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5 10:5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精选10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两个人之间隔着几英尺的暮色

  女人好像都是利己主义者,看看《马丁伊登》里的罗丝,《名利场》的夏普,《乱世佳人》的郝思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黛西,甚至包括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伊莎贝拉。

  反正他们男的就是很好,深情又充满理想。唯有巴尔扎克比较深刻复杂,还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司汤达,狄更斯,霍桑,福楼拜,福克纳等等等等。

  看见了吗?一味的贬低女人是成为不了伟大的作家的。

  可怜的菲茨杰拉德,仅仅一个女人,就否定了所有女人。瞧瞧他的描写,“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盖茨比可是付出了所有,可是她不仅不顾旧情,甚至还抛弃了她。实在是无情到极点。

  再来看看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同样是一样的戏码。自传式的作家,带有过多的感情在里面,必然有所遗憾。

  当然,这样对美的追求实在让人动容。让我对上述的遗憾稍稍忘却,而沉浸在两个人之间几英尺的暮色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路远马亡,丧钟为谁鸣

  再三犹豫了一番是否为这部击中了内心的某个点的故事写点什么,不想将所思所想流于情绪的波动于是沉淀了一阵子再整理,哪怕最终仍如故事的结尾走向虚无,仍是要留下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毕生的雕琢不过是自己那颗心。我想盖茨比的了不起在于他明明知道那是一个最终覆灭的结果还是面不改色的冲了过去,前路终有尽头但螳臂当车的愚蠢也未尝不是一种勇气,他在毁灭中其实也成全了自我。每一个经历过以梦为生最终却濒临一场幻灭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共鸣,走过的路或许与故事本身并无太多重叠,但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时代给予理想主义者的一种痛,有过的心情是何其相似,但这样的结局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深爱里必定有执著但不该成为执念,否则心盲无明,长夜漫漫,所见之处尽是被遮了双眼的黑暗,感情理应超脱于信仰之外才能以本真实现存在。都说一念起一念灭,无常是循环往复的不变定律,最终见证了情爱是瞬间的琴瑟和鸣,若是非得像救命稻草般紧抓不放让一生都为了这场梦而坚持,非但实现不了人生,还可能将自我毁得面目全非,信仰本应是整个人生的世界的价值的而不是将爱情观等同于人生观。

  在我很久以前对文学作品处于启蒙阶段时就不解于为何所有我喜欢的我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有着与红楼梦相似的“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虚无感,而今我在这个故事里也找到了答案,源于生的终归是死,生而为死,死而复生,意义在于不断毁灭却又不断重塑的过程。盖茨比一生逐梦,有着小我的偏执也上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的大我,悲天悯人感一直是伟大作品的灵魂。

  年少的时候总以为爱情是唯一可以拯救自己的,盖茨比如是,但事实远非如此。

  地尽头,梦碎马亡,只听见世界粉身碎骨的击撞,那一抹微亮的绿光像萤火虫的闪耀,这世界谁还记得你的光芒,情怀永在,可这世界岂容得下。这故事也一度给我当年读完红楼梦的相似感受,我并不认为盖茨比是一无所获的人,他的付出有其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幻灭之后,总还能留下些什么的。就像我不写这故事的人物、地点、情节也不去回忆细枝末节,但我会记得他反抗的精神,他诠释了爱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只是过去从来无法重来,念念不忘的回响就是走不出轮回进而痴缠一生。喜欢这个故事,如同一个时代的镜子,我们都在自己制作的镜子中看见属于自己的真相,而这真相总在回首之时方才显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刻舟求剑的盖茨比

  带着惋惜和遗憾读完了这本书,因为盖茨比的悲剧似乎是注定了的。

  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爱情,因为自己的家境而失去了。当他成为了有钱人,购买了豪宅,每天都举办宴会,仅仅为了能够接触到黛茜,然而就像那个楚国人一样,丢掉的早已被时间冲走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作者没有让故事那么简单,黛茜结婚了并且生了小孩,但是由于丈夫总在外面拈花惹草,她对丈夫的爱已经消失殆尽。这似乎预示了一点希望,盖茨比没有直接被拒绝,通过种种努力,他终于如愿见到黛茜并吐露衷情,而黛茜似乎也被他所感动,愿意离开丈夫与他在一起。似乎盖茨比终于能够了却多年的愿望了,但是没有想到仅仅是一些指责与流言蜚语,就足以让黛茜改变心意。

  失去之后还能重来吗?

