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纽约灾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纽约灾星》的观后感10篇

2018-04-21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纽约灾星》的观后感10篇

  《纽约灾星》是一部由安德鲁·杰瑞克奇执导,Chelsea Gonzalez / Jeszenia Jimenez / Dillon Mathe主演的一部犯罪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灾星》观后感(一):无可逆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大多数的观影者都在强调Robert的聪明或者有钱才能让他这么逍遥法外

  首先大家需要理解,,每个人被被定罪之前都要做无罪推论,这也是为什么Robert在Moss案件中无罪的根本原因。(还不了解为什么的推荐大家看看 12公民 这部电影 可是稍微了解一下这种制度

  目前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杀了这三个人,他只是有非常大的嫌疑,加上完美律师团队完全带着陪审走,才会是今天的结果。至少在我看来,肢解一个人的尸体,如此残忍就是有罪的。

  接下来对他的有罪推论,纯属个人意见

  可能年代背景问题,我并不觉得他有多么的高的IQ,相反我认为他存在着一定程度情绪认知障碍人格分裂,觉得他的一切所谓顺利逃脱来自:受害人的无依无靠+个人冷静和残忍+家族权势+年代刑侦技术落后综合因素等导致的。

  1)受害人的共同之处

  这里有一点非常不能忽视,目前我们已知的三位受害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并不富裕社会地位中等甚至偏下。

  这意味着什么?

  -Kathie的失踪案件中,警方连家都没有进行过搜索,真的只是单纯的渎职这么简单吗?

  对于一个唯一的证词提供人,前后多次矛盾的供述,也没有人进行怀疑吗?

  我们所有看得见的行为只有Kathie的家人朋友自发进行的调查,并且在得到一件可疑的证物之后依然是警方的都沉默。Kathie的家人甚至没有能力买下这间别墅,他们都知道这可能是自己女儿生前最后呆着的地方,都知道这里可能是唯一可以找到突破口的地方,于情于理都没有转手与别人的理由,那么就是很简单的——没有钱,活人也要过日子吧。

  整个家族的悲痛,也没有提及雇佣过私人侦探去调查这件事,倒是Durst家族花重金雇佣过专业人士,那么他们的雇佣侦探如果查到了什么,这个家族又会如何利用自身的能力进行合法的抹杀呢?难道把得出的结果进行双手奉上吗?

  -Susan

  同样的,经济条件极差。

  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Su的案件是Robert最大的败笔。相比Kathie还有这一群"难搞"的家人,Susan简直算是好处理的了。欠债一堆/黑帮背景/即使死了警方也只能勉强找到她的继子?收遗物,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没有经济势力/没有家属压力,谁还会在意一个欠债累累的独居女人之死?

  凭借他的经济实力和不笨的头脑,我甚至怀疑是冲动作案,太多的破绽,比如Robert很擅长这种封闭式作案处理尸体,Kathie没有尸体,Morris被分尸抛尸,只有Susan 后门大开/尸体横躺/死因明确,一封满满他自己笔记信件

  -Morris

  一样的社会地位低下,没钱,死了以后连个家人朋友都没见过。

  既没有人在开庭前几天抓住风口用媒体造势,也没有什么大律师团给他声援,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是他的尸体可以,可惜他的尸体不够完整。至今他的头颅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这几个人加起来也不及这个家族随意的动动手指

  轻易的向当地警方进行施压,介入审查,大律师团到处钻空子,教Robert如何合理的规避不利的控诉,这些是我们能够看到猜到的,那么我们看不到猜不到的呢?

