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天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年天子》影评10篇

2022-03-20 10:1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天子》影评10篇

  《少年天子》是一部由何培执导,邓超 / 霍思燕 / 郝蕾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天子》影评(一):宫斗剧也可以是男人戏啊

  1.

  《少年天子》是邓超在2003年拍的一部清宫戏,故事围绕顺治帝和他的四个后妃展开。比起四个女人的性格特点与外貌美丽程度,她们的政治背景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第一个出场的是郝蕾饰演的皇后。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蒙古亲王吴克善的女儿,早早由多尔衮指婚给顺治,背负着博尔济吉特氏与爱新觉罗氏联姻的政治使命,也象征着清初时满蒙一家的政治理念。

  (这部作品是郝蕾和邓超的定情之作,郝蕾把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演绎得如同玫瑰一样充满荆棘却仍旧芬芳动人,剧中顺治挚爱是乌云珠,可剧外邓超的挚爱却是演技最为耀眼的郝蕾)

  第二个出场的是皇后身边的侍女花束子,出身微寒,父亲是长年酗酒的花匠。顺治与皇后常年不睦,花束子因为性格温顺而得到顺治的喜爱,后被封为谨贵人。

  第三个出场的是宗室子弟简亲王的外甥女佟腊月,她也是康熙帝的生母。

  第四个出场的是宗室子弟安亲王的同门师妹,母亲是汉人,身上有着一半汉人血统的乌云珠,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董鄂妃。

  简亲王与安亲王虽然同为宗室子弟,但二者所秉承的政治理念却截然相反。简亲王是武士,梦想成为满洲第一巴图鲁,一直请战顺治,希望可以带兵却建功立业。安亲王是文人,政治倾向上更同情被压制的汉人,被他的宗亲暗地里嘲讽是假汉人。

  而和二位有着深刻关系的两位妃子,佟妃和董鄂妃,自然也就代表着满汉两派的不同利益。

  所以,编剧就四两拨千斤地用四个女人,把清初时满、蒙、汉人和普通老百姓四个人群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表面是一出宫斗戏,而这出出于深宫的女人戏,其野心却是覆盖整个朝野,试图通过几个女人的故事,把清初时摆在顺治面前的整个天下都一一展示。

  而顺治,爱新觉罗·福临,那个六岁登基,二十四岁死去的少年天子,在这复杂的时局中,又究竟处于何等困顿的处境。

  2.

  皇后从一开始时就是悲剧。她由多尔衮指婚,而多尔衮在身为摄政王时对顺治实施威权压迫,同时又和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关系暧昧。

  这一切,让顺治从一开始时就对这门婚事坚决反对。

  而皇后同时又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顺治虽然登基称帝,但由于年幼,孝庄仍然对朝政拥有实质上的掌控,顺治在政治上经常不能施展拳脚。顺治亲汉人,而孝庄亲满蒙,二人意见多有相左之处。

  皇后在这种情况下成了顺治对多尔衮和孝庄,以及蒙古族不满的出气筒。

  顺治委委屈屈地结了婚。婚后帝后矛盾进一步激化,皇后骄奢善妒,在后宫铺张浪费,使用金做的餐具,任意打骂下人,害谨贵人流产后又把怀孕的佟妃推下水,差点让康熙也胎死腹中。

  皇后眼中的顺治胆怯不堪。顺治在被要求去围观叛逆之臣斩首以示国威时,被吓得吐了出来。而皇后却开心地描述着在故乡围观五马分尸的场景。也许,比起顺治,皇后更适合那个野心家遍布的朝廷。

  最后,在顺治的坚持下,皇后被废。但继任者是皇后的侄女,仍然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据史记载,在顺治后宫中,连同两位皇后在内,一共有五位蒙古后妃,但她们无一例外地没有子女。顺治在二十四岁的短暂生命中育有八子六女,其生母有非常低贱的侍妾,但顺治宁愿与侍妾生下子女,也不愿意亲近传说中容极巧丽的蒙古皇后。

  3.

