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乌鸦》是一部由詹姆斯·麦克特格执导,约翰·库萨克 / 爱丽丝·伊芙 / 卢克·伊万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观后感(一):乌鸦:句句透漏着温情
本片的在情感的描绘上这段爱情应该是最重要的。从两个人物在马车上的初次集体亮相,我们就清楚两人早已颇有渊源。艾米丽嘴上说讨厌爱伦坡以及他的诗作,然而,从那一抹微笑,和一瞬眼神的交汇,我们就清楚了,这个女孩的心早已经交给了这位浪漫的人儿。迫于艾米丽的父亲,他们只有简短的交谈,并且大多是相互的讥讽,然只有这对恋人知道其中的真意。下车时,爱伦坡塞给艾米丽一张纸条,我原以为仅是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可是从后文知道,这是一首情诗,如此浪漫的举措为这段凄美的爱情摸下重彩。
第二次既是两人的私会,艾米丽为情诗所动,不能自拔,并且早已熟记。爱伦坡则同时欣赏着自己的爱人以及他所创作的词藻。艾米丽希望爱伦坡能够做出承诺,因为她不能在等了,她等不及和眼前的爱人共沐爱河,以结束地下恋情。而爱伦坡则真的像一位诗人般,轻描淡写的诗句饱含爱意,至此恋人立下誓言,并决定在如期降至的舞会上宣布。
然而事与愿违,凶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掳走艾米丽,并挑衅爱伦坡及警方。于是,我意识到影片只能再让他们见一次面了,没想到即使生离死别。当爱伦坡为救艾米丽饮下毒药,影片已经给我们一个凄美的结局。当爱伦坡救出艾米丽时,虚弱的艾米丽轻轻问他会真的娶她吗?爱伦坡坚定的给了她答案,前世今生都会。影片的情感在此处爆发,爱伦坡毅然离去,让爱人见到的他的离去是残忍的,即使如此骄傲的他也不会这么做。奄奄一息之时,仰望天空的他眼中是否浮现出艾米丽娇美的身影呢?
《乌鸦》观后感(二):个人觉得凶手是未来人
-----------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传说中的无聊剧透线-------------
1.似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假如坡死前说的那个名字身边应该有人认识的吧。
2.按真正的历史投票的时间应该是10月3日或者之前,那天坡被人在酒馆里面找到的……似乎并不是长椅上——好吧也许是长椅或者水沟。后来坡在医院挣扎了几天、但其间似乎并没有恢复意识。
而艾米莉的墓碑上写的时间是10月7日,也就是坡去世的准确时间。(不过据片头,影片本身坡是7日被送医同日去世的)
3.凡尔纳在1849年应该还在写戏剧,而众所周知坡的戏剧很烂,如果当时凡尔纳要作为“作家”只能以戏剧的形式出现,他开始发表小说至少可能在2年之后——凡老与坡相似的部分,大致看来也只能是小说了吧……
4.凶手对坡的作品非常了解和狂热,而在当时,坡的作品顶多就是“一些流行小说”的水平,在美国算不上受欢迎。坡应狂喜在世即有如此粉丝?……额。他太平静了。微笑在哪里啊!
