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绷带》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绷带》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1 03: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绷带》观后感精选10篇

  《绷带》是一部由小林武史执导,赤西仁 / 北乃绮 / 高良健吾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绷带》观后感(一):抵达心灵

  看到这部电影时 我不由的想到五月天那个我最爱的乐队 那中感觉似曾相识的。也许在专业音乐人中,他们的摇滚并不纯粹。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音乐是属于何种范畴乡村流行,抑或不属于任何一种。但是这一点重要么?为什么要把一切分的清清楚楚,弄的如教条一般束缚着所有人的心灵。

  至少他们的音乐是直指心灵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情绪悲伤也好,痛苦也好,孤独也好,都是无法想外人传达,各自的痛苦另我们崩溃。而这时lands的音乐的出现让我们安慰是的知音般的安慰。是不是纯摇滚好重要么?一定要嘶声力揭的吼叫才是摇滚么?毕竟握紧拳头只能对抗部分人,张开拳头才能拥抱整个世界

  在这混沌不堪的世界,我们需要童真永恒的希望。他们迷茫过,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最后他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坚持,电影中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这是让人喜极而涕的。但愿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希望与内心安定

  《绷带》观后感(二):Bandage——时间治愈伤痛

  andage 一部看似讲述摇滚乐队的日本电影。

  导演用女主角视角来向大家讲述了一个自由团体如何从地下live show发展当红乐队,没落,坚持的过程

  赤西仁扮演的夏,就像本人给我的感觉一样,自由,散漫随性,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避拒绝面对困难的事情。在剧中部分的时间中,夏总是处于似醒非醒的状态,哼着歌,喝着酒,约着麻子。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赤西本色出演,感觉上lands就像是kat-tun一样,夏总是游离在主流当中,微醺的状态。就像片中键盘有海说的一样,夏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玩玩音乐,玩玩女人优柔寡断。面对经纪人提出让乐队中非常有实力的幸哉代替夏成为乐队主唱时,完全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散漫的性格深深的吸引着各位成员,虽然面临解团危机,但最终还是凝聚在一起。

  其实我一直没弄明白团员们为什么坚持让夏和麻子分手,幸哉甚至不惜以破坏和夏之间的关系作为赌注来引诱麻子。可能就像麻子所说,她和夏就像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夏在麻子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自己,失去了所谓的摇滚气质

  电影中各位团员一直在思考到底自己是什么乐队,摇滚,流行还是什么。就像健治问得问题“我们难道不是摇滚吗?那我们是什么?”主旋律元气听起来确实不能算是纯摇滚,悲伤,忧郁的音乐一直萦绕在耳畔。电影的最后,麻子在录音间看到了正在专注唱歌的夏,演唱的歌曲还是元气,导演选择去掉夏的声音,只让观众通过镜头转换,麻子的表情,麻子的歌声,专注的夏来表现经历了蜕变之后的lands,两年的时间到底有多少事情可以改变?镜头中的夏自信而专注,温暖黄色萦绕在身旁,夏已经走出迷茫,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夏和幸哉,不知道想不想现实生活中的仁与和也,都是有灵气的人,在同一个乐队中早晚会面对谁为主角的尴尬幸运的是,电影中幸哉选择了夏,无悔的站在夏的后面;而生活中的仁与和也却因为主导原因而最终翻脸,仁甚至不惜以退团来结束这一切。

  面对困惑,我们能做什么?面对迷茫,我们要怎么办?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痛苦,才能了解过程的艰辛。但是不管怎样,坚持说不定就会有很棒的结局。不知道泪流满面的麻子还能不能和夏重新走到一起,毕竟两年的时间人的改变是巨大的。

  andage,绷带,绑住所有的伤痛。经过时间的磨合伤疤都会变浅,可能最终会留下一个淡淡的伤疤,但这是我们曾经努力奋斗过的痕迹

  《绷带》观后感(三):无论是那份悲伤、心酸还是痛楚,都无法传达

  这部电影刚出来的时候,我一直想看,《绷带》这个名字,加上赤西仁和北乃纪伊,会怎样呢?

