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是一本由荣伟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一):理论联系爱情

  在75%以前,我一直以为书评会是这么写:除了一些晦涩的专有名词及专业论述外,这是一本极其普通的三流小说,逻辑差强人意,女主在几个男人间的兜兜转转,强烈玛丽苏情结。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了作者水平,甚至推荐本书的武志红也暴露出了他极一般的水平。

  75%之后,好像酵母发酵一样,慢慢从大段大段的心理学观点论述、争论中看出了一些逻辑,慢慢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是对于佛洛依德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或者对爱情有了透彻的反思,有这样一些粗浅认识

  精神分析是治疗师的防御机制。在阅读之初,不记得看到哪句话的时候,就生出了这样的感觉:一切看似冲动的、痛苦的、懊悔的……感情,都可以被心理咨询师用一些理论解释出来,这样,反冲动、反痛苦、反懊悔也就变得更加易行。这不能不说是了解某一理论所带来的弊端,人变得异常地理性,丧失了冲动、痛苦、懊悔的人生体验,甚至,你决定放弃个人,也更加容易,因此,你离幸福会更远。

  在爱情中到底寻求什么?我们常常能说出自己喜欢爱人的哪一方面,有时也说不出爱人具体哪个特征吸引了自己。我想,如果是前者的话,或许就像苏黎一样,她要找的并不是一个男人,她爱方正、爱宋辉、爱阿乐,或许都只是爱他们身后的治疗理论。换到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你爱甲做事一丝不苟,也爱乙对人生潇洒随意,爱丙博学内敛有涵养,也爱丁阳光青春活力,甚至还有X的上进心,Y的爱旅游……我们到底寻求什么呢?或许博爱的人只是更会发现人间的美。

  通过一个人爱整个世界。把爱情贯注到一个爱人身上,发展爱情的深度,通过他隐性或显性的帮助,克服点过往经历带来的业障,从而完成自我的成长,有力量去拥抱整个世界。以前与人探讨过婚姻是什么,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婚姻是一种生活状态,通过婚姻,你的心灵将变的更完整,你将完成自我的成长。而不是他的家庭他的地位会带给你什么外在的帮助。

  原生家庭影响。最适合的人,不管你承不承认,一定有父亲母亲影子,这样的ta最让你感到舒服。别人是不知道你的经历与心灵体验的,因此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就适合你。找伴侣这件事,一定听从内心

  执着,并非深情。执着是对对方的不放弃,而深情却可以为了你失去你。

  爱人的形象中有投射出的自我的影子。

  女主的感情生活一直跌宕,最后竟然停在殷可这个同事的前夫身上,觉得匪夷所思。这个男的有很大可能并非想要长期选择她,她却因此感到一些幸福。或许爱情来自于自我蒙蔽。

  其实这些写下来,也不过是在分析。这不是一本能够让人对感情变化感同身受的书,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有停止分析。而分析,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杀手。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二):为什么她选择了他作为另一半?

  看完《冰血暴》之后,久久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她选择了他作为另一半。

  她叫茉莉,是这部剧集中很勇敢、很聪明的一个女警官,除此之外,她还很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判断。在失去早先领导支持,在面对现任领导的不支持之时,她还是毅然去查证。在没有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她默默坚持那么久。

  他,则是一个阴差阳错进入警察系统的巡逻警员,其实,一直想做的只是一名邮递员。在面对威胁时,他怯懦了。迟疑半天,他选择站出来去袒露自己的失误。就在这个失误的背景下,他和茉莉相遇了。在和茉莉一起追踪歹徒的大雾天里,他开枪打中的却是茉莉。他看起来是那么怯懦和笨拙。

  我总觉得茉莉该找个同样执着和勇敢的特别男人来做她的伴侣,可是她却喜欢这个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的二婚男人,还嫁给了他,让他做了乐得自在的邮差,一起生活。为什么呢?她不该有段特别的爱情,因为相较于众人,她是那么地特别?

  然后,我就遇到这本书了《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

  一个完美金光闪闪的男人,一个温暖地如春风拂面的男人,一个懂她如已无羁绊的男人。然后呢?没有然后。

  金光闪闪的背后,却是一颗无法触及真实的心灵,曾经美丽无比的女友在他身旁笑靥如花,他却一点没有看到这笑容背后的苦寂和酸楚。他一直在攀登事业风光,却从来没有正视自己。

  春风的背后,却是一段放荡不羁的荒唐生活,拼着完全的自我放逐和自我放弃。他是怎样熬过那身体的痛和心口的悔?

