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诺登》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斯诺登》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3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诺登》的观后感10篇

  《斯诺登》是一部由奥利佛·斯通执导,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谢琳·伍德蕾 / 梅丽莎·里奥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诺登》观后感(一):互联网时代geek英雄的沙文戏

  owden是一部码农porn。oliver stone是上一代的反英雄主义导演,最终表现的还是帝国情怀胜过世界伦理,摆脱不了传统男英雄形象(生于七月四日,尼克松etc),哪怕面对斯诺登这样消瘦苍白的电脑geek,都能拍出沙文气息,女性不过是性感背景,用以衬托男主的孤胆英雄色彩。电影回忆部分从斯诺登的军队岁月开始,拍出他和阳刚粗粝的环境格格不入,还以为会反思一些国家主义,但结尾还是谈自由是美国立国原则。颇为失望。

  斯诺登算是互联网时代新英雄:自由主义,geek,(自以为的)世界主义。不知换一名类似新时代的导演,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换谁呢?索菲亚科波拉?

  关于whistleblower的问题,想到之前的项目写过很多分析,从Salman Rushdie到Chomsky:

  http://freespeechdebate.com/en/tag/snowden/

  http://freespeechdebate.com/en/media/noam-chomsky-on-snowden-no-platforming-and-the-american-media/

  《斯诺登》观后感(二):没有定论的选择题

  4.5星,为斯诺登惊艳出场加0.5星,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部片子是从平民视角去看待整个过程,没有太多政府的压力感。整体没有太多惊心动魄,但是给人深思不少。在片中斯诺登是个英雄,不是因为有超能力或者能变身,而是因为有着超强的勇气。能够为了自己的道德,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去和政府进行斗争,捍卫民众的知情权,献出了自己的人身自由,甚至是一生。

  也是这个事件告诉世界,除了存在强弱的大国势力,年轻人正以一个跨越国界的力量形成一股势力,他们没有国会,没有财政收入,他们为了就是伊甸园般的美好世界,而这种世界已经被各国抛弃。

  反观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一直存在,或好或坏,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有人在我们获得之前自己筛除了。因为他们知道信息的知晓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愿不愿意或者能不能够承受这种压力就是看个人了,所以要不要这种知情权的选择就在于每个人。

  也正是这种选择或者站队,让每个人对这部片子,或者更直接点,对斯诺登这个人的评价各不相同。

  《斯诺登》观后感(三):改革派的胜利

  小人物的隐私确实是无关紧要的么? 你上淘宝查了下婴用的尿不湿后,淘宝、京东、任何网站的广告页都会给你推送尿不湿、纸尿裤、婴儿床、婴儿服,你因为多看了眼敏感词链接,于是被请喝茶告诉你要有政治觉悟,告诉你你老婆的弟妹有个警告处分文件还没有下达,你公务员的姐姐、叔叔、表妹下班回来都和你说不要乱看。恐怖么?

  斯诺登就是那个屏幕背后的CIA人员,作为组织的人,而且是很重要的人,混的风生水起会有大好前途的人,所以会接触到更大的机密文件,但可惜的是价值观不同,组织认为任何人的信息都应该为安全而待机备用,斯诺登却认为信息是重要的隐私,是不容侵犯的,你说这怎么搞?你要走资本主义,而我深信马克思主义才是指路明灯,隐忍不成最终闹掰。

  改革中往往最坚强的力量就是那些不需要改革也可以过得很好的人,例如我挡的周大大、朱大大。斯诺登等同,压抑内心想法,努力奋斗他是可以有很好的上升通道的,Power、权利、金钱,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看完电影后就对真实的斯诺登特别好奇了。

  电影最大的彩蛋应该就是,影片最后,斯诺登的真身了

  送两句电影中的台词:

  「二战都过去66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为什么? 因为我们通常把权利用在了美好的事情上,为了繁荣和秩序」

  「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主动发给公众看的,大部分美国人不想要自由,只想要安全。这是个交易,如果你想要安全的使用所有的新鲜玩意,就得付出代价」

  「保密既是安全,安全既是胜利」

  《斯诺登》观后感(四):电影看到三分一,我鸡皮都起了。

  对于斯诺登这个人,其实我并不太清楚,当时对于斯诺登这件事情的报道,我也没有怎么认真去看过,完全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直到我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到自己的愚昧。

  这电影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心里是打了8分左右的,但是结尾的部分,却又让这分数打了折扣。

  传记形式的电影,平缓的叙事的确是让人有点稍微失去耐心,但是电影前三分一的部分,很好的给我造成了心里恐惧,不得不让我认真看下去。因为斯诺登在跟林塞啪啪啪的时候,他看向了摄像头,回想起了通过系统监控别人的事情,这里真的让我觉得恐惧,尽管我用的是台式电脑,没有摄像头,但是自己平时敲下文字的时候,会不会像电影里面那样......被谁监视着?

