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谁还在读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谁还在读书

2016-09-26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鹅黄的柳投稿 阅读:载入中…

 谁还在读书

  谁还在读书

  何丹萌

  朋友对我讲了件事,说是他的哥哥,近些年来可谓财运亨通、富甲一方了,在方圆几十里内也堪称德望双高,周边一些有闲钱者,可以很信赖地凑起几百万元交付与他,企望通过他的协理而分蘖出更多的钱来。我这位朋友很敬慕其兄长,有天他回老家去,夜来留宿胞兄舍内,当然是舒适而富丽堂皇。但朋友说他有个顽固的习惯,睡觉前不看几页书便怎么也睡不着,然在所有屋子上下翻腾,硬是找不见哪怕一片有字的纸片。唯一找到的文字,是抽屉里的一份病历。朋友讲罢,我就笑了。又仔细咀嚼,觉得个中耐寻处良多,以致几个月过去,该细节还在脑海久久地盘踞,如同口香糖粘在了地毯上,怎么也清除不掉。

  去春赴陕南下乡,原计划一口气跑完20个县份,结果刚走了七个县就走不动了,原因是行囊愈来愈重,仅朋友的赠书,就大包小包地堆起几十公斤。想着一路下去,少不得还有文朋诗友不断相赠近年来各自印刷出版的集子,背着越来越重的一堆书行走,非将我压跨不可,咱又不是乘专车下乡巡视的领导,有个可以藏污纳垢的“后背箱”。而且那些朋友签名盖章的赠书,既不能轻易扔掉,又不可随便转赠他人,出于尊重,也需小心收藏了才是。无奈了,只好半途又回一趟西安,将那些书本放置起来,再重新轻装前行。

  想起不读书也可以拥有财富,也可以活得德高望重,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呢?记得幼少时期就批判过“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可惜将当初批判时的详情已遗忘多半,我想即便记得清楚,倘若将那时的一套再度拿来应对今天的现实,恐也是苍白无力,且还会非常搞笑。经济社会,日益隆重的金钱氛围,已使所有书本失却了应有的份量,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也都不知了去向。

  再来说我所结识的众多文化朋友,在此类族群中,近年来却流行着“出书热”,包括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县份的读书人也不例外,多年来苦苦巴巴地写啊写,“豆腐块”的文章积攒了一大堆,总想汇集成册,装帧精美的出上一两本书,以为那样就算功德圆满,就可以告慰自己多年的辛劳和矢志不渝的爱好了。许多人都是自己掏钱购买书号,印刷费也是自己筹措,反正只要舍得花钱,无论哪个名牌出版社的书号均能买来,规格貌似很高,印数却寥寥无几。我以为这只能满足出书者自己的虚荣心,是文化人的一种自恋情结。真不知花那冤枉钱去出那样的书,有几人热衷于捧读和浏览呢?有次朋友间闲聊,某教授遭践一作家说:你出的书谁看呀?我从旁插道:自己看嘛!那个疯教授又说:恐怕连自己也不看了!玩笑归玩笑,却也道出个事实,即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人却越来越多。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按“市场规律”办事。有些人的书,刚刚印刷完毕,也就寿终正寝,只等着过段时间去卖废纸了。这也如同某些书画家举办的个展,开展之日,也就是闭展之时,不能不说是一种辛酸的悲哀。 wWw.wenzhangba.cOm

  那么在当今之世,究竟还有哪些人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呢?关于这一点,我真希望有关部门去做一次详实的调查,通过真实的数据资料去做分门别类的研究剖析,从中发现些什么来,不说对整个社会起什么匡正除弊的作用,起码会对我们的出版业有益。按照我自己的观察判断,如今的读书者无外乎如下几种情形:除了少数清守着文化田园的文人和学者以外,最苦的应算是中学生,因为他们不读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的生存出路就成问题;教书的先生们偶尔也要读书充电,否则不能胜任;从事某种行业或专业的人员,也要攻一攻专业书籍,否则饭碗难保;企业家读一读《卡耐基》、《红顶商人胡雪岩》、《李嘉诚传》等等,那也只是想将自己的“蛋糕”做大,从而挣出更多的钱来;至于各个级别的大小领导,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读“马列”和《毛选》了,他们多数只读文件,因为只需理解上级的意志而保住自己的乌纱就行。总之,当今的一切阅读,多半是为了生计,出于谋生的一种逼迫。而精神上的空虚、饥饿、狂躁,不少都转移到了麻将、扑克、酒精、女色等方面去,书本的力量,似乎对这种时代的病症失去了疗效。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增智……”他唯独没有说到“足以谋生”,看来他的话,放在今天已有点不相适宜了。是哲人的话语有失全面,还是社会有了瑕疵,我疑惑不解。

  某个周末逛街,先去了一家超市,超市里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接着又走进一家书城,偌大的三层楼里书山书海,但阅览和购买者寥若寒星,连上三层自动扶梯,竟然不与一人相遇,这让我陡生诸多感慨,凭添几许悲凉。回想起来,也曾见到过几个场面而使我亢奋,一次是在京城的一家三联书店,购书和阅览者摩肩接踵,楼梯的每级台阶上都有人或坐或站着翻阅书本;还有一次是在西安城南的省图书馆,恰逢周日,偌大的阅览厅里竟然也熙熙攘攘近乎座无虚席;再还有一次,是我路过某建筑工地,有位农民工头戴安全帽坐在脚手架下捧读,又确实是聚精会神、如饥似渴的样子,虽不知他读的什么书,但我见此情景便由衷地感到高兴。不知怎么,当看见有人读书,我就会无端地激动和兴奋;若是三天见不着个用功读书的人,我也会没来由地郁闷和忧愁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否已属于了我自己的病态心理

  我多么希望我的这种心理并非病态啊,如若果真是我的这种心理老了,旧了,病了,过时了,或者变态了,又有谁,能用什么方法去医治呢?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谁还在读书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