  何以懂得?懂得不是因为全知全能,是因为我向你敞开了我的脆弱。其实,我也有我的不安焦虑

  我们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寻找什么呢?一个完美的自我幻想。其实,我们都摆脱不掉我们需要去完成的课程。能遇见就是一份幸运,因为你照见过我。

  为什么她选择了他作为另一半?因为?呵呵,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三):你可曾理解自己的行为

  这是最近看的书中很纯粹的吸引自己的一本书。所谓的“纯粹”,不是因为是某个作家所写,不是因为是自己通常习惯的文体类型,而像是小心翼翼的尝试一件新鲜事物,没想到还歪打正着很喜欢一种感觉

  就这本书的标题而言,感觉书中所写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WHAT ARE WE LOOKING FOR IN LOVE,这不是痴男怨女,不是拿来随意翻翻消遣的小说。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或许和我一样,以为是一本爱情小说体,可能以不同的文体格式,不过都是千曲百折,最后或喜或悲。不过不是的,而我也很高兴看到这本书,有一种存在现实却又与众不同的感觉。当然,也许是我浅薄,但是看书关键的是你看到了些什么。

  关于作家,荣伟玲是“正牌”的心理学家,所以书中也加入了很多心理学的术语。书中的主角也是一位女心理学家。故事简单,一个心理学家在“受伤”之后接受邀请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在新的环境中,遇到爱慕的人,遇到信仰上帝和有厚度的同事,遇到虽患绝症但是却阳光存在的朋友,遇到有底气去包容的人,遇到性格孤僻的老教授,遇到温和的上司。在这群人中间,去经历而受伤,去发掘而觉醒。

  虽然一步步的,发现每个人都有心理的黑洞,渐渐的也明白这现在的行为是曾经的后果,每个人的区别,只是黑洞的大小而已,所以有些人需要心理咨询师,而更多的人凭借自身不可捉摸的自愈能力来愈合。但是在最后融入佛理的时候,在作者突然顿悟可以不再担心害怕的瞬间,我依然还是不明白怎么达到那种地步。也许是因为没有经历所谓的膜拜,没有打通经脉,不过这也是后话。而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属于每个人的书。看的时候随着情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想起自己的从前,从而学着去分析去理解,但是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理论吸引,被不同的情节勾起回忆,会赞同或者不赞同,这也是思想的碰撞,没有什么不好的。

  若是一定拿出些什么关于这本书的标题的LOVE.或许女主人公一直在寻求爱情的态度最为契合。书中说,心理学家习惯性的去分析,但是爱却是最不可以剖析的东西,这是一种自身的映射,剖析会打乱平衡,从而陷入抑郁的黑洞。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家不容易获得常人的爱的原因吧。所以他们的爱变得“不纯粹”,他们可以看起来在爱,但是却一直拒绝去真正的投入。但是人都不傻,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控制,有些散发出来的感觉无法隐藏。我很庆幸,我可以尊重我的选择,在选择注目一个人的时候,想要从深度的方面了解,或者可以通过爱一个人去爱一个世界,当然,目前还没有机会去形成,但是无论结果如何,不会投入的人才应该是最受伤的。

  有的时候,总会经历一些最深刻的东西,而这些往往都无从表达的。有些话,总是感觉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许都经历过这种感觉,不知道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人寻求的却是一种深刻但是简单的复杂综合体,这很矛盾。但这是人的欲望,而人有众多的欲望,或者说这是爱,或者说是恨,但是这三者是约等于的关系,彼此难解难分。因为欲望的存在,烦恼也不舍不弃。但是,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种生活形态是可以免除一切烦恼的。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可以免除烦恼,但是可以理解烦恼,更好地与烦恼共处。如此而已。想要免除烦恼,这就是一切贪欲中最大的贪欲,一切烦恼中最大的烦恼。

  有时候,很多事是难以解释的。有时候你的理智和想要的总是背道而行,脑子里会有小人在打架。但是作为人类,或者是普通的人类,只要你想要干一件事,你一定找得到理由,不管是理智的还是纯粹的欲望。什么理由是次要的,问题在于,你有多想干!所以,佛陀说,外不着相,内不住心。又像是,有的时候明明能够预见一切,预见时间的魔力,预见心理的变化,但是仍然不能分毫减轻那刻的痛苦,不能分毫减轻对生活的仇恨。成人的理智也阻止不了那刻内在儿童伤心

  也不要寻求完美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完美是一个恒久的圆,不能找到一丝脱离的裂痕,但是一个圆也等于沉寂,而沉寂却又相当于灭亡。不过是,有那么一些人正好彼此在意相合,而不那么在意的地方,也就没有计较执着的必要。所以当问起心目的人是什么样的时候,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从来不相信有完美的人,所以自己需要的,只是去理解去接纳,在不需要执着的地方可以不执著,在需要自我的时候有自我,温若玉。但是或许女性的通病都是,会被自己的预想伤害,所以注定无法承受超出心理预期的事情

