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10篇
《山楂树之恋-II》是一本由艾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一):婚姻版《围城》展现婚姻百态
《山楂树之恋2》和《山楂树之恋》其实没什么本质的联系,但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艾米朴实纯净的文风,寥寥数笔尽将人物勾画清晰。
《山楂树之恋2》讲述了《山楂树之恋》中静秋表妹的故事,这是另外一个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说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不如说它呈现了一种较为普遍婚姻模式。展现了女主人公杨红的一段为时十几年的生活,因为看到小说最后才发现故事并没有结束,乃至作者在最后的括号里还特别注明“故事完,生活未完;谢谢关注故事,请继续关注生活”。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杨红大学期间被同学周宁追求稀里糊涂跟他谈了恋爱,毕业后又懵懵懂懂和他结了婚,根本不懂爱情为何物,这日子一过就是十四年还生了孩子。十四年间杨红遇到过真爱,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然而由于无法猜测对方内心真实想法、又因嫌弃自己已婚身份、害怕人言可畏、没有勇气离婚等诸多原因终究与真爱失之交臂并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懊悔不已。当杨红人到中年去美国当访问学者之际巧遇了在国内教过她的语言老师彼得,才逐渐发现彼此之间早已深深吸引。当双方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准备在一起时,命运忽然作弄起这对痴情男女,杨红那本已同意离婚的丈夫忽然出了车祸瘫痪了……
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时时能在书中找到名言警句,所谓名言警句是作者艾米总结出来,特别适合日常生活中家庭婚姻状况的句子,有些句子你明明知道却说不出来,但是艾米替你说了,于是你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大约就是好作家的本事,总能总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看似普通平常的事情说出一二三的门道来。而且艾米似乎特别善于总结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把这些现象摆在你面前,最后由现象上升到本质。
我并不喜欢把这本书和《山楂树之恋》硬扯在一块,非要让它们看起来有什么联系。其实单独看《山楂树之恋2》是一本很好的独立的小说,有一种婚姻版《围城》的感觉,书中分析中国式婚姻透彻,两口子怎么结的婚,为什么要孩子,又为什么有了真爱却死扛着不离婚……难怪书封上标出“一部满足所有女性对爱情和婚姻全部想想的巅峰之作”,称巅峰之作不免有夸张之嫌,然而“满足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全部想象”却评价十分到位。同时也有人称这书讲述了中国式不离婚,这定义也十分到位和精准,至少周遭充斥着这种夫妻,现在有种说法是走大街上,看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都是一辈子凑合过来的,遇到问题和矛盾总想着凑合过吧,于是一辈子就这么凑合过来了,反而成就了白头偕老。书中艾米也讲述了这种状态,虽然杨红最终遇到真爱,也决心为此一搏,眼看就要和真爱的人共同生活了,但是又遭到了打击,在责任、道德和爱情等面前她该如何选择呢?其实艾米也不知道她该怎么办,于是只好把故事停留在彼得送杨红到机场,二人分别时,再往下怎么发展只好随读者去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二):杨红一直在出轨
前面部分杨红学生时代的恋爱以及跟陈大龄之间柏拉图式的恋爱描写更为细腻一些。女主人公结婚后几乎一直处于出轨状态,精神出轨,以及肉体的出轨。
时间跨度应该有近20年吧,但是感觉女主人公在感情方面的觉醒和成熟速度很慢,而且转变有点突兀。
