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0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弗兰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一):非常的棒!

  我非常的热衷于这本书,同时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身边的许多人后,他们一个个都是爱不释手。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在一起讨论某一问题喜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虽然有时是错误的,呵呵!

  这本书的内容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这也是弗兰克教授讲授经济学的方法。好比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可想而知,在一杯小小的牛奶,一小罐可乐当中都存在着看上去很高深,其实分解以后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如果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你一定会感到枯燥,但从这些你每天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你一定兴趣盎然,不得不读下去。而且读完之后你有醒蝴灌顶之感,对经济学的原理了解了.也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这时你就会成为经济学的“粉丝”。在这种愉悦轻松阅读中你掌握了经济学看似深奥的原理,认识世界水平提高了,决策也会更加理性。当然,从现象人手并不是就事论事,解释这些现象,而是要给你一种系统的经济学人门知识。书中所涉及的现象,都是日常的凡人小事。所以我相信一定胡喜欢上这本书的。

  本文由贝尔商城www.bblfloor.com Mervine撰写。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二):摘录

  出租车顺色越抢眼越有利。研究表明,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明黄色最合适人们曾经以为红色是液显眼的颜色,所以消防车至今仍剧成红色。但也有不少消防队现在开始把救火车改别成了黄色。)

  17 世纪扣子最初问世的时候,只有有钱人的外套上才打扣子。按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着穿。女士村衣上的扣子打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多为右橄子)。

  男士衬衫的扣子在右边,不仅因为大多数男人们是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不容易被衬衫给兜住。

  诚如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 》 一书中所说,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不应当超过其生产成本。否则,盈利机会必会诱使竞争对手进人市场。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供应最也会增加,最终拉低价格,逼近成本。

  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数童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

  在不少生产流程中,边际成本比平均成本(指生产者的总成本除以生产的总单位量)要低。这种成本结构,是所谓"规模经济”生产流程的特点。

  凡是具有规模经济生产流程的卖家,都必然会用到设里折扣门槛这一工具。对价格敏感的买家打折,同时无需对其他顾客降价,能推动生产者扩大规模,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电器零售商大概在偶然间发现,冰箱上的些微暇瘫,是一道分隔顾客的完美门槛。要参加瑕疵品特卖会,顾客必须迈过三道坎。首先,他必须不怕麻烦,找出特卖会何时举行;其次,他必须记住日子,在那天专程赶到特卖会;最后,他必须容忍冰箱有瑕挑的事实(哪怕瑕疵对着墙,一旦放好后谁也看不见)。

  公司的研发成本,并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司可以以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销售部分产品,增加利

  强迫买家跳过门槛,获得享受折扣价的资格,必定需要买家付出能够跳过该门槛的努力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告诉我们,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竟争越是激烈,其价格就越是接近边际成本。

  “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公用品悲剧 (uagedy of thecommons)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

  高跟鞋不仅能让妇女显得更高,还强迫她们挺直腰板,脚部前耸,屁股后翘,从而凸显女性的曲线。

  影响顾客到哪家杂货店去买东西因素包括: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里和营业时长。大多数顾客会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而后大多数时间都到该店去买东西。一旦你熟悉了一家店的布置,干嘛还要到另一家店费时费力地找东西呢?所以,商店有着强烈的动机要成为尽量多顾客的第一选择

  倘若浅显的语言成为规范,那么,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改动太大,有可能会招致上司的斤责,但稍做改动,并不引人注意

  私有财产法准予业主对自己产业的用途享有极大的决定权。但这不是一种绝对的权力。佛蒙特法院认为,否定普洛夫一家人享有暴风避难权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普特南对自家码头享有绝对控制权所带来的收益。

  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 该公司很清楚这一好处,它知道,除非新推出产品比原来的同款产品更华丽,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即便卖不出去,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多次使用。

  倘若一家效益好的公司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限度的员工福利,聘用保安职员,人们会觉得有失公平。但倘若由效益相对一般的外部承包商提供同样的就业条件,同一批保安工作人员大概愿意接受。

  人们做出诚实的行为,不仅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还因为要受同情和愧疚等道德情感的推动。

  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让我们自己买的有点舍不择的东西。

  在做决定时,人们有时会依核错误的信息,还有些时候,他们会从正确的信息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结果,即便你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公寓,即便你的房东知道可能还有比你更好的房客,你们俩也有强烈的动机做出承诺,放过那些机会。标准的做法是签订租约——免得你们其中一方反悔,答应其他人更有诱惑力的提议。

  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以穿皮草的人为目标,其原因大概并不在于怯懦或害怕受到身体伤害,而是这么做能最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支持

  大减价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三):《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一些小小见解(转)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

  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庄子曾今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抛开那些烦人的公式,其实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牛奶、可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牛奶对于我这种身体差的人来说更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对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常识有丝毫的察觉,这一问题给我也敲响了警钟。在前不久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据报道常识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则常装在圆形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对于读过这本书以后的人来说答案无疑选A。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多了许多思考,更是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对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资金。让我在生活中成为一名正真的经济学家,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因为不同的表象归结起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同时也就提升了思想平和行为能力。我们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以上就是我对《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一些小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四):供求原理:一夫多妻制真的对男人有利吗?

