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边缘》经典影评10篇
《叛逆边缘》是一部由约翰·卡尼执导,基里安·墨菲 / 翠西亚·维西 / 斯蒂芬·瑞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逆边缘》影评(一):有没有一部电影你会一直放?
有没有一部你会一直放的电影?在你起床,穿衣,打开窗户,喂狗,烧水,或者写该死的项目计划书的时候,你一直放它.
on the edge,是我作为起居生活背景的电影,中文译名一听就很矫情,叫叛逆边缘,但我叫它悬崖,当然,这也并不会改变它青春偶像剧的命运.
这是部青春偶像剧,讲一个长的象汤姆索亚的蓝眼睛男生带着爸爸的骨灰开车跳崖,然后没死掉,然后就进了有很多自杀爱好者的小疯人院,然后遇到一个小女朋友和一个小男朋友,后来小男朋友开车进了悬崖,再也没回来,小女朋友在电影的最后,离开了那座悬崖.
悬崖,悬崖,悬崖,其实汤姆索崖,小男朋友和小女朋友都不是这片子的主角,主角是悬崖,万变不离,他就在那儿,从未消失,等你回去,你心里,有没有一座一直不会消失的悬崖?你只能逃离它,抗拒它,谈个恋爱,吃个蛋糕,和心爱的人一起逃亡,但,它还在那,永远在那.
电影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深入那些自杀爱好者心灵的时候,每个人内心纠结的原因,竟然都是一位逝去的亲戚.为什么一定要死个亲戚?为什么每个人想死都是为了他的爸爸,哥哥,妈妈的去世?下一个是外祖母吗?还是远方表弟?我有时会刻薄又怜爱的想象编剧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的样子.当你要告诉我一帮小青年想死,是否就觉得必须给我一个合适的理由?一个有分量的,常人能理解的,讲的通的理由?如果没有,只能制造一个类似于亲戚死亡的这种巨大的悲伤?你是不是不能只告诉我们他们想死,想死,想死?
很变态的讲,我喜欢这种无计可施,就象纠结的青春那样的无计可施,就象疯人院里的疯子一样无计可施.如果我的亲戚全都健在而我衣食无忧没有任何病痛,要是我说我想死,就得迎接别人一脸你很操蛋的表情的时候,我就无计可施;当我想告诉你太阳很大,草莓很甜,音乐很柔软,梦很安详,而我特别想死,我想你一定不懂的时候,我就无计可施;当我抓着你的手让你仔细凝望我的眼睛看那里边的悬崖,那么黑暗而悚动的悬崖但你摇摇头说看不见的时候,我就会无计可施.
但是真的有,在20岁之前的年月,好象闻到了整个地球的绝望气息,不管你觉得我多么幸福,我自身却无时不被煎熬,被未知的不安,被恒久的荒凉,被巨大的轰动俘虏;不管你觉得我多么可笑,我却在真的流泪彷徨自虐喊叫.
但你却不知道,但我却说不出,没有原因,一点说不出.就象这个笨拙的小编剧,他的演员眼神破碎那么完美,他的悬崖真实淋漓那么完美,但他却讲不出一个靠谱的故事,他只能蹩脚的写一堆亲戚的死亡.他只能委屈那些真实的小歌小拥抱小眼泪,给她们穿一件假摸假样的青春偶像剧衣服.而悬崖还在那,小编剧站在边上,无计可施.
quot;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quot;我说不出我在想什么."
大概因为是这样语言瘴碍的电影,所以配了不错的音乐,我喜欢屏蔽台词,听着音乐看这部默片,那些灰眼睛蓝眼睛绿眼睛,那些敏感的手指和腼腆的嘴唇说明了一切,不需要台词,如果你心里有一座悬崖,你会明白一切.如果你心里曾有过一座悬崖,你会象我一样宽容它.
在20岁之前,那样的无计可施,所以那么的无理取闹.
有一个我喜欢的情节,汤姆索亚先生跟自杀热爱者小姐在疯人院的黄树大道上散步的时候,他说
quot;喂,我想跟你做一件事."
她问:"恶心吗?"
quot;哦,那是什么?"
《叛逆边缘》影评(二):拿什么拯救?