不觉得是一本好看的书。平常生活中,即便是杨红这样的大学教授,更为关注的也多半是外围世界,而不是总在纠葛徘徊于内心的情感挣扎之中吧?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三):看完这本书,心又老了一点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挺厚的一本书,而且故事情节也不是很吸引人,就这么淡淡地淡淡地讲着一个女人的婚姻,没有《山楂树之恋》的清纯,只觉得很沉重很压抑。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挺不错的,人物很真实,我觉得书中的人物就在我的身边,甚至觉得女主人公杨红的性格,有时的内心状态跟我的还挺像的。
摘记:
爱和被爱都是精神上的享受,如果你认为你没有被人爱,那你就没有享受到爱。即便他在哪里爱你爱得地动山摇,你也感觉不到丝毫震荡。爱需要体会,有时需要厚颜无耻地去体会。但人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人害怕自作多情,怕弄错了意思自己没面子,更怕自己不仅弄错了意思,还拿出了回报,那就既伤面子又伤心了。
独身不独身就要看个人情况了,人结婚不一定是因为爱情,就像爱情不一定导致婚姻一样,我只是说人在感情上不应该太依附于别人,不能因为没人爱就觉得自己不值得人爱,就活得难受;也不能因为自己爱一个人,可是没得到他的会爱就痛不欲生,失去生活的乐趣。爱情不仅仅是被人爱,爱人也是爱情,没有得到爱,不等于你不能爱人。母爱伟大,就是因为那是强者的爱,是不计回报的爱,不爱就不成其为母亲。明智的母亲会以孩子的幸福作为对自己的报答,只要孩子幸福,她就是开心的,有没有回爱都无所谓。女人在感情上应该自爱爱人,首先是感情上不依赖别人,有没有男人爱都健康充实地活着。就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男人爱你的人,只说明你遇到的是不懂得欣赏你的人,并不能说明你不知道爱。就是一幅名画,也不是人人都欣赏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女人呢?有人欣赏,是我们的幸运;没有人欣赏,是那些不欣赏的人的损失。女人的价值,用不着一个男人的爱来衡量,你尽可能地完善你自己,至于谁来欣赏,就该欣赏的人去操心了。女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当然也爱男人,爱那个值得她爱的男人,爱那个爱她的人,如果刚好两情相悦,那最好,相爱会使双方的生命更丰富美好。如果自己爱对方而对方不爱自己,那个所谓的对方也没有什么好爱的了。不懂得欣赏你的人,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不要把丈夫当成自己的砝码,一个女人的价值不是有她丈夫称出来的,是她自身的重量。鲜花插在牛粪上,鲜花就变成牛粪了?枯草插在金瓶子里也还是枯草。
看到前面这几段时真让人觉得振奋!不愧是已经走出情困的人,境界就是不同啊!
向看生活一样看小说,像看小说一样看生活。
看小说要像看生活一样,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投入地去体会人物的命运,为他们的命运真心的喜怒哀乐。每看一本小说,你就能体验一次生活,虽然是别人的生活,但因为你的投入,也变成了你的体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体验一次生命, 但因为小说,人就可以体验多重生命,并且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看生活要像看小说一样,也就是说时不时的,你要让自己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仿佛是旁观者,在观察别人的生活。当你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能比较平静客观而且全方位地审查自己和别人,不仅看到每个人的缺点,也看到每个人的优点,不光看到一件事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特别是当你生活中遇到麻烦和痛苦的时候,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就是与痛苦拉开了一段距离。由于你的 旁观,你能看见可恨的人和可爱的人一样,都活得不容易。可恨的人之所以成为可恨的人,也是生活造成的。隔着一段距离看可恨的人,你能更容易地理解他,原谅他;而隔着一段距离看可爱的人,你会觉得他更可爱。
看完这部小说,真的觉得心又老了一点。也许真的到了中年妇女的水平了呢!不过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真正体验过的才能说自己活过。这就好像旅游,看小说好比看照片;而生活就是亲临其境,去体会去感悟。网上照片这么多,而旅游景点的游客只增不减,足以说明生活之重要~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四):《山楂树之恋2》
