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舞台姐妹》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舞台姐妹》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3 03:0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舞台姐妹》观后感精选10篇

  《舞台姐妹》是一部由谢晋执导,谢芳 / 曹银娣 / 上官云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台姐妹》观后感(一):大融合,大粉飾

  《舞台姐妹》观后感(二):看《舞台姐妹》有感

  惩恶扬善的主旨传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常的结尾。影片仍旧显示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潜意识灌输“依靠共产党,依靠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明显的批判国民党、美国的政治倾向。同时也告诉人们:我们只有自己鼓足了勇气,不怕敌人,才能战胜敌人。但故事推进仍旧过快,叙事节奏有明显的人为安排倾向。其象征性镜头的运用,值得学习。也是以女人视角来展开故事,谢晋的惯用手法,但上帝视角塑造不够高明。

  《舞台姐妹》观后感(三):因为越剧而喜欢

  抛开大导演谢晋、好演员谢芳、上官云珠,我更喜欢电影《舞台姐妹》的原因是越剧,而且是曹银娣。

  老电影不知为什么总是能使人感动,那种很朴实的感动,我并不喜欢其中那些政治性的语言和画面(话说都已经这样了还不是禁播吗),但是那是很真实的东西艺术化了给你看,不像现在艺术化地很虚假。

  谢芳扮演的越剧艺人是非常妥帖的,并不因为是一个外行就怎么样了,话说现在不是有很多外行来扮演戏曲艺人么?总也是找不到什么感觉,看上去只能依靠电影语言来弥补,比如现在……

  《舞台姐妹》观后感(四):好的电影不拘于时代

  文革前的电影,能保存到现在这样实属不易,为了突出革命主题后半段被大幅度整改,所以我偏爱电影的前半部,舞台上的梁兄英台真是好扮相!演员们都非常出色,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一招一式一言一语都让人觉得真,唯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就是后面出现的记者,感觉她好像就是为了推出革命主题而设置的,不喜欢她的眼神,有种恶毒的锐利,果然该片上映不久,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并翻覆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本片因时代背景而落下遗憾,却仍能从那满眼革命中找到人性的闪光瞬间,这就是不易。给电影4星,漏掉的那一星送给那位女记者,毕竟今天的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激进的革命家了。

  《舞台姐妹》观后感(五):用戏曲舞台来比喻革命的大舞台

  看完了才知道我想看的其实是《人鬼情》……

  感觉很正面引导的,用戏曲舞台来比喻革命的大舞台,竟然会被划为毒草电影。

  演得都很好,观影顺畅。

  =======

  毒草电影:这是因为这部作品过于宣扬资产阶级。与当时的主调唱反调。当时的主调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无所不能,所向披靡。怎么可能受小资产阶级的压迫。邢月红这个角色的塑造那就更加反动了。她是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也被资产阶级压迫而死,死后连棺材本都没有。她却丧失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宁愿去给资产阶级当姨太太,也不愿意占到无产阶级这一边。幸好中国很快就解放了,她才没有越陷越深。

  《舞台姐妹》观后感(六):农村女孩在上海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人人都会唱几句”绍兴戏“。看了电影后就明白,这是来自浙江农村的“绍兴戏”草台班戏班子到上海几年下来,唱出来的局面。只要平时对越剧多少有点兴趣的人一看电影就看出,影片中的主角春花就是上海整个越剧界演员队伍的领军人物袁雪芬。现在也清楚了,当年上海滩上的越剧能如此繁荣,除了当时上海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文化界地下党领导人的关心外,最主要的是草台班里那些农村女孩出身的演员们的艰苦奋斗,她们“老老实实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电影把这一条充分地,忠实地表现出来了。电影很精彩,三个主角的表演也都很出色,相比稍差的是演月红的曹银娣。也能原谅,因她毕竟只是位越剧演员。而上官云珠毕竟是上官云珠,戏分很少却演得实在出色。唯一我认为可商讨的是,草台班的班主的身分。现电影里当草台班还在浙江农村流浪唱戏时,一次转移,那班主是坐的二人抬的轿子,这好象不象当时实际。当年,草台班在农村唱戏,能拿到多少酬金?

