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冬里的小火炉 | 理想国11-12月书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深冬里的小火炉 | 理想国11-12月书讯

2017-12-13 21:02:56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 阅读:载入中…

深冬里的小火炉 | 理想国11-12月书讯

  比寒冷的冬夜更无情的,恐怕只有战争了。残酷让我们无法忘却在八十年前的今天发生的惨案。那场灭绝人性的暴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回忆历史的疼痛无比刺骨,正如寒风才能带给我们清醒的思考一样。但或许守着“小火炉”才是度过漫漫冬夜的正确方式。

  那么就在小火炉边阅读取暖吧~

  以下上架图书

  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1.

  《战争,枪炮与选票》

  [英]保罗·科利尔 著

  吴遥 译

  历史︱政治

  (近期上架)

  政治暴力蔓延在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民主选举和经济外援无法拯救底层国家。《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家科利尔,写下他对现今底层国家的诊断与处方。刘瑜专文导读,鼎力推荐,反思民主体制的盲点及发达国家的国际责任

  为什么在极端贫穷的社会里,政治暴力如此普遍?要如何才能遏制它?在全球最贫困10亿人的地区,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其部落传统造成人民无法形成国家认同,选举也无法扼止部落间的战争。这些地区的国家结构性缺陷,也导致经济无法正常发展,人民只能仰赖国际援助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贫困的小国政府对主权的激烈捍卫,再加上领导人的软弱和冷漠,彻底限制国际行动实际上能达到的效果。

  在《战争、枪炮与选票》中,保罗·科利尔关注权力,深入探讨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

  在世界经济最底层的国家里,暴力一直是通往权力的主要途径。政治暴力本身是祸根,同时也是建立负责任的、合法的政府的障碍。

  他破除“选举迷信”,建议通过国际社会与极端贫困社会的“共同治理”,使国际社会只需要较小的干预就能控制最底层10亿人的国家内在的政治暴力。这股迄今为止如此强大的毁灭性力量才能被驾驭,从而转祸为福,把民主体制的破坏势力变成其捍卫力量。

  保罗·科利尔结合扎实的实地考察研究及严谨的统计研究分析,跨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边界,以宏观的视角,推导政策建议,给全球最贫困的10亿人开药。

  本书对于国人了解全球最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暴乱困境以及当前国际上有关干预的各种建议和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指导意义

  2.

  《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贾樟柯 著

  万佳欢 编

  电影艺术︱纪实文学

  (近期上架)

  不一样的动物”贾樟柯近十年电影生涯回顾和反思  。读者期盼已久的第二部电影手记+自序。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变化的时代,用电影面对所有那些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

  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3.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 著

  中国文化︱中国史

  (已上架)

  极具世界眼光的中国通史 

  大历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

  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4.

  便形鸟

  朱赢椿 著

  艺术︱设计

  (已上架)

  随物赋形 + 便宜行事 = 便形鸟,艺术最朴素的灵感来源,脑洞最正确的开启方式。

  便形鸟,取“随物赋形,便宜行事”之意。是朱赢椿老师从2014年就开始创作的一部作品,以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绘画与摄影,展现了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痕迹的艺术创作。全书分为三部分:影像、图志和揭秘。

  第一部-影像。通过摄影画册式的编排方式,作者将绘画创作的便形鸟与摄影作品结合,进行再创作,形成观念艺术作品。

  第二部-图谱。作者以中国古籍画谱的形式,将便形鸟的形象一一展示,并配以半白话文字,对鸟的外貌、性情等进行描述。

  第三部-揭秘。以照片与画作对应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便形鸟的创作原型,作者的创作缘起和幕后素材,也在这一部分向读者呈现。

  5.

  第一个坏人

  [美] 米兰达·裘丽(Miranda July) 著

  周嘉宁 译

  小说

  (近期上架)

  美国当红文艺偶像、《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作者长篇处女作。2017年布克奖得主乔治·桑德斯力荐。只有孤独者方可领会的怪诞喜剧,唯有失败者才能获得的伟大爱情

  谢丽尔,一位极端敏感的43岁单身女性。独居,患有癔球症:咽部一个想象出来的肿块在持续折磨着她。她在一家女性防身术工作室工作,甜蜜暗恋一位年长她22岁的同事,相信和他从石器时代起便是生生世世的夫妻

  以颇为古怪的方式,谢丽尔井井有条地组织着自己的生活,并且悠然自得。但当老板夫妇强迫她无限期留宿他们20岁的女儿柯丽时,这一切都宣告结束了……

  作为一个自私残暴的性感金发妞,柯丽像“三只熊”故事里的小女孩那样闯入了谢丽尔的生活。然而正是她日复一日的挑衅和欺凌,将谢丽尔从幻想中驱赶入了真实世界,并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引领她遇见了一生的爱。

  6.

