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穿着“暴露”的日本相扑队员45年前首次访华,上海人
这些大“块头”的相扑队员是怎么坐进这一辆辆轿车的呢?陪同的翻译中有一位姓巫的人,恰巧是居住在我家楼上的邻居。后来,这位翻译解答了我的“好奇”:原来,为了让这些大“块头”能顺利地坐进轿车,有关单位拆除了部分车内座位,使得每辆车成了“特殊”的车,相扑队员才能“舒适”地坐进了车。
那时候,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相扑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听说过,且根本不知道这相扑到底是个什么运动?
相扑队到了北京公演后,人们才第一次看到了相扑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来相扑队员“块头”很大,每个队员都起码有二百多公斤,穿着“暴露”,下身只系一条兜带,力士束发梳髻,近乎赤身裸体上台表演。表演起来像中国的摔跤,当然人家是有专门规则的,而且表演时极有礼仪。
那年头,国家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许多人思想还一时半载接受不了这种穿着“暴露”的公演,所以,当时能到现场去观看公演的人,多半是有组织的去观看,你想买票观看还没票可买呢。 笔者幸运的是,当年有机会与这批首次来华访问的日本相扑队员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也近距离地领略到了他们的“风采”。 当时,笔者还是一名少体校的小运动员,每天在虹口体育场(现为虹口足球场)训练。3月的一天下午,教练告诉我们,等会有个日本相扑运动队要来访问,要大家做好准备。遇到他们要不亢、不卑、有礼、有节。当时虹口体育场是个对外接待窗口,凡是外国运动队来上海访问,基本上都要到虹口体育场参观访问。虽然我们都是小运动员,但因为接待外宾多了,也多少懂得一点礼节,所以也没特别在意。 说实话,虽然没有特别在意,但心里还是感觉有点好奇,因为从来没接待过相扑队员。当天下午2点多钟,虹口体育场司令台(当时又叫15号看台,因为四周一共有14个看台)前广场的大门打开,公安人员(现在叫交警)将东江湾路上的各种车辆拦至靠边,从市区方向来的轿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了虹口体育场。笔者停下训练,细细地数了一下,竟有41辆之多,这架势在当时可谓空前,场面之大,笔者记忆中还头一次见到。 相扑队员走下轿车,个个“块头”大到“吓人”,我们这些小运动员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大“块头”的人,感觉像“外星”人。他们参观的第一站便是我们的篮球场。教练让我们列队鼓掌表示欢迎,随后我们便开始正常的训练。这些相扑队员有的拿相机拍照,有的手拿微型摄像机在拍摄。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 当时感觉很好奇的是,这些大“块头”的相扑队员是怎么坐进这一辆辆轿车的呢?陪同的翻译中有一位姓巫的人,恰巧是居住在我家楼上的邻居。后来,这位翻译解答了我的“好奇”:原来,为了让这些大“块头”能顺利地坐进轿车,有关单位拆除了部分车内座位,使得每辆车成了“特殊”的车,相扑队员才能“舒适”地坐进了车。 日本相扑队员参观时,还饶有兴趣地和我们玩起了投篮,但由于他们不是专业出身,投篮的准确性肯定没我们这些天天训练的小运动员准,所以投了几次,他们也就“败”下阵来了。 这是日本相扑队第一次来中国公演,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亲眼看到日本相扑是怎么回事。而笔者能面对面接待第一次来华访问的这些大“块头”,也实属意外。2004年,时隔31年后,日本相扑队第二次来上海访问。虽然走到哪里,依然受到巿民们的欢迎,但已经没有了当年我们所感觉的那种好奇心,毕竟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中国老百姓的观念和眼界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本公众号和上观APP海上记忆栏目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朝花时文”上月热读文章:
王春鸣:好看的皮囊背后
奚美娟:一位让我在想象中怀念不已的前辈艺术家
于文岗:这是个嘚瑟的年代吗?
唐吉慧:醇香过心,人生艳丽
詹克明:关于绿萝的无言大义
陈鲁民:鲁迅还很“值钱”
何永康:在秋雨里想起余光中
王坚忍:啊,想起那些年的橡皮鱼
这是“朝花时文”第1376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