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实》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真实》经典影评集

2022-05-13 12:1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实》经典影评集

  《真实》是一部由昆汀·杜飞执导,阿兰·夏巴 / 乔纳森·朗贝尔 / 埃洛迪·布歇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实》影评(一):《真实》中的逻辑确认、剧情梳理

  看了两遍,觉得自己看懂了所以本片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烧脑噱头片,试着梳理下片中的逻辑,不确定说的一定对,可以一起讨论下:

  【小女孩的爸爸杀死一只野猪,野猪肚子里有一盘蓝色录像带,这让她很不解,并好奇录像带中存了什么?】这也是观众的疑惑,导演以此调动观众的揭秘欲望。

  【小女孩的世界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导演Zog和电影投资人在观看。此处可知:小女孩是电影中的存在。本片出现了第一个“维度”差别:小女孩的线索是本片《真实》中的“影中影”--此处我暂将其命名为《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导演Zog的电影是片中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可以说是一条金标准,但即使这样也不是最终唯一的真实,这是看完全片后得出的结论,我以这条结论做参照来反证之前所有发生的事情,这样几乎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事件的合理性。)

  {一个男人(暂称为胡子男)异装成女人(被小女孩看到),他拿着一束花,骂了一个老人。}

  胡子男找到了女心理咨询师,原来变女人只是他的一个梦,他对梦里的行为表示不解。此时本片出现了第二个“维度”:胡子男的梦。

  此处可知:小女孩看到了异装的胡子男这件事也是梦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女孩随父亲打猎是胡子男的一个梦。

  又已知:女孩又是电影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女孩为参照系,胡子男也是电影中的存在。此时第二“维度:梦事实上已经被打破了。

  主线人物关系

  ob:电影投资人。

  Zog:电影导演,一直在拍小女孩发呆疑惑的镜头,这让Bob很反感。

  Jason:电影导演,想拍一部叫做《Wave》的科幻片,讲电视用电波杀死人类,他一直在现实生活中用录音机寻收集痛苦“呻吟”的音效作为电影素材。

  下面来说POV人物Jason(POV即Point-of-View,Jason是故事的主要POV角色,即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走向)

  Jason为了拍《Wave》一直在用录音机录制各种人呻吟的声音,期间他遇到了胡子男,胡子男的女心理咨询师是Jason的妻子。至此又出现了第三个“维度”:

  可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Jason和其妻子也都是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被以类似作者上帝的人--导演Zog操控的。

  又可知:Jason又和Zog两个导演同时见过电影投资人Bob,这是以“主线人物关系”为参照系的既定前提。

  ★可推知:两种情况:1、Jason和Zog都是另一个人创造的“维度”(或是电影或是梦)中的人物。

  2、Jason既是Zog电影中的人物,又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

  此时观众出现了疑惑,到底有几个Jason?此结果目前不可证,故此推论加了★,我将会在之后影片发展中证明结果,并同时用★作为呼应。

  【小女孩对蓝色录像带感兴趣的秘密被胡子男发现,观众此时知道胡子男是女孩学校的督导老师(胡子男身份确认),被打破的第二“维度”与第一“维度”正式对接。】当女孩说他看到了异装的自己时,督导老师很困惑“自己的梦为什么会被别人知道?”但观众已经知道了他自己只是Zog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的一个角色,观众看到的只是角色的表演,而演员(督导老师角色的扮演者)其实是自知的,演员与角色是一体的但给现实中的我们造成了一种双重间离,这是本片《真实》玩的一个戏法。

  {Jason为了寻求最佳“呻吟”而入魔,梦见自己得了影史最佳呻吟奖},这也是整部片中的一个“小维度”:Jason的获奖梦。但随即他发现自己的电影《Wave》竟然被别人拍出来了!(观众也非常疑惑,此时会想:的确可能有两个Jason存在)

  【Jason发现自己的创意被人提前泄底后焦急的打电话给电影投资人Bob,同时他又看到了吃蓝色录影带的猪!】但却有另外一个Jason与Bob面谈,此时真的出现了两个Jason!