  这样一想,瞬间就感觉好恐怖,好像不管是谁都没有真正的秘密,不管是谁都无法藏匿起私隐。

  而斯诺登因为这些不能说出口的机密,跟自己的女票总是发生不少问题,分分合合,这难免让人感到心酸。明明自己一直在监视着别人的所有事情,而自己的所有事情却不能告诉自己最亲密的人。

  接下来,我想一定要谈论下约瑟夫小男神!

  当时看到这电影的主演是约瑟夫,我就发誓一定要看!

  约瑟夫的演技应该不用去说,可塑性实在太强。特别是电影里面,斯诺登终于下了决心,从工作的地方偷走资料的那一段,的确是让人紧张,而斯诺登的黑人小伙伴真的是神队友!大赞!

  随即斯诺登缓慢的脚步逐渐离开工作的地方,而那露出牙齿的灿烂笑容,如同在洞口处不断蔓延他全身的阳光一般,让这部电影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我的心里也为此放下一块石头,那个被阳光尽情洒照的身影,是多么的伟大啊!

  但是,结尾的部分,我真的是黑人问号脸了。

  这电影从头到尾的政治色彩都很重,刚开始没看之前我就在想了......哎!居然把斯诺登拍成电影,老美这是自打嘴脸吗?

  所以说,以下的观点是我个人主观太重,还是说误解了什么吗?

  结尾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避免对与美国政府发生什么政治冲突,以及倾倒性的指责,所以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奥巴马?(奥巴马高级黑?)

  因为之前看了这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我本来是以为结局会像《聚焦》那样,成功曝光了真相后,留下让人去思考的一幕,随即让电影戛然而止......

  然而后面为何还要出现励志鸡汤似的多余的部分?这让斯诺登这个人身上让我所感受到的‘伟大感’与‘史诗感’,突然减弱了。

  但最后斯诺登真人的出现真的让我吃惊。

  也许是我挑剔的地方有点无理取闹了,但无疑这是部不错的电影,给我很好的观影体验,也让我认识到斯诺登这个人,所以我隔着屏幕对着斯诺登真人举起拇指,赞同一笑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斯诺登》观后感(五):斯诺登是不是英雄?

  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值得一看的“影片”,因为它关乎你我每个人!!!

  原本我想写的,不过看的“知乎”上用户评价写得非常好,他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所以我就直接复制了…

  (再说一句,那些说“我不关心政治”的人,真的需要去仔细看看下面说的!!!)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捍卫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人民的自由,这样我们不称之为英雄什么能称之为英雄?

  有知友说要有有质的改变才能称之为英雄。可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故事:

  当他们来抓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内莫勒牧师

  对私权的侵蚀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细小的践踏中成就的。

  正如柴静引述郝劲松的话所说:

  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如果罗莎帕克斯我们认为她是英雄,那么同样斯诺登也是英雄。

  最后顶着被骂的狗血喷头的危险把这段话贴出来: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这是你的宿命,你别无选择。 你要么把世界变得好一点,要么把世界变得坏一点。

  你如果走进社会,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什么不要脸的理由,变成了一个恶心的成年人社会中的一员,那你就把这个世界变得恶心了一点点。

  如果你一生耿直,刚正不阿,没做任何恶心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事情,一辈子拼了老命勉强把老婆、孩子、老娘,把身边的这些人照顾好了,没有成名,没有发财,没有成就伟大的事业,一生正直,最后梗着脖子到了七八十岁死掉了,你这一生是不是没有改变世界?