  有时候总是感叹种种爱情的奇特,有些很难理解,但是开心便值得祝福。在不开心的时候,人总是习惯反问,但是人们总是不知道,爱情不是一次比赛优秀者得奖;爱情是神传播的疾病,人治不好它。所以在得病的时候,总是悲伤的,悲伤逆流成河,多么形象的歌词。之所以悲伤憔悴,或许是因为爱情的缘故我们的心灵当中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对方,并渴望用对方的角度来感受这个世界。爱情,固化了这一角度,并变成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就像鞋子和脚的区别:鞋子是可以脱掉的,变成脚就脱不掉了,不管你舒不舒服。在强行脱掉的时候,哪怕多么不经意,是很很疼的。

  书中有一句对于男人的描写:“像一杯咖啡黄金、苦,但又好喝。”多么好,比喻的很好,在很久之后,在经历过一些痛苦之后,希望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是一杯好喝的咖啡。当然,里面会阐述不同类型的男性,而我欣赏的不一定是你欣赏的,但是各有魅力。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衡量线。记得的是,生活需要平衡,最起码保持天平不触地,否则,你的幸福不知道是表面上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若是表面的,岂非更痛苦。

  有心结的时候,确是最容易影响生活的。所以要去表达面对而不是去逃避,逃避的最后也是不得不面对,因为问题永远在那里。有时候担心的事情却总是不会发生的,在这之前幻想过的多少种可能性中间,到底是有多少的真正发生的呢?回头看去,不过是默默一笑,然后在心里说一声好傻。人人都很想做一个生活的赌博者,可以不计较在乎一切的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作为普通的民众,如何可以不计较一切。不过心理学家也说了,女人敏感或许注定第六感的准确性,所以有时候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

  总之,也许是从未接触这类的书,也许是真的喜欢,但是确实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四):『爱』让爱的人快乐

  看完,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以前没接触过这类的书,用了一下午时间翻完,而后尽力纯理性地拷问了现有的三观,猝不及防,发现本我人格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说,时而很理性时而任性,暴躁自大,低情商情感淡漠,不安全感爆棚,追求完美,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开……而这些,如果不想办法解决掉,必定会成为一个隐患,说不定哪天就爆发出来,炸掉。

  对于情感,以前很少去关注这些东西,只是一门心思想:现在挣的钱还不够多,还撑不起给人安全感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想要天上的月亮,我就得想法把宇宙飞船给造出来,甚至连月亮带回来后,那么大放在哪都得解决掉……

  很多人他们不理解我这种焦虑,说我颠倒了角色。虽然偶尔我也会质疑,对哦,我是个妹子,应该是负责要月亮的。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焦虑。

  我曾经将这种焦虑归因于自卑,但想想自己吃的好睡得香,即便受挫,几天自我洗脑后又会活蹦乱跳满血复活。虽然和同龄人横向对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至少我还算靠谱,就算长期处于放养状态,就算有些那啥啥的发小朋友,我也挺坚持底线长成了正直善良还算上进的妹子,没偏没歪没作的让爸妈头疼。甚至我还希望,如果科技能发展到自我能分裂成另外一个我就好了,因为我绝对会娶/嫁自己。毕竟辣么有底线,面对诱惑许诺很淡定,不渣,还辣么有责任心上进的人挺少的。呃,这好像不是什么自卑,说是自恋还差不多。

  最近我在想,是不是应将此焦虑归因于原生家庭?比如说年少时父母的矛盾日常,让我觉得双方为掌控与依附的关系可能会减少矛盾关系的发生,也就是矛盾论中提到的,一件事要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件事才会顺利解决?再比如说,少年时期被我妈影响,啃过的各种书对三观的塑造,那些作者想传达的观念通过书中人物情节及结局展现出来,是否被我潜意识里定位为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想?再比如说,会不会是因为18岁前的教育中我爸参与较少,我才会在自己没觉察到的情况下塑造了部分男生性格?等等

  不管如何,至少有一点我应该感谢爸妈,他们让我知道我从来都不缺爱。就算他们很忙,会吵架,把我一直放养,纵使我感情淡漠,我还是能通过他们最直白的话和行为知道他们很爱我,可以说这种爱牵制了我大多的行为。我会在跟发小们逃学看电影打游戏前1秒住脚,因为这种行为会让我妈失望;会很自觉地在出去玩之前报备,在报备的时间点准时到家;就算心情再差也控制自己,不口无遮拦地说些令人伤心的话……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反馈给他们的爱,但就知道这世上能寄托精神的人本来就没几个,自己要做的就是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让爱的人更快乐,而不是让其痛苦。

  想到为什么有人会爱到杀掉自己的爱人,以前的我会很理解甚至渴望这种行为(极端绝望的爱,只是想想灵魂都有些小颤抖呢),但现在我很不理解这种病态不成熟的爱——爱本来是共生变好的,为什么要做出极端的行为伤害别人呢?太不负责任了。

