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友是全国有名的“活雷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战友是全国有名的“活雷锋”

2016-10-05 作者:江北乔木 来源:江北乔木原创 阅读:载入中…

战友是全国有名的“活雷锋”

   在部队时,我就知道战友史永乐学雷锋已小有名气,也没太在意。我从部队转回地方后,一个战友见了问我:“你还记得战友史永乐吗?”我说“记得”。接着,他就眉飞色舞地说起来:“他现在厉害了,学雷锋在总参通信部系统出了名,上了《解放军报》,还被保送进了军校,成了响当当的人物了。”我听了不禁讶然。因为部队与地方的阻隔,再就对他的事不得而知了。随着网络的兴起和近年来微信的盛传,战友学雷锋的事儿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前一阵子,我在微信“一团战友情深”这个战友圈里漫无目的的浏览,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名字“史永乐”,我迅速在战友圈里按下了一行字:“史永乐学雷锋很有名气。”有战友回复:全通信部里的名人。我一看,赶紧到网上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一连串的称号跳入了我的眼帘:“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优秀青年”、“总参谋部学雷锋标兵”……还有很多事迹介绍,我先把这几项称号记住再说。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重名字的多得是,是不是另一个“史永乐”? 我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看照片,仔细一看照片,我的眼睛就有点湿了,30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模模糊糊看出他的模样,他还是那么帅气、潇洒,与30年前不同的是,他的胸前挂满了奖章。还真是他:我的战友史永乐,不,我的战友“活雷锋”,这时,我与史永乐的经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与永乐战友有缘。35年前的冬天,我和史永乐在同一天从山东平度和乳山县入伍了,那时我俩还不相识,我们随部队汇聚到济南火车站乘车,开往我们部队驻地—许昌。到了部队,我俩分到了一个新兵连,他在一排,我在三排。那时,都是刚踏入部队火热生活的楞头小伙子,思想活跃,热情似火,激情四射,觉得部队的一切都很新鲜,也爱参加集体活动。这不,刚入伍没几天,就组织全连篮球比赛,史永乐组织着一排篮球队员,我组织着三排篮球队员,进行了比赛。比赛场上,我见到了一个潇洒的身影,他那优美动作、娴熟的球技令我刮目,也使我这个有着四年球龄的青年望尘莫及,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就是这新兵连的初次比赛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赛后,我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就是在这场小的不能再小的篮球赛上,我认识了史永乐,此后的比赛自然就更频繁了。

   新兵连结束后,史永乐分配到汽车连,我分到了八连。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和爱好,加之同一天入伍又在一个新兵连的战友,我们彼此经常往来,相互学习,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领悟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隐约感到了他有许多与雷锋相似的地方,可从未听他说起过帮助别人做好事的话题,后来才知他是有意回避。随着部队常年外出赴云南、广西、陕西等地执行作战、通信施工任务,我俩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只是从战友那里彼此了解一下情况,在我即将离开部队时,听说他出了名。

   源于我与史永乐这样的缘分,关于他的事儿也就特别关心,我便从各大媒体查询了他的事迹,还观看了央视采访他的视频短片,感到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撞击着我的心灵。心想,都是同年入伍的战友,为什么史永乐能做出这么不凡的业绩,自己却不能?从史永乐身上我看到了雷锋的影子,我的思绪随着媒体报道而卷起了波澜。

   我在一家媒体上看到了一句经典的话:“学习雷锋,永远快乐!”恰到好处地用这句话诠释了史永乐的名字和他的人生真谛。名字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但传播雷锋文化却是史永乐刻意、执着追求