  《舞台姐妹》观后感(七):《舞台姐妹》与当代

  一个阴天的晚上,在四川北路公园这个街心花园,周围高楼林立,广场舞的音乐从远处传来。但在这绿地的中心,有一个舞台,边上坐着许多住在周围的居民,孩子追来追去,老人端坐着,看着舞台中央的银幕,等待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时隔多年重回露天影院。

  伴随着戏曲音乐,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徐徐展开,那是我最近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那里有既通俗又深刻的戏曲文化,唤醒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怀乡情。故事年代跨度从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据说解放初的戏份经过删改,难怪苍白无力,有种样板戏的感觉。但是这破败的绍兴戏台,饱受凌辱而逃跑的童养媳,诱惑丛生的戏曲界和险恶的社会,又分明是三十年代的社会风俗画。电影又是极具谢晋个人风格的:女一号是正义凌然的英雄,出淤泥而不染,女二号是软弱的、易受诱惑的普通人,反派是资产阶级戏班老板。但这脸谱式的六十年代特色的人物设定,经谢导之手却成为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扣人心弦,且发人深省。

  像很多中国六十年代的片子一样,《舞台姐妹》被遗憾地抹上了过浓的政治色彩,但是它是一部值得现代人反复观看的好电影。它还是一部江南风俗画,越剧成长史,老上海女演员的血泪史,即便是它的教化作用,在娱乐至死的,道德匮乏的当代也是极有意义的。

  《舞台姐妹》观后感(八):看见红色不是心潮澎湃,听见革命不是满腔热血

  因为前一阵子刚看完《霸王别姬》,看这部《舞台姐妹》时就或多或少横着比了比。

  片子真是很美,要说是90年代的我也信。片中的“姐妹”春花和月红一个唱生一个唱旦,一阴一阳,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与程蝶衣。然而片子演到后面,月红放弃唱戏,走出戏班子、上了另一条路,而春花处处显露出要强的性格,最后胜败很明显了,春花还是仗义地搭救了月红一把,可见台上台下,性格像是颠倒了。

  片子结束,两人深情对望,接着眺望远方,革命鼓舞了她们,却别扭在现在的我们眼里。说真的,看到最后那两句,实在觉得整部片子就是在说旧社会多么多么不好,革命多么多么好。然后《舞台姐妹》之所以保存到现在看起来还是不赖,是因为它的因果还算说得过去。

  《霸王别姬》里的戏班子因为革命而破裂,原来演的好好的戏被紧,只得演歌颂革命的“革命戏”,而从小跟师傅苦练出来的段小楼与程蝶衣在时代过了之后,连训斥徒弟都是罪,能不习惯么?

  《舞台姐妹》中的戏班子是被旧社会压迫,因此革命给了她们机会,有了自己的戏台,能自由地唱戏。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是该歌颂,也确确实实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原本被压迫的生活。

  虽然都是戏子,男女却还是有别的。月红和春花走了两条旧社会女性可走的极端的路,一个活得有骨气、坚持艺术生涯,一个看破黑白、嫁入豪门享受生活。到了片尾,月红“改邪归正”,回到戏班子一起演革命的戏,而谁说这两条路就一定有对有错呢?若不是革命到来,月红定会过上高层人的生活,而留在戏班子的春花只能用微薄之力与社会抗争。若不是革命的到来,春花怎么会继续昂着头走路?若不是那场官司,月红真的会低头认错?

