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介石身后名:由神到鬼再到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蒋介石身后名:由神到鬼再到人

2022-04-03 20:37:48 作者:国手张 来源:搜狐历史独家策画 阅读:载入中…

蒋介石身后名:由神到鬼再到人

  蒋介石身后名:由神到鬼再到人

  搜狐历史独家策画

  4月5日是蒋介石逝世的日子。蒋介石过世之后,一度也被认为是神圣性的人物。2000年之后,蒋的地位下降,基本可以说是“从神变成鬼”。而现在在台湾,对蒋介石的评价基本回到正轨,不会将他神格化,也不大可能做到完全丑化,没有过去那样民族救星世界伟人的推崇,也不大有完全不理性的强烈批判,只是将他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来看待。

  

  蒋介石治台:被神化的独裁者

  以威权统治确立个人崇拜

  用温和土改和地方自治赢得基层稳定

  蒋介石在台湾采用了相对和缓的、和平的土改方式。在具体程序上,首先推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使农民完全摆脱旧式租佃关系、成为拥有土地的自耕农。然后实行“耕者有其田”,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和兼顾地主利益的基础上,采用温和手段,使农民获得土地。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民党与农民的关系,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都是选举时国民党的铁票”,“减少了土地分配带来的社会动荡”,有些地主成为了“现代资本家”。在政治改造方面,推行地方自治,“为了淡化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本质,蒋介石还提出要找少数有影响的非国民党人士出来选举。”如此,蒋介石扩大了国民党治理的基础,保持了基层政权的稳定。“此后国民党对选举的控制力日渐薄弱”,这也是此后国民党面临着进一步放宽政权的缘由。[详细]

  发起革新运动传承传统文化

  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突出“复兴中华文化”的口号,并将其发展成为一场范围大、持续久的政治运动。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使台湾保持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出版了一大批传统文化的著作,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对依靠传统文化恢复社会秩序具有一定功能。进入70年代后,蒋氏父子发起的革新运动,使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当国民党已到了不变革无以生存的严重关头,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主导的这场革新被成为“革新保台”。这场运动使蒋氏父子基本上完成了权力的交接,而且确已改造了不少适应岛内政治、经济发展并且日益成为革新阻力的僵化保守的制度和官僚阶层。[详细]

  “光辉”形象进入小学课本

  小学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课文往往会牢牢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以至影响一生。据光明网刊载,大陆知名作家叶永烈最近撰文称,在台湾,我很偶然看到蒋介石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在大陆叫语文课本。几乎在每一册国文课本里,都有颂扬蒋介石总统的课文。今天看来,这些课文早已落满历史的灰尘,但是透过这些课文,却形象地勾勒出在蒋介石的“威权时代”,台湾的小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详细]

  陈水扁跳梁:蒋是“鬼”非“神”

  台湾人曾视“老总统”为圣人

  在很多台湾人眼里,蒋介石是“老总统”,是一个风格朴素富有威望的人。要是我们知道台湾具体负责土改的就是这边认定的大战犯陈诚,恐怕还要更加惊讶呢。可陈诚这个在林彪面前完全不会打仗的将军,就是因为做了如此德政,今天还被一些台湾老年人称为“陈诚伯伯”。多年以后,我们才明白,当时台湾也是在搞个人崇拜,那时很多台湾人对老蒋的看法近乎圣人。[详细]

  从“大救星”到“刽子手”

  “台湾民主化之后,不但领袖崇拜被停止,蒋介石的负面也终于有机会被提出来”,所以针对“如何评价蒋介石”的问题上,台湾社会曾经历过“民族大救星”到“刽子手”的尖锐对立。相对于大陆对蒋的评价越趋“正面”,台湾岛上,民进党当局主导的“去蒋化”运动,却将蒋越来越“矮化”。先是军营内100多座蒋介石铜像陆续被拆除,移到蒋介石灵柩所在的慈湖。接着高雄又拆除全台最大的蒋介石铜像,并将“中正文化中心”改名。民进党方面还提出要把台北“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并且拆除围墙。[详细]

  “从神到鬼”背后藏政治图谋

  民进党“执政”后,陈水扁眼见国民党怠惰没有为两蒋父子建构历史定位,趁势清算蒋氏父子遗留的政治资产,以政治审判方式取代历史裁决。其实陈水扁的政治操作完全是消费历史,以挑起族群仇恨的模式,取悦于深绿选民。深绿历史学者屡屡以各种未经查证数字,直指蒋氏父子屠杀台湾人民,将历史问题政治化,对人民进行洗脑,陈水扁自然可以振振有词地“批蒋”,其目的是将“批蒋”转化为全民运动,以凝聚民众的选票,打击国民党选情。陈水扁的“批蒋”,也感染谢长廷。谢曾脱口而出说,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期间总共屠杀人民多达120万。此事在当时曾引起台湾民众的震撼。[详细]

  “蒋公”渐渐淡出台湾人记忆

  蒋介石更喜欢自己慈祥老人的形象

  百分之九十五的时候,蒋介石穿的很简单,一般是没有军衔的制服或黑色绅士长袍,头戴一顶软呢帽。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穿得像一个谦虚的学校老师。他吃简单的宁波菜,即使在宴会上也是如此。他读唐诗、孟子,也喜欢美国电影。正如人们注意到的,他会拉着夫人的手。在极少数的场合,他会忍不抽泣。他有脾气,年轻时是个坏小子。但人到中年,在非正式场合拍下的照片里,他的脸上有温和的微笑。在台湾,很明显,他更喜欢自己那个慈祥老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我们在台币上看到的面容,他微笑地看着我们,背后是台北中山公园里他的大雕像。[详细]

  学者:老百姓有知情权

  作为个人好恶,杨天石并不喜欢蒋介石。他之所以潜心研究蒋介石,乃基于三个需要,“科学的需要,搞历史必须尽可能地科学准确真实;其次是发展两岸和平关系的需要;第三个需要,是知情权的需要。老百姓想知道历史真相,他们有权知道真实的蒋介石。”[详细]而在台湾学者吴乃德看来,“如何评价蒋介石”如果从一般意义上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角度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如果从“民主教育”的层次而言,“我们如何评价蒋介石,如何处理他的遗迹,显然非常清楚。用那么大的建筑物、那么封建的建筑风格、那么多的国家资源,来供奉一个独裁者,对民主文化是有利还是有害,答案显然非常清楚。”[详细]

  台湾民众:“蒋公”是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