  六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比较失望故事太平淡,几乎让我觉得没有剧情存在。这样的电影可以和岩井俊二、小林武史联系起来吗?我觉得不以为然

  之后的日子里,偶尔脑海中会浮现出电影结尾里北乃泪流满面的样子,于是想着,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

  于是,今天又看了一遍。这一次觉得我应该给这部电影五星。

  果然,好电影需要静下心来去看的。

  乐队,一直都是我喜欢名词。在初中时代喜欢上了乐队,说不出来感觉,就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那种,让我非常向往

  将来,我也去组乐队吧。曾这么想着。

  于是在暑假去学了吉他,买了吉他,又买了个好看点得琴套,在琴套上别上了喜欢的徽章,一副很专业的样子,但其实什么都不会。在琴行学一会儿,回家就开始上网,到后来去琴行练一会儿就抱着琴睡午觉了。

  虽然热情不减,每天和朋友讨论将来组乐队的事情,却不知进取。

  总是个半吊子的样子,做什么都只是个半吊子。

  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想过组乐队会有这么多问题,单纯地觉得,没关系,将来大家一起练一练就可以了。但在如今风云莫测的音乐界里,站稳脚跟根本不是那么简单事情。

  现在的我,大概永远也不会组乐队了吧,把吉他忘得一干二净了,一首歌都根本无法完整弹出,琴套上布满了灰尘,我也懒得收拾。偶尔心血来潮拿出来乱弹一起逗我们家的狗玩。

  还是一副半吊子没错,但是也要开始变得认真去做眼前的事情了吧、

  现在,对于那些对音乐抱着梦想组合在一起的乐队,很是羡慕,他们会是花费了多大的心血而组合在一起的呢?

  我不是赤西饭,但觉得或许这部电影很适合他来演,虽然他仍然没有脱干净身上的偶像味。虽然也对赤西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得声线很温柔,有时候觉得,他是在演他自己吗?

  北乃很可爱,在片中演得角色很幸运,让我想起了《NANA》里的奈奈,日式的有点乖的女孩子普通女孩子,但是很美好,放在哪样的电影里都很美好,最后让我念念不忘的泪颜,让我觉得,是真的很喜欢奈津吧,那孩子

  另外,就是键盘手有海,纯属个人喜好,那样独立个性的音乐人,低调沉稳,但是无法忽视的纯在,总之就是很喜欢她这样的人,或许是因为和我截然相反吧、

  至于幸也,虽然很有才华,电影给他得镜头也总是很美的,但可能是因为在海边的那一段吧,让我觉得太冷漠了。

  说到大家让奈津和麻子分手,让我想起了Sid and Nancy,因为女人而毁了乐队这一说,我并没有感到奇怪,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吧。

  看完电影,我打开灰尘扑扑的琴套,拿出吉他,感觉很虚无,根本什么都不会嘛、有点想骂自己当初在干嘛的冲动,拿出教材弹了几个音,又开始欢喜起来,我果然还是无法割舍这份对乐队的热爱啊、

  《绷带》观后感(四):闭上眼睛 只记得音乐

  花了两个钟的电影 不算长 也不算短

  最初是冲着赤西仁和岩井俊二的名字看的

  当然最后才发现原来导演不是岩井嘛

  有点扯远了......

  还是喜欢《bandage》这个名字

  似乎每个搞band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伤痕

  虽然这部片没有像《情书》那样带给我这么绵长的感动

  它还是让我有写影评的冲动

  昏暗的band房,半吊子的主角,还有傻傻的闯进来的女主

  在看片的时候一直以为麻子是治愈系的,最后才发现原来她是自虐系的

  任由自己与夏的关系暧昧发展,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在交往时也不做解释

  在傻傻的被幸哉吻了后只会傻傻的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啊,为什么要这样呢?

  为什么你要这么半吊子?

  为什么你这么有才华却展示不出来?

  为什么你们会有那样的悲伤?

