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对《荆轲刺秦王》中“生劫”情节的理解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对《荆轲刺秦王》中“生劫”情节的理解

2017-07-06 作者:魏国华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荆轲刺秦王》中“生劫”情节的理解

  对《荆轲刺秦王》中“生劫”情节的理解

  山东 魏国华

  教读鲁教版《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荆轲行刺计划失败后,认为自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可是仔细研读前文,荆轲带着淬过毒的匕首,“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这哪儿是“生劫”,简直是想直接置秦王于死地。文章在照应上是不是存在着明显的纰漏?

  这个问题提得好,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有这样两种解释:

  一、此处没有照应上的纰漏,只是慨叹“生劫”的条件不具备。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

  这个设想不可谓不好,但是荆轲自己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没有助手的帮助,“剑术疏”的荆轲只好自己作刺客,此时,他只有跳过“生劫”这一目的,转而寻求“刺杀”了。(哲理故事大全 www.wenzhangba.com)

  由此看来,荆轲本想“生劫”秦王的解释,紧密地照应前文,省略了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很多原因,既包含了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太子丹催促行动的不满,也包含了对助手舞阳无能的愤懑。

  二、此处确实有照应上的疏漏。

  笔者查阅古籍材料,发现下面两段有趣的文字,足以证明历史上荆轲刺秦王时的确有一个“生劫”的过程。

  其一:《燕子丹》卷下记:“轲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于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为海内报仇。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如若课本原文有了“数之曰”这样一段文字,就能很好地体现出“生劫”的意思,就不会引起读者认为照应有纰漏的怀疑了。

  其二:《广博物志》卷三引《古琴录》记载了这样的一幕:“荆轲劫秦王,将刺之。王曰:‘寡人好琴,愿听一曲就死。’许之。因命秦女文馨奏曲。曲曰:‘罗毂单衫,可掣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从其言,遂得脱。”

  那么,秦女通过奏曲机智地告诉秦王逃脱的办法时,又是如何瞒过荆轲的呢?《燕子丹》卷下说明了原因:“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

  虽然两种说法孰优孰劣,哪一种更接近“真理”,我无从做出判断,但学习这篇名文时,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也能增添学生阅读古籍的兴趣。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