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不后悔没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从不后悔没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2018-10-18 12:00:10 作者:云晓 阅读:载入中…

从不后悔没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房子不等于幸福,这个价值观中国年轻世代里已经是共识

  改造出租房,在喜欢地方弄个小院......这种不执着经济回报重视内在感受品质生活观,已经愈加成为主流

  尽力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活得心安一点,这几乎是每个人心声

  然而这也是一门历练身心学问

  本期分享者,是3位“漂泊的租房人士”,来探讨关于幸福感、理想家的思考

  编辑|云晓

  我想要活得干净,是我自己 」

  

   祁祁

  45岁 老家具收集者 东舍老家具创始人 成年以前搬过八次家,成年后搬过无数次家

  2003年,我朋友和我说,你做那么多年生意,连个房子都没有。

  当时没有什么房地产市场,买房子也很容易。我身边一个朋友买了十多套房子,我一点都不动心。

  我觉得买房子是个投机事情,这种事情我干不了,我不踏实

  在我眼里,做事情,做生意都要有一个态度,就是种一颗种子慢慢培育然后得一个东西。投机的生意看起来可能聪明,但将来一定会出问题

  现在大家都说泡沫经济,其实这个背后是人整体欲望膨胀导致的结果社会出现问题我们人人有责,我们都在共建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往经济泡沫里扔了洗衣粉

  我也问过我自己,我的幸福感,安全感,我的生命力是否跟拥有一套房子产生必然联系,是不是我真的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去投注在一套房子,甚至是许多套房子吗?

  答案否定的。

  我个子小,睡觉也就那么大点地方,吃也就吃那么点东西,我不需要那么多来显得我怎么样,活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当房子成为欲望的象征,它就是在压迫人,那它就成了乌龟壳,成了负担

  况且很多房子的建造品质也不敢恭维,租房子多好,随时抬腿就走,没有挂碍。

  第二个是所谓没有房子的漂泊感,其实我是喜欢这种漂泊感。承认自己喜欢这种带点流浪意味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跨度

  92年,我还在上大学,遇到一个意大利人,一个八岁就成了孤儿古董商,他是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个人,长大后他自己去学了建筑,四处流浪。

  也在那时,我认识了更多这种老嬉皮,他们中有两人结伴在海上漂流了十三年才重新回到陆地

  当时他们劝我退学,我觉得他们都疯了吧。

  到现在,才明白他们是对的,如果你没有真正去做让你有激情,有热情的事情,那就是在消磨时间,就是在逃避成为真实的自己。

  这些年来我一直做老家具收集,全世界到处跑,那种大件的家具处理起来也不容易,但我特别享受这种生活

  现在租了一个2000多平的仓库放老家具,我知道每一件老家具的由来,每一件家具身上都有历史,建筑,民族艺术,是一本又一本的书,在这个仓库里面我办过派对,做过展览.....

  这个世界上有无穷尽的美,人类大自然创造力无边无垠,我们没有人,没有任何空间能真正占据这些美,这些珍贵;只能在有限生命里认识到这些无限,传递这些无限,珍惜彼此相逢的一段。

  我租房子也是如此,算算最短的租了一年,最长的租了五年,但是不管租多久,我都会认真真的清理打扫,认认真真的把房子变得更好,哪怕只是刷一点油漆

  到现在也算租房半辈子了吧,每一个租过的家的照片我都留着,未来也会一直租下去,我乐于遇见每一个短暂的家,觉得每次搬家都可以轻装一次,创作一次,扔掉许多不需要的垃圾,又是一副新面孔

  好好对待每一个居住的地方,因为这关乎我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是否幸福,是否有创造力,是否能给我更好走下去的动力

  我觉得不管是人,还是住的空间,都应该是踏实,干净整齐,应该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 认定自己幸福的能力

  在哪都能过得不错

  

  朽木牙

  30岁  朝九晚六的上班族 

  一直租房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一上班,一进公司就把生活忘了,但是一下班就把工作给忘了。