  这样还能说他的家族没有在背后做什么吗?这样还能说走到今天完全是他自己的能力吗?片中很直接的说到了,在任何公共场合,他的家族表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冷漠的不关心,一种明显有违常理的不关心。整个家族在背后到底做过什么,怕是只有这几个人知道了。

  2)个人的冷静和残忍

  他的作案方式和情绪一次比一次熟练

  他在法庭上和采访中对于情绪的把控让人惊悚。我甚至怀疑这个人患有一定的情绪认知障碍,他根本分不清恐惧愤怒不安

  你甚至无法相信他是真的有罪,我个人一直是抱着无罪的推论在看的,一直到最后一刻信件和kill them all的出现,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一次凶手的笔记绝对是好的证据了,如果是这样,只剩下Kathie的案件没有结果了。

  3)家族的权势

  我还是那句话,这个家族绝对做了只有我们想不到猜不到的事。

  4)刑侦手段落后+年代背景

  如果DNA等技术可以早出现,如果电子和监控可以早出现,就是再高明的律师,也不可能让他就这么安然无恙地走出去。

  -其实一切的案件都像是一句老话:起先你只是撒了一个谎,后来你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圆这个谎。

  起先他杀了自己的前妻,后来或者是为了封口或是为了潜逃不被要挟发现,他就这么一个又一个的杀下去。

  《纽约灾星》观后感(二):如果你向别人推荐这部剧的时候,最好说只是个美剧。。。

  (有剧透,没看过的人去看片去,评论一个字也别看)

  我一开始完全以为这只是个美剧(因为其中真的有穿插某些演的成分),然后各种惊叹,这个导演真特么牛,真他么用心,做了这么多看着好像真的照片,特意做旧,老照片上的女孩和现在出演的演员好像啊,尤其是这气质相似真不容易。这一大帮的演员演技突破天际啊啊,所有演员演的浑然天成,我看不到一点破绽,多么口语化的台词,多么自然感情,多么到位的解析事件角度。第四集那个警官哽咽着说“Can we stop,thanks”,我觉的镜头肯定还要进行下去,因为这么打动人心场面,没想到真的就戛然而止转到别的画面,我第一念头是导演是疯了么,第二个念头是真特么真实!服了服了。

  我也怀疑过是不是就是真的,但是这个故事离奇主角一开始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脾气不是很好的,倔强的,不顾别人想法的人,后来坚定而冷静的否认谋杀,我完全相信了,尽管他的口供前后不一,伪装成女人,偷盗,觉得他只是太特立独行而已,有钱人家少爷。后来更是离谱,他竟然不知道中场休息时会被录音,被提醒后,强装冷静的狡辩,这是个转折,令我一下子好像看清楚了一点,后来他第二次被录了下来,我放心了,这么冷静的人不可能犯两次愚蠢错误的。然而现实就是可以提供那么多的可能。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的时候,我头炸了。

  如果你向别人推荐这部剧的时候,最好说这只是个美剧,它会提供一种完全不同观影体验

  《纽约灾星》观后感(三):真实的恐惧——THE JINX

  我们不是参与者,而是旁观者。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感觉被一阵阵寒气层层包围,直至窒息死亡。