  下面我要解释下为什么前文用了【】、{ }。【】中的话是Zog的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中发生的事,{ }是梦和幻想中发生的事。梦是从属与【】的(包括后来小女孩后来被闹铃叫醒的梦),即{ }∈【】,这样两个符号中的事情就都可以解释了,毕竟本片不是像《彗星来了那一夜》那样科幻片中的平行世界,所有发生的事正如本片的片名《真实》一样,都是真的,因为一切都是影中影的情节。

  那么此时观众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Jason。

  已知:符号【】中的看到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是电影中的角色(因为片中也给了暗示,如他的腿被女孩的爸爸打伤但并没那么疼,又如:妻子躺在户外的床上这个情节,明显是个拍摄场景)。

  可证得★:与投资人Bob面谈和疲于寻找最佳呻吟的Jason是真实的人,而看到Wave光波杀死人类和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又是Zog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这个是本片中最大的“维度”,《真实》的导演模糊了POV主角,并以真假无缝对接的方式把他分化为两个“维度”中的角色,再一次欺骗了我们观众。

  【最后两个Jason碰面,拿枪的那个是假的角色中的Jason,他在一个外表超现实的医院中,护士为其用了促进睡眠的栓剂,栓剂是要塞到肛门中的,被塞菊的Jason发出了完美的呻吟。】

  此时片子最终揭秘!

  【小女孩终于播放了蓝色录像带,内容是医院中的Jason发出完美呻吟,小女孩被逗笑了】。以上同时出现在电影荧幕中,并被在同时场的导演Zog和投资人Bob一同看到。至此我们也明白了小女孩和拍摄《Wave》的Jason两条线汇合,所有的“维度”都归于Zog的电影。投资人Bob大赞Zog是天才,他此时明白了Zog一直拍摄小女孩乏味的生活都是在吊胃口为最终的结果做铺垫,Bob之前要求《Wave》中完美呻吟的音效也借由演员Jason以栓塞菊花的表演展现了出来。

  在此插一嘴胡子男督导老师的身份:他找到了自己车中的女人衣服这件事也并不是真实的。

  已知:【在地下停车场中他看到Jason夫妇相约去看电影,而下一个镜头Jason看电影的情节上面被证实是Zog电影中的戏份】。那么回推督导老师发现女人衣服这件事同样也是Zog电影中的情节。

  又已知:小女孩被督导老师训话并索要蓝色录像带是真实的事。因为在小女孩的现实世界中(即他被Zog拍摄的戏外世界)督导老师也是确实存在的。

  可推知:督导老师既是真实世界中Zog安插在小女孩生活中的一个剧情需要的真实人物,又同时作为演员参演了《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所以他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假的角色人物。

  小女孩的真实世界是被Zog拍摄的,小女孩自知的只是着蓝色录像带。同时Zog又拍摄了小女孩听到了闹铃声,对于观众我们而言这是小女孩的梦,Zog很可能用后期剪辑的方式将这段拍摄下来,小女孩并不知道期间的必然联系。正如小女孩的名字叫Reality,只有她是片中最真实的人物,她一直被《小女孩与蓝色录影带》吊着胃口,就像我们观众一直被这部《真实》吊胃口一样。

  Zog和Jason合谋把各自的两部电影融合在一起。同时投资人也成了导演的现实中棋子,他对现实中Jason所策划的电影的期待在自己本不看好的Zog的电影中得到满足。

  但是!Zog的电影也不是唯一的,在蓝色录像带的结尾小女孩看到Zog也被拍进去了!随即Jason在制片人Bob告别,同样的告别发生了两次,其中的细节是第一次Jason被门槛绊到,这也是影中影的内容。而第二次Jason跨过门槛并欢呼自己成功的情节是他真实的行为。所以,最终的秘密是:Zog把Jason拍进了电影,但同时Zog也把Jason拍进了电影!Zog的电影不只是记录女孩的生活,Jason也不是只为了拍Wave(事实上没拿到投资的Jason的电影《Wave》中的情节已经被Zog拍出来了,因为Zog掌握了投资人的钱),Jason目的是记录真实,记录自己践行电影构想的整个过程,Zog则把两人的概念混合拍出了一个包含电影、梦、小女孩生活的悬疑片,两人最终的共同目的是以自己的电影概念打动投资人。

  当然片子中也有一些无法被完全解释的有点超现实的情节,这应该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在对电影的把握和节制上做的不够。那么有人会问片中那个套着老鼠头套的主持人又是什么作用?他其实是一个次要POV角色,这个角色总觉得身上奇痒难耐,其实只是一种癔症,他认为的真实在别人眼里只是虚无的存在。这也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的意图,即:真实和虚无是难以分辨的,但人生大抵是真实的,所有的虚无只不过是真实玩儿的一个把戏。昆汀·杜飞成功以真实把观众欺骗了,虚无化了观者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题材也不新鲜,但他以模糊角色、影中影的套娃式叙事别出心裁的拍摄给大家看。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空洞的玩票电影,在烧脑程度上还是有些水准的。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认同我的分析梳理观点?会不会给此片的评分加一星呢?

  类似真实与虚幻不清的电影多为科幻题材,最著名的就属《穆赫兰道》了,还有《盗梦空间》、《异次元骇客》、大卫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戏》。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也是同题材的经典。另外还有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的假说“缸中之脑”:假如你的大脑脱离了身体,被放在一个容器缸里,由营养液供养并被计算机输入各种感觉,对你来说整个世界还是存在的,但事实上你的身体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你怎么来区分真实与虚幻呢?