  做任何事情都好好对待,都有足够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好,能过好,这算是我对待工作和生活一贯的态度。

  最开始我和先生两个人租在北京西三旗的一个小阁楼里住了一年多,后来又搬到别人的自建房,是个30多平的小两居,觉得是个自己的家,就开始捣腾了,把天天出差的工程工作也给辞了,换了个轻松点的工作。

  空余的时间就用来做饭,烤饼干,拍美食照片,做蛋糕,办家宴什么的。

  身边也有不对路的,我看落叶了,觉得秋天来了可美了,结果别人说太冷了,都该穿秋裤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就成了,所以我一直乐在其中,少有烦忧时候

  早些年时,家里人觉得租房不稳定鼓励我们买房子。

  其实是有机会买的,但是仔细一想,是生活的质量重要还是一个空壳子重要?

  为什么说是空壳子呢,因为买房子意味着经济负担增大,一背上这种负担,我怕我很难再有闲心享受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

  如果房子里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没有充满朝气柔软心境,没有可以期盼的未来,那样的房子住着到底是负担还是享受呢?

  其实人生幸福感来源不是房子,不是某样物件,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我住的地方虽然偏,但靠近凤凰岭,一年四季都特别美,我时常去采点野花回家,或是拿着相机去拍照片。

  无论是春芽,还是落叶我都感到很快乐

  在现在这个公租房里已经生活四年了,周围的邻居都挺好的,就连广场舞大妈我看着都挺亲切

  很多人觉得租房漂泊,上班苦,时间少,我从来不这么觉得。

  上班可以磨砺自己,漂泊其实也是自由的一种,有时间的可以去旅行,那上班族简短的时间也可以做不少事,只要持久,享受其中的做,大抵都能做得不错。

  虽然一直在租房状态,但我埋头自己的爱好,打磨出了不少技能,时常去餐厅吃饭,吃一次回来自己就能做出来,朋友们尝都觉得比餐厅做得还好些。

  摄影拍到现在,虽然还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状态,但已经有不少商拍找过来,也在考虑,未来去租个郊区的小院子,给自己的爱好腾出更多的培养空间。

  说到底,我一直认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过自由,自主,自在的生活。

  从不后悔没有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吾心安时处处处是吾乡 

  

  云晓

  25岁 写作者  在父母家里从未连续住超过四个月 一直在外租房

  这是住进新出租房的第十几天,榻榻米还没铺完,灯还没有换,厨房说到底只是一张朋友送的老柜子,已经脱了皮,但还算好用

  最起码上面放一只38升的烤箱后,还有空地放我那块手工菜板,外加放个小电炖锅,炖一锅红豆芋头糖水。

  收拾得算是慢的,我也不急,我在等,在观察

  观察这个小出租屋,它几点进阳光桌子摆在哪个位置看苍山最好,甚至矫情一点说,我想和这房子发生点心理上的共处气氛,我像它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一部分。

  后来我发现,早上适宜写作,因为阳光会从东北方向的门涌进来,它的位置不偏不倚,刚刚好落在身侧,温暖得恰到分寸,不至于晒晕了头而无法思考。

  下午时分,阳光会从西面照进来,适时大半个屋子都在阳光笼罩之中,适合懒洋洋的看书,或是听着爵士乐,瞎晃悠身体,烤烤蛋糕饼干。

  夜晚,最近我刚为夜晚买了两支酒。因为到了晚上,周围的邻居会看八点档的电视剧房东女儿会时而活泼嬉戏,时而哭闹。

  在我听来这些都是人间落了烟火圣经和佛音,所以我想自己喝点酒,或写写不成器的思绪,或静坐,慢悠悠的在这些声音中遨游。

  我舍弃了许多物品,但也还在自己写的两幅字中间纠结,是在空墙上贴“完美安详单纯自足”,还是“悦心”合适,至今尚无答案。

  过去我也租过不少房子,农民200一月的自建房,5000一月的设计师公寓,300一月的合租床位,4000一月的一居室......