  以下我将按时间顺序记录德斯特。

  1、 母亲之死

  片中讲述德斯特幼年丧母,我不理解父亲引导他观看母亲的自杀是何用意。因为丧母这个关键,德斯特变得孤僻与众不同

  2、 妻子之死

  82年,凯瑟琳失踪。他的证词有几个漏洞,比如送妻子回家后与邻居饮酒、与妻子

  关于孩子的问题争吵等等。

  门卫的证词和凯瑟琳上课请假的电话证明她的确已到达纽约。但根据采访德斯特当时雇佣的侦探得知,门卫的证词不成立,却不能否定凯瑟琳电话的证据。

  因证据不足法院两次都没有成功起诉德斯特。

  3、密友之死

  00年,重启凯瑟琳的调查。这次引出了伯曼的出现,这个密友于82年作为德斯特的spokesperson,帮助其度过难关

  警方计划这次询问伯曼,但萦绕脑中的问题是为何82年不询问她,而在18年后才想起这个问题,德斯特家族在本案中的背影渐渐显露出来。

  伯曼还没说出什么时,在平安夜前夕于家中被害。离奇的是,她被害的前一天有一封寄给警察局伯曼被害的信。

  她的死让人们视线又一次注意到了德斯特身上。

  德斯特的车辆记录证明他当时就在死者居住的州内。在死者资金记录中,发现其中有德斯特的名字。让人怀疑是否是伯曼威胁他,后被灭口。

  但仍无切实证据,他无罪。

  4、邻居之死

  01年,德斯特欲逃离公众的视线,伪装隐居了起来。因杀害并肢解邻居布莱克被起诉,

  他交了保释金之后逃跑,却因偷了几美元的东西被抓,首次进入审理阶段

  他用了最好的律师,为其进行自卫辩护。

  被披露的杀人故事无法证明真伪,陪审团not guilty,无罪释放

  现在来到了记录片拍摄阶段。

  1、 德斯特接受采访的缘由

  我不是德斯特,只是猜测。描写他的影片上映了,他感觉还是有出入。他联系片方,

  要求进行采访。他想把真正的自我表述出来,仿佛是在炫耀,“我杀了人,但我无罪。就算抓到我,我也是自卫,你们谁都奈何不了我”。

  2、 第一次采访

  第一次采访其实没什么意义,德斯特只是死板的回答问题,滴水不漏。但他有个怪癖,在采访间歇,他居然自言自语练习怎么去回答问题,连说了几次。律师过来提醒,他表示没问题。

  3、 第二次采访

  高潮来了,伯曼的儿子在遗物中找到了德斯特寄给母亲的信,关键的地址拼写错误与

  寄给警察局的信一致,引起了片方的无限遐想。他们找来了笔迹鉴定专家对所有证物中德斯特的笔迹与警察局的信进行比对。

  第二次出现了问题,既然德斯特是嫌疑人,00年为何不进行笔迹鉴定?

  这次采访很艰难,片方主动联系,但德斯特仿佛觉察到了什么,多次拒绝

  但因为弟弟的控告,需要片方帮忙,所以德斯特接下了这个死亡采访。

  采访开头只是看看照片而已,当主持人拿出他写给伯曼的信与警察局的信这个重磅炸弹时,他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颊一秒钟。

  采访结束,他带着话筒,依然录音。

  他去了洗手间,最恐怖的自言自语一幕出现了。

  There it is.

  You’ve caught.

  You are right,of course.

  ut,you can’t imagine.

  Arrest him.

  I don’t know what’t in the house.

  Oh,I want this.

  What a disaster.

  He was right

  I was wrong.

  (伴随着一声低吼)

  I’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

  What the hell did I do?

  Kill them all,of course.

  真实的恐惧,让我不敢入睡。

  :

  1、01年邻居的案子如果在中国宣判,就算有自卫辩护,也会背叛伤人、侮辱尸体罪至少十五年。陪审团制度有缺点,但律师的辩护仿佛让我感受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

  2、最后他的自言自语如果按照两个人对话的方式去看,仿佛证明他是双重人格,但我感觉不太像。

  《纽约灾星》观后感(四):豪门一入深似海

  现实永远高于艺术。库布里克、黑泽明也无法拍出如此精彩的故事:

  纽约豪门公子德斯特亲眼目睹母亲跳楼自杀,开始以恶意对待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逃学、反叛,1982年上演现实版“消失的爱人”,2000年涉嫌枪杀密友(黑帮大佬之女),2001年邻居遭其分尸;三度因涉嫌凶杀占据头条新闻巧妙脱罪,主演纪录片《厄运》居然不打自招。这些元素集中于一人,早已突破电影大神的忍耐极限:简直就是荒诞不经的三流侦探小说

  3月14日,6集纪录片《厄运》播出大结局的前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71岁的德斯特。点燃荧屏的《厄运》呈现了何种证据,令FBI重启调查?被自闭症困扰、行踪诡秘、厌恶与媒体打交道的德斯特为何不顾律师团的劝阻,主动联系导演杰瑞克奇,出演给自己带来厄运的《厄运》?