  花束子是后宫的平民代表。因为父亲是花农,所以给女儿取名花束子。她和那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一样,连姓名都随意得让人感到不安。

  花束子是皇后的侍女。皇后时常因为一点点小事肆意打骂她。

  花束子被封贵人的起因是一次帝后之间的争吵。皇后随顺治出行打猎,顺治告诉百官,皇后会同他一起打猎。但生性骄傲的皇后却临时变卦,执意不上马。

  顺治一气之下,把赐给皇后的御马转送给花束子,让花束子代替皇后陪他打猎,并在打猎结束后封为贵人。

  花束子的命运和她背后微贱的家族,以及千千万万从明末战乱中走来的民众一样,是帝后怄气争斗的工具,也是各种势力当权者肆意凌虐的羔羊。

  在佟妃入宫后,为了检验佟妃是否和她表面上一样善良无争,皇上假意让佟妃把自己送给她的镯子转送给花束子。花束子第一次得宠是顺治和皇后怄气的产物,而第二次,她又成了顺治和佟妃角力的工具。果不其然,佟妃虽然恼怒不堪,但在太监吴良辅的指点下,收好所有醋意,恭恭敬敬地把镯子送给了花束子。

  她没能有第二个孩子,平民在后宫的命运,一如前朝。

  4.

  佟妃和董鄂妃,佟腊月与乌云珠。

  如果说这些对比饱含着一个男人对齐人之福的浪漫幻想,那存在于佟腊月和乌云珠之间的比较,就不仅仅是女人之间的比较,更是满汉两族在清初时的势力角力。

  她们在出场时就是不同的。

  佟腊月在院子里和其他人嬉闹,被母亲教育不成体统,又开始念,笑不露齿,走路要半步半步往前走,脸上时刻带笑,鞋子绝不能露出来。

  乌云珠随同师傅学画,师傅说,容貌衣装是其次,要紧的是气韵。

  二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下自见。

  佟腊月身上凝结着满人的心血。乌云珠身上萦系着汉人的灵魂。

  在简亲王合府上下为佟腊月入宫上下跑动打点关系之时,乌云珠的老师也摆脱安亲王向皇上举荐乌云珠。

  乌云珠的师傅吕之悦,屡考不中后,把对仕途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这个女弟子身上,期待着乌云珠在后宫站稳脚跟,成为汉人之光。

  后宫不能干政的情况下,俩个女人在前朝之事上也各有发挥。

  佟腊月的舅舅简亲王,因为虐杀被释放的囚犯,被关进大牢。佟腊月对政务毫不关心,但在母亲的哀求下同意说情。她假意借后宫修缮极尽奢靡之事提到舅舅简亲王简朴节约。饶是如此委婉,顺治仍然很敏感地听出了佟妃的弦外之音,原本开心的顺治瞬间黑脸,一言不发。

  无独有偶,乌云珠的父亲鄂硕也险遭大祸。鄂硕身体本就虚弱,又因为在他的田庄上抓到一名逃犯,按照当时的《逃人律》,逃犯窝主应一并处以死刑。乌云珠跪在地上,对皇上说,身为皇妃不应参政,但《逃人律》殃及无辜无数,理应废除。

  顺治问,你父亲生重病,你为什么从来不说呢?乌云珠说,皇上处理政事本就心力交瘁,又如何能以自己私事去让皇上分心。

  比起佟腊月的故弄玄虚和心机筹划,乌云珠公私分明,坦荡浩然,二人心地与见识也自是云泥之别。

  顺治说,安亲王对着他时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背过去时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而简亲王,则仅仅是心胸狭窄的周瑜。

  一时瑜亮,终究也是有优劣之分。佟腊月和乌云珠,一个是肉身的乍见之欢,一个是灵魂的安身立命。

  皇后的挑选上,顺治没有自由。想封花束子为妃,却被迫只能降为贵人。曾经想给佟腊月皇后的名分,也终于失败。

  乌云珠曾经是弟弟博果儿的妻子,为了能和乌云珠在一起,顺治背负了多少压力和不安。身为帝王,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顺治一直被压制和管辖,乌云珠是他唯一一次任性的自由。

  5.

  你当然会记得,皇后入宫时,顺治挑起红盖头,她下巴上一粒瓜子皮,他对她说还有么?我也饿了。顺治也说过,你身上的诸多好处,只是睡着了。

  也会记得,花束子在雨中门檐下,对顺治说,能看到您,伺候您,就好了。

  佟腊月出入眼帘时娇憨可爱,和任何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一样不设任何心机,可是也终于在母亲的教育下变成了标准而成功的深宫妇人。

  乌云珠,仍然是乌云珠。棋盘街对少年顺治一眼万年,此后日日入画,而后终于在山水间安身立命。

  你也不会忘记,曾经在案桌上装死跟议政王开玩笑的顺治,终于心死成灰,执意出家。

  剃度后出现在孝庄和后妃面前的顺治,一如悬崖撒手的贾宝玉。他们都是自己生活时代的弃儿,他们善良,聪慧,温柔,仁爱,喜欢开玩笑,喜欢女人,喜欢美与真,可这些都成了他们的罪证。