  或许——虽然我从未听过——或许真的存在这样的事情,失去的仍能重来,但更多的却是两个人都会遇到新的人,新的环境,时间最终改变了一切。过往的事情最好是留作脑海中美好的回忆,非要执着于未得到的美好,结果可能是刻舟求剑——按当时的印象来寻找,早已物是人非了。

  盖茨比最大的悲剧并非死于非命,也不是在帮黛茜承担了罪名后黛茜对他却漠不关心,更不是那些世俗之人的流言蜚语,而是他到死也没放下对过往对失去的执着。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人生何处不彷徨:是啊,胡伦-格雷罗今年才37呢......

  人生漫漫,复归于无。

  有一些作家在用笔写作,有一些作家在用喉咙写作,有一些作家在用炽热的心写作,有一些作家在用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写作。

  如果菲茨杰拉德不属于第四种,至少属于第三种。在那个物欲横流的风气初步席卷苹果城的时候,在那个世界逐渐变得无法被人理解的时候。

  幻灭是永恒:尼克第一次接到请帖前往盖茨比家做客的时候,充满幻想,直到人去楼空之后,他依然充满幻想——多年后,幻想上浮融入空气,岁月依旧如刻刀,无解,无痕,鲜血淋淋。

  这是90年前的纽约,这是几个世纪的绝响。凯鲁亚克的狂乱,金斯堡的嚎叫:他们的重金属都敲向了同一个起点:菲茨杰拉德。

  在后四篇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很细致地刻画了中年危机的情态:《五一节》中穷途末路的戈登是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的两侧,是战争留下的无尽伤痕,思考,废墟......人到中年,理想的幻灭和彷徨,生活的艰辛与苦痛,尽在纸上。

  《刻花玻璃酒缸》,刻画无限彷徨,几点酸楚:女性对于容颜逝去的无奈,对于社会中某些潜规则的服从,即使在99%的置信区间上有效,依然会留下1%的空隙,致命。伊芙琳儿子的去世更深入了表现了菲茨杰拉德对战争的拷问,咆哮。而在小说里,他并没有证明描摹战争的情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其说伊芙琳死于中年危机,不如说他死于无解的压制,体制,限制,钳制,抑制......

  《冬天的梦》,就像胡伦-格雷罗:19岁入选西班牙国家队,意气风发,20出头就带上毕尔巴鄂队长袖标,20岁就参加世界杯,成为了克莱门特那支西班牙国家队中少有的技术型球员。1998年9月5日,与首度为国出战的埃兹奎罗甚至首度被召入国家队的普拉茨一同离去的,是而立之年就冠盖满京华的克莱门特。然后,卡马乔在两年之后终止了毕尔巴鄂8号的国家队之路,那一年,毕尔巴鄂永远的王子不过26岁。克莱门特手下的许多人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费利佩-米纳姆布雷斯,费雷尔甚至基科。人生,一辆碰碰车,几度正确撞击,几度无解自废,最终化为虚无。多少年后,重新回忆起那段往昔岁月时,德克斯特说,“哎呀,老兄,她(裘迪-琼士)今年才二十七哪。”是啊,胡伦-格雷罗,今年才37呢。

  《重访巴比伦》。通天塔,遥不可及:菲茨杰拉德用标题暗示了结局。一连串的误会导致终生误,连锁反应威力不下于氢弹爆炸。虚无,人生本来属于虚无。

  与小说中的某些主人公类似,菲茨杰拉德也死于非命。人生得意须尽欢,幻灭才是心属地。和加缪一样,菲茨杰拉德的早逝是损失,是遗憾,于文学,于生命。大概,缺憾也就是一种美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宫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宫殿。或许富丽堂皇,庄重气派,或许温情脉脉,简单平实。无论怎样,都敝帚自珍。

  有的人的梦想从17岁的少年时期一直尾随,你难以预料这旅程将维持多久,却精打细算这梦想的一砖一瓦,梦想不死,你便堆砌不止。这围合的篱墙是你深夜探足的一个梦,唯有你的纯真与坚守是这座城抵唯一的钥匙。

  盖茨比入魔了。 萦绕于脑海中的梦境被付诸现实之后却惊醒了别人的睡眠。并不是你期许思念了多少年的人儿也向你这般无时无刻地牵挂,爱慕着。你在遐想的爱情中游离之时,别人的轨迹早与你分叉,愈离愈远。

  最终陪伴你的只是一个梦。

  被一颗子弹穿过胸膛的方式結束生命比敲碎他的梦境,任碴子扎进心脏要仁慈得多。

  了不起的盖茨比,你托就了好多人想做却畏缩不前的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六):学习盖茨比

  仅仅因为经历了一点儿小事,看了一点儿故事。能否就这样妄下结论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我今年24岁,距离书中主人公看破世事的年纪还有一些距离。

  但是已经被里面的失望感攫住:就是这样的!