  2010年,杰瑞克奇根据德斯特的经历拍摄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以真实的质感嫁接合理的想像,戳中了德斯特的心坎,尤其是击打、责怪父亲,半夜把他叫起来目睹母亲跳楼,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接下来的演绎完全合乎逻辑:父亲期望母亲看见爱子在场就能回心转意,不料适得其反

  世上居然有人对自己的纠结和愤怒明察秋毫,难道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德斯特当即打电话给制片人和编导,希望打开天窗说亮话。除了倾诉欲望年老体衰、日益边缘的他也需要寻找存在感;一百年来,德斯特家族的地产、慈善事业风生水起,成为美国梦的象征

  《厄运》条分缕析,将德斯特涉及的三桩离奇案件娓娓道来,眼看着年轻的慈母自杀身亡,7岁的德斯特从幸福的天堂坠入阴冷的地狱,回忆有多么美好,现实就有多么无情;富可敌国的地产大亨的继承人迎娶小家碧玉,似乎又在诞生一个灰姑娘的美丽童话。

  可惜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背负童年阴影的德斯特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白马王子:双方在婚前达成永远不生孩子的协议,但生孩子何错之有?意外怀孕和丈夫的粗暴态度令灰姑娘痛感豪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王子是路人;王子也是满腹苦水无处话凄凉,曾经的那个百依百顺的甜妞到哪里去了,起码的契约精神都没有,这样真的好吗?

  不喜欢小孩吵闹只是借口,生怕勾起不堪回首的童年记忆,才是德斯特不愿生养孩子的真正原因。可是,谁又来理解妻子迫切想当母亲的焦灼呢?婚姻裂痕急剧扩大,直到妻子神秘失踪,迄今下落不明。

  《厄运》之精彩非笔墨可以形容,随时反转、随时匪夷所思。身家过亿、带有数万美元现金的德斯特,弃保潜逃因盗窃6美元的三明治被捕;德斯特背井离乡、男扮女装的生活方式,被高薪聘请的律师团包装成逃避检察官为了个人事业上的野心穷追猛打的证据;德斯特在法庭上声称邻居死于正当防卫时发生的意外:“我没有杀我的朋友,我只是肢解了他。”

  因警方无法证明德斯特开枪杀人,陪审团判其无罪。舆论一片哗然,一向严肃的《纽约时报》破天荒地在头版头条冷嘲热讽:“纽约地产继承人在德州无罪释放”,副标题为“德斯特犯下碎尸案”。各种脱口秀、模仿秀一拥而上,极尽挖苦之能事。

  所谓百密一疏,离群索居导致德斯特经常喃喃自语,上洗手间忘记关掉话筒,心声被录个正着:“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我把他们都杀了,当然了。”更要命的是,FBI掌握了足以指控他一级谋杀的笔迹证据。

  倘若德斯特最终被审判、定罪,绝对比号称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还要轰动,含冤死去的人们,与那个痛失母爱、惶恐无助的7岁男孩交叉、重叠:我可以忍住眼泪,但不能忍住悲伤。

  《纽约灾星》观后感(五):我想这些与钱无关,与人性有关

  刚刚看完最后一集,缓了几分钟仍然觉得惊魂未定,从一开始就预测的结果真正出现时却无法接受,我想这也就是多数人的“不自知”吧,我们在开始都被灌输了Bob就是凶手的观念,但内心又渴望着事情出现转机,或者我们希望从必然的结果中找到过程的偶然性,我们凡人用肉眼看这个世界,并希望在科学与情感之间找寻所有事物的逻辑关系,但这本来就是一种先入为主,世间万象,并非所有事情都有因有果,有理有据。

