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钧。一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千钧。一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4-07 03:0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钧。一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千钧。一发》是一部由高群书执导,马国伟 / 潘星谊 / 迟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钧。一发》影评(一):一部很真的电影

  这部片子是课上老师推荐看的,老师没有剧透影评内容,只说这是一部关于拆弹的影片,跟另外两部电影一起推荐给我们,特别一点的就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说真的,在听到是拆弹题材的电影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过去我看过的一些典型的好莱坞英雄大片,所以并没有抱着什么特别大的期待。但是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这真的不是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当你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考虑任何关于电影方面的技巧,里面的人物生活太过真实而普通,看着看着你就置身其中,从老鱼拆第一颗炸弹开始就随着他的紧张而紧张,感受其中的无奈和烦躁,没有人想冒着生命危险当英雄,就像蜘蛛侠里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冒险只是因为责任,也会有普通人的烦恼和困窘,因为他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真实,就像是播放一则新闻短片一样,播完即止,只是在陈述事实,大概每个人阚哲卜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吧!这种类型的好电影在中国其实是比较稀缺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透过这部电影去看看那些英雄背后真实的平凡生活。

  《千钧。一发》影评(二):《千钧。一发》——跟炸弹死磕

  《千钧。一发》——跟炸弹死磕

  文:孔雀曼陀罗

  端午节期间我在北影厂录音楼审片室观看了一部国产排爆惊险电影——《千钧一发》。电影散场,还与本片导演高群书做了近距离的交流,感慨颇多,特记录此文。

  我觉得本片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人物的语言,真是地道的小人物的语言,用的是东北话来表现,特别是由于近些年赵本山在春晚上对东北话的推广,让这一方言听起来非常的亲切,也潜移默化地让关注贴近了人物。别看人家是业余编剧,但台词水平我觉得比某些专业编剧都强!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角老鱼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具备所有平凡人的缺点,但最闪光之处也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敬业。他是干什么的?排爆的!所以就是要跟炸弹死磕!磕不过也得磕,硬着头皮也得磕,冒着生命危险也得磕,不磕咋整啊?

  为了表现老鱼同志的敬业,安排他两天之内连拆十一枚炸弹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电影嘛,毕竟不能跟电视剧比,可以可劲儿拉长,电影讲究的就是快节奏,集中表现!无疑,本片并没有什么反面角色,所以一个接一个的排爆场面可以让影片更加惊心动魄。

  老鱼的生活情节虽然少了点,但都很细致,比如吃咸菜,扎鱼,在办公室找排爆工具翻得乱七八糟的抽屉,帮儿子找工作向领导说情等等。让我们看到这位排爆英雄更为丰富的一面。

  本片除了一个女警察算是专业演员外,其他人包括男主角全部都是业余的,这一选用演员的方式就值得称道,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同样可以把戏演好,这也与本片主题平凡人皆英雄相得益彰。现在影视界有一个很不好很恶性循环的趋势,那就是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费用,通常光演员薪酬就占去一大半,而且这其中还多半是被那么几个大腕瓜分的。这样一来,只好减少编剧、后期制作等其他经费,导致影片粗制滥造。高导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影片制作方式,好的导演加上好的剧本加上好的群众演员同样可以拍出优秀影片。至于票房,那就要靠我们观众来努力,不要给那些大腕太多面子,我们只看我们真正想看的优秀影片!

  再回到影片本身,看似是一部纪实性的惊险片,但它同时还反应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专业排爆警察这么少,为什么我们的排爆工具如此原始如此落后。我们有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救人手段?面对危险和灾难,我们要如何去处置?