  你还是改变世界了,你把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因为你,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

  -----------------------

  分隔线---------------------------------------

  看到那么多“我不关心政治”“政治有关都是肮脏的”的答案真是忍不了了。

  这是彻头彻尾的犬儒主义者。

  政治跟每个人都相关,这是无法选择的。这里借用刘瑜的一个比喻。

  一家人吃饭,爸爸洗菜,妈妈做菜,姐姐买菜,这时候却跑出来个弟弟说:“我不关心做饭。”

  同样,除非你孤独的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否则你吃的饭,走的路,甚至是说的话,都是政治影响的结果。你买菜的菜价与政治有关,因为政策会影响经济,你走的路与政治有关,因为是用纳税人的钱修筑的,你说的话与政治有关,因为这是你从小到大所受到的义务或者非义务的教育所塑造的。你怎么好意思说“我不关心政治”。

  再驳斥一下政治都是肮脏的。

  请问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实现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为什么在中国“利益集团”“政治集团”就成了贬义词?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任何人都有自己所属的政治集团,就算你说自己不关心政治,那也是属于“‘不关心政治’政治集团”的。

  政治就是通过政治集团的博弈来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因为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是代表着一部分群体。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这才是民主与法制的真正含义。因此如何让所有政治集团都能参与决策的讨论和制定执行,这才是政治的本质。如果政治都是肮脏的,那每个人都是肮脏的。

  好歹读本《民主的细节》,至少不会缺失作为一个正常的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最后补上鲁迅的话: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

  动机重要还是行动重要?

  纳粹的职业操守是杀人,为什么我们斥责?

  他做的事和他女友有关系?

  实际行为和个人道德有关系?

  英雄=道德楷模?

  ---------------------------------------------------2013.7.8.修改--------------------------------------------------------------------------

  描述还是有问题的。

  1 以上一切论断都是基于没有证据能证明其行为的一切目的出于非道义。即即便其是间谍,我认为为高尚事业献身的间谍也仍可称为英雄。我不排除最终的真相大出意料。

  《斯诺登》观后感(六):自由与责任

  2013年6月,美国前CIA成员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美国国安局大量秘密文件。由此引出了“棱镜”监控计划,即美国从2007年开始,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进行电子监听。美国对于制造这场危机的斯诺登,迅速将他列为“叛国者”,并展开调查。

  之前已经有了关于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由斯诺登本人冒险出镜,讲述了斯诺登是如何在媒体的协助下,揭露了棱镜门事件。还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有这样优秀地展现斯诺登本人的纪录片珠玉在前,电影应该怎样去展现呢?毕竟电影并不是以还原真相为目的的。

  这应该是一部意义大于内容的影片,故事要从2004年讲起,斯诺登还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911事件的惨痛经历让他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反恐事业,他毅然选择了参军,结果小腿不慎受伤,无奈退伍。

  但他爱国的心不灭,于是他从一个士兵蜕变成了程序员,加入了CIA。凭借着他优秀的计算机能力,上级对他越来越赏识,他接到的任务也越来越私密。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任务要调查一个巴基斯坦大使,正式接触到了“棱镜”计划。

  通过这个系统,你可以对敌人的电话、语音、邮件、社交网络甚至摄像头进行监视和监听,把巴基斯坦大使查了个底朝天,最终搞得别人家破人亡。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越来越不安,恐惧也一步步在扩大。后来他先是发现自己研发的安全系统被改造成了无人机的杀人机器,只要恐怖分子轻举妄动,他们就能远距离操作,向他们扔炸弹。

  之后,他发现反恐只是一个幌子,真正在监视的对象其实是美国的公民,毫无疑问这和“言论自由”,“人权至上”的美国思想背道而驰。

  斯诺登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发现了组织在监控大量公民隐私的行为。但一开始斯诺登本人也并没有对这类政府行为产生强烈的抵触感,他甚至想利用这层搜索系统来为自己服务。尽管最后因为与上级的观念不合而告终。但不得不承认,斯诺登自己在这次不快的自我突破中,发现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尽管充斥着对隐私窥探的强烈不适感,期间还经历了几次离职,但他还是一直从事着此类工作,并且在这个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

  他的精神压力来自这数据分析监控本身繁重的数据处理量,与他心里对这份工作的预期产生的偏差;以及NSA以国家利益为幌子的非正义监视民众隐私的行为,让他——一个充满正义理想的人产生了疑惑。事业发展的局限性,与他个人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不仅影响着他的身体机能也动摇着他的思想意识。而越级以及对权威的挑衅,使他自己过早的成为了组织的监控对象,以致最终把他自己逼入死角。