  片子里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首先就是Bob本人的采访,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六旬老人,沉静、内向、收敛,但伴随着他对问题的应接,伴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我们再看那双眼角松弛的眼睛,会觉得像一个无底的漩涡,不知不觉就被吸进无底之洞。首先,他了解人,了解人性,他知道如果陪Kathie的母亲聊一聊杂志的文章会讨她喜欢,只是他不想那么做;他知道媒体会如何揣测他的每一个动作并给他安置怎样的罪名塑造怎样的形象;他知道该如何隐瞒真相或者说是说不真相的一部分(编造苏珊失踪的故事、联系密友替自己隐瞒、庭审辩词)……他对人的认知到了一种可怕地地步,他所做的事只是他想做的,他在必须使自己免于牢狱之灾时才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迎合大众、编造真相),更多的时候他想要不受任何限制地行事,比如在超市拿走一个6美分的三明治而不付钱。他的人生好像因太多的看透而变得无趣,他的世界的规则与现实世界的规则不同,许多人认为是他没有成为家族事业的继承人而感到无趣,但其实真正让他感到无趣的并不是没有金钱和权势,而是整个无趣的世界、无趣的看不到他的聪明绝顶的家人,他就像从另外的高智商星球意外降落在了这个平庸而无趣的世界的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了何为人,而这种认知的过程本身就让他失望。

  更加让人震惊的是他对自我的认知,许多人并不理解片名为何要叫“纽约灾星”,而我却认为这个名字恰如其分,Bob坦言他认为自己是个JINX,因此并不适合养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多数认同,一个杀妻杀密友并且分尸的人,他的孩子未来命运如何?说得更甚,他的孩子又会遭到怎样的对待?这些让人细思极恐。Bob的冷血可能在亲情上显得较弱,这也许是受到了带给他happy time 的母亲的影响,我们暂且相信他在采访中至少说过一句真诚的话:“happy happy happy!”

  第三点就是Bob和Susan的感情,片子说得很对,Susan嗅到了Bob身上的与父亲相似的味道,那其中可能有果断、机警、聪明、能做到一切想做的事等,但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冷酷也是其中一部分,也是这种气息的危险使她最终失去生命。而对于Bob而言,能够有这样一个人与自己身世相仿(年幼丧亲、有一定物质基础)并且能够看透自己的与众不同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就能够解释他为什么写了那封死尸信,又为什么在最后的采访中要求留下那张亲密的合影,我愿意相信这些都是出自他真心所为,首先为了保全自我,他需要杀人灭口,而在这之后,Susan仍旧是能够理解他懂他的亲密朋友,或许在Bob心中,活人已死,但死人永远活着。

  写到这,其实片子还是讲的关于人性的东西,我们看片子并非处于猎奇的心理要关注变态的富翁杀人魔,然后再按照心意大骂资本主义大声呵斥地主财神,我们是要认知世界,认识人。

  听说Bob现被关押在新奥良当地精神病院,不知道这是否又是顶尖的律师团队为辩护做的准备,但我认为截至影片拍摄结束,Bob绝对不能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真正的精神病不能理解凡事,而他能,不仅能,而且已经看破、看透,并加以利用。甚至最终的confess都不能彻底地认为是他的失误,毕竟之前有律师提醒过休息间隙麦克风是关着的,可能他真的已经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抵抗缴械投降,这我们都不得而知。

  如果非要解释他的所作所为,那可能就像纽约时报编辑所理解的:就像一个感到无聊的孩子,对世界予以个人化地挑衅,其目的是否是想要引起关注还需要探讨,可能就像小时候你不知道你走在路上为什么要踢石子儿,反正挡路了,反正你刚好看见了,反正你想踢,whatever,总之你就是踢了石子儿。在写文的开头我还试图以外星球为其开脱,而在文章的最后我能够坦然地接受他也是他所了解的“人”的一份子。

  最终我无能地借用前面的影评人说的一句话,“读书、行走或关注各种不相关的生活,为的不是对世界指手画脚,而是为了深深感知到一切没有尽头、天敌没有,人性亦没有。”

  《纽约灾星》观后感(六):恶魔

  恶魔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可怜可悲又可恨。

  这部以采访、现场重建和2010年一部以durst为原型的电影《所有的美好的东西》制片方被durst主动联系并接受制片方采访的视频记录为基础的记录片。讲述了durst的一生。