  总之,《千钧。一发》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能让你欢笑,也能让你紧张,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去思考。

  《千钧。一发》影评(三):不由得对比起《钢的琴》

  偶然在电影台看了《千钧一发》,非常喜欢。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不知为什么,想着老鱼,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钢的琴》里面的陈桂林。

  两部电影都取材于东北,破败老城的灰暗场景,小人物的辛酸和坚持,朴实幽默的方言对白,是共同点。当然,《钢的琴》有更多爆笑的桥段。而《千钧一发》除了那个女警,都是非专业演员,虽然《钢的琴》里专业演员的表演同样真实自然。

  还是说说老鱼和陈桂林。

  俩人都是东北中年男人,属于心灵手巧无所不通那种,如果不是大环境造成的窘迫现状,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他们身边的人也会更幸福。

  俩人都其貌不扬,甚至不修边幅,但心里手里都有两下子,尤其是都会钓鱼。其实老东北有不少这样的男人,虽然过得拮据,但很乐观很懂生活,而且心地善良热心助人。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拿出一根筋的劲头,像个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拼一把。

  俩人在很多细节上有相通之处。婚姻都不尽如人意,但自有倾慕他们的女人。对老人孝顺,疼爱孩子,关键是能带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和积极的力量,所以儿女都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这样的父亲。与人为善,和同事朋友的关系都好,有死党。说话直接又幽默,有点爱面子,不肯屈从权贵又迫于生计不得不适当屈就。等等。

  最后说说《千钧一发》里面的洗澡。老鱼接连拆弹,每次都浑身湿透一次比一次更紧张更累,导演巧妙地用几次洗澡进行了连贯和推进。开始是在单位浴室洗,后来去澡堂子,又有了搓背的,最后去了豪华会所,洗了按摩浴池,还看了二人转。原来男人的洗澡也可以被反复描摹,呵呵。

  《千钧。一发》影评(四):真实的憋屈

  晚上吃多了,从饭桌上下来直接窝到沙发上,打开电视,《千钧一发》刚刚开始

  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

  整个影片真人真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从骨子里就透着真实,临危受命老鱼的推脱,中途几次撂挑子不干,领导随意的承诺,同事之间的争吵等等,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也是感同身受,英雄也是人,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谓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说“我上!我上!”可是现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老鱼这样的,也会害怕,也想不干,硬着头皮上那是被逼的,怎么不找专业的来?怎么就非得老鱼上?各种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老鱼最近,老鱼最好使唤,领导让去他不能不去,专业的?人家来那叫配合,不来你就得等着,老鱼不一样,领导的话就是命令得服从,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排弹,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还是又一次被叫到现场,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再克服一下!”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影片里没交代,原型老于身负重伤,眼睛几乎瞎了,耳朵也半聋了,手指少了两根,住院期间为了省医药费提前回家了,而这一切也要他自己克服

  有人说老鱼矫情,几次撂挑子不干的反复令人生厌,可我觉得这才恰恰说明老鱼是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他走是因为人正常的情绪,他回来是因为他的良心

  还有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引爆炸弹,还要强拆,我觉得是电影没交代清楚,现实的情况是那枚炸弹已经发现是不可拆的了,而且之前被人动过了,所以也极其不稳定,要引爆得像之前那样挂上钩子,在远处拉绳子,老于就是在挂钩子的时候触动了炸弹,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有人会想要强拆那个炸弹,在立功和生命之间,这个选择不难做吧

  找到了之前的新闻报道,过程说得很详细,但是那些套话真是,唉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1326316533.shtml

  《千钧。一发》影评(五):《千钧∙一发》

  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谁懂?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啥,别开玩笑!真的?再去。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二进宫,换成配电箱。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

  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还没有爆炸吗?什么时候爆炸?几点了几点了?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千钧。一发》影评(六):看着很写实一部剧

  前天晚上在电影频道上看的,虽然从后面开始看,可能是由于口音比较纯正的缘故,就看了,老鱼开始和副科长的吵架,还有撂挑子都能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刻画,每次排爆都衣服都湿透了,最后老鱼写了那封遗书,反应了老鱼内心恐惧,但是不得不去的心理;

