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关心喜欢过的人了。
文 / 佩佩
一、问候。
前阵子网易云音乐年度总结,看到榜单的时候才发现,某天我把古巨基的《必杀技》听了161次。
像我这种贪新鲜没耐心的人,竟在一天里单曲循环了这么多次,当时应该是真的很难过。
那段时间好像是低潮期。
整日觉得压力很大,心情低落,发呆的间隙还会不自觉地流眼泪,可害怕别人看见,于是又赶紧用手抹掉。
而这些低落的情绪他都知道,却没有过一句问候。
那时他正在异国旅行,我们有时差,等了好多天,等到很晚,始终等不来一句“你好点没有?”
这大概才是循环161次的原因。
我心想算了,大概我也不过是他喜欢过的人,那就不要了不要了。
然后晚上又突然收到他的一句晚安。
于是白天积攒的帅气又一下子被抽光,想着再等一晚吧。
应了歌里开头那句:
“你近来又再有空。我在防备,别发功。”
你终于来问候我了,是刚好有空吧?
可是我好不容易才说服自己不再期待,你怎么能就这样,轻轻松松地,随随便便地,跑来问候我?
等了很久的问候到来时,却突然觉得,没有会更好吧。
二、分手。
关于分手理由,她是这么说的:“我真的很喜欢他,可是他说他不好,和他继续在一起会受伤的。”
“我就是觉得他好,和他在一起我每一天都充满动力。我是不是很没用。”最后,她这么问我。
继续在一起受不受伤我不知道,只是分手后她说了很多话,都很难过很绝望。
我觉得那个分手理由很低级很烂——
你说你不好,可是你先想到的是撇下我,而不是怎样才可以变好。
说分手总是比说在一起要难。因为先说分手,也就意味着先背叛了感情。
于是,为了不背上任何罪名,通过贬低自己的方式,故作为对方着想,总之不能说“我不喜欢你了”。
明明觉得你很好,明明很开心,不过你偏要说这都是一时假象,我也无话可说,总不能不识相赖着你吧。
至于你说怕我以后会受伤才提的分手,这种担心就不要了。
我只是你曾喜欢过的人,你又何必在离开前,还要说你是在关心我的未来。
三、前度。
很多人说喜欢过,在一起过的人不能做朋友。
以前我是不信的。
和某前度分手一年后,收到他的生日祝福,几条短信之后他问:“我们还是朋友吧?”我回当然。
高考前夕意外地收到他的很多鼓励,报志愿那段时间和家人意见分歧很大,闹得很不愉快,也多得了他的安慰和意见。
这样的关系一度让我以为:
分手后仍然互相关心,也不是不可能。
但某晚在朋友圈看见他秀恩爱,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不是余情未了也不是嫉妒,只是前度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当你盯着照片里对方的现任“嗯,是她啊”,心里却莫名其妙拧巴。
后来他和女朋友闹分手,跑来问怎么办。
当时是开学初,忙得焦头烂额,但收到微信后,出于朋友的身份,还是放下手头的事情听他讲关于她故事。
听前度讲现任的事情多少有些拧巴,有些细节听起来仍觉得不舒服,却又碍于朋友的身份得继续往下听。
那晚聊了很久,宿舍突然停水,我跑到别的地方快速洗了个澡,回来陪他聊到凌晨,猜测了一下女方闹情绪的原因,让他再试试。
再往后,听说他女朋友闹脾气,把他手机里的女生都删了,包括我。
这种突如其来的对待让人觉得那时候的关心都喂了狗,于是反手也拉黑回去。
但也奇怪,一直到彻底断了联系后,心里才突然生出这个人是前度的感觉,就觉得,往后他怎么样都不关我的事,也不值得我关心。
原来彼此间关心停止的那刻,才是一段关系真正结束的时候。
四、必杀技。
人对喜欢过,或者还喜欢自己的人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对方还需要自己的问候,于是自以为是地输出多余的关心。
《必杀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勉强接受了分手的结果,想要努力回到正轨,可是女生总说:“你为什么不找找我啊?”还夸男主“很上进”。
面对这些关心和称赞,他却几乎哀求着说:
“你以前从来就不相信我是上进的,放过我吧。”
“我低估了你,我练到再倔强也比不过你。”
甚至还说:“一关心我,已经等于再杀死我。”
听过许多相似的故事,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投出多余的关心,像一招招必杀技,不断把勉强戒掉过去的人往回拉。
这首歌的评论里有人说:“哪里有什么必杀技,不过仗着我喜欢你。”
一味地关心那些喜欢过的人,不过也是仗着对方仍然喜欢自己而已。
有意也好,无心也好,不要再做这种仗势欺人的事了。
最后。
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人。
于是,出于可惜试图去关心,去保持联系,却总莫名其妙地没有得到好结果。而等到后来也被这样对待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关心。
必杀技里唱:
“求你别说,仍能如良朋地对我。”
对于喜欢过的人而言,还要求用另一种好去对待彼此,是很别扭的。而最不别扭的方式,大概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点到即止。
仍然感激遇到你,但也别再互相靠近。
晚安。
今晚这篇有些冷酷,
你可以扫码回复“冬天”
给你一篇有点暖的推文。
插图 |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音乐 | 必杀技 - 古巨基
作 者 介 绍
佩佩
我很麻烦的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