文学上说通常有三种办法:1抒情式的,讲性情的。2动词式的,即现在文学圈时髦记者体。3描述式的。专精一种是才子文章,最好的叙述是长期自我训练后三种方式的自由切换。

  电影也是一样,某派讲逻辑,某派讲性情趣味,某派讲语言师承。杜飞显然不是某种正统的学院派导演,趣味不及展开,人物关系也单薄的如同漫画。靠点小逻辑兜兜转转,不登大雅之堂。影片是成立的,也到此为止

  4我看最好的还是摄影,风格诡异。不追求通常意义的影调,压了大部分影子。大光圈浅景深,画面清冷有锐度,室内外调子一致,极高级。红少蓝绿多。曝光严谨,层次如黄河九曲,好的令人发指。拍摄现场应该做了大量的执行工作,小成本不知道咋操作的。道具也花心思,摄影的车,老板房间等,貌似某种架空的近现代,匹配上高逼格摄影,有点好莱坞白日梦式的荒诞。导演作为一个DJ,估计生活里就认识很多纸醉金迷的怪咔。勾肩搭背之余借鸡下蛋,攒了这么个调子。

  威尼斯今年愈发疲软,多收怪片,为怪而怪。口味飘忽。该片进了主竞赛未必是好事。但卖相不错,在小圈子里应该有些人缘吧。

  所以我还在找这个片的花絮,望有心人分享...

  《真实》影评(三):戏梦人生

  这是一部无休止可循环嵌套的电影。

  没有明确的叙事性主线。然而主线并不混乱。整部电影在向观众揭示一种可能——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区分真实与非真实。

  制片人看纪录片中的人(Reality)正在看由自己的“现实”记录而成的电影。

  从制片人的角度来看,Reality的“真实”为电影。

  从Reality的角度来看,制片人的“真实”为电影。

  到底何为真实?何为梦境?何为电影?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对自己所处境地即为“真实”深信不疑

  大概在上小学以前就有过朦胧的、无法投诉于文字、不能诉诸于有形的迷惑——我为何为我?我是真的存在么?周围人是否只是自己想象产物?另一个我或者说另外几个我在哪里?她们也像我一样因为现实想象梦境而困惑吗?

  姑且以现在所处之地为现实参照吧。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梦见自己变成御天遨游吞云吐峪的龙,穿梭倦了就落在有水处小憩,醒来感觉前所未有的真实,山岭风的触感,云的质地,水池周围的一草一木,地上人们的动作神态都历历在目。三伏天,一觉醒来竟然没有出太多汗,就好像昨晚真的幻化成龙在清凉处消暑一样。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

  怪事发生在两年后。街道口的小公园被翻修扩建,挖了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的布局,周围的阶梯,树木,藤椅,甚至阳光温度,都与梦里所见无异。更令我困惑吃惊的是,有一次刚巧碰到清理水池,池中的水被抽干了,池底一览无余,砖石的颜色形状,竟然也与梦里化成龙栖息在水底看到的一样。

  我想,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启示梦”三个字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便可搪塞敷衍过去的。

  它让我重新审视梦的重量,梦不应该仅仅作为真实的附属品而存在。我们认为真实、可靠东西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而,感官有限知觉更有限,结论往往会欺骗我们。如果梦足够真实,那么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实在做梦。或许,我们醒来时梦中的人刚好睡去,我们睡去时,梦中人开始了ta的一天。

  是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偏偏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真实》影评(四):你是被杜飞催眠的那个人吗

  《真实》是法国导演昆丁·杜飞目前为止结构最复杂,情节最吊诡的影片。阿兰·夏巴(Alain Chabat)饰演一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杰森,他创作了一部恐怖科幻片。制片人鲍勃说,如果你能拍出电影史上最牛逼的呻吟,我就给你投钱。于是,“寻找史上最佳呻吟”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线索。这个原本清晰可鉴的故事,却随着不同人物和情节的出现,变成一团扭结在一起的杂乱线索。一个女孩,一头野猪,一盒录像单,一位神神叨叨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一个有异装癖的小学校长,一位似乎掌控着一切的老导演……在所有看似稀松平常的叙述中,都蕴含着不合常理的细节,不同的故事好似一棵树上的藤蔓,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缠绕,最终套嵌在一起。