  哎,写到这发现对已经认同的爱的人,自己三观蛮正能量,不仅没病,还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哈哈哈╰(●’◡’●)╮

  但,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焦虑上。一是觉得自己能力还没达到,二是还没找到值得让我心甘情愿造飞船的人(至少他得会开飞船吧)。抛却这两点,就像本书里写的,共享甚至是寄托精神太难了,如果要做风险评估的话,任何一个风险评估师绝对不会建议你去做。毕竟自我行为甚至喜怒哀乐被别人操控的感觉真心不好受,简直就是一种病态,如果身处其中,你完全无法分裂出上帝视角去冷眼旁观你的行为。

  毕竟人还都没进化到“不贪不嗔不痴”的境界。不要说什么不求回报的爱,都是假的,原本都是自私的动物,还学什么卫道士否认什么占有欲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给人打电话如果别人没接,你脑袋里肯定一刹那会冒出很多想法。为什么不接我电话?

  如果这个电话是给爸妈打的,你可能会想:哦有事。而后撂下电话该干嘛干嘛。

  如果是给朋友打的,你可能会想:靠,竟然不接我电话,去哪儿浪了竟然不带我!

  如果是给陌生人打的,估计你也没什么想法,无所谓。

  可如果这电话是给你喜欢的人打的,估计就完蛋了:你内心戏会演得比莎士比亚都要厉害。

  有所求,才会对回应有所期待。佛家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到这里想为什么有人会爱到杀掉自己的爱人的话,也不是不能理解。求不得嘛,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其实想想蛮可怕的,双方都要承担那么大风险。万一一方粗线条没表现出等量的爱,万一一方还是追求极致的人,辣么严重的后果,摔!)算了,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呢,因缘果报都是环环相扣的,做好今日就okay了。

  书里还提到了“业力”和“释梦”,想到僧伽吒经里,初发心菩提萨埵释的三种梦境:“炽燃火聚”“水流垢浊不净”“自剃发”——这是几乎每个读此经的人都会梦到的三种梦境——我不知道如果按照本书作者心理学上的理性释梦,会解释为什么。

  主角最后求到了佛,虽然我也读佛经,但是我却只信我自己心里造出来的符合我所有幻想的佛。这个佛可以是正统佛教里的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也可以是基督(不管是东正天主还是新教)的耶稣。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统的佛教路子,但就知道,尝试过这么多(仪轨,布施,冥想……)能真正让自己心灵成长的莫过于最简单地,端坐下来,念或者是抄写佛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贪衣服饮食一切乐具。不外求他人,只求己。

  哎,写到这才发现,我简直不能更爱自己了 ╮(๑•́ ₃•̀๑)╭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五):爱情不是一次比赛

  心理学家荣伟玲的一本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心理诊所工作后,所遇到的人,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以心理诊所展开,出现的主角和重要配角,都是心理学圈中人。这样一群动辄精神分析的人之间产生的爱情,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透视和自我审视,随之而生的一些感慨,其实即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女主角苏黎,是一名很有潜质的女心理咨询师,离开丹城来到碧城的阳光心理诊所。分别经历了对方正、宋辉、阿乐的爱情。

  方正阳光帅气,年轻有为,细心体贴,青春勃发,有远大的目标,理想主义,正直而骄傲。几乎瞬间就吸引了苏黎,在相处中,这种吸引逐渐变成爱。方正是苏黎精神上的父亲。可是方正和苏黎在酒吧偶遇后,约其出去,竟然是意图SM。苏黎无法接受这理想形象的破灭,为维护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苏黎找到碧城心理学会副会长宋辉,找他要方正以前的经历,以便了解方正的内心。宋辉给苏黎发来一份多年前的旧报纸扫描件,是一则新闻,方正相恋五年的女友跟他的导师结婚了,方正自杀未遂。这是方正如此努力工作的原因,在感情上因弱小而受挫,于是他向强者认同。调查并未继续下去,苏黎电脑未关,扫描件被方正看到,怒不可遏,为让隐私被侵犯的方正安心,苏黎申请调到了偏远的森田疗养院工作,暂时远离方正。

  森田疗养院在碧城远郊,所谓的森田疗法,其实就是一种放松、自然的治疗方式。在森田疗养院,心理治疗师并不需要一本正经的给病人做心理治疗,而是双方和平共处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实则是给了苏黎一个放松和疗伤的机会。和苏黎同行的,有阳光诊所内修电脑的阿乐。