看了片子,又看了很多人评论,感觉绝望慢慢渗进了骨髓,曾几何是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那时还很年轻,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身边的小伙伴整天都开心的没心没肺,而我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快乐,与我丝毫不相干,疏离,格格不入,我仿佛身在另一个世界。我不知道是为什么。神经纤细?玻璃心?家族抑郁症遗传?自闭?自虐?孤独症患者?我不知道。总之,我很不快乐,很孤独,孤独到只有死才能得以解脱,曾无数次想要自杀,但综究因为太懦弱,一次次作罢。
渐渐长大,仍然时常感到孤独,绝望,生活毫无意义。只是不再想要自杀,也许是麻木了吧。其实,想想,死需要理由吗?要,也不要。如片中人,因为失去了至亲的人,无法面对现实,再加上青春的迷茫,彷徨,无助,于是偷一辆车,开到50码,丢掉方向盘,朝悬崖冲去,死就这么简单。但还有更多更难的时候。你曾有寂寞到想死的时候吗?我不想死,只是不想活。我只是想死,不为什么。生有何欢,死有何苦?我想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人,别人无法真正了解,在他内心的某个角落,你到不了,他也不会说。仿佛一出生便已长大,他从小就已窥探了生命的本质,无常,悲哀和无聊,怎么样都了无生趣。
在我最孤独绝望的时候,也想谁来拯救我吧,让我脱离苦海。而更加可悲的是,我们更多时候,连自救都不想,只是沉沦,沉沦·····自虐成性,死性不改。何况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拿什么拯救?一个人要翻越多少座山,走多少条路,才最终会成为一个人?一个人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砺,才最终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不断妥协,不断蜕变的过程。尽管听上去就让人泄气,可事实就是如此,不会有完满。还是打住好了,都弥漫着黑色的气息。只是前面我看到好几位年轻的朋友,字里行间透着的悲观绝望厌世,让人好心痛,我不知道你们曾经历过什么,只是我也感同身受。我不会在这里劝你们说,外面阳光多明媚,窗台上花儿多漂亮,生活多美好,生命多宝贵,我只是想说,人心即地狱,要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烦恼也在此,其它生命不会。花开时则开,月圆则圆,哪管有天花儿会败,月儿会缺,这只是生命的常态。所以,不要沉沦于过往,也不要奢望于未来,好好活在当下。生活是一位老师,她会让我们学会包容,放下,坚强。最要紧的是尽快从似黑洞般的过往中摆脱出来,你就成功了一半了。其实,这有点小建议,常常内心纠结的人,最好出去走走,到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和博大吧,也许你会对生命有不同的认识。还有,也可以找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于上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写了那么多,还是想说,如果有100种理由要自杀,那么活下去的理由只需要一个就够了。正如片中Jonatha对那女孩说的,如果我们对彼此来说都很重要,我想活下去,活得比你久,好看看你过得好不好。
《叛逆边缘》影评(三):你还觉得我可爱吗?
Jonathan驾着偷来的宝马车,带着父亲的骨灰飞跃悬崖,在那瞬间张开手臂,享受生命的终极,却不巧因为没系安全带,只损伤了他的babyfinger。。Jonathan说过,他不是真的想死,而是不想活。
toby在临死前对Jonathan说了许多令人难懂的话,并开着玩笑对Jonathan说你是个该死的人。在新年的倒数声中,他效仿Jonathan偷走奔驰车开往悬崖结束生命,可toby不像Jonathan那么不幸,他真正的死去了,在新年的喝彩声中。也许青春剧里一定会出现一个死亡的生命。
Jonathan和Rachel之间复杂而若即若离的情感,因为生与死的徘徊而不一样。她因为他说自己可爱,而把他的嘴打出血,然后把他堵在厕所,脱去衣服,把他嘴上的血抹在自己的身子上,然后反问他,你还觉得我可爱吗?她会在和他想象做爱中拿出碎玻璃割伤自己,给自己一个高潮,血留在他的后脖子上。当他追出去想问个究竟,她只会拳打脚踢的制止他。
You think you love me.
I know I LOVE YOU.