  今天上网查了下老鱼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就在齐齐哈尔,看了之后未免有些心酸,英雄的概念可能在心中有个重新的定义,英雄可能不会让人们铭记,但是他们却在我们身边发生,英雄更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不去讨论时候否心甘情愿,至少他们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好人一生平安

  《千钧。一发》影评(七):土法泡制的好莱坞小片

  事实再次证明,好看的商业片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大投资的。中国的商业片就该走这种道路:精心的构思,中小额的投资,非明星演员,用类型片来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我以前强烈推荐的《情不自禁》和《疯狂的石头》即是范本,而《千钧。一发》又是一例。

  《千钧。一发》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土法泡制的好莱坞式惊险片”。男主角老鱼是小城公安局研究爆炸品的老警察,这天老城区的一片破楼里发现炸弹,小城里没有拆弹专家,老鱼临危受命上阵,把炸弹解决了,不料后面又陆续发现炸弹,前后一共有11个!老鱼能逐一把它们拆掉吗?中国式的英雄最终会牺牲掉吗?电影的紧张气氛营造得不错,虽然是一个接一个的拆弹,却不会感到闷。而且,“土法泡制”的东西要对比以往看过的好莱坞大片才有趣味,如《生死时速》那类。举例说吧,老美放炸弹的地点,要么就是摩天大楼,要么就是飞机地铁,咱这呢,竟然是破得不能再破的居民楼,而且还是个地下烧鸡加工场,那种脏和恶心就别提了。老美的炸弹,精致的呀,液晶显示的计时器,不断跳动的绿色信号灯,咱这呢,用来计时的是上发条的闹钟,汽油用塑料瓶装着,外面再用黄色封箱胶缠着。够土的吧,但这多中国特色啊。人家老美的男主角,铁定是个帅哥啊,基努里维斯啥的,临危不惧,抽空还能跟漂亮的女主角谈谈情,咱的老鱼,少说也有50了吧,老爹卧床老婆下岗儿子待业,有空就到结冰的江上捞鱼帮补三餐,拆弹的时候手抽筋汗如泉脾气暴躁跟领导提给老婆儿子解决工作的最后要求。但这多真实多可爱啊。咱的警察英雄片早就该这样拍啦。

  而且,跟《疯狂的石头》一样,充斥在电影里的各种背景元素就是我们今天活生生的生活啊,像普通人民对日本的不齿、地下食品加工厂、开加长悍马的暴发户、洗浴中心里恶俗的二人转、买东西开发票报销、职工下岗、考警察要大学文凭、贫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党政统一指挥的新闻报道……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这些,是多么的难得啊,也许并不是广电的审查不给拍这些东西,而只是我们的导演都无意识地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元素,这反而是最可怕的。

  《千钧。一发》影评(八):于志清-好样的

  昨天晚上在CCTV6看了此片,今天在网上又查看了一下,所以想叨叨几句。

  真实的老于还是出了大事,好在有佛主保佑,没死,不过落下了一身的残疾。“老于满身绷带躺在床上,没有人知道他一只手指头炸没了、近乎瞎了一只眼、下半身完全神经坏死,完全失去性生活能力”。住房和孩子都没有着落。

  于尚清,一个我们应该记住的名字,一个普通警察的名字,一个可以为了广大人民可敢于奉献的平凡人。不是说他就是干这个活的,而是他在最关键和最危险的时候真真正正的敢于站出来。难道他就不应该比陈GX、芙蓉姐姐等等更应该出名吗?我们曾记得董存瑞、雷锋、焦袷禄、孔繁森,可他们都已经不在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记得一个现在还活着的英雄呢?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报纸、网络上看到的全是让人生气的坏消息,或者是某些名人的花边故事,还有一些扩大宣传的陈词滥调。这些都让我们的耳朵生茧了,同时让我们的精神也麻木了。

  也许有一些人说是中国山寨的好莱坞大大片,我们却实不能否则电影拍摄和剪辑的不是很完美。但是不是应该仔细想想,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电影让我们感觉故事就在身边,而不是导演刻意刻画的一个影视城中。

  电影人拍摄了一部想让大家记住的一个真实的英雄,有些人却在评论拍摄效果有些山寨,难道看美国大兵干掉外星人才是最爽的事情吗?