5……
用了真实的一些段子却真实不起来的原因:有细节不够还原历史(如以上BUG)、绝大部分人本就会认为绝大部分的电影是虚构的。
《乌鸦》观后感(三):我相信这种电影就是用开吐槽的
剧透吐槽,我相信这种电影就是用开吐槽的。
1、十九世纪造那么个家伙杀人成本实在是高啊,凶手是富翁。使用这么大的凶器杀人都不能作为破案线索,编剧无法无天。
2、女主角被掳走那个情节最让人无法接受了,爱伦跟自己心爱的女子跳舞,来了一匹大马在警察和大人物的双重包围下轻松闯进大厅,轻松地把爱伦跟情人分开,不但分开还瞬间消失,只能说作案人是超人,爱伦是白痴竟然在大马面前不保护自己的爱人,其实我想说的是编剧无法无天。
3、那段剧院水手排查一点也不悬,一开头就给出凶手的剪影,能看出是个瘦子,那一堆水手一个比一个肥;
5、最扯淡的就是一个制造悬案的高手竟然会用淋湿了的纸条(仅这一条来破案编剧实在无法无天),“主动投案”,爱伦和侦探大人基本无能了;
6、爱伦写的结尾明明是要一命换一命,爱伦竟然将自己写死也就算了,结果有出入的是报社老板无辜送命,为何送命没有交代,编剧大人糊涂啊;
7、报社竟然有个秘密地下室,就目前看这个密室就一个出口,这也是逻辑不通的地方,凶手一边是报社员工要工作,一边还要杀人,一边监视女主角,而且报社怎么说上夜班的人是有的吧,这么来看凶手是超人,另一个“安迪”,可以考虑续集拍成《爱国者报报社的救赎》。
8、最后爱伦蹬翻桌子,桌子上的灯没有坏掉,这哥们又提着那盏神灯下密室;
9、凶手没看到爱伦死翘翘就离去,那么被抓时他不应该有啥好惊的,再次说明凶手是“自首”。
由于编剧的无法无天,恨透了那些大侦探福尔摩斯,于是制造了这么一个印刷工,这个印刷工还是富翁,练家子,用毒高手,小说家,实践者。
《乌鸦》观后感(四):《乌鸦》的恐怖美学
怀疑导演本人就是爱伦坡的忠实粉丝,爱伦坡的文学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对他的作品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恐怕剧情不是那么好理解。1849年爱伦坡在和少年时的恋人、现已孀居的爱弥拉·罗伊斯特·谢尔顿订婚,在一周后诡异地死于巴尔的摩。电影在这个史实的基础上虚构出一段恐怖而诡异的故事,坡死前嘴里不停嘟哝的Reynolds被设计成凶手,在那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周里,粉丝和偶像进行了一番特殊的对话。
故事虚构的不能说不好,遗憾的是在“斗智”的环节上不能让人满意。坡所表现出的唯一过人之处,就是对自己作品的熟悉。尽管最后通过便条和报纸的破绽辨别了凶手的大致身份,但坡还是判断错了,直到Reynolds自己站了出来。大约是出于对爱伦坡的热爱,不甘心让凶手逍遥法外,导演最后借警探之手赏给了Reynolds一颗子弹,终结了这个迷案。
影片风格阴暗压抑,不是太好看,冲着“悬疑推理”去的观众恐怕要大大的失望一把。
作为坡的死忠的我看了是超级鸡冻,里面对坡最著名的几个故事:泄密的心、一桶白葡萄酒、丽姬娅、陷阱和钟摆、莫格街谋杀案、红死魔面具的还原和致敬充分表现了导演和编剧对坡怀着和我一模一样的崇拜与热爱之情,但对于不是他的粉丝的人来说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而且故事情节还略嫌粗糙——凶手从哪儿找来那么个带着巨大钟摆镰刀的房间?那可不是随便一般人家就有的玩意儿吧?又怎么能在那对母女的家中安置机关制造密室谋杀?在化装舞会上劫走艾米丽一处也很混乱,那么多人呢,怎么就轻易给他绑架了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呢?就算是用氯仿弄晕了,当着大家的面抱出去也太显眼吧……汗……而且原本是我的最爱的《红死魔面具》场景,却完全没把握原作的风格精髓,那里本来可以处理得非常戏剧化非常高潮的,结果什么房间什么红死魔都没,那个骑马冲进来的人竟然也被轻松放过了,喂那是个重要证人警察都不好好审问一下的么?!艾米丽的人选也问题多多,你也说了,那是坡的初恋情人,年纪比当年40岁的坡小不了多少,才不是电影里那个清纯少女呢……反正看了就觉得感动但是片子过于着眼于风格,却忘了起码的故事逻辑,作为一部细节吻合的“篡改历史片”,远不如同类型向莎翁致敬的那个《匿名者》
-------------------------------
文/微电影排行榜(www.miclook.com)
《乌鸦》观后感(五):重塑名人,不一定就能给电影抹上一层金色