  《少年天子》影评(二):有关少年天子里的人物感受

  乌云珠:一生所有愿景得到了,然后成空。

  博尔吉特皇后(静妃):一个更可怜的人物,最喜欢的人物。按她的性子,最不应该被束缚最应该过在草原上奔跑的人生,可惜进了紫禁城。她不是那种适合后宫的人,她的性格尖锐,太尖锐,玫瑰带刺的那种。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谁也劝不动。虚张声势到了最后才发现她也是爱着福临的,少年时互为彼此的唯一却不懂得如何爱,等到福临找到了自己真正知心的人而忘记了她,她怎么会不恨。怎么会不按照她的性格做出一系列心狠手辣的事。带着我的主观感受,因为太喜欢郝蕾的缘故,静妃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感觉可爱可悲可怜,她眉心一皱小脸一撇我就心疼。

  佟妃:性格平淡,没有大起大落。符合中庸之道,所以她的儿子赢了。可是她的一生也太平淡了些。美则美矣,没有热烈的灵魂。

  《少年天子》影评(三):无法比较的幸福

  佟腊月,看到她如惊弓之鸟一样闪烁的眼神,我就觉得可悲。她不是像爱人一样爱福临,她从头到尾都是在侍奉一个帝王。目的非常之明确,不是封后就是哺育皇子,不是为了她自己,后面有一大家族的血脉。都指望着一个女子。她别无选择。她的幸福从来都不是爱情,得到爱情,也许是她最大的奢侈。但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负载着这样沉重的责任和目的,没有爱情的滋润,就算得到一切,又怎么叫幸福呢?

  还是乌云珠幸福些。没有太沉重的背景。她爱的更纯粹。更真实。不是权力的象征。开始或许是一个憧憬。末了,是一个真实的人。符合自己对爱情的所有想象,那样真实一个人。谁能不爱?只是这样纯粹的爱,在帝王家 ,也只能香消玉损。

  《少年天子》影评(四):如此情深 奈何生在帝王家

  当年看这部电视剧时还在上初中,最喜欢看乌云珠出场时,柔软的音乐陪着轻盈的脚步,转身间留给观众那一抹浅浅的笑,喜欢看年少的天子终于找到真爱时那紧张的如孩子一般的慌乱,喜欢两人共同营造的幸福,哪怕只有短暂的时光。

  幸福很短,她们的孩子来了又走了,她也走了,他没有了眷恋,也走了。留下了痴痴怨怨的女人们。

  如此情深 奈何生在帝王家

  他和她 都没有错 爱又有什么错呢?

  《少年天子》影评(五):顺治和孝庄的爱恨交织

  《少年天子》影评(六):长相思,长相守

  西风烈

  残阳斜

  生与死

  永相别

  来去之间

  重重叠叠

  云中梦中

  不见天阶

  苍茫人生 古来阴晴圆缺

  爱过恨过 临行依然不觉

  笑声伴泪水

  奔流年年月月

  此生悲喜难决

  但愿

  风雨路上独行夜

  你如花我如叶 如泣如诉

  我是飘零叶

  此去永相别

  来生相逢处

  你我

  泪难歇

  每次听这首《永相别》,都会在内心深处引起深深地感动,或许,在今天人们的笔触之下,真的能够融进思想与感悟,与几百年前的逝者遥遥相对,去书写一代天子与一个女子之间的脉脉真情吧!

  看过凌厉的《少年天子》,看过刘恒改编后的剧本《少年天子》,也看过拍摄出的演绎在荧屏上的《少年天子》,可以说,剧本与原著的故事情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董鄂妃乌云珠都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她与福临、与庄太后、与后宫众妃嫔甚至与整个大清朝的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简介:

  对于选择历史文学创作的路,凌力坚定不移,穷一生之心血而无悔。她有一个宏伟的构思,要写大明崇祯到大清康熙末年整整一个世纪,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凌力选择了中国历史文学领域的一大系统工程。她在《暮鼓晨钟—少年康熙·后记》中说:“大题目,难题目,任重而道远。” 。