  最后来说一下本片和中国古文化相关的典故。看了这部片子的人很容易想到这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很像,梦蝶有很多典故名称,如:蝶化庄生、蝴蝶梦、蝶化、蝶为周、周为蝶、漆园蝶、南华蝶、枕蝶、蝶入枕、蘧蘧梦、梦蘧蘧、梦栩栩、栩栩蘧蘧、蘧蘧栩栩等。

  同时《列子》中也曾记载了一个叫《蕉鹿梦》的故事,是庄周梦蝶的加强版,也很烧脑混乱:

  郑国的樵夫A打死了一只鹿并用芭蕉叶覆盖,他又怕人分鹿又因得鹿而狂喜反而忘记了藏鹿的地方,并进而以为这是一场梦,于是一边把这件事编成山歌唱出来一边走路回家。此事被樵夫B听见并按照歌中的线索得到了鹿,樵夫B的妻子也疑惑认为樵夫A梦中的事竟然真的让樵夫B找了鹿,这太不可思议了,进而认为这也是樵夫B做的梦。樵夫B说不管怎样,我得到了鹿是真实的啊。

  樵夫A回到家里不甘心失鹿,也许是因为日有所思,竟然梦到了拿走鹿的樵夫B,二人理论到官府。法官对樵夫A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樵夫B以为你是真的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妻子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此处逻辑很拗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后来世人用《蕉鹿梦》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

  《真实》影评(二):这部电影是个人脑病毒

  还记得在早些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讲故事。要么是通过故事来突出人物主角配角的性格特点,要么是展示编剧牛逼的思维能力故事剧情特别牛逼。

  慢慢地看的电影多了,发现有些导演和编剧开始采用倒叙或者是插叙的方式来讲故事以给观众一种特别的故事理解感。这部电影打个比方就像是病毒代码,在看的时候人脑就在一部部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似乎找出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结构。

  正如在夏歌影评理所用的词“奇异点”,在影片中不断地出现。这使得我们一直觉得挺不自在不舒服却又一直跟随着导演的诱导来找寻各种蛛丝马迹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到了最后,影片忽然结束的时候会觉得我操这尼玛是啥啊。然后才明白过来,正如影片的名称“真实”,本片就是让你明白这个真实就是不真实。

  正如病毒程序命名为“点开我有奖”,点开啥奖都没有反而中毒了。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观众中毒,虽然大家确实“中毒了”(感觉到如影片中节目主持人得的脑子内部的疹子一样)。导演的目的正如影片中的导演一样,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自己有牛逼,并享受这种感觉。我觉得,导演达到了这个目的。

  推荐夏歌的影评:

  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真实》影评(三):第三者

  ——————————— 三步错觉 ————————————

  判断真实,需要不在真实中。

  1 现实。

  2 醒来,发现刚才不是现实。

  3 让第三者出现在前两个世界里。

  这样就构成了真实的错觉。

  ——————————— 真实和虚构 ————————————

  通常我们觉得:

  世界是真实,脑中是虚构。

  真实只是相对虚构的外层环境。

  然后一层一层,就有了戏中戏,梦中梦。

  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梦。

  这正是本片的主角。(其实也暗示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他们在不同的层中。

  上一层:生活中的主角:我们

  下一层:故事中的主角。

  再下一层:他们创造的故事。

  以上非常好理解。

  —————————— 观察者 ——————————————

  每一层世界的角色都是观察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判断真实,需要跳脱环境,结束故事。

  死亡、醒来。

  1 我们会默认观察者所处的世界真实。

  你醒着,你在看文章,你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梦中的人物,我们作品中的人物。

  同样觉得他们的世界真实,但我们知道他们虚构的。

  所以1是真实的,2是虚构的。

  这里分别会有两个人物:创作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

  或者一个人物:做梦的人,梦

  ————————————第三者——————————————

  然后,影片引入了第三者。

  假设真实人物在1层,虚构人物在0层。

  影片设置第三者,让他和真实层和虚构层分别同层。

  形成了无法判断真实的结构。

  影片中的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更好的模糊了真实。

  其实影片用三个人物就可以讲述整个故事。

  ——————————真实虚构转换————————————

  在每次转换时,影片的配乐充分提示了。

  影片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结构,就像复调音乐中的转调。

  从真实到虚构,但两者不分主次,互相包含。

  ————————————真实的世界———————————

  1 我们所在的世界。

  2 梦中的世界。

  3 故事中的世界。

  三者都需要跳出他,才能判断真实。

  对于1,只有死亡或者到宇宙之外。

  对于2,则是醒来。

  有趣的是3,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故事是醒着时候创造和体验的,我们也不可能进入故事。

