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鼹鼠》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鼹鼠》影评10篇

2022-04-06 03:3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鼹鼠》影评10篇

  《鼹鼠》是一部由海蒂·莱万多夫斯基执导,波利斯·席克 / 玛丽安·杰奇茨 / Magdalena Czerwinsk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鼹鼠》影评(一):再见,历史

  亨廷顿在他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讲到,天主教的神父们从圣经中获得了新的指引,“解放神学”成为生活在威权统治下的第三世界劳苦大众的新福音。与之一同送去的还有美国与欧盟的民主化“西风”。

  《格但斯克协议》之后,华沙受到了来自莫斯科的压力,要求波兰政府坚定立场并指责卡尼亚过于温和,于是他被当时的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替代,在1981年12月13日,政府取缔团结工会,颁布戒严令并建立救国军事会议,数千名团结工会的支持者在午夜被逮捕。在此过程中也爆发了数百起罢工和占领工厂的行动,主要在一些最大的工厂和西里西亚的采矿场,但他们很快被准军事的镇暴警察部队给平息。团结工会从此转入地下。

  影片《鼹鼠》的谜团就发生在这期间。

  佩威尔和父亲齐格蒙特在法国与波兰之间做旧衣服买卖,生活有些拮据且时常遭遇“鬼精”的阿拉伯人,但生活却充满幽默感,父子关系也很和谐。直到有一天,佩威尔在街边买烟的时候看到了左翼媒体的报纸上竟然印着父亲的头像,下面写着“叛徒”。文章报道说齐格蒙特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波兰安全部门的高级特工,代号“鼹鼠”,打入到了格但斯克“新博莱斯瓦夫”矿区的团结工会组织中,并策划了一次造成七名矿工死亡的冒失“起义”,死者中包括佩威尔的老丈人。这一切被认为是齐格蒙特与当局的一次阴谋,法院要对30年前的该事件进行重新梳理与审判。从来不关心政治的佩威尔最终卷入其中,坚信父亲被陷害的他起先并没有察觉父亲对此的异常反应,但齐格蒙特坚持要留在法国的亲戚家中不愿回国终于引起了他的注意,佩威尔开始自己前去调查事情真相。在法庭上,出席作证的前国家安全部第三师中尉斯特凡·格巴瑞克矢口否认了“鼹鼠”的存在,于是这场离奇的官司就这么草草收场。齐格蒙特也回到了家,亲朋好友为他接风洗尘。

  可事情并没有结束,斯特凡·格巴瑞克事后不久找到了佩威尔的家中,要他转达给他爸,“第三笔钱”该支付了。原来,斯特凡·格巴瑞的养老金被断,只好靠出卖前卧底人员的情报维生,齐格蒙特则曾是他最优秀的特工。佩威尔花了2万块买到了藏在地下的全部父亲的档案原件,并趁机杀死了斯格巴瑞。

  齐格蒙特就这么彻底“洗白”了。

  距离那次“戒严”已经过去了30年,但男主角的父亲却清晰地将这一切当做了刚刚发生,佩威尔曾劝诫父亲,不要把历史当做成负担,这也许是年轻人的普遍看法,但历史从来都是负担,父辈永远无法甩掉历史的包袱。同样是民主化运动,波兰人用了10年时间才争取到了民主,匈牙利人花了10个月,东德花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而罗马尼亚只花了10个小时。——《再见,列宁》中,男主角的母亲把记忆定格在了柏林墙时代,历史对于她不是负担,而是她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契卡》中那个疯掉的契卡头子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别人的生活》中的特工魏斯曼更是历史的一部分。庞勒在他的《乌合之众》中讲到:“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活在过去,也许在他们来讲,就是对于旧价值体系最虔诚的崇拜,如《南方周末》的一篇特稿中的“红色朗读者”李德才。

  马太福音中的“窄门”是提供给圣徒们的,民主化的“窄门”则是提供给胆敢“杀掉历史”的佩威尔们的。留下的大部分人,则都在门口张望,徘徊,或是等待。

  《鼹鼠》影评(二):《鼹鼠,也有人生》

  《鼹鼠,也有人生》

  鼹鼠,特工代号!

  这是1980年波兰安全机构的暗线,被”埋“在西里西亚工业区Wujek采矿场中,职务,矿长!

  该矿为煤矿,是欧洲最大的水砂充填矿井,年产量220万t/a,水砂充填产煤量占70 %。它只是参与罢工的当地三十个煤矿之一!

  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才杀了一人的”沉闷“影片,却看得津津!

