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4: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是一本由江城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三):民国史的厚重 壹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
——江城
前期读了一些明国后期文人佳作传记,颇感新鲜与好奇。明国的文化瑰宝在那些方面值得现在的人来学习,又有那些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分析,是每一本讲述民国故事的书都约略提到但又偏而不全的。如何全盘去了解民国文化作品又能深入角色、人物去全面了解历史、文化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架构,是现在迫切想要知道的。读到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是份荣幸,书中给出了新颖的思路,从历史的角度去解构人物、文化和背景环境,而且是从晚清开始的!很多人说民国起承于孙中山,结束与大迁徙;很多人说民国是一种精神,不可能消亡……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不一样的文化、价值和思考,娓娓道来,这过程非常惬意。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总觉得历史应该是好玩的、易懂的、又有逻辑思考分析的,这本书基本符合这个标准。很多历史书籍、人物传记不是写的不客观,就是缺少分析论证;要么就是没有尊重历史自己随意YY;还有就是部分照抄部分戏说部分瞎说,弄的历史本来就扑朔迷离,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欲盖弥彰,真不知道是为何!民国历史短暂的100年,却丰富多彩,人才辈出;我们今天遵从的思想、守下的习惯和向往的思维大多发源于斯、首创于斯,是值得今天的人来认真思考,反复阅读的。
在文化上,民国表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民国文人都说过中国历史除了春秋战国,再也没有在文化上表现的如此活泼又各有特色的文化景象;这个时期也是大师辈出、人杰地灵的最佳时间,如章炳麟、黄侃、熊十力、李叔同、胡适、林语堂等等,无一不是业界大师。在思想里,新文化进入中国,旧文化还没有完全被替代,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多样思维相互糅合,本来就包容性十足的中华文明此刻就显得更加绚丽多彩;也用一个时代证明了每一种存在,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社会政治变化里,则是比五代十国还要混乱的时期,各种各样的人物悉数登台,最遭殃的莫过于穷苦百姓。在这些变化的浪潮中,弄潮儿们人才辈出,从屌丝到高富帅的比比皆是,不一而足……总之,这是个绚丽多彩的时代,他们的一生是漂泊的、孤苦的,又是幸运的、多彩的。
在《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中,有戏说的成分,但也有考究的内容。很多内容是从那本古迹书考证过来的,对读者和作者都非常重要——历史若没有了考证,随作者心情爱好而随意编撰,这样的历史解读书籍不值得信赖,也不会有大的起伏与作为。通俗易懂是普及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那些高深难解的思维、思考和人物、角色故事,如何通过现代人能读懂又能增加兴趣,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不是死记硬背,而更多的是心悦诚服的接受、喜欢。曾听到很多次这样的一个戏说,大致把中华文明的文化做了一个区域划分:
一位想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朋友咨询专家: 去哪里学习最好呢?专家对他说: 学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必去大陆,想学习唐朝的话可以去日本,想学习宋朝的话可以去韩国,想学习元朝就去蒙古,想学习明朝可以去缅甸,想学习清朝可以去香港,想学习民国你就直接去台湾,想研究文革看看能不能联系去朝鲜。
这样的戏说有几分道理,文化的归类与演绎,是需要有思考、逻辑和智慧的。在《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从晚清切入民国史,是非常恰当有非常智慧的一个选择,民国的领导人物无一不是生活在晚清,他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决策思路总有一些晚清社会的根基,易中天现在是《文明的意志》里说:一个文明的谢幕不会在三分钟热度后在另一个文明里开启,历史的转折和沉淀需要更多的思考。通过分析晚清的各种政治、文化和经济、人物、教育等情况,才能完完全全的理解民国的大背景、大环境。想要深入了解民国文人的各种作品、思维和想法的人,可参考《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四):不简单的书

以为会是本需要花些时间来读的书,但没想到读起来这么的顺畅过瘾,作者确实有写故事的天赋,过去看过几本民国相关的书,可读性跟这本比起来,就差了很多。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用之反观今日,可以用之展望未来。一个没有历史观的人是无知的,一个没有历史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历史都是被误读的历史,这也造成人们某种程度上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种误读还带有“传染性”,这段历史就变成了人们主观认识中的“模样”。不得不说这种危害是相当可怕的。 近代史,就是一个被一代一代人误读和扭曲的一段历史。 从该书中,你我会发现原先教科书所定义的概念完全被颠覆了。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六):晚清时期灿烂的人文星图

对于中国近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避而不谈,但要想谈好也不那么容易。而关于这段历史的鸿篇巨制,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也不少,但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这是一套关于晚清和民国众生态的百科全书,而第一本《晚清》顾名思义,侧重讲述的便是民国的因,也就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端,即晚清。书中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精选了有趣与有意义的人与事,用轻松有趣的语言,详尽地描绘了一幅厚重而绚丽的晚清至民国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作者江城的文笔充满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洞见,一颗颗散佚的珍珠,被他用独特的方式重新串联,展现了晚清跟民国这段时期的隐私与往事。
晚清的各种势力关系和实力对比,影响近代中国发展的世界力量,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各个人物和事情……作者将其一一道来。这些人物和事件,构成了整个晚清时期灿烂的人文星图。
当然,江城写这本书,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谈这一时期的趣事,他是要通过这些人和事,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他试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
细细回味《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本书,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历史深处的人和事。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七):一个真实的晚清