  1982年 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神秘失踪,疑点证词多且明显,有家族掺合。尸体未找到的原因可能与密友苏珊(父亲是黑手党)有关。

  2000年 凯瑟琳案重新开始调查前,苏珊在洛杉矶被杀,凶手并在苏珊被杀害前给警察局寄出一张著名的“死尸信”,信里包含着地址和“cadaver”的字样并在地址上留有明显的拼写错误。

  2001年 durst扮女装隐居,在于性格怪异的邻居发生冲突的时候,将邻居误杀(自述)并肢解投河,决定durst是防卫在混乱中射死还是故意爆头致人死亡的证据:头部,却因为缺失至今未找到。此案判决结果让durst当场无罪释放。

  随后在剧组不断推进调查之时,一封durst寄给苏珊的信和支票被苏珊的儿子提供了出来,信封上面熟悉的字体,熟悉的拼写错误。durst内心哔了狗的拒绝承认“死尸信”是自己所书写,面对两个单独合并在一起的拼写错误的词组的时候却无法分辨那个是自己所写的时候,这部纪录片也接近尾声,然而,高潮来了:

  “I am going to use the restroom , which is right here?or maybe this is the bathroom ?

  yes, you are right, this is the bathroom.

  There it is, your are caught.

  You’re right, of course.

  ut, you can’t imagine.

  Arrest him

  I don’t know what’s in the house.

  Oh, I want this.

  What a disaster.

  He was right.

  I was wrong.and the burping.

  I’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 WHAT THE HELL DID I DO?KIIED THEM ALL, OF COURSE.”

  Durst一个人在卫生间里自言自语,当然在整个人生都如此高压的环境下,自问自答或许就是他生活中的常态,在这部全片暗示的氛围下,在逐渐暗淡下来的会客室里,他在的这席话确实让人毛骨悚然,语调平缓自嘲,沙哑无辜,但谁知道他有没有在无人的卫生间挠了挠他银白色的头发却扯出一个微笑了。

  《纽约灾星》观后感(七):There is no movie greater than reality.

  There is no movie greater than reality. So why not film one's reality?

  和其他纪录片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同,这部以Burst采访为主线,糅合了之前刑侦过程中各种照片、录音、口述、影像记录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在它最后两集高潮迭起,电影和现实的时间轴在最后一集交汇到了一起,甚至电影中的线索还超前于现实的情况,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观影的紧张刺激感。

  这部纪录片本身其实带着一定的主观态度去站队的,从片中模糊人脸的模拟谋杀场景就能略见端倪。一边抽丝剥茧的叙述Burst的犯罪脉络,一边给观众植入Burst---这个老奸巨猾的坏蛋总能免于牢狱之灾这让人无可奈何的事实,然后在最后一集突然掏出一锤定音的证据,艺术角度而言,这个逼我给99分。

  或许没有熔炉那般对现实的影响力,但是jinx也做到了二次元反攻三次元,很是难得了。

  《纽约灾星》观后感(八):What the hell did I do?

  第一集就看了剧透。。最后依然高能,后背一凉。

  幼时心灵受创的富二代残忍杀害多人,侥幸逃脱数十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alabala。。。同情,悲哀,可怜,惋惜,都是些三观不太正的感情吧。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曲折,捉弄人,带给人惊喜,人性的丰满程度,震撼太大!!