   说起战友学雷锋的历史,还要追溯他参军前的历史。读小学时,史永乐得知村里有位72岁的沙老太太无人照顾,便主动承担起这位老人家中挑水、打扫等家务,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入伍。即使是入伍后不能在身边照顾老人了,他也一直不时地寄钱,并写信问候,直到老人去世。 (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史永乐参军后,在绿色军营里沿着雷锋的“足迹”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入伍来到河南许昌后,恰遇上当地水灾,史永乐看着心里很难过,就凑起了节省下来的35块钱津贴费(当时军人每月津贴费只有8元),用化名“姜锋”寄给了当地政府帮助赈灾。之所以用这个化名,是因为“姜”是他母亲的姓,而“锋”是雷锋的名。从此以后,战友史永乐学雷锋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史永乐从报纸上得知战斗英雄王光华烈士的感人事迹后,决定替战友完成未尽的孝心。当时,他以“光华”的名义给王光华的父亲寄钱、写信,此后8年,他坚持关心帮助老人,老人需要什么,他就及时寄过去。老人生病后身体越来越差,史永乐还专门请假去看望老人,第一次见面的“父子”抱头痛哭,老人一个劲地说,“我的儿子回来了”。那段时间,他天天陪着老人,一边帮着干家务,一边和老人聊天,天气好时就背着瘫痪的老人到院子里晒太阳,晚上帮着擦澡、按摩。几年后老人病重去世,史永乐按照当地风俗为老人送终,并拿出了500元钱料理后事,尽到了儿子最后的“孝心”。

   在部队期间,史永乐先后照顾了20多位军烈属、五保户、瘫痪病人,资助过二十多名失学学生上学,还先后80多次向多个省市灾区、烈士家中捐款、捐物。

  2002年,已经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中校军官的史永乐转业来到二院23所,仍坚持不断学雷锋。那时,上下班路上经过公交车站,时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儿童,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在很费力地等公交车,于是他就想去帮助他们,就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车,顺路免费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这样,他也找到了新的学雷锋方式,走上了工余“专职”开雷锋车之路,而这一开就是14年。

   起初,大家都不相信他,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过每一个车站,等车人面对他“雷锋车,顺路免费”的招呼,只是用沉默作答,甚至还会说他是骗子。于是,史永乐就在车后窗贴了大红的雷锋头像,写上服务对象和电话,车门上写了“向雷锋学习”,并在前挡风玻璃放了一块写有“雷锋车”的黄色牌子。这样才慢慢的有实在着急又等不到车的人大着胆子坐上他的车。“真的不要钱?”等到达目的地了还得再问一句,确认不要钱了才相信他。

   14年来,搭乘过史永乐雷锋车的人数达16000多人,他送过老人、儿童,送过急着上班的职员、赶着上学的学生,送过生病受伤的急救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过外国友人、迷路的外地人,各种各样的情况他几乎都遇到过,他用自己一颗爱心让每一个搭车者顺利到达目的地。他保存着12本印有雷锋头像的笔记本,这些本子上写满了曾经乘坐雷锋车的路人的留言。有些人坐车后到处去“宣传”他这个“活雷锋”的免费车,有的路口的协管员主动帮他招呼人。一次拉一位老人去北京西站,停车时被交警拦住,罚款单都开好了,老人不干了,质问为什么罚,为什么做好事还要被罚,后来交警了解情况后便将单子撕了。

   当问到能够坚持这么多年的“秘诀”时,史永乐说,虽然每个月会花几百元油钱,路上多花时间,但开雷锋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给别人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觉得很快乐。他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遇到的不理解和怀疑,他认定了一点,学雷锋肯定是个好事,我又不图什么,那么多乘客留言鼓励,为什么不坚持做下去呢?他与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一次开会认识后,老人对他的做法给予肯定,也鼓励他坚持下去。他用自己这么多年的行动在大家心中树起了口碑。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史永乐就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走进中南海参加学雷锋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面对巨大的荣誉,史永乐始终抱有一颗平常心,一如既往学雷锋;面对出了名,他在学雷锋做好事时却从来不留名。他在留言薄上始终写着“姜锋”、“解放军”,在雷锋车上写着“雷锋车”,他甘当人民群众的“活雷锋”。

   前段时间,我把他的事迹发到了战友圈、朋友圈,还加上一句:这是部队的荣耀,这是战友的自豪,有的战友还配发上了照片,真是图文并茂,在战友圈中轰动起来,战友们疯传,效应还真不小呢,在战友圈内学了一次熟悉的“活雷锋”。

   乔显德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