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差馆》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差馆》的影评10篇

2022-04-06 03:3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差馆》的影评10篇

  《差馆》是一部由周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差馆》影评(一):这里没有你期待的

  广州火车站,一个因无序而闻名的城市里龙蛇混杂的地方。暴力、谎言、争端、逃离。欲望交织,能够想像到的新鲜的或不新鲜的戏码轮番上演。一部关于广州火车站派出所的影像,很难想像将会呈现怎样的故事。

  奇妙的观影体验。仿佛一次没有目的地的长途旅行。平淡乏味的开始,有些不耐烦,然后动机不纯地期待能发生点什么。可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每一个可能引发激烈争端的诱因都在一种接近平和的气氛中消散了。是哪里不对?这显然不是预期的状态。没有对立冲突,没有后续发展,流水帐式的影像表达,这不符合一贯的观影经验。我开始怀疑导演的诚意。

  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堆叠的表象之下,某种潜藏的情绪开始令人不安。不止一次谎称自己没钱回家来骗取救助的外来务工人员,面对警察的指责时一脸骄傲与心安理得的神态;不愿偷窃而被揍的拾荒小孩,领着警察去指认凶手;偏执地等在派出所不愿去救助站的男孩空洞困惑的眼神;莫明其妙向警察忏悔的男子,更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一群人,似乎正被一种共通的东西支配着,某种无可逃避的宿命。仿佛陷入泥沼抽身不得,只能继续在淤泥中挣扎直至淹没。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意图:记录相似群体中个体的共性,生存的无力感。

  不同于周浩之前的作品,「差馆」并没有将焦点集中于某一个人或群体,而是用类似散点透视的方式,研究在派出所这个具有特珠意义的容器中不同群体表现出的共性。与其说是记录,叫田野调查似乎更符合。影片的视角始终保持在中间的位置,没有配乐,没有采访,没有任何附加个人立场的企图,观影的感受几乎与导演记录的过程保持了一致性。

  《差馆》影评(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每次看到广州站,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横幅都会很燃。

  可能在红旗下长大的八零后,内心多少都还会有一腔热血吧。

  看了这种纪录片最大的感谢就是:人一旦放弃了自尊就能放弃一切。

  但这是我见过最有人性化的派出所,可能是在镜头之下,也可能确实就是这样。只是我们都没看见。

  感觉基层人民公安也不易啊,看着无数人间心酸狗血无赖血腥,如果不变的麻木,那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所以还是需要有信仰才能做得了人民公安这份工作,如果没有正义之心为动力,这样重复着,执法者本身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恶徒,也早晚得会精神病。

  真实的进过派出所很多次,

  第一次是女朋友项链公交被抢。2010报警至今无果。

  第二次是哥们苹果手机被抢,2014报警至今无果。

  第三次是朋友家里进小偷,所有贵重东西被偷,2015报警至今无果。

  其实没有结果只是意料之中,去报警可能抱着买彩票的心理吧。

  或者内心那么一丝丝对国家机器的希望。

  还有其他的次数的,怕被和谐就不说了。只会记在心里。

  虽然看完这个纪录片对基层民警多了更多的理解,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可原谅。

  但这完全不能动摇我对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坚定信仰。那天肯定会来的。

  《差馆》影评(三):不苛责不问询只是看

  开头的跟拍,好像后窗。每个人都值得看,看他到底要做什么。窦文涛说在英国时就喜欢观察每家的后院,想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有时候窥探源自一种窥私,充分感知别人的生活。而在火车站,那些步履匆匆的人,下一秒他们身上仿佛就有故事要发生。

  “在这里的案子,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都是解决不了的。”

  23分左右,每年把钱全部寄回家里,没有留一分钱买车票,然后去救助站申请车票。年年如此,并且屡试不爽,得意。

  34分左右,爸爸让女儿偷东西。家里,爸爸和妈妈闹离婚,女儿想跟着爸爸。 小姑娘和民警的对话 一个陌生大叔对小女孩的额外流露的关心,可能是孩子在那个混乱一天中获得的唯一温情。年是什么东西?亲人不在身边时,对年的体会更复杂,更深层。

  温情是多余的,一点点都是过度。比如背景音乐,对话,姿态,镜头切换。

  我曾经在夜宿火车站,又焦虑又兴奋。那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现在让我再经历一次,我是不敢的。夜晚的火车站好像危机四伏,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古怪,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疑虑,希望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清晨来临,心里的戒备才稍稍放下。但是火车站旁边的派出所要天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更何况是广州火车站?

