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保假死,妻儿溺亡:逼死她的不止是她的丈夫
1
“语言暴力是种说不出的苦,它留下的是看不见的伤痕,是一具看似完好的躯壳,和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
周末,微博上一直在讨论一桩骗保假死妻儿溺亡案,结局比欧亨利的小说还出乎意料。
一名女子思念“亡夫”携儿女自尽,遗体捞出的第二天,丈夫竟然现身了。
一月前,女子戴某的丈夫何某驾车失踪,车在河中被发现。
何某为躲避十几万网贷,购买了赔偿百万的人身意外险,为骗保伪装坠河假死,妻子戴某花却信以为真。
丈夫死后,婆家人指责她“克夫”,“乱花钱”, 四处说她精神有问题;
公公让她出去打工养活两个孩子,走之前必须签下一份协议,保证会按时寄回生活费;
可怜戴某在绝笔信里,本应该充满血泪的控诉,却显得那么委屈,那么小心翼翼低声下气,可想而知她生前该过得多么苦啊!
真正害死她的,除了她那愚蠢至极的丈夫,还有婆家的一群人,舆论真的能活生生把人逼死啊!
丈夫“死了”,本应得到丈夫家人的鼓励和支持,现实却只有“二哥们”的冷嘲热讽和恶语相向。
可怜的女人,在她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被善待过,死了更不会记得她了。
甚至可以想象, 也许过不了多久,她的婆家人就开始给她丈夫张罗着新媳妇,最后还有谁会记得她?
他们只会轻蔑地说她“玻璃心”,“承受能力差”,“说两句就受不了了”,殊不知自己的语言暴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刃,一下、一下地刺向这个女人。
语言暴力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的、血肉模糊的创口,却能拳拳到心,杀人无形,比肢体暴力更能击垮一个人。
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每天都有关于这个学妹的传言:混迹夜店,跟很多男人上过床,甚至还有传言说她怀孕了。
初三当时要面临中考,家长管的严平时没什么乐趣,于是这些似真似假的八卦成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事情越闹越大,传的有鼻子有眼,老师听说后也信以为真,找这个学妹谈话。
家长们也纷纷用鄙夷的眼光看向她,警告自己的孩子不准和她来往,甚至还有外校的学生组队来围观学妹。
学妹极力否认,但毫无作用,她的解释就像一颗投湖的小石子,激起一丝波澜,转瞬就消逝不见。
后来听说这个学妹被逼得转学无果,辍学没有再读书了。
其实仔细想想也知道,最开始的流言无非是一群小女生嫉妒这个学妹漂亮,随口胡诌出来的,最后却任由不辨是非的群众发酵至此。
《乌合之众》里有句话: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理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还记得那个歌手乔任梁吗?
今天10月15日是他31岁生日,他本应和自己的朋友、家人、粉丝或是女朋友一起愉快地度过这个日子,实际上他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
16年9月,乔任梁离世的消息刚传出来,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说他在家玩“SM”致死,*时被塑料袋捂住口鼻,窒息死亡。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流言,而人心,则是肥沃的土壤。流言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迅速生长蔓延。
造谣的人张张嘴,爱他的家人朋友还有粉丝,辟谣却要跑断腿。
有时候,毫无根据的言语可以轻易地摧毁一个人,哪怕他生前做过再多的好事。
不要为了一时的痛快,而去对一个不相关的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3
看过一部电影《搜索》,讲述了一件公车上没让座的小事,蝴蝶效应般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最后社会舆论把一个鲜活的生命逼到绝境的悲剧故事。
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句话或许不算什么,但积毁销骨,众口铄金。
生活中也总有这样的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凭自己的猜测擅自下结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不要凭借想象去随意评价别人的人生,别人经历的,也许是你永远无法体会的。
一句温暖纯良的鼓励,远胜过哪怕无心的恶语。
愿你我善良。
共勉。
-END-
? 暖心 | 这个世界在偷偷爱着你……
? 治愈 | “你…要不要做我女朋友?”
你的每个赞,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