《山楂树之恋2》
山楂树之后的静秋会怎么样?爱情之后的故事很少会有人写,静秋的婚姻并不幸福。其实可以设想一下静秋即使和老三结婚了,她就真的了解老三吗?她就一定能幸福吗?爱情也许可以持续永远,但是前提是两个人不能走得太近。当在婚姻的小房子里,在生活的琐事中间,爱情就失去了土壤。其实应该说爱情是有发展阶段的,热恋只是第一个阶段,结婚以后就必将进入第二阶段。好像浪潮过后的平静,生活又恢复了常态。如果前面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么虽然平静但是平静下面却依然有共同的深情暗流着,而如果没有那种爱情,那么平静就是平静了。
静秋这里叫杨红,她和丈夫周宁本来就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随着大溜,稀里糊涂的就处朋友结婚了,结果发现周宁,痴迷打牌,不求上进,不管家务,不关心她的感受,夫妻的矛盾频发,而杨红又一再忍让,使得周宁更加有恃无恐。这样的婚姻已经没有了感情。这时候杨红遇到了隔壁的陈大龄,陈大龄潇洒,浪漫,温柔,体贴,就是一个老三似的情种,于是两个人一见钟情。但是他们都是很传统的人,没有什么表达,没有什么来往,一切都在不言中。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可是就这么错过了。但十年后,杨红再次喜欢上了彼得,就什么都不能阻止她的爱情了,杨红为了爱情成为了彼得的情人。就在她即将和周宁离婚,投入幸福的爱情时,周宁出了车祸,她只能为了责任放弃爱情。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五):真爱永远是个谜
很遗憾整本书我只看了一半,第一个情感故事的结束。关于杨红、周宁和陈大龄之间的情感纠葛,有很多感触,可能很多女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心灵上的共鸣,一个是现实的老公,简单现实的人,不太懂得浪漫,没那么细腻的情感,一个是理想中的完美情人,细腻体贴,拉得一手好琴,很懂女人的心思,更确切的说是很懂杨红,两人有一定的默契,应该算是灵魂相通,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切情节的发展都很自然,杨红起初没有想太多,随着日常接触的增多,俩人逐渐了解熟悉,感情在默默的生长,结局必然是尴尬的,要么结束,要么永远在一起,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那个时代离婚还是有很大的社会反响的,再者,她对周宁的感情还是很复杂的,我总是隐隐的感觉到她还是爱周宁的,如果有一天她真的决定和陈大龄远走高飞,可正在此时,周宁出事了,需要她,她一定会留下来的,有些事情,就是说不太清。这也许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总归是要妥协于现实。
我想单独说说陈大龄,感开始接触这个人物,触及到他对杨红的感情,觉得这的确是个完美的情人,他那么无所顾忌(他是单身),那么体贴,得知杨红和周宁吵架后一直很担心杨红的情绪和安全,一直在她家楼下等着,等到确信平安无事,才默默离开,还有很多细节,不一一说了,他说的一些话也很有意思“遇到了就是幸福,无所谓迟或早,遇到了,就不会完,或分或和,或生或死,我们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和我们灵魂相同的人,我们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孤独。”这是不是爱的最高境界呢,虽然很感动,可有时不免产生一种怀疑,这样的人好像并不真的存在,只是一种所有女人心中理想情人的替身,他好像不是一个现实中的男人,而是一个理想中的神,没有缺点,当然作者可能并没有对这个人物很看重,他只是个衬托,用来展现杨红的整个情感变化的过程,不相信一个没有缺点的男人会真的存在,假想他们真的在一起了,生活会是什么样,杨红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就永远充实吗?我有时会想,和哪个男人生活在一起都会有幸福的一面,也会有不幸福的一面,看你能承受什么了,能接受缺点就是幸福,不能接受就是不幸。温婉儒雅的男人,带着神秘的光环,浪漫的气质或带忧郁的眼神,不轻易展现的温柔,忽然间有一天对你特别温暖的一笑,我觉得杨红的反应是很正常的,爱没有错,只是错过了爱的时间,缘分是注定了的,不管结局怎样,终究被这样一个男人爱过是幸福的。他们的结尾“多年以后,杨红在美国,收到了陈大龄寄来的明信片,两人曾深深相爱过,但终究始终没有在一起。”......