泣不成声的Rachel,蓝色的雪糕车,两根橙色的雪糕,两个重新复活的生命。
《叛逆边缘》影评(四):面对心灵之殇 有人逆来顺受
可以把故事挖的更深,面对心灵之殇除了自杀和自残还有很多默默的隐忍,那些行走在人生边缘的人,不全是因为直面过死亡,命运把一个人扑倒,也不一定都用非常剧烈的方式,有的时候,命运仅仅是而是躲在暗处,用最柔和的方式蚕食灵魂。
男主角永远微微带笑的脸上洋溢着终极的自由,有一种对命运听之任之的戏谑和勇敢。如果把他的故事再挖的深一些,哪怕轻描淡写的描写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也能使内容更加的丰厚。
女主角前半段着实闪了灵性的光,但是后半段就变成了平庸的背景。
帅哥眼镜男这个小配角着墨恰到好处,不过河边的哭戏太突然,为了剧情的发展故意自述身世,有点缺少诗意。
《叛逆边缘》影评(五):快樂就是橙色的雪糕
你跳或者不跳, 懸崖就在那裡, 赤裸裸地圍著生活。 你可以往前閉眼自由落體, 你也可以轉身走去路旁的冰淇淋車, 買一隻橙色的雪糕。
雪糕不會融化懸崖, 可是雪糕是一刻的幸福。
生活就是一個個瞬間組成的。
做到這一刻幸福, 不會抵消接下來猝不及防的絕望的時分, 但是會讓你有力量對自己說, 等在絕望再來之前, 我是好好地。
﹣﹣﹣﹣﹣﹣﹣﹣﹣﹣﹣﹣﹣﹣﹣﹣﹣﹣﹣﹣﹣﹣﹣﹣﹣﹣
我並沒有好好地看完這部電影。 80多分鐘塞在泡茶, 換衣服, 曬太阳, 發呆, 玩手機的空擋里看完的。 今天天氣晴好, 陽光溫柔, 早晨7點就自然醒, 和房東太太去了教堂前的market, 買了新鮮的薄荷葉子回來泡水, 還訂好了葡萄牙的火車票, 感覺一切妥當, 明日可以成行, 看夏日里的歐洲。
這樣淡淡地喜悅或者平靜, 讓我不再願意讓自己和悲傷絕望的片子共振。 哪怕這on the edge的情緒, 這既不想生, 也不想死去的情緒, 剛在不久前才深深印進我的肌膚里。
是不眠不休, 是無法呼吸, 是生無可愛的痛苦。 時時刻刻覺得自己走在懸崖的邊緣。 既不甘心就這麼放棄開始下落, 也不知如何回到走得通的路邊。
經歷了那個寒冷的冬天之後, 我再也不需要這樣一部片子來軟化我的絕望了。 只想沉默地看看Cilian, 漂亮的男孩子和女孩子, 看他們的肉體疼痛地摩擦在一起, 然後快進到末尾, 看他和她走到雪糕車旁, 他買雪糕的樣子溫暖, 她在藍色的背景色前哭的痛苦和安靜。 他不轉身看她, 讓她盡情地擁有這不用流血的一場哭泣。
絲毫不矯情。
但願最後都有一個人給我們買雪糕。
《叛逆边缘》影评(六):不要绝望,会幸福的
音乐很不错,演员很漂亮很青春,5个年轻人,强纳森.贝奇开车坠悬崖只断了小拇指,而托比哥哥和托比出车祸,他哥死了。他和贝奇成了好朋友,觉得贝奇的自杀法很酷,在最后新年舞会中要贝奇做他自己,别管别人怎么看。他说这是醉话,其实是遗言,看到贝奇和瑞裘一起跳舞,大概觉得把瑞裘交给贝奇很放心,于是开车坠崖自杀。 瑞裘和贝奇其实都喜欢对方,只是瑞裘和贝奇也互相喜欢。瑞裘和母亲一起走时,母亲不小心从悬崖滑落而死,于是她想自杀见母亲。莱丝莉和尼克好像也有意思,大概也不会自杀吧。最后贝奇和瑞裘在悬崖边,贝奇说一年后想还能见到她,于是两人去买了冰淇淋,瑞裘哭了,也许他们再也不会自杀了,在他们前面走着父亲、母亲、小孩三人,他们也会像那样幸福吧
《叛逆边缘》影评(七):不羁的心灵(on the edge)
Jonathan把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失望转变成了自闭,暴力和偾世嫉俗,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遇见了Rachel,另外一个用伤害自己甚至杀死自己来得到慰寄的少女.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在改变着自己,也重新体验了真实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Jonathan在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架着一辆偷来的车冲下了悬崖,在车即将离开地面的那一分钟,他放开了方向盘,张开了双臂.那是怎样的一种放逐和绝望啊?那是他拥抱死亡的方式.他飞在空中,自由得象鸟一样.他和车一起坠下了悬崖,可是安全带让他检回了一条小命.这是让我震撼的镜头,这个镜头定格在心里,在以后的岁月里反复播放.
