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是一本由王健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二):这本书红不了

相对《货币战争》这个系列的大红大紫来说,我觉的这本书肯定红不了。《货币战争》已经出到了第五本,而且貌似营销做的非常不错,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广告。有一次去书店,我也顺手翻了翻最新的《货币战争》,看见的标题非常彪悍——《4月15日,200万年一遇的恐怖》。大概记得一句话,十年一遇的是灾难,一百年一遇的是大灾难,千年一遇的是大大大灾难,那200万年一遇的是什么呢?是种族灭绝级的大灾难。说完了一堆非常煽动性的话,然后道出了主题,什么是200万年一遇的种族灭绝级的大灾难呢?黄金价格大跌。看到了这里,我默默的把书放回了书架,并且很庆幸我买的货币战争第一本一直在书架上吃灰。
看完了《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我就觉得,这本书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是很难红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好像更喜欢被神化了的人或物。皇帝的诞生一定要有七彩祥云,伟人的去世一定得有陨石落下,否则就不符合人们的普遍价值观。相对太平凡的事情,人们反而不愿意去相信,或者说不愿意去认可。美联储在作者的描写下,就是美国一个独立于政府的行政机构,然后为了使美联储的权力不至于过大,还需要将其设立十二个组织,分派在美国不同的地区。这种描述有意思么?显然不够吸引人。美联储一定是一个家族控制的,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一定是为了向他国行使货币战争的武器,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大鳄顺势夺取巨额财富。这样描写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才能吸引读者,才能红。显然,真相是不容易红的。
阴谋论或者谣言好像在中国很有市场。小龙虾是日本人用来分解中国人尸体才引进到中国的,SK-II是日本人发明出来使中国人皮肤变薄,然后害死中国人而研制的,核辐射非常严重,必须要囤积碘盐。按照这样的逻辑,现在被新闻报道反复提及的美联储,肯定也是一个神秘组织,其目的就是绑架全球的金融。阴谋论的流行首先就是因为真相的缺失,或者说真相被刻意掩盖。大众似乎更信任小道消息而不是“权威”媒体。而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国人肯定都深有体会,再此也不必多说。但是这种不信任也使真相没有了意义。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真相。另外,大众里似乎总是有一种“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心态。无论别的国家做什么,首先要想到的是对中国的打压和攻击。这种被害者心态使更多的人选择相信阴谋论而不是真相。《货币战争》就稳稳的抓住了大众的心态和社会环境,稳妥的写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书有人看。反观《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真的是反其道而行,既没写出人们想要相信的“事实”,也没有抓住人们被害妄想证的心态。想要靠真相来卖书,恐怕会很难。
真相很简单,但是一点也没有吸引力。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类似于科研机构的组织为了美国自身利益而制定政策,然后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QE1,QE2,QE3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特殊贷款,都是在为美国利益而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些以美国利益为根本的政策必然会伤害到中国利益。而这种联想似乎是很天然的,合乎逻辑的。而《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所还原的真相并不符合这个逻辑,人们就不会接受。既然人们不接受,那也就甭想红了。作者一直保持着一个中立的态度来写这本书,而且描写的也多以事实为主。从美联储的历史,组织结构,作用,政策,以及近期颇受关注的QE都进行了比较翔实的描写。虽然最后在对中国经济的剖析上是见仁见智的,但总体是还原了一个组织的大概情况。
作为一个能影响世界的组织,美联储虽然举足轻重,但其实并不神秘。这本书便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来了解美联储。至于是选择相信“200万年一遇的种族灭绝级大灾难”这样的书,还是相信一本以事实为基础的书。还需要读者自己来判断了。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三):被真实的美联储

