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达佩斯往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达佩斯往事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达佩斯往事的读后感10篇

  《布达佩斯往事》是一本由[美] 卡蒂·马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一):书摘

  2.中文版自序第四页:【尽管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家有机会在美国开创新生活——但幼时被迫与父母分离,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讨厌例行的告别,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流亡不是自然状态,孩子应在自己的国家长大;周遭的人不但知道如何叫出小孩的名字,而且熟悉小孩的家族轶事。】“我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懂,懂。

  3.P181:【入学的孩子们以他们的“阶级出身”分成六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职员、“其他”、“阶级敌人”。第一与第二类很容易经由高中进入大学,第三、第四和第五类,依次递减,只在罕见的例子中能获得大学教育。朱莉和我是“阶级敌人”,受到的待遇与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不相上下。】匈牙利黑五类。

  4.第十七章,P228,图下配文:【1970年代,父母在华盛顿特区——终于安全了。他们幸存于纳粹和匈牙利,把美国当作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5.尾声:【他们全身心投入美国,很少回头看。流亡者们围坐在沸腾的辣椒鸡煲前,沉溺于古老的回忆;但这一类的怀旧聚会不是他们所爱。】

  【他们以被剥夺者的全部激情热爱美国。对母亲和父亲而言,郊外的平凡生活是珍贵的:每周去世界上最大最冷的超级市场购物,周六的网球游戏,数小时在郊外的前院清扫落叶......他们在这种生活日常中找到了他们的欢乐。我曾惊讶于,他们怎能忍受像节拍器一样单调乏味的郊外生活。现在我理解了,平淡和人生的可预测,恰恰是人们罕得的珍宝,20世纪缺少的就是这两桩。】第三世界人民的终极幻想,却是美国土生中产白左想要迫切逃离的泥潭。人生真是荒谬,世界多么无情。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二):恐怖与告密

  书中关于恐怖和告密的描述,震撼人心,从制度的角度让人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秘密警察是一个需要恶棍,也产生恶棍的体制。秘密警察统治使得整个国家的人民陷入一种近于歇斯底里的焦虑、捕风捉影的猜疑和非理性的恐惧之中,对他们有长久的道德摧残作用。秘密的暴力比公开的暴力更令人恐怖,他会使人失去思考能力、道德意识和抵抗意志,因此退化到最低等原始的动物保命本能中去。为保命求生、避免肉体折磨,人会变得全无廉耻、奴性十足、无所不为。

  克格勃招募新手时,给他们的指示是“找那些因命运或天性受过伤的人——那些性格丑陋、有自卑情结、嗜权、有影响欲但又屡遭挫折和不顺利的人。或者就是找那些虽不至于受冻饿之苦,但却因贫困而感到羞辱的人……这样的人会因为从属于一个影响大、有权力的组织而获得优越感……他们会在一生中第一次尝到自己很重要的甜头,因而死心塌地与权力结为一体。”

  权力来自对秘密和公开的控制力,它影响着人们思考什么,并影响着他们选择做什么,而反过来,越有权力,也就越能控制什么是秘密,什么是可以公开。

  极权国家一面以“秘密”的名义对外封锁一切被它视为“不方便”的真相,一面千方百计地打探每个国民的隐私,不只是为了知道它们究竟在想些什么,而且还想抓住他们的弱点和把柄,将之用作要挟、控制的手段,讹诈他们,把他们变为权力统治的顺从帮凶。帮凶的主要任务就是告密,随时随地的充当政府的眼线,监视别人,向政府汇报他们的一举一动。“告密”是一种特别加剧人们恐惧心理的人际背叛行为。策动和强迫人们相互告密是专制权力一箭双雕的统治策略,它既能尽量获取隐秘的情报,又能有效瓦解任何团结抵抗的可能。

  告密的人并不以告密为荣,所以总是偷偷的告密,但他又不并不真的以告密为耻,所以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继续不断的告密。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三):比小说更荒诞、比真实更残酷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四):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

  忙里偷闲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信誓旦旦说不再买理想国。不过这本不得不安利。

  这几年看过批判冷战,极权的书太多了,这书算是其中最好,最深刻的一本。以往的大部分都如此,一番痛批苏联阵营的极权如何黑暗,以美利坚为首的自由时间如何美好。真的有所谓完美世界吗?真的一切都是伟大领袖一个人得错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童年的回忆及秘密警察的档案,事件当事人的口述来描写作者一家在冷战初期生活在布达佩斯的最初几年故事。

  这本书的不同之处,正如导读中所写,权力与极权的黑暗侵蚀对在每个人人性深处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总是站在某种道德高度批判,正如书中作者儿童时所困惑的,美好世界美利坚的自由战士为何都会臣服于“秘密警察”,为何自由光明的美利坚也会有政治考量?也会有所谓的政治正确?