  这就产生了故事内容真实,表演的真实等问题。

  换句话说,故事基本代表了我们认知的所有世界。

  ————————————真实的层面———————————

  上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基本按照

  1世界

  2故事

  3梦

  这样的顺序排列。可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

  ————————————真实的主体性——————————

  真实无法离开主体存在。

  因为虚假,正是我们创造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人的意识,就是在真假两面镜子之间不断反射。

  ———————————呻吟——————————————

  主角一直寻找的应该是故事中的感情。

  而电视则用廉价的手段榨取了人们的感情。

  或者说煽情。

  —————————-影片中的真实符号——————————

  纪录片导演: 创作和纪实(虚构向真实的电话)

  真实行为是否比表演真实。

  女孩观众:一直想要寻求真实。

  (磁带里看到的是别人的梦,而扔掉的地方则是血淋淋的现实)

  玩具熊:寻求真实前的纯真。

  野猪:被认为体内只有垃圾,但真相是他也有故事。

  父母媒体:文字和知识是否真实。

  男主编剧摄影:所见是否真实,什么才是奥斯卡的真实。

  (第三者,通过梦境——创作,掉入比女孩更虚构的层面。

  与制片的一些处理,表明聊天至少部分是他的想象。

  前一次中间进出切了一次,后一次出门两次。)

  制片:选择的理由是否真实。

  (在办公室讨论一段的很多做法,可能是制片焦虑的想象。)

  翻译和助理:沟通是否真实。

  女装男审查: 外在和内在的真实。

  (第三者,用来模糊女孩线)

  主持人演员:表现和感受哪个更真实。

  (通过他找男主,加上服装,是观众的想象人物。

  编剧-角色-演员,所以他说和主角是一个人。)

  结尾多层梦境快要醒来,又加上演员点题,

  多处显得拼凑而随意。

  诺兰植入意识来个梦中的陀螺,你来个脑中的湿疹……

  ———————————真实在本片中的目的—————————

  通过复杂,难以分辨的真实。

  本片用他本身的形式,告诉观众。

  在影视制作行业,观众无法分辨真实或虚构。

  而且即使这是你的感受,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黑色幽默——————————————

  本片其实讽刺了影业制作,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影业制作的黑色笑话已经在《轮胎杀手》里实践过了。

  基于故事和造梦,从真实入手来讽刺,想法其实不错,就是有些太小众,基本上算个内部娱乐。

  制片 选择困难,说了要的东西转头就不要,看不惯别的行业。

  摄影 时刻取景,想当导演。

  编剧 兼职什么人都能当,号称想了两年是个低幼故事,

  说太复杂两句话讲完,抽空涂了个儿童画梗概。

  不停挖他人痛苦不得,最后无意说自己痛苦却可以。

  把自己创作成了角色,变成了两个人。

  妻子 宁可听别人做梦,也不肯听丈夫痛苦呻吟出的故事。

  审查 明明自己心里有问题,还不让观众看,两面派。

  演员 拙劣的演技,傲慢的态度。外在卖萌,内在病态。

  被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导演 浪费经费做不必要的拍摄,靠毫无意义的悬念拖时间,

  最后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得到了制片的认可。

  观众 寻求真实,费了很大力气,一直想要看录影带。

  虽然制片方都觉得很牛逼,但观众看完就扔。

  发现真实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而且观众自己也成为了影片——纪录片的角色。

  小熊 寻求真实后剩下的纯真,从此孩子变成了大人。

  父母 媒体,攻击编剧,和想看的孩子讲道理,

  其实自己也在讲虚构的故事。

  和编剧交流,给编剧素材制造故事,清理洗脑白痴观众。

  老师 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猪 杂食,什么都要看的低层次观众,更可能是白吃的网民。

  但被媒体和教育认为不会喜欢看故事,体内都是无用的东西。

  也是新闻和故事的来源。

  森林 可能是网络,因为制片、编剧、媒体、观众全在里面。

  电视台工作人员 赌徒

  摄像 喜欢拍女人,兼职编剧

  (这两点米国居然和我国一样…)

  服装 自己身材走样

  场工 智商低(也许还没有医保)

  嘉宾 说了理想,但重点是好做又好吃的甜点,讽刺电视节目

  售票员 暗示影片实际开始的时间。

  影院 题材撞车,编剧喝止,被观众叫骂。

  奥斯卡 都是木偶傀儡

  ————————————自黑————————————

  本片所要表达的,正是犯的错误,这也算是真实吧。

  所以我国用大量烂片,讲烂故事烂人烂社会,好像也没错。

  吐槽一个自己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忘了自己正是其中的元素。

  ————————————虚构的相似——————————

  梦是由自己创造,自己审查,创作也需要如此。

  场景空间、身份、时间的错位,

  将我们看见的真实悄悄转换到虚构,让本片感觉像梦境。

  1不知何时开始,觉得真实,已经进入虚构(梦、故事)