  文章小品

  乌云珠的父亲是满族将军颚硕,母亲是崇信李卓吾的江南才女,师傅是钱塘老名士吕之乐。满汉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乌云珠这支奇葩。她有满洲格格的豪放开明和洒脱,又兼备汉家才女的聪慧、蕴藉、温柔和多情善感,因此外柔内刚,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见识,又有绝代的姿容,可谓是明艳惊人。然而,她的生母早亡,继母刻薄,慈父又愚钝不得志,她自小又因为母亲是南人而备受欺凌,她单薄的长大、寂寞地开放,正如她的名字所示,漫天的乌云不能遮掩明珠的光彩,落在污泥般的俗世里,她照样微笑着翩然经过,足不染尘,却留人余香。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不俗的气质和见识,使她在等待进宫选秀时,不像其她应选的八旗格格一样渴望着有朝一日成为尊贵无比的宫妃,而是心中告诉自己“千万不能随波逐流,自误终身,无论如何,要争得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真正令她深夜不寐,辗转愁思的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少年天子能不能真的和她“和鸣”“于飞”,是否值得她入宫。是的,她的见识使她想要追寻的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君而不是君王,她的婚姻她的爱情都将是她对得起自己的决定,他可以用国家大典选她,她也可用自己的办法选他,如果不行,她宁愿不进金碧辉煌、锦衣玉食的皇宫。只是她或许没有想到,就因为那次特殊的“选择”, 那次在围场上男扮女装的混入,那次遭遇意外得到他的营救,那次遇上的他漫不经心的目光,使这个骑在马上坐拥天下的男人深深印刻在了她的灵魂中。

  只可惜命运的捉弄,使她成了博果儿的福晋,成了他的弟妇。然而,在内心深处,她始终不能忘记曾经的深情,她盼望见到福临,甚至庆幸成为了他的弟妇,并以这种身份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与他重逢。

  凌厉的笔触就这样在无形中给乌云珠写下了悲情的命运,给她今后更加艰辛的生活沉淀出浓郁的苦酒。

  朝廷内外,君权与满洲贵族势力、满洲贵族内部、满臣与汉官,所有的利益集团之间都是矛盾冲突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执掌君权的福临想要满汉一体,谈何容易。

  政治的不如意使他心力交瘁,情感的纠葛又给他带来无边的苦痛,这个少年天子对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追求又因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他力排众议废掉了第一个性格不合的皇后,想要册立宠爱的佟妃,又因考虑到江山社稷、考虑到蒙古四十九旗不得不放弃,而失之交臂之后再次遇到的乌云珠,又已是他弟弟的福晋。或许,对于汉人,即使是一个妃嫔,也在政治的漩涡中难留栖身之所。乌云珠是半个汉人,也是在政治斗争中无辜牺牲的生命。

  他对乌云珠,是一颗真心对另一颗真心的爱慕、怜惜与敬重,他怜惜她的处境痛斥博果儿,与她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后宫的三千粉黛从此尽如粪土,他的眼中只容得下这一个女子。庄太后对乌云珠也是充满怜爱,她曾叹息像乌云珠这样有见识又是福临痴心所爱的女孩,当初没有留在宫中实在是埋没了她,不然,她真正是福临的贤内助了。只是,怜爱归怜爱,当她与福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时,她必须为维护皇家的体面出来干涉。福临几乎绝望的纵欲的反抗使太后让步。最终,坦白之下,博果儿在羞愧和愤怒中自尽。博果儿的死不啻为一种成全,她艰难地咽下这幸福,强忍住良心无休止的鞭挞,同时,兄纳弟妇,在汉人看来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也给他们带来道德上的枷锁,然而,她固守着这份柏拉图式的爱情,尽心竭力想要超越她所能承受的极限,只是,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之后的相聚,却又是另一段血雨腥风的开始。福临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在他心中,她不是一个妃嫔,而是他的妻子,是他儿子的母亲,在他的口中,她没有名号,只有名字,只有乌云珠三个字,使他温存地、深情地、激烈地、近乎撕心裂肺地呼喊着,思恋着,他因为深爱乌云珠的灵魂,连带着深爱她所生的儿子,他看襁褓中的四阿哥,饱含骨肉亲情,眉眼间都是疼爱的光彩,连他自己都承认对四阿哥的偏爱,看着他,就像是在看着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政治,他都把乌云珠当作自己情感的最坚实的依靠,他同她谈论诗词曲赋,也谈论国家要事,她熟习汉文化的诗词曲赋,与顺治产生着心灵上的共振,在举步维艰的改革道路上,乌云珠是他唯一的安慰和勇气,只可惜,他们的惺惺相惜在牵扯到朝政的利害关系时,已不能被视为单纯地感情。这所有的爱,都像是一股毒素在其他妃嫔的心中蔓延。乌云珠,因为一半流着汉人的血而遭到众人的排挤和咒怨,她所得到的恩宠,转换成后宫妃嫔们中伤她的暗箭,并且,将顺治渐习汉俗、亲近汉臣、改革祖制完全归于了她的罪过。若是平凡夫妻,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伴侣,只是命运交给他们的是最尊贵的地位和最风起云涌的生存空间,他们不能够安静地享受世俗平凡的幸福。