  我们不需要你去捐款给于志清,只需要你树起你的大拇指,对他说一声好样的、好警察就足够了。你想吗?你会吗?你能吗?

  愿好人一生平安!

  《千钧。一发》影评(九):黑龙江03年酒店爆炸案回放:民警于尚清拆弹11枚

  两天直面11次生死考验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正值第三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萨拉伯尔酒店的报案,称该店员工在三楼洗碗间的煤气管道上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

  该酒店地处齐齐哈尔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区,许多参加博览会的宾客下榻此地,一旦引爆大楼内煤气,整幢大楼都将坍塌,而且还会殃及附近的建筑物及人民群众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会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严重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即封闭现场,疏散现场附近居民和群众,同时,迅速调集刑侦技术人员展开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和现场搜索等工作。

  但是,由于这类案件在齐齐哈尔是首次发生,市局没有专门的排爆力量和相应的排爆防护设备,排爆工作遇到了困难。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动,定时炸弹的定时指针也在向临炸点一点一点地移动。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市公安局建华分局副局长王春才想到了对排爆有一定研究和能力的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于尚清。此时的于尚清正在家里休班,但他接到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在现场,局长问他有没有能力和把握排除这颗炸弹。于尚清虽然具备一定的排爆能力,但对这种危险性极高的定时爆炸装置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只要如实地说明没有把握排除这个炸弹,他就可以平安无事。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又不可能选择到更合适的排爆人员,而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于是,于尚清对局长说:“我还算具备一点排爆的经验,就让我上吧!排爆有一定危险,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我们不能眼看着这栋大楼被炸,要伤就伤我一个人吧!”。

  他毅然走进了楼内,到了现场,经过仔细勘查,发现首枚爆炸装置被绑在不锈钢水池与墙壁之间的煤气管道上。犯罪分子是想通过定时爆炸装置引爆煤气管道,造成连环爆炸。这一时刻,用于定时引爆的机械闹钟在“嚓嚓”作响,作为引爆电开关触点的闹铃击锤与振铃触点间只剩下不到1厘米的间隙,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必须立即拆除。他立即让和他一同进来的同志全部撤退,然后开始排爆。他挪开水池,爆炸装置显露出来。他一把捏住了表锤果断地剪断了引线,又用壁纸刀小心翼翼地割开捆绑和固定爆炸装置的多层胶带,将定时装置和爆炸装置与煤气管道分离开来。

  但危险并没有过去,爆炸装置上的引线必须在现场拆除。于尚清又独自拆除爆炸装置。他轻轻剪断白线,爆炸装置没有反应,接着又剪断红线……。全部引线终于与爆炸装置完全分离了,于尚清立即将爆炸装置浸泡在事先准备的水盆中。11时13分,在领导和同志们焦虑的期待中,于尚清成功地拆除了炸弹。

  当于尚清排除险情出现在战友和群众面前时,大家从内心深处向于尚清表示深深的敬意。几个同事特意把他请到饭店,准备为他庆贺。可是,饭菜刚刚摆好,局领导又给他打来电话,称又在萨拉伯尔酒店的四楼缓台处发现了第二枚绑在煤气管道上的定时炸弹。于尚清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直奔现场。

  此时的于尚清清楚地知道:第一次排爆成功后,第二次遇险的概率将增加一倍。这一时刻,他已经根本不想自己生命如何了,但他想到了妻子、孩子。妻子没有工作,自己一旦去了,他们将怎么办?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只说了一句:“今后我不论怎样你都要好好地活着。”然后便和几个助手进入了现场。