  我也曾经经过广州火车站,当时还留了一张影。留给我的记忆都是温情,没法将它和乱、暴力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因为经历了一次暴力,就对它下一个“乱”的结论,未免不是偏颇。如果问差人们对广州站的看法,想必唯有“理应这样”来形容。片子就拍出了这种“理应”来。很多问题,差人也没法解决,那到底是他们失职,还是国家无能?是个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如果说有些记者将“节制”作为自己报道的信条,那是因为他还需要控制情绪。而这部片子没有控制的痕迹,把握得很全面到位,又好像很随便,牛逼。

  《差馆》影评(四):标签——纪录片《差馆》

  纪录片的存在也许是撕开标签的那一只手。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露天剧场,来去匆匆的行人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今日的演出在第二天就会落幕,车站派出所(“差馆”是广东香港地区对派出所的称呼)便是这个剧场的管理者,它服务于这个剧场,同时也在剧场的一隅存在着。

  当然,我们已经无力去撕掉社会给予我们的种种标签,但我们能做的是独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标题上的“女司机”变成了“司机”的 时候,大概社会前进了那么一小步吧。

  我的微信公众号:KtyZhuangBi

  《差馆》影评(五):群“魔”与合“谐”

  在看《差馆》之前有个地方派出所当差的朋友经常与我讲些他们办公时的奇闻轶事:一天,某衣冠不整,神智涣乱,经常在派出所所在那区附近转悠的流浪老汉,突然推开所里的门,问道“同志,请问这里是清水衙门吗?”又比如,某一犯事的“勇士”用利器划破自个头皮于是头破那个血流于是保外就医于是溜之大吉,更甚者某些地域特征明显的小偷们老爱叫嚣民族歧视破坏团结;当然,他也向我提到了他的同事们在提审嫖客的时候,热衷于一种手段:将人脱光了衣服只剩一条裤衩对其进行“审判”,如果是冬天去嫖娼的,那么会更不幸,会被扒光了对着窗口吹“醒脑”风,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所以我在看此片的时候不禁总要感叹,这简直就是把我的那些听闻生动化,变成鲜活真实的影像。

  至于后来结束的时候关于“和谐”这个问题的质疑,我倒觉得根本不存在。先入为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逻辑思维它几乎是下意识的,我不认为自己此刻的评价是中立的也不觉得作为导演的周浩是完全客观理性的,甚至不能排除这部片子有人为“作秀”的可能性。善于一刀切的同志或许更适合当屠夫。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概率论更有效。在《差馆》中,我看到了两种人。第一种是差馆中来往形色的人群一,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平头百姓,有各自的问题各自的想法与各自的方式,导演略带讽刺的镜头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变成了有点诙谐,有点幽默的“角色”群像,谁说不是呢?生活本身就是冷幽默。周浩说他乐意关注人性,他的片子展示的更多的是生活化的东西,包括之前我所看到的《高三》。另外一种人是差人二,在这部片当中他们似乎更多以侧面的“角色”示人,他们是接待员,是解决困难的人,是好人就送他锦旗表彰,是坏人就诅咒妖魔鬼怪世风日下世道败坏。无论如何还是就像周浩本人所说的,这是关于“人”的。

  《差馆》影评(六):记者和纪录片导演的区别-谈《书记》和《差馆》

  昨天去了华语纪录片节,连续看了导演的两部作品《书记》和《差馆》,也有幸见到了导演,了解了一些影片背后的故事和他对纪录片的看法。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就是 你觉得做纪录片和做纸媒记者,除开表达方式的不同(我觉得若就表达方式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写一个没有中心的文比拍一部没有中心的电影更容易被察觉且不被接纳),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记者是在最短时间内对一件事盖棺定论(也就是作快速判断),而拍记录片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当然即使你拍独立纪录片也要考虑到有没有钱支撑及其他各种因素决定了有没有继续拍摄的必要)因此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时间对一个问题产生相对成熟的认识,因此是研究”人的情感“(而非对事,对事实)这种复杂性事物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看这两部作品,我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觉。《书记》我基本上看着非常难受,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外,有太多的疑问了,而这些疑问没能让我100%投入去看剩下的部分。《差馆》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以一个公共空间为背景,描述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虽然并没有强调某个character,但是出场的每个人物都给了足够的时间去表达,也给观众比较多时间去消化。但是不管怎么说,两部作品的主题,风格都不同,以下是我对两部作品的一些个人感受。

