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父我主》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父我主》观后感10篇

2022-03-23 03:3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父我主》观后感10篇

  《我父我主》是一部由保罗·塔维亚尼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执导,Omero Antonutti / Saverio Marconi / 马切拉·米凯兰杰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父我主》观后感(一):我父我主

  故事讲述主角摆脱父权压制、最终赢得了精神与行为独立的过程。这对父子关系的情感关系并不新颖,但导演显然更注重心理学和政治角度的隐喻表达;尤其放在农村语境和战后意大利的时空背景下,打破窠臼、突破愚昧、意识独立等情节更让影片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意味。如果单纯作为电影,主角的儿童和青春阶段拍得也十分动人。儿童面对羊群的无奈、青春期对手风琴的向往、因为恐惧而割破嘴唇的惯性举动,这些细节都很好地诠释了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来自穷乡僻壤的父子故事,写实的镜头,沧桑的画面带来的是最直观的年代感。童年时被父权蛮横的压迫带来成年后坚定的反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除了励志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对苦难人生的参透,饱含深意的结尾也带来无尽的忧伤和感叹。

  《我父我主》观后感(二):My Father My Master

  Taviani兄弟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成名作,获得了1977年的金棕榈!故事典出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到二十岁时还是文盲的人如何在其后的岁月里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为一个语言学家的故事!事先看过影片简介之后我一度十分纳闷,这会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关于个人奋斗的片子不算少见,但是这种关于自学成才的例子显然就很少了,而像主角那样由一个目不识丁成天放羊挤羊奶的大龄男青年转变为语言学家这样的情况就更加少见了,或许正是因为稀有所以才有噱头!

  看完电影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影片的风格有点像Pier Pasolini的生命三部曲(当然不会有那么多关于性的描述),展现了意大利最原始最纯朴的风土人情,也浓缩了主角跟父亲从小到大的抗争,本片的片名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这部电影里主角的父亲(是继父)同时也扮演了主人的角色——这是一个蛮横专制不近人情甚至用卑鄙来形容也不为过的混球——主角跟继父的抗争从小时候趁他不在时与同龄人玩耍(之后被父亲追打,导演用了相当长的一个篇幅展现这段有点默片意味追逐),到后来不顾继父的反对去参军从而开始见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决定自学成才,再到最后当他重新面对继父时终于敢理直气壮地说出“不”时的决裂,而对于他如何写出自传如何成为语言学家几乎只字未提,毕竟成功者的成功大抵相似,而成功前的辛酸则各有各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粗糙的画面(这也跟我所看DVD的版本有关)来说本片的音乐相当出色,而且不会显得脱离画面,绝对的点睛之笔!

  《我父我主》观后感(三):撒丁岛的橡树、施特劳斯和莫扎特

  因为听说买来的电影片子不久都会“自杀”,所以最近急着把家里大堆尘封的碟理出来,一一过一遍,可惜印象深的不多,浪费不少时间。昨日里看的一部意大利七七年的电影,《犟老爹》(Padre Padrone,D商查过字典,译为“小牧师帕德龙”,还是错了,其实只消参照英译名就行了“My Father My Master”)倒是部卓而不凡之作。

  故事很简单,也很真实:一个撒丁岛的牧羊人,长到二十岁,一口撒丁岛土语,不识一字,父亲送他从军,原指望他见见世面。哪知道儿子在军中发愤,居然在语言方面小有成就,后来成了一个语言学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电影就是根据这本书拍摄的,作者本人也在影片首尾出现。

  光看这个故事大概,似乎很像好莱坞式的脚本大纲,其实这只是影片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线索。但我只能这样说,因为这部影片是无法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叙述的。

  或者换种方式说:整部一百分钟的电影都在拍那颗矗立在撒丁岛荒瘠原野上的橡树,在呼啸的海风中它会发出奇特的轰鸣,和钟声混在一起,如同这片荒原、村庄、荒原上的牧人一样古老。牧人们将它称之为“撒丁岛的圣树”。它是荒蛮土地的象征,原野上满是粗砺的石块和荆棘。主人公从小就被父亲从课堂里赶回荒原,他想逃脱这里,但最后他发现即使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他也无法逃脱这颗橡树。最后的镜头是作者在寒风中回到家乡,坐在碎石堆中,就像一颗古橡树。