  你设宴待宾,便有人穿着光鲜来赴宴。而当你稍微欠身离开现场,立刻就会成为众人诽谤的靶心。你自以为有良知,对所有人坦诚相待。而当你需要帮助时,那些从你这里得过好处的人却商量好了一般陷你于不义。

  连你向往多年、念念不忘的美好情感,你付出一切代价只为给她幸福的人,在你不幸罹难之后,竟然没有半丝痛楚之态!

  而你,你是因为她的错误而损毁的!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父母朋友们说,我长大以后,我一定不要生小孩,除非——除非我能保证给它幸福的生活。没有人理解,他们说我傻说我不懂事。

  我一直都觉得,没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能够长久而真正的快乐、幸福的。

  我相信人死之后,没有天堂地狱之分。因为地狱就是现实生活。

  小时候母亲打我,总是会说,是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我默默地想,我从来没有要求过,被带到这个世界来。经受一切的谎言、骗局、背叛、侮辱。

  把一个良善的灵魂带到污水渠一般的世界上,漂洗一番弄得腐臭。这样做对无辜的小生命很不公平,所以我不要这样。

  黛西是有很丰满的现实原型的。甚至我相信她的原型一定是中国人。

  身边有很多女友,恋爱谈至谈婚论嫁的程度,因为男方的经济条件不佳而分手。

  包括我的母亲,也曾经因为EX的家庭背景,怂恿我们分手。

  我甚至觉得在父母的眼里,我不是个人,而是商品。他们养我多年,是为了把我卖出去,以高于成本的价格获取一份酬金。就像小时候养的小鸡,买来的时候是1块钱一只,过了几个月再以5块钱一只的价格处理掉那样。

  什么幸福、快乐、安宁的生活,从来都不是重要的。

  有追求者出现的时候,他们会问,对方家里怎么样?而不是,那个人怎么样?

  我有时会觉得,这样的婚姻和情色交易并无本质区别。一个按一生计费,一个按次数或小时计费。都是卖。

  至于盖茨比。真心喜欢这样的小伙儿。

  男人有了钱,哪个不放纵?

  他不喝酒,不允许除了黛西的任何女人在他的肩头哪怕只是靠一下。在与五年前初恋情人的家隔海相望的地方买下一所大宅子,举办大型宴会。为的是引起她的注意,赢回她的芳心。

  五年前,她因为他的贫穷抛弃了她。

  五年后,他以富翁的身份再度进入她的视线,她立刻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丈夫。

  五年呐!我都想不起来五年前对当时喜欢的人是什么样的感觉了。也深深相信,五年后会同样淡忘现在惦记的人。

  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专情。在现实中,我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

  (试问,以前发誓要一生一世爱你的那个人,现在到哪里去了?)

  我喜欢他做事情的毅力。在小的时候,盖茨比就是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他在书的空白页上端端正正地写“时间表”:

  起床 上午 6.00

  哑铃体操及爬墙 6.15--6.30

  学习电学等 7.15--8.15

  工作 8.50--下午4.30

  棒球及其他运动 下午 4.30--5.00

  练习演说、仪态 5.00--6.00

  学习有用的新发明 7.00--9.00

  其后是“个人决心”

  不要浪费时间去XXX家

  不再吸烟或嚼烟

  每隔一天洗澡

  每周读有益的书或杂志一册

  每周储蓄三元

  对父母更加体贴

  像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怪。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七):Too bright to be alive

  我不知道自己接连读到《少年维特的烦恼》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否可以称为命运,或许这只是个奇妙的巧合。因为杰伊·盖茨比(也许应该是詹姆斯·盖兹)与维特一样,都让我不禁想起荒原狼,都让我不禁为他们叹息:你们一千个好,一万个好,可是你们还是注定要毁灭。

