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读后感
有时我很无力,尤其是面对一个伟大的人物。“伟大”这一词用得太滥,不伟大的人物被冠上伟大的名号;真正伟大的人物却总是被看小了。
人总只是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一面,却不愿意、或者不敢去直面事实。
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也许正是他们看见自己的渺小,并用尽一切能称之为勇气的东西不断地对自己、对人性、对世界进行拷问。面对这样的人,我深感自己无能又无力。
尤其是“鲁迅”这个名,早就在历史和文学上被反复提起和研究,这名已经有了重量,我区区一个小女子能对他说些什么?
但既然我有灵魂,我和他都有灵魂,我就相信在某方面我一定能对他有感。
最初开始阅读,我设想此书会让我看见鲁迅精神资源中的另一种角度、有别于一般的角度。但是阅读到最后直至合上书本,我发现我仿佛已经走进鲁迅的内心,真实地看见鲁迅心中不断在呐喊的“野兽”——他的灵魂。
我不知不觉关注的不再是“他为何如此伟大”,“他为何能写出如此的文章”,而是“他如何直面那些人性幽暗”,“他为何挣扎着无法释怀”,“他为何痛苦”,最终我发现我最关注的,是“他到底有没有出路”。
作者说是有的,但是鲁迅却拒绝了:“……他拒绝面向超验者进行“我”和“你”式的对峙,从而完成价值对历史的超越,自由对任性的超越,赋予意义的牺牲对一无意义的受虐的超越,而偏要依靠自我从历史中掘出价值,从任性中开出自由,从受虐中成全牺牲,其精神资源最终陷入一无所有赖的局面。”
作者反复强调,鲁迅常常关注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比如第二章提到:“可以这样总结,章太炎重佛教,鲁迅则不专重某一种宗教教义,他看重的不是教义学说,而是人对这种教义学说的态度,相比于信仰的内容,他更关注信仰的形式,或者更关注纯粹的信仰精神。”
鲁迅看透了人幽暗的本性,他以冷静、残酷的方式写下,而他看得那些部分,往往都是最真实、最血淋淋的那一面。其实,并不只有他一人看见,他只是其中一人。他能有千万种解释这一切的说辞,有最直截了当但是最肤浅的解释;也有最复杂但是最深刻的质问。
而他选择了后者。
这成就了他的伟大。他用最锋利的刀(笔)来刺透人性和社会,其实这刀早已刺透他。他是这样的人,是因为“……鲁迅思考的根本着眼点是个人的精神自由,是个人主体精神之确立,但对个人来说,此自由之获得与精神之确立,又和带有绝对性的普遍价值和宗教信仰的获得与确立息息相关。”
既然源于一切的根本在于一个人最深切的问题,要不是同样也逼问自己到这深度,又怎么能逼问这个世界呢?
鲁迅是“疯癫”的,因为他“想太多”。我想这样的想法一定也存在在当时看待鲁迅的人中(也许现在也如此)。几十年过去了,鲁迅的呐喊还有谁听见?大家恨不得把鲁迅身上和思想的每一部分解剖,细细研究,却再没有人认真地思考鲁迅逼问的那些问题。不只是制度、不只是文化、不只是精神,而是某些根深蒂固,超越国家、种族、社会的那些幽暗面。
要不,我作为马来西亚人,鲁迅提到的“中国人文化”的那些优缺,与我何干?我既然能感受到鲁迅的质问,不也说明他的问题不只是中国人,更是一些人性本已存在的幽暗。
但那些幽暗被鲁迅用如此残酷的方式切割之后呢?谁来使其复原?
鲁迅面对这些,他担起了上帝的角色,去试图拿起他拿不起的公义。他拒绝虚假的光明,但无形中也拒绝了真正的光明。或许也是黑暗实在太浓重,要再去想象有一道光能够割裂这些黑暗,需要的就不仅仅只是对未来的期盼,而是当下的信心。
鲁迅选择什么?作者认为,“鲁迅激烈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形中却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向超越”方式上——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对话式超越”方式迴异。”,又说:“……他以杂糅并置的“拿来主义”策略,拒绝了基督教文化中能帮助他战胜黑暗、更新自我的可能途径,悬置了耶稣受难的神学意义,到头来,又不得不面对虚无、黑暗和绝望的新挑战,对受苦的美化和对自我的神化,在往前走一步就会重新走向受虐和虚无。”
所以在我最关注的问题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像一道门,相信它你便推开它,走进去也许是一条路,也许是万丈深渊。鲁迅最后选择什么?
一个人担负上帝的责任太久,就会渐渐忘记自己其实只是个人。审判和公义是上帝的工作,这把刀除了上帝之外无人能拿的起。你拼了命想要拿起,最终只会一再验证自己的无力。鲁迅会不会也是同样感觉无力?
前两周我到青岛游玩时去了鲁迅公园,里面有一座鲁迅的雕像。雕像里的他昂首,望着前方,凌厉的线条、冷硬的石像。鲁迅“冷酷”如此,恰是因为他的心还没死、他的灵魂还在寻找真理的归宿。
鲁迅啊!现代人还有谁听得见你的呐喊?
无人听见了,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
所以你在这里,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罢了。如果他们真的敬仰你,就会逼问自己,问那些曾经也困扰着你、使你痛苦和挣扎和问题。
但是他们不,他们只想活在一个你最鄙视的虚假泡沫当中。做着美丽的、缥缈的梦。你已死了,但是对灵魂的逼问从古至今从没停止。
人啊!不要因为呆在黑暗中太久,就忘了其实有光。
光来了,黑暗就消失了。
黑暗在人心之中,因此光也要由信心之眼来看。
若是真光,不但要使我看清黑暗,更是在真光中,我才能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