  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供求原理就是经济学里最基本的原理,它证明了一夫一妻制的道理所在

  经济学家的供求模型,本质上讲的是无形的市场力量,决定着某种产品产量多少、售价几何。特定产品的需求量,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度。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的一种尺度。当需求量=供给量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有一个平衡价格,即市场清算价格。

  如果真如大家所认为,一夫多妻制对男人有利,而对女人有害,那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要禁止它呢?

  首先,先为大家普及一下经济学家的人际关系市场模型:每个人在婚配这一非正式市场上的购买力,取决于该人天生的个人特点。简单说也就是,假设个别加权代表相应个性的相对重要性,那么,不妨以寻婚者所拥有的个性加权平均来衡量其购买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算出一个介于1—10的分数,较高的分数,代表较为合意的个性组合。再假设每个寻婚者都遵守“跟愿意要你的最佳人选结婚”的规则,即这个非正式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反对一夫多妻制的传统观点认为,它对妇女造成了伤害,尤其是那些喜欢一夫一妻制的女性。

  对一些女性来说,允许多妻制婚姻关系,会损失一些诱人的选择。但光凭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多妻制给女性造成了不可接受的伤害。假设多妻制合法,且男女比例相当,有10%的男性平均每人有3个妻子,而剩下的婚姻仍为一夫一妻制。在满足了一夫多妻的10%的男子的情况下,剩下的每7名妇女就对应着9名男士。在一妻一夫制伴侣的非正式市场上,男士过多,交易条件就变得有利于女性。

  对于男人来说又是什么情况呢?显然,对一部分男性来说,一夫多妻制是有利的,就是那些十分有能力的人。可那些喜欢一夫一妻制的人怎么办呢?如前所述,允许多妻制婚姻,会让单配偶关系中的男女数量失衡。由于不少合乎条件的女性现在成了别人的囊中物,交易时男性变得极端不利。不少男人完全结不上婚,不少女人可以跟比她分数更高的男人结婚。所以,如果多妻制真的伤害了谁,那么受害者也大多是男人。

  如果我们考虑到男性为了获得稀缺的女性配偶,将对有利位置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女性的供应量持续短缺,男性面对的经济压力将比现在更大,然而不管男人如何勇猛奋斗,注定结不了婚的男人总数仍然不变。

  所以,现代的男人比古代的男人其实要轻松多了!

  不管其他用意如何,禁止多妻制的法律充当了一种限制恶性竞争的协议,以免男人过得太辛苦。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会对此类法令采取支持态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五):成本与收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直以来,老师以及书本都在教导我们道的重要,器的细枝末节,以至于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法、术、势的论述,详细综合三者,又加以发扬。

  而到了课本中,我们总是以<资本论>、<国富论>等为经典,讨论的时候总是亚当斯,凯恩斯,马克思,却忽略了我们一直以来身边都会遇到的经济现象,而这些却是对我们很有用的。

  书中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传统经济学都是高屋建瓴,建立了一个大的经济模型之后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但难免会忽略掉一些细小的问题,而本书是从一个一个细小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而这结论也更加适合我们的行为。类似来说,传统经济学用的是演绎法,而本书用的是归纳法,虽然招数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让我们的经济行为更加合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可以通过理论,更可以通过观察,不断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不为了做成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当所有的活动都以成本收益为原则的时候就失去了温情与关怀,有时候还需要收益少但有用的投入,这样才能保证秩序的有序进行,这也许是个人经济行为与宏观调控的差别,但了解不同的方式,并在恰当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六):值得看,尤其对专业外的人

  这两天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Robert H. Frank:The Economic Naturalist),仅作简单摘抄。

  这本书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就像儿童小人书。叙述简单易懂,拿身边的例子讲解基本经济学原理,把枯燥、深奥、充斥着大量数学模型的经济学讲得轻松、透彻而印象深刻。这本书的谋篇、写法、章节设置等本身就彰显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生活充满好奇,对经济学充满好奇的人都可以尝试一读。如果有更多需求,Frank教授也有相关网站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可供深入了解。这本书由梁小民写了推荐序,我几乎读过梁小民的所有书,被其深厚功底和行文特色打动,深以为值得。我读的是中文译本(人民大学出版社),我觉得也有必要称赞一下翻译者(其译作多达五十本以上)。整个行文流畅,文笔,选词造句都显示着翻译功底。作者Frank来自康奈尔大学,这让我回忆起从Boston到康奈尔的朝圣之旅,只有莫大的吸引力才能支撑我当日往返驱车11小时的跋涉。Frank教授教学的新颖及学生精心的搜集、思考后递交的作业成为促成该书的因素之一。结合我自己国内外所见所闻的经历和思考,不得不称赞某些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统筹等方面的优势。

  摘抄:

  1,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写下来。

  2,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4,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5,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七):挑个刺