  最终,皇四子遭到陷害而夭折。只是,顺治从不相信亲贵们明谏暗传的那些天罚天警的危言,不相信皇四子的死是因为自己亲近汉制而引起的朝廷上下的不满所致,直到太后把谨贵人害死皇四子的真相告诉他,他才害怕了,寒心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天意民心。透过“天意”,他看到的是满蒙亲贵对汉制汉俗的深恶痛绝,是他们对他离经叛道行为的强烈不满。他不知道,这不满会到什么程度,会引起什么后果……只是,他的意志在被慢慢摧毁,同时倒下的,是董鄂妃纤弱的生命。乌云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长大了,读了许多书,懂得了文武兼备、宽猛相济的道理,更发奇想:父族尚武,百战百胜,骁勇无敌;母家尚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功文治熔于一炉,必然锻出古今中外从未得到的宝剑;满汉一体,大清必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国富民强不就指日可待了吗?……妾妃不敢说与陛下志同道合,但自认是陛下的知音。皇上所作所为,皇上所想所念,妾妃以为都是识大局知大势,合乎天地正道。妾妃愿为此百年大业略尽绵薄之忱,便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啊!……”一个女子的胸襟与见识,竟是那些满族亲贵也比不上,只可惜,香消玉殒,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乌云珠的一颗滚烫的真心,使她太想做一个完人,宫廷中的撕扯拼杀,耗尽了她的生命。她心灵的那根弦绷得太紧,因为渴求和隐忍颤抖得太厉害,终于,这根细线经不起丧子之痛、禁不住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的折腾,终于戛然折断,在最好的年华凋零陨落。红颜知己的远离,政治上的失意,顺治的心灰意冷,在二十四岁时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终其一生,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融入历史的洪流。

  而在充斥着权力和尔虞我诈的皇宫中,乌云珠爱过,也被爱,她付出真心,也得到了同样的回应,只是,小说之外,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传奇在黄瓦朱墙内上演呢?或许,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乌云珠是一个真正的理想,是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留下的神话!

  《少年天子》影评(七):枉我是万人之上

  痴迷于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已有六年。

  最初的最初,不过是看了《京城大状师》,才对顺治的这段情事感兴趣。今天也重温了一遍,觉得此剧每每放到这处,都变的分外动人,一段箫乐更是凄迷。

  最难忘的要是,董妃(这部剧的编剧大概弄错了,以为是董小宛)挥烛,任大火熊熊,葬身其中。而顺治并不去看她,只是说:她涅槃升天了,再没有人能阻止我和小宛在一起。

  这般可怜,相见不得,只能约着一起奔赴黄泉。那片尾微微颤动的红叶,我也难忘,只以为董鄂妃如红叶,灿烂却也短暂。

  待到《孝庄秘史》,小小年纪的舒畅把董鄂妃诠释的当真如同再现,宛如临终时,句句难忘。她说她不过是一树枫红,只灿烂一季,等到秋天过了,她就要落了;她说她不知道她将在何处安身立命。

  憔悴了容貌,凋零了岁月,却仍不能相守。她是臣之妻,他是高高在上的君;她是弟之妇,他是兄。她们之间隔的岂是一堵宫墙,是天下言,天下眼。克服千辛万苦在一起,隔开的却又是生死之鸿沟。

  真是枉他是万人之上。

  在《少年天子》出来之前,仍有很多YY顺治的作品,也都看过。

  终于等到了《少年天子》,这部几乎完美的诠释顺治的影视剧。

  首先是凌力的原著,本就是对顺治这段故事罄尽心血。再到这部剧的编剧,不得不说他们绝对是爱着这段故事,甚至连片头片尾曲都参与作词,句句啼血。

  片头曲:头顶天 脚立地

  寡人高高在上

  春呼风 秋唤雨

  润泽天下穹苍

  闭目思晨昏 怆然一枕黄粱

  昂首斥千军 纵横万马无疆

  孰可疯 孰可狂

  痴情昭日月 永世流芳

  万千宠爱 终不及隔世回头一望

  苦思冥想 攀不过紫禁铁臂高墙

  枉我是万人之上

  片尾曲:

  西风烈 残阳斜

  生与死 永相别

  来去之间 重重叠叠

  云中梦中 不见天阶

  苍茫人生 古来阴晴圆缺

  爱过恨过 临行依然不觉

  笑声伴泪水 奔流年年月月

  此生悲喜难决

  但愿 风雨路上独行夜

  你如花 我如叶 如泣如诉

  我是飘零叶 此去永相别

  来生相逢处泪难歇

  但愿 风雨路上独行夜

  你如花 我如叶 如泣如诉

  我是飘零叶 此去永相别

  来生相逢处 你我 泪难歇

  片头曲是顺治自剖心事。演唱者那种苍凉的嗓音,真真将其表露的淋漓尽致。其实他不过曾经是个失爱的孩子,没有爱,这样高高在上的寂寞,谁人解?寡人当真是鳏寡孤独,天下苍生沉沉压下来,上有神明,下有黎民,日日不能安稳阖眼啊。不能痴不能狂,缚住的正是这尊贵的龙座。甚至也爱不得,层层宫墙,隔开了;生死,隔开了。

  枉我是万人之上。

  痴情昭日月又如何?

  片尾曲是顺治对董鄂妃表心迹,个人觉得就该由邓超唱,也是悲怆难言。

  两人只能约来世。你如花,我如叶,生死相随。这一生,悲辛交集,都不及你给我的日子啊。

  霍思燕的董鄂妃简直可以说是完美,只站在那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董鄂妃。虽然我不曾真正见过董鄂妃,但从所知的文献中可以勾勒出的模样就是如此。

  邓超的顺治虽然有点小胖,但爆发力十足。顺治的委屈和所愿,邓超表露的很到位。

  其它演员也都很不错,配角个个出彩。

  至于服装和化妆还有道具,是我目前见过最精致最好的清装戏。相信这与编剧导演对这段情事的喜爱有关。

  忽然忆起,初一的时候在枕边用复读机录自己对董鄂妃说的话,泪从脸畔滑到枕头上。

  忽然忆起,在那个叫"浮生若梦“的纪念馆,看到董鄂妃的真人画像,心内的酸意。

  忽然忆起,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少年天子》,激动好像个小孩子。

  忽然忆起,自己搜集的许许多多的资料一下子被清空,再打开电脑时大脑的一片空白。

  忽然忆起,自己写过的一句话:“若你为一树枫红,那我愿撷下一片红叶,永远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段情事千万不要被人遗忘。要永永远远被人记得,被人怀念。

  枉我是万人之上。读来多么怆凉。唯有彼此相知。

  终不及隔世回头一望。

  《少年天子》影评(八):我只是来批斗某些人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98988/

  耐着性子看完这篇所谓的影评。。。居然看见第一个评论居然是理性。。。

  乌云珠和顺治哪里惹到你了,被你吐槽成这样还不是真爱?真爱难道就不应该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而是随便捡到一个就该理所当然对她好嘛?包括那个女人一天到晚跟他吵架跟他作,后来还搞死他几乎所有的孩子也要接受她爱她才算真爱是嘛?

  俩人直到福临第二次大婚当夜才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还是太妃促成的(太妃想炫耀自己的好儿媳,还刻意把乌云珠打扮得特别漂亮,但乌云珠自己并不想去抛头露面),结果见面时福临才发现乌云珠就是他理想中的女人,而此时乌云珠已经爱了他很久很久了,可这两个人还不是忍住了自己的激动,就为着都是已婚的叔嫂,关系不能逾越,见面也是以诗会友的形式,并没有做什么苟且之事。另外乌云珠一直都很克制自己,后来觉得不对还一直拒绝见面。再加上福临再婚却娶了个傻子,不但年纪小而且还叫他舅舅;乌云珠很想当个好妻子但博果尔却不懂疼惜。。。印象最深的是,婚前博果尔非常喜欢乌云珠,不但偷偷违背了母亲的意思(当时太妃属意的是佟腊月)还动用了皇弟的特权才娶到乌云珠,结果娶回家后就不管她了,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还说出了类似“女人如衣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搞得连太妃作为婆婆都觉得很对不起乌云珠,在背后一个劲儿安慰她说是博果尔不懂事。有着这样的丈夫和妻子,乌云珠和福临还怎么当一个好妻子好丈夫?

  卤煮通篇文章那么多纰漏+想当然,也不知道你怎么好意思来评论这个剧本啊!

