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是一本由扎西拉姆•多多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一):朝圣路上那些事

  朝圣路上,有花盛开

  多多说:“人本身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

  在深河之际,在深心之渊,她承认了身而为人的本性,美丑并存,矛盾自然,就像德尔曼·黑塞《彷徨少年时》里那个叫Abraxas的神一样,是极致的善和恶生成的产物。

  在意识自己的本性之后,在自省之后,多多踏上了朝圣的旅途,这一个人的朝圣,才有了这些文字传世,供后来者细细阅读。在我看来,多多就像一个背负风尘和柔情的吟游诗人,怀着朝圣之心,一步一叩,只身前往未知和神圣。

  任何一个怀着某种宗教信仰的人,任何信徒,内心都有一座圣城。不畏风雨,不畏山河险阻,不畏着山一程,水一程,都要去看一看,去献上哈达,去找内心的上师,去叩问心灵,看淡生生死死的爱恋,看清浮生里的种种纠葛不过云烟,我想不管是真的去翻山越岭,漫漫长路,还是在静夜,深思,虔诚祈祷,祝福,都是一种朝圣,向内心寻求,向外索求,万物归一。

  读毕这本书,心中涌动着希望,追求,和警示。感恩这个心怀善良温柔女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信仰的国度,关于泰姬陵的故事,让人哀婉神伤,关于火车上那个提问的女子,“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呢?”,我深思良久。

  如果对未来有期望,是一定会燃着生的希望,追求梦,爱,和向上的机遇的。

  如果对你还有期望,那一定是我太过骄傲,太过自以为是,我不可能了解你,不可能左右你。多多说“当我和世界深深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这个世界”,即使如此。

  如果决定一意孤行地出行,在这不堪的时间之河,这也是一种勇往吧。

  不然,怎么会在恒河边看到生死如常,怎么会在恭敬之间虔诚神往,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朝圣,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又寂寞又细小,又慈悲又透彻?

  我想,你和我终究会遇见,在朝圣的路上,风尘仆仆,满怀热望,对生活一无所知,又全身心投入。

  很喜欢多多的诗:“我们已失散了太久/以至于/时间都失去了意义/以至于/当我要拔足向你奔跑而去/已分不清那是一种回归还是分离/但愿你能洞悉我的沉默/如同我义无反顾地/进入你的空寂”

  当我与你相遇,我会奔向你,把星空都抛在身后,把一切丢弃,我要为你盛开,一树一树的花开。

  朝圣路上,感恩有你,多多,愿你平安喜乐。

  若你期盼一场盛开,若你此刻低沉,若你渴望朝圣,就请翻开这本书,轻吟诗句,一同虔诚前往。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二):你的途经我的盛放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

  这首《见与不见》大家应该很熟悉,虽然广为流传,但是它的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被误传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有很长一段时间。经过澄清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可能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对于多多并不了解,但是,当你仔细品读她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如此有才情的女子,她对于生活是如此的热爱,她的文字是如此的虔诚,真实优美又富有灵性,能使人焦躁不安的心安静下来,所以有了非仓央嘉措,却胜似仓央嘉措的说法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是多多的又一作品,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收录了多多的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描述了她多次访问印度、参拜上师、游历西藏的经过,还有多多行走在旅途中的摄影作品,图与文字的结合,给本书增加了不少亮点。本书一共分为7个部分,其中,光阴、出寻和心程是诗集部分,浮世、觉旅、还有一些途经是散文和语录部分。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并不想给此书写序,只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事物认识思考没有唯一性。没有了序言,读者就会有自己的开放的阅读空间,无需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所读到的一花一草,都是自身的真实感受无关其他。这样以后,我们和多多也可能成为心灵上旅游同伴,共同游历世界,这一切,都是多多最想看到的,而她也可以从世界那里读取我们改变的心。

  “当我们行走,我们要努力地与世界相处;当我们盛放,我们要努力地与自己相处。唯有如此,外在与内在的一切,无论是苦是乐,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滞碍,而只会成为我们的力量。所以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请不要停留。”就如书中所说,“有缘的人 会看到,懂的人 会懂。”希望你也能是那个有缘人,能够读懂本书。希望本书能给在感情中受到伤害或者感到迷茫的人指明方向,愈合伤口,不停留脚步勇敢的向前绽开盛放。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三):行者无归途

