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10篇

  《这个动荡的世界》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8页图书,本书定价:19.60,页数:19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一):感动

  文字本身说的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每个有头脑的人也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我为能看到这些中文、简体版的文字而深深震惊、感动!立刻上网买下了所有大陆能买到的龙应台的书,当然,是没有这本《这个动荡的世界》的,甚至百度百科上连这个词条都搜不到!我不相信这么好的一本书在台湾不会再版,无论是观点还是文字,都值得一读再读再读!我甚至发誓要努力工作今后可以买得起动辄百元人民币的台版、港版书。这也让我某种程度上一窥了98年和今天的审批尺度之不同,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只能看看这朋友间流传的“珍本”了,仿佛文革期间流传的“手抄本”。

  对中东毫无概念的我从这本书开始为巴勒斯坦的命运而揪心流泪,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许是行万里路给龙应台带来这样的力量、深度和视野;也就从这本书开始,开始向往行万里路。

  豆瓣有人说大陆要是有个龙应台该多好,我也曾天真的想为什么北京出不了帕慕克,答案是,这种人在我们这里活不下来,或者说,长着长着不得不歪了。

  “湿润的哭墙上至今没有青苔,只因为人类的眼泪太咸了。”这是龙应台的文字。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二):不错的书

  1.只有当集体里的个人都拥有自我判断和选择时,集体才不会沦为一个失控的机器,产生类似文革的悲剧,同时集体不应忽视个人价值

  2.任何权威和真理都是值得怀疑的,在面对民族情绪和理想主义的煽动时,请留一份自己的思考,迷信和盲从只能让自己沦落成为工具

  3.战争亏欠的是一代人的一生 ,一旦发生,双方都没有正义可言

  4.历史比文字沉重的多复杂的多,后生者唯一能为那个极其残酷的时代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静止的时刻,谦卑的、用心的倾听,倾听每一个平凡或伟大的经历,看历史在他们身上碾过留下的痕迹

  很最终龙应台关注个人价值的观点,她的大江大海也很值得一读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三):动荡多元的世界 在她笔下连结

  这个世界似乎永远不安分,总是有一些事情,每日都在发生。

  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笔,在她的笔墨下,即使安于一隅,也能看着这个动荡的世界。

  瑞士,一个童话般的国家,美丽,没有争端。在那里,每个人都很有礼貌,但礼貌的背后是一股凉气,人与人之间有着冰冻的距离。人们匆促的说着“你好”,可谁也不会跟你攀谈下去。在湖畔的营区寂静无声,瑞士人在静默中低声细语,小心翼翼的不去打搅别人,这里是个适合一个人发呆的地方,却不适合一群人嬉闹。

  她的总结:“美丽的环境里总是住着冰冷的人,热情可爱的人总是早出杂乱吵闹的环境。似乎个性中总要有那么一股子令人冻结的凉气,才培养的出文明优雅的环境”或许是生活的太平和,文明世界里的人,总有那么股子劲儿,与世无争的劲儿,却欠缺了相互触摸的温度。

  那些动荡的地方

  再看看中东的样子:年轻的母亲被杀,住在贫民窟的阿拉伯少年朝以色列的军车吐口水,扔石头,因为那是他唯一的乐趣;三四岁的小女孩因为找不到妈妈而哭泣。沙漠中或许可以长出青菜,仇恨中却长不出和平。

  因贫穷而脏乱的古巴,人们家里却异常干净。古巴人对人毫无防御,每个人都敞开家门欢迎着别人来看,没有掩饰,没有秘密,没有扭捏不安,他们的房间里擦得干干净净。也许,他们心中始终有个愿景,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文化壁垒

  我们总在呼吁平等,也许在政治上,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实现平等,所以有人将希望寄托在文学上,因为文学无国界。可是,就算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又有真正的平等吗?龙应台写在国际笔会上的事件,白人演讲,讲白人的问题,都围绕着欧洲文学打转。而当亚洲作家引用典故时,却跨出自己的传统来迎合欧洲人的知识范围。日本作家谈的是西方文学如何打开了日本的疆域。欧洲人在提及鲁迅与巴金的时候,必须提到但丁,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欧洲文学似乎是永远的主流,非欧洲国似乎永远只是陪衬。