先写到这吧,待续。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六):一个破碎迷离的梦
一个破碎迷离的梦
——读《山楂树之恋2》有感
如果用梦境来形容情感,我觉得,《山楂树之恋》是一个纯净朴素的爱情之梦,而《山楂树之恋2》,则是一个破碎迷离的婚姻之梦。
在这部新作中,艾米在同我们剖析婚姻和出轨的问题,她没有太严肃,也没有太刻意,她依旧延续清丽唯美的文字,即便在千疮百孔的情感之中,也能看到她关于很多温暖细节的描述。故事里的人们,和所有红尘中被乏味的婚姻困扰的男女一样,在犯同一种错误,只是每次犯错的情况和程度不同,修补的方法也就变得愈来愈高明。
在我看来,其实这部作品更倾向于哲学。艾米非常聪明,她拿捏人物内心的分寸恰好到处,她用这种公允,细细地剖析了主人公杨红的婚姻状态,以及她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我觉得整部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杨红虽然和周宁结婚了,但他们注定无法进入彼此的内心,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周宁都无法满足杨红,他们俩的结合,换来的不是依赖和信任,反而是更多叠加的孤独。这时候的杨红是一个象征主义者,周宁对她来说,只是一种象征和束缚,她内心渴望的琴瑟和鸣的温暖感,周宁永远无法给予。
第二阶段,“爱的是躯壳还是灵魂”——陈大龄的出现,使杨红的内心警醒起来,她迷恋他的琴声,热爱他的思想,并因为他开始萌生很多美好向往,陈大龄带给她眼泪,欢笑和悸动,但是他们的相遇,只能止步于一场舞会,婚姻之外的道德束缚,使陈大龄只能像一个智者或者长者,遥遥地望着她。这种状况使杨红开始憎恶周宁,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很绝妙的比喻,她形容周宁是一个收藏字画的土财主,附庸风雅买了自己不懂的字画死守在家里,还舍不得松手让给懂得欣赏的人。这种宁可玉石俱焚的爱,使杨红与周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陈大龄之于杨红,就像是山楂树一般干净纯美,这场痛苦的精神之恋,注定成为她平淡无奇的一生中最浪漫的一笔。
第三阶段,“人生会有很多苦难,但哭不能解决问题”——这句经典的话语来自彼特。在国外,杨红与彼特重逢,得知彼特是陈大龄的妹夫后,杨红与他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彼特是个痴情的男人,他爱逝去的妻子,从妻子的死中,他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所以,他珍惜生命,也珍惜杨红,他引导杨红从内心的困境中走出来,肉体的欢愉,灵魂的交合,使杨红再一次延续了对生活的向往。不过,尽管杨红与周宁十几年的夫妻生活乏善可陈,像一部没有想象力的抄袭小说,可当周宁最后遭遇车祸的时候,她依旧不能选择与周宁彻底决裂……作为妻子,杨红必须暂别彼特,回到周宁身边。
也许很多读者会觉得遗憾,因为这部小说并没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尾,机场里,杨红和彼特的告别使我们彻悟,杨红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她回国后将要迎接的人生,依旧是充满阴霾的,往后的生活还要怎样继续,谁都不能知道。
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是一朵已经枯萎的花,这就是中国式的不离婚,中国式的道德束缚,他们陷于其中,兜兜转转。曾看过一句话说“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借此,我想说另一句话:“令一个女人改变的,也许不是一场婚姻和几个男人,但绝对是爱情。”
感谢艾米,带来这部优秀的作品,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跟我一样喜欢它。
喜
2010年7月29日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七):太真实了!好看!