  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大相径庭吧,的确应该还那两个女人,他的妻子,他的红颜知己,及她们的家人,一个回答,一份忏悔。

  但就我而言,他何尝没有受到惩罚,最严酷的惩罚,尤其是颤颤巍巍的佯装骄傲时,瘦弱而渺小。又或者他根本不屑呢,能再次轻易的逍遥法外。

  对人性的拷问是永不停息的。

  对人性复杂的接受程度是否也是一种成长呢。

  《纽约灾星》观后感(九):快乐的有钱人没有格调

  悲剧往往是从一个不快乐的富家子娶了一个开朗快乐的平民女孩开始的。

  要我说:足够有钱就不要追求快乐了。快乐的有钱人没有格调。

  果然,很快Durst就厌倦了。厌倦她那个读什么杂志的母亲,老要跟他探讨各种话题。厌倦了热热闹闹的平民家庭和平民感情。(那个平民家族30年后还给失踪的女孩开了纪念会,温馨吧?也够闲的。)而且他肯定从这个快乐的小东西身上惊讶的发现:自己原来根本不需要什么快乐。

  他自己的家庭是那种:人们不谈论什么。对于家族的八卦和丑闻,他们提也不提。他还活着,却基本被家族遗忘了。一个冷漠无情的家族。但有钱人不就是这样吗?不够冷漠怎么优雅?不够有钱又怎么冷漠?

  他厌倦了。事先说好不生小孩,但这个普通女孩显然无法理解他对人生的厌倦。他们想离婚,但大概是因为之前真的相爱过,没有签婚前协议吧。她提出的财产分割他根本不能接受。

  于是她就失踪了。

  他的朋友苏珊是这样的:很显然她非常爱他,崇拜他。她是他的奴仆。愿意为他做一切。

  但后来她经济困窘的时候开始敲诈他,当然是以友谊的名义。

  她是被处决的。一枪打在脑后。这是黑社会处决的方式,既是为了混淆视听,也是为了惩罚这个曾经的奴仆:她竟然丧失了忠诚。

  还有那个脾气不好又想捞笔钱的邻居。

  钱钱钱。有钱人的烦恼就是:什么都跟钱有关。他一摊手说:我做什么都会赚钱。不是傲慢而是无奈。什么关系都牵扯到钱。一辈子的诅咒。

  所以有钱人都幻想一段跟钱无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我想说的是,我从这部电影中更深刻的理解了金钱究竟是什么。金钱就是上帝。但必须数量够大。

  任何用劳动来换取金钱的,某种程度上都不够优雅。有钱人的优雅就在于:他们就是金钱本身。

  Durst的痛苦跟婚姻失败、谋杀什么的,都没关系。他一辈子的失落在于被家族忽略了。他最恨的人是家族的继承人,他的弟弟。

  别天真了。关于那些有钱人寻找爱的故事。有钱人永远在寻找更多的金钱。金钱一定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性感的东西,前提是要足够多。不然倒也没什么意思。辛苦挣钱尤其没意思。

  金钱当然有阴影,因为金钱太好了,你拥有之后,一切都没有意思了。那怎么办呢?怪我咯?

  我当然是拜金的。但如果不能生而为一个超级富二代,钱多钱少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是视金钱如粪土的。

  《纽约灾星》观后感(十):这场如戏的人生

  小的时候,总觉得电视电影分外精彩,每次从剧情中走出来的时候都会唏嘘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节奏感有故事感的人生,而剧情外的,却总是那么平静如水。成长的过程可能就是让自己感受到平静中波澜的过程。最近被朋友问到,无聊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竟显得很难答复,怎么会有无聊的时候呢,已经很久很久都想不起自己上一次无聊的时候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了。每时每刻都那么分外珍贵。

  说回这个片子,如果只是电影,我想它不会带给人那么大的冲击力。就是因为那么戏剧性的故事,然后又是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才会让屏幕外的我们惊呼,天啊这竟然是真的。

  导演处理的手法很好,每一集都这么引人入胜。当看完第二集的时候,我就在想,事儿已经这么离奇了后面竟然还有那么多集,还能怎么样呢,结果果然有更惊人的故事出现。当然很开心自己随心意的观影习惯才能给我带来这么好的阅片感受。看之前对这个片子没有任何的预判和期望,反而有了大惊喜。但是到第五集的时候节奏显得略微有点拖沓。

  看的过程中其实一直会揣测男主的想法和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情境下,才会让他走上这样的一条路,然而并无法代入的去想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