  和他的处女作长片《非电影》(Nonfilm, 2002)一样,这是一部有关“在电影中的电影”的电影。故事的开头是一位父亲带着自己名为“真实”的女儿在山中打猎,回家后,小女孩在开膛破肚的野猪里,发现了一盘蓝色的录像带,而她的父母去而坚持一只野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吃下如此庞大垃圾。到底有没有录像带,录像带里又有什么,构成了电影的第一层悬念。当这个故事刚刚显示出一丝诡异的时候戛然而止,看片室内,制片人鲍勃和看上去沉着非凡的导演佐格,正激烈地交换着意见。原来之前所见,不过是佐格电影素材中的一段。此时,杰森来访,引出有关“呻吟”的故事主线。正当观众以为窦疑已悉数撇清,从此叙事一马平川之时,杜飞却刚开始他的戏法。随着时间推进,情节变得越发地复杂,一位男人心理咨询师讲述一个有关异装的梦境,而他的学生则宣称自己的确看到过老师易装;这位男人恰为“真实”所在小学的校长,而他的心里咨询师则是杰森的妻子。主持人一切正常,却坚持自己得了难以忍耐的皮肤病,担任这档节目录像工作的正式杰森本人,他甚至想说服这位主持人来出演自己的新片;杰森和妻子去戏院,却意外地发现上映的正是自己尚未开拍的电影;试片室里,银幕上的小女孩“真实”也终于看到了蓝色录像带上的内容……套层结构不断加码,这部名为《真实》的电影,却恰恰没有提供任何可信的叙事,它反讽般地在建构和解构之间跳切,当观众费劲地搜索着银幕上的蛛丝马迹,以为自己抓到情节逻辑性的时候,杜飞式的非理性元素便会毫不犹豫地出现,零星的连贯叙事也由此消散得灰飞烟灭。《真实》并非简单的线性套层,而更似好像埃舍尔绘画中的视觉错位,首尾相接,丝丝相扣。环形的结构看似圆满,实则充满着大量不可靠的天马行空

  如果看过杜飞早先的作品,那么你一定不会对《现实》报太大的“期望”。我的意思是,对于杜飞的电影,“看不懂”是常态,观众永远无法在叙事的层面将故事理顺。杜飞不是结构主义的追随者,哪怕你对《恐怖游轮》、《记忆碎片》,甚至《盗梦空间》、《穆赫兰道》这些大玩叙事游戏的电影再熟悉,到了杜飞那里,也有可能感到水土不服。以上所说的电影,即便再烧脑,也遵循一定的逻辑,不过多绕几个弯,多上几层楼,再不济,借用剧中直白表述,或隐于细节的提示,总能找到抽丝剥茧的方法,入口一旦打开,分析结构、厘清叙事,将扭曲的时间线理顺,不过庖丁解牛,唯手熟尔。杜飞惹人愠恼之处就在于,在某些场景中,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些暗示,却又在下一场迅速堵死了通往理性的道路

  戏中戏、梦中梦、缠绕不清的套层结构、同一情节片段的视点转换……都是他诱惑观众注意力的把戏。但如果硬是要将它和上面提到的几部好莱坞制作在叙事学层面攀上亲缘,则又多少屈就了杜飞的本意。《橡皮轮胎杀手》里,他让一个面无表情警察汽车后备箱里爬出来,对着镜头发表了一通有关“no reason”的演说,这番言论倒可看成杜飞自己的电影宣言。从2002年的《非电影》开始,他就以一种解构主义的戏谑,将无理性推到镜头中央,并着手建造起一个充满幻觉、荒诞、梦境的世界,一个不以逻辑为钢筋骨架,可以任意弯曲变形的臆想空间。在这个影像世界中,真实与虚构如一体两面的孪生兄弟,彼此之间界限模糊,甚至到了水乳交融无法区分的程度,正如《真实》所呈现的那样。好莱坞疯狂的导演们竭尽所能,颠覆着经典叙事体系的成规,杜飞又用多少有些无厘头的方式,将前人的颠覆颠覆了。这一丝反讽,反倒构成了《真实》的趣味,也让整个电影文本充满着自反性与现实指涉。