在书中静秋被安排生活在现代,被分为两个人物,一个是年轻的杨红,一个是年纪较大的薛海燕。主要通过杨红和丈夫以及两位“第三者”之间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她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那代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在丈夫与“第三者”之间犹豫不决。这也正是作者着眼探讨的“出轨”问题,不光男人会出轨,理智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也会。就像杨红一样,她们也许不是特别重视物质,所以她嫁给了农村出身的丈夫,但对于精神方面是神圣的、完美的,因此她爱上了陈大龄那类人。
好多女性朋友看过此书后,都会有种“对号入座”的感觉,似乎自己与杨红有某种相似的地方。的确,这就是本书的魅力。这是一本满足亿万女性对爱情和婚姻全部想象的巅峰杰作。虽然是续集,但比《山楂树之恋》更有真实感,令人欲罢不能。
作者艾米有“才情女王”的称号,记得当时《山楂树之恋》要出版成小说时。一般网络走红改编成的小说首印是在10万册左右,但她的这本书首印就是天文数字——80万册。远超于同年的一些学术类图书,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等等。说明作者的写作水平很高。事实上,之后的《三人行》《同林鸟》《竹马青梅》也都深受大家的喜爱。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八):婚姻 爱情 家庭 显示
说白了,本书不怎么吸引人,咋看咋跟山楂树一点关系也没有,前半截写了主人公的无聊生活琐事,想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苦于淑女好女孩的约束,不敢大胆追求。嫁了自己的追求者才发现这不是爱情,但的的确确是现实中的婚姻,无聊之极,生活中没有激情,没有火花。知道遇到真正心动的,发现已婚女人有诸多约束更不敢与之天长地久,因此错过了。最终还是又遇到真爱,与之来场真正的爱情,才发现道德婚姻命运很玄。
这本书怎么说呢,语言及其通俗易懂,及其啰嗦,估计是出自唐僧之手,但是啰嗦中写绝了世道、家事、舆论。也写出了高级知识分子的看透看穿世事,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物极必反,普通啰嗦的故事反而写出平常人心里所想、平时所做。很现实距离很近。
在中国,道德至上,婚姻爱情排后;在美国,爱情至上,道德婚姻排后。深思中,毕竟美国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啊(中国人一定会这么说)。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九):情感独立
很久不看这类小说了,偶尔翻起,欲罢不能看完了。作者对女主内心的刻画很精准。以后女儿长大了,我大概也会建议她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的过人之处我觉得大概就在于摸着石头过河那一段,踩着一个石头,依靠另一个石头的稳妥程度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从情感上,我们都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别的人,不是自己行动的主人,所以当真正的感情来临时,拿什么去承接。作者的价值观很鲜明,同时书中也有大段论述,概括起来:1、爱是抽象的,必须靠实体来承载,实体是什么呢?就是你对待我的方式,这种方式2个人如果不在同一个频道上,那么生活大概不可能幸福;2、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和周边,取决于你本身,书中主人公这方面的思想枷锁很严重,我想这大概是社会印记,和年代关系很大,但是也不能说作为80后的我们没有;3、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而且世界上总有一个值得你爱及你会爱上的人!这个观点我个人不是很认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什么原始家庭,个人的防御机制等对个人的影响会导致你可能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也未必幸福;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人生还是有点乐观的影响,在我们不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后,还是会爱上什么人,感觉人生还有有盼头的;4、独立的情感,情感上不依附于人。想看小说一样看生活,透彻的看待自己的生活,弄明白自己的选择源自于哪里,做当下最后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一定让你就幸福,但是至少明白,会发现生活并不都是单行道,也会轻松起来吧。
《山楂树之恋-II》读后感(十):婚姻与爱情,如何选择?
(此书原名《中国式不离婚》,是艾米老公黄颜写的。不知为何出版时变成了《山楂树之恋II》,作者也成了艾米。八成是出版商为了赚钱的手段。可想不通艾米为什么会同意这样做。)
书中主角杨红是一个感性的女人,也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在对爱情懵懂无知时接受了丈夫的追求,结婚后才遇见了自己真正心动的对象,但碍于丈夫以及社会看法,也因为所爱的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所以放弃了这段感情,只在心中想念。婚姻十五年后,杨红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新的环境,新的观念,使杨红解放了自我,决心不再因为面子勉强维持婚姻,与丈夫商量好离婚,也再次坠入爱河。但在丈夫和儿子来美国的前夜,丈夫在国内出车祸,杨红只得赶回国内。
“象看生活一样看小说,象看小说一样看生活。”
这是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我看这本书确实是把它当生活来看的,虽然因为与主角的性格不同,观念和选择也不同,因此代入感不那么强,但我也在用心体味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和什么人结婚是第一个重要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选择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共同生活,实在找不到,就退一步,选择一个我爱的人,或者爱我的人。如果还是不可求,有人宁缺勿滥,保持单身,也有人放弃对爱情的追求,随便找个人作伴。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就以物质条件作为择偶标准,不在此讨论。
可什么是爱呢?