  人性深处那种被权力极权腐蚀的温床,其实在东西世界都一样,因为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缺陷。道德批判其实在本质上起不到任何徒劳作用。能做就是通过学习教育的健全人格和强大心灵来对抗黑暗,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打造囚住恶龙的铁笼。这才是更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的!当然你实在要闭上眼睛,看不到人性光辉的一面,那也是你的自由意志。

  这里有关极权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深刻精彩描绘,这里给大家推荐部精妙绝伦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请在批判的眼光下观看。对了,主角是希特勒本人。

  正如作者一家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自由美好的天堂美利坚时,却也有种种现实中不完美。从来没有完美的世界,有的只是我们以自强不息来一步一步建设改善我们自己及家园。有的只是通过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所带来的精神文化自信和物质基础丰富。

  扯到这里,想起了一个非著名的却很深刻的小故事。

  “斯诺先生,我不怀疑你的内容真实性。但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感受到权力的不可抗拒和神秘性。”

  2015年的南周新年贺词标题是这样的“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五):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而已

  确实冷战环境的下一个小小的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值得同情,匈共当局或者说这种制度的荒唐和残暴不用赘述,但是这个故事和档案并不具备作者试图想要评价某个制度甚至某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能力;在当时紧张的冷战氛围下,媒体和舆论上的战斗甚至是主要战场,那些号称“公正、独立”的背景不甚清楚的诸如自由欧洲电台实际上也就是美方的冷战舆论武器而已,是美国在冷战中试图"解放"东欧各卫星国的工具,更何况马顿先生供职的美联社、合众社,当然并不一定说马顿先生没有恪守新闻人的底线,带有放大镜甚至恶心编造抹黑匈共当局;但是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深受西方思想浸染的马顿先生是否有意无意地“有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事实”(像那时的很多西方的冷战媒体工具那样,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夸张或者虚假,他只需要如实报道就能起到作用),而这些报道确实是他的雇主所期待看到的“武器”,在当时如此对峙的时局下,匈共当局怎么可能会默许这样的行为?其罪名虽然在事实上不是“叛国”但是在苏联看来何尝不是死罪?

  秘密警察、告密者和档案简直是GC主义最有特色的发明,让人感到荒唐又可笑,至于作者提到的匈共当局的“暴孽”——她真应该去见识下某个神秘东方国度是如何处置这些所谓的“右派”和“走资派”的。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六):review

  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

  【美】卡蒂·马顿

  传言关于战争事实的一系列书都要下架了,于是放下先前定好的假期书单,先将《布达佩斯往事》抢过来。

  这是一个在二战期间活得勇敢却饱受折磨的家庭。作者卡蒂·马顿的父母

  分别是两家美国通讯社的记者。匈牙利人生活在拉科西政权的恐惧之中,为本国报社工作的记者们早已战战兢兢、噤若寒蝉,要了解匈牙利的真实情况,只能依赖为外国通讯社供稿的记者。由于各种恐吓,在短短五年间,外国记者的数量从65名急剧减少到3名,卡蒂的父母就是其中的2名,剩下的第三人还是秘密警察的告密者。因此他们成为了“匈牙利人民的公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被秘密警察监视着,这些监视记录以日为单位的报告,作为永久档案保存着。

  卡蒂对于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已经生疏,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有些父母根本没在家提起。,但所有的事情,具体到中饭在哪家餐馆,去哪个朋友的家聊天几分钟,都有记录。卡蒂更深层次了解自己的父母,竟是以秘密档案为途径,这说起来颇为讽刺。

  事实上,它是匈牙利共产党内的苏维埃党派。我在长大过程中渐渐认清,其主要特征是残忍,普通的政治和外交行为都对之束手无策。它的第一科试图通过庞大的告密网,来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招募告密者靠的是恐吓:秘密警察会在深更半夜把对象从床上带走;他只要甘愿充当告密者,就可获释。我现在知道,这个告密网包括我家的大部分亲友;有些比较特殊且敏感的告密者——比如我家的保姆,因此而获得优厚报酬。

  让我介绍一下匈牙利秘密警察,其正式名字叫国家安全局,简称AVO。我一生中,每听到这三个字母,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我也从没听到,有人用中立的语调读出这三个字母。父母提起这个简称时,混合着厌恶、害怕、蔑视的感受,一旦提及,这种气氛就会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小孩子们都认为,父母能保护他们免遭威胁。一听到这个简称,我就知道其代表的力量远远超过父母的能耐。我很害怕。

  秘密警察也被称为政治警察,经常通过恐吓、逮捕等方法“保护”当局的最高权力,防止其受任何形式的打击。如文中所说,它的第一科试图通过庞大的告密网,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秘密警察通过威胁或物质诱惑的方式“招募”告密者,而这些告密者一般由被监视人最亲近的亲人、保姆和同事等组成。卡蒂的父母十分善良,并不责怪那些被迫告密的人,反而为她们拟好上交的稿件,细致地画出标有家中各个物件位置的地图。这是面对失去人性的政治体系下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尽管卡蒂父母在秘密警察的监控之下,他们的坚持还在,内在不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上月,马顿流露出一种全新的省悟,即他的新闻立场一定会激起匈牙利外交部门的好奇(至少可以这么说)……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在作出多元的解说方面,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不可避免的,他将不得不更加小心。显而易见,马顿的处境是微妙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变得凶险。他和他的妻子愈来愈难以掩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有充分理由相信,他们希望逃往西方以获拯救。但这种拯救——既危险又昂贵,不管以何种方式实行——因他们有两个小孩(四到八岁)以及和他们同住的父母,而变得更加复杂。马顿的根本困境在于,他以往的冷静、镇定建立在自己专业新闻人的“常态”上,但随着“常态”上的依据逐步受到侵蚀,现在要改建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上。避开公使馆(和其他人,尤其是英国人),会涉及一种实际上不可行的精神剧变。没有与“西方”接触所提供的道德和精神上的支持,马顿会感受到更多对政府的仰人鼻息。