  阿乐是一个阳光快乐的人,主动积极热情,在苏黎需要的时候随时陪在身边做任何事情,但是又不带来任何压力,只是让人觉得舒服。阿乐在诊所工作后,也开始学心理学,到森田疗养院是一个实习环节,知道这一点,让苏黎颇为意外。在方正的理想形象破灭后,苏黎又将完美投射到了阿乐身上,怎么会有这样简单,单纯,干净,包容的人呢?虽然苏黎不爱阿乐,但是或多或少的喜欢和依赖。在苏黎面对心理问题时,阿乐告诉她,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治疗师,“你看,世界很奇妙,从来没有人去擦树、抹花,可是经年累月,大自然永远是这样干净。而人类造就的那些自以为豪华的场所,三天没人打扫就布满灰尘了”,这番论调令苏黎震惊而后彻悟。阿乐就像清澈的湖水。然而,在森田的日子里,阿乐告知了苏黎他以前放纵的生活,失去的家庭和事业,还有因放纵而染上的生殖方面的不治之症,阿乐活不久了。苏黎瞠目结舌。原来完美的永远温暖快乐的阿乐,背后也是残缺的。

  苏黎开始找森田疗养院的院长进行心理治疗,森田的张院长是业界大名鼎鼎的前辈,为苏黎提供了很多精当的分析和专业的意见,使苏黎更了解自己,进一步的触及自己心理上不自知的问题,整个人放松下来。半年后,苏黎决定回到碧城的阳光诊所继续工作,回到碧城后,苏黎最先找的人,是宋辉。

  宋辉是方正的同学,一个同样阳光帅气,有着很高心理学天分的心理治疗师。与事业精进的方正不同,宋辉并不愿将精力都放在事业上,不愿争斗,他深谙女性心理,情商极高,让人觉得有趣舒服,人缘非常好。与宋辉的相处中,苏黎渐渐爱上了他,也学会了卸下棱角,放松的生活。可是宋辉不忍心拒绝女人,尤其是有过感情纠葛的,苏黎认为宋辉无法专一,即使爱着,仍与之分手。

  分手后很久,宋辉和苏黎再次相见,二人争吵。苏黎终于明白,“我跟宋辉的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很难调和。宋辉是致力于现实生活的人,他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希望踏实的生活。人生意义的追求,他寄托在爱情上。我则貌似在追求爱情,其实深爱的却是这个行业。爱方正,爱宋辉,甚至爱阿乐,都只是在爱一种拟人化的治疗思想。如果这些男人不懂心理学,不认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我怕是爱不起来。在这一点上,长久以来我误解了自己。我寻求的是致力于共同理想的事业伴侣,而不是简单的找一个男人”。

  苏黎继续的去张院长处咨询,不断的更深刻的挖掘自己,了解自己,修复自己。她学会了打坐,用佛法疏通自己的灵性;学会了阳光疗法,淡化了年轻时刻骨铭心爱过的客体形象的阴郁;懂得了自己此前爱情的失败源于投射,把内心的模型投射到爱人的身上,将其死死按在一个角色里,而未真正接纳人性。“真正的接纳,真正的爱,是你知道,他胖也好瘦也好,残疾也好生病也好,在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东西跟他连在一起。那种连接,被称为相爱“。

  在反复的思索时,苏黎也开始真的关心、接纳自己的养女晓云,花更多时间陪伴她,关心她,和她相处,关心对她重要的人,而此前的多年,苏黎甚至不知自己为什么收养晓云。晓云终于开始叫妈妈。学会打开内心,学会接纳和关心后,两人关系渐近,苏黎开始意识到,晓云可以治疗自己幼年被收养留下的创伤,也许晓云反倒是那个来帮助苏黎的人,为苏黎的自我修复,补上最深处的残缺。

  而后,苏黎遇到了缘分。

  书中最令我一震的是一句话:“人们总是不知道,爱情不是一次比赛,优秀者得奖;爱情是神传播的疾病,人治不好它。”

  出现这句话的背景,是女主角苏黎就职的阳光心理诊所内,一名女同事百合得知老公出轨后,苏黎的感叹。百合是个优秀、恬淡的女子,和知书达理的丈夫很是般配,而丈夫却找了个年长、带着孩子、一点都不漂亮、文化程度低的餐馆里面的服务员当小三,并且坚决的要和百合离婚,要和对方结婚。知晓消息后,百合彻底失控,歇斯底里的恨。“百合受伤的,不仅仅是她的心,还有她的自尊和骄傲”。

  更伤人的,并不是“你离开我”,而是“你竟然要这样的人都不要我”,似乎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一定是她比我更好。这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会产生冲击。

  这句话似乎也解了我的一个心结。前段时间相处的某同学,相处一阵后不太中意,也觉得并不合适,只是心理上总有些说不清的依赖,当朋友相处着,偶尔言辞越个界,不咸不淡。后来某同学跟别人发展去了,得知此消息,颇为失衡,原本并不是很珍惜,瞬间却觉得难以接受。种种乱七八糟的情绪起起落落,到最后剩一个问题耿耿于怀,她到底哪儿比我好?即便心知肚明不合适不想发展,知道爱情的吸引在于潜意识里的理想父母或理想伴侣形象,知道种种理论,也终无法平复那种介意——在两个人中,你选择的不是我。

