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龙女儿发视频称无家可归:童年不幸福的孩子,该如何成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成龙女儿发视频称无家可归:童年不幸福的孩子,该如何成长?

2018-05-02 17:15:55 作者:一叶舟 来源:青音约 阅读:载入中…

成龙女儿发视频称无家可归:童年不幸福的孩子,该如何成长?

  成龙大哥和前亚姐选美冠军吴绮莉的非婚生女“小龙女”吴卓林,继宣布出柜、独立、卷走财物搬离家后又出来搞事情了!

  晨起刷博,港媒爆出失踪半年的“小龙女”吴卓林在本月24日发布的一段1分49秒的“求助”视频,她和外籍网红女友Andi素颜出镜,奶奶短发面容憔悴,女友断眉的样子看起来的确像已经买不起眉笔。

  看得出她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人间真实生活模样。不过也还是能感觉得出来吴卓林依旧有着非常明确的19岁的倔强棱角,写在她的颧骨和下颌。

  可能视频火爆起来的最重要片段之一就是吴卓林说自己是“Jackie Chan(成龙)的女儿”。

  是的走投无路之下,她承认了,这是从来没说过的话。

  这就惹得一众网友开始疯狂留言要拉出成龙进行道德审判。不得不说,温情的确会比攻击容易诱发出人性天然的悲悯。而另一半网友,不知是“审美疲劳”还是“知识觉醒”,纷纷一边倒地认为19岁的成年人的生活选择,不需要同情

  视频大意呢就是她与女友的恋情受到歧视,无家可归,已经在天桥下睡了将近一个月,为的只是不想被分开。

  “我们的爱比你们想像更强壮,但我们也感到疲累。没有人能帮到我们,包括我所认识的人、家人朋友政府机构”。吴卓林说。

  吴卓林也强调自己已经曾向警方医院慈善机构求助,“但是他们完全不理会。”因此两人拍摄此段影片,来向网友求助,希望大家可以帮她们分享、转发,“让大家看到两个相爱的人,真心相爱的两个人被迫分开,我不明白,我爱她”,随后还转向女友示爱“我爱你!”

  听到这,坐在她身旁的Andi也忍不住拭泪,并送上一吻回应

  吴卓林虽然在影片中求助,但她并未说明两人发生了什么事,也没有附上联方式,也并未透露两人的所在地,仅要网友替她们分享影片。

  其实在这之前不久就有加拿大的华人超市监控显示吴卓林和Andi拿着一条破被子向超市求助食物同样,也是问人家,你们知不知道Jackie Chan。

  19岁少女人生轨迹

  Jackie Chan(成龙)是一个演员

  吴卓林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关键词:自残、自杀、出柜。

  哦对,还有一个词:报警。

  大陆小孩是不太能理解报警抓走妈妈这件事的,大陆妈妈也是不太能理解报警抓回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件事的。

  但吴绮莉和吴卓林这对亲母女之间却常上演着各种报警戏码。小孩告诉警察叔叔妈妈虐童,妈妈告诉警察叔叔小孩卷走她17万的财物跑了!

  尽管看起来这个模范妈妈已经是倾尽所能,对自己节俭再节俭,然后努力又努力,送女儿去各种贵族学校,每次出事之后也是各种喊话,表示“妈妈和孩子什么事都可以在家中商量。”搞得自己也是精神崩溃,常常酗酒解闷。

  说起爸爸,吴卓林会说小时候喜欢钓鱼和骑自行车,但别的小孩都可以有爸爸去陪伴做这些事,她就会感到自卑,也因为成龙的原因,她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电视制作专业渴望。她会说,“Jackie Chan(成龙)是一个演员”。

  于是,爸爸不是家里的爸爸,爸爸是一个你、我、他都可以欣赏身份——演员。

  这种玻璃碎片一般的生活,并不是高潮迭起频繁出镜,而是一刀比一刀更快更猛地割裂着依恋关系

  依恋,一个能帮心理咨询理清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话题

  依恋 (attachment)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持久强烈情感联系或联结(陈英和, 《发展心理学》)。

  吴卓林和妈妈以及那个“演员爸爸”的生活,以及她的现状,有着很多理论角度值得去探讨分析,这里,我想用依恋来看看。

  因为依恋系统其实就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我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

  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么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母亲“失踪”的情境中。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抑郁

  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理论。他的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依恋研究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认识: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

  他和同行用实验陌生情境测验)的方式去研究人类依恋的安全性,简单来说也就是:

  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舒适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之后,相继制造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然后他们用录像带记录儿童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依据录像带的记录评估儿童的探索行为、对养育者与陌生人的倾向性、在简单分离后重聚时对母亲的反应等,来将依恋分类。这也就有了大家可能略有耳闻的依恋类型划分。

  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不安全依恋,反抗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后来的研究者Crittenden(1988)还发现,还有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他提出: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龙女”吴卓林的依恋类型显然是不安全的,反抗的,甚至是破裂的。至于原因,您可以结合下面的建议进行理解。

  怎么和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这里的“妈妈”不仅是指妈妈一方

  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人们都有依附的需要,这个可以依附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保护的重要他人。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

  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妈妈所担任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

  简言之,和孩子多多肢体接触,陪伴,在他们发出呼喊的时候可以出现。

  和孩子一起建立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对待婴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需求敏感与否,忽视与否等,都会无形中在婴儿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预期,这种预期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

  简言之,对孩子关注、信任、支持,在他们渴望被看到的时候就能被看到。

  帮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策略也就是帮孩子明确,在寻求依恋关系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面对一个不敏感的妈妈,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儿童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以转移注意力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简言之,孩子是在与我们的互动中习得应该怎么寻求依恋。而我们想要传递出好的互动结果,首先便是让自己敏感起来。

  小龙女“吴卓林”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很多人都在不完美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过得心力交瘁

  虽然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脱离与原生家庭的连接,但是你可以选择如何在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中使自己过得更好,也可以有方法的切断原生家庭带来的代际影响,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美的原生环境。

  在5月下旬即将上线的“更好学院”,即将全新起航。30位著名心理学专家鼎力加盟,课程内容权威;5大模块的细致划分,解答你所有的困惑。在亲子关系模块中,你将学到如何帮孩子塑造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又将如何培养出足够好的孩子!

  期待与你在更好学院相遇!

  今日话题

  对待叛逆的孩子你有哪些妙招么?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