  这样的连番打击下,斯诺登日渐萎靡,最终,他决定揭露美国政府这一行为。他用魔方从总部拷走了所有的核心机密,躲过了安检,并在香港把这些文件向记者公之于众。

  敢将这一切拍出来的,是导演奥利佛•斯通 。他出了名的胆子大,执导过一系列传记片。《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尼克松》……在这部片子上,奥利佛•斯通以斯诺登向英国卫报爆料的过程为主线,在讲述过程中一点一点插入斯诺登发现美国棱镜计划的全过程。诚然,斯诺登的下半生都将生活在恐惧中,整日为性命担忧,颠沛流离。但他为什么要放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让自己身犯险境,远走他乡呢?在电影最后,斯诺登本人作为彩蛋出场时这样说道:我获得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很高兴我今天所做的一切!

  导演奥利弗.斯通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斯诺登,从事业与爱情方面,全面的了解这样一个人物,并还原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经过的全部过程。而且,约瑟夫.莱维特对这个人物从外貌与性格进行了高度的还原,充分展现出来了角色内心对他所要披露事情的高度紧张与不安,并掺杂着对爱情的保护与谨慎,努力让人物变得真实感十足。于是乎,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斯诺登不仅仅有着天才的头脑,更背负着爱情事业与心中理想的那份执念,他本来是以一个报效国家的心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可是当他见到了种种让人发指,令人感到憎恨与恶心的真相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自己参与进去种种不可告人的项目当中以后,内心之中良知唤醒了他对真相与自由的渴望,从而走上了披露国家机密的这一条道路。他原本有着优越的薪酬待遇,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他抛弃了这种生活,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而不再背负心中的罪恶,这种做法是勇敢的,更是值得人们敬畏的。

  导演为了剧情不像纪录片那样枯燥无味,为角色加入了爱情故事,从而让电影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也更能了解角色的生活,但不得不说的是,爱情的戏份在提升剧情的同时,也拖累了人物的发展,电影中的两个人的关系处于一种极不自然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想要表达爱情的简单与唯美,另一方面又想要表示两个人的关系处在扭曲又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之中,这让爱情变得很纠结。电影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监听项目的泄密事件,显然爱情戏份并没有主导或影响到整个事件的发生,完完全全是斯诺登自己一个人在处理整件事情,爱情只是一个分支的存在,两者几乎没有任何之间的联系。如果说爱情给了整个事件背后的支持的话,铺陈爱情故事会让电影看起来更为感人,可是这里的爱情几乎和事件没有一点联系,也就无法铺陈出女主角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当整个机密在坦白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是斯诺登一个人参与的,女主只是在整个事件披露以后才知道,打着以保护女主的名义来为爱情冠名,说是一种善意,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不过导演强行加入这么一场爱情故事,冲淡了很多色彩浓重的政治气氛,也让电影的气氛变得不是那么的严肃与激烈,反而像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没有营造出令人胆战心惊与恐慌的气氛,减少了角色心中所呈现出来的负罪感与压迫感,更像是一种鼓励,也像是一种赞扬。

  斯诺登的经历并不是十分具有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很一般,在电影中也看以看的出来就是过得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他并没有真正的接触到政府上层所涉及到的机密,仅仅处在一种项目的开发与技术的改进上,更多的是以电脑工程师的身份出现,他得到的机密只是侦测到的数据。也就是说他揭露出来的东西只是政府阴谋计划的一小部分,能够反映出来的东西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给人的反映却是巨大的,因为它让个人的信息变得不再安全,个人隐私更是被人任意窥探,倡导的崇尚个人自由,保护个人隐私的谎言昭然若揭。这让人么顿时没有了安全感,更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怀疑,那种不信任与不相信的质疑让人们对政府产生了抵触,如果连自己的隐私都保护不了,何谈什么人权可言?所以说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斯诺登可以称之为是英雄,因为他给了我们这些普通民众一个真相,那就是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所有一举一动都在政府的监视之下,而且还冠以一个保护安全的名义肆意的侵害我们的权力,这就是霸权,这就是强盗。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是能够得知真相,至少还有一点心理准备。