  作为客居美国的法国导演,杜飞已经在洛杉矶的天空下拍摄了四部电影,似乎铁了心地要在好莱坞的老巢,向工业体制叫板踢馆,让人想起《橡皮轮胎杀手》结尾,那群在贝弗利山庄下集结的恐怖轮胎大军。《真实》里为了筹拍新片低声下气的杰森和胸有成竹的佐格,不知哪一个投射了更多导演的个人经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杜飞的所有作品都是有关电影本质的探讨,有关作为媒体介质的电影,如何在真实和虚幻中,构筑起一个梦境版的中间地带;有关个体如何在窥视与表演中,完成身份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中的音乐。纵览杜飞的个人简历,会发现他作为音乐家的名气远大于导演。在电子音乐界,他绝对是大咖级的人物,在House音乐界享有盛名。艺名Mr.Oizo的他于1999年发行的第三张单曲《Flat Beat》曾被Levis看中,杜飞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Levis年度系列广告影片的导演,这首他花了两小时制作的单曲也狂买300万张,一时间洛阳纸贵,拥趸无数。之前所有的电影中,他一手包揽所有原声音乐的创作。反而到了《真实》,这部被他称为“幻想四部曲终章”(前三部分别为《橡皮轮胎杀手Rubber》 2010、《错Wrong 》2012、《恶警蛋碎Wrong Cops》, 2014)的作品中,他不再承担音乐制作者的角色,而是选用了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曲《Music with changing part》。简单音符永无止境的重复,渲染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实验氛围,层次的推进被篇章的循环取代。

  《神圣车行》的开头,黑压压的观众在影院中酣睡,惟有巨大的银幕,泛着若隐若现的光。如果说卡拉克斯试图用这个吊诡的开篇,来描绘电影这场白日梦的多义与复杂,那么他的同胞昆汀·杜飞则用《真实》真切地让观众体会到了电影的真实,是如何在看与被看的无限循环中,变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催眠。梦境又是如何通过对现实无限接近的拟仿,将大脑中模糊混沌的潜意识,变成拥有强大自主性的具象。自诩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人”的杜飞,更应当被称为“电影人中最伟大的催眠师”,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好似一场无以名状的梦,在脆弱不堪的逻辑之上,构筑起叙事的骨架。诡异的细节,逻辑的真空,在弥漫的窒息感中,日常与幻想在同一时间大肆涌入,让人难辨真假却又无力挣脱。杜飞选择用中规中矩的摄影方式来表现让人神经错乱的剧情缠绕,视角平稳的机位、移动缓慢的摄像机。无甚出彩甚至有些庸常的场面调度和高度烧脑的情节产生碰撞。他镜头中身处非理性世界的主人公们,仍旧保持一脸平和,反而给人汗毛倒竖的荒诞之感。在如此的电影面前,观众仿佛找不到任何救命稻草的溺水人,只能在几番挣扎过后,任由水流裹挟身体,飘向更深更远的未知处。这种状态,甚至迷幻过《神圣车行》的集体沉睡,催眠师杜飞让人睁着眼睛就进入了谵妄。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真实》影评(五):脑洞片

  这个剧唯一没有变的人就是导演。。。reality的小孩虽然看起来没有梦的样子,但是她看tape的时候tape里面播的东西根本是不可能被看到的东西。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导演的安排和想象啊。。再说没人觉得自己就像这个小女孩吗。对于导演来说是giver,但对于看到的自己东西又是taker,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加以想法放到脑袋里,又把希望或者恐惧输出在梦里。。就像心理医生问的,你为什么会醒?因为梦里有我恐惧的有我发现不真实的。。。。