  撒丁岛有自己的音乐,非常特别,在影片中葬礼上能听到,绝非意大利式的美声,那是“竖”着发声的,而撒丁岛人唱歌是扁嘴“横”着吼出来的(像极了信天游的唱法),形成一个三度或四度音程的合唱,单调的旋律来回吼,基本构架是3--︱4--︱5--︱3--:‖。相比之下,过路的手风琴艺人拉的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像在许诺一个遥远的美景,莫扎特更是脆弱得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狂怒的父亲把正在播放《单簧管协奏曲—慢板》的收音机泡进水槽,因为儿子胆敢为温习语言学教程而拒绝出工。

  电影对撒丁岛生活的描写近乎“真实主义”,不带一丝遮掩,譬如拍牧民用骡子发泄性欲,他们未成年的孩子就去抓绵羊或是母鸡来开苞;村民间的仇杀,按照古老的野蛮习俗,咬掉死者的脚趾。导演故意用颗粒粗糙的洗印效果和笨拙的剪辑插入方式来强化,存心要打碎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幻想。相比之下《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都是Tornatore拍的口味甜腻的作品)就像肥皂泡一样虚假。

  《我父我主》观后感(四):反抗,迟早会来

  电影的前半段可看点并不是很高,有些地方也有点不明白。当看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当电影结束的时候,脑子里有浮闪里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牧羊人的儿子在与愚昧的父亲抗争中胜利,最终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故事。当电影进行到最后本人出现的时候,很感慨。在如今教育如此发达的时代,如此普遍的时代,很难想象曾经的人为了求知所做的努力与牺牲。最喜欢的镜头莫过于最后主人公穿着红色的衣服坐在曾经放过牧的地方,山之青与衣之赤交融,表现的是曾经那个为了生存和理想斗争的人,以及一切过去后平静的生活和慢慢的回忆过去,有种温柔的残忍感。

  在愚昧的且封闭的社会结构中,父亲既代表家长,物质上的父权;也代表知识(经验)的拥有者,是精神上的父权,对子女的未来紧紧地控制,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从出生就带着镣铐生存。整部电影除了 一些文化上的不同习俗外,整体架构放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我生活的农村地方,其他没太深入了解)也不会觉得突兀,反而感觉这就是平时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莫名奇妙的打架,性欲得不到释放,以及教育无用论不如去放羊,家长对子女的控制:婚姻以及婚姻之后的家庭……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非常的愚昧,在这里家长代表的是经验,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将会成为他的后代的行为准则。

  反抗,是迟早的。

  (有两个镜头比较引起注意:一个就是被杀的人,周围的人帮忙为亡人着衣,那个场景表现的各自的想法非常有意思,并且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片段,我亲眼看到过人死之时,儿子外甥女女儿等人在急切询问家里的存折在哪里放着,钱在那里。平时对老人的照顾一点都不到位,寒心。另一个是父亲像想杀了儿子,在路上奔跑的镜头,这段拍的其实很漂亮,长镜头很美,并且还是一个大广角速度比较快的长镜头,用心。这个绿意“包围”下的父亲,跑了很久,气数已经……)

  《我父我主》观后感(五):孤独奋斗的牧羊人

  一个年少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被自己的父亲强制掳走,从此以后开始了自己的牧羊人生活。从学校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而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有了苗头,反抗和压迫把他带向一个无知的世界。美国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认为,在一部电影中,主人公的智慧魅力和情感取决于对抗的力量,这里的对抗力量是指对抗人物或者情景的意志和欲望以及各种力量的总和对他的影响。在《我父我主》这部电影中,男主最直接的对抗力量来源于自己的父亲。

  为什么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牧羊人?

  不管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时代,由于贫穷导致的愚昧无知进而引发的悲剧事件不在少数,偏远山区的愚顽,麻木以及对教育的淡漠是一切悲剧事件的根源。面对自身所处的困境,不管是儿子还是父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现状。村里的富人被杀,父亲买下富人手中的橄榄园,一场天灾之后,所有的希望划为幻影,他又开始安排家里人的工作。有时候,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似乎所有的灾难都降临在了穷人的身上,而富人的生活依然如鱼得水。从电影本身的属性上来讲,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自然是取材于现实,但是为了加深感受,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夸张手段。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并不是电影本身的忧伤与悲喜,而是时代之下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小见大,从个人反映社会,时代,国家等等。

  维斯康蒂认为,新现实主义主要是内容,能够把现实中的普通人,尤其是出于社会边缘或者底层劳苦大众作为荧幕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人道主义的立场。在本片中,不管是愚昧无知的父亲,还是神经兮兮的母亲都采用了一种温情的笔触加以刻画。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升级,缓和,贫穷生活中的苦中作乐等等,都带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贫穷是最大的羁绊