  这无疑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几个战友不忍心再让老于独自承担危险了,纷纷要求上去排爆。但老于感到他们排爆技术不如自己,坚决不同意,只让他们站在离他较远的地方,给自己当助手。他开始第二次排爆。他紧张、但却沉稳地将引线与起爆装置进行一点点地分离。终于,引线与起爆装置被他分离开来。

  然而,就在爆炸装置即将被取下的瞬间,于尚清又忽然发现还有一个用BP机做成的引爆装置隐藏在捆绑物间,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电话遥控随时起爆。那一时刻,他感到死亡就在眼前了,因为正常情况下犯罪分子肯定就在附近控制着这枚炸弹呢,只要犯罪分子一拨通电话,马上就会发生爆炸。这一时刻,他对身边的同志高喊:“快跑,能跑多远跑多远!”同志们迅速撤退,他自己则捧着爆炸装置离开煤气管道,快速跑到二楼无人处,蹲下身,开始小心翼翼拆除引爆装置,只用五分钟时间,便成功地将引爆装置拆除。    

  排除了第二枚炸弹后,于尚清坐在地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而不久,搜爆人员又在该酒店发现了第三枚爆炸装置。于尚清甚至没有擦干身上的汗水,便又开始了第三枚炸弹的排除工作。该爆炸装置利用数字计时器为引爆器,于尚清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将其成功分离和拆除。三枚爆炸装置相继成功排除并安全销毁,于尚清这才露出了笑容。

  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一天终于过去了。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一天当中排除三枚定时炸弹而庆贺的时候,第二天晚7时,建华分局民警在对现场进行全面深入勘查的过程中,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案情迅速报告到了市局领导那里,迅速排除爆炸装置的任务又摆在了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的面前。而且,自然而然地,他们又想到了于尚清。

  但是,经过研究,他们决定不再让于尚清来冒险排除定时炸弹了,因为,谁也不忍心把这第四次、第五次······的危险全部放在老于的身上了。领导开始务色新的人选。但这个时候,又发现爆炸装置的事情被于尚清知道了。他甚至没来得及告诉一下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局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于尚清排爆了。但于尚清耐心地说服领导,称自己已经成功地排除了三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其实,于尚清心里明白:这一次,自己面临的危险更大了。因为,如果说排爆过程中存在侥幸的话,那么却不可能次次都存在侥幸。犯罪分子一次性地在同一酒店里安装了11枚定时炸弹,就是为了防止被全部拆除。

  这一次,于尚清做好了献身的准备。在进入现场前,他匆匆忙忙地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然后,于尚清便进入了排爆现场。

  一枚、二枚、三枚……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地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移离酒店现场。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这是一枚伪装在一个韩国饮料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的爆炸装置。由于结构极为复杂,于尚清和市局治安支队的李迎祥同志轻轻地把爆炸装置放在了一个水泥柱子后面。这枚炸弹需要引爆,而这个过程中,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

  于尚清将近30多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把礼品箱撬开一点缝隙,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但突然,“嘭”的一声巨响,不幸发生了,炸弹爆炸了,销爆现场立时浓烟滚滚,于尚清同志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停车场外的领导和同志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迅速冲进浓烟中。大家在浓烟中发现于尚清的时候,浑身是血的他正在地上艰难地挣扎着,试图站立起来,这情景使现场的所有人心如刀铰。大家将于尚清抱起,立即送往医院抢救。经查验,于尚清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钳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之后,组织上两次派人护送于尚清去北京医治,但他的伤情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现在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被炸入身体深处的近百块碎片已难以取出。

  经过参战民警五昼夜的连续奋战,公安机关终于将此案侦破,犯罪嫌疑人谷树坤、贺景新落入法网。二人均精通电器常识,且具备一定的制爆、排爆技术。这是他们是为了报复、勒索该酒店老板而精心策划的一次爆炸行动。