  2成为不同主体进行体验(梦的片段、多人物故事)

  3结束发现虚构。(醒来发现那些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真事)

  在3中,维持外部内部的统一,自我的统一,是让我们得以检验真实的重要原因。

  如果无法统一,我们就会开始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另外丧失记忆,抛掉知识,依赖感官,我们也会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真实的世界——————————————

  其实我们把所处环境的认知称为真实,又或者是他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科学,并不是发现真实,而是应用真实。

  如果有一个更高层的世界,或者与我们不同的平行世界,

  我们是无法感知。我们所知道最真实的事,只是对当下宇宙而言。

  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而是改造他。

  ————————————联想——————————————

  1优秀的元小说影片很多。如果可以抛开黑色喜剧,直接在上映的影片中,实践真实和虚构的互动多好。让影片实时和生活发生互动。

  2如果是两个互相创造的故事,彼此难分真假,想必更有意思。

  《真实》影评(四):引发一阵阵惊呼和闪光灯,还有人喊出李晨的别称“大黑牛”。

  《真实》影评(五):看得我浑身发痒,尤其脑子

  发生了什么?这片子讲了什么??

  一满脸湿疹的中年人回答:“这是湿疹,内部的湿疹,内部的。”

  什么乱七八糟的?到底发生什么?

  让我试着梳理一下,片子讲了什么。

  一个女孩的父亲猎到一头猪,肚子里有一完好的录像带,女孩最终看了这录像带,并扔掉

  一个摄影师,想要拍电影,寻找最佳呻吟,期间,去了电影院却发现自己的电影《微波》上映了,打电话给自己的投资人,然而投资人这时却在和另一个自己在交谈中

  一个电视主持人浑身发痒

  一个教务处主任有着易装癖

  一个前纪录片导演在拍那个女孩,并且在片尾处给他的投资人呈现了一部天才之作

  几个镜头的切换,似乎都与小女孩有关,尤其女孩的梦境。莫非是一个前纪录片导演在拍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碰巧”得到了一录像带,就是那个摄影师的,他的最佳呻吟录像带,最后前纪录片导演把他的天才之作呈现给投资人,同时也让那个摄影师得到了投资人的合同。(片尾摄影师欣喜若狂地拍打方向盘,后又像怕被识破似地回头看了看,所以推测摄影师和前纪录片导演是一伙的。)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妄加猜测……

  《真实》影评(六):在名为真实的电影里寻找真实,是犯了柏拉图的错——骑驴找驴。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真实》影评(七):荒谬即乃世界和人生2016.10.20

  当然,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所说的也只仅是我的哈姆雷特。

  电影《真实》所表达的意境,生活即乃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混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混乱,个人世界与他人世界的混乱,本我与超我的混乱,人生状态就是各种虚实世界相混乱导致的精神错乱。

  人既期盼活在像电影那样的理念世界里,又挣扎在毫无意义的现实世界中;既在自己的梦里意淫,又撇不开客观世界的无奈;既想认真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不得不与他人的世界纠缠不清;既渴望虚幻的未来,又怀念美好的过去;本我的火焰如此强烈,超我的光芒又企图将其遮掩。一切混乱的局面使人分不清哪是电影哪是现实,哪是梦境哪是清醒,哪是自己的思想哪是他人的观念,是跟随本我的指引还是服从超我的判断,一切的混乱最终使人精神分裂,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而这正是人生痛苦与焦虑的根源之所在。

  《真实》在内容上以电影,梦境,真实,人物,时空的混乱为最大特点,另一突出特点便是暗喻象征的大量应用。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说,影片中的电影和故事本来就是理念世界的象征,电影和故事中的世界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梦境便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梦是愿望的达成,反应的是人的主观欲望;现实是不需要来象征的,现实便是我们存在的那个与理念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世界。从细节方面来看,吃录像带的猪,全身痒痒的湿疹,最佳呻吟奖,看心理医生的“怪癖男”,电视使人痴呆反而人更离不开电视直至电视电波使人死亡,电影里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造成的神奇现象……所有一切看似毫无逻辑的情节设置都是精妙的象征与暗喻之所在,有暗喻与象征的地方必有巧妙的真理和绝妙的讽刺。湿疹的根源在脑部,呻吟也可获得奖项,电视可使人产生依赖并致人死亡,一个人的言行前后充满了矛盾,医生总是认为精神病人在装病,却把正常人当做了精神病……所有细节的设置都值得去深思。