  首先,翻译稀烂,这是大部分译作的特点,有可能还是尽量看原版书,然而看英文虽然也能懂,但效率总是低很多。。毕竟母语更熟悉更自然。

  从内容上来说,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视角,然而对于大部分内容都不能苟同。

  贯穿全书的一个隐含的观点是: 存在即合理。一件事情的现状是这样,那么背后一定有充分的理由使它这样。但是现状一定是由确定的因果关系导致的吗?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事来说,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互相影响导致的,只是概率的天平使它倾向了现状这边,而对于上帝掷出的色子的结果提供一个因果关系的理由,未免太牵强。

  这也是我对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一直有强烈质疑的原因。太不严谨,太想当然,包括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也都是三脚猫的水平。当然,像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种好书中介绍的经济学原理是存在的,这些原理,类似物理学里的定律,深刻解释了世界的运行方式,这些是我所尊敬和认同的。但是太多半吊子充斥在这些文科学科里,让人作呕。

  本书随便看看就好,豆瓣 7.5 的评分算是合理。得个教训,8 分以下的书还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了,毕竟看一本书还是挺耗精力的。

  --------

  虽然上面对这本书批判了一番,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思维方式或价值观。

  1,很多事情是通过相互意义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衡量决定一个人或国家的处境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双输的境地。比如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学校的高考 (得知我们县城高中恐怖的作息我真是叹为观止),人们之间的虚荣心等等。在这些事情上过多进行对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不能创造绝对意义上大家财富的增加,也就违反了亚当斯密的观点: 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反而比他做事考虑惠及他人时对他人实际效果更好。

  2,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向你推荐廉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股票时,思考一下,如果这是如此好的赚钱的机会,为什么推荐人不自己掏出全部家产买呢?

  3,考虑信息的不对称。我们终究是狭隘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一条信息也符合对方的利益,那一般是可信的,如果不是,那就要保有怀疑的态度,毕竟这个世界上骗子太多了。

  4,成本和效益的衡量。做一件事要明确自己的时间成本,所以,投资自己非常重要。其他琐事值得浪费自己的这些时间吗?

  5,整体上物品的价格超过平均成本才能盈利,个体上只要一个产品超过了平均可变成本就可盈利。所以对于时间成本比较低的人设置某种时间上或空间上的门槛 (等待或者排队),对于商家整体效益是有利可图的。生活中大量类似的例子,滑雪度假、双十一、好评返现等等。

  6,补偿性工资差别。如果一个工作比较缺德,那也就意味着它的收益可能会比较高。(所以有精神洁癖的人不太容易赚钱也隐含了部分的这个道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八):例子应该精简

  又是一本讲例子的书。。最近看过的有《怪诞行为学》和《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卖的贵》

  但是感觉这本书的例子有些杂,而且有些解释并不能让我感到信服。

  比如棒球教练为什么穿队服这样的例子,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样的例子去掉些书的质量会提高很多。

  有些例子还是不错的,比如牛奶可乐。(感觉现在也不是那么绝对了,很多牛奶就放在易拉罐里= =旺旺牛奶)

  最后重点说一个例子,第九章里面的“为什么收银员多找了钱,人们往往愿意主动退还;可要是某件商品没被收费,却很少有人退?”

  书中所给解释是人们可怜收银员会因为多找钱而被扣工资,而白拿物品则没有这个顾虑。

  我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更倾向于《怪诞行为学》里面对类似事情的说法。那就是,在人的心里,钱和物品是两种分开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在离开公司的时候可能会顺手牵走桌子上的一只铅笔,但如果是一块钱摆在桌子上,人们一般不会拿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拿钱是一件严重的多的事情。

  想想自己,在换钱给收银员的时候,是因为觉得收银员可怜?还是根本就觉得那钱是错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九):《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之二

  接着来:《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之二》~

  Q30:为了吸引到想要的高素质员工,或为了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员工,为什么雇主有时会提供高出标准的薪资?

  Hint:提供奖励工资有助于确保员工的诚实行为及缓解怠工现象。

  Q31: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Hint:

  1、女模特收入高,是因为女士时装产业比男士时装大得多。

  2、化妆品也会找女模特打广告,找一个更漂亮摸特所带来的好处同样难以估量。由于大多数男人根本不使用化妆品,能参与这一劳动力市场的男模特数量就很少。

  Q32:为什么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得快得多?

  Hint:

  1、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薪资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对提高公司业绩越来越重要。

  2、亚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 中提出: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职业的利害,总的说来,在同一地方内,必体完全相等,或不断趋于相等。在同一地方内,假若某一职业,明里地比其他职业更有利或更不利,就会有许多人辞去比较不利的职业,而挤进比较有利的职业。这样,这种职业的利益,不久便再和共他各种职业相等 … … 考虑到个人的利害,人必会寻求有利的职业,避开不利的职业。

  Q33:为什么在高档餐厅,侍者的工资比助理厨师要高?

  Hint:

  1、助理厨师的职位需要熟练技能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但为晋身主厨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

  2、侍者却是一个终极岗位,不少侍者再也无法步入收入更高的岗位。

  Q34:为什么大型烟草会司的 CEO 们愿意宣誓作证,尼古丁并不会让人上瘾?

