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子情》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父子情》经典影评集

2018-10-06 02: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子情》经典影评集

  《父子情》是一部由方育平执导,石磊 / 朱虹 / 容惠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子情》影评(一):导演

  方育平坚持了他一贯的将强烈纪实性和剧情性混合在一起的叙事风格。他刻意要从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然后透过现场显微镜式的细节捕获,将普通人朴实生活面貌呈现出来。他认为,“电影故事不应是个别导演或编剧个人幻想产品,而是在无尽的现实流中被发现的故事”。这种坚持“电影是生活”或者“电影是写实”的电影美学,对他来说,不单只是一种电影模式,而且是他对待自己拍摄的电影的一种美学态度

  《父子情》影评(二):望子成龙重男轻女

  望子成龙,重男轻女,感觉像编剧或者导演自己的自传。终于看完了,存了好久一直没看,1981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得主,慢节奏文艺片,重男轻女的父亲,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为了没出息的唯一的儿子,牺牲了女儿们的受教育机会,千方百计都是一切为了儿子。在全家人的牺牲下,儿子终于明白考进美国名校,但是学成归来却是父亲心脏病发而死。虽然是不符合现代潮流的父子情,不过娓娓道来也颇具味道

  《父子情》影评(三):这样的父子关系有他妈什么值得称颂的?

  父权主义,用全家的大部分资源(包括牺牲女儿的前程选择权)来供养没有出息的儿子,这样的父子关系有他妈什么值得称颂的?

  这是香港三十多年前的故事,也是大陆农村现状,至少在我老家还是这样,而且我相信我们那里不是大陆最落后地方可能唯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家庭里,女儿不像电影里那么多,所以对女儿的剥削看起来不那么残酷了。

  妇女/女性撑起半边天,这个古老而恶俗的说法不时还能在媒体上见到。在许多类似于《父子情》这样的家庭里,母亲和女儿的确是撑起了半边天,而儿子(经常也是唯一的儿子)则在她们撑起的天空之上享福。

  而另一半的天空,始终黑暗的。

  《父子情》影评(四):《父子情》:浓浓父爱深似海

  公司职员老罗由于学历所限,得不到升职眼见新人高升,为一吐心中怨气,望子成龙心切。在对待儿女问题厚此薄彼,处处向着儿子忽略女儿。只是不争气的儿子在小学时总让老罗丢人现眼,不仅东奔西走转学多处,还夜雨晚归,顽皮到差点在家中纵火酿成大祸长大成人后,不务正业竟然痴迷于“戏子工作,对老父的不理解更是让老罗心力交瘁。多年后,出国留学儿子的学业有成的一纸书信,让老罗兴奋不已,致使心脏病发作辞别人世

  影片由香港新浪潮时期主力导演方育平执导,以非主流的创作风格,关注繁华都市平凡小众的冷暖亲情。一众不知名演员加盟演绎,意外看到青葱的廖启智以快递员身份露一小脸。作为获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双奖影片,影片质量明显要高于获得最佳编剧奖的《胡越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以草根式的影像场景记录下香港那个时代底层人群生活状态人情世故,具有不同凡响纪念意义

  《父子情》影评(五):父子的包袱

  今年的父亲节看了方育平导演的《父子情》,是1981年出品的粤语片,以平实纯朴手法克制地说出了那个年代的父子情,充满人文关怀

  片中的儿子是个不喜欢读书的顽皮孩,父亲却是个勤恳节俭表面专制严厉内心望子成龙的传统男人,这些角色情节都与我的童年情况有很大出入甚至完全相反,但看电影时对我来说却完全没有影响,反而很容易便投入到剧情里面去了,这应该归功于剧情的生动、真实、细腻。你会不自觉地随之倒流到那个逝去的年代,那个充满中国家庭伦理色彩和父子矛盾岁月

  电影一开始就讲父亲因收到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而心脏病发(喜极而亡),颇有范进中举的讽刺气息。然后是飞机降落儿子毕业回家,电影没有刻意去描述父亲死后子女悲痛,而是从旧照片回忆讲述过去的故事。儿子在作文课“我的将来”上说自己长大后希望可以做戏院带位,因为这样既可以看戏,又可以赚钱,充满童趣。父亲工作勤奋,但由于学历不高、英文不好因此无法升职,只能一直做文员,因此总是恨铁不成钢。许多生活上的小细节拼凑成这部香港新浪潮佳作,除了主要讲述父子情之外,还有女性在父亲影响下有意无意对儿子无条件的爱。比如妹妹偷偷将藤条藏起来以免父亲拿去打哥哥,即使会考失败母亲仍然将鸡腿分给儿子吃,姐姐为了供弟弟到美国读大学一个嫁给有钱老板、一个放弃就读大学而提早就业赚钱,真情实感反映出当时社会家中子女命运的不同。

  最后父子的一个简单拥抱道别,没有表达出“爱”,却是父子间最为深情且是最后一次的“无声胜有声”,儿子的顺从换来了父亲的笑颜,这是一个貌似大团圆结局的伦理苦情结尾。飞机起飞呼应了开头时的一幕,电影在此定格,仓促结束,留下大家思考空间