  为什么这种悲伤我无法感受

  他们说夏和麻子之间从不存在爱情

  而我却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模糊的接近爱情的感情

  就像藤井树对藤井树一样

  只是模糊 所以不说

  只有用时间沉淀出来后

  这份感情才会明朗起来

  不是单纯的不想分开 不是单纯的占有

  只是一种很想珍惜却握不住的感情

  所以他们注定要离别

  即使没有幸哉 即使没有失败

  这样胆小的他与这样胆小的她

  还有这样胆小的音乐

  可是,时间会沉淀一切

  当最后麻子走进录音棚时

  我有点想哭了

  年轻的音乐注定有伤疤

  只有战胜一切后

  他们的坚持才会有结果

  而他,才会闪着如此耀眼光芒

  《绷带》观后感(五):青春与伤痛

  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bandage这部电影注定不是充满欢乐活力,它通篇充斥着青春和成长的伤痛和无奈

  故事是以女主角asako的视角而展开的。原本是个普通女高中生的asako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组合lands的经纪人,并与主唱natsu发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涌现出大量的地下乐队,无数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但绝大多数人都像电影的主人公一样,最终迷失历史浪潮中。这部电影以lands乐队为一个缩影,投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躁动与不安

  男主角启用了很有人气歌手赤西仁,将natsu的角色刻画得很生动,女主是清纯可爱的中日混血儿北乃纪,也很适合asako的形象。本片作为著名音乐制作人小林武史的导演处女作,特地请来了好友岩井俊二担任编剧,喜欢岩井俊二风格的观众应该都会蛮喜欢这部作品。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都很出色同名主题曲bandage以及二十岁的战争,Olympus等片中插曲也很抓耳朵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绷带》观后感(六):谁说这就不是摇滚了?

  这部片子真的不烂,只是现实了一点而已,在我看来,这是我看过的最不矫揉造作的摇滚电影。

  看了好多简评,好多文青儿们都觉得没有穷酸乐手,没有毒品,没有果儿,没有精分就不算是摇滚电影了,就不艺术了,甚至侮辱摇滚乐了云云……美丽画面,好看乖巧男女主角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观众群重口味的恶嗜好

  当然令他们更不满意的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妥协味道:电影里面半吊子的男主唱啊,对商业包装妥协的摇滚乐队啊,不和人上床的女歌迷啊……在我看来这些反而是全片亮点

  真正生活里的乐手们有几个能忍心把自己逼到穷酸,吸毒,只能睡果儿甚至精分的地步呢?又有几个漂亮姑娘能傻到为摇滚乐而献身啊?到处嚷嚷精神那不死这自由那开放的不过就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青儿乐迷而已。

  当年写关于独立音乐的论文时,血淋淋的数据理论证明了流行音乐产业垄断化的必然性和难以改变性。被我国文青儿们大肆追捧的sex pistol也不过是唱片公司casting出来的结果,说到底Sid只是个男模。和这部电影“岩井俊二 + 小林武史”的噱头一样,什么精神形象不过也就是主流唱片公司塑造出来的一个潮流而已。

  在我生活圈里有一些专业音乐人,没有一个不能不对流行音乐工业卑躬屈膝的。虽然人人都想做自己最理想的音乐,但看到琴时又不得不想到面包牛奶自然而然潜意识里就被主流给垄断了。

  说来说去好像跑题了。。。回到电影。。。镜头漂亮,人物塑造有点单薄演员演技有点差劲,是个中等水平的电影。但是作为摇滚乐队主题的,其现实性还是值得嘉奖的。

  《绷带》观后感(七):Bandage

  andage,关于这个故事,大概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名字了。

  它是一代人的乐队时代,也是青春的一道绷带。

  其实看的时候,总觉得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同样的感觉,果不其然,导演跟编剧都是一样的。瞬间觉得很神奇,已经过去了四五年,那部电影的晦暗氛围居然可以至今依然想的起来。作品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时隔多年依然可以被清晰辨认。

  《绷带》观后感(八):一部看了之后,会让自己想很多事的电影

  最近看过的电影,最喜欢的应该算是《Frank》和这部《Bandage》。

  总有有那么一样东西,电影也好,现场也好,音乐节也好,或者是某个人,会勾起心底已经落灰的那个自己。与其说是某个心底的自己,不如说是某种可以称作是热忱或热爱的东西。

  这部电影,也难得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至少会让我有了思考曾热爱摇滚的这件事。当然不是说现在不热爱了,只是已与当初的不同。组过乐队,也做过音乐编辑的那些时间,随着电影涌入脑中。到底是怎样的热忱?我也无法准确描述