  因为1981年12月16日于Wujek采矿场展开一场抗议活动,政府部队对抗议人群开火,杀害9人并造成21人受伤。

  而鼹鼠作为潜伏特工,使命就是找出领头的,以便开火的时候,可以直接命中他们!

  故事就这么倒序地展开了!

  20多年后的2010年,这位鼹鼠年纪也大了,正干着从法国的阿拉伯走私商贩那里倒腾二手服装回波兰量贩的倒爷勾当!

  这不,旧事重提,还有记者挖掘“鼹鼠”代号出来,让他难堪异常,最后儿子出手,暂时终结“流言”!

  影片故事本身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年,为何波兰80年初的一些活动被认为这么重要呢?

  因为有一种认为,正是由于波兰的这个充满政治诉求的工会成功了,才导致多米诺继续下去,最终什么墙都倒了!

  因此,我们看看故事的开始!

  自1976年以来,波兰经济形势日趋恶化,1980年7月,政府决定用议价的办法提高肉类及其他食品的价格,引起了工人的不满。

  1981年1月24日,数百万波兰工人星期六没有上班,以支持团结工会提出的一周工作5天的要求。

  由团结工会领袖莱赫·瓦文萨倡议的罢工使全国大多数主要工业基地停工。

  连政府广播电台也承认,团结工会的发源地格但斯克完全关闭,华沙许多工厂的上班工人不足20%。这次工潮比1980年10月以来所见的任何一次都大,政府需要工会稳定以排除苏联干涉,而这次工潮恰恰陷政府于尴尬地位。

  当年报纸:

  波兰弗罗茨瓦夫的日报,1981年3月20-21-21的版本,在检查制度介入首页和最后一页标题为“在比得哥什镇发生什么事了?-整个国家都陷入罢工了吗?”(原文:“Co zdarzy?o si? w Bydgoszczy? - Pogotowie strajkowe w ca?ym kraju”。印刷房的劳工们决定自行印制这份报纸,以避开检查制度的更改

  随着团结工会羽翼日丰,它开始公开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展开政治角力。在这一年,波兰国内两大政治力量之间、以及苏联和波兰之间都在进行着一场政治博弈。

  1981年2月,波兰政府再次改组,国防部长沃·雅鲁泽尔斯基大将取代约·平科夫斯基出任部长会议主席。雅鲁泽尔斯基呼吁团结工会停止罢工,恢复社会秩序。他希望利用三个月时间来"整顿我国经济中的基本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处理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制定并开始实行稳定国家经济的纲领和长远的经济改革。"同时,他也向反对派提出警告:"一个国家里不容许有两个政权并存"。并非是巧合,1981年3月17日至4月7日,苏联陆军和苏、波、捷、东德舰队在波兰境内举行了军事演习。这次演习在1981年1月22日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批准。同时,苏联有意识地向新闻界、首先是西方新闻界放出非官方消息,说华约组织成员国已经做好了干涉波兰的准备。苏联领导人希望藉此能震慑团结工会,至少迫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收敛。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插手波兰事件的一种警告。在苏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提到,“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能够遏制反革命的因素。如果出现了波兰国内反动势力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危险,苏联就要出兵波兰?”

  苏联也加强了对团结工会的攻击。经过苏共中央书记处的审核后,《真理报》发表了《关于波兰事件》文章,称团结工会是反民族和反人民的力量,"企图推翻波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使波兰退出社会主义阵营和华沙条约组织。"给它的定性是"团结工会是西方的反苏代理人。"4月16日,《真理报》刊登了塔斯社的一则消息《因所谓"卡廷事件"而在华沙公墓举行的反苏集会》,其中说,团结工会4月13日在博文斯基公墓举行的集会属于反苏行为,莫斯科不会容忍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但是,团结工会并没有停止活动,而是继续以罢工和广泛的政治宣传与波兰政府对抗。

  对波兰党的领导人的压力也在加强。1981年3月4日,苏波双方举行了一次重要会晤,参加者有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和卡尼亚、雅鲁泽尔斯基、热比尼斯基、沃伊塔舍克。从会议参加者的回忆看,苏联领导人没有掩饰对波兰局势的极大不满,毫不客气地对波兰党政领导人进行恐吓,指责他们放任波兰国内建立了大量反共团体,给了团结工会大量从工人阶级中吸收新成员的机会,并且对莫斯科的"建议"则从来不听。情绪激动的乌斯季诺夫甚至面对面地厉声质问卡尼亚,为什么团结工会的顾问库洛恩、米赫尼克和布亚克之流依然在国内招摇过市,而不是呆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监狱里?为什么要姑息西方对波兰内政的干涉?"我们的忍耐已经到极限了!我们有的是可以在波兰维持局面的人!给您两个星期的时间,好好整顿一下国内秩序!"会议从头到尾都是苏联领导人在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在苏联领导人面前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一样"。

  毫无疑问,当时苏共领导人的指责,是有因的!