象书中所说,爱是一种抽象概念,需要别的东西来表达,来象征,来证明。不同的人表达形式不一样,如果两个人爱的语言不一样,就可能无法理解对方的爱。如果仅仅是无法理解也罢,怕的却是自以为理解了,在一起后却发现是自己理解错误,落个爱情破灭的下场。
杨红和周宁的婚姻,不能说与爱情无关,我认为周宁是爱杨红的,以他自己的方式。杨红在一开始时也未必不爱周宁(这里就涉及到爱的定义了,很多人的爱起源于回报心理,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爱情),只是这样的爱基础很弱,杨红只看到了周宁追求时的表现,并未对周宁个人有全面或客观把握,对他的感情更多来源于感激、竞争心理和自己的想象,像个肥皂泡,看起来流光溢彩,可一碰上现实就破了,只留下一点脏脏的痕迹。
其实这是爱情抛物线的一般规律。
刚认识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时,大多数人无法保持客观冷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捕捉对方的迷人之处,以证明对方值得自己的爱。更何况刚开始相处时,大多数人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于是越看越可爱,越看越喜欢,感情急速升温,在两情相悦时达到顶峰。
随着相处时间变长,新鲜感消退,对爱人的好习已为常,爱人身上的缺点就开始冒头,两个人相处也开始磕磕绊绊。其实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自己的心情发生了改变。
如书中周宁就是个“不被爱的丈夫”的形象。打不打麻将、是否有钱、性格好坏都不重要,关键是杨红不爱他了。这样的周宁,在杨红眼中有诸多缺点不堪,但在“故乡的云”眼中却完全是相反的形象。可见夫妻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感情够不够深,如果爱得够深,付出也不会觉得辛苦,有缺点反而惹人怜爱。一旦少了爱情那一层妆点,甚至变成了厌恶,对方就怎么看怎么可恶,优点也看不到了。
这时如果双方继续共同浇灌爱情之花,彼此包容,彼此让步,寻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那么爱情将跨过一个台阶,更加醇香,更加持久(发现爱人的缺点还是爱他/她,这样的爱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洗礼)。反之,如果以为爱情已成定局,不再投入,或者只是一方投入,另一方只进不出,迟早爱情会被现实消磨成空。
所以,要想爱情长久,一定双方都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对方持续付出,愿意让对方幸福。不光有心意,还要有行动,毕竟爱情太抽象,一定要有象征来证明。不仅在恋爱时行动,婚后一样要勤于表示。如果两个人都能做到,那就有了幸福婚姻的基础。
杨红和周宁两人的问题源于性格观念的巨大差异,又受损于婚后周宁停止爱情投入,所以在外界诱惑到来时他们的婚姻不堪一击,濒临破碎。
这里“外界诱惑”是很关键的,中国的很多夫妻即使没了爱情,也有很多磕磕绊绊,但如果没有外因推动,可能也就这么过一辈子。可一旦有了外界诱惑,出现了一个新人,不管他/她是否比自己的另一半更好,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他/她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事人又面临重要选择。
对于第三者,早些年是人人喊打,当事人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近些年来,社会风气开放,很多第三者打出“真情至上”的口号,奉行“能者居之”理论,光明正大地介入他人婚姻。打开电视,只要是涉及婚姻的电视剧,哪个没有“小三”?甚至小四、小五,可见一斑。
第三者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如陈大龄和Peter之与杨红,是情感的真正指向,更加契合的灵魂。有的如“故乡的云”之于周宁,是新鲜感和自尊心上的满足。有的如Tracey、肖娴,追求情感或肉体上的刺激。当然还有种种其他情况的第三者,不在此赘述。
虽然书中的陈大龄和Peter犊诳阢是第三者,可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想为第三者正名,而是为了探讨真爱,特别是在有阻碍情况下的真爱。
“爱情并不一定都以婚姻告终,也不一定要以婚姻的形式来保持,爱可以是各种形式的。” 这可能是黄颜想表达的东西。
“真正的爱,是一种从灵到肉你都无法控制的感情,爱不可预计,不可预防,你爱了,就爱了,道德也好,不道德也好,你都无法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你的行动,但爱的感觉你是无法控制的。”
遇到这样的爱,要怎么办?