  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

  [加] 娜奥米·克莱恩 著

  李海默 韦涵 管昕玥 黄智敏 译

  社科︱趋势

  (近期上架)

  点破气候危机迷思,唤起人类变革觉醒。

  关于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

  无论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改变,还是等待世界自己发生剧变,都意味着,现状已不再是一个选项。

  克莱恩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纳税和医疗之外的又一个议题,更是一个警报,提醒我们修复已经多处败坏的经济体系。大规模降低排放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机减少不平等,重新想象我们千疮百孔的民主制度,重建贫穷的地方经济。

  她揭露了气候变化否认者们的意识形态上的绝望未来地球工程师们弥赛亚式的妄想,以及太多主流绿色倡议者们的悲剧失败主义。她还准确地论证了为什么自由市场不能也无法解决气候危机——更加极端、更具生态破坏性的榨取方法,和猖獗的灾难资本主义一起,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克莱恩认为,要人性化地应对气候危机,首先应当修复我们彼此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一种严峻的惩罚,而应当被视作一种礼物,一种实现经济与文化转变的催化剂,以此治愈长期以来的历史创伤。

  她记录了已经开启这一过程的鼓舞人心的运动:大大小小的社区拒绝更多化石燃料的榨取,并且正在致力于建设下一个基于再生的经济体。

  我们还来得及实现改变吗?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一切,此外的一切尚在未知。然而,眼下,暂时,这种变化将何去何从,仍然取决于我们自己。

  7.

  聚焦:摄影在中国

  巫鸿  著

  中国摄影︱艺术史

  (已上架)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摄影史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最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8.

  单读16:新北京人

   吴琦  主编

  文学|社会  

  (近期上架)

  不再做无知的游人,在迁徙与沉默之中,重新认识一座城市。皮村打工文学小组、西川、陈嘉映、李静、黄灿然、欧宁……一群人、一座城的欢喜与悲歌,现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

  北京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辑《单读》试图成为万千答案中的一种。我们邀请汉语写作者同题写作,提供一个切片、一些意见,试图捕捉到这座奇异之都里某些微妙、神秘、不为人知的氛围。

  一座城市的故事,说到底都是人的故事。其中既包括那些左右时代的英雄豪杰,也包括那些生活在迁徙与沉默之中的大多数人,哪一种都不应该被忽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北京潜藏着世界历史转向、中国社会变迁全部的秘密

  正如《单读》特约作者西川所言,“一座幽灵与活人混居的城市比一座被行尸走肉占满的城市更抒情。”历史中的想象和幽灵会在这座城市复活,最真切的底层现实也会在这里显露。

  这些不同维度的故事层层叠叠,堆成一个复杂的织体,需要足够的历史知识、文学感受和日常经验,才能把它们从城墙中剥离,实现某种层面的理解与和解,同时留给未来无尽的阐释空间。

  9.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著

  吴秀杰  译  

  文化史︱回忆录

  (已上架)

  著名作家茨威格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世界留下的高贵镜像。

  茨威格生于19世纪末,恰好来得及亲身经历欧洲文化在一战前最后的繁荣和稳定,也能觉察到隐藏在这背后的停滞、老朽和虚伪。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渐从精神的巅峰坠落到道德的深渊,和平与人性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一败再败。

  茨威格目睹了这一切,开始成为一位不情愿的见证人,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贵而残破的昨日镜像。

  “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没有谁比我更首当其冲了: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每一个身份都处于天崩地裂时的风口浪尖上。”

  10.

  失焦(第3版)

  [匈牙利] 罗伯特·卡帕  著

  徐振锋  译

  摄影︱回忆录

  (已上架)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马格南创始人之一,战地摄影师的象征——罗伯特·卡帕二战回忆录。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金句”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

  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以上上架图书

  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