  “团结工会于1980年出现后在波兰国内持续存在,通过天主教会接受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国)资金和设备的支持,散布强化反g思想,影响所及遍布全欧洲的sh主义国家,削弱了各地gc党政府的统治权威及权力。“

  Wujek采矿场等枪杀事件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且由中央情报局提供资金给团结工会的地下组织。

  所以,西方国家在事件中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也是彻底暴露无遗的!

  另外还有一部影片可以借鉴,以便我们更好揭露西方势力渗透的轨迹!

  《铁人(Czlowiek z zelaza)》:咱们工人有力量【第3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还有一部漫画:《1981: Kopalnia Wujek》

  《鼹鼠》影评(三):波兰,波兰

  维持了波兰电影一贯的高水准。很残忍的片子,结局仍然是波兰味道的消极与绝望。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历史伤痛的民族,究竟是民族性使之然还是历史的确太残酷?不忘记的代价难道就是永远背负伤痛?为什么不能像东德一样从容的反省并积极的面对未来?波兰这个带着灰色调的民族让我迷惑。但是不可否认,她的电影的确迷人。从《黑暗之家》到《鼹鼠》,全部都在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一个残酷血腥的故事,并在结尾突然落下狠狠的一击然后戛然而止。波兰片子处理崩坏场面犹如在描述一件日常小事,微不足道且无人关注。也许,波兰的经历促使她将现在与过去看的太透,无法从未来那微弱的光芒中得到解脱和安慰。可能,当波兰终于扔下过去,彻底”洗白“之时,她也无法再维持波兰之名。

  一些杂乱的想法,只是想消解下那消极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记住历史总比刻意遗忘与消除要更有利未来。

  《鼹鼠》影评(四):鼹鼠:无法摆脱的历史

  我不知是多少次说波兰电影的凌厉了,它对历史的毫不留情,对现实的冷静剖析,真是刀刀锋利,直入肯綮。波兰的电影中,天气总是异常的阴沉,如同当时的社会;气氛也很压抑,与人心的黑暗相比拟。波兰电影最出奇制胜的,还在于它的结局,总是在人们的猜度之外,让人惊奇,同时也让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化。从《与安娜的四个晚上》到《黑暗之家》,从《颠倒黑白》到《我是》,均是如此,这些电影总是将历史与现实相互纠缠,从人性的角度去追溯历史剖析现实。而我最近刚看的影片《鼹鼠》,则将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

  《鼹鼠》是波兰的最新影片之一,也承续着这样的传统,阴郁而压抑,平静中见凌厉。它着眼于现实,描写的是当代波兰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然而,这些人却又是活在历史中的人,历史对于他们现实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影片拍得很内敛,却又极具张力及爆发力。

  波兰自从一九八九年政权易帜之后,一直非常平稳地发展着,从一个曾经的红色专制国家,朝着宪政国家转变。二十余年来,应该可以说是成绩斐然。这些年来,波兰一直坚定不移地向西看,彻底地摒弃曾经统治这个国度四十多年的思想。目前,已经进入民主国家的行列,并踏入了发达国家的门槛。然而,波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了吗?过往的历史是否仍在影响着这个国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鼹鼠》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影片命名为鼹鼠,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历史含义。凡是经历过冷战时期的人都会知道,这在当时是一个频率很高的词儿,在参考消息上经常可以见到。鼹鼠在西方一般都作为间谍的指代词,当然说得多的就是冷战双方相互发展双面间谍,亦被称为鼹鼠。而登载的比较少的说法则是如波兰之类的铁幕国家,在老百姓之中,尤其是在那些有着异质倾向的群体之中,发展安插一些告密者,他们也被叫作鼹鼠。东欧集团中尤以东德这个秘密警察国家鼹鼠最多,九零年东西德合并之后,东德的很多秘密档案公开,东德很多人自杀,因为他们无法承受身边人举报自己的现实,或者无法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了解到这一点,对于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会有帮助。