  Hint:

  1、烟草公司 CEO 的薪资,属全国最高之列。

  2、按照亚当 • 斯密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忍受当众羞辱显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职业条件。

  Q35:为什么在同一公司的同一工作小组中,生产效率最低的员工,收入一般比自身创造的价值要高;生产效率最高的员工,收入却比自身创造的价值低呢?

  Hint:

  Q36: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增长?

  Hint:

  1、每一家会司的薪资模式,在功能上都相当于一种累进所得税。

  2、不介意职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员工生产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级职位,享受颇外薪资。其他重视高级职位的人,则最好是到平均生产效率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级职位。

  Q37:为什么有些服务,我们给小费,有些却不给?

  Hint:

  1、 餐馆行业的竞争压力,使得侍者很难因为顾客不多给小费就不提供良好服务。

  2、机动车辆管理局等其他场合,顾客享受不到类似的保护。

  Q38:为什么有不少快餐厅承诺,要是你付钱时没拿到收银条,可以享用一顿免费餐点?

  Hint:店主通过获得免费餐点让顾客免费帮自己监督收银员,确保收银员每笔交易都用了收银机。

  Q39:为什么达拉斯郊区重铺车道的工人,工资比明尼阿波利斯郊区要低一半?

  Hint:

  1、达拉斯相时温和的气候,使得铺路承包商整年都能持续工作,但明尼阿波利斯的严冬,却令他们有好几个月都只能歇工。

  2、斯密特别提及的一个合意条件便是“就业的连续性”。必须要有较高的工资,才能补偿明尼阿波利斯承包商不能在冬季开展工作的缺憾。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Q40: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必须要在正式下聘前对员工进行背景调查,而大多数 MBA 课程是在接受申请人入学之后才进行背景调查?

  Hint:

  1、背景调查是很费钱的。

  2、专业硕士项目招幕学员的流程,跟大型企业招跨新员工的流程大相径庭。

  Q41: 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尤其是最有天斌的那些,偏爱音乐免费共事程序,而已经成名的艺人却往往反感这种程序?

  Hint:

  1、已成名艺人通过 CD 的销售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2、共享软件帮助独立乐团在本地音乐市场走红。即便独立乐队的歌曲能在网上免费下载,只要它能在整个区域走红起来,仍然可从 CD 销售额中分享可观的收入。

  Q42:为什么如今聘请专业人士帮忙换轮胎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Hint:一、轮胎设计上的改进,使得轮胎漏气的情况比过去要少得多。二、不少汽车安装有防漏气轮胎,即便轮胎气压低得不像话时,汽车也能安全行驶。三、现在大多数人开车都带着手机,哪怕维修人员距离很远,呼叫起来也很方便。四、学习如何换轮胎的效益比不上为此付出的成本。

  Q43: 为什么公司宁愿出高价雇佣临时的管理顾问,也不愿以较底的薪水聘用全职管理人员?

  Hint:

  1、取决于管理服务的高峰需求期。

  2、企业愿意用优厚价格聘请管理顾问,因为存在争议的商业战略倘若由受人敬重的外部顾问发起,会更容易加以执行。

  Q44:为什么明明内聘律师只需一半价钱,但电厂却愿意长期外聘高价律师?

  Hint:

  1、对于一小部分电厂风险极大的法律诉讼,经手律师在法律天斌上的细小差异,可能意味着对股东红利造成一年数百万美元的波动。

  2、若以 50 万美元的年薪雇佣内部律师,那些挣得少的内部律师必然要求提高自己的报酬。考虑到应对这些要求的成本,还是用 100 万美元聘个外部顾问更划算。

  【•竟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中,特定工作的薪资取决于其特性。

  •专业人士所得的服务报酬,可能会影响他们提供的建议。】

  Q45: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Hint:

  1、餐馆在多卖出的膳食上所获取的利润,必须超过免费续杯的成本。而由于餐馆在多卖出的膳食上的利润率极可能超过它为免费续杯所承担的成本,餐馆的整体利润就会出现增长。

  2、一杯只值几毛钱的冰茶、软性饮料加苏打水一类,餐馆一般要收 2 美元。要想喝够本,一个人得添上无数次杯才行。

  Q46:为什么酒店附设小酒吧的价格那么贵?

  Hint:

  1、小酒吧中酒水的销售是酒店采用的一种间接手段,以此为价格敏感的顾客提供折扣。为了实现客房的高居住率,酒店必须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客房。

  2、从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客人身上获取的额外利润,可以帮助酒店在房价上打更大的折扣。

  Q47:为什么在银行之间电汇比用支票汇款要贵得多?

  Hint: 银行电汇收费更高,顾客选择用这一方式汇款,是因为快速转账对他们具有重大的价值;支票转账的金领一般较小,所以拖延几天拿到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Q48:为什么家用电器零售商会在炉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

  Hint:提高了电器销售额,减少了每单位电器的平均成本,从而创造了为所有顾客提供更低价格的可能性。

  Q49:为什么黑色的苹果笔记本电脑比同样规格的白色笔记本电脑贵 150 美元?