  提笔的一刹那,发觉无话可说。有时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从何开口。

  认识多多是从《虽然不相见》开始,也是从那个时候,知道了她才是那首《见或不见》的作者,而非坊间一直传闻的仓央嘉措,如今多多已经找到上师,开始独属于自己的修行。

  不知为何,每次看到多多的文章,我都不由自主的想起安妮宝贝(当然是后期的安妮宝贝)。

  两人的文风不同,但思考范围时有重叠,有时是大千世界,有时不过小小自我。

  这本书严格来说,应当是一本诗歌随笔集。其中包含了游记、一两篇小说,还有极少的信件

  多多在书中从尼泊尔走至印度。

  人们总是觉得古怪,为何这两个国家如此贫瘠,他们的百姓却生活的那么平和。安妮曾在《大方》中提到过,那里的人生节奏极慢,没有什么事需要赶着去做,你可以看到青壮年男子工作时间躺在路边晒太阳

  如何在基本生活需求还未满足情况下保持满足和幸福,这实际是一种天赋。

  我们的优越感完全来自比他们发达一些的经济,但事实上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幸福,相反的,这进步让我们多少有些焦躁。

  因为信佛的缘故,多多的文章里多含禅意,即便是微小的事情,也足够她有深刻的反省。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她思考的沃土,和朋友之家的感情,对自身的思索

  站在西塘、在泰姬陵,她的思绪也可以穿越时空,一直到古老的过去,看西塘里爱而不得的寻常故事。

  她的文笔并不华丽,但遣词造句每每让人震撼

  这也许是因为她是个诗人的缘故,诗人们对词语和句子随意搭配,常常能迸发惊人的效果

  多多在书中也讲了很多奇妙经历

  比如,她遇到了一对独特的印度兄妹。

  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乞丐在这里成了一种常见的职业孩子们习惯于伸手去向游客讨要。

  但多多遇到的这两个孩子不同,当获得馈赠以后,他们会将自己的珍贵礼物回赠。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接受的是礼物,而不是施舍。

  当一些行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我们很容易认为一些事情是理所应当。如何在这种理所应当中活出自我,才弥足珍贵

  大家都随波逐流的时候,你大可不必逆风前进,做出与众不同姿态。留在原地,也是一种本心。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四):你途经的是我本性的绽放

  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多多,前段时间刚读完了她的《虽然不相见》,她写的每一封信,每一首诗,都特别有那种淡然的感觉。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这是简介,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原因。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独自旅行,或许中途曾有人同路,但终将各自走散。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答案。 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自由自在好心情。切忌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 其实一直觉得她是一个奇女子,一个人走上朝圣之路,一个人游历大江南北。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孤独的,没有信仰的人心永远是寂寞的。我们叫做“人生”的那件事,其实应该叫做“旅途”。别人的人生,只是你旅途中的一个瞥见,而你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一帧风景而已?我们实在不够时间好好去爱谁,但也不必因此而感到哀伤,因为我们同样地,没有时间真的去恨谁,不是吗? 其实读她的作品完全是一种享受,因为你完全不用去思考有的没的,作者的情绪已经完全跃然于纸上。 喜欢多多,喜欢她的诗,喜欢她的文章,更喜欢的是她淡然的心。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五):打扰一下,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终于带着敬畏的心情翻完了扎西拉姆·多多这本书。之所以敬畏,是因为书中不时透出的修行的虔诚。加之一打开书就有张德芬老师的极力推荐,更是激起了好奇心。

  曾经听过张德芬老师的一个即兴演讲,并不觉得灵修这类事情是必须经历中年危机的妇女才能接受的事。反而觉得,人越早认识自己越重要。就像本书作者在旅行中被陌生的印度姑娘询问一样:打扰一下,我想知道,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我似乎能想象到,被人突然这么一问如遭当头一棒时的震撼:抛开现今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标准,我会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将来?如果社会对我没有期待,我会如何期待自己?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要求我应该要怎么样,我自己最想要怎么样?

