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讲台……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血染的讲台
文 | 丁小村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曾经亲眼目睹一次流血场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这让我记忆深刻——认识到一个教师面对的复杂情况,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一个未知的情绪爆发点。
当时一个比我大些的学生(大概十六七岁),突然在教室里对老师爆发了情绪,拿出一把刀子对着老师动手:这位老师可能也有点儿功夫,学生持刀,没伤着老师,在搏斗中,反倒是把自己手腕上的血管给割破了——全校学生涌出教室,看着这位同学的手腕被老师用手帕裹着,鲜血淋漓,往医院送。
过了好些年,我见到这位当年流血的同学:桀骜不驯的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既没有混成黑社会的老大,也没有变成地痞流氓——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天奔忙于镇上和家里,打些零工,为孩子上大学攒钱。
湖南沅江一位47岁的鲍老师,因为教训学生几句,几分钟之后就倒在血泊中:这位他生前比较钟爱的学生,对他下了杀手,刀刀见血。
我的一位读者朋友一大清早给我发来这条新闻:丁老师,我是基层教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无比惨痛,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他希望我为此写点什么。
我为这位读者朋友点赞:他完全没有陷入教师群体普遍的情绪化语言,他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怎么啦?这叫一针抵达社会的神经——孩子是我们生出来的,骂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其实什么事也不顶;骂孩子的家长,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杀人恶魔?
我对网络上那些煽惑性的表达没有一点兴趣:表达了你的悲痛,但解决不了你的隐痛;表达了你的绝望,你明天还得继续生活;表达了你的愤怒,却抹不去你的忧思……不管是教师还家长,是行业管理者还是社会权利集团,都需要反思的,恰恰是这个行业的问题,而不是一股脑儿把所有根源,都归结给教师、给家长,甚至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
我的一位好朋友,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春暖花开,和几个男女同学,跑到学校的花园里,在一树烂漫的春花下边拍照。这位好朋友给一个女孩子摘了一朵花,刚好被一位老师看到。这位老师勃然大怒,当场就把这位好朋友训了一通:话说的严厉,听起来十分伤自尊。一伙少男少女,本来十分好的心情,顿时被败坏了,这位好朋友觉得很是丢脸,十六七岁的男生,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更何况是在女孩子们面前。
我这位好朋友过了十几二十年,还十分怨恨这位老师。这件事令我深思,这让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太不容易,你并不知道你善意的批评带来的后果一定是美好的,你也不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产生的结果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效果。
教育是人文工程,并没有谁可以设定最优程序,以便达到某种良性结果。这意味着:有很多随机发生的事情,也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培养一个人工智能,只需要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团队合作;但培养一个优异的孩子,往往来自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呵护、教师教导甚至还有遗传基因的无数综合因素。
人文工程有着如此复杂的内因——我们的教育体系却日渐走向机械化、程序化,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人不比机器,不能设定程序,在此过程中,谁都可能有随机性:教师随机性的训话,可能引发学生随机性的暴怒反弹……结果,引发血案,对于双方都只属于随机性的结果。
我无法理解那位好朋友二十年对于一个老师的怨怒,因为人和人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情,人在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有不同的情绪——我的一位教师同事,下午喝了点儿酒,进了教室就对一位学生大发雷霆,当着全班学生骂了半天……不但是这位挨骂的学生,全班的学生都蒙了——事后成为一个笑话。
实际上这并非笑话,有时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去年湖南省某县的一位教师,因为喝了酒,进到教室就训斥自己的儿子,这孩子受不了自己父亲的羞辱,当场去跳了楼……
▼
每一个人对于他人,都是一个未知的黑箱装置。
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彼此是对方的黑箱;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儿子,彼此也是对方的黑箱;乃至一对情人,他们彼此也是对方的黑箱……你不能认为你彻底了解了对方,总有些你无法掌控的,哪怕对方是你的爱人。
基于对人性的考量,教育作为一个人文工程,从来都包含了很多无可预料的东西。善良的出发点,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结局;美好的设计,不一定产生优异的结果。这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完全违背了这种基本常识——
管理部门对老师的规定无数多,把教师这个职业规范为一个产业工人:完全忽略了他们不仅仅是教育机器,也是活生生人。
教育成绩考量方式简单而粗暴: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人文教育,重管理模式而忽视师生关系,只看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完全分割:教师变成教育机器,学生变成作业机器,社会却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学生和教师在小环境的无比单纯,和社会大环境的无比复杂,形成了荒诞的对比,结果是,学校类似于一个虚拟世界,脱离了时代和社会大环境,往往在现实的阳光下猝然瓦解,经不起半点风雨。
…………
孔子说因材施教,是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因素,给予不同的对待方式:他们有不同的性格,有千差万别的情绪,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因素……一个教师可能无法照顾到这么多方面,但要尽可能去照顾。
与此相矛盾的是我们的教育机制:越来越标准化机械化,在这种教育机制管理下的教师,用标准化的方式去管理学生,结果与因材施教大相径庭。某种角度讲,我们是在制造机器,而不是在教育人。
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机制,早就脱离了这个文明原则。
▼
这表明了教师和学生的第一层关系:敬。你必须敬重你的老师,就如同天地父母。这种敬畏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在情绪催动下,表现太出格。
学生和教师的第二层关系: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敬他如父母,他爱你如子女。
学生和教师的第三层关系:执。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因此师生教育与被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和持守真理——小而言之,你在成长,目的是做一个好人;老师是为你掌灯指路的人,带你走向好人之路。学生可能犯错误,老师也不能避免出过错——只有彼此认识到自己都不是全正确的,真理才会成为终极目标。
这三层关系,体现的是教育作为人文工程的灵魂。失去了这个灵魂,我们的社会必将受到惩罚——
血染的讲台,流血的是教师,流泪的是家长,更该疼痛的,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充满了危机的社会机制。
-The End-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就是将我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一个年轻女教师的遭遇
◆东坡的惠州: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突破三重底线,衣冠必变禽兽……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言(微信号—dxcn916)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苹果用户想赞赏就按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