  这种毁灭与其说是咎于尘世万物的残忍,不如说是全然出自他们自身那种种堪称「自毁倾向」的美好品质:温柔、深情、敏感、充满智慧而又理想主义。在他们各自所处的年代,鸿蒙初开,真理、智慧与情感的伟大光芒尚初露头角,未曾将普罗大众或是宫廷贵胄的头脑与肉身照亮;而他们本身就是光芒的化身,他们太耀眼了,不愿放弃自己美好的幻想,也宁愿为心中的理想飞蛾扑火;他们太靠近太阳了,那份邪恶的热量终究会将他们烧干、烤焦。

  在盖茨比选择保全黛西而牺牲自己时,他究竟是不是如同尼克所说,已不相信会有电话来并且已无所谓了?我想是的,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他已放弃对黛西的所有幻想。他的的确确已经失去了旧日的温暖的世界,那个事实上他从未拥有过的世界。他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也许是太高了。

  黛西码头的那盏绿灯是个很有趣的意象。它是连接暗夜与水面的黑暗之中的光,它是盖茨比的深爱和眷恋,更是盖茨比一路走来为之坚持的理想。我甚至不敢想象盖茨比在每个喧嚣散尽的夜晚是以怎样的深情拥抱着他的绿灯,他的爱人,他的理想,她是如此近在咫尺却又不可触及。我忍不住希望盖茨比再未遇到过黛西,这样他就可以永远活在他记忆中的黄金乡里……可我知道他不能,他的脑,他的心,他的整个灵魂都在将他逐步引向他的毕生挚爱——一个虚假的泡影!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可那个已经丢掉的梦,又何止是盖茨比的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八):盖茨比了不起在哪

  作为读者难免会用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去看一本小说,尤其是爱情小说;如果《了不起的盖茨比》仅仅是一部陈词滥调的“三角恋”式的小说,盖茨比其实也没什么牛逼可以吹嘘,这也是为什么村上春树给予这本书极高评价的原因,盖茨比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甚至于他是“美国梦”的化身,最后盖茨比的死“致使”了美梦的破碎。抛却象征意义,细数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作为读者我还是挺为他叫屈的。

  1.黛西配不上盖茨比的梦想

  爱情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神秘而又残酷,当局者迷;无论恋爱还是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像《围城》里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想进去,人们普遍赞誉为真爱付出的勇气和执着,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所谓的爱情圆满,但往往事与愿违:黛西的金钱物质,盖茨比的一往情深,乃至赔上性命,就会让局外人觉得不值得,其实值得与不值得,不是外人能体会到的,为真爱的人付出一切,这是盖茨比的诉求,在他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值得,置于对方的所作所为会有时间来判定,基于此读者对黛西的角色冠以“绿茶婊”的名号,红颜祸水也好,世俗眼光很难撼动一个动了真心的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深情。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无论男女哪怕智商情商再高,一旦在深爱的人面前,都会“反应稍许迟钝”,这种迟钝,不是愚笨,而是一种收敛,即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以追求完美,这种克 制会有些许不自然,尤其表现在恋爱的初期,真正达到,无话不谈,肆意豪爽的地步,本人认为会有两个结果,一是此时的爱情已经超越了简单层次上的互相好感,代替的是一种比爱情跟深的情感,比如亲情,少年夫妻,老来伴,也许是这样,二是,爱情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淡化,演变成为了类似友情的感觉,才会如此放肆。无论这两种结果是哪一个,其实都算不上是坏的。恋人往往是从朋友发展而来,从朋友变为恋人其实一点都不 很微妙的情感变化,多少人都输在了等待和不主动上。

  扯回话题,盖茨比的梦想是因为黛西而生,亦或是他本身对于命运的抗争,但对黛西的感情没有人有权利去质疑,可是黛西眼里的物质也许掩盖了盖茨比的男性光辉,导致了盖茨比为爱献身的悲剧。

  2.汤姆与黛西的感情有待商榷

  每个人都有选择爱情的权利,这是上帝的旨意;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占有欲,更何况一个纨绔子弟在对待自己老婆和关系到自己头顶帽子的颜色上,在我看来,盖茨比与汤姆抢黛西的时候,不是因为汤姆对黛西的爱多于盖茨比,而极力争夺,他与盖茨比比起来恰恰相反我倒认为,汤姆这么做更大一部分是处于对个人尊严的维护,此刻的黛西不在是一个女人,而是两个雄性动物互相争抢的一件战利品。反过来,黛西对于汤姆是附着在法律夫妻关系上,但与其说是黛西嫁给了汤姆倒不如说是黛西选择了想要的生活,男女之间的感情会被许许多多的外界因素干扰,半路最容易杀出程咬金,当然许多困扰的产生与两人的颜值有很大的牵连。我敢断定,汤姆即使将黛西留下之后,依旧会外出寻花问柳,但对于黛西嫁给汤姆的目的来看,这一点好不妨碍他俩之间的“感情”。

  我们常常讲,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出于对正能量的传播,这一点并不能概括所有,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夫妻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好吧,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也没结过几次婚......