 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关心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的人。上学的时候,好像除了学习成绩,父母并不会把把握时事,了解经济作为对我的要求,而课堂上习得的那些政治,历史,地理,于我而言,就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拿来应付考试。高考之后的岁月里,早已不知被哪片白云带到了哪一个雨季,最后风干在哪一片沙滩上,不留一点痕迹。不知道我如果说这算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会不会被抨击为只是我的个人问题呢?那就姑且认为是我这样的井底之蛙太过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吧。
  不过我很庆幸的是,十几年的教育养成了我学习的习惯,对知识保有渴望。上大学之后,身边的朋友不再谈论成绩,更多的是家国大事,政治新闻,经济民生。。。给了我去了解去学习的冲动。之前本来想看《货币战争》,不过看了亚马逊的书评,觉得我这样一个小白,不太适合阴谋论的洗礼,根基没打正,以后就很难摆正态度,去认识到问题的真相了。所以我想看一本中立的书,用事实说话的书,所以选了《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不过看完之后跟男朋友讨论,男朋友直指我就看了一本书,居然没有任何质疑,美联储就已经在我脑海里洗白,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我竟然一时语塞。不过细细回想,也觉得自己确实有被作者的观点灌输,已经有一种极正思想,因为通篇作者以一个在美联储工作了很多年,深谙美联储运作的角度,把美联储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政策制定娓娓道来,其中的观点都有法例,文献做参考,同时用了很多的图表,数据,甚至是一些很通俗简单的例子,把内容讲得逻辑连贯,深入浅出,而且时不时提醒,《货币战争》中的阴谋论,背后的逻辑是不经推敲的,至于某些人对美联储的观点,更是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下之意,是在灌输读者,我的所有论证都是有正确的论据,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这样的小白读者似乎非常容易接受,甚至连反驳的想法都没有。
  即使男朋友没有说一些阴谋论,我也会有很强烈的欲望告诉他,美联储不是他想的那样,美联储是正规的机构,它的职责是作为最后贷款人以稳定金融市场,调整货币政策以防止市场通缩,出现经济萧条的。它的任何货币政策的决议是受法律约束的,是不可能受到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影响的。朋友笑笑说,你说的是对的,美联储的运作是有各种各样的法例条款来约束规范,美国总统和国会是不能参与其中,它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这是美国想告诉你的,但是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背后的千丝万缕,背后的利益关系,背后的风起云涌,背后的竞争手段。。。绝对是你所看不见的,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你可以从正面去了解美联储这样的机构,如何组织,如何运作,如何调控,如何帮助美国稳定金融市场,这些是必须的,但是在此基础上,你也更应该有所质疑,并不是全盘接受,这样才能帮助你思考。有个人的思考之于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前者才是看书的意义。所以这也是我想跟其他看这本书的读者阐述的观点。
  这里想举个例子,之前看到书中,作者说,欧债危机,希腊破产。于希腊国内而言,第一是因为希腊政府税收制度不完善,第二是因为希腊政府为了争取选民的投票,过度使用政府开支,所以希腊人民有很高的福利。于欧洲中央银行而言,第一是因为它的运作机制本身就有两大漏洞,第一,道德风险,就是说加入了欧元区,即使欧洲中央银行声明了不会对各国有经济保证,但是国家和投资人还是会认为欧洲中央银行是隐形担保人,至少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为了维护欧元区的声誉,不会见死不救,而欧元区平时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成员国,同时国家政府往往因为隐形担保会更加肆无忌惮的花费,导致赤字更为严重,债券偿还不起,面临破产。第二,面对金融市场挤兑,欧洲中央银行不能作为最后贷款人。这不是针对希腊,而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因为后两者的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但是国内房地产泡沫严重,当泡沫破灭,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兑。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来救助各自的银行,这样银行负债就变成了国债,导致政府财政状况严重。
 我们不得不承认,欧债危机,肯定是有欧元区自身内在的原因,不可否认。在这样的逻辑下,作者把欧元区各国以及欧洲央行的该付有的责任都一一详尽剖析,然后来说明,欧债危机并不是美联储在狙击欧元,这样是不是也太片面了。我在想,比如希腊,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就有很严重的政府财政问题,为什么它就做了技术处理,也许白痴到我们都可以想的到手段,但就这样加入了欧元区,它的背后真的没有什么国家的支持。。。。至于为什么支持,不得而知。。。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四):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个阴谋论的修正

      在王健博士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美联储的阴谋论在西方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美联储成立前的19世纪。少数人躲在幕后操控一切是阴谋论的思维主线。在强调透明公开的制度下,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因此这种阴谋论在美国并不受青睐,也不为主流民众所接收。然而经过包装后,阴谋论在中国大行其道,把一切经济问题简单归结为“阴谋论”。
      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思维和受教育程度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受到现行体制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要真正参与全球化的角逐依然充满艰辛与挑战,尤其是冲破权威论的界限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加之普通民众不具备话语权和信息鼻塞,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缺乏自己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及某些信息的单方面引导。
      作为达拉斯联储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顾问的王健博士从一个内部人士著此书正好可以澄清一些歪曲的阴谋论观点,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引导大众进入一个科学的通道。
      全书分为四章:首章论述美联储的诞生和运作,次回章论述联储的货币政策基本运作方式,三章论述EQ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四章论述联储的挑战。
      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专业术语,如果您是一名在校攻读经济或金融学位的本科或研究生,那此书可谓是茶语饭后的甜点;如果您是一名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读者,那此书为您揭开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
      个人认为除了上述优点外,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用科学的思维提出科学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回答科学的问题,一切在于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凭空想象捏造事实。
     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在于EQ的推出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的澄清。当前我国央行基础货币的发行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而我国的贸易结算货币主要是美元。那么理论上美元发行越多,无论这些美元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中国,都会导致中国基础货币存量的增加和外汇占款的增加,因此得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首先该书从数据层面论证了这个观点的错误,2008年底到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其次美元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贸易,而在此期间受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外部需求疲软,中国的贸易盈余通道是收缩的,甚至在2009年贸易顺差出现负增长。从而可以看出本来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美元过多导致而是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基础货币剧增导致的。
       第二个观点在于美元贬值抬高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的纠正。首先美贬值意味着其他货币升值,那石油的美元价格转化成其他货币不应该出现大的波动,但是2009年石油的美元价格在转化后依然出现大幅上升,所以美元汇率变化并非造成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两点可以充分说明教课书上的理论只能是一个基本的原理性解释,而具体实际中从开头到终端是要经历过复杂的途径,而这些复杂途径真是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具体分析来解释的,而不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一旦错误的思维通过某些所谓的专家舆论引导加以扩大话不但不利于大众的判断,更突出表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拍脑袋纸上谈兵,更会加剧读书无用论,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错误观念的传播。
      而我们当前所缺乏的真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强化了“用科学的思维提出科学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希望得到的!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六):真相不难懂,就是很无趣

    眼看到年底了,总算把第10本书读完。作为今年读书计划的收官之作,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把美联储前世今生、政策制定机制、量化宽松实施与退出等内容讲述得非常清楚和系统,作者也针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策略等热点经济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在美国华盛顿驻外两年的财经记者,我对这本书中的真相非常熟悉,认同书中观点99%,不过我的认识比较零散,非常感谢王健博士如此系统地把这些基本但很重要的知识总结成书。
   
    相比《货币战争》等小说,这本书为读者揭示的真相往往显得索然无味,这里没有阴谋,没有“一盘很大的棋”,仿佛一切行为都有规律可循。就好像你如果喜欢武侠小说,而这本书告诉你中国武术从来就是强身健体为主,根本没有所谓的绝世武功和英雄豪侠,《易筋经》根本就练不了内功,“降龙十八掌”只是意淫。
   
    没错,这才是真相。不过,真相并不等同于真理,之所以还有1%我与作者意见向左,是因为矛盾是发展变化的,书中提到的美联储政策副作用在未来可能变成非常严肃的“负作用”,美联储治理经济的阳谋,换个角度可能比“阴谋”还“阴”!
   