  Hint:

  1、黑色机型的需求大于白色机型。

  2、对价格最不敏感的买家,大部分都愿意以高价的买新机型的时髦特性。

  Q50:为什么购买音乐会套票要便宜得多?

  Hint:提供套票有助于解决大多数交响乐团演出成本的问题。

  Q51:为什么机票现买价更高,而百老汇演出的门票现买价却更低?

  Hint:

  1、在航空业,商务人士在临行前一刻变更出行安排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对票价较不敏感。因此,对最后一刻才买票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出公差的)收全价,而对提前仃票的乘客(主要是度假游客)打折。

  2、在戏剧业,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半价票,观众要面对两道门槛。一是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排队。高收入者大多不愿只为了省几个钱而这么做。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只有少数剧目(一般都不是特别受欢连的剧目)有折扣票卖。

  Q52:普通.‘杯”的容量是 8 盎司,可为什么星巴克最小杯的咖啡叫做“高杯”,容量是 12 盎司?

  Hint:阻止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顾客购买打折“小杯”咖啡的门槛,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小杯”的存在。

  Q53:为什么从堪萨斯到奥兰多的往返机票价格,比从奥兰多到堪萨斯的往返机票价格要低?

  Hint:

  1、 如果你是从堪萨斯城飞往奥兰多,你很可能是要去度假,目的地选择多,航空公司有着充分的理由用较低的票价,锁定对价格更为歌感的顾客 ― 也就是度假者——从而填满飞机上的空座;如果你从奥兰多飞往堪萨斯城,你多半是出差,或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出行。选择不多的买家,对价格不太敏感。因此,从奥兰多出发的旅客愿意支付的机票钱更多。

  Q54:为什么普通人连最简单的录像机的功能都用不全,但它却还是有那么多功能呢?

  Hint:

  1、制造商增加这些功能,是为了更有效地拉拢重视额外功能的顾客。增加一项新功能的大多数成本,都是固定的研发成本。

  2、由于生产最简单机器的边际成本并不见得比最高级机器低多少,消费者购买量简单机型也不会省多少钱,故在所有机型上都提供高级功能。

  Q55:为什么廉价航班的餐点收费(豪华航班一般免费),而豪华酒店上网要收费(廉价酒店则多免费) ?

  Hint: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两种服务成本结构上的不同。提供餐点服务的成本,大致上随提供的餐点数量而增长。但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成本,大体上却是固定的。一旦酒店安装了无线网络,允许其他客人上网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零。

  Q56:为什么不少游乐园里最受人欢迎的游乐项目前总排着长队,游乐园却并不对之额外收费?

  Hint:孩子到迪士尼乐园玩,买单的是家长。倘若乐园方面为了消除排队现象,对过山车项目顺外收费——就算每趟收 10 美元吧,不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很多孩子还是想要一趟又一趟地坐过山车,但坐了几趟之后,大多数家长肯定只能拒绝孩子的要求了——不是拒绝一次这么简单,而是要反复拒绝。这样一来,还有谁能带着愉快的回忆离开乐园?

  Q57:为什么顾客临时取消预订,租车公司不另收费,而旅店和航空公司都要收取昂贵的取消费?

  Hint:

  1、容忍顾客临时取消预订又不施以罚款,成本很高。航空公司每班飞机上会出现更多空座,酒店会出现更多空房间。对它们来说,要想继续经营,收取可观的取消费是必需的。

  2、顾客来租车,一般是搭乘了飞机,到达目的地,入住酒店之后。既然旅店和航空公司都要收取取消费,那么,一般租车的顾客,就有着强烈的动机按时取车——即便租车公司并不收取取消费。这样一来,租车公司就能够进免得罪被迫取消预仃的顾客,而酒店和航空公司的取消政策会使得这么做的顾客越来越少。

  【•在实际的产品(尤其是昂贵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珠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

  •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凡是具有规模经济生产流程的卖家,都必然会用到设置折扣门槛这一工具。对价格敏感的买家打折,同时无需对其他顾客降价,能推动生产者扩大规模,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在某些情形下,折扣门槛只不过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一旦你掌握了这种信息,就能享受到较低价格,又无需付出额外努力。

  •有时,卖方似乎有权索取较高价格,或是因为客人取消服务而收取罚款,然而,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他们并不这么做。】

  Q58:为什么许多超市 24 小时营业?

  Hint:

  1、营业时间长,能吸引到更多顾客固定到此购物。

  2、影响顾客到哪家杂货店去买东西的因素包括: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里和营业时长。大多数顾客会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而后大多数时间都到该店去买东西。商店有着强烈的动机要成为尽量多顾客的第一选择。

  Q59:为什么医生倾向于开过量的抗生素?

  Hint:

  1、患者相信,服用抗生素能加速自己的痊愈。一些医生拒绝用这种方式治疗不太严重的感染,但另一些医生屈服于患者的压力之下,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拿不到药,患者可能会另请高明。

  2、医生同意病人的要求,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单独的一张处方,并不会导致抗药细菌的出现。不幸的是,这种决定的累积效应,最终肯定会催生出更多带抗药性的有毒变异细菌。

  Q60:为什么妇女愿意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

  Hint:穿高跟鞋的妇女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

  Q61: 为什么冰球选手一致投票通过比赛必须裁头盔的规则,可要是让他们独立做出决定,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戴头盔?