  在马顿父母身边,背叛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知道这一点,但无法进行判断究竟哪些人可以信任。他们的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拘束,企图为全家人找到一条安全的出路,比如逃往西方。而这一切都被秘密档案记录下来,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种想法都被秘密警察发现。这些档案不断积累。当局正在渴望着,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能逮捕他们的证据。“更多对政府的仰人鼻息”,这几个字透着绝望,也说明了马顿夫妇的出路只会越来越少,一切都在政府的控制当中。

  冷战中的布达佩斯弥漫着幽闭恐惧症的气氛。雪上加霜的是,政府规定:无特殊许可证,美国使馆人员一律不得离开市区三十公里。对他们而言,大部分乡下是禁区。拉科西政府尽一切努力要把“帝国主义者”困在密封的盒子里。美国外交官所受的隔绝,超过我们——但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有随时离开的护照。

  今天读来,此信分明出自一名已身处悬崖边的人,愿意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他的家庭。不是档案中的其他资料,不是执著的尾随监视,不是这么多的告密者,也不是可笑的叛国指控,而是父亲这绝望的呐喊,使我更加蔑视“他们”。这个制度,原旨是改造人们成为更好的新人,结果竟将他们彻底扭曲:为了证明爱和无私,他却要敦促妻子和小孩逃离,把自己彻底遗忘。(1042)

  (含摘录)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七):书摘

  2.中文版自序第四页:【尽管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家有机会在美国开创新生活——但幼时被迫与父母分离,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讨厌例行的告别,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流亡不是自然状态,孩子应在自己的国家长大;周遭的人不但知道如何叫出小孩的名字,而且熟悉小孩的家族轶事。】“我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懂,懂。

  3.P181:【入学的孩子们以他们的“阶级出身”分成六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职员、“其他”、“阶级敌人”。第一与第二类很容易经由高中进入大学,第三、第四和第五类,依次递减,只在罕见的例子中能获得大学教育。朱莉和我是“阶级敌人”,受到的待遇与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不相上下。】匈牙利黑五类。

  4.第十七章,P228,图下配文:【1970年代,父母在华盛顿特区——终于安全了。他们幸存于纳粹和匈牙利,把美国当作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5.尾声:【他们全身心投入美国,很少回头看。流亡者们围坐在沸腾的辣椒鸡煲前,沉溺于古老的回忆;但这一类的怀旧聚会不是他们所爱。】

  【他们以被剥夺者的全部激情热爱美国。对母亲和父亲而言,郊外的平凡生活是珍贵的:每周去世界上最大最冷的超级市场购物,周六的网球游戏,数小时在郊外的前院清扫落叶......他们在这种生活日常中找到了他们的欢乐。我曾惊讶于,他们怎能忍受像节拍器一样单调乏味的郊外生活。现在我理解了,平淡和人生的可预测,恰恰是人们罕得的珍宝,20世纪缺少的就是这两桩。】第三世界人民的终极幻想,却是美国土生中产白左想要迫切逃离的泥潭。人生真是荒谬,世界多么无情。

  《布达佩斯往事》读后感(八):enemies of the people

  带“往事”两个字的作品往往容易吸引我,如电影《美国往事》、《童年往事》,书籍也是。这本《布达佩斯往事》没有那么宏大的描述,只是聚焦在一个家庭的历史档案中,但这本档案是由秘密警察和告密者书写的,作为女儿的作者借由第三者细致的观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父母,既有他们对抗极权的勇气、向往自由的努力,也有不堪恐惧压力的屈服,甚至是婚姻的背叛。这本书揭示了铁幕下常见的告密和监视对一个家庭的影响,虽然作者不是身处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无疑反映了这种制度的恶,正如书的英文名“enemies of the people”。在这种恶之下是人性的扭曲,家庭的保姆和父母的朋友无一没有被制度所裹卷成为监视者和告密者,甚至父母本人都被积心拉拢。在这种制度之下,对善和真的评价被权力压服,暴力的流程化摧毁了人的是非感,即使告密者也没有认为自己应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作者回到匈牙利后尝试唤起一位告密者的负罪感,但这位告密者辩称‘我从没想到,我会给你父母带来危险’。感谢铁幕的崩塌,结束了这场社会实验的上半场,但愿这种制度之恶的幽灵不再重现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