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正读懂一本好书有多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真正读懂一本好书有多难?

2016-10-22 作者:许锡良 来源:2016年10月15日“睿见 阅读:载入中…

真正读懂一本好书有多难?

  荐稿—建议投【人生感悟】栏目

  真正读懂一本好书有多难?

  作者: 许锡良

  经常听人说“学富五车”,动辄读了上万本书,也就是读书破万卷。其实一个人,要想真正读懂,读通一本好书也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一本经典著作。这里所说的好书当然是指那些被时间证实,确实是材料翔实,内容渊博,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经典名著。读这样的书不可以贪多求快,以防消化不良,反受其害。有一些好书是值得用一辈子来读的。而且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产生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许多人初中时就读过鲁迅的作品,但是到成年人后再来阅读可能感受又不一样。成年后的道路顺利与曲折的不同,再读鲁迅的作品得到的感受也会有不同。

  最近看到邓晓芒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中介绍他在“文革”中做知青的时候读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一书的感受,很是有点启发。这是一本在当时的邓晓芒先生看来,最容易读懂的书,因为这本书最薄,以为薄就好拿捏。却没有想到他读的时候感受却是这样的:“我从那些当时出版的马列著作单行本中挑了一本最薄的,即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开始认真地读起来。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理论性读物。但麻烦立刻来了。以我的初中文化水平,书上的字虽然都认得,句子再长也可以勉强读下来,但就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当初选中这本书,除了它

  以外,还想解决一些思想问题,我自认为自己是不是的确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幼稚病。然而看了几天,根本看不进去,眼皮直打架。我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打算放弃,仍然每天和大家一起打扑克、唱歌、练举重。”其实这种读理论名著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过。

  我在大学一年级时,用八元钱从学校图书馆的旧仓库里买了一整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我们宿舍里几乎每个同学都买了。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宿舍里读经典名著。但是,没有两个晚上,大家都气馁了,放弃了。因为,感觉与邓晓芒先生读列宁的书是一样的。字都认识,但是读下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没有一个像邓晓芒先生那样坚持下来了。邓晓芒先生后来说他坚持继续读了下去。他介绍说:“我这回下了最大的决心,用最笨的办法,即在小学、中学里学过的分析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办法,一段一段地去啃。每啃一段,就在头脑里把前面几段串起来从头过一遍。

  这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至少读了十几遍,已可以大致背下来,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述出来。这时我觉得自己懂了。以这种方式读过几本理论书,以致于发展到做眉批、做笔记、做缩写、夹纸条写心得等等,多管齐下,我发现自己水平大有提高。”如果一本名著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下过这样的苦功夫,那么他的水平肯定是要提高的。所以,阅读当然是要有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兴趣来。因为,人不能像品尝一种美味一样品尝一种思想。你得用点功夫,费点脑筋才行。

  一本经典名作,之所以耐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是因为他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但是,这样的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肯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书的历史背景,书中承接前人的思想观点,及引述别人的材料,我们都没有相应的准备。而且有些事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或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的隔膜。此时,如果才智上又没有优越性,或者用功又不够,心态再一浮躁,坚持读完读懂一本书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感人故事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有些书当时没有读懂,但是事隔多少年后,重新拿出来翻翻,你会感觉有一种惊喜感。因为,你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你的知识面也扩大了,理解能力也增强了。你再读当初百思不解的书,此时可能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初中、高中都选有不少鲁迅的作品。我记得读研时,我的导师的儿子正读初二,念到鲁迅的《友邦惊诧论》,说什么也不懂。我让他逐字逐句地读下来,他还是不懂。他们出生的时代背景,比我们初中时来读这篇文章还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小时候还经常有关于打国民党的革命故事,可以作一定的背景。而像他们这一代真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的事了。

  如果说邓晓芒先生当时所用的功夫确实到家的话,其实这还不一定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一本书,有一些书仅读这一本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背景介绍的书,还要有许多的批判文章的引介才会逐渐入门。只是邓晓芒当时没有别的参考书,只能下如此的笨功夫。如果可能的话,或者要真正认真阅读的话,这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与名词概念及历史典故都要来一个彻底清查与考据。那么,这样来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其实就是在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用这样的功夫来读一本好书,其实等于把人类的思想知识再认真地梳理一遍。

  据说有一次胡适先生让当年在北大念历史系的顾劼刚先生,去注释一本很薄的古书以便出版。预计二个星期完成工作。但是,二个星期过去了,没有完成,二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成。两年后,顾劼刚完成了任务。由一本薄薄的小书注释成了一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大书。原来他把书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人名、地名、事件及典故都来了一个地毯式的搜查。由此小书,他翻阅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大书。作了无数次的笔记。此书读完相关的材料尽在掌握之中了。此番功夫,后来由范文澜先生概括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学问式的阅读,是一个十分艰辛漫长的过程。任何浮躁的心态都不可能真正读好一本好书。

  这个学期给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教育名著导读。原来想让学生精读杜威的一本书,但是,学生读后得到的感受与邓晓芒先生当初的阅读感受如出一辙。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加上杜威又是思想大家。他的论述几乎都是在批判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随心所欲地谈论自己充分理解了的、在他之前的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而这些观点在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哲学史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是特别困难的。他随便说一个“理性”、“自由”、“经验”之类的词,我们就得花许多时间去找专门的书籍来看关于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否则,我们理解字面意思,永远不会是杜威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一本好书不是那么容易真正被读懂的。但是,应该说,每个人阅读一本的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

  因为关注点不一样,阅历不同,人生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也不会相同,兴趣点也不会一样。精读的书当然要搞得越详细越好,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书都必须像邓晓芒先生或者顾劼刚先生那样阅读。陶渊明就此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对此的理解是只有广泛阅读、开拓视野,且不钻牛角尖,才会有利于我们对一本书的真正精解。

  当年中国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了几遍,竟然一点也读不懂,字也都认得,但就是不知所云。现在想来并不就是王国维的智商不够,而是他的知识结构的限制。康德的思想是建立在牛顿的时空观上的,要有西方哲学背景知识。但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的时空观是一无所知。他当然会感觉康德在书中不知所云了。

  读一本好书有时仅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加上肯下苦功也还是不太够的。你必须学会思维的方法,学会接受最新的理论成果,打开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眼界才会有效。有时候,一本好书,你能够读懂几分就读几分。读不懂的就暂时放一放。去干别的事,或者读别的书。也许有一天当你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生阅历有了新体验,思维方法有了新进步,再无意拿起当年读不懂的那本书,会有意外的惊喜。

  摘编自:2016年10月15日“睿见”个人微信公众号网站,许锡良/文。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A5OTg4MQ==&mid=2650653479&idx=1&sn=2cdd322509c594a06c2b418d0c4d9ec1&chksm=871d5c21b06ad537d277cd2dc5b652a8e8f77bcc9ab4753a8071c84651cdb7754de19e9bae55&scene=0#wechat_redirect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