  这部片子,让人琢磨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讲了一个借革命翻身的故事,你没法说它观点太单一,只能说故事挑的太好了。

  但是社会果真这样么?你听听场子里的轻笑就知道了。

  10/07/13

  电影资料馆放映

  《舞台姐妹》观后感(九):女权意识的觉醒

  看了阮玲玉后妈妈就一直拉着我看老影片,除了一开始就被画质精美的修复版所惊到外,还有影片女主竺春花二十几年的人生也着实令人敬佩。

  -童养媳时期

  我们不知道春花是受了怎样的压迫才会从婆婆家逃出来,影片并没有直接显示。但后来,小春花正是平行世界竺春花的写照。如果她没有逃出来,她也只能远远的望着戏台上的花旦,赞不绝口却也不能停下手上的活。春花在那个时候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她开始学会反抗,与命运作斗争了。

  -学徒时期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聪明的春花与月红成了戏班子的生旦固搭。随着名气的逐渐响亮,当地豪绅也看上了月红。月红一直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形象,她不知道留下来过夜意味着什么,正如之后嫁给唐老板也不知是为了什么。

  春花为了救月红,被绑在柱子上羞辱了三天。这也是春花对于女权的第一次思考。

  -戏院时期

  春花在邢师傅去世后,受和尚阿鑫胁迫,和月红来到了上海。春花依旧是个斗争意识强烈的女性。她拒绝演淫秽剧本,无视了阔夫人的包养要求,在上官云珠饰演的水花(是叫这名字吗)自杀后,她也会跟唐经理据理力争。

  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话,的确她一开始吃了没文化的亏。她也没有想过,惹怒唐经理后会发生什么,为水花讨回公道后该做些什么。还好,她遇到了那位女记者。

  女记者带着她拨开思绪的迷雾,在看到祥林嫂的画像后,她就仿佛看到了被绑在石柱上的自己。于是她奋斗了,用群众喜欢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我真的很高兴那个年代真的有这么多人愿意去看这出戏剧。越剧十姐妹的联手,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革命时期

  这段的故事我总觉得有些落于俗套了。我真的不太喜欢喊口号。所以就当作是导演完成政治任务的补充吧。

  妈妈说,这部电影她看了七八遍了。76年生人,正好赶上露天电影兴盛的年代。《舞台姐妹》这样立意深刻的电影,在那个年代都那样的受追捧,这个年代却看不到这样的中国影片了。可叹。

  《舞台姐妹》观后感(十):人生如戏

  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借助越剧讲了一对姐妹花的故事。与京剧比起来,喜欢越剧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越剧的许多剧本都偏重于描写男女情爱,就像后来的琼瑶剧一样,让女孩子们、太太们、老太太们在戏里感受如梦般的爱情,获得某种满足感。戏中的男主角永远英俊潇洒而又情深意重,并且会大段大段说着你想听的情话。

  这个故事其实无关爱情,而是描述了姐妹情。虽然听说以前很多女戏子之间确实是有着微妙的关系。但谢晋导演在当时绝对不会拍一部百合戏。而且我认为导演在本片中努力展现的是正能量满满的革命精神,对于女性内心情感并没有更深的挖掘探索。或者,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需求层次尚浅。也就是说,饭还没有吃饱,精神上的发展自然就落后了。

  即便因为时代背景的局限而涉及太多政治色彩,这部经典的电影依然展现了独特魅力。当时只有24岁,没有电影表演经验的曹银娣,在片中完全不逊色于谢芳。把人物的单纯软弱刻画得很到位,尤其是古装扮相俊美大方,令人惊艳。其越剧演员的身份也吸引了许多戏迷。但说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两位配角:上官云珠(扮演商水花)和沈浩(扮演沈家姆妈)。这两位充满魅力的女演员在文革刚开始时就被逼的一个跳河一个跳楼,实在令人惋惜。

  “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还有台。”这句唱词现在听来也相当有理。戏剧圈,或者说文艺界,从来都不缺少故事。很多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戏里的角色,而是演员自身的各种稀奇事儿。

  本片女主崇尚的“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要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诱惑大的娱乐圈。如今一些戏曲演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追求的是知名度,比的是广告薪酬出场费的高低。能踏踏实实,认真演戏的人不多了。

  在三观几乎完全颠覆的今天,重新看一遍这部电影,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谢导厉害的地方,是他讲故事的能力,让没有经历过那样时代的人,在故事里了解那时的人们所思所想所爱。故事,要真诚,能打动人心。人生也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