  我听到内心有个小小的声音:虽然现在尚可,但我想要的将来跟现在真的不一样。我希望将来的自己能够放下所有的虚妄和执念,主动去做该做的每件事,而不是每天强迫自己打起精神来;我希望将来的自己学会享受安然、清淡的喜乐,而不再幻想幸福是爱得死去活来结果

  我希望能够静下心来读想读的每本书,而不是为了获得学历或某位师长的认可。我希望能够经常去想去的地方走走,跟那里的人儿和大地亲近,跟那里的朋友山水树石诉说心事。我希望远离让自己剑拔弩张的一切人和事,我希望靠自己拥有力量感和存在感,而不是得自他人的帮助和扶持。

  一个中年印度教徒告诉作者:如果我们沉沦,我们就是狗,如果我们提升,我们就是神。我好似懂了:每个人都可以是神。但是,神在我们的心里,不在脑子里。如何遇见心中的神,而不是狗?这是每个人都该觉悟的。

  正如真理不需要标签,幸福也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佛教的、印度教的、基督教的或者伊斯兰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它属于每一颗希求圆满的心。你也有希求圆满的心吗?如果有,也就离幸福不远了。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对世界保持敬畏?因为万物有灵。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没有生命的死物也存在记忆,这种记忆会以特定的磁场向外释放。比如博物馆里的古代文物。你怎么对待这些历经多个世纪历史见证?仅仅拍照留念吗?还是细心读取它们饱经风雨的表情,甚或深深闻嗅远古尘土的味道

  关于爱情,关于修行,关于人活着的种种喜怒哀乐……作者还有很多感悟,都化作了本书中引人遐思的文字。她说:人本身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与宇宙本质

  承认人性善恶合一的复杂痛苦的,尤其当我们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在追求着“至善”时。但我们必须接受“至善”与“至恶”本质的如一才有可能到达超越之境。除此之外,大概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了。

  我们迟早要学会,人生就是这样的——就算不会给你剧烈的苦,也多少要给你一些不如意。针对当前世风日丧的现状,我们只有自求想得开、自我救赎了。

  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做狗,还是神?愿我们都能洞见内心的声音,拥有想要的未来。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六):散文诗重要吗?

  散文诗重要吗?

  不重要

  才情重要吗?

  不重要

  出书重要吗?

  不重要

  那什么重要?

  时间。

  我觉得,能把自己写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印出来,给人看,是一种极大勇气

  你的成长就这么赤果果地展示了,从信仰城市,到信仰感情,到信佛...

  而这似乎是文艺青年的常见路数。

  昨天还在和朋友聊,说现在的文艺女青年,其实还是没有人能“颠覆”三毛,还是在按那个路数走。只不过三毛去的是非洲,她们去的是印度、越南、尼泊尔、西藏。 去过无人区和高海拔的就已经非常了不起。遇见一个外国人,就值得写好几笔。 这样的文章我也能写,我也去过尼泊尔...

  转眼又说,其实读这些书的人,可能并不在你的城市里。 他们正在透过你的文字,跟你一起在上海、北京喝咖啡,跟你一起去印度、越南、尼泊尔念佛... 上一秒楼下响彻着凤凰传奇和小苹果,下一秒翻开书,空间里就变成了使领馆区、大麻、大悲咒...

  就像在北京,有家咖啡馆老板问

  我:你是不是喝咖啡好多年了,肯定出过国吧,说说最喜欢的咖啡馆是哪个?北京有没有啊?...

  我一时语塞。 我没好意思告诉他,北京的咖啡馆越来越多了,但很多咖啡馆都在努力变成同一幅样子----性冷淡*工业风。

  我只是告诉他,我最喜欢的国外一家已经不是咖啡馆,你说不出是酒吧、咖啡、餐厅、还是修行场所,在那里,有人聚餐、有人读书、有

  人对饮、有人修行... 所有这些都在一起,这是世界。每个人在里面做的事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进门要脱鞋。

  我不认识这个作者。

  她可能也不认识自己,比如改名以前的自己。

  在城市里,世界的变化非常快,你可能过了一天,就不再认识昨天的自己。

  那些曾经信仰城市的人,或许信仰的是改变,从速溶咖啡到星巴克到精品咖啡...

  那些曾经信仰感情的人,或许信仰的是关注,把关注从一草一木上转移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一个孩子身上,然后又转移到一草一木上...

  那些曾经信佛的人... 信仰的可能是变化、关注交织在一起的恒常。 只有不控制才能永恒,只有放下才

  能放松,只有理性才能感性...