  看到那句爱情不是一次比赛时,终于释怀,所掌握的种种理论,也迅速席卷而至,接管剩下的解释工作。于是终于把这件事丢在脑后,再也不会影响我。你我原本所需不同,你觉得谁好,跟我到底好不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什么都好,未必一定要是结果。今生有缘也许是因为前世有纠葛,一起走一程,各自修行。总归是一段温暖的回忆,这样就好。

  另外一处颇为震撼的,是苏黎收养的女儿晓云在学校和同学写情书,情书内容是“我当你的妈妈,你当我的爸爸吧“。苏黎哈哈大笑说,这个叫情书?拿来情书的阿乐也笑了:”你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都流行这样?说关系好不说哥们姐们了,就说我认你当妈妈,我认你当妈妈,还有认爷爷奶奶的呢。“苏黎更乐,阿乐很专业的解释:”孩子们在找无条件的爱。“苏黎笑不出来了。

  无条件的爱是安全感的保障,是能自由表达自我,健康发展内心的重要基石。每个人小时候从父母处所获得,而后成为一生的财富。而现在孩子们竟然开始在家庭之外寻找无条件的爱。

  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生物。从孩子们的行为,可以看到他们父母的行为。“现在的孩子,说是什么小太阳,却何曾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只有学习好,爸爸妈妈才认为你有价值,才爱。孩子们虽然不懂精神分析,却也在无意识的指挥下进行象征性的行为——寻找足够好的爸爸和妈妈“。想一想也并不怪他们的父母,是这个社会的压力太大,让几乎所有人为生存和更好的生存而焦虑,他们无法不向孩子传达自己都无力避免的焦虑。

  只是隐约有些担心,这一代替父母承担了太多本分之外压力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建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2014年写的书评)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六):摘抄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他的抚摩让我战栗……我的手指轻轻触及他结实的胸膛、臂上隆起的肌肉,感叹这动人的青春。这是一个在身体上几乎完美的男人,我贪恋着他年轻的嘴唇,在他有力的拥抱下完全被唤醒。与利益性爱和婚姻性爱相比,纯粹性爱最美好之处,在于它完全超脱了现实感。我把嘴唇贴在宋辉的头发上,嗅着这熟悉的味道并感到安心的同时,无比悲凉的感觉蔓延在后背。他的脸在我胸前温存,一股力量仿佛切豆腐似的把身体拦中划开,正面给予这温暖的爱人的身体,后背却背负着冰凉却更加灼热的某种虚拟 —— 真实到无法把他甩开。我多想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亲吻他,做一个母亲可以做的一切。因为此刻,他崩溃得就像一个孩子。真正的接纳、真正的爱,是你知道,他胖也好瘦也好,残疾也好生病也好,在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东西跟他连在一起。那种连接,被称为相爱。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

  他的抚摩让我战栗……我的手指轻轻触及他结实的胸膛、臂上隆起的肌肉,感叹这动人的青春。这是一个在身体上几乎完美的男人,我贪恋着他年轻的嘴唇,在他有力的拥抱下完全被唤醒。与利益性爱和婚姻性爱相比,纯粹性爱最美好之处,在于它完全超脱了现实感。

  我把嘴唇贴在宋辉的头发上,嗅着这熟悉的味道并感到安心的同时,无比悲凉的感觉蔓延在后背。他的脸在我胸前温存,一股力量仿佛切豆腐似的把身体拦中划开,正面给予这温暖的爱人的身体,后背却背负着冰凉却更加灼热的某种虚拟 —— 真实到无法把他甩开。

  我多想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亲吻他,做一个母亲可以做的一切。因为此刻,他崩溃得就像一个孩子。

  真正的接纳、真正的爱,是你知道,他胖也好瘦也好,残疾也好生病也好,在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东西跟他连在一起。那种连接,被称为相爱。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七):论人格的形成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

  文 唐岚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严格来讲是用心理学来分析人格的形成。倘若不是多看阅读搞活动的话我想我是无缘邂逅这本书的,有时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得到的东西却发现它对生活中非常的重要。这本书我读了三遍,而且一遍比一遍读的久,因为相当多的概念我需要理解、消化完成之后才能阅读下一章,否则你就跟不上书中人物的思维。

  概括一下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名叫苏黎的年轻心理咨询师因为个人原因来到有着众多国内心理高手的、位于丹城的阳光心理诊所,她在这里喜欢上了另一个心理学家——方正。在两人一次偶然的邂逅里,因为前任的关系方正对苏黎做了一些完全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这让苏黎变得有些害怕起来,并且为了暂避下方正的锋芒苏黎决定在森田疗养院待一段时间。森田疗养院的环境让苏黎认清了自己并决心不再逃避,于是她开始用心理学为手段去调查方正人格的形成。