  在于尚清住院期间,各级领导和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去看望,许多人看到于尚清就呜呜直哭。有一个工人,听说于尚清受伤,骑自行车赶60多里地去看他,有一个下岗职工,借了钱为于尚清买来鲜花。当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于尚清所住的病房,一下子变成了花房。

  受伤后,于尚清的眼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睁开,而且怕光。伤口一疼就一身冷汗,整夜都睡不着觉。在于尚清住院一周后,他的脸上、双腿和下身开始流脓。崩入肉里的碎玻璃,一点点向皮肤外排出。于尚清简直就像一个玻璃人,浑身都露出了密麻麻的碎玻璃尖。妻子杜长君一边哭,一边用牙签给他往外挑,他的左腿骨上有一块大玻璃,用牙签怎么也挑不出来,儿子就用指甲刀往外夹。碎玻璃被夹出来了,可是上面却沾了一大块肉。那天,从于尚清身上挑出的碎玻璃,用报纸包了整整一大包。

  12月30日,为了节省医疗费,于尚清在没拆线的情况下,打着石膏就出院了。到目前为止,于尚清的左眼眼底里还有3块碎玻璃,右眼眼底里有1块,眼睑里有1块,脸上、腿上还不知有多少块。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大幅下降,右耳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20%

  于尚清负伤后,身体各个器官损害都很大,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分局领导给陪同他一起治疗的办公室主任下令,于尚清是功臣,对于他的要求,一切必须满足。但于尚清却从来没有向分局提出任何要求。他们多次到北京治疗,本来分局特批他们可以乘坐飞机,但于尚清坚决不同意。

  于尚清身体稍稍恢复一些后,分局党委特意立会研究,决定让于尚清妻子、孩子陪同他坐飞机到外地旅游一次,散散心,这样对于尚清的身体有好处,但于尚清听说后,感到分局开支都比较困难,自己哪能舍得花这份钱呢?所以,他谢绝了分局的安排,依然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次排爆中,于尚清的食指被当即炸飞,大手指被炸断。在京住院时,医生明确地告诉他,他的大手指可以进行再造,但至少需要花12万元钱。单位听说后,想集资给于尚清再造这根手指,但于尚清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把危险留给自己

  于尚清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建华公安分局工作。分局领导考虑到他是个副团职干部,尽可能地满足他的工作选择,征求他的意见。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却提出,自己在部队期间是八级工程师,十分精通电器和各种机械修理方面的技术,而这一技术很适合治安部门管理和预防危险品工作。

  分局领导便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项工作十分危险,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原来是侵华日军的主要集结地,当年逃跑时遗留、埋藏下了许多炸弹、毒气弹等爆炸物品,而且建华辖区当年又是占领齐齐哈尔的日本军队的大本营,埋藏的各种爆炸物品又比其他辖区多,这些年,发现和排除日本人留下的爆炸物品已经成为分局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出现危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让他再考虑考虑自己的选择。而于尚清当即就说,自己原来就在齐齐哈尔市境内服役,这一情况他早就知道。如果怕危险,就不选择警察这一职业了。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治安大队,专门负责管理危险品工作。

  而一工作起来,他才感到分局领导和他说的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从警5年的时间里,辖区涉爆案件频发,一方面来自于他所管理的经营危险品的管户,更多的则来自于当年日本军队留下的爆炸物品。5年当中,他曾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2001年10月,管区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接到报案后,于尚清马上奔赴现场,到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人只要一闻到这个毒气就得死亡。在这关键时刻,又是他挺身而出,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3个泄漏的氯气罐的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更大事故的发生。