  《父子情》影评(六):新浪潮的写实杰作

  家兴是家中独子,父亲因学历不够备受冷落,故一心望子成龙,家兴却玩性甚重,无心向学,屡遭学校开除。中学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家兴一心想当电视艺员,父亲却逼迫其出国留学,且不惜为此牺牲两个女儿,而家兴拒不接受。这是方育平的半自传体电影处女作,延续其在《野孩子》、《元洲仔之歌》等电视作品的底层写实路线,于香港电影新浪潮发端之际顺势推出,成为港影史上罕见的写实文艺杰作。

  [父子情]承继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儿女经]、[父与子]等粤语片中已断绝许久的人伦传统,通过成年儿子的倒叙,铺陈出一段爱恨交加的父子关系。片中父亲对儿子近乎偏执的苛责及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不免引人反感,但方育平贵在亦不忘同时记述父亲的压抑落寞,又让人对父亲的专制生出同情。父子关系之微妙观影情绪之矛盾,使[父子情]超越了父慈子孝的肤浅煽情,及对父权制度的简单抨击,而袒露出亲情本真的驳杂面目。家兴百般挣扎之后,终不再拒绝父亲的重托和家人的牺牲,让人不禁为其因责任而做的妥协唏嘘不已,而父亲在儿学业有成之际猝然离逝,又让人深觉人生无常

  [父子情]的素材其实无比寻常,方育平却凭着自身对现代电影形式敏感,悉心于构图和色调成功重现了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把一层厚重历史感置于胶片之间。在细节捕捉上方育平更是功力非凡,每每一针见血,绝不拖泥带水,然而简洁中又不乏幽默,如家兴受罚时偷喝妈妈补身用的当归,终至彻夜失眠,如妹妹偷藏起藤条,为免哥哥受父亲毒打,如父亲于公司卫生间卫生纸……让观者于细腻方寸间欣然一笑,而后唏嘘感怀。方育平作品不多,但[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部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且其始终笃定文艺之路,不与商业主流有半点瓜葛,于港影百年中可谓绝无仅有

  《父子情》影评(七):下层人民普通生活

  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真是一个独特存在。连《点指兵兵》这样可以划归警匪片的电影都会有一段底层普通孩子玩点指兵兵游戏片段,给人一种非常真实和生活化的感觉。现在的香港电影还有这样朴素的生活感的,也就还是那些新浪潮旧将的电影:《父子》、《天水围的日与夜》。

  《父子情》的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性,也没什么新意。可是当看到片中占了很大戏份的下层生活的描写,就明白它的最佳电影是怎么来的了。小孩们的电影、小男孩偷吃当归、混入电影院,这些非常生动真实的细节,还有随着岁月流逝,只能在电影中重现的时代的细致真实画面,都是导演奉献给观众的宝贵财富

  人物关系也塑造得生动。因为自身的不平遭遇尔对儿子期望很高的父亲,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矛盾和反复,他强烈带有专制色彩的父爱与儿子自然童心冲突,还有家中子女的不同命运。虽然作为观众,我与片中孩子的童年经历有很大不同,但是这种带有中国家庭伦理色彩以及普世共通的一些家长与儿女的关系,仍然能够勾起许多童年回忆。

  电影的节奏起伏控制也很妙。最有印象一段,是吴少聪哭诉父亲要坐牢,罗家兴来安慰他,这里是又煽情又有童趣;接下来是大概民族乐派音乐伴奏的两个小孩在大片绿色草地里戏耍;可再下来的镜头就是木屋区被烧得一片通红。

  补正:早期香港左派电影应该也有很多描写下层人物的,不过现在不容易看得到。《父子》的出品方是凤凰电影公司,许鞍华拍过一部反映香港左派历史的《千言万语》,跟左派具体有什么关系?

  再补正:看了廉政公署1975年的宣传剧《静默的革命》,再联想过去的粤语残片,想来香港70年代经济起飞之前,这种描写下层人民的作品应该还是不少的。60年代香港电影电懋中产特色,邵氏多发掘传统的娱乐,粤语时装片有较多描写下层人民的,不过与新浪潮电影相比,应该是价值比较传统,没有新浪潮那种现代人文主义的观照,也没有那份克制,情节比较夸张,比较煽情甚至苦情。

  《父子情》影评(八):父爱

  无意中点开的电影,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无端的戳中泪点。不管是香港还是大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而且每个童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电影反应的是香港底层的一个家庭,父亲对于家中唯一男丁的教育。父亲是一个公司的文员,由于学历和英语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公司中很难得以晋升。所以他就想用自己的经验教训教导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好好念书,拿到好的学历。可偏偏儿子是一个非常爱玩的娃,功课自然很差,念了5所学校,每次都被学校退学。然而小主人公打小就非常爱看戏,希望长大能当个艺人时间推移中,他没有考取大学,但是考取了电视台的工作。此时他大概有18岁的样子

  没考上大学给他父亲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继续让儿子获得文凭愿望。此时他想到了他的大女儿,希望他能打扮的漂亮点,钓个金龟婿,以此来供自己儿子出国留学。最后当然大女儿傍了大款,儿子却不愿意花别人家的钱去留学。