  合上书之后,我觉得好像读了一个人的成长,又什么都没有读。

  如果想去越南、尼泊尔、柬埔寨…… 请立刻前往。

  带个本子,自己写散文,自己写诗。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七):诗和远方在哪里,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引发一轮剧烈嘲讽。

  矫情、酸、无聊、装……

  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一大批“我没有诗和远方……”

  我没有诗和远方,家中的老母正在孤独终老。

  我没有诗和远方,房子的首付还不知道哪里去筹。

  我没有诗和远方,天天累得像狗却不敢辞职。

  有人干脆说,什么诗和远方,只有苟且才是生活的真相。

  我在想,好好的一句话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多的误读,误读里面甚至带着愤怒。

  看扎西拉姆·多多的《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的时候,看到了书里的一句话:

唯一的远方就是那本自清静的你自己。

  似乎是有一些明白了,那些喊着生活中根本没有诗和远方的人,从没有一刻安静下来审视着自己。这个世界确实快到让人惶恐担忧,不敢停下来,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都带着现实里的焦虑,一旦停了就追不上了,眼前一片残酷现实,当然看不到诗和远方,也压根不想去看。

  正如作者所说的:

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脑子生活,我们从来没有用心生活过。

  我想,这是一本很适合每天忙忙碌碌神经紧张的人们,停下来,坐下来读的一本书。不过大概这些人根本不会停下来的。所以或许它是插在某个街道转角咖啡店的书架上的一本寂寞的书,会被一个悠闲自在的人抽出,边喝咖啡,边看,体会人生长短,更觉时间淡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好奇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写的诗有席慕蓉的味道,随笔有安妮宝贝改名庆山之后的那种感觉。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里多为一个个爱情故事,里面充满的人性的挣扎与矛盾,情感的激烈与冷酷。后期作品这种硬刺的感觉渐渐变得柔和,多了对生命的宽容和感悟。我想一个作家的作品从年轻到中年有了这样的变化一定与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关。这让我不得不好奇,扎西拉姆·多多之前经历了什么,会写出这样自得其乐的文字呢?她是一个汉族姑娘,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一个藏族的笔名?这一切的一切都足够引起我对于这本书的注意。

  书中收录了几十首作者的诗、印度的游记和一些随笔。

  对于诗,那首很多人都熟悉的电影《非诚勿扰》里念火了的《见与不见》作者正是她,而并非很多人想当然的仓央嘉措。而这首诗的名字原本也不叫做《见与不见》,叫做《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金刚上师白莲花,也就是莲花生大师,据说是第一个将佛法传入西藏的人,被认为是第二佛陀。

  本书也收录了这首诗。于我来说,我觉得书里其他的诗仍旧没有超越这首诗的意境。并且可能由于诗来自于作者的即兴创作,有一些还欠一点推敲,有一些嫌长了,有一些则写得太透。

  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的一些随笔。感悟生命,感悟生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悟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人可以沉下心来去体会这些摸不到抓不到的东西。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无病呻吟,而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自身修养。如同一株植物一样,吸收着世界万物所散发的气息,化为养分,滋养自己也愉悦他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即使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间仍旧能够找到一片净土,怡然自得——那便是内心的平静。

  在写印度的游记中,扎西拉姆·多多问一个喇嘛,为什么印度教徒觉得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会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火葬场旁边的棚子里等待着死亡?一旦死亡没有来呢?那个喇嘛说:“死亡怎么可能不来呢?”

  传统的观念使然,我们总是不愿意谈论死亡,忌讳着“死”这个字,说一个人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走了。当一个人生病了,我们脑海里惯有的思维模式都是要拼尽全力地去挽救,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世界,那会带给身边的人无限悲痛。在我们的情感中,死亡是和毁灭差不多量级的词汇。而在另一个国度,另一群人竟然可以如此坦然面对死亡,一开始你可能会惊讶,可很快会觉得,是啊,死亡是必然到来的事,从一出生就知道了,我们谁不是生来就走在奔向死亡的路上。而为什么没有人把死亡理解成为一个生命休息的驿站,那是停顿,并非毁灭。

  如果能够坦然面对死亡,那么很多事情便也都可以释然,世界会在心中变成另外一个模样。扎西拉姆·多多在一篇随笔中说:

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看啊,例如,坏消息是:我很无知;好消息是:我发现了我的无知。坏消息是:我错了;好消息是:我发现我错了。坏消息是:你不爱我;好消息是:我发现了你不爱我。

  她说:如果有人向你承诺,要相信开口的那一刹那是真实的,不要怀疑。如果有人背弃承诺,要相信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不要苛求。