  不过可悲的是,当斯诺登披露了整个监听计划以后,在寻求政治避难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国家公开接收他的申请,更多的国家选择的是拒绝与逃避,这反映出来了其实每个国家的本质是一样的,做的事几乎也差不了多少。即便是披露了事实真相以后,得到强烈反映的也只是普通民众,对于国家政府而言,已是秘而不宣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我们所认为的英雄其实都变成了国家的公敌,被我们冠以英雄的称号以后却只能以一个叛国者的身份活着,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再也见不到亲人们的面容,不得不说这样的代价确实有点太大。英雄总是孤独的,自古都是这样,每一次英勇的壮举以后,换回来的代价却是一个人的流亡与孤独,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也是值得唏嘘的一件事情,唯一能够感到欣慰的是来自人民的敬仰,也对得起自己内心追逐真相的渴望。斯诺登,一个普通人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这个时代的焦点人物,但他的人生却是失败的,他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权力,每天都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被人监视居住,甚至面临着终身牢狱的危险,要问这到底值不值,我想一般人是体会不了的。

  电影宣传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明显与美国政府的监听计划发生冲突。但还是有人敢拍,不管经历再坎坷,它还是上映了,并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公映。这或许,也是一种自由。

  与记录片不同的是,影片从斯诺登本人的视角,更为感性的呈现了一个“人”的变化过程,而非仅对"斯诺登透露NSA棱镜计划”这个行为事件的简单描述。探讨这部电影的本身,其实就是在探讨斯诺登本人。

  从影片的刻画来看,斯诺登是一个聪明、内敛、又颇具英雄主义情结、不安于现状敢于寻求突破的人。从他进入NSA一开始,他的工作过程就充满着不如意,不论是工作岗位、个人发展与上级的关系,都是处在极不和谐的状态。他的怀才不遇与人际交往中的“矫枉过正”就如当今许多的“职场小白”一样,在整个大的工作环境里显地十分格格不入。 如果它只是一名普通公司的程序员,他可以因为这种不适应感,而选择离开或更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但他所处的机构是政府高级情报机构,没有存在更换环境的可能。不适应只能适应,要不就是在组织内部去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

  换个角度考虑,将NSA非正义地监控公民的行为泄露出去,这是斯诺登一个置死地与后生的做法。斯诺登泄露NSA机密文件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出于公众利益的考量,更多的还是在为自己寻找出路。是一个大胆的赌博行为,因为本身NSA的非正义性给了他这次有目的的泄密一个正义的说法。

  其实他完全可以像许多媒体的线人一样,不露脸,只说事。但他明白他这样做并不能对他如今窘迫的工作生活困境有任何改变。所以他变被动为主动,在媒体高调露脸,将自己暴露在大众目光之下,他反倒安全了。因为政府的非正义行为所造成的舆论压力,反而没办法让政府秘密地或者轻易地对他采取任何行动。而本身涉及个人隐私这类人权问题,在美国这个言论相对自由、政体相对民主的国度所造成民意影响力,也足够把他送入神坛。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生因此而改变了,他被监控的危机解除了,他的英雄主义情怀与人生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附庸,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

  斯诺登的名声大噪要感谢美国这块相对民主自由的土壤以及互联网数据大潮的助推,以及他自身过硬的技术才能与聪明的头脑。在“斯诺登事件”中,媒体起了直接作用。数字信息化是把双刃剑,既能成为政府控制舆论、政治斡旋的把柄,也能成为信息快速传播发酵的有利场所。事物的矛盾性,推动事物的发展。斯诺登的这个“个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民主,顺应了潮流,所以成为“英雄”。

  自由,自由,自有道理是什么?萧伯纳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也许因为自由就意味着责任。行为者的责任程度与其自由程度应该是一致的;不幸的是,人们本性当中的东西使人们想要拥有更多的自由,却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斯诺登》观后感(七):美帝的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密真是弱爆了

  本文不评价斯诺登的所作所为,只讨论影片反映出的美帝情报机构的一些问题。

  先说政治工作,美帝真是弱爆了,这方面还真是得跟中国学学。看完此片更加认识到政治工作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其军队的重要性。“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政治不合格是危险品”,这些警句并非大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这片子稍微剪辑一下,去掉感情线,基本就可以拿来当警示教育片了哈哈。下面戏说美帝政治工作的几大问题。

  一、面试工作过于儿戏

  不从道德上评价斯诺登此人如何,但美帝居然能让这样的人进到核心情报部门,可以说是政治工作上的彻底失败。记得CIA面试的时候,斯诺登被问及加入CIA的真实理由,他回答说得到最高的机密权限是很cool的事,我擦这尼玛算什么理由??而面试官就这么让他过了??这理由完全暴露了此人不认真的态度,好像干情报工作就要觉得cool,就要出风头似的,这一定是一个不踏实、耐不住寂寞的人,这样的人不管其能力如何都是不适合情报工作的。