    经济学与其他很多学科一样,核心问题一直存在,答案却在不断更新,但无论过程有多么困难,就像哲学研究一样,不能偷懒走捷径,依靠“宗教”与“阴谋”,放弃理性思考。
   
    以下是书摘:
   美联储结构:
   美联储根据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在1913年成立时,被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 Board,也有人将其译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另一部分是分布在全美12个不同城市的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联邦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但12个联邦储备银行却不是政府部门,而是非营利性机构。
   
   目前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分别位于波士顿(Boston)、纽约(New York)、费城(Philadelphia)、克里夫兰德(Cleveland)、里士满(Richmond)、亚特兰大(Atlanta)、芝加哥(Chicago)、圣路易斯(St.Louis)、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堪萨斯城(Kansas City)、达拉斯(Dallas)和旧金山(San Francisco)。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Member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和12名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Presiden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s)。
   
   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由主席(目前是伯南克)、副主席(目前是耶伦)及其他5位委员组成。这7名执行委员必须全部由总统提名,经过国会确认后才能上任。每个执行委员的任期为14年,到任后不能连任。
   
   《联邦储备法案》规定这7名执行委员的任期需要间隔两年。因此在美国总统4年的任期内最多只有两个执行委员的任期结束,需要由总统决定新人选是谁。
   
   联邦储备局的执行委员可以被总统提名为美联储主席(Chair)或者副主席(Vice Chair),每次提名任期为4年。执行委员一个完整的任期是从偶数年的2月1日开始,到14年后的1月31日结束。
   
   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由该地区联储的董事会提名,经联邦储备局确认后才能上任。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会有九名成员,分为A、B、C三类,每类三人。A类董事会的三名成员来自美联储的会员银行,B类和C类成员来自其他行业和公共部门。
   
   《联邦储备法案》中明确规定,每个地区联储的会员银行就是它的股东。各个会员银行根据自己资产的比例认购所在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股权。我们刚才提到,这些股权和一般公司的股权不同。这些股票不能对外转让或者出售,股东也不能参加美联储每年利润的分红,美联储只是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向股东发利息。
   
   
   银行监管体系:
   通过财政部的货币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注册成立的银行为全国性银行,比如美国花旗银行。通过州政府注册成立的银行为州内银行,比如德克萨斯州的德州资本银行(Texas Capital Bank)。
   
   美国的全国性银行必须成为美联储的会员银行,主要接受货币管理办公室监管。州内银行可以选择是否愿意成为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如果愿意成为会员,就要接受美联储监管。不愿意成为美联储会员的银行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的监管。
   
   美联储职责与政策工具: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主要有四个任务: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为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以及国外机构提供清算等金融服务。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折扣贷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储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三个。
   
   美联储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由公开市场委员会制定。委员会成员包括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加上5个联邦储备银行主席。
   
   纽约联储主席享有终身投票权。剩下的4票,由另外11位联储主席轮流行使投票权,一期一年。一票由波士顿、费城、里士满联储主席轮流投;一票由克利夫兰和芝加哥联储主席轮流投;一票由亚特兰大、圣路易斯、达拉斯联储主席轮流投;最后一票由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旧金山联储主席轮流投。
   
   美联储每年在华盛顿召开8次公开市场会议。会议由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和12位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参加。在12个委员中,一起投反对票的人数目前最多也没有超过4人。
   
   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两个任务是保证最大化就业和物价稳定。
   
   美联储的日常运营经费也独立于联邦政府的预算之外,避免了政府通过预算对美联储施加政治压力。
   
   金本位的缺陷:
   第一,金本位制度下,通缩非常普遍,会加重家庭和企业的还债负担。金本位的第二个缺点是短期价格波动非常大。金本位的第三个缺点是,在发生银行挤兑等金融危机时, 由于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有限,金本位也约束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价格从每盎司170美元上涨到2012年的每盎司1700美元,价格上涨了10倍。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900点上涨到2012年的13000点,是黄金价格上涨幅度的1.5倍。而同期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上涨了近40倍,远高于投资黄金的回报。
   
   利率调节的缺陷:
   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的债券主要是短期政府国债。第一,这类债券的风险小,不容易造成美联储投资损失。第二,美国国债市场容量大,不会因为美联储的交易产生剧烈波动。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影响金融市场的因素有很多,美联储设定的利率只是其中一种。第二,美联储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后,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如何反应也存在不确定性。第三,美联储在执行政策时,要面临数据滞后带来的不确定性。第四,在具体执行利率政策时,美联储选择何种工具和瞄准什么目标也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并不愿意从美联储直接贷款,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折扣窗口的利率高于市场上的同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第二,从美联储直接贷款会引起市场对借款机构的猜疑。
   
   如何监管金融机构:
   在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往往能成功地把投资者的资金传递给最有价值的贷款人,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学家从大萧条中至少学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训:第一,发生银行挤兑时, 中央银行需要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积极防止金融市场大面积崩溃;第二,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央银行要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防止发生通货紧缩。
   