  这里面唯一我能预测到的就是导播男最后会以伤害自己得到呻吟的声音。。你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是一定没有输出的,就像经历过痛苦得不到“奥斯卡”一样的呻吟声。

  再说这个总觉得身上痒的主持人,没人能理解他的痒。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的痒是自己身体里面的是internal的,没人经历过所以没有人能懂。反而给他治病的医生是真正有皮疹的人。。。

  反正这片子最后想想挺有意思的,有点讽刺的意思。在主持人和导播说我觉得我们是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想这个人是不是导演。当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我不是专业的影评。而且我觉得导播说的电影也蛮有意思,人的思想是有接受性的。就像如果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时候你也会相信新闻联播一样。有倾向性的报道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维。。。

  总之就是可以随意加脑洞的片子哈哈,思维发散发散还是有好处的~

  《真实》影评(六):一个不用心的观众,以及她的发散思维。

  小女孩和寻找呻吟的导演有没有同框过?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影片已经过半,碍于BGM的原因不愿意再重头看一遍,所以只能后半部分特别注意。最后感觉从头到尾,小女孩和寻找呻吟的导演都没有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过(最后小女孩看录像带时候不同空间的不算),唯一一次最接近的同框(导演找小女孩爸爸借枪)还被小女孩的爸爸否认了。作为本片最重要的两个人却从来没有同框过,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还是觉得很神奇。

  感觉上要解开为什么这样做的关键人物应该是异装癖的校监,第一次穿女装开吉普的时候遇见了痒痒男和小女孩,第二次穿男装时候是在呻吟导演老婆那里做心理辅导,中间有没有单独遇见导演忘记了,但是在停车场男装换女装的时候远远的看见了导演和他老婆下车准备去看电影。而之前异装男一直以为女装的自己是在做梦,但是小女孩看见了,所以异装男穿女装时候的梦就不成立。(这样是不是能推出老鼠男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再往后推也推不出,因为看得不是很用心d(╯﹏╰)b.)。

  然后很奇怪的是,最多只有两个呻吟导演同框(两次)。但是后半部分里在差不多时刻晕倒的呻吟导演却有很多个。被分别唤醒后(不同时),去往疗养院(?)再次只有两个导演同框。

  《真实》影评(七):真实的情况是:电影是场骗局

  这部电影涉及到的主演很多:导演,女孩,电视台主持人,学校老师。

  每一个对象都有生活中极为简单、甚至让人看起来觉得特别无聊的生活情节。好了,为了简化我的描述,我把这些个人的故事情节用一张A4纸上的方块代替。

  可是下一步,这个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干了什么?

  他们把本无相关的方块用想象连接了起来,并且在“连接”时尽量地做到细节统一。

  于是,一幅画诞生了。

  为了更加地匪夷所思,引诱观众思考,导演处心积虑地把这幅画命名为《真实》。哦,还有个根本没骗人、却十分晦涩的名字,《不真实的荒谬》。

  当我们进入这幅画时,还在理性地试图破解,四处寻找,脑洞爆裂也想不通,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个无聊到令人发困、震惊到脑神经螺旋上升的电影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其实,导演和编剧都在笑。

  这绝对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

  故事情节简单,场景和人物都不是大片的效果,整体上投资很少。导演和编剧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这幅随便画出来的作品、随便搭建的模型会反响怎么样。

  看吧,如果我们每个人把生活中无聊的事情想办法连起来,就会是一部很好的科幻、悬疑、文艺的超级大片!

  这个思路进行创作,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福音呢?