在电影创作中,对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戏说是个挺讨好的活。随便一历史人物都能戏说一下,若是主人公所处年代久远,大众印象模糊,履历够精彩,又有相关小说作为蓝本,导演们必定会趋之若鹜。在这方面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导演们可谓如鱼得水(详见还珠格格,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然而,在电影中对传奇人物的塑造跟电视剧却又大不相同,在电视剧中导演可以将大量的同题材作品内容剽窃到故事中以增加作品内容与长度,当然我并没有借机讽刺中国少年XXX与神探XXX等著名电视剧。受限于时间的紧迫性,电影导演会努力将主人公的传奇故事压缩在一两个小时的篇幅中,这就要求导演对于主人公的传奇故事进行深刻的挖掘,顺便加上几个不相关的花瓶充充样子,最重要的是提高电影的思想高度,以博取观众的共鸣。
在这方面成功的电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勇敢的心,主人公经历够传奇,大众印象不深刻,有大量的故事作为素材,经过导演的刻画,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以及贯穿始终的自由思想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要素都使这部电影必然走向成功。当然有正面就必然有反面,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这部电影就成功的为我们当了一回反面典型,其实这部电影的情节还说得过去,剧中充斥着宗教,政治,动作,男女,君臣这些要素,并且偶尔还会营造出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氛,有足够的条件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问题来了,抛开人物造型和是否忠于历史这些因素不谈,导演选取狄仁杰作为主人公的意义何在??狄仁杰老爷子经过央视电视剧频道的传播,早就在广大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忠君为国的文臣形象,而电影版中的侠客形象足以让人大跌眼镜,电影的主人公完全可以是随意杜撰一个人名,然后着力于电影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刻画,导演的自由度亦可以大大放宽。观众也会相对易于接受。
乌鸦这部电影的问题也在于此,爱伦坡的真实经历已经足够传奇,可以大肆挖掘,然而导演却丢了西瓜捡芝麻,放弃大量的真实素材不用,把一个不是很精彩的故事强加到爱伦坡身上,使得这部电影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名人效应没用好会适得其反,成为电影的硬伤。主人公神经质的性格以及整部电影阴暗的风格不得不让人想起断头谷,但是比起断头谷这部电影的情节太过苍白,不够引人入胜,库萨克的演技不可谓不好,但比起德普的一身邪气貌似还是有点不够力,其他演员没有印象。
就像题目说的,重塑名人不一定能给电影贴金,也很有可能碰一鼻子灰,这到暗合了电影的格调——一片灰蒙蒙
《乌鸦》观后感(六):论每一个酸牙的诗人背后总有一只狂奔的野兽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爱伦坡,旧旧的破破的纸张发黄,看到底,不过是舞会,凶杀,乃至死神,阴阴郁郁的样子,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凶手,让人看了不爽,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是单纯为了快感而生的写作,怎么说都缺乏点让人深思的厚度。
乌鸦这部片子,想起来也是这么个节奏,为了快感而铺展剧情,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被杀死,坡自己沉浸在杀人的幻想之中无可自拔,但是终其所究,你看不到什么推理的逻辑性在里面,不到最后一刻,凶手绝对能够逍遥法外自由逞凶,也绝对上不了一个枪弹子眼,你跑来跑去,死了这么多人,原来是一个粉丝的率性杰作,说是精神妄想,更不如说是为了他一个人驾驭生死的快感而作。
不过好歹爱伦坡还算是一个跨时代,他的死被也如此辛苦的安排,看起来也不枉作为一个悬疑小说之父。在那个黑暗的混乱的年代里阴鹜的存在一隅,将无助和惊恐用确凿的文字记录下来,唏嘘世人。
记得poe说过这么一句话 is imagination now a felony?
想象也是一种罪吗?
又回到那个很老的问题,作者是否该为他的想象力负责?文艺是否对于人心有观照作用?
写不写是我的问题,看不看是你的问题。
明明是你自愿自发去做得事情,为何又要摊到作者头上,只因为他写了文章,在你的大脑中植入潜意识时时唆使你去实施犯罪?