   在对银行进行检查时,美联储使用一套被称作CAMELS的评级系统。CAMELS 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项评级标准。C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A代表资产质量 (Capital Quality),M代表管理水平(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E代表公司收入(Earnings),L代表资金流动性(Liquidity),S代表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如何治理通胀:
   在权衡流动性陷阱和高通胀带来的不稳定性之后,央行在实践中发现2%的通胀率目标是比较合适的水平。
   
   由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量往往通过M2衡量。判断是否滥发货币的标准是通胀。首先,影响通胀的是M2的增长速度,而不是M2。其次,M2增长速度和通胀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只能大概说明一种长期关系,短期对通胀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美国M2和基础货币的比值在次贷危机之前的10年里稳定在8左右。
   
   次贷危机原因:
   首先,美国房地产价格从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上涨, 因此包括专业投资人在内的不少投资者都形成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错误观念。其次,房利美和房贷美是购房贷款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美国国际集团(AIG)也积极为这些房地产抵押债券提供担保, 这更使投资者放心大胆地购买这些债券。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是由房贷机构不负责任地提供次级贷款,投资银行通过证券化过度投机,两房半政府企业的身份给投资者造成安全错觉,以及评级机构失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为结束大萧条中接二连三的银行倒闭,美国1933年禁止银行向活期账户(在美国也称为支票账户)支付利息。从2011年开始,禁止银行向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最终被取消。
   
   量化宽松:
   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债券。2009 年3月,美联储进一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决定购买125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债券、2000亿机构债券和3000亿长期国债。这些大规模购买资产的政策被称为QE1。
   
   2010年11月,美联储又推出QE2,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
   
   在QE2中,美联储主要购买政府的长期债券;而在QE3中,美联储购买的是房地产抵押债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推出QE2时,美联储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通货紧缩的风险。当时美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 (排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通胀率)非常接近于0(处于0到0.5%之间)。推出QE3 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
   
   杰克逊·霍尔会议是一年一度的全球央行大会
   
   量化宽松与美元贬值:
   第一,汇率只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并非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目前进出口占GDP的30%以上,但美国仅占12%左右,因此靠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和减少进口对于拉动美国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日本出口占GDP的15%左右,大概只有中国的一半。
   
   第二,汇率在现实生活中受很多因素影响,量化宽松这种货币政策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才是影响美元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欧债危机原因:
   欧元区设计上的两个漏洞:第一,欧元区平时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成员国的政府开支;第二,面临金融挤兑时,欧元区缺乏统一的最后贷款人来平息金融恐慌,化解危机。
   
   希腊政府先后在1843年、1860年、1893和1932年破产四次。欧元区成员国加入时,政府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
   
   欧债危机对中国启示:
   中国政府在设计地方债市场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消除道德风险问题。是否需要地方政府像美国各州一样公开自己的收支?是否应该限制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如果出现了政府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该如何解决?
   
   欧债危机和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第二个启示是,平时中央银行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监管,在危机发生时履行好最后贷款人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责。
   
   美国短期资金市场的产生是由于法律不允许银行对短期存款支付利息。而中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是由于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定价,同时银行业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很多有条件的企业被禁止从事和银行相关的业务。正常情况下,影子银行纠正了这些不合理限制造成的价格扭曲,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健康补充,能提升金融部门的整体效率。
   
   美国各个州之间劳动力迁徙的限制比较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中国的地区经济差异也非常严重。为减少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需要考虑改进现行的户籍制度,减少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方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迁徙。
   
   调节储备金率缺陷:
   频繁改动储备金率会让银行经常为满足新的储备金率疲于奔命,影响日常运转。和货币供应量一样,储备金率和通胀率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不稳定。提高储备金率会增加银行运营成本。
   
   截至2012年底,存在美联储的储备金非常多,有大概15000亿美元。即使按照2%的利率,美联储每年支出的利息就有300亿美元左右,和正常时期每年的利润相当。美联储每年付给银行巨额利息,也会引起公众的不理解,会被怀疑用纳税人的钱补贴银行。
   
   量化宽松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今后两年需要密切关注具有下列特征的新兴市场:存在严重贸易逆差(国际收入小于国际支出);国内的房地产等金融市场存在严重泡沫;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国际游资可以快速进出。
   
   中国目前有两个优势:第一,中国贸易存在顺差,而且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第二,中国目前对资本账户的管制比较严格,可以防范国际资金短期挤兑。
   
   中国也面临着两种困境。第一,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结构性减速的时期。第二,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将使中国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元升值,如果人民币贬值会引发资本外逃;如果不贬值,甚至针对美元升值,将打击中国出口。
   
   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后,大型金融机构有很多自身优势:在跨国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大公司比小公司有优势。
   
   不可能三角形: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中国的贸易盈余和海外对中国的投资。近2 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吸收了大概1万亿美元的净投资。
   
   美国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自由资本流动,因此必须放弃固定汇率。中国选择了固定汇率:人民币基本和美元挂钩。同时人民银行有独立制定人民币利率的权力,因此必须放弃自由资本流动。欧元区国家之间选择的是固定汇率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但放弃了独立货币政策。
   
   中国放弃固定汇率制,以形成一个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共同充当国际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
   
   中国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利率市场化等措施,提高国内金融市场效率,而不是急于开放国际资本市场。
   
   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主要受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判断的影响,而不是贸易账户这些目前的经济变量。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量远远大于贸易量,因此大部分外汇交易实际上是用来满足国际投资而不是国际贸易的。
   
   在开放资本账户前,更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效率。通过利率改革等措施,消除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扭曲。同时打破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和保护,允许优胜劣汰,提高国内金融机构质量。
   