从书中得到的感悟是:爱应该带给人幸福,而不是伤害。
如果你所爱的人已经很幸福,那么应该把这份爱默默地藏在心底,不去打扰他/她的生活,远远地关注对方,祝对方得到幸福。
如果你所爱的人并不幸福,你的爱可以使他/她更加幸福,无妨让他/她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这样爱他/她,如果他/她愿意,可以投身你的怀抱。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爱人身上,不代替或强迫爱人做决定。无论他/她的决定是什么,坦然接受,即使自己痛苦,也不让对方知道,不增加对方的痛苦。
虽然我对婚姻的第三者始终持保留态度,但我赞赏这种奉献的爱,以对方幸福为出发点的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美满,那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配偶幸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爱人的心不转向他方,才能杜绝第三者,战胜第三者。如果什么也不做,只依靠配偶的觉悟,则是自己将婚姻交于他人之手,别人不来诱惑则无事,一旦别人来进攻,仓促应战,估计只能丢盔落甲。
如果婚姻实在是个错误,则要有结束错误的勇气,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或社会的舆论压抑自我。勉强维持不幸福的婚姻只能是害人害已,对孩子也未必是好事。另外,不要被一次失败的爱情或婚姻打倒,要有爱人以及被爱的自信,随时做好准备,迎接幸福的到来。
附上书中一些我很喜欢的文字
“人在感情上不应该依附于别人,不能因为没人爱就觉得自己不值得人爱,就活得难受。也不能因为自己爱一个人,可是没得到他的回爱就痛不欲生,失去生活的乐趣。爱情不仅仅是被人爱,爱人也是爱情。没有得到爱,不等于你不能爱人。母爱伟大,就是因为那是强者的爱,是不计较回报的爱,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她的孩子值得爱,是因为她的爱能使孩子幸福,是因为她要爱,不爱就不成其为母亲,不爱就难受。明智的母亲会以孩子的幸福作为他对自己的报答,只要孩子幸福,她就是开心的,有没有回爱都无所谓。”
“爱情有点象月亮,它自身是不发光的,没有太阳光的反射,你可能根本看不见它,因为爱是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用别的东西来表达,来象征,来证明。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象征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但爱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两个讲不同的爱的语言的人,也许就没法沟通,就没法理解对方的爱。
象征的手法也是多姿多彩的,可以用行动来象征,也可以用物质来象征。同样是爱,有的人会用玫瑰来象征,有的人会用汽车来象征。象征的方法不同,两个人也是没法感受领会对方的爱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男人和女人在表达爱情方面,常常使用不同的语汇。男人可能会用性的冲动来表达他的爱,但女人可能就不认为那是一种爱。所以男女都需要学习掌握对方的爱情语汇,才能体会到对方的爱。
爱和被爱都是精神上的享受,如果你认为你没有被人爱,那你就没有享受到爱。即便他在那里爱你爱得地动山摇,你也感觉不到丝毫震荡。爱需要体会,有时需要厚颜无耻地去体会。但人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们害怕自作多情,怕会错了意思,自己没面子,更怕自己不仅会错了意思,还拿出了回报,那就既伤面子又伤心了。
对一个你不在乎的人,也许你会厚着脸皮去体会,无中生有地认为别人在爱你,因为你从思想上并不在乎,你从行动上也没有回应,你只是那样认为一下,即使体会错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是一个你很在乎的人,是一个你自己已经爱入膏肓的人,你会变得非常不自信,因为你太希望得到他的爱,你就不敢相信他爱你了。即使他是在爱你,你仍然希望他不断地用语言、行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来向你证明。”
“爱到极处,你一颗心,不再装着自己,只装着你爱的人,你就会担心自己的爱会给他带来痛苦。他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你情怀,让你不断猜测,我使他幸福吗?我使他痛苦吗?你会不断问自己:这一颗心,你拿得起吗?拿起来了,你捧得住吗?捧住了,你捧得久吗?捧了一生,你知道你捧的方式对吗?是不是太紧?太松?太长?太短?太冷?太热?倒头来,他会不会慨叹:爱上你,是我一生的错?或者会不会有一天,他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爱到极处,你已经爱得失去了自我,心里只有他,如果他不幸福,你又怎么可能幸福呢?你担心自己不能使他幸福,你就有可能把自己当他幸福路上的绊脚石,为他坚决地搬开,好让他自由地前进。”