  这一切并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放光芒,也不是无原则地宽容,而是一种看透和看淡。有时候饶过别人何尝不是放过自己。纠缠苦的是正反双方,松开了放下了,一切也都清楚了。光芒才会从生命的裂隙中照射进来。

  整本书里作者没有写如何谈恋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快乐,却用一个个内心的叩问和真诚的交代,说出了一切的答案。

  她说:

可以彼此不同,但是不拒绝了解。可以彼此不解,但是不拒绝表达。可以充分去表达,但是不试图影响。

  简单的三句话,三个人生的层次,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做到了哪一层呢?做到了哪一层,就能看到哪一层的花开,也有可能是,世界无一花一草,内心荒芜一片。其实所谓的诗和远方一直都是内心存在的意境,并非双足走到哪个纬度。有一些人去过很远的远方,爬过很高的高山,可心里在想着,这一趟下来花了多少钱,回去之后还得努力赚钱才能去往更美的地方;我爱的那个人究竟爱不爱我呢,他会不会在机场接我回家……即使身在远方,在诗境,内心却仍旧是焦虑不安的。而我所理解的诗和远方,是观自内心,即使身体没有到达更远的地方,却不妨碍心灵进行一次次悠长的旅程,比如读这一本书,可以让紧绷的心松下来。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八):她向世界交出了她的灵魂

  第一次见到扎西拉姆•多多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首流传很广、却被误传仓央嘉措所作的诗歌《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黯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短短的一首诗,用词简单,感情却沛然外流,关乎爱与生命,内敛深情。

  无怪乎被误传为情僧仓央嘉措所作。

  第二次见到扎西拉姆•多多这个名字,是她主编MOOK书《我们》。彼此,她没有署名扎西拉姆·多多,而是署其本名谈笑靖。这个名字更接地气,也不再受限于她的诗人和修行者的身份。

  第三次见到扎西拉姆•多多这个名字,就是这本《当你途经我的盛放》。

  未读之前,我以为“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是一句情诗,类似于“最好的时光”或者席慕容说的“如何让你遇见我 /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读完之后发现我的理解肤浅了。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固然包括“最好的时光”的意思,但比“最好的时光”更深刻更丰富。扎西拉姆多多说:“当我们行走,我们要努力地与世界相处;当我们盛放,我们要努力地与自己相处。唯有如此,外在与内在的一切,无论是苦是乐,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滞碍,而只会成为我们的力量。所以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请不要停留。”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包括扎西拉姆•多多的随笔、散文和若干诗歌。

  这本书里面,既有她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呓语,也有她作为修行者的知觉;

  既有她作为诗人的思想,也有她作为行者的信仰。

  在这样喧嚣的时代,专注于内心的人,实在太少了。内心笃定的人,就更少了。

  蓦然想起胡因梦与李敖的相爱相离相杀。李敖在分开之后数次诋毁胡因梦,但胡因梦说:“我其实没什么值得他骂的。他可能有种很深的恐惧在里头,我对他这种很深的恐惧也确实有一种怜悯。这么多年以来他都没有。真正深层次地去面对他的恐惧。”

  李敖在外界前永远是一副强者的样子,但在胡因梦眼里,只是可怜的软弱。

  这个世界,男人都在驰骋纵横杀伐决断,而女人,却开始专注内省充实内心。

  但内心丰富的人不慌张、不害怕。

  张德芬说,扎西拉姆•多多写的文字,不拘泥于浅薄的男女情爱的,其实是我们对于照见自性的一种渴望。

  我深以为然。

  扎西拉姆•多多是一个把灵魂交给世界的人。

  她的作品,看似是情诗,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回归。

  我喜欢她的作品。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九):一群人,一座城

  自从有了微信,每天逛逛朋友圈,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昨天随手一刷就看到交情一般的同学发了一首诗——《见与不见》,并由衷称赞作者仓央嘉措的才华。通常情况下,我都是默默点个赞,但我居然会直接留言“这不是仓央嘉措写的,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

  当然,这不怪我同学孤陋寡闻,只因多多笔下清新灵动的文字,与仓央嘉措有着同样的情怀,而仓央嘉措久负盛名,多多又太过低调,是以不少人常把多多的作品与仓央嘉措的诗作混为一谈。但相比于只有诗歌流传于世的仓央嘉措,多多的作品类型更显丰富,或是灵光一闪的只言片语,或是意境优美的诗歌,亦或是有感而发的随笔,处处呈现出一种真实不做作的自然状态。