文/伊莎贝尔不在
假如是一百斤,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沉重?
假如是一百里,你会不会觉得稍显漫长?
假如是一百年,你会不会觉得太过遥远?
假如只用读一本书的时间,就能让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遥远,真实地回归你面前,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精彩、很有趣?
作者如是说。的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精彩。读书那会儿是很不爱翻历史书的,因为教科书上的历史太枯燥乏味了,没有一点儿吸引人的地方,什么年份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儿,根本就分不清,所以历史老也学不好。而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来是一气呵成的那种,不会让人感觉到乏味,用一种现代人的阅读口吻来看真本书,无疑是很轻松的。先暂且不去理会这一百年的历史是否让人感觉沉重,作者这样的写法倒是能够引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的,因为读来无不畅快。
我对历史了解甚少,且自己是不敢在别人面前说历史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让我看到了民国以前晚清的真实面目。清朝第九任皇帝咸丰可以说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但他身边却有一群凶猛的“羊群”帮他主宰了大半个世纪的清朝,而这个“羊群”由哪些人组成呢,他的老婆慈禧、大臣曾国藩和李鸿章、侄子光绪,还有后来的袁世凯,全部属羊(我也是醉了)。
不得不说,我是很佩服慈禧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咸丰没过多久也跟着翘辫子了,而此时的慈禧却顺其自然地成了八大辅臣的绊脚石,为了保命,为了她儿子,她必须奋起反抗,所以联合恭亲王奕訢发起了“辛酉政变”,才逃过此劫,保全了性命。她的机智和果断,胆识和眼光,在那时估计是没有哪一个女人能比得上的。其实我想说说林则徐,以前在历史教科书上了解的他原来只是表面而已,我以为他是英雄的,因为他的虎门销烟,我一直认为他是当时最清醒的人,但看了此书之后,才发现他其实也挺愚昧的,只是不明显,比其他人好点儿而已。曾国藩已经被评为完人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而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怎么觉得自己好无知啊),光绪呢,实在是太“节俭”了,但那又怎样,下面的官员还不是照样铺张浪费,贪污行贿,他是以身作则了,但他根本看不到外面是怎样的,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不懂节俭唯他一人懂,这也是因为他的无知造成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不喜欢袁世凯,所以我也就不多用笔墨来写他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晚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被洋鬼子霸占和侵略的年代,幸而还有几个清醒的人不停地涌现,不断地抗争,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应该感谢他们。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八):历史比电视剧有趣

历史深处的民国Ⅰ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官方教科书的历史带有太多统治者的主观色彩。想了解历史,光看教科书,只会见到编者想让你看到的“历史”,那就很尴尬了。个人对历史很感兴趣,但要我读文言文的史料,我还真读不下去。像我一样的肯定不在少数,所以这也是《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史书有那么大市场空间的原因。这里不讲明朝,讲讲清朝。
《历史深处的民国》在风格上和《明朝那些事儿》类似,都是用浅显直白、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历史。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主讲晚清。虽然作者为了增加阅读趣味而在某些地方强行幽默让人读来有点尴尬,但整体上可读性还是很强的,而且叙事逻辑清楚,比较容易理解从咸丰到溥仪这段时间里发生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也容易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不敢说这本书所讲的历史就是真相,但起码,比教科书的真。
读书少容易使人狭隘,看到“人贩子一律死刑”就疯狂转发以表热心肠,看到李鸿章就骂卖国贼。当年,他的确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被当时的人骂得狗血淋头。教科书上也给他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但是,细思,他只是受老板委托代为签署而已,犯得着被扣上卖国这一大帽子吗?掌管最高的权力的慈禧才是大boss啊。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年代,慈禧说,小李子你去签个字吧。李鸿章能违抗吗?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其实当时的百姓应该要感谢李鸿章吧。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身边几乎没有能与列强谈判的合适人选。此时慈禧又想起那个被“卸甲归田”的曾经的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只有他了。一封电报,已逾70高龄且带病的李鸿章便踏上了漫漫谈判之路。一谈就是一年。一开始,列强开口就是怒怼慈禧,禁造军火,禁进口军火,赔银十亿,允许驻兵,割地……好说歹说,几次在谈判桌上吐血,磨了一年,终于拟定了条约:不割地,不杀慈禧,赔银四亿五千万及其他。都说弱国无外交,在八国强势围攻下,“天朝上国”的大清早就扛不住了,能谈到这一地步,算是这样了。
但当时的人认为,妥协就是软弱,谈判就是卖国。人们对清政府的无能而激发的愤怒可以理解,但冷静想一下,以当时的国力、军事能力,不谈判可能被瓜分得更惨,被剥削得更惨。武力反抗?以卵击石只会更惨烈,除了在史书上留下“清政府坚决不议和,斗争到底,最后……”,说起来“荡气回肠”,好像也没别的好处了。流更多血,毁更多地,还能怎么样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鸿章都算不上卖国。相反,他对国家还是有点贡献的,比如推动近代化建设。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开展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办学校,建海军等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脚步。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错。耗资巨大的由他一手打造的三大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居然全军覆没,对战争没有贡献,导致《马关条约》成为中国人民沉重的枷锁。
除了被误解的李鸿章 ,本书还有好多好有趣的人,比如慈禧、袁世凯、光绪皇帝、曾国藩、张之洞、孙中山……
历史的剧情比电视连续剧有趣。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九):屏蔽上帝视角看历史