  可是这样的创作,也有个大问题,那就是:没有中心思想,也不能得到一丝一毫的思想上的营养(如果你确信收获很大,那可能是从你自己的脑洞收获的)。整体上显得飘忽,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用了丝线连起来的飘在空中的方块,这些方块和丝线成了一个整体,甚至粘稠到不易让人发觉。

  《真实》影评(八):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和普通电影有很大区别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品——带些个人理解的剧情解析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把一个故事用影像记录下来然后传播给观众的一部电影,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整部电影,就是一个作品,不能单独的把剧情抽出来直观的理解。下面我将用自己的理解,是一种带着艺术的眼光来理解的,也许有些和导演想的不一样,可是却是我自己从电影中领悟到的可以应用于我自身创作的想法来解说。

  这里引用下另一个答主夏歌回答的片段 “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饼一样的技巧。他把草莓一样的剧情片段,包裹在湿布(画面声音交汇而成的电影语言)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段剧情的逻辑,由于每一次挤压都如此轻柔,以致于电影声光语言所构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样柔然轻薄)居然没有崩塌,而内部的逻辑已经被挤压得一团浆糊,或者说积累了无数的奇异感。以致于可以产生那么强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在我看来,这里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就和草莓一样,表面上保持着完好的状态,可是实际上的结构早已崩塌,导演想呈现的是一道完美的菜肴,而不去管作品内中的结构,在导演制作这道菜肴的过程中,早就把一个物体内部固有的结构(一段持续并且完整的剧情)给扰乱了,原本是123456这样排列下来的现实生活中固有的结构,被导演在烹饪中以自己的手法,变成了622435116这样杂乱无章的顺序,而且并不是其他电影或者小说中所说的,通过时间的错乱进行剧情的描写,而是把时间,空间,想法(梦),录像,所有所有的一切糅合在同一个平行的轨道上,所以在电影开头小女孩的父亲打猎的片段和影片结尾打猎的片段,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被复制到了开头和结尾,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会和其他地方发生的人或者事进行互动,并且这种互动因为是已经存在的,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所以人们不会对一些事感到惊奇。还有男主在电影院放松心情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拍出来的电影,并不是别人盗用他的创意,而是由他自己导演的完整的电影。(这里是时间上的错乱,类似于这样的错乱影片中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指出来了)

  而地点上的错乱,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男主去找制片人讨论电影投资的时候,有一段两人在阳台上的场景,可以看到制片人所青睐的导演在开车离开公司的时候,背景是一片山脉,而男主打电话给制片人请求让他宽限一些时日的时候,制片人正在用狙击枪望着沙滩,看着人们在海上冲浪,还有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男主和制片人在松树林里进行商谈,而两人对周围的环境完全没有感觉到任何诧异,男主在打电话给制片人的时候,电话亭的背景也是一会儿在繁华的大街上,一会儿跑到松树林中。(这里我理解为空间上的错乱)

  电影开头男主拍摄美食栏目的片段,是我理解中电影里出现的第一个明显的轮回,一个小圆。

  男主拍摄了一档美食栏目→男主想自己拍电影→与制片人商谈→制片人在拍摄一部电影→电影中小女孩在看电视→在电视中看到了男主拍摄的美食栏目。(这里是录像上,或者说是影片中的错乱)片尾制片人和导演在看小女孩在录像带中发现男主在医院里打电话给制片人的这一段,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影片与现实中的错乱。

  中间还有一段小女孩的校监穿女装的那段,在我的理解中是影片中的第二段明显表现出来的一个圆,那确实就是校监在做梦,梦见自己穿着女装去采摘了几朵花然后跑到老爷爷家中毫无意义的吼叫了一声然后梦境结束,因为梦境就是这样毫无逻辑,你难以理清你的梦到底是想要在表达什么。然而这一段,在导演烹饪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得梦境里发生的事和梦中的物品重合在了一起,在现实中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就看到了这一切,而在后面校监跑去找吉普车那一段只是为了让观众自以为是的发现,这些原来是校监有精神病或者异装癖,从而打消怀疑继续看下面的片段。(这里是梦境与现实的错乱)