   软环境包括金融市场能否有效地将资本分配到效率最高的部门,法律制度能否公正有效地保证合同执行,劳动力是否能在不同地区间自由迁徙等。(完)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七):美联储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刘砚青丨北京报道
2013年,在全球瞩目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下称“美联储”)没能低调地度过它的100岁生日。这一年,对于是否要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经济复苏力度如何、对比特币如何监管等问题,美联储的决策牵动着全球市场的每一根末梢神经。
“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受控于神秘的罗德柴家族”;“美联储是股份制私人企业,大股东如花旗银行实际控制着美联储”;“美联储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就是为了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转嫁出去”……
作为美联储“体制内”的经济学家,达拉斯地方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王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解密“真实的美联储”。
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私人组织
“正确看待美联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全面了解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逻辑,才能进一步增强对全球市场的预见能力。”王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正是他写作新书《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的初衷。
王健认为:“从根本上讲,美联储性质与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是按照《联邦储备法》建立起来的美国的中央银行。但其组织结构十分特殊,分为独一无二的双重结构:其一是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其二由股东银行缴纳的股本金建立起来的12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
美联储所具有的政府机构加上非营利性私人组织的双重结构,有其历史沿革。
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直接受到国会的诸多制约。美联储主席每年至少要对国会进行两次公开听证,所有听证资料均对外公布。具体听证内容包括:目前美国经济的基本状况,美联储都制定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如何体现了《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的“提供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既定目标。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美联储的最高机构,由7名理事组成,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国会因此能对美联储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7名理事与5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共同组成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美国货币政策。
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所有货币政策的制定都以美国经济为考虑。例如是否退出QE,美联储会考虑到对于其他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影响,但也仅限于这些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对于美国经济的反作用。否则,决策将很难得到国会的认可。
王健直言:“美元作为全球货币是有问题的。”以美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衡量,美元担任储备货币角色有其自身的困境。但这同时是全球货币体系的缺点,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担任“全球货币”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制定政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美联储历任主席个人风格比较独特的分别是沃克尔、格林斯潘和伯南克。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伯南克。”王健认为,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主要有三大成就:第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稳定了经济;第二,允许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交锋,使得美联储系统内的氛围更加开放;第三,更加注重与市场的交流。
与“惜字如金”、对政策表态晦涩的格林斯潘相比,伯南克更愿意与市场交流,他经常通过调研获得机构对于现行货币政策的反馈。这正是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治理的一个方向,即中央银行不应当成为市场波动的中心。
但这似乎无法解释美联储对于QE退出意向的不断反复。
对此,王健表示,美联储高级官员每一次对市场的公开表态都是非常严谨的。所有政策(结论)都有其施行的前提条件。今年6月,美联储曾做出可能提早退出QE的决定,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是6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向好。然而,就业情况并不如预期,美联储因此否定了提早退出QE的决定。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美联储同样在‘摸着石头过河’。”王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美联储也是在不断犯错中摸索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许多美联储出版物的主题在于探讨从前所犯的错误,比如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美联储政策的 “副作用”
王健表示,正是由于美联储决策机制的固定和透明,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连贯性,不会大起大落。至于美联储即将上任的新女掌门人珍妮特·耶伦,美联储主席的投票权与其他6位理事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QE政策应当会保持原有的政策连贯性。即使有可能变化,也仅限于较小的制度设计。
但“对新兴市场来讲,明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王健分析发现,美联储政策转向时经常伴随着一些经济危机,其结果往往是美国经济上行,而其他国家经济下行。二者之间更多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美元利率是其中重要的传导因素:作为全球货币的美元利率上升会对新兴国家资产价格造成冲击,因此容易导致因挤兑引发的金融危机。
“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来减少冲击。”王健建议,事实上包括美联储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央行已经采取货币互换协助稳定本国金融市场,以预防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产生的冲击。而目前,美国国会对于美联储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互换协议仍有许多约束。
因此,王健认为,在当下的全球货币体系现实下,新兴市场国家央行要具有前瞻性,提前通过国内的审慎宏观金融政策,将过去积累形成的资产泡沫逐步消除一部分。在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时候,不至于造成特别大的资产价格调整。同时,作为“最后贷款人”,要及时地平息金融市场恐慌。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八):《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书笔记