  事后,一位懂得氯气泄露的专家称:如果不是老于及时赶到,冒死关闭了氯气的阀门,半个齐齐哈尔市的群众都得中毒。2002年4月22日,于尚清同志在深入黎明地区治安整顿时,在黎明2委9组的外来人口吴满家里发现其藏匿有28发日伪时期的炸弹、毒气弹。他立即疏散群众,带领同事们进入现场,将炸弹进行安全处理,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2002年5月14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永盛委居民在动迁中,在一处院墙下发现了一排裸露在外的炮弹壳。赶到现场的于尚清一面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亲自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排查,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导致毒气泄露,使于尚清面部受伤。同年6月9日,齐市新江路地区一基建工地在清运残土时,发现9颗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类型炮弹,炮弹弹长50公分,直径12公分,底部有圆盘底座。于尚清立即赶到工地,冒着危险将炮弹运往安全地带。经检查,炮弹在晃动中有液体流动的声音,是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的生化武器。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和较完备的排毒设施,于尚清同志让其他同志不要靠前,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带,结果树叶上的“芥子气”液体溅落到他的左手腕上一滴,将其烧伤,他立即用剪刀剪掉水泡并用清水冲洗,才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建华区有个高头村,地势较高,当年属于日军军事制高点。日军撤退时,曾在那里遗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

  2003年6月的一天,高头村村民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炮弹。于尚清等赶到现场后,发现沙坑内有积水,寻找炮弹需要用双手伸到水下一点点摸索。于尚清担心同事碰到引信引起爆炸,坚决不让其他人进去,自己一个人捞炸弹,共捞出140发旧炮弹。

  2003年8月9日 ,建华区双河村发现29枚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弹,被农民砌在院墙之中,于尚清同志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将群众疏散到安全地方后,只身用2个小时的时间将炮弹全部拆除。同日,建华区高头村一水塘中又发现两桶TNT炸药,于尚清亲自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炸药从水塘中取出,又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现在,于尚清已经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成了残疾人,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同意,继续战斗在岗位上。而且,遇到一些险情发生时,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挺身而出,冲在前面。

  2004年8月,有个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他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他发现那是一个松发地雷,即如果人踩到了它,它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开脚,马上就会发生爆炸。而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还好奇地围着这枚地雷观赏。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然后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准备转移。为了防止爆炸,他不能将这地雷放在摩托的挎斗里,怕震动引起爆炸,便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进了江中。地雷一被投进江中,便发生了爆炸。

  《千钧。一发》影评(十):《千钧一发》:“土法”好莱坞

  开篇一段东北风情的剪影,一个卷缩在狭小房间里的警察,几个老警察日常生活的小碎片——《千钧一发》的开篇显得如此的琐碎和平静,在影片进行了二十多分钟后仍然“磨蹭”着不愿意进入主题,当但第一个炸弹出现之后,电影就开始以一种让人难以喘息的节奏发展,在观影中我数次紧张得屏住呼吸。

  这几乎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影片的开头,在那“墨迹”的二十分钟内出现的一些镜头,比如警车出现在荒野上的,若是车上的人换上个牛仔帽,就几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美国公路片的翻版。影片用了足够的铺垫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主角老鱼的特产以及性格以及交代一些后面不可缺少的配角——因为在影片后面近100分钟的时间里,是没有过多的镜头再来塑造这些背景化的元素。因为影片中最主要的角色是炸弹以及拆弹的老鱼。