  由于《真实》所追求的本来就是各种错综复杂的混乱,又通过无数象征暗喻来写意,那么既然混乱便是最根本的逻辑,所以在电影里表现出的毫无逻辑或逻辑混乱便是理所当然,而且是有意而为之,尽力而为之。正是电影的立意给了电影脑洞大开的充足动力,又给了各种脑洞肆意开放的广阔空间,这种空间的广阔程度甚至达到了使影片在靠后面的一部分故事情节根本不需要任何逻辑来支撑的程度,只要不超出电影立意的范围将原先发展的故事肆意穿插即可。毫无疑问,影片的最高潮当然是梦境,现实,电影混乱达到最严重程度的部分,而混乱,不需要逻辑。明白这一点以后,我甚至认为影片中的关于混乱的表现程度仍然不够极致,因为人生的混乱给人的感受可是要比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程度让人难以忍受得多。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内容设置如此荒谬却将片名设置为《真实》,荒谬即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生。

  所以所谓烧脑也并非有意而为之的烧脑,不过是类似诗歌那种抽象,隐喻,或者意识流之类什么的,总之是一种表现方式。这与犯罪类悬疑片里的烧脑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有观众在观影时企图利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去搞清影片中究竟哪些事实才是真实的,那毫无疑问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从题材上来讲,我们可以把《真实》看作一部谈论电影的电影。但是他深层次里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是绝对深刻的。当然很有可能关于影片的深层立意只不过是我自己给予影片的附加意义,但如果仅仅把影片的立意限制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么尽管影片对于当下社会对影视,影视制作人以及接受影视的观众等方面的讽刺和挖苦是绝妙而精彩的,但,含义就不会显得那样浑厚而深刻了。就我个人而言,《真实》只不过是借“关于电影”的题材而对人与世界的思考,是可以与《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霸王别姬》等诸多被影迷推崇为绝对经典的影片在立意和表现方式上所达到的造诣来相提并论一下的,虽然他们并不是同类型影片。《海上钢琴师》和《霸王别姬》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处的,它们都刻画了某一种极致的人生观,有着这种极致人生观的人是极其具魅力的,但结果总是悲剧的,他们所反映的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人生;《天堂电影院》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不同人生观,强调的是人生随同时代的变化;而《真实》却是一部从精神状态上深刻探讨人生本质的影片。但就它们在影片质量上的高低和带给人观影感受上的强弱还是可以相抗衡一番的,只不过影片的表现方式是直观还是隐晦以及不同观众之间的欣赏口味和接受能力之强弱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说我从影片中得到的这一切不能称之为合格而客观的影评,至少我们可以称它为观后感。事实上以上结论也确实是建立在对影片观看了仅一次而产生的强烈感触,希望这种感触是有其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电影带给人的快乐既来自观看电影本身,又来自观看电影后的彼此分享。

  《真实》影评(八):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和普通电影有很大区别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品——带些个人理解的剧情解析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把一个故事用影像记录下来然后传播给观众的一部电影,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整部电影,就是一个作品,不能单独的把剧情抽出来直观的理解。下面我将用自己的理解,是一种带着艺术的眼光来理解的,也许有些和导演想的不一样,可是却是我自己从电影中领悟到的可以应用于我自身创作的想法来解说。

  这里引用下另一个答主夏歌回答的片段 “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饼一样的技巧。他把草莓一样的剧情片段,包裹在湿布(画面声音交汇而成的电影语言)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段剧情的逻辑,由于每一次挤压都如此轻柔,以致于电影声光语言所构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样柔然轻薄)居然没有崩塌,而内部的逻辑已经被挤压得一团浆糊,或者说积累了无数的奇异感。以致于可以产生那么强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在我看来,这里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就和草莓一样,表面上保持着完好的状态,可是实际上的结构早已崩塌,导演想呈现的是一道完美的菜肴,而不去管作品内中的结构,在导演制作这道菜肴的过程中,早就把一个物体内部固有的结构(一段持续并且完整的剧情)给扰乱了,原本是123456这样排列下来的现实生活中固有的结构,被导演在烹饪中以自己的手法,变成了622435116这样杂乱无章的顺序,而且并不是其他电影或者小说中所说的,通过时间的错乱进行剧情的描写,而是把时间,空间,想法(梦),录像,所有所有的一切糅合在同一个平行的轨道上,所以在电影开头小女孩的父亲打猎的片段和影片结尾打猎的片段,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被复制到了开头和结尾,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会和其他地方发生的人或者事进行互动,并且这种互动因为是已经存在的,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所以人们不会对一些事感到惊奇。还有男主在电影院放松心情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拍出来的电影,并不是别人盗用他的创意,而是由他自己导演的完整的电影。(这里是时间上的错乱,类似于这样的错乱影片中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指出来了)