  二、轻易被家庭出身蒙蔽

  斯诺登可谓根红苗正,爷爷是将军,爹是海岸警卫队,自己也曾当过兵,这样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无疑为他通过面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一个出身军人家庭,自身又当过兵的爱国青年,政治上肯定是绝对过硬的吧?但这家伙偏偏却捅了美国情报史上最大的篓子。

  三、缺乏政治教育和对下属的思想掌控

  影片里,斯诺登的培训基本都是技术层面的,没见过什么专门的政治教育(也许现实中有但片子里没拍),上下级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他在外派期间貌似领导很少找他谈话,当然美帝也没有组织生活,不会开民主生活会,以至于领导对他的私人生活和思想底数掌握极差,所以不能发现他在思想上的波动,也就不能给予警示教育。

  四、在用人标准中将能力凌驾于政治之上

  斯诺登高智商,是个电脑天才,这也是他得到器重的根本原因,但那些CIA领导好像有点过于看重这点而忽视了他在政治上的危险倾向。尤其是在与领导打猎那段,斯诺登当面质疑美国的情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消极言论,而那个领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将其派遣到夏威夷和中国进行网络战的一线核心涉密单位,理由仅仅是斯诺登能力强,那里需要他,我擦这领导政治觉悟也太低了点吧?这样的政治水平是怎么当上领导了23333,像这样的人在中国肯定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斯诺登案子一出,这家伙绝笔也脱不了干系,肯定要负领导责任。更神奇的是,此时斯诺登已经被查出癫痫,甚至连测谎都没过,而美帝居然就派这样一个思想身体双重不合格的人去那样一个核心岗位。。。简直太搞笑。。。

  正是由于对政治工作的极度轻视,才导致斯诺登案发,可以说政治不过硬是斯诺登叛国的根本原因。一个政治上如此不合格的人,居然能混迹于美国情报机构这么多年,神奇。。。

  下面再说说美帝安全保密的问题。

  一、安全保密措施外紧内松、流于形式

  片子里美帝的情报机构在管理上表面看似都十分的严格,进门查证件、查车、全身和行李扫描,甚至还用警犬等等,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其实这都是外紧内松,几个例子:

  1、斯诺登在欧洲未经许可就随便进入核心机密场所,而那个更加不严谨的雇员居然就随意把那个检索大众聊天记录的软件给他看。。。

  2、在夏威夷,一群人随便就进入了斯诺登所在的机密部门并看了斯诺登在电脑上的演示,这时候领导突然进来问怎么回事,那群人居然就以“和斯诺登打赌”这种理由搪塞过去全身而退。。。

  3、核心涉密的电脑,竟然留有内存卡接口,而且还没有接口监控!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斯诺登竟然用一张内存卡就轻而易举地拷贝了那些机密文件!能插内存卡已经是个奇迹,更神的在于那个接口居然没被监控??按理说实时监控网络内每个电脑的接口应该不是难题,再不济你在旁边装个摄像头也行啊??而美国佬居然如此疏忽大意,在这种细节上栽跟头,亏了他门口还搞那么多安检,可一进门就是污七八糟没人管,门口看那么严有屌用啊?

  二、行政管理过于松散

  斯诺登作为核心涉密人员,好像一直没被怎么管,随便在外租房子和女人同居,随便外出甚至出国,而这些事领导貌似都不关心的样子。很难想象一个核心涉密岗位的情报人员,可以这么轻易的出国,最后拿着那么重要的内存卡说跑就跑了???难道管控一个人这么困难?至少把人管在国内,不让买出国机票是很容易的吧?美帝还是太看重个人自由了,误了大事啊。

  综上所述,美帝的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密真的是弱爆了!亏它是世界霸主,弄了这么多牛逼的高科技系统,遍布全球无孔不入,最后却被一个20多岁、极端理想主义的中二青年爆了个底朝天,这无疑是对美国情报体系的巨大讽刺,也再一次突显出了政治工作和保密工作对于国家、军队尤其是情报系统的绝对重要性。看来天朝如此重视政治工作不是没有道理的,哈哈,政治工作才是解放军最大的法宝啊。