  其实这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鸿沟,不只体现在文学中。我在英国,有个深刻的体会,很多欧洲人,如果不是专业是中文或是在中国待过,很容易表现出对东亚文化的轻视,永远觉着自己国家的商业最发达,交通最便捷,福利指数最高,对遥远的东亚国家永远不屑一顾。这种文化的藩篱,大概永远不会被打破。

  结语:世界大同,大概只能是个美梦。但至少,我们能从她的文字里,知道我们置身事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整个世界是个动荡的世界,但这动荡中,又有多少故事在其中……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四):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

  依然是龙应台沉稳,凝练的文字。多国生活工作的经历是她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还原事情的真相。

  书中分别用不同的章节介绍了德国,以色列,古巴,台湾等地区的不同方面。对于这几个国家,地区,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而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龙应台通过她在当地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事情来反映处一个国家,地区的特殊面貌。

  阅读当中最深的体会是当你开始对一个地方产生自己的思考时,你会对他有个模糊的印象。通过不断的阅读,你会渐渐的将那个印象具体化,并最后认为这就是那个地方真实的样子。其实,通过几本书,几个纪录片,远远不能够还原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更何况那可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住着精神面貌,思想和你完全不同的民族。及时,你真正去了那个国家,也未必能够真正了解那里。就好像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并不了解西北人的生活一样。所以,对于这种关于国家思考的书,我更觉得应该带着一种辩证的角度去看。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五):这个动荡的世界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六):我们生活在我们想象的世界之中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从20岁才真正开始真正思考人生 现在才真正发现以前的美好 知道的太多了有时候也是一种苦恼

  以前说 mz 以为真的是那么的美好 其实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很多东西你想象的往往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判

  那么我应该去怎么面对这一切

  用一句话来解释吧

  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处世界唯一真实的存在

  看起来有一些费解,不过希望你能接受它

  当我在思考的时候 你在做什么?

  我选择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你呢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其它什么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思考 ,同样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死亡。

  说与不说其实没所谓了

  年轻时发生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一夜之间突然长大的那些事情,不管愿不愿意,在发生的那一刻已摆脱或相忘的时候,它就在我们最漫不经心的一瞥中突然涌现,竟然已成为我们看出去的眼瞳。

  就这样吧,也就这样了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七):理性之美

  说拉宾,谈两德统一,没有文过饰非,只有“行万里路”的学者才具备的深入浅出。两德统一远比我知晓的要复杂的多,也许我之前看事物都习惯看表面。表面的和谐抵不过内部的暗潮汹涌。而恰恰是这股暗涌绝对是不能忽视的,有故事的人大抵如此。

  说到“幼稚园大学”,不免还是习惯与柴静做比较。独立灵魂真的那么可遇而不可求?所谓的“群体无意识”,其实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到现在还是很迷信权威,却不仅仅是不独立那么简单,而是我们知道和实践的太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应用于实践。当我们学会理性的分析,当我们开始质疑权威,当我们开始发出自己声音(绝对不是哗众取宠)的时候,独立就离我们不远了!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八):第一次思考历史的相似

  第一次看关于德国的故事,甚至也不了解德国现在什么样,跟着书找了2部电影,并没有得到我想看到的东西。那段关于社会主义的贫穷和资本主义的巧克力,让我记忆犹新。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仿佛看见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那种盲目的自信,和那段比谁口号喊得响亮的岁月。动荡的年代看多了,越来越让我感觉到现在普通生活的美好。

  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或许历史并非相似,只是理论都是那些,马克思或者资本理论。民族在建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譬如,社会中主义的东德,苏联,早些年的中国,透过现在的朝鲜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可怕的无知,人们都是盲目的在麻痹自己。还有些相似是出于人的本性,或者听说过的模仿,你杀了我一个人,我要你还10个,日本和纳粹不知那时他们每天有没有读世界其他角落发生的事,还是这都是人的本性,还是模仿多一点吧!高傲自大思维也都是环境造成的。

  瑞士人的保险业发达,奥巴马的医改,16年初规划的保险,好像是模仿着其他的路线一样,这并非相似吧。好像人家发达保险可以保障每个公民的生活,我们的保险也是一样一样。医保对我来说基本没什么用,车保就更用不上,它的优越性又在哪里呢。

  对于历史的遗留,该不该杀掉那些曾经的侩子手,杀了一个50多年后还有意义吗?可是不杀了他,那些消失的生命又该如何补偿。默克尔的一跪,就算他每年都在祭拜,我甚至都在想,21世纪的科学社会还要相信祭拜吗?可不祭拜,不认错又能做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