  而这一步影片的发展,也是如同烹饪一般,刚开始受到火力的影响还不是很强,结构的崩坏还不是很厉害,各个角色和各个不同的时间线地点还是正常的发展,知道影片的中间,烹饪了一定的时间段之后,分子发生改变,从物体的这一头跑到物体的那一头,可是还是保持着物体本身比较完整的形态,内部小小的发生了一点改变,比如小女孩在看电视,校监的梦与现实等等,再到后期,烹饪已经接近完成,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出现了很多地点上的不同,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不同地方的男主等等,再到最后被导演绕回来,大家一起观看的影片和最后的fin,医生和主持人的对话,就是在绕了一个大大的圈之后,使整个菜肴变为一道完整的作品,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品所需要的,至于背景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我还是没有搞明白,还望找到答案的可以知会一声。

  所以,这整部电影,就是由两条故事线组成:

  拍电影的摄影师为了拍一部电影寻找制片人,然后制片人让他寻找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然后男主找到,拍出电影,影片结束。

  一个天才导演在拍自己的电影,小女孩无意中在野猪的肚子中发现一盒录像带,千方百计的想知道录像带里面的内容,最后乘着大家不注意偷看了里面的内容,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去睡觉,影片结束。

  两条故事线通过电影导演的烹饪,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任何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用一种蛮不讲理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部影片,所以在开头我所说的,这一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并不是和传统意义上将能用文字叙述的故事用镜头拍摄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相同的一种全新的电影,

  这部电影=艺术品≠用镜头叙述的故事。

  《真实》影评(九):第三者

  ——————————— 三步错觉 ————————————

  判断真实,需要不在真实中。

  1 现实。

  2 醒来,发现刚才不是现实。

  3 让第三者出现在前两个世界里。

  这样就构成了真实的错觉。

  不可能的三角形: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2465.htm

  ——————————— 真实和虚构 ————————————

  通常我们觉得:

  世界是真实,脑中是虚构。

  真实只是相对虚构的外层环境。

  然后一层一层,就有了戏中戏,梦中梦。

  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梦。

  这正是本片的主角。(其实也暗示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他们在不同的层中。

  上一层:生活中的主角:我们

  下一层:故事中的主角。

  再下一层:他们创造的故事。

  以上非常好理解。

  —————————— 观察者 ——————————————

  每一层世界的角色都是观察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判断真实,需要跳脱环境,结束故事。

  死亡、醒来。

  1 我们会默认观察者所处的世界真实。

  你醒着,你在看文章,你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梦中的人物,我们作品中的人物。

  同样觉得他们的世界真实,但我们知道他们虚构的。

  所以1是真实的,2是虚构的。

  这里分别会有两个人物:创作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

  或者一个人物:做梦的人,梦

  ————————————第三者——————————————

  然后,影片引入了第三者。

  假设真实人物在1层,虚构人物在0层。

  影片设置第三者,让他和真实层和虚构层分别同层。

  形成了无法判断真实的结构。

  影片中的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更好的模糊了真实。

  其实影片用三个人物就可以讲述整个故事。

  ——————————真实虚构转换————————————

  在每次转换时,影片的配乐充分提示了。

  可以听听巴赫,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yMzMzNTAw.html?from=s1.8-1-1.2

  影片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结构,就像复调音乐中的转调。

  从真实到虚构,但两者不分主次,互相包含。

  ————————————真实的世界———————————

  1 我们所在的世界。

  2 梦中的世界。

  3 故事中的世界。

  三者都需要跳出他,才能判断真实。

  对于1,只有死亡或者到宇宙之外。

  对于2,则是醒来。

  有趣的是3,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故事是醒着时候创造和体验的,我们也不可能进入故事。

  这就产生了故事内容真实,表演的真实等问题。

  换句话说,故事基本代表了我们认知的所有世界。

  ————————————真实的层面———————————

  上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基本按照

  1世界

  2故事

  3梦

  这样的顺序排列。可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

  ————————————真实的主体性——————————

  真实无法离开主体存在。

  因为虚假,正是我们创造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人的意识,就是在真假两面镜子之间不断反射。