  衣食无忧的生活每个人都向往并且为之追求,然而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都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出现悲剧。然而,贫穷,使我们不得不妥协。比如理想,比如明天,比如未来。父亲剥夺了儿子对生活的选择权是因为贫穷,儿子不得不接受父亲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因为贫穷,爱漂亮的母亲不得不在劳作中增加衰老的速度还是因为贫穷。社会发展到今天,贫穷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贫富两极分化,生产资料被强制占有,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

  《我父我主》除了精彩的故事以外,还让我们领略到了撒丁岛的风情,沙沙作响的栎树,潺潺流淌的小河,达达的马蹄,静寂的农场。在这些美轮美奂的风景之下是一个小男孩的无望和惶恐。熟悉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丝安慰,反而成为他的精神负担。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拍摄手法,虽然采用的是主动叙事的方式,但是并没有让牧羊人作为第一人称来进行叙事这个故事,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看见的只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史,知道影片的结尾和开头形成呼应和契合的时候,本片的叙事结构才呈现出完整的状态。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今天是他,明天将会是你们。”贫穷不仅仅是牧羊人一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无数正在成长的孩子面临的问题。导演把这样的命题抛给观众,留下的是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之感。当教堂的声音在广袤的平原上回响的时候,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小小牧羊人的心中逐渐落地,生根。

  《我父我主》观后感(六):《我父我主(Padre padrone)》:文盲求学记【第3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8/padre-padrone30.html

  本片获得1977年第3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一个牧羊人的故事。男主角上小学期间被父亲掳走,让他做牧羊人。起初,男主角还有些反抗,但在父亲拳打脚踢下,他屈服了。于是,男主角直到二十岁,还是一个字也不识的牧羊人。一天,村中的富人被仇杀,父亲有机会买下他的橄榄园。橄榄园买下后,全家人都觉得生活会有改变,但是一场天灾让家中入不敷出。其间,男主角打算与村中其他人一道去德国。但是没有父亲的同意,男主角只好回到家中。随后,父亲卖掉橄榄园,安排孩子们去做工,并让男主角去当兵。就这样,无知的男主角加入军队,且因为不会说意大利语遭到了上级耻笑。为此,男主角在战友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意大利语,并决定退伍后继续学习。父亲不同意,男主角只好回到村中做牧羊人。在忍无可忍后,男主角终于反抗父亲,并取得了胜利。最后,男主角获得大学学位,并成为了一名研究家乡方言的语言学家。

  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特别宏大,只是反映了一个时期、一个地点的社会现实,即意大利某一处农民的日常生活,并展现出愚昧无知形成的原因。透过影片可以清晰的发现,愚昧无知的根源是贫穷,因为父亲需要人帮忙照顾用于生活的羊群。如果男主角家中不是那么依靠羊群的话,他也不至于沦落成一个年纪已经二十岁却一字不识的文盲。至于影片表现的“我父我主”,则完全是父亲的武力造成的:从小就用武力控制男主角,男主角就养成了一种害怕父亲的习惯,父亲也就这样成为了男主角的“主人”。因此,男主角能有反抗父亲的勇气也是很不易的,因为这要与自己的习惯做斗争——谁都知道改掉一个习惯有多么的难。总之,影片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故事,讲述一个文盲求学的经历。

  影片拍摄方面很独特。网上很多人都说本片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一点我不苟同。在我来看,本片倒像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片中“超现实”的画面有很多,比如男主角与羊做爱后的“全城做爱”,这个场景也太夸张了。还有,男主角小时候躲避父亲攻击的画面,看起来像荒诞的喜剧,有趣极了,这是现实主义吗?再有,羊欺负男主角的场景中,竟然说话了,这也太离谱了。总之,从我的角度来看,本片更像是一部荒诞的喜剧片,与新现实主义根本不搭边。不能因为“专家说”、“著名影评人说”,就改变影片的性质。人云亦云的话,电影就白看了。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场景外,影片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大概可以算是《低俗小说》的鼻祖了。此外,富人被仇杀的画面也很夸张,杀人来的太突然了,一点铺垫也没有。不过,生活中的谋杀大致就是如此吧。最后说一点,母亲在片中总是傻笑,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谁会发出那么古怪的笑声?正常人不会如此!总而言之,本片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让我很意外。因为最初看到“我父我主”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呢!