  最后赞成评论里的@小张,喜欢皇后真是不可理喻啊,难道因为她爱福临,所以她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吗?即使她杀了那么多孩子,害了那么多妃子,做了那么多错事也无所谓吗,说她变成这样是福临造成的人,真的看过电视吗?电视和小说都说的很清楚,这两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矛盾了,而且有矛盾的原因就是她从小便太过刁蛮,脾气不好,这并非福临的错。另外静妃作为公主刚来北京的时候,她让下人给皇上缝了一双靴子,假装是自己缝的送去示好,结果也是因为她对待下人太凶太恶,导致下人故意在靴子里藏了一把锥子,试靴的时候刺伤了福临的脚,所以说静妃的今天完全是她自找的,如果不是她性格那么坏,怎么会有下人敢冒这么大危险来陷害她?而且就算大家都知道锥子不是她藏的,也知道这就是恶有恶报的结果。另外两人结婚后,福临本来想对她好的,她却一直作啊作的,每次福临心情很好来看她的时候,她就各种闹腾各种吵架,福临能不厌烦吗?既不如花束子温顺,又不如佟腊月知书达理,更不如乌云珠善良,凭什么喜欢她?甚至静妃直到福临心死了出家了的时候才承认自己是喜欢福临的,这样还指望福临喜欢她???除非福临从一开始就是个抖M喜欢受虐了~

  所以福临再遇到既有花束子的温柔善良,又有佟腊月的文化修养,还有前面几个女人都没有的无私善良,福临为什么不喜欢呢?上朝累了回家可以有地方躲,想谈朝政谈理想有人陪他聊,乌云珠简直是进可攻退可守,我是女人我都喜欢她好吗?孝庄其实也喜欢的不得了,背地里跟苏麻喇姑感叹过好几次:儿子现在终于真正有笑颜了!

  唉,有些女人不被男人喜欢,就去怨怪男人移情别恋什么的,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是无语!你起码做到像乌云珠这样却不被博果尔喜欢,才有资格去抱怨好吗?如果有人这样批评她们,她们还会上升到女人不是男人附属品,不应该为了取悦男人而怎么怎么滴。说到这我就忍不住笑了,像你们这种性格,不要说男人了,连女人都不会喜欢你们的好吗?你们觉得孝庄喜欢静妃嘛?不过是看在娘家的面子上才留着她的命的,其实孝庄是很心疼福临被静妃欺负的好吗,否则也不会搞什么选秀,让福临有机会认识更好的女子。为了巩固娘俩在朝中的权利,娶娘家的闺女坐镇东宫是为了借博尔济吉特氏的威风,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争权力就是死路一条,孝庄也是没有办法。

  整个电视剧其实完全是在讲历史趋势,只是主角的感情戏被穿插在了里面(虽然不符合正史细节,但是对历史的精髓其实已经把握住了好嘛,这点上我真的是很崇拜刘恒先生的,原著小说也不愧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根本不是卤煮说的什么披着古装外衣讲言情,跟现在的甄嬛传什么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甄嬛传才是披着历史外衣讲宫斗,而且还不是前朝,而是后宫的宫斗

  ------------------------------

  一时兴起干脆自立门户

  《少年天子》影评(九):为何——忆福临

  生死劫,情难冷却

  干柴烈火赋一曲焦灼烈焰

  终极追问“我是谁”?

  吾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落入帝王家?

  千呼万唤都是爱

  缘何来去太匆匆

  为何要笑拥江山同筑梦

  雕栏玉砌应犹在

  性情的生命为何要被黄土覆没

  命定的紫金铁壁高墙

  枉我是万人之上

  知音弃俗,栖世无趣

  敝屣荣华,浮云生死

  情之所至,独倚灵心

  呜咽后的枕衾

  呢喃后的趔趄

  苦难砥砺伤痕累累的灵魂

  零花飞扬漫天空

  情绪化的钩戈汇拢

  成为利刃刺破自我存在的阴霾

  管他皇权的千秋万代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美政懿德如月随行

  然初入关的矛盾重重

  千疮百孔需缝合

  隔世回头一望

  千秋善政转头空

  终须以呜呼哀哉之叹

  寻觅旷代经世的心灵之爱

  为何不能够和合百年斋堂

  终究以夺命剑和穿肠索

  踏破封建之桎梏

  人之责任在乎明确自我的疆界

  为何要以社会之裁夺

  发难于精神之逸魄?

  神魂难以,神魂难以

  那一颗懂的心

  跨越生死之边界迷茫

  闪燃无价之爱之悲欢

  生命不止眼前之苟且

  更有诗和远方

  翩跹惊鸿,窈窕孤木

  吾之宠爱却让她做低伏小

  冥夜里声声杜鹃啼血

  几多愁肠化为现世的讽刺

  爱,变成了相害

  物我两忘的幻想

  夹杂无与伦比的凄离

  为何万千宠爱

  终不及隔世回头一望?