  ———————————呻吟——————————————

  主角一直寻找的应该是故事中的感情。

  而电视则用廉价的手段榨取了人们的感情。

  或者说煽情。

  —————————-影片中的真实符号——————————

  纪录片导演: 创作和纪实(虚构向真实的电话)

  真实行为是否比表演真实。

  女孩观众:一直想要寻求真实。

  (磁带里看到的是别人的梦,而扔掉的地方则是血淋淋的现实)

  玩具熊:寻求真实前的纯真。

  野猪:被认为体内只有垃圾,但真相是他也有故事。

  父母媒体:文字和知识是否真实。

  男主编剧摄影:所见是否真实,什么才是奥斯卡的真实。

  (第三者,通过梦境——创作,掉入比女孩更虚构的层面。

  与制片的一些处理,表明聊天至少部分是他的想象。

  前一次中间进出切了一次,后一次出门两次。)

  制片:选择的理由是否真实。

  (在办公室讨论一段的很多做法,可能是制片焦虑的想象。)

  翻译和助理:沟通是否真实。

  女装男审查: 外在和内在的真实。

  (第三者,用来模糊女孩线)

  主持人演员:表现和感受哪个更真实。

  (通过他找男主,加上服装,是观众的想象人物。

  编剧-角色-演员,所以他说和主角是一个人。)

  结尾多层梦境快要醒来,又加上演员点题,

  多处显得拼凑而随意。

  诺兰植入意识来个梦中的陀螺,你来个脑中的湿疹……

  ———————————真实在本片中的目的—————————

  通过复杂,难以分辨的真实。

  本片用他本身的形式,告诉观众。

  在影视制作行业,观众无法分辨真实或虚构。

  而且即使这是你的感受,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黑色幽默——————————————

  本片其实讽刺了影业制作,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影业制作的黑色笑话已经在《轮胎杀手》里实践过了。

  基于故事和造梦,从真实入手来讽刺,想法其实不错,就是有些太小众,基本上算个内部娱乐。

  制片 选择困难,说了要的东西转头就不要,看不惯别的行业。

  摄影 时刻取景,想当导演。

  编剧 兼职什么人都能当,号称想了两年是个低幼故事,

  说太复杂两句话讲完,抽空涂了个儿童画梗概。

  不停挖他人痛苦不得,最后无意说自己痛苦却可以。

  把自己创作成了角色,变成了两个人。

  妻子 宁可听别人做梦,也不肯听丈夫痛苦呻吟出的故事。

  审查 明明自己心里有问题,还不让观众看,两面派。

  演员 拙劣的演技,傲慢的态度。外在卖萌,内在病态。

  被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导演 浪费经费做不必要的拍摄,靠毫无意义的悬念拖时间,

  最后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得到了制片的认可。

  观众 寻求真实,费了很大力气,一直想要看录影带。

  虽然制片方都觉得很牛逼,但观众看完就扔。

  发现真实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而且观众自己也成为了影片——纪录片的角色。

  小熊 寻求真实后剩下的纯真,从此孩子变成了大人。

  父母 媒体,攻击编剧,和想看的孩子讲道理,

  其实自己也在讲虚构的故事。

  和编剧交流,给编剧素材制造故事,清理洗脑白痴观众。

  老师 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猪 杂食,什么都要看的低层次观众,更可能是白吃的网民。

  但被媒体和教育认为不会喜欢看故事,体内都是无用的东西。

  也是新闻和故事的来源。

  森林 可能是网络,因为制片、编剧、媒体、观众全在里面。

  电视台工作人员 赌徒

  摄像 喜欢拍女人,兼职编剧

  (这两点米国居然和我国一样…)

  服装 自己身材走样

  场工 智商低(也许还没有医保)

