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流浪的路上
陈星以一曲自己创作的《流浪歌》红遍了全球的华人世界。然而有谁知道,为了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他的音乐也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执着的求学路
陈星出生在湖北洪湖乌林镇一个贫穷的村落。小时候,他聪明调皮,远近闻名。到5岁时,他对音乐的悟性便日渐显露出来。
湖北洪湖素有“戏剧之乡”一说。那时候,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活,嘴里常常哼上一段楚剧或花鼓戏自得其乐。大人们唱时,小陈星也跟着哼,两遍下来,他就能唱得滚瓜烂熟。只要人家说:“欢迎陈星来一段!”他便毫不怯场,学着大人的腔调,有板有眼,逗得人们一阵阵开怀大笑。遇到那些累赘冗长的段子,陈星干脆自己填内容,看到什么唱什么,但曲调却丝毫不走样,乐得奶奶直夸孙子是“老戏新唱”。
上学以后,陈星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每逢镇上、市里举行文艺会演,他总能代表学校捧回一个奖。上高二那年,他以一首通俗歌曲在全市业余歌手赛上夺魁。捧着主办单位赠送的一把吉他,陈星想当一个歌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1989年,陈星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高考。他把目标盯住了武汉音乐学院。为背水一战,他白天练声。晚上攻克专业知识。母亲每月给他20元买菜票的钱,他仅仅只买半个酱菜,打牙祭时才买一个青菜,省下的钱全用来买声乐方面的书籍。
临考的前两个月,陈星的嗓子却因过度劳累嘶哑了,辅导他的郑老师心疼不已,教他多吃水果,以保护嗓子。可吃水果对于陈星来说是一种奢侈。
陈星怯怯地问老师:“除了吃水果,还有没有别的保护嗓子的办法?”郑老师顿时明白了一切:“那你改吃白萝卜吧!白萝卜水分重,营养好,对保护嗓子有好处!”陈星乐了:“这不难办到,我家有的是!”以后每周回家,他便提着一大兜自产的自萝卜返校,每天早中晚当水果吃。这法子还真管用,以后陈星的嗓子很少有嘶哑的时候。
这年的高考,陈星最终还是失利了。忧郁地回到家里,他一言不发。母亲不敢问结果,只是一个劲地劝慰他:“孩子,唱歌也不能当饭吃。如果你觉得没有把握,干脆复读一年再改报文科吧!”但陈星不甘心就这样与音乐失之交臂。
一天,陈星在《通俗歌曲》上看到武汉一家音乐学校的招生启事,便按着地址写了一封信询问招生的情况。不料想,学校很快寄来了录取通知书。陈星感到不可理解,连考也未考,怎么会被录取?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所继续教育性质的学校,但此时的陈星求学如渴,只要能学到音乐的真本事,他并不看重那张正规的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