  在故事的结尾,一场大雨中,父亲因生儿子的气没回家。儿子此时刚收到电视台的录取信,他去找自己的父亲,想跟他说其实他已经找到工作了。在一个公园座位上,儿子找到了父亲,本想把录取信给父亲,可他却撕了。他想让自己的爸爸开心,有面子,所以他选择了出去留学。

  在电影的开头,父亲拿着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喜出望外,掩饰不住的开心,随着他脚步急促传达出来。最终在爬楼梯时候,心脏病发身亡。

  我不想评价父亲的行为,只想说这些都是命中注定。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努力争取,不要浑浑噩噩就够了,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父子情》影评(九):观后感

  作为香港第一届金像奖获得者《父子情》,方育平导演第一次将镜头深入到社会底层人民。

  整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人员流动性非常强的五、六十年代,一个自身原因无法进入上流的父亲将所有希望都压迫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所产生的父子以及家庭矛盾。然,这个儿子从小便不想读书,小时候梦想可以做戏院的带位员,因为,那样既可以有工钱拿主要是可以免费看戏;长大后想要做演员、导演来表现他的人生。而,他的梦想在父亲看来却是“不如从小将你丢进马戏团,那样你演猴子比猴子演人更好看”。

  对于中国传统式的重男轻女思想,这部影片展现的是如此让人深刻——父亲得知儿子没能考上大学后,

  竟然毫无考虑便让可以上大学的二女儿做工赚钱、让自己的大女儿尽快找人结婚目的就是供不想念书的儿子去国外留学。站在今天,这种思想非常让人不可接受,可在那个年代,像剧中那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对于片中人物的童年,我的经历与其有很多不同。相同的是,我也曾背着家里干了很多坏事(在大人们眼里的坏事)。尽管如此,如今回想起那些事,我的笑容依旧如当时那样的畅快

  剧中有几处让我非常感动,如:罗家兴坐在狮子像前的独白,我想男孩子都这样,很多真心话总是不愿当面说,尤其是知道那个是对自己满怀期望而不理解自己并固执的父亲。

  罗家兴的朋友吴少聪开心的说自己的父亲坐牢出来了并会给他买很多东西,而后一个人在山顶因父亲再次进入监狱时的哭泣。这是吴少聪的悲与无奈,更是那个年代的无奈的体现

  每次罗家兴无助的时候,吴少聪总是能在他身边,为了实现罗家兴的拍戏梦,义无反顾的接替了离开的演员,最后从栅栏高处摔下来导致脚受伤。我想最好的感情怕莫如此——只要你需要,我全力奉献。

  看完整部戏,我不知道方导是希望借这部戏来引起人们对生活在生底层的人的关心,还是想借此以讽刺那个年代类似“以全家的牺牲来成全一个人”所谓的无奈、可笑之事,或许两者都有,又或是更多,我无心遐想。我只知道这部戏深刻的刺痛着许多人的心——一颗在某种不可抗拒的淫威下而选择被动接受无奈、可悲、愤怒之心,就像居中罗家兴拿着电视台的信,站在雨中心里在枪杀着自己的父亲。

  《父子情》影评(十):【99】《父子情》——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父爱如山

  《父子情》 年代:1981年 / 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 导演:方育平 / 主演:石磊、朱虹、郑裕柯

  通常我们都形容父爱像山一样,高大、稳重、深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山也会显得负担过重,有一种压倒性的威严感,而子女则像孙悟空一样被牢牢钳制住,动弹不得。导演方育平的父亲就属于一位“严父”,在这部半自传体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一位传统家长式父亲的教育方法。他在一家公司做文员,因为能力不行,升职无望,就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很重男轻女,只在乎儿子的学习成绩,为了供他上大学,不惜牺牲两个姐姐读书的权利,还不断张罗着把女儿嫁出去;他在公司偷手纸,却反过来教育儿子不许偷钱。作为一家之主、五个孩子的父亲,他倾斜的父爱显得不那么均匀,还有点专制主义,但是在一点一滴之中依然能流露出朴素的舐犊之情。就跟绝大多数的父亲一样,他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就是为他们的将来着想。家兴偷着看小电影,差点引起一场火灾,父亲狠狠教训了他一顿;而当家里真的着了火时,父亲舍命跑进火场寻找下落不明的家兴,还因此大病了一场。正是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细节,电影把这样一段看似平淡无奇的父子情表现地真实细腻,赋予了许多人感同身受的体验。

  在70年代后期兴起的香港新浪潮中,方育平以坚持呈现普通人的伦理常情,以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手法,获得了香港观众的高度认同,虽然远离商业,但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刚刚成立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就把第一盏奖杯送给了这部《父子情》。

  亮点1

  第11分钟,父亲为了省钱,到公共厕所里面去偷手纸,也因此被上厕所的人骂作是“神经病”。后来父亲干脆假装拉肚子,上班时跑到厕所里私藏手纸。尽管如此,他还是因为儿子偷钱的事情狠狠批评了儿子,认为他“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父亲总希望能在下一代身上弥补回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