  在遭遇过一系列的打击与迷茫之后,她终于解开了迷题,也成功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最后,完全觉醒的她打算认真地谈一场恋爱,以告别先前满是锋芒的自己。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不是情节,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我常常入迷的地方。有时一段话我会想好半天,有时我会反复翻阅前面的章节来揣测为什么角色会这样想。可以说这算是一本心理学中高门槛的入门书,作者对苏黎的描写以及借苏黎和宋辉之口将本书中所有角色的心理状态描写地淋漓尽致,即中肯又理性,既直接又不失礼貌,可以看的出来写作之人一定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

  我很喜欢里面的观点,对爱情的、对友情以及对亲情的,心理学用它锋利而又精巧的刀小心翼翼地解剖着每一份感情,打破我们这些心理小白的传统思维,给了我们一个中间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但也正如书中男配角宋辉所说的那样,心理学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手术刀,它会破坏掉所有的美好只留下冰冷的结果。因此越是美好的东西,越不能动用心理学去分析。

  小说的情节发展的有些出人意料,但却都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各个章节衔接地盐分紧密,如果越过任何一个章节,那么你将无法理解下个章节里所发生对话里的内容。心理学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而并非解决什么心理上的疾病。苏黎正是借用心理学与其佛教甚至性爱认清了自己,继而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才有了后面与方正握手言和的场面。然而真正的心理学并不是独门独术,而是许多种流派加起来的统称,我赞成为了解决问题,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甚至可以动用宗教,以人为本才是治疗手段的根本。

  书中每个人物的思想也是一大亮点,比如苏黎对爱情、宋辉对女人以及百合对婚姻,虽然他们多多少少都带点心理学的口腔,但是这样的思想、对事物的剖析能力、对自己人格的分析是对我这样书读的少的人来说,新奇到爆炸!这也是为什么我一遍会比一遍读的慢的原因,因为很多观念很难消化,而且书中也提到过:“每个人都处在人生中不同的阶段,因此不同阶段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想我算是勉勉强强地达到了可以理解作者也就是荣伟玲的那一阶段,未来我会再一次把这本书拿出来看,我相信它还会告诉我点什么道理。

  另一个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就是童年的重要性,认真读了这本书的人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缘于小时候的变故,比如宋辉之所以对女人痴迷是因为从小缺乏母爱、方正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最敬仰的教授娶了他最爱的女人、苏黎之所以会受到这样与那样的伤害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爱情是因为养父母的离去与她内心中那个陆小川有关……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学治疗者本身就是半个病人,他们的童年甚至青年时光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变故,因此当他们走出“患者”的阶段时就意味着来到了“治疗师”的阶段。由此可鉴,让自己孩子的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对他们的人生将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变故会影响到那些心智尚未成熟人的性格,这种性格继而在后面的成长中不断的被强化,最后演变成人格的一部分,有些人选择面对并战胜它,比如方正,但他终究还是成为和他教授一样的角色;有些人选择加倍索取,比如宋辉,但他终究失去了他最爱的人。

  因此,心灵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同时亦可以摧毁一个人,而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引导这股力量,使之用于它应该被用到的地方。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实际上是自己对内心的感知所形成的投射,一旦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那么你所感知的世界就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即相由心生,你内心是什么样你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你所表现的样子会自动过滤到你感知这个世界那些你不想接受的感情,未被过滤的部分或者说你希望进入的那部分就会直达到你的内心,继而又被内心所强化,然后再一次投射出来形成循环。

  我想我为“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吧”这句话找到了心理学上的支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等我把手头的关于经济的书看完之后,我想我会再去找其它一些关于心理书籍看的。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八):在爱情中沉沉浮浮

  作者很真实的袒露了”我“在爱情中的寻找与救赎。”我“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心理医生,在帮助别人成长时自我也成长。”我“也不是完美,也有无法解决的困惑,每一个进步都是艰难的,有时候以为豁然开朗了,却又被现实打回原形。作者在这种内心反复写的十分坦诚,心理学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我“的问题,当时也许看似能够想通,可那个不完美的深深的自我又如此倔强的把我拉向自我的深渊。

  看完这本书我有点失望,作者并没有给爱情找到一个好的出路或好的解读。”我“最终也与幸福擦肩而过,看似解脱却又掩盖不住遗憾。这失望对我也是一种解脱,世间的苦也许没有解药,那个”期待救赎“的自我也许永远也无法救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九):以爱情为名,追问生命——读小说《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

