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老街北大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化老街北大街

2018-01-14 19:09:09 作者:龙眠清流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学校到家,日日都要经过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是桐城出名文化老街——北大街

  老街东西走向,从桐中大门口向东笔直通向文城路,长约里许,宽约四五米,以前是由一块块长约两三米的长条形麻石条铺就的。后来有一条东西方向交通要道要经过大街,但因遭遇拆迁的难题,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保护大街,于是这条大道修到大街就停止了。近些年来,这里过往行人日渐增多,常常发生交通拥堵,政府决定改善这条街的路况,将沿街电线光缆水管等全隐于地下,给路面铺上一块块光滑的长条形大理石。如今路面平整、两边没有电线杆等遮挡物,街道显得比以前敞阔了许多。但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以前的韵味。

文化老街北大街

  老街两旁屋宇相连,鳞次栉比,但样式凌乱,新旧不一。大抵规模大一点的房子,两扇大门临街,墙高院深,气势恢宏。推开门,则有正堂、厢房、耳房、天井、院落等。房屋是砖木结构,青砖黛瓦,是典型的明清风格。规模小点的则是门脸,屋身由木构架,樨头由砖砌成,斜撑承檐。用平板做成的额枋是木格象眼,屋顶是由两个相接的坡面构成。建筑形式大多是抬梁式,榫卯结合、砖石结构,也属明清的建筑风格。如今桐中大门边重修的几间店铺就是这种建筑样式。显得特别碍眼的是不时会出现的一两幢现代味十足的楼房,钢筋水泥结构,装饰一新高大气派,却不伦不类,俗不可耐。

  北大街是桐城古城著名的“三街一巷”(北大街、南大街、东门街、六尺巷)之一。昔日的北大街一直是桐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紧邻大街的西端向北,就有明时桐城县衙的遗址。如今需要从街面往里走上几十步,才能看见掩映在林木中那几间简陋的土石平瓦房。这里现已成了陪读家长的租住房,俨然没有了往日的森严威势,不禁让人唏嘘。再往北,便是老城关镇人民委员会驻地。用砖石砌成的高耸的大门楼,远远地就能看到,灰旧的门楼上还隐约可见“桐城县城关镇人民委员会”几个大字。门楼上竖立的旗杆还能让人想见当年的庄严气派。不过现在那里住着一户普通人家,还开着一家小店呢!

  如今新建的海峰桥旁有一座没有拆除的旧式平房,也是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屋宇错落,也有不小的规模。据说那是姚莹故居。姚莹是姚鼐的侄孙,抗英名将,桐城派代表作家之一。姚莹故居就紧邻老城关镇人民委员会驻地。

  行走在北大街上,随时可以见到文化古迹和遗址。紧靠桐城中学的院墙坐落着左光斗祠堂。尽管朝街的前后两座朱红的大门不很起眼,门前常见的也只是三四个打牌的妇女,但只要停下匆匆脚步,正门上“左忠毅公祠”几个庄重典雅的大字,就会立刻映入眼帘,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沿街向西东,有一条曲折向北的巷子,就是著名的讲学园巷。由于拆迁,这条巷子已不复存在了。但稍稍上点年纪的人,还知道这里曾是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创办的桐川会馆。当年的桐川会馆红楼白墙、环境幽雅,是远近闻名的高等书院。晚年的方学渐就在这里给生徒主讲性善之旨、经世之道,抨击玄幻虚伪之说,一时名流荟萃,学者云集,文风大盛。我想这也可以作为文都桐城的一个明证吧。

  沿着北大街继续向东,朝南有一条小弄,名为寺巷。寺巷里有一座三进的院落。前两进均为八开间,木构架抬梁式的建筑样式,两进之间有天井。后两进之间为敞院。这就是著名的“潇洒园”——方以智故居“凤仪里”。方以智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他博采众长,兼通中西,著述颇丰。所著作品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等无所不包。方学渐是其曾祖父。

  一路向东,沿街的钱家大屋、左家大屋,还有有名的五显巷等,无不让人感叹北大街聚居着这么多的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真是人文昌盛!

  靠近大街东端,还有一排规模较大的房子,两扇大门临街,显得十分气派,那是桐城商务印书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还设有出版机构,足见当时文化教育的兴盛。

  出大街,便是赫赫有名的东作门。如今大家见到的东作门只是在修建龙眠河公园时在其原址上重建的。两层的城楼,宽敞的城门,雄伟壮观。由东作门向东经紫来桥便是东门大街了。

  我不是本地人,只是由于工作调动才住在这里。然而目睹这条老街二十来年的变化,感慨良多。

  昔日的老街,连接着沿河路和西后街,应该算是一条交通要道,河东的人到桐中和县人民医院都要经过这条街。自然也就有许多人来到这条街做生意,但限于这里房子破旧,因而做的都是些小生意,比如做早点,开理发店、裁缝铺、铁匠铺,卖缸坛等陶制品等。但正是这样老旧的街道、传统的生意和诚信经营的店主,才使这条街更有特色,更有内涵,更有品位。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这里的早点铺。我记得我刚来桐中时,最喜欢吃的是一家锅贴饺。鲜嫩的肉馅、软薄的饺皮、正宗的菜籽油、恰到好处的火候,让人馋涎欲滴。刚出锅的饺子,底面黄而不焦,上面晶莹剔透,端到桌前即有一股诱人的香味,拿起筷子搛上一只,蘸上醋,放入嘴中,轻轻一咬,“呲啦”一声,油水差点流出嘴外,急忙狼吞虎咽下去,鲜美可口,油而不腻。我一口气能吃下二十来个,但是由于人多,常常吃不上。近十多年来,整个桐城,我再没有吃到过这样的锅贴。我还记得有家理发店,好像就在桐中斜对面,门面不大,只有十几个平方吧。理发的是位优雅可人的姑娘,手艺精湛,服务周到,通常来她这里理发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说,“行行出状元”。在北大街,只要你用心做,无论你做哪一行,都能让你红火。

  如今的北大街,基本上以海峰路入口为界,一分为二。西段只有200米左右,人流多,喧嚣热闹。这些人流多是从海峰路过来的。这里店家稍多,有书店、眼镜店和理发店等,大多面向桐中学生,但生意始终不瘟不火,跟从前比,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时过境迁,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有所不同了吧。东段与西段则形成鲜明的对比,人流少,店家更少。走在静寂的大街,顷刻间,仿佛就远离了喧嚣的尘世,到了另一个世界。残破的古式建筑、坐在路边的老人、摇着尾巴的小狗、不时传来的婴儿啼哭声,的确让人有种穿越感。绵绵的雨天,撑着伞,穿行在大街,又仿佛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如果不是有电瓶车鸣笛而过,还真的以为自己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呢!

  假如整条大街都是这样的景象,北大街也不负文化老街之名。然而,海峰路的鲁莽相接,打破了这条街的宁静,破坏了整条街的风格,尤其拆又拆不掉、建又建不起的拖拉停滞,使如今的老街灰头垢面、凌乱不堪。

  每天从北大街经过,呼啸而过的电瓶车、残破凌乱的房屋、平整敞阔的街道、丰富的文化气息……往往搅扰在一起,让人不禁心情复杂沉重。面对这条承载着桐城历史文化的街道,希望人们不能一错再错,要懂得珍惜努力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喜的是“三街一巷”的保护已列为政府的规划项目。我期待着北大街越来越散发出迷人魅力

  北大街——古城之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文化老街北大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