  Hint:选手不带头盔滑冰,能增加球队获胜的几率,这大概是因为他能比时手看得更清楚,听得更真切。可不戴头盔的不利方面是,该选手受伤的几率也提高了。如果他认为提高获胜几率比个人安全更重要,就会放弃头盔。可要是其他参赛选手也这么做,竟争就恢复了平衡状态:所有人受伤的几率都增大了,而且没人受益。这就是戴头盔规则的吸引力所在。

  Q62:为什么零售商 9 月份就摆出了圣诞节装饰品?

  Hint:

  1、个别商店由于提前上架占据了有利地位,使得其他商家也会尽早让节日商品上架。

  2、但利用货架空间摆放圣诞节商品,意味着不能再摆放其他商品,提前到某一个程度之后,机会成本就成为突出的问题了。

  Q63:为什么公园树上长的樱桃很早就给人吃光了?

  Hint:

  1、专门种樱桃的农户,是在私人土地上种植樱桃树的,要是有人胆敢擅闯民地,采摘樱桃,必然会被告上法庭。

  2、在公园里,人人都有自由采摘樱桃,所以动机也就不同了。人人都知道再等久点樱桃的味道更好,可要是真等太久的话,树上早就没有樱桃可摘了。

  Q64:为什么平均分摊账单使人们在餐馆里花钱更多?

  Hint:虽然平均分摊账单既不公平又无效率,但它导致的损失一般非常小,又为众人聚餐带来了不少便利。(具体例子参见第五章))

  Q65:为什么高速公路独立的北行车道上发生了车祸,却使南行车道堵了车?

  Hint:到达事故现场后,往南行驶的司机们会简单地估计一下成本效益。他们减速慢行、仔细观察事故现场的成本只是耽搁几秒钟。一个人耽搁几秒钟的决定,会让后面的成百上千辆车都耽搁几秒钟。仔细看一眼事故现场的累积成本,可能会让每一名司机都耽搁一个多小时。

  Q66: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

  Hint: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

  Q67: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

  Hint: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暖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

  Q68: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Hint:

  1、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

  2、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

  3、 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时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Q69:为什么前苏联的解体使得里海鱼子酱产量锐减?

  Hint:苏联解体后,各国政俯无力再维持严格的控制,捕鱼人意识到,过去的做法在经济上行不通了。他们不捕捞鲟鱼,自有其他人去捕。

  Q70:为什么没有一流的营利性大学?

  Hint: 大体上,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比营利性机构更有优势,原因在于,它们的一部分收入来自可抵扣税款的赠款。所以,非营利机构能在每名学生身上花更多钱,而营利机构却只能以零利润来维持经营。

  Q71:为什么我们能租到影碟,却租不到书呢?

  Hint:

  1、政府有义务把税务收入用于扶持公立图书馆。

  2、由于书籍的流通时间较长,租书店索取的必要租书费要比 DVD 租凭店的租碟费高上几倍,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Q72:为什么马德里年度时装展封杀超搜模特?

  Hint:

  Q73:为什么私家车座位上必备安全带,而校车上却没有?

  Hint:

  Q74:为什么旅游船的防撞安全设备比汽车要少?

  Hint:

  Q75:为什么边开车边吃汉堡合法,但边开车边打手机却不合法呢?

  Hint:

  Q76:为什么出租车费要分为两部分,既有固定的起步价,又有变动的里程价,而不是直接收取较高的里程价呢?

  Hint:

  Q77:为什么有时侯岛上居民阻止陌生人使用私家码头是违法的?

  Hint:私有财产法准予业主对自己产业的用途享有极大的决定权。但这不是一种绝对的权力。佛蒙特法院认为,否定普洛夫一家人享有暴风避难权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普特南对自家码头享有绝对控制权所带来的收益。

  Q78: 有人非法占有一块土地至少 10 年以上,为什么法律却承认此人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Hint:此类法律称之为”占屋者权利” ( squatters right ) 或“时效占有法”。它们符合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贵重的房产闲置,不符合整个社区的利益。

  Q79:为什么员工一方面给支持工作场所安全管制的政治家投票,另一方面却总足宁愿选择工资较高、危险性也较高的工作?

  Hint:

  1、员工需要规章来保护,以免受掌握市场力量的雇主的剥削。

  2、与安全管制联系最紧密的,总是那些竟争最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一种安全机制是否能通过成本效益原则的检验,要看员工们是否愿意支付其成本。

  Q80:为什么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雇主允许成年人自愿加班而不支付加斑工资为非法行为?

  Hint:由于加班工资制造的障碍,大多数雇主只在出现意料之外的产能不足时,才要求员工加班工作。而这种情况走很少的。

  Q81:为什么法律禁止员工和雇主就加班工资问题达成互惠契约呢?