  花了一个下午,看完了心理咨询师荣伟玲的小说《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这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虽然它的以爱情为名,爱情是小说主人公苏黎心灵成长和疗愈所经过的途径,通过爱情,她要问的是人生,是生命。

  这本书会搅动人的心灵,如作者自己所言“你从来不注视心灵,则可以糊涂过一生;如果你翻动它了,就要给它一个答案。”。如果你现在生活得安安乐乐的,只想拿本小说来消遣一下,那么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的为好。因为这本书中抛出的很多问题,会让你不安,或者会觉得“无聊,吃饱了撑着,想那么多干什么?”如果你的人生经历过痛苦和迷惘,如果你是像我这种没有停止过对生命追问的人,那么这本书会向你展现一个真诚的灵魂从迷惘疼痛走向疗愈的过程。

  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这本书读起来很不轻松,全书以第一人称,让读者可以借着苏黎的眼和心,对于所遇到的人、事以及自己的种种反应,习惯性地探究一番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这种深刻的洞察会带给人一种清醒的疼痛,因为你会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并不是你一直以为的那个样子。

  看到四分之三,会觉得这人世间,人活着是这么的苦。苏黎30多的人生,以及她所遇到的人与事正应了,佛曰的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分离,怨久长,求不得,放不下。

  很多小说,揭示了一个个巨大的心灵黑洞,让人看完无限的怅然。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最后的四分之一,给出了疗心的“药”——通过内观禅修,让心变得非常宁静,使之可以很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文中提到的森田疗养院,真如世外桃源般,让我也非常向往。与大自然亲近,每日劳作,让喧沸的心慢慢地沉浸下来。

  看完这本小说,想到的是黄思婷的那首歌《情缘》

  月儿的圆缺 划出了你我

  情缘已过 微风轻吹走

  落叶细说愁 从容得自由

  情缘已过 平静人享受

  以下是书中三个给我深刻印象的男性,剧透,慎读。

  ————-华丽的剧透分割线——————-

  方正

  关键词:病,求不得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心理学咨询师,在业界颇负盛名。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他借助的是事业的成功,来逃避内心的冲突。女学生在台下闪闪发亮的爱慕的眼睛,让他无比享受。他奴役了身体,来达到这些目的。终于有一天,身体承受不住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黎对他一见钟情,不可自已的迷恋,带着某些恋父的情节。我说这是迷恋,是因为哪怕对方已经有妻子,她也不在乎,但是当她发现方正并不是她以为的那样,幻象破灭,她所做的是逃离,企图通过与萍水相逢的男孩的性,来填补因为幻灭而产生的巨大的心理空洞。

  宋辉

  关键词:生,求不得

  另一位魅力无边的心理咨询师,与方正不同,看上去他对于事业并不是那么上心,他是放松而注重生活享受的男人。实际上他靠着与不同女性的关系来逃避内心的冲突。他欣赏和喜欢苏黎,身体上他可以和苏黎亲密无间,但是心灵上,他自动给自己的心包上了一层膜。他害怕看到伴侣内心的冲突,希望对方能一直维持在自己心中的样子。好几次,苏黎因为内心的痛苦,向其求救的时候,他都避开了。最后当苏黎有所领悟,再来找他的时候,他却让一个单纯的女孩怀孕了,终究是错过了。

  阿乐

  关键词:老,病,死,爱分离

  以一个非常完美的知心人的形象出现,他简直是苏黎的“守护天使”和“智慧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和提点了她。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会发现,那是他自我救赎以后才做到的。骤然而至的物质财富让他迷失了,最终妻离子散,自己染上重病,老母亲为此郁郁而终。痛苦的他最终在沙漠中顿悟,一点点的救赎自己,比医生所说的活得长了很多。但是最终选择了离开大家,独自离世。因为他受不了这种分离的苦。

  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卢小英/文 来自智慧点心坊 (www.wisdomsnack.com)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1361.html

  《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读后感(十):让我看起来心潮澎湃

  前几天我还说看书让人心静

  让我心静的书是我喜欢的书

  但没过几天

  这本书看的我心潮澎湃

  也许是因为爱情

  也许是里面的心理术语

  激发了我对心理的更多的爱好和追求

  爱上了记录自己的梦,分析自己的梦

  分析自己梦里面包含的自己的那些情感、感觉

  肯定是文中的描述大多数符合我目前的心态

  对自己未来男朋友的想象

  其实也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对于父亲的描述

  每个人都是小孩子

  都在寻找那个爸爸或者妈妈

  我以为我会在当天看完

  发现当晚看到11点还没有看完

  于是又花了一个晚上

  所以说不知道是我对这本书不够喜欢,所以没有熬夜看完

  还是说我想细细的读过里面的每一个字

  前天到今天

  花了差不多10小时才读完

  但是我在节制自己的成瘾性

  决定明天再开始看第二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