  嘉宾 说了理想,但重点是好做又好吃的甜点,讽刺电视节目

  售票员 暗示影片实际开始的时间。

  影院 题材撞车,编剧喝止,被观众叫骂。

  奥斯卡 都是木偶傀儡

  ————————————自黑————————————

  本片所要表达的,正是犯的错误,这也算是真实吧。

  所以我国用大量烂片,讲烂故事烂人烂社会,好像也没错。

  吐槽一个自己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忘了自己正是其中的元素。

  ————————————虚构的相似——————————

  梦是由自己创造,自己审查,创作也需要如此。

  场景空间、身份、时间的错位,

  将我们看见的真实悄悄转换到虚构,让本片感觉像梦境。

  1不知何时开始,觉得真实,已经进入虚构(梦、故事)

  2成为不同主体进行体验(梦的片段、多人物故事)

  3结束发现虚构。(醒来发现那些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真事)

  在3中,维持外部内部的统一,自我的统一,是让我们得以检验真实的重要原因。

  如果无法统一,我们就会开始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另外丧失记忆,抛掉知识,依赖感官,我们也会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真实的世界——————————————

  其实我们把所处环境的认知称为真实,又或者是他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科学,并不是发现真实,而是应用真实。

  如果有一个更高层的世界,或者与我们不同的平行世界,

  我们是无法感知。我们所知道最真实的事,只是对当下宇宙而言。

  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而是改造他。

  ————————————联想——————————————

  1优秀的元小说影片很多。如果可以抛开黑色喜剧,直接在上映的影片中,实践真实和虚构的互动多好。让影片实时和生活发生互动。

  2如果是两个互相创造的故事,彼此难分真假,想必更有意思。

  《真实》影评(十):两部电影,《波》与《真实》

  大胆假设,贫民窟导演为《真实》的导演,片中白头发的那个迷幻导演为《波》的导演

  小女孩路线《真实》

  父亲打猎,看到录像到在猪肚子里,好奇。回家路中发现校监,穿着女装(这时是真实的,小女孩所看必为真实)回家后睡觉。(拍电影《真实》状态)转天去学校前从垃圾桶拿出,洗干净。到学校想看,被校监发现,她以看见她穿女装为由没被没收。睡觉5.50(拍电影《真实》状态)醒来后看录像带《真实》(证据为,录像带的结尾取自电影18分25秒,作为录像带的结尾,他说的是贫民窟导演继续去拍《真实》了,与继续在小女孩家拍电影呼应)。扔掉录像带。(真实者,和名字一样)

  平民窟导演

  一直位于主线,给小女孩指引方向。(真实者)

  玩偶服男子《波》

  证据为,他一直有接触迷幻导演,而小女孩没有过(小女孩爸爸和迷幻导演谈话借抢时,小女孩问爸爸和谁谈话了,爸爸说谁都没有。作为《真实》代表的小女孩,与《波》没关联,所以不管是录像带还是迷幻导演,父亲都明明见证了却还说没有,证明小女孩的视角是《真实》也是真实的,而父亲是虚幻的,与玩偶服男子一样,和迷幻导演有关联,这就是《波》与《真实》的划分)再加上10分钟左右他开始犯迷糊,觉得自己有湿疹,与电影55分钟说《波》已开始45分钟相呼应。尤其是电影的最后,湿疹大夫的话重复,一来说明电影主旨,二来BGM响起,波的攻击正式开始。(虚幻的,没有湿疹非说有)

  白衬衫制片人

  现实与电影的链接人,没什么好说的,急躁,幻想。(真实与幻想同存,连接者)

  迷幻导演(白头发老头)

  《波》的导演,使真实扭曲,电影《真实》中的电影《波》的导演,仅此而已。剩下的剧情混淆视听。(虚幻的,开枪射腿没事,树林中的妻子)

  医生

  说主旨的人。给《波》结尾。作为玩偶男的指引者。(虚幻的,因为脸上的湿疹)

  校监

  真实的,小女孩目睹。没与迷幻导演正式接触过。(可以看出,真实与否,与和迷幻导演是否接触过有关)

  可能有遗漏的。总的来说,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流程,我们看的是《波》和《真实》的结合体,《真实》这边主人公是小女孩,导演是贫民窟导演,他也是总导演。《波》主人公是玩偶男,导演是迷幻导演。白衬衫制片人作为穿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