  Hint:与要求雇主限制工作场合安全风险的逻辑类似,个别员工可以通过工作更长时间,提高自己获得晋升的几率。

  【亚当 •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Q82:为什么马德里年度时装展封杀超瘦模特?

  Hint:苗条的模特穿衣服更好看,随着地位竞赛越演越烈,最终会迫使模特刻意养成有害于个人健康的饮食习惯,并给普通姑娘造成过度节食的压力。

  Q83:为什么美国大多数州都对儿童入学年铃有强制规定?

  Hint:在准许家长自主决定孩子何时入学的地区,孩子的平均入学年龄是 8 一 9 岁。但从集体的角度来看,如果所有孩子入学都较晚,最终将无人受益。

  Q84: 为什么汽车上必须安装儿童安全座持,飞机上却不用?

  Hint:

  1、一旦你在汽车后座上安装了儿童安全座椅,把孩子系在里面是不花成本的,因为后座总是有足够的空间允许你做这件事。

  2、而飞机上,必须多买一张机票才能把孩子用安全带固定在座位上,使得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安全保护太昂贵。

  Q85:为什么私家车座位上必备安全带,而校车上却没有?

  Hint:

  1、校车的座位排列紧密,又有能吸收震动的高靠背,是最安全的公路交通工具。

  2、如果把同样多的钱花在改善校车站台旁行人过街通道的安全性上,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Q86:为什么旅游船的防撞安全设备比汽车要少?

  Hint:

  1、所有汽艇使用者都会开车。最理想的安全设备投资标准是,花在安全性上的最后一块钱,能相应提高乘客的幸存几率。

  2、普通司机每年开车时间长达几百个小时,而船主一年花在船上的时间,尤其在北方,很少超过 40 个小时。

  Q87:为什么边开车边吃汉堡合法,但边开车边打手机却不合法呢?

  Hint:

  1、打手机比其他活动更叫人分心。

  2、假设立法者禁止司机边开车边喝咖啡、吃汉堡,快餐店的销售量就会陡降。实际上,不少运营商甚至还能通过耳机的销售赚取更高的利润。

  3、开车时吃东西,是社会对个人行为施加安全管理细则之前早就通行的做法。所以,在立法者眼里,打手机和其他可能存在风险的行为,就成了更诱人的目标。

  Q88:为什么出租车费要分为两部分,既有固定的起步价,又有变动的里程价,而不是直接收取较高的里程价呢?

  Hint:既有固定部分又含可变部分的收费结构,更接近大部分出租车的实际成本结构。这种收费结构降低了出租车的里程费,乘客无需为较长的行程支付高于实际成本的价格,使得乘客搭乘出租车行驶较长里程所获得的收益大于自己支付的费用。

  Q89:为什么从肯尼迪机场坐出租车到曼哈顿任何目的地,一概收取45美元固定车费;而在纽约市其他地方坐出租车,则按计价器收费 ?

  Hint:为了让游客和其他缺少经验的旅游者不必担心司机绕远路,或采取其他方式收取不公平价格,纽约出租车管理委员会时从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的出租车服务做了限价规定。

  【•针时任何商品确定并执行产权,都要求投入真正的资源。有时候,最终收益并不值得费这个劲。

  •强制执行产权的艰巨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以某种方式管理资源比其他办法更有效。

  •为个人有限利益服务的行为,往往会伤害到个人所属的群体利益。

  •亚当 •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Q90:为什么鸟巢里叫得大声的雏鸟最容易得到双亲叼来的虫吃?

  Hint:越饿的雏鸟叫起来声音越大。

  Q91:为什么生产商有时候会在平面广告和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参见电视广告”的字句?

  Hint:同样的广告费,花在好产品上比花在坏产品上带来的回报更可观。广告最多只能诱惑潜在买家试用该产品。如果他们试过之后确实喜欢,才有可能反复购买该产品,并将这种产品推荐给朋友,只有这样,广告才能真正得利。如果买家试用了一种产品,觉得很失望,那么就不会再买它,也不可能向朋友推荐。在后一种情况下,花在广告上的钱大部分就浪费了。

  由于厂商一般会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进行大量的焦点用户群测试,他们很明白哪种产品消费者会最喜欢。所以,要是生产者决定为一种产品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潜在买家可以合理地判断出,厂商很有理由希望消费者喜欢它。否则,厂商就不会花这么多钱给它做宣传。这样来看,不少生产者想要我们注意到他们的产品在最贵的媒体——电视——上做过广告,也就不足为奇了。

  Q92:为什么律师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比同等收入的大学教获更多?

  Hint:

  1、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开哪种车子,粗略地猜测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根据对方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来利断其潜在能力的高低,用在律师身上比用在教授身上更准确。

  2、教授们最重视的专业成就,并不因为他们在衣服或汽车上花更多钱就更容易实现。教授希望自己的论文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希望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能得到资金赞助。

  Q93:为什么经济学里有那么多数学公式?