  1. 摄影的问题。看《书记》这个标题,很自然的我会觉得这是一个以郭永昌为中心的片子。镜头基本是对着郭永昌的,而且是非常努力地对着,有时基本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捕捉到郭这个人不同的一面(基本是无表情,只是在唱歌喝酒的时候有笑过,但是那笑也×××)。几次不同的饭局,捕捉到的是东西是惊人的雷同,从观众的角度去看,第二次,第三次出现类似场景,我们就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不然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导演却笑说观众是不满足的,观众更想看嫖娼之类的刺激事儿。另外framing的问题。经常人是塞满屏幕的,特别是饭局,饭局上唱歌的那几段,混乱的场面拍得也很混乱。

  技术上,这部片子的粗糙很大程度上让我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当领导的乏味变成了看电影的观众的乏味,我觉得是一个遗憾。摄影可以在很多方面制造情绪,就像写文章,你的语言表达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别人看得是否顺畅,以及你是否能准确地让别人看到你所要表达的东西。这个就是掌控注意力的能力,在这部电影中,摄影的这一功能被忽略了。因此导演在说郭是一个高深的人,心中有抱负,还是想做事儿的,而另外那个方波才是个真正的官僚的时候,我觉得没看大出来(也可能是我政治不敏感吧)。

  同时我觉得也是拍摄对象和拍摄者的关系决定了拍摄的作品。有几个地方是郭永昌跟导演(这部电影是导演自己拍的)之间的对话,有些尴尬的地方让我觉得导演在拍摄中不是去控制而是被控制的,就是说有些东西他也许想拍可是没法拍。这种关系是这个“客观记录”,这个“全新视角”(导演对纪录片的功能性分析)的局限性。

  《差馆》的摄影让人觉得看着很顺畅。出场的人物很多,因此该跟一个人物到什么程度要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事件同时发生的时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捉住事件的本质,表达人物的性格,都是很讲究的。拍一个人的时候,哪些细节才是重点,肢体语言?表情?衣着?最最重要的是,《差馆》的摄像记录了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而且交代的很完整,节奏也很紧凑,有紧张感,譬如那个女警官和宅男的对峙,究竟要持续几秒才完整。

  2. 剪辑的问题。《书记》有一段黑屏。导演说其实是有画面的,但是他拿掉了。他没说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让人觉得是在"揭黑"。而导演 一开始并不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拍摄的,最后却弄得像是在做一件多神秘的事儿。让我觉得有点××。

  很多观众问说《书记》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就是导演是如何看这个人,这些事,在影片中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所以导演的“不真诚”,让其中一位观众心里很不安。其实导演一早就说了,他说他感兴趣的是这个“组织”的运作方式,项目是怎么谈的,突发事件是如何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导演是成功的,他的疑问在影片中已经有了答案,所谓的“法治”就是“人治”。没有资源,如何发展?招商引资政策就是送钱--郭不断强调固始的”投资环境“也就是”给钱“。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上也是蛮横的,没有走法律程序,没有权衡各方利益,矛盾仍然继续。更不用说滥用职权的各种现象了。而这些郭自己也知道。

  这片99%是批判性的,虽然导演非要扯社会的复杂,人的多面之类的障眼法去隐藏,剪辑是可以直接反映导演的观点的。譬如为什么郭和老干部开会的时候,前面一堆废话听得他都睡着了,后面一发言居然拿手帕擦眼泪了。如果他剪掉了那段睡着的画面,这种“虚伪”就打了一个折扣。另外导演选择了几个连续的敬酒的镜头,如果只有一次敬酒,是不是就没那么不能忍受呢。在Jack的生日party上,郭朝Jack脸上抹蛋糕这段,我们不知道Jack和郭的关系到底有多深,但是从Jack一脸无奈的脸上可以看出点什么,这段放在比较靠前的部分你会觉得特别荒诞,但是要是放在和台商唱歌之后,我会觉得也没那么不可接受。也许导演是按时间顺序记录这一切,但是我还是觉得选择性剪辑后,有很多东西都会改变。 可能这也是导演自己说的,在看了片子50(还是多一个0)遍之后,很多观点会改变,然后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实,所以导演不需要去说教,因为凭什么他们说的,他们想的就一定高明呢。

  《差馆》意图比较明确,就是让你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在屏幕前反思,”为什么当你处在那个空间的时候你不会笑,而当你离开了那个空间,你会笑呢?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对一些事视而不见了呢?“(导演自述)我觉得这部影片有这个效果。剪辑方面把时间给了那些平时我们选择避讳的人。譬如,你看到旁边站着个满脸是血语无伦次的人,你会选择跟他聊天么?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用捡来的罐子去饮水机打水的时候,你还会去喝那里的水么?