  《斯诺登》观后感(八):依然是石头与蛋之决

  平心而论,《斯诺登》算不上奥利弗·斯通最好的片子。

  但这样的电影,其意义不在戏中。

  如果斯诺登事件是一煌煌巨著,那么斯通则用自己的电影,为它定下了一个基调,写出一篇中肯的序言。

  大数据时代的巨大矛盾是,当你和互联网的连接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的时候,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监控。

  这么做的不仅仅是政府,还有各大公司,还有形形色色的黑客。

  他们不仅能够知道你浏览的网站,还能够用你自己电脑的摄像头拍下你在电脑前的所作所为,然后在必要的时刻控制你。

  正在你看这篇文章的一刻,这一幕,已经在现实世界的那些角落中悄然发生。

  在斯通眼中,斯诺登是一个英雄。

  他爱这个国家,为了不让自己的同胞受侵害,为了人生而有之的自由,他赌上了自己的前程。

  他对抗了人性,他是个伟大的人,他值得被歌颂。

  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斯通说:

  爱德华·斯诺登的做事目的非常单纯。他深爱着他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而且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想要帮助修正出现错误的地方,并且动手解决。他拥有我认为能够帮助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伟大灵魂,这是安全局和政府早已失去的。

  事实上,对于自由的歌颂与真理的追寻,是斯通一以贯之的主题。

  在《刺杀肯尼迪》中,斯通借加里森检察官之口说道,

  因为真理总会引起权势的恐慌,我们不得不冒着风险与权势斗争。我们只要为自己的信仰而斗争,这个国家就依然是我们的。寻求真理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价值,如果真理已经受到政府谋杀,人民不再受到尊重,那这个地方就不是我们出生的那个国家,肯定也不会是我将与之终身厮守的那个国家。

  自从斯诺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相关的安全法案便被得以修订,以遏制针对美国公民元数据(metadata)的广泛收集。

  虽然有人说这不过是又一块遮羞布,但至少我们看到,一个个体是如何鼓足勇气,以一己之力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最终获得关注,促使政策改变的全过程。

  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说,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

  在美国的历史上,这并非首次,水门事件、维基解密以及近期美国大选中希拉里的邮件事件,其背后,都有着那些为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而坚持,而赌上一生前程,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生命的人。

  这些不会绝对服从而有着自己的选择与判断的人,让美国在很多事务上效率降低,无法集中力量做大事,但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按照很多人的逻辑,家丑不可外扬,斯诺登处心积虑做的是吃里扒外的事情。

  而他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泄露国家机密信息,即便是为公众着想,但对于自己的职业,无疑是背叛。

  那么,美国政府对于他采取一切措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两相对照,孰是孰非?

  仅从电影来看,从斯通的立场出发,我们一边倒的觉得斯诺登是英雄未免有些不够客观,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内里还有那些秘密并未显现。

  但即便如此,即使斯通说的并不是真相,我也要力挺斯诺登。

  不为他如何为了一个信念便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不为他在与政府周旋中显现的勇敢与智慧,不为他在一个特权的位置上还想着更广泛人群的自由与公义,还为了村上春树所说的那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撞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一边。

  《斯诺登》观后感(九):内心良知

  最近这两年的电影很少,能比较出彩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心想自己对斯诺登的了解仅限于几年前大家的疯传,但是具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叛国贼?还是大英雄?我一无所知。但是静静地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是不安的。如果我有这个能力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像斯诺登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电影没有介绍他的站出来对他的家人的影响,只提及了对女友的影响。但是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美国。如果在中国呢?他的结局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在最近同事推荐的书《黑客与画家》就有这样一段内容,大致意思是黑客要永远质疑,站在远处观察流行才能真正地了解它的本质不至于沉浸其中不知所然。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站在人群中间自认为是流行的一份子,但殊不知自己的内心已经被蒙蔽。就跟斯诺登一样,如果他跟我们一样,那他肯定也是愿意为国家的稳定,为世界的和平,为成为人群的一份子,老老实实地在美国的研究所待一辈子,奉献自己的技术,直到某一天死去,被国家追功。但是他的伟大在于他能够抛开国家,站到更高的更远的地方观察,他质疑流行,质疑他所做的事情。

  《斯诺登》观后感(十):揭露美国政府阴谋,他是美帝最痛恨的人

  首发于[流量君]

  微信公众号dotammm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

  他凭一己之力揭露了美国政府阴谋——

  被美国政府通缉,成为逃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