  3.超越简单“三角恋”的内在含义

  盖茨比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上层社会的代表,外表的华丽,内在的空洞,而又一再追求完美,黛西代表了最广大的美国民众,一战刚刚结束,所有的美国人都在渴求财富、金钱、物质,社会上利益熏心,这个时代也被称为是“喧嚣的年代”,盖茨比是一个美国梦的化身,追求极致,是一个不太张扬的“美国英雄式的人物”,一旦所有的物质取代了美国梦,也就注定了是梦终将会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一生短暂而坎坷,他用他的故事给予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对于美利坚民族的梦想在追求物质还是精神食粮的权衡,难道仅仅为了物质世界的构建,而抛却精神世界,悄悄精神世界才更广大,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应思考的问题。

  富人的世界,充斥着炫耀,夸张,以此来得到虚荣和尊重,这会使人上瘾,乃至于不惜夸大事实来得到虚无缥缈的东西,注定这种美国梦会被击碎,其实所谓的上流的社会,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就像暴发户一样称不上上流人士,只能与土豪相称,不过我个人认为土豪不是一个褒义词,根据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对于对物质的无限追求来满足个人的虚荣,是出自于人类本能的自卑感, 每个人都存在自卑,只不过有表现细微和显著之别;这种自卑感令他们难以摆脱从祖辈那继承下的肤色、口音、行为、思想、风俗等等。

  盖茨比的死不过壮烈,或者说是一种博爱却华而不实,或许是爱情迷人眼,让这么聪明的人都“死于非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菲茨杰拉德在暗示,一代美国年轻人的梦想,不够实际也就算了,其实只不过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是美丽的是需要用一生去捍卫的,可是不见得所有的梦想都是值得去付出的。

  盖茨比是现在无数中国人的影子,他已化为风影,我们需要继续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九):易碎之梦

  这是一个第一遍让人读不懂的故事,看似平淡的情节,只有盖茨比和汤姆的争吵、威尔逊太太的死、盖茨比的死算得上几个扭转和高潮点。第一遍下来,不知菲茨杰拉德想要表达什么,也不知盖茨比抑或黛西,究竟站在作者心中的哪一个位置——宣扬抑或贬低。只有朦胧的一丝触动,只有一个句子单独的表达似有文艺范地触动了人的心。但自己却又不甘于只是文艺地喜欢这种“不尽的忧伤”,不甘放弃藏在背后的、把《了不起的盖茨比》推向百年英文小说第二这个高度的、若隐若现的沉思,不甘让它在心中化为虚空。于是,有了第二遍,第三遍,不同的章节甚至有更多,读给他人听,背给自己听。英文原版与不同的中文译本交织在脑海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依稀敲开了那扇门,从此欲罢不能。

  与其说最初认为《盖茨比》不够好,够不上它现在所独霸的名声,不如说是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名著”相差甚远。没有《大卫·科波菲尔》那样含辛茹苦的奋斗史,没有《巴黎圣母院》那样对正义和堕落的义正言辞,没有《老人与海》那样精神领袖般的信仰世界,没有《简·爱》那样对自由自强平等和真善美的呼唤,《了不起的盖茨比》似乎毫不满足任何一个可以作为“官方名著”判断语的标签。它缺失了这些要素,或许这也正是它成功所在,因为它所要描绘表达的,便是一个时代的缺失。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不缺钱财,不缺美人,不缺舞会,不缺灯光,不缺音乐,却把所有一切的精神推动力,忘在了来时的公路上。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盛宴,充斥着迷醉人眼的烟火,香槟喷射,裙摆飞扬,眼花缭乱,足以填补人的头脑,却偷走了人的灵魂。盖茨比就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在他的城堡中夜夜笙歌,但他却总是一个人在草坪中独酌,眺望那遥不可及的星光。这或许是灵魂虚无感的具体表现,盖茨比优于其他迷醉于笙歌中的人。因为盖茨比知道他所刻意粉饰的浮华是为了黛西的一瞥,此刻的昌盛并不是他内心的归宿,而舞蹈的众生却看不见这个关于自我的事实——自己并没有真正在其中找到寄托,深夜的心灵仍是公路上游荡的亡灵。他们依旧迷醉,并不知道何为真实,或是可以避免知道真实,或是已经知道却假装不知,以给自己一个理由更加肆无忌惮没有烦恼地深入到浮华之中。