“性格爱好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两个人,如果彼此都有强烈的爱情,都能为对方改变自己,也许仍能过得很好。有很多事,有爱情和没爱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完全不同的反应,也就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如果缺乏这种强烈的爱情,就很难欣赏对方的生活方式,都希望对方改变了来适应自己,或者都极力去改造对方,生活就变成劳改农场劳教所了,那将是场无休无止的痛苦的战争。
两个人各自为着不同或相同的原因,死守着这个婚姻,明知两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还是继续进行着这场改造对方、保存自己的战役。既然两个人不能为对方改造自己,又不能有效地改造对方,更不欣赏彼此的活法,为什么还要苦苦地守在一起折磨彼此呢?”
“真正的爱,是一种从灵到肉你都无法控制的感情,爱不可预计,不可预防,你爱了,就爱了,道德也好,不道德也好,你都无法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你的行动,但爱的感觉你是无法控制的。
爱一个人,却又跟另一个人守在一起,那种痛苦是难以形容的。没有一个人值得你爱,你可以平静地跟一个你爱你而你不讨厌的人凑合,但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你爱的人,而且他也爱你,那你跟另一个人的凑合就可以是致命的痛苦。”
“要敢爱,要相信世界上有人会真正爱你的,也许你永远没遇到这样一个人,但那并不表明你不该期待,因为他可能只是在世界上的一个什么地方等着,机缘还没让你遇到他,说不定哪天就遇到了。就算临死也没遇到,也不证明这个人不存在,只是没遇到而已。”
“象看生活一样看小说,象看小说一样看生活。”
看小说要象看生活一样,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够投入地去体会人物的命运,为他们的命运真心地喜怒哀乐。每看一本小说,你就能体验一次生活,虽然是别人的生活,但因为你的投入,也变成了你的体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体验一次生命,但因为小说,人就可以体验多重生命,并且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丰富自己的生命。如果你仅仅把小说当作一个作者写出来编出来的故事,把小说中的人物当作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那你是不可能有深刻的体验的,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认为那是真实的人生,你把你的重点放在作者怎么写怎么刻划上去了。那样看小说,你最多学一些写作技巧,而那往往不是作者写小说的目的。
看生活要象看小说一样,也就是说时不时的,你要让自己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仿佛是旁观者,在观察别人的生活。当你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能比较平静、比较客观而且全方位地审查自己和别人,不仅看到每个人的缺点,也看到每个人的优点。不光看到一件事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特别是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和痛苦的时候,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就是与痛苦拉开了一段距离。由于你的旁观,你能看见可恨的人与可爱的人一样,都活得不容易。可恨的人之所以成为可恨的人,也是生活造成的。隔着一段距离看可恨的人,你能更容易地理解他、原谅他。而隔着一段距离看可爱的人,你会觉得他更可爱。”
“不努力,怕一经努力就是可以成功的;努力奋斗,又怕能力有限,所做的努力到头来都是白费。格言说,凡事都有个度,过度或者不及都不好。当然格言就是这样,说了跟没说一样,因为并没告诉我们,这个度究竟是多少。实际上,度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摸索这个度,什么时候该努力争取,什么时候该含笑放弃,什么时候该改变现状,什么时候该安于现状。虽然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他们的度放在那里,但后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别人的度不一定适应自己,每个人都得自己去摸索。过早放弃,就错失良机;过晚放弃,有可能害人害己。只能是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