 以后的读书笔记都争取记录两个部分,浅心得和硬笔记。浅心得是指读书后的整体感受,可以是对与书籍的整体评价,也可以是无关书本内容的胡思乱想;硬笔记则是书本内容中更多的知识点,是自己觉得记忆下来后对整体知识结构有帮助的干货,但可能由于零散记录而看起来不成体系。
浅心得:
王健是达拉斯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之前一直在微博上面关注,后来买了这本实体书籍。但看完全书,还是用的Kindle电子版,因为都是利用睡前、地铁里的碎片时间。以后可能先看kindle再买实体书的情况会非常普遍了。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讲货币政策的诸多影响梳理的非常清晰,也可能因为本书的定位本来就是一本知识普及读本的原因吧。但最鲜明的对比,在于看完本书后接着读刘yuhui的书,那就一个崩溃。之前看刘的书籍,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不能理解。现在觉得中国的经济学家,就不能好好说人话么!每一篇研究报告总得说的高深莫测,一个可能蕴含了3、4个传导过程的逻辑,一句话想当然的带过。
本书将货币政策的目的、方法、传导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说的非常通熟易懂。如通胀和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目的,而资产价格和汇率(也是一种资产价格)则不是主要目的。如方法可能是直接投放货币总量,也可能是调控短端利率,但如果陷入流动性陷阱,则可能需要量化宽松和扭曲操作等等。再如传导过程非常复杂,从基础货币到M2再到通胀和经济,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必然的,所有不能一味给政策的好坏直接定性。
接下来,可能得赶紧把《极简欧洲史》的笔记整理出来,然后看奇葩书《人类简史》。本书的后续,找找书柜里面攒的那么多金融方面的传记吧。
硬笔记:
联邦储备局网站是 www. federalreserve. gov,储备银行的结尾是org,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可以在上图看见地区联储的分部,东北部多一些,每个钞票上面印有1A,2B等字样,可以区别出是那个联储发行的。
最重要的来了,最高的决策机构是7个储备局的执行委员和12个联储银行的主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会议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议息会议。
联储主席与执行委员都有相应的任命流程与机制,且两者错开,都需要总统与国会的同意。
联储银行的主席提名由董事会完成,董事会成员多为该地区的主要企业CEO与校长等。但需要储备局确认才能上任。
联储银行董事会有9名成员,分为ABC三类,A为3名来自美联储的会员银行,B和C来自其他行业和公共部门。A和B都有会员银行推举产生,C由联邦储备局任命。
联邦储备银行股东持有的股票不能公开转让,或者出售,也不能对美联储利润进行分红,美联储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发放利息。(这也太高了吧,真假?)
联邦储备法案规定,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就是其股东。
美国存款类机构分成两类:全国性银行和州内银行。区别在于,全国性银行注册在财政部下面的货币管理办公室,如花旗。通过州立银行注册成立的是州内银行。
全国性银行必须成为会员银行,接受货币管理办公室的监管。州立银行可以自己选择是否愿意成为会员银行,如果是,则接受美联储监管。如果不是,则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
成为会员的好处在于,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美联储可以提供紧急贷款。
高盛银行是高盛公司旗下的一个银行,是在纽约州设立的州立银行。此外,高盛集团在08年前属于证券类公司,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08年为了接受紧急救助,改成了银行持股公司后才能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美联储每年将大部分利息收入(200亿美元)上交财政部,给股东的只有十几亿。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具有四个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各类市场机构提供清算等金融服务。
联储的三个主要货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OMO,折扣贷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储备金率(RRR)
在公开市场会议上投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升降。
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为7名执行委员和5名储备银行主席。前面提到的12名联储主席,每次有5名参加公开市场委员会。其中纽约联储终身制,其余的分片区轮流。
美联储每年有8次公开市场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具体日期在联储网站上提前一年公布。
公开市场会议上,伯南克鼓励所有人发言,而格林斯潘期间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发言。所有人的投票权是一样权重的。
基本没有出现过6:6平的结果,因为方案都是经过充分讨论了的。
定制和执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最大化就业和物价稳定。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联储的通胀目标大致拟定在2%,上下一个百分点,即在1%-3%波动。
作者之所以不认可金本位,主要原因有三点:
1、金本位下,通缩会非常普遍(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增加家庭和企业的还债负担。
2、黄金价格短期波动非常大,不利于实体经济;
3、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发生挤兑或者流动性危机时,金本位约束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重点来了,储备金不足的银行可以向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进行短期贷款,补足准备金。市场上这种金融机构间为满足储备金需求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储备利率。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在评价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时,使用一个时期的均值,而不是每天的准备金余额。
联邦拆借利率是银行间的贷款利率,不是美联储向银行贷款的利率。多数情况下,美联储不直接向银行放贷,而是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债券调节货币总量。
公开市场委员会设立了联邦基金利率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直到将市场利率调节至目标利率。
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短期利率-长期利率--1、降低利率可以促进消费与投资;2、低利率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资产是一个支撑。3此外还影响汇率
但这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导致逻辑受阻甚至是反向的结果。
2000年之前美联储主要调控货币发行量,如M1和M2。此后逐步转向调控联邦基准利率,相当于跳过了数量,直接定位价格。
折扣贷款窗口类似于国内的MLF、SLF等操作,均需要质押物。但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愿意找美联储贷款,原因有两点:
1、贷款利率比联邦基准利率高;
2、如果谁要找美联储借钱,市场会担心该机构出现问题,导致融资困难,反而得不偿失。
后来,危机时大家都硬着头皮不借钱,美联储想了个办法,找几个大行一起贷款,避免了信心危机。
调整储备金率的权利属于联邦储备局,而不是公开市场委员会,所以使用也比较少。
大萧条经济学的两点教训:1、必须要有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2、面对危机,央行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避免通货紧缩。
美联储当时的两个错误,1、金本位限制了货币投放的能力,居民赎回反而降低了货币投放量;2货币投放量减少进而太高了利率,进一步压制了消费与投资,经济进一步恶化,导致需要居民进一步囤积资金。形成恶性循环。
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在80年代虽然提高了联邦基准利率,但名义利率依然低于通胀,导致实际利率还在下行,加剧了通货膨胀。
后来的30年,美国纠正失误,通胀保持在2%,失业率在5.5%波动。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名义利率下降至9,经济继续恶化,则没有办法通过调节利率刺激经济了。
如果通胀下行,名义利率已经到0,通胀继续下行,则实际利率上升,抑制需求,导致通胀进一步下跌,进入流动性陷进。日本就是这个例子。
发达国际的实际利率保持在4%,通胀保持在2%是一个比较合适稳态的结构。
量化宽松:当短期利率无法引导下行时,直接通过购买长期债券,直接引导长期利率下行。相当于跳过了短期利率引导长期利率这个传导机制。
量化宽松的一个后果,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表
扭曲操作(Operational Twist)美联储宣布卖出4000亿美元3年期以下债券,然后买入等量的长期(6年至30年)债券。
扭曲操作不会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表,但问题在于短期债券是有限的。2012年6月份,美联储进行第二轮267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至此短期债券基本卖完。
基础货币----M2----通胀,每一个传导都不是必然的结果,影响因素太多,所以不能得出,基础货币大量投放,所以必然导致通胀,这样似是而非的结论。