如果这样的罪名成立,想象确实是一种罪。
再说,以恶为恶,或说,以美为美的界限和罪的讨论点并不一致,罪讨论发生,而恶或美的评判在于人心,并未发生,人们用生动精彩的字眼来描述小说,并不意味着放在现实中的同样事物是美好的,显示权利的,恶俗或美好评定的是相对整体的构思句法顺序,而一旦涉及到事件,作者或导演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描写美好的,艺术作品是虚拟的,必要的通过对恶的虚拟达到震慑和教化的作用,何况即使没有小说,世界上依然会有凶杀和黑暗和暴虐。
扯远了。。。。总之不管爱伦坡是否有罪,他都死去了,失去的同样有黑暗的世界和他的心上人艾米丽。
那只狂奔的野兽终于奄奄一息,坐以企求上帝的垂怜。
忽然想起,这个男人,曾哼哼的笑道,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居然看着这一切苦难发生而袖手旁观吗。
艾米丽的父亲讨厌他,因为他写那些肮脏的书籍,是个无神论,还是一个酗酒者。
酒馆里的路人讨厌他,因为他落魄,没钱,poor了还自称是poe不是poor。
甚至在凶手眼中,他也只是一个没种的家伙,认为这旷古一见面对面的最终对决让他有所怏怏。
oe,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人,他最后的写作,不是写给希望,而是写给绝望者的永远,普天之下唯有艾米丽能够欣赏他,想要与他共度一生,但就算是这一点,也即将终结。
天不仁视万物为刍狗,poe到最终也没能明白,颓废了一生,空余一声苍苍茫茫的叹息久久徘徊不消。
看到影片末尾,一颗子弹bang的一声,激烈的音乐跟上,略有所喜,好歹从这混里混沌的片子里面挣扎出来,喘上一口气。
再回头一看导演,原来和V字仇杀队的是同一个,不免笑而颜开,果然是V字仇杀队的节奏,连台词都不时不的想起我大爱的V,原来真是事出有因。
文艺压抑的背后,忽然窜出来一个野兽,虽然毫无关系,却也混搭得相得益彰十分,抑或本来就是一家亲也未知呢。
《乌鸦》观后感(七):其实是关于天才作家爱伦·坡的案件诠释
喜欢爱伦·坡的粉丝值得一看。编剧把他的主要作品都编入了电影中。包括爱伦坡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爱伦·坡的演员约翰·库萨克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演出非常精彩。暑假看了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他和罗伯特·德尼罗合作,库萨克饰演一名劳改犯,那个狠劲儿一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和过去他的小生形象完全不同。这次《乌鸦》中,他演绎颓废、吸毒的天才作家爱伦坡,把颓废、狂妄、钟情等特色于一身的样子诠释得很到位。
现实中的爱伦坡作品,小说比电影其实更恐怖和阴暗。有的作品只能白天看。他其实吸毒之后写出来的。所以作品里大部分都是迷幻和恐怖的诡异色彩。
建议大家先看爱伦坡的小说集。喜欢他的作品的话,再来看这部电影。
否则这部电影就会觉得比较一般了。它更适合爱伦·坡的爱好者们。
《乌鸦》观后感(八):《乌鸦》:诗人已死,只好捆绑销售
十九世纪末,根据多部小说的凶案情节,发生多起连环凶案。立即怀疑的当然是小说家本人,经过警方的严密关注和小说家的大量分析,对周遭蛛丝马迹的留意,几经周折按图索引,终于追查到躲在幕后的神秘凶手,原来是一直隐藏在小说家身边不声不响的助理小粉丝。小说家在揭开迷案的同时,为了被绑架的心爱女友,也交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此,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传奇经历小说家的不朽事迹。
影片把美国著名的恐怖大师又是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的多部创作揉作一团,连带作家一起组合成此部电影,不仅讨巧大串烧,还有买一多赠的便宜感觉。由惊悚达人约翰·库萨克领衔,为大家演绎一出上世纪早期的探案快感,尽管犹如走马观花式的蜻蜓点水。并且以爱伦坡的一首小诗“乌鸦”命名,实则整个剧情不干乌鸦任何鸟事,完全为了敬仰而敬仰。看片前,让哥误以为是由李国豪演绎成经典的那个惊悚《乌鸦》再版,还心动不已。原来,此乌鸦非彼乌鸦。
貌似导演要让观众在探案悬疑的过程中感受作家的诗歌词句来追忆往昔的文艺时代,如果米国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再创造出一个福尔摩斯,那如意算盘可能失算。至少福尔摩斯是个被大家耳熟能详从小熟知的神话人物,甚至于各种案件画册和效仿游戏被口口相传循环往复。岂可是爱伦坡那些不知名的小众案件可相比拟,而且,影片结尾让爱伦坡一命呜呼,也是个难以为续的命题。或许多年后,被憋出个前传亦为可知。以如今惨烈的点评来看,前传没准只是铁杆粉丝的YY。
《乌鸦》观后感(九):A Dream within A Dream
对影片本身不做过多评论,故事的主角可以是“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也可以是凶杀案如影随形的金田一一,又或者是阿婆也可以;但如果POE的恐怖故事只是为了说明人的邪恶(如IVAN所说)或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于血腥的渴望(如影片中所理解),那么POE一定是让人失望的。POE对于人类和工业社会的反思,早已跨越了他的时代,甚至是我们的时代,在许多POE的恐怖小说里,出现最多的就是 “使用最理智的手段干着最神经错乱的事情” 疯狂和错乱被理智和科学所覆盖,人类最终走向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没有希望,更没有救赎。
影片里最喜欢的是POE临死前写给EMILY的诗,如下:
Take this kiss upon thy brow,
And, in parting from you now,
Thus much let me anow,
You are not wrong,
Who deem that my days have been a dream,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在POE的世界里ALL WHAT WE SEE IS BUT A DREAM, NOTHING MORE!