Rachel的最后一次自杀被Jonathan制止,他牵着她的手,在山崖边的雪糕车里买了两只橘红色的雪糕,他们吃着雪糕慢慢走远.灰蓝暗淡的背景里两支橘红的雪糕,却多么象我们的青春?我们灰色世界里的小小希望,也是这一点点色彩和希望,让我们在暗淡里没有盲.
喜欢Cillioun Murphy,虽然只看过他演的这一部片子,可是他,就是那种让我中邪的人.喜欢他的苍白瘦削,喜欢他阴郁的眼神,喜欢他的沉默和孤僻,喜欢他的调皮可爱,喜欢他对她的承受和纵容.他就是那个魔鬼,他就是天使.——"我不是想死,我只是不想活."
《叛逆边缘》影评(八):刀尖上行走
在治愈系这个名词儿还未火起来的21世纪初,这也应该算是一部标准的治愈片吧。
生于爱尔兰的导演John Cartney产量不多,但绝对是特立独行的一个。这部“On The Edge”和另一部口碑极佳的“Once”都是来自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的作品。
片中出现过很多次悬崖。主角Jonathan开着偷来的敞篷车冲下悬崖自杀未遂;女主角Rachel儿时在悬崖边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于意外;深深暗恋着Rachel的Toby最终选择了与Jonathan同样的方式,在悬崖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似乎都与片名相呼应:On the edge. 刀尖上行走,游弋在那叛逆的悬崖边缘。
当年的Cilian Murphy虽然已经25岁,但丝毫不妨碍他扮演那个面若桃花的任性抑郁的自戕少年Jonathan.一心求死的他认为自杀很简单,只需要“开着偷来的老式敞篷宝马冲下悬崖”,可是他居然只伤到了自己的小拇指。
为了逃避牢狱之灾Jonathan选择了住进精神病院,在那里他遇到了然自己深深迷住的短发姑娘Rachel.而看似可爱的Rachel却沉迷于暴力和血腥带来的快感,在一次和Jonathan亲热的时候她一遍拥抱着抚摸对方的身体,一遍熟练自如地割开自己的手腕。Johanthan发现之后无法接受,但更无法忘记Rachel.
来到医院没多久后Jonathan便与文质彬彬的Toby成了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逃出医院去酒吧喝酒,偷车开兜风。然而Jonathan不知道Toby已经暗恋Rachel许久,而Toby也不知道Jonathan已经对Rachel一见钟情。
大家就这样看似快乐又正常的相处着。知道大家为了庆祝新年而集体偷跑出来的聚会上。Toby看到亲热又甜蜜的Jonathan和Rachel一起跳舞的那一幕时,悄悄地消失在了聚会上。
就在那个夜里,就在大家疯狂的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候,Toby像他之前说过的那样,按照Jonathan 的方式,开着一辆偷来的车冲下了悬崖,只不过这一次他成功的做到了。
充满悔恨和内疚的Rachel在父亲的陪同下出了院,Jonathan在无法抑制内心的不安后终于在Rachel母亲意外身亡的那个悬崖找到了她。几句话之后,泪流满面的两人终于像之前约定的那样,来到了冰激凌车之前。正在Jonathan买冰激凌的时候,Rachel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Jonathan手里握着冰激凌,紧紧地抱着Rachel沉默不语.......
这部小成本的独立影片让人想起另外两部片子:《飞越疯人院》和《被禁锢的女孩》。几位导演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聚焦在精神病院这样一个封闭的场所。在这样一个与外世隔绝的空间里,那些禁锢着与被禁锢的灵魂到底是这治疗的一部分还是这疾病的一部分?到底谁是疯的?是谁正常的?谁是坏的?谁是好的?
如果在古老的西方,那些自戕的人们会被人们埋葬在十字路口,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也是为了向后人昭示,埋在此处的死者要么无法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要么被自己的生活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