新产生的市场往往会绕过各种机构的监管,形成影子银行,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暴露,美联储还是要像稳定银行一样稳定这些新兴市场。
这个结论和中国目前现状非常类似。
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前10年的货币乘数,长期以来大概保持8的水平。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打汇率战的手段么?
1、汇率只是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副产品,而非量化宽松的目的;
2、汇率会受到很多影响,08-09年美国经济危机,美元作为避险资产反而在升值,欧债危机以来13年以来,美元也在升值。量化宽松解释不过去。
3、还受到预期的影响
伦敦银行间美元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差,可以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上美元相对的稀缺性。
美元对于中国的通胀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传导途径:1、如果美元进入中国,由于中国采用固定汇率制,所以央行必须超发货币;2、大量美元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进而对中国输入通胀。
上图可以显示09年M2猛增不是因为外汇占款形成的。?
日本量化宽松的问题。日本量化宽松力度比美国还要大,其目的依然不是货币贬值,而是为了解决短端利率为0后无法刺激经济的问题,直接通过降低长端利率而刺激经济。但是否真的有用呢,是个问题。
如果过去30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是货币政策的问题,则量化宽松会非常有用。但更多分析认为,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劳动力市场不灵活,大企业低效率,占用大量资源,导致经济不景气。如果这样,量化宽松只能是给日本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5年美元大幅贬值后,欧元得到更多国家认可,06年之后中国开始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了欧元资产。
希腊政府债务超过GDP100%,09年赤字占到GDP14%。
欧债危机的两个启示:1、欧元区平时缺少有效监督和约束成员国日常开支的机制;2、遇到危机时,缺少最后贷款人机制;
欧元是一种最为极端的固定汇率机制:可以理解为所有国家货币汇率都是1:1,但统一汇率的前提是经济周期保持一致。但欧元区各国显然不符合这个前提。
大萧条时期这么长,因为是两个叠加的经济衰退。1、29-33年第一次深度经济危机,是由于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导致;2、37-38年罗斯福政府迫于减轻政府赤字的压力消减开支,而美联储担心通货膨胀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同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刚刚企稳的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美联储还有一个重要经验是需要加强沟通,尽量避免由于大家对政策的不理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波动。
包括伯南克本人的诸多研究成果显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应该考虑股票等资产的价格,因为他们认为央行无法利用利率政策这一工具同时完成两个任务:既要稳定通胀和实体经济的波动,又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
笔者的论文也发现,如果美国通过利率来稳定汇率,美国的通货膨胀和GDP的波动会明显加剧。
《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了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之前,美国全国性银行由财政部的货币管理办公室监管,但这些机构的母公司-银行控股公司却由美联储监管。多个监管机构会成立了金融市场稳定监督委员会,加强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定期评估哪些机构属于大到不能倒,如果一定认定,则这些机构也必须由美联储进行监管。
94年和97年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国家的对外债务基本都由美元等外币计价。一旦出现提兑,美元无法充当全球的央行,则这些地区出现问题。
目前IMF作为国际上的最后贷款人有明显的问题,因为平时它无法监督全球的金融机构。
为了对抗金融危机,现在各国都开始学习中国提高外汇储备。这样的话,亚洲国家的存款就会上升,美国的对外负债就会提高。
有一个媒体经常容易错误理解的地方,即各种建议央行拿外汇储备做各类投资,实质上外汇储备不是央行的钱,而是央行的负债,客户随时有可能把美元提走,所以资产必须具备良好流动性。
但过高的外汇储备确实存在不划算的问题。例如宝洁投资1000万美元在国内,兑换后的人民币一年利润率可能可以达到20%,而央行收到这笔美元后投资美国国债,收益率只能达到2%。
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因为出口企业赚到美元后,不能随意投资海外市场。为什么中国进行资本管制呢,因为是中国目前的固定汇率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一个国家一次最多有两个,不可能获得三个。
美国选择的是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放弃了固定汇率;
中国选择了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放弃了资本自由流动;
欧元区选择了固定汇率和自由资本流动,但放弃了独立货币政策,各个国家把货币政策都交给了欧央行。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时机还不太成熟,原因有两点:
1、根据贸易顺差来判断人民币是否达到均衡水平是没有根据的;
2、如果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过早开放资本市场会导致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破坏。
1791年 费城成立第一国民银行,只能存续20年。但1、他可以经营存贷款,2、他的70%的股权属于欧洲投资者。1811年国会没有批准他继续经营。
1812年 再次成立美国第二银行,还是20年,但遭到州立银行的强烈反对,1836年被迫关闭。
期间持续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
1907年 摩根成功阻止一场
1907年 起草《奥尔德里奇计划》,但遭到很多人反对。
1913年 《联邦储备法案》出台,将联邦储备局作为联邦政府机构,但12个联邦储备银行被定性为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性机构。
1913年 一战即将爆发,美国内部担心外资提兑黄金,财政部长麦卡阿杜甚至考虑放弃金本位。最后考虑到信誉问题,没有放弃金本位,而是采取了资本管制。
1914年7月 美国股票交易所停止交易,12月份才开始恢复交易。
1914年 对内,麦卡阿杜允许银行用其他资产抵押给财政部,发行货币,实质上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1914年11月16日 美联储架构正式形成。
1931年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此后通缩结束,经济开始恢复。
1933年 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终止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
1933年 美联储禁止银行向活期账户支付利息,从而催生了短期货币基金市场。
1944年 《黄金储备法案》不许居民进行黄金交易和拥有。但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还可以进行黄金交易,而且固定价格在35美元每盎司,这是国家之间的金本位,其实也容易发生挤兑风险。
70年代 金融机构通过短期货币基金的形式绕开了上面的法律限制。
1971年 尼克松宣布美国不再维持美元和黄金之间的35美元的交易价格,彻底放弃金本位。
1974年 福特总统签署法律,宣布居民可以拥有黄金。
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4年6月到2006年7月 美联储17次加息,把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至5.25%,但长期利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继续下降。格林斯潘称之谓难解之谜。
2007年12月到2010年3月 美联储利用折扣窗口向传统银行投放了1-3个月紧急贷款,最高峰时大概5000亿美元。
2008年 美国财政部宣布从美元稳定基金拿出500亿美元用来担保短期货币基金1美元的市场价格。
2008年10月 美联储开启商业票据注资工具(CPFF),最高时达到3500亿。
2008年11月 QE1:联储购买6000亿MBS
2009年3月 继续购买1.25万亿MBS和2000亿机构债券和3000亿长期国债。
2009年 美联储启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所谓量化宽松。
2010年11月 QE2:继续购买6000亿长期国债,当时主要考虑的是通货紧缩。
2011年9月 美联储宣布卖出4000亿美元3年期以下债券,然后买入等量的长期(6年至30年)债券。
2011年下半年 QE3:开放式量化宽松,宣布每个月购买400亿MBS,直到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令人满意的复苏。当时主要担心的是房地产行业复苏较慢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2011年 放开了禁止向活期账户支付利息的限制。
2012年6月 美联储进行第二轮267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至此短期债券基本卖完。
2012年12月份 美联储宣布在购买400亿MBS的基础上,再追加450亿长期政府债券。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十):还原真实的一部分