  而地点上的错乱,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男主去找制片人讨论电影投资的时候,有一段两人在阳台上的场景,可以看到制片人所青睐的导演在开车离开公司的时候,背景是一片山脉,而男主打电话给制片人请求让他宽限一些时日的时候,制片人正在用狙击枪望着沙滩,看着人们在海上冲浪,还有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男主和制片人在松树林里进行商谈,而两人对周围的环境完全没有感觉到任何诧异,男主在打电话给制片人的时候,电话亭的背景也是一会儿在繁华的大街上,一会儿跑到松树林中。(这里我理解为空间上的错乱)

  电影开头男主拍摄美食栏目的片段,是我理解中电影里出现的第一个明显的轮回,一个小圆。

  男主拍摄了一档美食栏目→男主想自己拍电影→与制片人商谈→制片人在拍摄一部电影→电影中小女孩在看电视→在电视中看到了男主拍摄的美食栏目。(这里是录像上,或者说是影片中的错乱)片尾制片人和导演在看小女孩在录像带中发现男主在医院里打电话给制片人的这一段,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影片与现实中的错乱。

  中间还有一段小女孩的校监穿女装的那段,在我的理解中是影片中的第二段明显表现出来的一个圆,那确实就是校监在做梦,梦见自己穿着女装去采摘了几朵花然后跑到老爷爷家中毫无意义的吼叫了一声然后梦境结束,因为梦境就是这样毫无逻辑,你难以理清你的梦到底是想要在表达什么。然而这一段,在导演烹饪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得梦境里发生的事和梦中的物品重合在了一起,在现实中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就看到了这一切,而在后面校监跑去找吉普车那一段只是为了让观众自以为是的发现,这些原来是校监有精神病或者异装癖,从而打消怀疑继续看下面的片段。(这里是梦境与现实的错乱)

  而这一步影片的发展,也是如同烹饪一般,刚开始受到火力的影响还不是很强,结构的崩坏还不是很厉害,各个角色和各个不同的时间线地点还是正常的发展,知道影片的中间,烹饪了一定的时间段之后,分子发生改变,从物体的这一头跑到物体的那一头,可是还是保持着物体本身比较完整的形态,内部小小的发生了一点改变,比如小女孩在看电视,校监的梦与现实等等,再到后期,烹饪已经接近完成,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出现了很多地点上的不同,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不同地方的男主等等,再到最后被导演绕回来,大家一起观看的影片和最后的fin,医生和主持人的对话,就是在绕了一个大大的圈之后,使整个菜肴变为一道完整的作品,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品所需要的,至于背景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我还是没有搞明白,还望找到答案的可以知会一声。

  所以,这整部电影,就是由两条故事线组成:

  拍电影的摄影师为了拍一部电影寻找制片人,然后制片人让他寻找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然后男主找到,拍出电影,影片结束。

  一个天才导演在拍自己的电影,小女孩无意中在野猪的肚子中发现一盒录像带,千方百计的想知道录像带里面的内容,最后乘着大家不注意偷看了里面的内容,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去睡觉,影片结束。

  两条故事线通过电影导演的烹饪,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任何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用一种蛮不讲理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部影片,所以在开头我所说的,这一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并不是和传统意义上将能用文字叙述的故事用镜头拍摄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相同的一种全新的电影,

  这部电影=艺术品≠用镜头叙述的故事。

  《真实》影评(九):大猩猩的空缺,你来补上--《真实》影评

  起初按悬疑片的路子来看影片,之后又看了影评,以为会知晓其中的伏笔,但影评大多不知所云,未果。不禁认真思考了一翻然后写下这篇影评。

  很多人觉得这片好,好在哪里呢?我理解,这部片子好在于它的的残缺美。

  回顾一些经典的悬疑片:

  肖申克的救赎: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恐怖游轮:Jess其实没有选择,因为绝望的母爱即是一场永劫。

  禁闭岛:to live like a monster or to die like a good man

  等等等等

  我们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捕捉到导演想要表现的主旨人性美。

  而此片看完,我却迟迟总结不出中心思想。(哎呀,这要是高考试题咋弄。。。)这是一部没有结局,或者说是不知道哪里是结局的片子。这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片子。

  导演抛给我们的是一团精心编制的乱麻,没有逻辑,时空混淆,主角不分,主线不明。观众支撑在混乱昏阙的边缘勉强看完,而看完之后,当真彻底陷入了混乱昏阙的深渊。

  对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导演仿佛是安西教练,镇队之魂大猩猩的空缺,要观众扮演花道自己来补上。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浅见。不一定对,权当开阔思路。

  我关注的无非是两点:

  1.片中诸多谁是真实的?哪些事是真实的?