  影片涉及到的第二个背景,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波兰兴起的团结工会运动,波兰的许多电影都以此为背景,包括前面提到的《黑暗之家》。团结工会运动基本贯穿了波兰整个八十年代的历史,很多工人及相当部分的知识分子都卷入其中,对于波兰的社会及政治生态影响极大。在波兰民主化之后,团结工会仍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团结工会的负责人瓦文萨成为第一任民选总统。而当时波兰当局对于团结工会的压制,亦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军事的镇压到从内部的分化,包括在工会内部培养自己的线人,电影中的主角就是其一。幸运的是,天主教会在波兰还有着很强的势力,而当时正好是来自华沙的红衣主教被选为教皇,他们对于团结工会的支持,让当局颇有些忌惮。

  电影中的父亲齐格蒙特以前是波兰一家矿山的员工,也是当地团结工会的主要负责人。他二十多年前领导的一次罢工,曾经导致矿山许多工人死亡,其中包括他儿媳的父亲,当时是他的战友之一。现在他已经垂垂老矣,与儿子一家住在小城里,靠与儿子从法国贩卖些衣服维生。从他目前的情态看,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历史是活着的,只要机缘合适总会发酵。三十年前的旧账又被翻了出来,而对让这段历史重新曝光的就是齐格蒙特的儿媳。她在为自己死去的父亲讨公道,将当时国家安全局的官员告上了法庭。当地报纸嗅到了味道,大篇幅登出了齐格蒙特是鼹鼠的报道,指责他是叛国者,由此,一段尘封的往事,让这个家庭陷于困境之中。

  齐格蒙特是否是鼹鼠?这在电影里一直是个悬念,到了影片的最后才说明。影片也为这位老人的行为做了很多铺垫,观众从中能大致看出个缘由来。他当时的情境确是迫不得已,妻子重病得不到治疗让人拿捏着,而要胁这样的人正是安全部门的拿手好戏。当时在东欧红色国家里,这样的事可以说数不胜数,中国的现实情形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大家想想即可知道。老人将这段历史紧紧地包裹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也许在夜深人静之时,往事会浮现于他的脑海,会慢慢地折磨他的良心,会一点点地侵蚀着他的生活。

  理智上他可以有很多原谅自己的理由,不过毕竟他背叛了自己的信念,背叛了自己的同事,并间接造成了包括自己儿媳的父亲在内的很多矿工的死亡,这一点历史是无法放过他的,历史是不会轻易遗忘,也不会那么模糊而过的。历史是活着的,它会追索你所犯下的罪责,会寻求公平与正义,会让你对历史负责,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遗忘,然而该来的终究会来,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也许不会影响你世上的生活,却会影响到你身后名,并让你的子子孙孙为此承担责任。历史就是这么无情。

  电影中儿子的角色也颇可玩味。惨案发生时,他刚出生,他对那段历史毫无记忆。他的经历也很悲惨,甫一出生,母亲就去世,只能与父亲相依为命,直到成家立业仍在与父亲搭伙做生意。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毕竟他没有生活在他父亲所生活的那样的时代,他无须为了政治的原因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生活于一个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鼹鼠的时代。也因此他对于他父亲那个时代的许多事情无法理解,对于父亲的行为也缺乏体谅。他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相濡以沫的亲情,只是出于对父亲及自己生活的维护。

  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扯入一场政治风波之中,让他愤怒而又迷茫,他与历史没有关涉,但历史却追索上门,要他父债子还,为上一代的罪责承担责任。让他更为难的是,父亲罪责的受害者,恰恰是他心爱妻子的父亲,而妻子却正在法院为自己父亲讨回公道。他与妻子首先选择的不相信,不相信父亲就是鼹鼠,不相信他会做出那些事情。当事情明朗化之时,事情急转直下,他又果断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个事情。最后,他父亲解除了历史的追索,然而他去背负上了父亲的罪责,带着那个让自己痛苦的秘密,去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所做的与当年父亲所做的,皆因情势所迫,为了亲人而不得不为。他会对父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体谅,但与父亲的关系还会如从前一样亲密吗?他还会如从前一样尊敬他的父亲吗?另外,他也有儿子,他的儿子以后如何来看待他今日的行为?他今日所做之事,虽然隐秘,但历史总有目击者,会不会三十年后他也会如自己父亲一样,涉入另一场关系到自己声名与性命的风波之中?他的儿子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承受这种痛苦,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难道又是一个历史循环?

  其实,齐格蒙特与那个纠缠他的前秘密警察,都只是历史情境之中的普通人,他们只是被当时的政治所裹挟,各自都有迫不得已之事,都只是在奉命而为。然而,即使如此,在方式上在行为上,他们仍有很多的选择,只要自己秉持着人性,出自良善之心,那不光是为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良心,为了不被历史追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鼹鼠》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