  盖茨比的梦不是缺失的,或者说众生的梦都不是缺失的。因为重获黛西之爱和深陷极乐世界都可以算作一种梦,因为梦毕竟就是感性追求的美学名称。然而梦是易碎的,或者,尽管人们自己并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梦的远逝,却实实在在自己一手摧毁了泡沫般与阳光和着光彩的幻梦。那些盖茨比无名的有名的来客,把自己的极乐之梦投掷在金钱和挥霍之上,投掷在一个看似摸得到闻得见的铜臭上,然后手一推,金银璀璨散落满地,终身一跃与其中,此外眼中别无他物。却不知钱总归是死的,钱总归不会对他现有的主人忠心耿耿,它们奔跑着,跑向又一个欢呼雀跃的人的口袋,接着又迫不及待地冲向下一个。而他的主人甚至还兴高采烈地冲他喝彩,并不知道自己正加油喊着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黛西,这个盖茨比心目中圣洁的女神,支撑起了他漫漫长夜的等待。然而,这个幻梦却又不是黛西支撑起的,而是那个唤作“黛西”的完美无瑕的畅想。真实的黛西充满着物欲和贪恋,害怕承担责任,把爱简简单单地建立在华美的服饰和糜烂的生活上。即使是最初的她,也不过是匆忙寻找爱与欢欣的富家小姐罢了。然而对盖茨比却不同,黛西是他第一个见到的——甚至他之后也没有见过,或说是让他之后再也不看别人的——美丽与金钱的宠儿。于是,那个年少贫寒的军官心中,犹如一把火在冰天雪地中点燃。那时黛西的回应,则更加助长了火焰的璀璨。从此,他开始把自己所有的期望缝补进黛西这个形象中,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一一找到一个可能存在于黛西身上的美好品质,使之对应。因此当他看见黛西的时候,他看见的就是他自己的梦,看见的就是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之感。不见黛西所带来的焦灼多一分,黛西的形象又将被盖茨比修饰一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幻想和渴望之中,“黛西”已经超越了实际的这个富家千金,甚至已经超越了盖茨比的梦想。因此即便盖茨比有梦,可他也并不明白这个梦究竟是怎样由沙丘堆砌成峰峦的。如果他可以,如果他可以像尼克一样旁观着冷静地看看他来时的路,他兴许会明白这梦是怎样华而不实怎样充满了嘲讽。

  因此这梦想易碎。期待本身就是站不住现实的脚的,何况这过多的期待,把顶层填满修大,却啃噬了根基,以至于顶端负荷过多,却踮着脚尖站在地面。与黛西重逢后,这接触每多一点,幻梦与现实的碰撞就多一点,失望也就逐渐积累逐渐瓦解这幻影了。然而不得不说这梦是美的,美得令人心碎,然而正因为它美所以不切实际,或说正因为它最初便不切实际所以它美。因此几次争吵,几次横眉冷对,早已一步一步地把泡沫吹大吹满,时刻等待那个梦的中心一声令下,灰飞烟灭。

  一场梦,看似是随盖茨比的死而破碎的,实而早在这场梦开始的初段,就已经破碎,而盖茨比只是捧着一个越来越华美的躯壳,开始那场无谓的追寻。黛西本就是一个拜金女,一个典型的爵士时代摩登女郎。还是一个军官的盖茨比,起初只愿求得女神一瞥一爱,但之后他却把更多的期待和更多的美好强行融入了他所热爱的这个人身上。可这个人从未是圣洁的女神,从未是美好的化身,不过是那时年轻的盖茨比枯燥狭隘的生命中难得的一个集中了美貌金钱声誉的年轻小姐而已。尽管如此,在最初的相遇中,黛西也足以惊讶盖茨比的灵魂。但我们仍可以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一个难以醒来的梦,一个不愿醒来的梦。然而当幻影终将与现实对峙,盖茨比无疑只能化身为牺牲品。