  炸弹一直是各个国家的电影人所喜欢的一种元素,这个常安着倒计时表的装置在出现影片中时,往往是最影片最让人紧张的时刻。但是在大多数影片中,在拆弹的时候更多地围绕在剪蓝线还是剪红线这样老套的设置中,这往往使许多影片中的拆弹刺激有余,却紧张不足,看多了未免有点索然无味,近几年和炸弹有关的影片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生死时速》、《虎胆龙威3》等影片。这类影片中炸弹设计的成功之处就是跳出了上面所说的“剪线”的框架而显得更为紧张刺激。因此在观看《千钧一发》之前,我一直担心高群书会落入好莱坞的“炸弹俗套”,但看了电影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对于一个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故事,《千钧一发》若也如同《生死时速》那样设计一个诡异的炸弹,那无疑是极其不合适的。影片采用了一种极其“土法”的方式,利用“土法”的拍摄,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扣人心弦“土法好莱坞”电影。影片没有用过多的镜头纠葛于拆弹的技巧,因为就影片中的炸弹来看,甚至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高群书将更多的笔墨用来塑造老鱼在拆弹时的紧张感,影片中如颤抖的小刀,难以割断的电线,鞋底积水,脑袋流汗,拆弹后瘫软在地等几个着力刻画的细节,甚至比那不断倒数的数字还要让人有窒息感。因此从影片拆弹时候的氛围来看,可以说高群书将那种最本质的恐惧发挥到了极致,看到老鱼第一次拆弹时的细节,感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紧张,更多的而是对生命随时可能逝去的恐惧。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所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所涉及到拆弹的桥段,《千钧一发》里第一次的拆弹是我看过最让人心紧的一段。

  从出现第一颗炸弹开始,影片便开始进入一个似乎毫无休止的拆弹循环,而我也如同影片中的老鱼一样,几乎难有喘息之气,虽然后面的拆弹细节并不如第一次那么细致刻画,但由于快速的剪辑以及诸多的手提镜头加上应接不暇的炸弹出现,使得第一次拆弹所营造出的紧张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最后,高群书导演似乎还在有意的将后面拆弹细节简化,这一来避免的多次拆弹过程的过分渲染而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观众逐渐对炸弹似乎越来越“安全”感到更加的不安,这种被压抑的情绪终于在第十一颗炸弹爆炸之时得到了倾泻,之前那似乎有条不紊的渐进剧情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影片最后一刻影片中那女警的哭喊声,让观众不由得对老鱼这个老民警肃然起敬。

  可以说,《千钧一发》成功塑造了一个草根英雄的形象,他没有像其他影片里的那些英雄那么完美无瑕,他日常生活中琐碎也与我们没有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生活更为潦倒。这样一个极具贴近百姓的英雄形象无疑是最为打动人的。同时,影片也没有一味的制造紧张,黑色幽默始终穿插在紧张拆弹过程中,一根长长的鱼竿吊起炸弹估计是到目前为止,电影中出现的最为诙谐的取炸弹镜头,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要发票”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细节也让观众忍俊不禁,至于那几个动不动就说自己去拆弹的局长以及出现在影片中的各色领导也成了影片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黑色幽默点”,高群书似乎在对老鱼致敬的同时也顺带表示下对官僚作风的不满。也是这种明显的反衬,使得老鱼以及那些陪同老鱼的民警更显的可爱可敬。而这些,也是好莱坞所常用的手法。

  无论从影片的节奏安排以及各色人物的塑造来看,《千钧一发》几乎就是一部成熟的好莱坞商业片的翻版,而《千钧一发》所欠缺的,就是那些商业片光鲜的外表以及帅气靓丽的演员。这部使用“土法”炮制的“好莱坞”影片,虽然不够光亮,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朴实,而影片中那些警察的本色演出(影片中几乎所有的角色本身就是警察,是非职业演员)则比职业演员的刻意表演来得更让人触动,同时他们也没有像内地那些所谓的独立制片中的非职业演员那般恨不得将“非职业”写在脸上的刻意笨拙,他们的出色表现一度让我怀疑他们的真实职业。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被太多人关注。近日看了两部包场电影(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人),一部是《北京等待》,一部是《千钧一发》,《北京等待》的空落让我觉得理所当然,而《千钧一发》的空落则让我觉得角色比较失落——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彩。与《北京等待》各地高调的宣传不同,《千钧一发》似乎显得冷清,但是那个自诩精英的张伦导演与其在憋着劲倒腾那做作的伪精英电影,不如踏踏实实的看看《千钧一发》——《千钧一发》不是最好的,但以及足够让许多电影学习。因为只要“土法”使用得当,我们的电影甚至比好莱坞更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