关于历史的描述中,大家最喜欢说的话是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背后的原因很深刻,就在于历史也是由人来叙述的,在历史被发现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经过了人为地重组。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出于立场和其他目的,必然会被扭曲和加以引导,毕竟真相不那么令人痛快。
   读此书更加让我加深了这种观点,而首当其冲的人物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不受欢迎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从小到大的历史教育下,我们一听到这三个字,本能地脑海中就出现一个脑袋大,胖乎乎,一脸阴谋诡计的卖国贼形象。可不是嘛,戊戌变法出卖皇帝,捕杀革命党,签订二十一条,逆大势称帝,每一条罪状,都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袁世凯是孙中山的死敌,孙中山又是国共双方共同的革命教父,在他们的书写下,袁世凯想有个客观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不站立场,不开上帝视角,从客观存在的资料中去评价袁世凯这个风云人物,这么一来,你会发现袁世凯的面目焕然一新,有血有肉。人家也不是历史书上只会卖国的大奸贼,他的职业生涯从出道开始,就是一鸣惊人的表现,在朝鲜为帝国处理事务,狠狠教训了日本一顿,为当时屈辱的对外作战史添了一点亮色;他深感国家积弱,于是提出强军目标,成立并训练新军,出色的军事管理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军队建设;老袁虽然没什么正经文凭,但是人家也是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势的人,不然后来帝国的预备立宪的政策,他也不会忙前忙后张罗一切。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感悟,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中,袁世凯似乎是最有可能带领中国完成变革走向富强的人物。翻开历史上的改革案例,你会发现,往往其领导者是一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甚至离经叛道的家伙。因为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简单地写文章,做理论,喊口号。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没有说明书的,旧的体质就像是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该从哪里开始补呢?没人知道,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而袁世凯显然是最具备胜任这个改革者的角色,他有野心和决心实施改革,也通晓国外先进经验,有一定的操控大权,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和身边虎狼一样的敌人周旋,既能保持稳定局面,也要让改革事业继续下去。这些品质,不管是当时的帝国皇亲国戚,还是孙中山的革命党,都不具备。
     可惜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用上帝视角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袁世凯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所以自然不会有什么正面的评价。感谢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本书,让普通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观。
     期待阅读系列第二部。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十):【174】群英荟萃的年代

想了半天,想出了这么个题目。其实我是硬逼着自己写出来的,总觉得自己一年看那么多书,不留下些什么东西也说不过去。(其实也可以当做是一种日记吧。)
现在是11月底了,有幸在双十一买到了这套书。原以为是一时兴起,拿来凑数的书,却勾起了自己无穷的乐趣。以至于买来没有半个月便让我拆封了(这应该算是最快纪录了吧)。
提到民国,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张鸣老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与这本书有年代上的重合,只不过那一本更专一些,毕竟是比较严肃的论文集性质的书。而我个人感觉,如果没有做学问的钻研精神,那样的书可以先放一放,先品一品此类幽默小品文为佳。
而且自从《明朝那些事》以来,各类模仿之作的问世之声不绝于耳。本人也拜读过一些,窃以为均有模仿太重而创新不足的嫌疑。有的甚至将一个好好的、趣味横生的朝代写得寡淡无味。(在这里不是扬《明朝》。)不过到今天,我找到了这样一本可以说是模仿更是独创的丛书,甚是欣慰。更应了自己一向以来的观点: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反之亦然。
民国本是一个神仙老虎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短短一百年,天地都换了颜色,因此我一直认为这段历史是不容易,也不愿细细研究的。不过在这里,我读到了带有很强的条理性、概括性、专业性的文字。不得不令人对作者刮目相看!也慢慢勾起了我的兴趣。(其实历史课本真的是骗人的!)原来晚清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有同光中兴),原来李鸿章并不像众人想象的那么卖国(至少他无数次挽救了慈禧乃至大清国的命),原来袁世凯是个很有抱负的有志青年(那时候想着富国强民的人并不在多数)……有些应该深深的颠覆了自己以前的观点。
有人可能比较反对通过读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来对一段时期作深刻的启蒙认识。我倒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还不够装逼)。历史,先要自己了解,才能深究。并不是每个人上来都能通读《史记》、《资治通鉴》的。
没想到自己能写这么多,赞佩自己!(我觉得现在离自己年度200本,总数1400本的目标渐行渐远了。还是争取吧!再出发!走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