  本片演员不说了,都是不熟悉的意大利人。只有母亲的扮演者Marcella Michelangeli还算漂亮,属于中上等的美人,只可惜她拍了这么一部戏份不多的电影。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讲述真人真事的、反映现实的电影,拍摄手法独特,这让影片颇为有趣。当然,本片也是属于艺术电影的范畴,不是一部适合用来娱乐的电影。

  Marcella Michelangeli

  Marcella Michelangeli

  序列:0905

  我父我主.Padre.padrone.1977.D9.MiniSD-TLF

  2012-08-23

  《我父我主》观后感(七):导演说

  《我父我主》是塔维亚尼兄弟导演的一部风格浓郁的影片,是描写相对落后的撒丁岛的农民生活的一幅风情画。它描写了父亲——他是一家之主——对儿子进行教育并抱有希望,这里表现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发达与不发达、进步与保守、权力与个人、农牧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工业文明对农牧文明的冲击。

  贯穿于这部影片始终的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父亲眼里,他是一家之主,是儿子之主,儿子的一切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儿子必须完全听从他的安排。从农牧文明的传统角度来看,做父亲的就应当是儿子的主人,把儿子当作一个劳动力来使用,这是天经地义的。父亲就是这样过来的,儿子也该走同样的路。他对儿子的要求很简单:牧羊去,将来成为一个好牧人。因此,儿子刚刚6岁,父亲就要利用他,不许他再上学。法律的规定(即中学前的义务教育)是必须遵守的,但父亲说,贫穷的强制力更大,儿子上了学,别的孩子就要饿死。在父亲的心目中,填饱肚子是最大的事,是比遵守法律更重要的事,为了填饱肚子,儿子只能辍学放牧,成为好牧人,将来也才能填饱肚子。放牧、种地,这就是父亲心目中的生活道路,是能力、权威、威望的唯一表现方式。父亲曾顺从过他的父辈,听从过强者,现在,他成了父亲,就要儿子顺从他。正因如此,他就要为儿子安排一生,当然,他对儿子有细心的教育,更有严格的要求,其严格甚至是不近人情的。刚上山时,父亲是耐心的,教儿子辨别声音,教儿子对付危险。但是,他知道儿子想逃跑,所以预先藏在树下截住了他的路,并且把他痛打一顿。父亲给儿子指出的道路是,在孤独中学做一个好牧人,一旦发现儿子偏离了这条道路,同安东尼奥作伴,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儿子毒打一顿。安东尼奥也遭到毒打,说明传统就是这样,并非仅加维诺一人如此。在加维诺长大之后,父亲仍然不放松对他的看管,换取手风琴就是大逆不道,父亲虽然不再毒打他,但饿肚子的惩罚也是十分严厉的。加维诺当兵学到了本领,但父亲发现他又脱离了预定的轨道,不仅毁掉他的收音机,而且又同儿子动起手来。但是,父亲在儿子这里遭到了抵抗,世代相袭的传统遇到了挑战,父亲面前出现了危机,他抵挡不过新文明的冲击。

  在儿子这一方面,对于父亲的安排,他首先是十分不满,然后是想方设法冲出这一牢笼。儿时,是逃跑,但被父亲抓回。然后是找机会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按住羊头,要羊把自己的粪吃掉。这是一种发泄,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在他成年之后,更有了自己的想法,更要摆脱这条道路,要走自己的路。消极的发泄变成了积极的抗争。不经父亲认可,他竟杀死两只羊去换取手风琴,这是儿子的一次造反。这是他经过多次斗争才做出的决定。影片描写他先是装作对手风琴不屑一顾,但当两人推着手风琴车走远时,他又悄悄追上去,在人家向他问路时,他又不正面回答,咬咬牙杀死一只羊,提出换手风琴。这次造反虽付出了代价,但是成功了。他的另一次造反,是想出国当劳工,虽然失败了,但不能不说是一次冲刺,对父亲来说不能说不是一次刺激。当加维诺未能出国而回到家乡时,母亲热烈欢迎他,父亲背对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说明了这对父亲的刺激多么大。到了部队,加维诺拼命学习,大声朗读一个个单词,他要摆脱的是撒丁方言,那是落后的象征,是听命于父亲(即主人)的象征,因此,这也是摆脱旧世界,争取新命运的努力。这一努力也取得了成功。回到家乡,加维诺虽然仍然是种地和挤奶,但他的生活实质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在学习,他有了自己的收音机,这收音机不但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而且通过它同外部世界取得了联系,冲出了这个封闭的世界。为了这个收音机,他甚至打了父亲一耳光。最后,他彻底摆脱了这一世界,到大学讲课,他取得了成功。

