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素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素质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素质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素质》是一本由明恩溥(美)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一):中国人的素质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二):一个外来人看到的当下的中国人的素质

  

引言

引言中,作者表明自己的身份是作为传教士来记录下自己在中国对中国人的感受,且这些感受同样地在其他外来者那里有着相似的体验。他自己承认本书关于中国人的印象并不能完全囊括所有中国人,不能做到全面且完全符合,只不过大致勾勒出一副关于中国人的素描画。“涉猎的仅为诸多‘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他主要还是通过和中国人的交往,也即“在中国人的家中研究他们的家庭生活”。

  “这些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位传教士的观点,只是一个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者记录下的他的真实所见。”文化人类学中有“他者”的概念,即当地人置身其中,习以为常,外来人因文化不同,视角也不一样,故而能注意到一些有别于自己文化的现象。

  最后作者引用额尔金勋爵的话,可知其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在试图进入中国,遭遇到一个文化迥异的民族,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第一章 面子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这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即人们在无法得知某人的才华能力或权力地位的时候,就由观察其是否能博得面子来判断其为人。有面子的人,被看作能人。以至很多人爱面子喜大话到不能自拔。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这个词被中国人异乎寻常重视的。说它是客观实体或情感代称似乎都不够妥帖。而其实际上已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因此,人们向来很重视面子问题。

  黄光国先生于04年出版的《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本书中讨论“脸”和“面子”的篇幅居多:丢脸、长脸、不要脸、脸皮厚、没脸见人、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诸多概念,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的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也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从而揭示“人情与面子”在中国历代官僚体制中的突显地位。

  “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

  “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

  对于别人要“给面子”,对于自身要“保住面子”

第二章 节俭

  我很同意后文书友@刘非牛说的话:“《菊与刀》畅销百个国家和地区 可作者却是从没到过日本 仅凭对战时被拘在美国的日本人的采访完成这一作品 本文作者深入基层 可是他用西方世界的生存方式看中国 所以他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那个时候底层劳动人命的生活 他把挣扎在生死线的劳苦大众一粒米吃两顿叫做节俭 这才不是我们所倡导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虽然作者开篇即提到他只是记录其所看到的,我们姑且也同意该章他看到的的确能作为一种材料印证晚清中国的社会,然而如果要写的是中国人的气质,具有文化特性的性格,该章未免狭隘了。意大利人为何说英国人浪费肥皂?美国人何以奢靡至此?这其中的缘由极为明显,经济发展使然。

  君不见曾经欧洲历史上不洗澡成风,除了所谓的担心洗澡容易导致疾病,经济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吧!再看看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浪费之情况简直令人发指,这又是为何?故而节俭与否乃是因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特性。但这种品德是要发扬的,不浪费即是节俭。

第三章 勤劳

  中国人,亚洲人都是比较勤劳的。勤劳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的专利,然而奇怪的是何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会比较勤劳呢?我想除了地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客观原因外,文化的英雄也是比较大的。

  就地理环境而言,中国虽然广土众民,但实际上可耕种土地面积是不太多的,而且由于早期中国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洪灾频繁,且气候条件多变,所以完全靠天吃饭。人们每隔三年至少要储备一年的粮食以防自然灾害。所以就要勤劳地耕种,勤奋地创造财富。而又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多子多福。所以中国人生殖能力也比较强,人口繁多。故而社会竞争大,要解决人口众多的吃饭问题,不勤劳不行。文化里也极力倡导勤劳致富的理念。而基督教文化则有周末观念,一般人周末都会休息。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进步,中国人也逐渐的转化观念,虽然依旧勤劳但周末也会休息了。

第四章 礼节

  关于礼节这一章,作者写得还是较为公允的,站在西方人的视角观察中国人,发现中国人尤其在乎“礼节”。西方人认为:“礼节就是以善意的方式表达出的真实善意。”然而,中国人的礼则是迥异于西方的。礼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规范,一种外在的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规范。也即该怎么做?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该如何说话这是很有技巧的。中国人的含蓄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面。在《仪礼》中就有“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宴,以食具告。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意思是侍奉陪伴君子,如果君子打呵欠,伸懒腰,问时间,就用晚餐是否做好了告诉他。如果夜晚问时间,吃的东西来解困就要主动告退。这就是察言观色,对方也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要领会,这样就是知礼。

  自先秦以来就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礼节仪式,内容设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冠、婚、丧、祭、朝聘……礼能使社会有序发展,达到和谐。所以自上而下的推广礼,几千年的熏陶养成了中国人的性格。

第六章 漠视精确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地广民众,因此相应的物产也较为丰富,于是形成了中国人缺乏精细化地去研究或专研某事物,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日本学者近藤大介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中,有一章节是“中国缺什么:细腻的技术”,即便中国目前在很多行业的技术程度都达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90%,但就是这剩下的10%的技术,中国很难突破,故而一些顶级、尖端的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我们甚至连圆珠笔的笔珠都长期依赖进口。

  中国人经常说的话是“大概”“差不多”“将就”“勉强”等等。所以我们生产的产品经不住考验,牙签易断、建筑刚修好就脱专掉皮……而韩国却对其泡菜深入地研究,精细化,所以泡菜扬名海内外,对于中国传过去的中医,他们能深入挖掘,拍出《大长今》这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