以前作者在微博上连载关于美联储的一些科普短文的时候就有一直关注,估计是他实在忍受不了微博上充斥着的关于美联储各种版本的阴谋论。本书言简意赅,大量确凿事实有力地回击了这些阴谋论。正如巴曙松先生在序言中所说,“阴谋论逻辑上存在一个死循环,无法证伪。任何一个针对阴谋论的解释,阴谋论者都可以声称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所以严格说来,本书所有观点例证,也并不能从这个意义上完全消灭阴谋论。看完本书的读者,如果依旧迷恋地相信那些阴谋论,只能说这跟宗教自由一样,是个人选择,跟逻辑无关了。
总体说来,传统的关于美联储的阴谋论有三类:
1. 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受控于神秘的罗德柴家族;
2. 美联储是股份制私人企业,大股东如花旗银行实际控制着美联储;
3. 美联储是政府机构,受控于美国政府,例如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就是为了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转嫁出去
作者详细介绍了美联储的政府机构加上非营利性私人组织的双重结构,整个结构的设计再次体现了美国分权制衡的制度思想,所以其实制度上私人、大股东和政府谁都不能完全控制美联储。
虽说美联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法律上是独立的,但也不能否定只为自己国家打算的可能性。例如量化宽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至于保持美元这种国际货币的币值稳定,根本不在美联储考虑的主要范围。所以,虽然美联储未必是为了帮助某些集团(例如金融系统)谋利益而制定政策,但很可能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后果。
最近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又多了两项阴谋:
4. 通过QE让美元贬值,从而赖掉外债;
5. 转嫁危机导致欧洲债务危机。
中国手里的美国债务,大部分都回流到美国,以美元计价。美元对人民币一直贬值,所以看起来这些债务换成人民币确实是减少了。但事实上,只要美国通货膨胀被控制,这些美元计价的外债在美国的购买力依旧是变化不大的,本质上是没有赖账的。
而关于欧洲债务危机,主因还是欧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货币但不统一财政,加上希腊的会计舞弊,美联储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即使有关系的话。
阴谋论之罪可免,绩效考评却不存在。作者对于过去美联储政策的不恰当(例如1970年代一直未能控制好通胀,又如在互联网泡沫后采用的超低利率客观上为金融危机准备了子弹),甚至于严重的政策失误(大萧条时的政策失误),都寥寥带过。像美联储这样对于全世界经济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机构,“摸着石头过河”的说话显得避重就轻了。
另外一点值得赞扬的是,作者还对很多中美经济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科普。作为非专业人士,觉得很涨姿势。例如
1. 美国短期资金基金的诞生以及可预见的消亡:30年代美联储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不允许银行间恶意竞争存款规定活期账户不能支付利息,等到70年代共同基金雨后春笋般出现,采用了分红代替利息绕过该规定;2011年该规定被取消。而中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是由于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定价,同时银行业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很多有条件的企业被禁止从事和银行相关的业务。正常情况下,影子银行纠正了这些不合理限制造成的价格扭曲,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健康补充,能提升金融部门的整体效率。
2. 美国各个州之间劳动力迁徙的限制比较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这也是克鲁格曼分析的关于欧洲债务危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和FDIC来把一部分财富从富州转移到穷州,好银行到坏银行,同时人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欧盟这两点都做不到,所以穷国富国的经济状况差别和理想利率差别会带来金融危机)。中国的地区经济差异也非常严重。为减少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需要考虑改进现行的户籍制度,减少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方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迁徙。
3. 美国财政部在金融危机初始也参与救火: 提供500亿美元来担保短期资金基金,从而让这些基金不被大面积赎回可以继续购买短期企业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的现金流。几乎可以类比FDIC担保存款一样。
作者是在美联储体制下的,可以理解不能说太多体制的弊病。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本书的标题和内容有重大差距的情况下依旧给了五颗星的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