  无论那房子收拾得如何规整美丽,发生了多少故事,都无法称为完美安详,单纯自足,或是悦心。

  我是租房一族,也是在外奔波的一族。但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我今年才确切体会到的。

  得益于靠写文章做点编辑工作,有经济收入同时行动也自由,今年上半年我提着箱子,四处飘荡,没干什么正经事,做了几个月的山区志愿者,在不知道是哪的路上颠簸了一段时间,乡下的亲戚家窝居了一阵。

  在山区做志愿者时,那里有一个由粮仓改建的小茶室,我时常去那里写作看书喝茶。

  一日没注意黑夜暴雨都齐齐到来,夜越深,雨下得越烈。

  风吹得小茶室晃晃悠悠,总感觉要倒了似的,茶室外的树木譬啦作响,听那声音,山中应是吹断了不少树木,不时还会有奇怪的声音撞击茶室的小门,看来是有人类之外的生物出来游荡了。

  我出不去,我知道也不会有人来接我,甚至于世上无人知晓,无人关心,有一个人,处在世界的角落,那里电闪雷鸣,狂风不止,她在那蜷缩着身体瑟瑟发抖。

  但在感到害怕的同时,内心却涌现出一种宁静愉悦,那是一种和恐惧孤单脆弱融为一体的愉悦,这些情绪令这个夜晚具有丰富层次感,一层层品尝下去内心甚至于涌出一种欣喜

  我不感伤无人接我走出这场暴风雨,我不在意无人知晓拥抱我这粒微尘,我在风雨之中是如此快乐,是如此自得

  我在小茶室里轻轻的哼歌,为风雨和声,在黑暗中拿着笔在纸上瞎涂乱画,摸着被小虫子咬的伤口数数,这种快乐持续到后半夜,倦了,像折叠伸展架一样将双腿合拢至上衣之中,倒在茶室的地上睡了半夜。

  第二日阳光灼人,我爬出茶室,风雨似乎从未到来,万物都在光中生长世间无一样不美,我快活的摘了些野花带走。

  到现在这种心安的感受日益茁壮,我时常思考起“吾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来。

  深觉这句话应该这样解读“吾心安时处处是吾乡。”

  安分成两个层面来看,与自己的关系,对待自己应有一种温柔理性修养

  温柔是在任何境地之下都能给予自己安慰包容,能给自己找到快乐,看到令自己平静冷静的空间。

  我喜欢汪曾祺,他说”想做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过。”

  我真是厚脸皮,到了我这里,却想加这一句“我开始温柔的对待自己,由此学会了怎样温柔的对待世界。”

  理性的修养,我愿用原研哉的话来解读“对”生“的认知愈加深刻,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可以顺利度过晚年,有工作能力,积极主动地生活,这将是不可或缺的修养。”

  另一个层面,是与空间的关系,这个空间毋宁说是家,因为随着人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更明白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家属于这个自我的空间愈发看重。

  家,不应该是经济发展工具,不应该是租房或是买房来粗暴分割的生活状态,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物品堆砌,满足需求,而在于“启发生活智慧。”

  它在满足舒适的同时,能让人的隐性需求得以发展,比如看书,打磨爱好,跳舞,烹饪等等,它具有外部场所不具有的诸多可能性

  它是允许身心独立的场所,思绪可以自由的审视当下,去往过去和未来,生命向上的尺度,无非就是要从各种规则标准伦理混沌状态中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家是这个尺度的基石

  它是可以退后的地方,允许生活的伤口流血复合,允许生命的脚步放慢,允许等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也不觉慌张有愧

  真正能给出安心能量的不是一张房产证,而是自己。

  本期编辑:云晓

  留言互动

  租房行为从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看,总是被加诸灰色色彩,但其实剥开这层灰色的表壳,里面充满着生机勃勃的色彩。

  欢迎留言,说说你以前有过、或现在正过的——租房下的生活。

  -END-

  推荐阅读

  浮世里心好累,怎么过能好过

  你最需做的,是穿越身体的迷雾

  努力有度,给留白让条路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紫悦咖啡日常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