  耽溺苦思冥想

  人生不过一个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

  千里孤坟

  却是无处话凄凉

  纵便诗人的衣襟彷徨

  纵便时世的过江之鲫冷漠

  而不予以回望

  吾终将枉为万人之上

  也要描摹这一切的浮屠

  让痴心的灌木宣言

  木石前盟的信守

  寄语天然长啸嘹亮

  《少年天子》影评(十):当死亡悬在少年天子的头顶

  皇上要大婚了。

  长针藏在新皇后送进宫的靴子里,扎进了皇上的脚跟。

  太后怀疑太妃动了手脚。

  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尼把涉嫌的宫女太监送进内务府,太监总管吴良辅把人一个个往外捞。

  被秘密处死的小太监的尸体被运送出宫时偶然被皇上撞见。

  这是皇上第一次看见死人。

  他吐了。

  这是电视剧《少年天子》开篇的内容。

  《少年天子》是作家刘恒导演的唯一一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里,刘恒充分发挥了他作家的任性,把他的悲观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设定了一个少年天子福临,敏感,任性,刘恒打通他情绪的七窍,并把“死”烙印在了少年天子的生命里:从恐惧死、接受死到选择死,刘恒放大他的痛苦,同时放大所有人的痛苦。

  吴三桂邀功的折子上写着:“攻破安陆府城,得首级两千四百余”,皇上想:“两千四百个脑袋,挂在树上,挂在城墙上,挂烂了,挂臭了,剩下一堆白骨,收尸的人来了,认得出谁是自家的人吗?”

  看见了死人之后的皇上说:“额娘一直不让我看死人,先帝的死,多尔衮的死,额娘都不让我凑近了看。”

  太监吴良辅说:“能不看就不看,您是皇上,手底下得死多少人哪,看得过来吗?”

  俄国作家蒲宁说,“人们对死亡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终生生活在它的标记下,很小就有了强烈的死亡感。” 福临就是这种有着强烈死亡感的人。

  鄂硕的女儿董鄂氏乌云珠会作画,通诗赋,有和他一样的慈悲心。当皇上遇见带着江南水汽的乌云珠时,他觉得找到了知己。他知道,她像他一样,能看到生的痛苦和死的阴云。

  他们的结合伴随着博果尔的死,他们生的孩子四阿哥也患天花而死。经历了太多死之后,他们感到了死的逼近,他们开始谈论“一口气不来,该往何处安身立命?”

  皇上扯过几条被子给她盖上,伏在被子上痛哭:“我真的没有办法了。”

  在死亡面前,少年天子没有办法了。文学在此处结束,宗教从这里开始。

  导演刘恒说这部电视剧表现的是封建主义带给整个民族的伤痕,这位虚构的少年天子是所有伤痕的承担者。

  三阿哥与四阿哥接连染上天花,三阿哥出宫后康复,四阿哥不治身亡,太后说:“怎么两个孩子得的同一种病,一个活蹦乱跳,一个就死了?”

  吴良辅一边奉承:“太后,您看咱们三阿哥可不是凡人,那眼睛里闪着亮儿的是什么,奴才觉着,是铁。”

  太后觉得有趣:“三阿哥的眼睛里有铁,那四阿哥的眼睛里有什么?”

  “四阿哥的眼睛里有水。皇上与皇贵妃的眼睛里也有水。”

  眼里有水的福临的故事以他的自杀结束,眼里有铁的三阿哥玄烨继位,他承担起他的身份,开始了他文治武功的帝王生涯。

  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林黛玉与贾宝玉视彼此为知己,他们精神的契合在于对死的异常敏感,他们的诗与情都存在于“死”的标记下,并用“病”与“愁”将其审美化,就像贾宝玉为林黛玉的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恸倒,想到死后化烟化灰,被风吹散,林黛玉的终极理想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不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周作人说:“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他们的眼里都有水。

  拥有强烈的死亡感,时刻感受到死亡高悬于头顶的人,就是所谓“眼里有水的人”。他们凭着这标记去寻找同类,然后一起苦苦捱过生命的“悲辛无尽”。

  世界上的人是要分为两种的。我高尚的朋友,但愿你坚硬如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QzMjM5OA==&mid=2247483909&idx=1&sn=5259fb692f37431d41201f0417f11ff0&chksm=ec11f0a4db6679b28a70a39e3f1a54c624c4ad039270e59d9207cb89ad18af5a6cda22fcf0b0#rd

  还是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飞天猿人基地,关于电影、文学、武侠,关于故事的一切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