  我挺认同导演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片面。譬如总是认为警察就一定要×××,领导就一定是×××。把各种光环脱去,不管是警察也好,边青也好,书记也好,他们都是一个人,他们的生存方式都是合理的,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而我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建立在经验与想象中。所以纪录片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让你看到人事的另一面,这样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成熟。

  但导演并没有想要靠影片去改变什么,他觉得单纯的记录就能让观众得到一些东西。他觉得无招生有招,终极的记录就是当你觉得什么都没得到的时候其实你得到了什么。 当然,如果写一部意味不明的小说能够打动麻木的受过过度刺激后的人,鲁迅也不必去写杂文了。

  《差馆》影评(七):诚实

  这两天发生了很多事

  今天在工作上也尝食了自己的恶果

  坐在办公室的时候 对面有一个笔洗

  反光着我的脸

  不是我喜欢的样子

  我还记得去年看柴静采访撞车致死逃逸后的那个男孩

  看着他说他半夜开车 黑漆漆 只觉得撞了个东西 没敢多看就开走

  当时我有个很可怕的想法

  就是我觉得也许是我 我也会这样

  ‘因为害怕承担一时的责任

  而更犯错误撒下谎’

  这就是我

  我以前读过的书 只由着自己性子挑

  从未真真切切上过这一课

  前二十年的生活莫名对我宽容

  给我朋友容忍我 给我父母娇溺我

  让我不曾未此付出过代价

  反而更多滋生了侥幸的心理

  ‘前面埋下什么 后面会长出什么你不知道的’

  唯有能做的 只是当下的每一句话 每一件事

  都是真实 踏实 老实的

  不再妄语 不再嗔贪

  《差馆》影评(八):一个小小的派出所,读出中国的众生相

  广播不断播放旅客提示,让我想起故宫门口的广播提醒游客不要相信黑导游黑中介(我记得10年那时候还没有),还想起湖南省高速隧道里的高音喇叭提醒减速不要变道小心追尾。

  开头那位少数民族同胞有点耍无赖,老油子了明显。然后你会看到被欠薪的揪着老板来寻求帮助,被黑中介骗的,被盗钱包的,没钱吃饭的,没钱坐车的(那个金毛貌似是粤西或广西的),那个几次三番问借两三百块钱的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还好最后小姑来接他了),那个大娘好彪悍,真是形形色色。

  一个小小的派出所,可以读出中国的众生相,所以说纪录片有时候你架着台摄像机,放在一个公交站,一条行人天桥,一间医院大堂,一条步行街的街头……不出几天就能剪出一部“大片”。

  那个小女孩好无辜无助的感觉,应该打码才是,但打码就不是纪录片了。后面那位少数民族朋友带着卷席子又出现了,前面还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这下却是满脸伤痕,看来吃了不少苦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差馆》影评(九):差管

  1、事物都是慢慢朝前发展的,中国纪录片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厉害。拿《舌尖上的中国来说》,它只是一部纪录片而已,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但是因为这部片子有更多人来关注纪录片,这就是一件好事。

  2、很多时候采访对象会拒绝采访,或者不希望被播出,觉得很丢人,或者不被尊重人格。但是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只要你的一言一行是光明正大并且真实的,大多数人就不会嘲笑你。

  3、周浩导演以前做过十年记者,但是做记者行业会带着主观判断,做纪录片可能更加客观。在本片里,导演并没有给出小商贩到底该抓还是不该抓,只是展现事实,留给观众一个混沌模糊的判断空间。

  4、世界上确实存在阶级之分,也存在行行色色的人,贫穷困苦的人多努力一下就能够勤奋的生活,任何生活都有人来过,存在即合理,学会接受你不能理解的事情。

  5、很多事情不要预设立场,没有尝试的事情不要随便评论,比如很多人觉得好片子播不出来全是因为广电总局的审核制度,其实只是那些片子自己确实存在问题。

  《差馆》影评(十):无能为力的做

  《差馆》

  有个打工仔把自己的钱全都寄回家了,没钱买票,年年都找救助站帮忙。警察站在边上教育他不能总占国家便宜,但他吃完救助站提供的泡面,接了警局的热水脸上一副得意的神情。有个说来广州收钱但没钱坐公交车的人,好心的警察自己掏钱给他。有个年轻人畏畏缩缩的到警察局称自己要认罪,好不容易听完他的叙述,只是他冤枉了自己的朋友骂了几句脏话而已,这样的事情算什么芝麻小事?我真怀疑男子的智商。可是女警却耐心听完他的话还安慰他让他回去和朋友道歉。

  日复一日,他们整天坐在接待处问每一个前来求助的人有什么问题吗?这难道不需要耐心吗? 他们遇到的问题许多都是一样的,可是他们能做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差馆》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