  但这是因为我们物产丰富、地大物博而导致的傲慢吗?美国也地大物博。这很难说得通。我想这与我们文化相关,我们的文化缺少对具体事物研究的重视,儒家谈的都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注的是人,佛教、道家、道教等亦然。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中国的文化发展很早就成熟,有学者说中国的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又绵延几千年而未中断,因此就特别的丰富。就谈话而言,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国人因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养成了一种“重礼”的习惯。也就是含蓄,不直接。所以,形成了很多“潜规则”,比如他肚子饿了,他会问“你饿了吗?”这样你就知道该吃饭了,即便你肚子不饿,你也要为了照顾他而说“被你一说还真有点饿了,要不咱们去吃东西吧!”于是对方就会很满意,似乎想吃饭的是你,而不是他。但不明所以的人(外国人、或是不懂的人)直接说我不饿,然后对方也不提自己饿了,但是他会气鼓鼓的,对你有意见。

  中国式的打官腔即产生于这种文化中,现代社会的许多“潜规则”亦如此,不明所以的人往往会产生误会。

  当然作者提到的还有些误解是中国人似乎喜欢为他人做决定,尤其是主人喜欢为客人做决定,比如招待客人他会将自家觉得不错的菜推荐给客人,客人这时候即便不喜欢也要象征性的装作喜欢。如果是老外会直接说他不喜欢,这时候,主人就会不高兴了。这些“误会”其实是文化的差异,并非中国人喜欢误会。

  其实,仔细看这本书,会发现许多事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中国人是不似西方人直奔主题,直抒己见的。我们更习惯于含蓄、委婉地表达。除了作者提到的各种敬称以外,对于许多不雅的事物,我们也不直说。而是说“那话儿”“云雨”“风尘女子”“那种网站”“你懂的”……但这些话用多了,其实也成了公开的秘密,但这就很好地体现我们委婉的一面。

  除此以外,之前提到的潜规则也是一种拐弯抹角。现如今许多网络都会屏蔽敏感词,所以我们就出现一些新的替代,如“牛B”“GCD”“特么的”“赵家人”等等。

  至于作者不理解的一些拐弯抹角,那只是他不理解中国文化而已,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都知道。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与其说灵活,倒不如说善于投机。也即“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不管用何种方法。所以在老外眼里看来,他们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觉得对的方式,而不是死板地听从。

第十章 智力混沌

  就语言而言,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词也不因时态、语态、单复数、人称的影响。作者感受到中国人说话跳转过快,等等这些差异使得他觉得中国人“智力混沌”。也即从语言上就是模糊不清,不精确的,如果不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培养的人则难以理解。此外,中国人似乎不追求事物的原因,似乎一切都理所当然,本该如此。

  而另一个标志是,传递信息经过几人之后意思完全变了。一切都是含糊不清的,不精确,条理不清。作者说“中国的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获得这样的能力,即以一种富有理解力的、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作者说中国人不关心除粮食以外的其他东西。

  由此可见,站在自己文化的视角看待他者文化,作者似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语言的差异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又比如中国的文化中不太重视钻研事物的道理和成因。当然,这些除了文化的差异,教育的缺乏也是造成作者持此看法的重要因素。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这一章体现出的不是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别,而是作者的狭隘乃至无知,当然,我们不能站在现代的角度去批判一百多年前的人,但他站在一种经济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去探讨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时则显得有些愚昧了。身处近现代文明的西方的人当然不同于农耕时期的人,他们二者的生活方式怎能一样?前者忙碌、紧张,后者则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工装。

  此外,贫穷落后的人整日劳苦已经很累了,怎能有空去运动?所以不理解西人的运动也正常。至于教育的问题,倒是比较符合实际,也就是学生被限制颇多,功课单一重复,缺乏新颖度。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这一点同中国自大的文化有关,自古以来就有“夷夏之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而“夷夏之辨”的区分是以文化的开化与否?中国人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具有大社会、天下观。曾经的楚国、吴国、越国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被我们纳入华夏体系。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便产生傲慢之心,认为我乃“天朝上国”,周围都是蛮荒之地,所以认为外国人都是“蛮夷”。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各民族亦有不同的风俗。作者所列举的诸如中国人的服饰没有包极其不便利、以及没有内衣睡衣等等,满清男子头发前额剃掉头发使脑袋没有好好受到保护,住房周围没有树、冬天也不保暖;等等。可谓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列举了。从中确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为何服饰没有包?然而大部分作者感到奇怪的皆源自他没有深入理解中国的国情。也没有更好地去看待异文化的独特的选择,他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中国。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三):中国人的素质

  其实不看这书,中国人是什么德行,我还算知道的,看后总结几点: 1.作者在清朝呆了好几十年,好几个省,作为外国人,接触和能接触到的阶层可能比任何中国人还要多和广,观察问题又有独特的角度,使得该书的价值很高,值得所有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兴趣的读者一读。 2.译者使本书掉了无数个档次,中国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怪胎群体,明明人家没夸你,你当翻译的就别给自己人脸上贴金了,一个外国传教士没那么多文学性的用词,也不会那么多褒义性的成语,该书很有必要重译(找一个务实真实的译者,不一定要多高的文学修养),并让一个深刻而有良心的人批注,做一个批注版的《中国人的素质》。反正别找几个体制内的“臭知识分子”。 3.作者是个传教士,分析深度不够,理论水平也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东西方的对比,有些问题也未必客观,所以该书更适合当一本参考书。至少我从中发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应不止一百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