  在一个精神和信仰被层层剥去,只空留物质浮华的时代,梦,要么对不起梦的高尚含义,要么早已与现实脱节,无论哪一种,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虽然如此,盖茨比或许又是一个追梦的榜样了。在现实所能给予的诺言如此有限的情况下,他却可以依然步履坚定地朝那盏绿灯奔去。然而,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可以坚定地追一个梦,我们毫不怀疑地坚定地向那个梦追去,即便是在的的确确玩命地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都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有着不为外界所动的热情。

  “或许某位艳惊四座的客人会翩然而至,某位绝代佳人,某位真正光彩夺目的少女,只要看上盖茨比一眼,只要刹那间的神奇邂逅,便可将五年来那矢志不渝的深情一笔勾销。”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此外全书没有更多关于盖茨比是否忠贞于他的梦想的描述了,但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人再也不敢轻易相信自己的梦想,不敢轻易确定自己的追逐。

  梦的易碎,并不只在于梦的难以实现,并不只在于梦的易于遭受现实的打击,梦的易碎,可能是从根源上的破裂。盖茨比如此深恋着黛西,但我们却完全不能排除,他重又爱上另一个,被金钱与美貌高高托起、能带给他黛西所带给他的震撼的,又一位女子。因为根本上,黛西所带给盖茨比的,便不是超凡脱俗百年难遇的美好,而是易于展现的,并且在那个时代易于发现的,与铜臭合二为一的浮夸的美。既然盖茨比爱上的即是他当初心中的那份惊异之感,那么一个同样可以创造惊异之感的绝代佳人,又为何不可左右这场幻影的奋斗?

  当有一天,我们惊异地发现热情似乎已不再那么强烈,目标已不再那么坚定,或许不得不承认曾经为一个梦想立下的誓言已卷入狂风之中。我们也许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自己竟是如此三心二意毫不专注的现实,不愿意接受曾经倾尽全心为之奋斗的梦想如今也无法让自己热血沸腾的现实,不愿意懂得当初的头昏脑涨,懂得如今的心灰意冷,因为我们觉得对不起自己曾经为之付出的芳华。然而察觉到信念动摇时,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当初梦想之底陋并为过去的奋斗感到荒谬,二是坚信最初的信念没有错但承认是自己人格的缺失。无论哪一种,都只会深深刺痛一个还有着些许感知的灵魂。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冲突。那边是盖茨比柔软情感和汤姆坚毅武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或许也是在暗示着梦和现实间力量悬殊的竞争。拿着本就虚幻的泡沫砸向不满尖刺的墙壁,毫无生还的可能。汤姆的孔武有力并不仅仅可怕在他与盖茨比的争吵之中,而是可怕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安稳可以不惜一切。作为一个没有梦的人,只知道占有和控制的人,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合适会被无情地从现有位置上抛下去。没有人知道他曾和威尔逊说了些什么,导致生命消逝的悲剧。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不顾良心破坏那些珍贵的东西之后,他还想在舆论和道德上站稳脚跟。一个明明一无所有的人却想把自己装饰得包揽一切,想占据一切对自己的虚荣有利的东西。这样的虚伪多么可怕,这样的丧心病狂就像旷野公路上飞奔的野狼,无法控制。现实不但是残酷的,不留余地的,无法抗衡的,还是丑恶的。败在强力面前绝没有败在丑恶的强力面前更能摧毁人的意志和灵魂。这是一种绝望。一种美好求不得的绝望,和一种不得不被压迫在浮夸罪恶下的绝望。

  但我们却不愿向这个时代求饶,不愿向浮夸服输,怀疑者此时走的路,却又必须找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一遍读下来,读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它毕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或许我们应该说,那个时代也走到了需要一种全新文学风貌的地步。不能再让经典之作局限于18世纪、19世纪那样的格局了,在科技、信息进入一个突破性发展的时代,人的精神世界已和当初求得温饱有了翻天不同。