  2.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简单的区分,明显与现实违背的,不真实。a与b前后矛盾的,则a或b或ab不真实。

  通观全片,只有鼹鼠青年看上去没有做出逻辑相悖的事。

  本来他就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妄想症?精神病?),而以他为本元展开的故事线就是。他在一次拍片之后拒绝了wave导演的邀请,从而展开的大妄想,他时而幻想自己有湿疹,痒得不行;时而又以jason(wave的导演,好像叫这个吧)人格出现,在自己的幻境中漫游,隐约发现不对,还分裂出来一个自己来提醒自己(拍着车窗说,咱俩好像是一个人,我梦见过xxxx)。这就不难理解影片的最后为什么以他来结尾。而最后的一句话(中间也出现过一次),是说你心里长了湿疹。导演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浪费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

  鼹鼠青年在剧中戏份平平,毫不起眼,而他却是唯一真实的。真实往往隐藏于花花绿绿的糖果盒中,独自安详的呆在角落等待谁的慧眼,抑或是孤注一掷。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生活中,所谓的专家的一些马后炮的说法。说事前已经这样那样种种事实迹象提醒,那个那个决策者还要那样做,是多么的愚蠢。我真想说,你咋不直接到未来去看看彩票多少号你记下来回来买了赚钱?省的在这无聊的卖嘴皮子。当时的情报那么多,哪个都言之凿凿,你怎么就知道哪个真实?麻不?换你你也麻!历史只不过是一连串偶然之后的偶然,而胜利者只不过是幸运的赌徒罢了。而当时的辗转彷徨,后来的英明神武,只不过中间的文人润色罢了。

  而为什么会说心里长了湿疹?因为脑洞太大,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为什么分不清?

  是因为缺少判定真实与否的心理标准。

  而何谓判定标准呢?

  我想最后的一层面纱之后,出现的应该是信仰。

  信仰作为贯穿一个人的普世价值观,影响其行为的准则,

  判断行事是非善恶的信条。

  片中也有点题,两次问你信仰上帝吗?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记得一部越战片里一个美国大兵颤抖的说道,我不想在不信仰上帝的土地上死去。可见在他们的眼中,信仰是多么重要。一旦缺失,人即如行尸走肉。

  总结一下。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

  真实就是真实。戏份再少也好,隐藏再深也好。真实就是真实。

  真实就是信仰,即使有时候信仰本身就不真实。但是有了信仰,心就不会痛苦彷徨。

  看完片子,还没有看第二次的勇气。怕看完感觉忘得快,暂且速速归纳一下现在心中的感受。抛砖引玉,偏颇不足种种,还望宽宥指正。

  《真实》影评(十):真实是一柄蓝色的录像带

  昆汀.杜飞在我来说已然不陌生。从“橡皮轮胎杀手”到错,我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而这部最新作品“Reality”让我看到了风格更成熟完善且越来越独树一帜的杜飞,还让脑回沟打了几个结。

  如果说“橡皮轮胎杀手”是牛刀小试的B级片式娱乐,“错”是大胆展开天马行空超现实本质的实验,那么“真实”就是杜飞真正的成型。干净、不过度繁琐或重复,简洁的死胡同式空间联系,一贯的尖锐幽默,还有悖论式的超现实景观,都让人有一种杜飞已驾轻就熟的感觉。

  杜飞的荒诞世界观依旧存在,真实是什么?真实是一个小女孩。她在父亲猎来的野猪肚子里发现了一枚录像带。另一边小摄影师Jason跃跃欲试想拍自己的第一步电影“波浪”。传出杀人电波的电视让世界毁灭,然而制片人却让他去寻找最痛苦的呻吟。录着奇怪美食节目的主持人以为自己长了红疹,满脸红疮的医生告诉他疹长在脑子里。最有趣的是,貌似很多人都是同一个人。

  杜飞骨子里的荒诞其实有股反骨的顽童味儿,“真实”多少有对好莱坞,电影人,乃至影像行为本身的质疑。啥才是真实呢?那个小女孩,那个录像带,那些脑子长的疹子,还是没拍就上映的片子?Jason梦中领着不知所谓的“最佳呻吟”奖,身边坐着的“egghea的”蛋头的挖苦之意就态度十分明确了。人的意念让真实变得模糊,而也许摄像这行为在被摄体跟观察者之间又加了一些无法理清的一层又一层奇怪的新的真实性。

  杜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超现实主义者,他的悖论式,死结式矛盾相当有力道,且充满了个人式的突发奇想,就像超现实主义所说的(自发创作)。且不拘于表面的怪异,只能说,杜飞真的怪到骨子里了。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