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药后出现躁狂,是不是药物惹的祸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药后出现躁狂,是不是药物惹的祸

2018-01-31 07:01:04 作者:何日辉 阅读:载入中…

【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药后出现躁狂,是不是药物惹的祸

  服用抗抑郁药物出现了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到底能不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药物的副作用因素为主,还是病人自带“双相特质”?

  众多患者家属对此深感疑惑,连不少精神医生都未必能拿得定主意

  我认为,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来作答。

  若药效未尽,不宜草率定论

  首先,所服用的药物是否仍在患者体内发挥着生理作用(即未超过治疗的生理效应)?如果是的话,躁狂症状很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不能作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或Ⅱ型的诊断标准之一。

  对此,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下简称“DSM-5”)中,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或Ⅱ型躁狂、轻躁狂的诊断标准处,有明确的定论(见下图)。

  那么,超出了药物的生理效应如何定义?DSM-5给出的说法是“药物已经排出体外”。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抗抑郁药(百忧解、赛乐特、舍曲林等)的半衰期都比较长,约需要数天到十多天,人体才能彻底代谢完毕(视药品种类、剂量和个体代谢能力而有所差异)。

  不过15天的观察期也仍然太短,不足以下定论。个体的心理活动思维并不是安装了机械开关,能够随意关合,而是有连续性和自主能动性的。好比一个轮子,轻轻一推,它会因惯性向前滚出很远。

  也就是说,就算药物已经排出体外了,但是药物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心境是有延续性的,对后续的情绪行为也起着重要影响

  事实上,在DSM-5的解释章节中,给出了排除药物/物质所致的时间参考:“症状的发作是在开始使用物质/药物之前;或在急性戒断或重度中毒结束之后,症状仍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例如,一个月)”。

  因此,如果精神科医生撤掉抗抑郁药后没过几天,发现病人仍有躁狂症状就立刻下“双相”的诊断,也还是不够谨慎的。

  自带“双相特质”?有争议

   

  在现实中,有不少精神科医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就算仍在药物生理效应期内,只要病人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就判定其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种观点的理由之一,是因为许多研究表明,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服用了同样的抑郁药后并没有出现躁狂,只有小部分出现;因此,这小部分人群被认为本身就具备双相特质,抗抑郁药只是起到了诱导症状早发的作用,并非核心原因

  这个观点很有争议性。因为,有的患者在停掉抗抑郁药后,躁狂症状逐渐消失了,后来也没有再发作过躁狂。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医生也有疑惑,但仍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非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或称之为“软双相”,并仍然按照双相的方法来治疗。

  所以,总体而言,对于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到底能不能被诊断为双相这个问题,在精神医学领域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在国内,大部分医生的答案肯定的。

  不过我总是觉得,很多精神科医生过于容易地得出双相的诊断,并依赖于双相的药物治疗。且不说有的医生对“躁狂”的定义理解得不够准确(详见【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当“激惹”,以及【何日辉专栏】之七:青少年心理疾病诊治谨防“泛双相化”),就算真的达到了躁狂的标准,医生们也往往不关注病人的心理过程

  我认为,如果病人的躁狂行为有一定事实根据,其心理活动的逻辑清晰,心境的转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

  即使双相也可考虑深度心理干预

  就像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提及的高材生病例。小张高二就被保送名牌大学,大学期间被诊断为强迫症,带病服药,但效果不佳。在这种不利于学习状态下,他仍被保送研究生,确实是非常优秀

  后来,医生为他调整药物方案,在三天内增加到两片帕罗西汀(帕罗西汀是抗抑郁药,但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这个加药的速度相当快),他的强迫性思维很快消失,欣喜地自认为多年顽症终于治好了;又适逢向暗恋多年的“女神表白成功,他出现了典型的躁狂症状,认为自己能力超强,甚至无所不能

  医生马上撤药,躁狂症状很快就消失,但强迫性思维又回来了。他意识到自己也没有真正痊愈,再次陷入了抑郁。这个过程给他带来了不少挫折,他也有自我反省,不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可见,他的情绪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原因——加药;本身能力确实强;又人逢喜事,就像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给他用药的医生认为他是双相情感障碍,但我并不认可。医生按照双相的方案来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诚然,我这种诊断方式的确有点“离经叛道”,并没有完全按照现行的症状学诊断标准,而是更多地思考判断病人的心理过程是否属可理解的,甚至是正常的。

  或者也可这样说:即使绝对严格、准确地按照现行的DSM-5症状学诊断标准,得出了双相的诊断,只要病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逻辑性的,那么经过专业的深度心理干预,也是很有可能治愈的,未必需要终生服药。

  所以,与其在“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是否就是双相”上纠结,并总是单一地依赖药物治疗,还不如对病人的心理因素多加重视。即在不排斥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在深度心理干预这条路上另辟蹊径

  作者为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华科大深圳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