  Hint:数学形式主义的步步升级,与学术性工作竞争越发激烈是相辅相成的。熟练地运用、构建成熟的数学模型,智力低下的人可办不到。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工作中提高了公式的应用程度,表现智力的临界值也逐渐提高了,并形成了竞争。

  Q94:为什么本应比大多数人都更擅长写作的人文学科教授,经常写出不知所云的东西呢?

  Hint:人文学科论文的塑造模式,类似于经济学论文的塑造模式。某一个教授往著述中插入个别非常用字词或表达方式,就能获取优势,给人留下有权威印象,因为他显然懂得读者所不知道的一些东西。这么做的人越来越多后,专业读者对“看懂”的标准就出现了变化,使得人文学科教授的专业著述跟日常惯用书面语大相径庭。

  Q95:为什么“接近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亲车便宜得多?

  Hint:

  1、一部分跌价,反映的是批发和零售的价格差异。

  2、由于制造和装配流程的不同,新车下线时,不同的车可靠性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可靠性上的差异.又因为不同车主保养汽车的差异而遭到放大。

  Q96:为什么澳大利亚电影在美国如此成功?

  Hint:口碑。仰仗本身良好的质量,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正面的口碑评价。

  Q97:为什么在棒球界,年度析秀选手的次年表现一般都不好?

  Hint:“二年生症候群”。

  Q98:为什么管理者容易高估批评的功效,低估称赞的作用?

  Hint: 实验表明,至少在某些环境下,鼓励性的管理风格比严厉的批评风格,更容易激发出员工良好的表现。

  Q99: 为什么商店会在窗口上张贴“导盲犬可入内”的海报?

  Hint:有些人可能看见商店里有狗,但没认出那是导盲犬,于是错误地得出结论:这家店根本没有严格执行“宠物不准入内”的政策。还有其他人可能会觉得,所有宠物一概不得入内不合理,因为这样会对失明的顾客造成歧视。海报本身的成本也不贵,就是些招贴画而已。即便它们只能创造的好处不多,张贴出来也是有意义的。

  【•在限信息下采取行动,比承担掌握充分信息所需的代价更划算。

  •“难于造假原则”,也就是说,倘若潜在对手之间的某个信号琴真实可靠,那必定是难于造假(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造假)的。

  •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只要意识到了既成偏见的倾向性,决策者大多能获得好处。

  •成本效益原则有时候能帮助我们理解表面上毫无意义的信息。】

  Q100:为什么大多数亚洲国家手机短消息的使用远比美国更普遍?

  Hint:

  1、短消息所需的带宽比声音信号要少得多,所以使用费也较便宜。除了日本,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比美国低得多,所以亚洲人更愿意选用短消息资费方案。

  2、在手机健盘上输入短消息,是一项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培养的技能。由于习惯了使用这一通信模式,不少早期的使用者虽然付得起语音通信费,但仍愿意继续利用这一功能。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十):所有的理所应当都有原理

  第一次感觉经济学与生活原来如此密切相关。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堆问题,看似都是理所应当,起码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而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神奇,不可思议,是我阅读完每一个例子的最初感受。

  作者提到说,经济学其实贯穿于生活,但是很多主修经济学的人不见得知道如何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去处理问题,一方面在于对生活的观察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就把知识放在脱离生活的位置上,二者都没有交集,何谈运用的道理。于是作者让他的学生尽可能的多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这本书中几乎所有的例子,都是学生们的总结。首先我必须说,对于这种形式,简直不能再适合进行理论的渗透学习。学习经济学的课程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本巨厚无比的书和一堆晦涩难懂的的文字图表,即使老师在课堂上有举出例子,那也是完全在跟着他的节奏去消化,一旦脱离老师的例子,我们便不知所措,因为我们没有被教育去发现,而只是被教育去接受。所以当我看到这么多理所应当存在的现象却被提出问为什么时,我很惊讶于美国学生在生活中思维的活跃,更钦佩作为老师敢于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是《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个启发,观察生活,向那些理所应当提出为什么。

  从读这本书开始我决定读完后不仅要有读后感,而且要有书摘。于是我先做了一个书摘,将书中每个例子后附的原理性的句子摘出来,不是为了去背诵,而实现反复思考,反复理解。经济学虽然可以用生活去解释,但终究是一种理论的总结,与文学作品不同,凡理论总会存在不生活化的晦涩的句子。我知道我读书是为了课余时间的充实,但是仅仅读过,当时泛泛的理解并不代表我已经懂了。在我做书摘的时候,有很多原理但从字面上我还是无法理解,我会去想这个句子在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列示,这之中又有很多我想不出又翻回去找书中例子的句子,这说明经济学一类的书,仅仅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留有印象是好事,那就不断去回忆,去琢磨,最终才可能真正理解而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但倘若阅读过一遍就算是结束了,时久假日,我所有印象的东西也不会再存在一丝痕迹,这本书对我而言,又是一本新书。

  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没有写太多关于内容的东西,毕竟不是文学作品,我没有任何情感共鸣亦或是情怀需要抒发,我把它当做一个教科书,从这个教科书中,除了应当获得的经济学解释,还有对于阅读经济类书籍的方式启发,以后我也会遵循这样的方式去将每一本我所谓的教科书变为自己的储备财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