  在描写父与子、落后与文明的矛盾斗争中,很明显,导演是站在儿子与文明这一边的。但是,影片在着力描写儿子的艰难而又不可避免的成长过程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父亲这一矛盾的人物。父亲是个可怕的人,但又有人情味,他严厉,但又亲切,他粗暴,但又怀着内心的痛苦。在父亲拿着棍子到学校叫加维诺时,在他几次粗暴地痛打儿子时,在他将儿子的收音机淹到水池中时,他的粗暴、严厉、可怕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并非只有这一面,他又有富于同情心、有人情味、富有亲切感的一面。在塞巴斯蒂亚诺被杀时,父亲来到他家,主动说“我看到了一切”并帮其家人出主意,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在牧场上,父亲打伤了儿子,在他动手打时是一派气势汹汹的样子,但当他发现儿子真的被打坏之后,他又万分痛苦了,他抱起儿子,深情地说:“你可不能死啊!”他懊悔、痛苦、担心。可见,他的粗暴、严厉,对儿子的不近人情,只有一个原因:被生活所迫。当加维诺从部队回到家乡时,走到广场正好迎面碰上了父亲,父亲仍是那副严厉的样子,抬起了他的右手,加维诺不知底细,以为又要挨打,赶紧抱紧了头,这时,父亲抬起的右手抓下了自己头上的帽子,看到儿子的狼狈相后,不由自主地笑了。因此,父亲也是个风趣的人。影片描写了他的粗暴,那是生活所迫,但又描写了他的正义感、同情心和风趣,这些是他本身的特性。这样两方面的描写和交代,使得这个人物显得既复杂又简单,有血有肉,极为丰满。这个矛盾的人物正说明,他的粗暴、严厉和不近人情是被社会生活的矛盾所左右,因此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在这部影片中,音响在构成影片的独特风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片描写的是一个牧羊人的成长过程,在山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交流,加维诺生活在寂静之中,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到了成年之后,他进入了现代社会,同周围的人有了交流,也就有了声音。从寂静到声响,从封闭到交流,从农牧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就是加维诺的成长过程。影片在运用音响来创造气氛和表现主题上富有创造性。当母亲为加维诺穿衣服时,讲到了在山上孤零零一人时说道,那里的响声像钟声,而且是丧钟。这时,钟声响起,悠远而凄凉。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是影片的主要声响。在父亲把儿子带到山上之后,父亲一走,儿子四顾,荒无人烟。这时,这钟声第二次响起,悠远凄凉,经久不息,创造了一种孤寂、凄凉、恐怖的气氛,也把小加维诺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父亲打死毒蛇骑着毛驴离开之后,这钟声再次响起,把前面营造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在加维诺长到20岁时,卖手风琴的两个人拉着手风琴走来,这音乐雄壮有力,而且像交响乐,很有气势,成为影片后半部的重要表现手段。尤其是在加维诺做好收音机接受检查时,现场气氛十分紧张,不仅加维诺本人着急,其他同事也为他捏着一把汗。军官检查了第一个士兵的收音机,里面传出了讲话的声音。第二个就轮到加维诺,军官打开收音机,毫无声音,气氛紧张,影片用特写镜头描写军官的手指按下了琴键式波段按钮,这时,宏亮的音乐传出来,这仍是手风琴演奏的那支乐曲,不过,更显得雄壮有力,更有气势。加维诺通过了考试,他成功了,这乐曲成了他的庆功曲。在加维诺学会制造收音机之后,他又学会了驾驶坦克。在坦克里,加维诺通过无线电用拉丁语与同事联络,背景音乐又是那首雄壮的乐曲。这乐曲是加维诺觉醒的象征,更是他成功的象征。在影片的后半部,只有一处使用前半部的声响,那是在加维诺刚刚入伍时,他不会讲意大利语,只会讲撒丁方言。但军官下了命令:不许任何人讲任何方言。军官走了,大家也走了,房间里只剩下加维诺一人。这时,那凄凉的钟声响起来,这钟声使他想起了过去的非人生活,使他下决心要同过去决裂,好好学习。这钟声又成了激励他的音乐,由此才有了他的成功。影片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音响手段,把空旷的荒山野岭上未加修饰的自然声响同手风琴奏出的代表人类文明的音律交叉使用,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两种文明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处理方法不仅突出了影片前后两部分的主旋律,也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