看到a dream within a dream的时候总是想起《盗梦空间》;莫非也是受POE的启发?
《乌鸦》观后感(十):真凶绝不是印刷工伊万!
越看越感觉是探长菲尔,第一次怀疑到他,还真是他取子弹时张大嘴巴给牙的特写。
推理再多,这个也是给不相信者摆出的最大证据。地窖里真凶的牙齿很洁净细密尤其“歪”,探长张大嘴巴镜头专给牙齿的特写符合这特征。尤其镜头为什么给这两处这么大的镜头特写呢,再看伊万的牙齿明显疏松,不那么紧凑的互相挤歪。
1,从窗户得弹簧窗就感觉来的蹊跷,当时爱伦坡并不出名小说也并不畅销,但是探长就是早期的读者之一。剧情每次跟着走更多一方面是华尔兹牵着走的,从窗户到演出用的血浆,再到海员衣柜里的舌头,地下道埋尸的位置和口中的表等,这个推论虽然弱点但也算些微的根据。
2,杀手(伊万)和探长有几次交锋,在下水道时探长把灯吹灭(当时杀手已经在站立着提着灯笼),说明杀手应该先看到探长了却没开枪 。尤其是最后在教堂,杀手在后背开暗枪,只打的最无关紧要的肩膀。
3,探长做完手术醒来(惊醒)后第一时间大喊女佣的名字,前后就这一个镜头。紧跟着就是女佣拿的报纸和纸条出现在坡面前,引导坡去报社。
3,杀手(伊万)最后和坡交流的时候,杀手的表现就像一弱智(根本不像有心机玩这么多杀人案的)。杀手曾自鸣得意的说“割舌头是我唯一的创意”言外之意还有其他人参与。杀手问“”现在我们到底在谁的世界里,你的,我的?“,坡无奈的回答”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坡应该猜到了这个只是傀儡。
4,尤其杀手最后要走的时候,门外传来“雷诺先生的马车到了”。第一,不是说雷诺先生“你”的马车到了。第二,在此之前探长醒来要来报社的时候,先给我叫辆马车,然后才说给巴里(同事)传话让去报社。很明显他先比其他人赶到报社,“雷诺先生的马车到了”就是探长接应杀手伊万逃走的,“雷诺”或许就是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的暗语。“雷诺” 坡听到后重复了一下,立马顿悟一样从凳子上摔下来。
5,坡为什么最后选择救出来未婚妻后,独自一人来到公园,而不是直接等待探长们的到来直接告诉探长。而是意味深长的独自一人逃出来,然后说了句引人遐思的话语“告诉菲尔他姓雷诺”,这是主人公最后一句话。一,他已经意识到探长就是雷诺,接应杀手的真正幕后凶手,委婉的告诉探长意思是我都知道但已经无能为力。二,他没告诉未婚妻或别人,他想把这事划上句号,不想再给其他人增加危险。这也真正显出坡的睿智和无奈。
6, 重点是,医生说他死前一直说,“告诉菲尔,你姓雷诺。” 探长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正面回复。而是郑重的问 “我很想知道他死亡的分析结果。”医生说,查不出来。这个问题,对探长对破案来说真的已经无关紧要。
7,最后再法国,伊万上马车前跟驾车人说辛苦了,应该说明有人在等他,他也知道,径直来到这个马车前。当探长拿枪管指着他时,说的是“你好,伊万” 而不是“你好,雷诺”。这个不符合千辛万苦找到后,却不喊真凶的真名一样莫名其妙,正常情理都会说“你好,雷诺”给嫌疑人震慑。 关键当伊万看见探长用枪指着他时,他做出的举动是愤怒的要掐死探长,愤怒是很值得玩味的地方。 更何况当时是在法国,一个外国警察只身来到法国,敢于直接开枪(他很明显就是要直接开枪的),更多是来谋杀灭口的,警察没想着抓捕想着直接开枪,罪犯也没想着束手或者抢夺枪支,而是愤怒的想要掐死探长。 探长之所以把伊万接应送出美国,很有可能怕他供出来在美国也不方便灭口。
8,在地下室,棺材里的小姐和真凶有过对话,真凶说话都是很低沉很低沉,腔调异常。印刷工伊万和小姐生活中没交集,不会防备这么深。而探长却与小姐交面机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