  从二十年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到三、四十年代的《俄亥俄,温斯堡》,再至五、六十年代的《十一种孤独》,都是这样的格局。物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辍学、失业、破产、婚变、重症、死亡,早已不能像一个世纪前那样作为带来人物生命转折的筹码了。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平平淡淡地进行,只是争吵、出走得以保留。更多时候,就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段无言的沉默,就足以造就行进之路的本质性偏移。一个物欲得以膨胀的年代,在贪图享乐追求物质的时候,其实物质本身,已不再成为决定人精神走向的关键。反而是在完美包裹的物质之下,内心变得更加无依无靠敏感脆弱,以全身心的期待和关怀想要拥抱那些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羁绊的人——恋人、朋友、父母、子女,但却不知,每个人之间都有了不可跨越的隔膜。因而期望越大,对他人可能给予的情感呼应的依赖就越大,但得到这种呼应的可能性却微乎及微,期望破灭后的摧残性也愈发不可收拾。

  就这样,在似懂非懂、无法弄清楚事件和结果间怎会有如此站不稳却又实实在在的内在联系中,这个时代的美国小说,蔓延了下去。精神世界的事情是他人无法真正体会的,毕竟每一个读者和每一个角色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生进程。所谓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改变,究竟会引起思想怎样的轩然大波,不是《活着》中败家服役妻子具亡的戏剧性变故所能清楚地表现给读者的。然而这也正是此时代小说令人着迷之处。也许是一个没有华丽描述的句子,平淡无奇,却可以抓住人的灵魂,不寒而栗、虚无难耐。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想、琢磨、思寻、索求中,小说的内在实际上是读者共同放大了的。这也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每读常新的原因。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十):爱比死更冷

  在看此书的时候严禁一位朋友对我剧透~各位同学请慎重!

  夜色朦胧,而在盖茨比舞会上的宾客却酒性正酣,衣香鬓影,美酒佳肴,还有乐队中流泻出的连串音符,纵乐狂欢或者大快朵颐,主随尊便。盖茨比在人群的阴影处淡定超然,他又情不自禁陷入了一个人的狂欢,那是一位绝色女子,与他彻夜轮舞,抵死缠绵,难舍难分的黛西。

  大雨滂沱,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却早已不见名流显贵的身影,曲终人散,物是人非,只剩作者独自欷歔落寞。读者惊讶的同时,却也欣慰盖茨比终得解脱,不再被那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女子紧紧缠绕。春梦了无痕。

  译文出版社《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尔德部分小说合集,当然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盖茨比,特别钟爱译文这一系列的装帧,满眼花花绿绿,艺术气质浓郁,堪称“花样年华”系列,可以不喜欢有些书的内容,但是美丽的包装却让我很难拒绝,所以看着借来的盖茨比的时候,心中不免也想搜集一套“花样”系列。书皮上的图案实在养眼!

  在众人看来,黛西忘恩负义,的确,不过她只是当时整个社会氛围的特写。盖茨比身前门庭若市,生后门可罗雀,更有生意人这样说来:“朋友活着的时候,当有情有义,死后,则少管闲事。”可见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只有假意,浮华成浮云,纸醉金迷也只落得个一地鸡毛。

  汤姆和黛西这一对夫妻特别“登对”,不说他们男才女貌,光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处世态度则匹配无双。因为汤姆的不拒绝、不负责导致脚踏两条船,而黛西的不主动澄清则让盖茨比的死成为了阴差阳错。多么讽刺,一厢默默守候,无怨无悔,那厢则恩将仇报,一刀两断。而这对夫妇还都巧合地成为了直接和间接杀人凶手!不免佩服菲茨杰拉尔德的巧妙构思。而再看汤姆和黛西的庸俗趋利,也已成为现今社会的写照,他们无所谓情义,社会地位、资产储备才是最可靠的东西,他们不仅想活下去,更想按照他们希望和想象的那样好好地活下去。这也是夫妻俩彼此已无情义但仍旧不想放弃对方的原因吧。在我看来,他们可怜,可怜到只剩下虚伪和钱,但这是不是带有酸葡萄的心理呢?别人的人生,无从指点。

  盖茨比以一个正面形象出现,集合女人趋之若鹜的优点:英俊,多金,重情,专情,但有时也转化成一种弱点:英俊多金易被觊觎,重情则被利用,不合时宜的专情让自己背上枷锁。不过,仍旧觉得盖茨比是幸运的,在丑恶嘴脸暴露瞬间,他突然被人紧紧蒙上了双眼,并且永远无法睁开。他毁灭在花开绚烂的那一刻,残花败柳、落叶枯枝于他反倒成了浮云。不用知道真相,因为真相比死亡更丑陋,爱比死更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