  从电影里,看到了心里起初被刻意忽视,而后被遗忘的那个讨厌自己的自己。

  很久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自己了,只是把所有成长一路面对的东西,放进身体里的杂物箱,储藏柜,储藏室。越积越多,反而在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每次想要提笔的时候,写不出一个字来。也许正是因为讨厌自己,又疲于应付这样的自己,就逃避了这一切,逃进了爱情制造的安全感里。其实人还是要孤独一生的,不管多想逃开自己,最终还是会发现,终究要面对孤独和自我。

  请原谅,想要聊聊电影,又开始自说自话起来了。

  电影里的两个人,看到对方就看到自己,像不会说谎的镜子一样,把所有另人厌恶的都原封不动地照了出来。也难怪乐队的人都讨厌麻子,奈津一个就够让他们头痛的,结果这家伙又找来一个跟他一样的家伙,让自己处于平衡安然的假象里。其实两个人都痛苦着,却又无法从对方身上找到出口。最后,唯有好好地面对自己,才是找到出口的唯一方法。

  另外,电影对乐队状态、心态的细节,描述得很到位,没有妖魔化,也没有矫揉造作。被不少所谓摇滚电影(特别是国内一些电影)恶心到。这部电影里细致入微的细节,难能可贵。

  《绷带》观后感(九):站在时代的洪流之前

  故事开始得美好。准备中的舞台,特写的麦克风,安静的架子鼓。

  灯光亮起,男人握着麦克风,用一贯沙哑带着微微颓废的语气说,“晚上好。我们是LANDS。”

  LANDS。

  辽阔的大地一般的音乐和梦想。

  或许小林想要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梦想这样的乐队。在LANDS背后的,是90年代,在那个摇滚兴起的年代无数为梦想奋斗而或成功或幻灭的年轻人。

  【软弱】

  总想,能在世俗的反对之中依然坚持己见,不顾一切冲破高墙的人,是真正强大的存在。

  如此说来,这个故事之中所有的人都是软弱的存在。

  如果不软弱,NATSU不会在自己的曲子一次又一次被修改成流行时态度含糊地妥协;

  如果不软弱,ARUMI不会在内心为自己的音乐无比挣扎的同时,编出轻快明亮的时代音乐;

  如果不软弱,YUKIYA不会在被挖角时感到犹豫并迷茫,在一次次的赞美中沉默只在内心冷笑;

  如果不软弱,KENJI不会在昏暗的酒吧支支吾吾地说想要找工作;

  如果不软弱,YUKARI不会在梦想与现实中妥协,放下鼓槌,成为掩盖起梦想一心关心是否出名的经纪人。

  因为这样所有的软弱,让LANDS几近破碎。这样的问题并非因为某个人的原因,只是所有人的软弱,使问题一直被小心翼翼地掩盖起来。因此当ASAKO出现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古人在生与义间毫不犹豫。然而放在过于残酷的现实中,却并非如此简单的问题。

  怀着年轻热血的心,怀着对音乐的梦想,组建乐队,登台演出,为的不过是能站在大众面前演奏自己的音乐。然而当豁出了一切,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有多少人还能毫不犹豫地坚持最初的梦想。

  90年代存活至今的乐队,或多或少的,都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改变着。

  规规矩矩地放好双手,收敛起一身的锋芒,坐在乐评人面前洗耳恭听着,怀着微薄的希望渴望能就此成名,然而大多的结果都走向幻灭。

  在销量和自我间挣扎着不知走向何方,LANDS的所有人在这样的抉择之间不约而同的软弱着。

  然而正是软弱,才显得真实。

  【才华】

  所谓才华,到底是什么。

  所有人都说YUKIYA是有才华的。

  所有人都说NATSU是半吊子。

  然而YUKIYA知道,真正有才华的,是那个所有人不屑的懒散的NATSU。明知这个人是自己无法超越的,明知这个人是自己音乐的原点,然而当YUKARI宣布让YUKIYA主唱,当ASAKO自以为是地告白,当NATSU沉默着坐在废置的仓库,他却只能沉默着在心底冷笑着。

  ARUMI也是懂得的。所以在DEMO被一再删改时、在一再的妥协之后终于不屈的抗争。然而她所不断尝试维护的这个NATSU,却只是软弱地一直妥协。对着NATSU怒吼时,揪着NATSU的衣领时,如此的不甘如此的愤怒如此的恨铁不成钢。