  作为多多出版的第一本书,《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记录了一位向往自由的行者,在没有计划的前提下,随缘出发,开始一次充满意外的修心之旅。书中收录了多多60余首诗歌,40多篇随笔,包括一路随性拍摄的照片。另外,根据旅途当下的不同状态,多多在书里分了七个部分展示自我,并将游历藏区、西行参拜上师、多次造访佛陀出生地的所见所闻,于简单朴实的叙述中娓娓道来。

  不过提起印度,在各种新闻报道里,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就是封建落后,社会混乱不堪。可对礼佛吃素的多多来说,在印度旅行相当方便,自2004年去过印度后,她每年都会去那里呆几个月,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同时感悟佛法。而慈悲的佛教徒普遍乐善好施,适逢法会都有蜂拥而至的乞丐,甚至是尚在襁褓里的婴儿乞丐。这种情况貌似让人有点无法想象,但在印度简直不能太正常,面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未来的命运。

  显然多多早已见怪不怪,只是她没想到,贫穷如乞丐的家庭,竟能教育出一对坚持礼尚往来的小兄弟。有些时候,我们顺手送出去的东西,或许会让对方珍惜良久。用过的清凉油、坏了的校徽、碎玻璃、布制的玫瑰花,看似毫无意义的小东西,不仅是孩子最心爱的宝贝,还是仅有的能回送朋友的礼物。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善意,你对我好,我就当你是朋友。常听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相信多多爱上印度也是因为这里有一群善良的人们。

  独自行走在路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造访繁杂的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喜故事,感谢世界的包容,贴近生活总好过冷眼旁观。沿途的风景永远不同,用心感受所有美好,坦然享受人生百态,无谓的执念自然会减轻。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后感(十):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评《当你途径,我的盛放》

  当初因为一首《不说爱你》而喜欢上扎西拉姆.多多,觉得她的情诗十分动人。如今才明白她的诗写的都是人生。当我翻开《当你途径我的盛放》,那些文字突然可以合拍的进入我的生命,我溯洄而上寻找扎西拉姆.多多的微博,发现从她晒出的日常中同样能够找到相同的共鸣,才发现,阅读是和作者的对话,不是艰难的左右手之间的互博,也不是一场自我安排的对话,无须他人的介入。多多的书陪我们走过了那么多年头,陪我们去了很多个地方,对我而言她写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法语,常常用来提醒自己,观照自己,《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令人心里欢喜亦然,我愿更多人能接触到这么好的书,受益这本书。感恩多多,就像她所说的那样,虽然不相见,但也不相离。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这本书,集结了多多许多美丽的诗作,以及描述她多次访问印度、参拜上师、游历西藏的经过的文章。有的人会看,懂的人会懂。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以姑娘,你要学会等待,因为当你老去,就会发现 ,很多时候,等待就是全部的意义,如果不能在等待中幸福你自己,当答案昭然,我们往往 措手不及。这是一段我很喜欢的节选。扎西拉姆.多多,行者、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仓央嘉措说》,还有这本《当你途径我的盛放》,听书名都够惊艳。这世上总有些女子活成了自己,艳羡了旁人,大野洋子是,三毛是,扎西拉姆多多更是。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这本书,读完之后,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多多对上师的虔诚挚爱,及其真实纯朴的性情与处世之道。月光要来温酒,酒可以不喝,醉岂能不醉?记得高三刚毕业的那个夏天,在手机里面下了本排版一塌糊涂的《当你途径我的盛放》,完全看不出来是是诗,散文,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但还是如获至宝的读完,读罢回味无穷。现在,多了些阅历,重读,发现里面的很多东西依然意味深长。读她的书总是会若有所思,也可以说自己的人格正在被塑形中。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这本书,多多所描写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缠绵、期待、深刻的感情,可以说是我们对于照见自性的一种渴望。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扎西拉姆多多文笔干净澄澈。当我们行走,我们要努力的与世界相处;当我们盛放,我们要努力的与自己相处。外在与内在的一切,无论是苦是乐,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而只会成为我们的力量。所以,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请不要停留。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青涩苦煞;当我途径你的盛放,馨香如故!值得认真品读的一本书,让人心境澄澈,见心见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