  无法说,因为没有人懂,起码大多数人不懂。

  这个才华横溢的NATSU。

  这样的NATSU是孤独的。被认为半吊子,被认为无法长久,在凌乱的家中凌乱地摆放着吉他和酒瓶。

  在车里抱着吉他轻轻哼唱着《元气》,ASAKO笑着鼓掌,于是NATSU也笑。可是这个女人不懂。不断唱着元气元气的人,才是最绝望最挣扎最软弱的人。在被认定的失败标签中无法逃脱,明知自己的才华却无法施展。

  最终只是软弱地一再妥协。

  当NATSU对着镜子颓然问“你是谁?”,潮水般的悲哀蜂拥而来。

  所有有梦想有才华的人,即使是这个冷冷地旁观着嘲笑着丑恶的世界、却连一句抗争的勇气都没有的NATSU,也在如此的社会之中迷失了自己。

  听着舞台上的《元气》,轻快的,明亮的。单簧管吹奏着轻巧地旋律。却完全感受不到快乐。当NATSU不再是NATSU,当LANDS不再是LANDS,销量再好,一切都已经失去意义。

  因为以音乐为梦想的原点已然迷失。

  【同类】

  ASAKO哭着说,见到NATSU的时候,就知道,NATSU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一样的自厌。

  ASAKO和NATSU如此的相同,相同的自厌,相同的掩盖起真实的自我,相同的虚伪地活着向世间妥协。

  所以NATSU在见到ASAKO的第一刻便不由自主的渴望接近。同类之间有相同的气息,同类之间总想要相互依偎着取暖,因为只有对方才是最懂自己的人。

  然而NATSU忘了,同类永远不可能一起生活。如同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想要互相依偎着取暖,靠得越近,只会把彼此扎得鲜血淋漓。

  ASAKO懂得NATSU的自厌,懂得NATSU的孤独,却不懂得这种孤独从何而来,不懂得这个男人的才华。

  所以当看见YUKIYA在黑暗中拨弄吉他时几乎瞬间迷恋时,当她毫不掩饰地对YUKARI述说着对YUKIYA的崇拜,都注定了她只是个平凡的人。

  很多人说NATSU和ASAKO之间不存在爱情。可我总想NATSU至少,是喜欢着ASAKO的。因为有喜欢着,所以明知对方背叛了自己,依然穿着怪异的衣服跑到对方家里求婚。“我们结婚吧。”若不是因为喜欢着,若不是因为害怕失去,也许不会说出口罢。

  然而这样的NATSU,也许注定了一生的孤独。

  【结局】

  所幸,故事最后的最后依然差强人意。

  ARUMI和YUKIYA拒绝了挖角,YUKIYA拒绝当主唱,YUKARI脱下高跟鞋放纵地执起鼓槌,ASAKO找到方向决心成为经纪人。

  一切的未来都变得清晰起来。

  当LANDS的六人聚集在废置的仓库,《二十岁的战争》轻轻哼唱着。颓败而疯狂的旋律之中,却依然隐藏着丝丝的希望与执着。

  站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若非坚持己见逆流而上,便是被冲走不留痕迹。

  这一群90年代的年轻人不论幻灭抑或成功,都依然在历史的轨道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

  『啊 就要输掉了

  就快要筋疲力尽了

  打起精神啦 快

  精神 打起精神

  用你的声音 唱出来

  这个世界是属於你的

  只属於你的』

  《绷带》观后感(十):Band Age

  业余乐队高潮的九十年代,刚柔并济的奈津让人真切的感觉到一丝丝的心痛。就像幸也说的那样,奈津明明是个很笨又什么都不会的人,可却使人清晰的看到他眼前那片宽阔的土地,LANDS这个名字便是这样来的。电影里的曲词总是随意却无比真实,就像是每个人会随时哼唱的句子。第一次如此佩服赤西仁独特的演技,他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幸也说孤独是一个人愈演愈烈的痛楚,我想大概孤独的颜色便是他载着麻子在摩托车上看到的灯红酒绿,还有清晨之前黑色的海水与沙滩的交接。当幸也推了头顶的灯,在黑暗中有序地摇摆着,混合他心爱的电音,那时麻子大概是被幸也的才华吸引,但只是对才华横溢的人一种欣赏,似是一种错觉。明明奈津和麻子是如此相似的人,但相似的人有时并不适合长相厮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