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的故事4:凯撒时代(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的故事4:凯撒时代(上)》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信版《罗马人的故事》看到第4本,终于忍不住来吐槽,翻译实在太差,而且肯定是抄袭台湾翻译的版本。从正文第一页开始就看得我莫名其妙:

  1、P12第5段最后一行“人们要登上约20层楼高的阶梯才能进入神殿”,前文有表“卡匹托尔山最高,但也不过海拔50米”,建在低地的神庙要有20层楼高岂不超过罗马七丘?只好对照台湾版本,原来是“20级台阶”,这才符合逻辑。

  2、P12最后一段第2行“由于它是紧邻台伯河的唯一高地”,从哪个图上看出它是唯一紧邻?阿文庭山和卡匹托尔山都比它更接近台伯河。台湾版本翻译的是“高地只限于紧邻台伯河四周”,同样莫名其妙。

  3、P32第2段第8行“他的弟弟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也在牺牲者名单上”,此人与恺撒父亲重名,尚未来得及查证。

  4、P82第6段第1行“一位不速之客”,后面又说三位客人,明显矛盾。

  5、P130第1段第5行“斯洛伐克和克罗埃西亚”,翻翻世界地图就知道应为“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斯洛伐克还在遥远的北方呢,而且这也是因袭的台湾版本的译法。后面还有几处同样的错误。

  6、P148第4段第2行“金布利人和铁脱尼人”,还是抄袭台湾版本,其实是“辛布里人和条顿人”,第三册里面就有,也是约定俗成的翻译,多人翻译很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责编也不认真审核,萝卜快了不洗泥啊。

  7、P238倒数第2段第1行“杜鲁伊得斯”,一般通译作“德鲁伊”,还是抄袭台湾版本。

  还有一些地方翻译有问题,不再一一赘述。应该说盐野七生的书还是写的不错的,但是翻译一味图快,编辑心不在焉,让人读罢不吐不快。希望今后如再版诚能加以改进。有时间倒是真应该看看商务版的《高卢战记》,至少值得信赖。

  在罗辑思维上听到一个段子:爸爸问小孩,“你长大了有什么梦想啊?” ”我要金钱和美女“ ”啪“一个巴掌,但若小孩回答,”我要事业与爱情“,得到的将是家长的赞赏。

  先说金钱。恺撒生活奢侈,借债无数,但却从不为财拖累。钱要用时就借,该用多少就用多少,他的欠款也是直到他担任行省总督时才偿还的。他不是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人。不会为了积累财富而赚钱。而反观当时的首富克拉苏,为了省钱而少组建军团,为了敛财而掠夺百姓财务。

  再看美女。恺撒情妇无数,不知道他真正爱谁,和谁都有染,而且是光明正大的染。但当老婆疑似出轨时,却毫不犹豫的休妻,理由是”恺撒的妻子不容许怀疑“。

  其实,在金钱与美女后面,是恺撒巨大的野心。

  真是”他不是魔鬼,他是恺撒!“

  厉害啊

  第一章 幼年期(前100—前94年,恺撒诞生至6岁)

  尤里乌斯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法比乌斯、克劳狄乌斯等同属历史悠久的家族。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军团与汉尼拔曾展开过殊死搏斗,尤里乌斯家族成员力战迦太基军,因战功显赫而被人称“恺撒”。在迦太基语中,“恺撒”一词是“大象”的意思。“恺撒”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家族名号。虽然尤里乌斯家族历史上是名门望族,但到了恺撒父亲那一代,慢慢没落下来,因为长久以来不受当权者的垂青,没有太多积累财富的机会。

  公元前100年的7月12日,罗马建国后653年,盖乌斯·尤里乌斯·恺出生。他的诞生没有伴随红光满屋、星相变化等异象传说,只是如同当时平常的小孩,平静地受到了家人和亲友们的祝福。

  第二章 少年期(前93—前84年,恺撒7—16岁)

  公元前84年底,秦纳在全心投入迎击苏拉的准备工作时,意外遭遇刺杀身亡。公元前83年春天,率领4万大军的苏拉自意大利半岛南端登陆。暴风雨远比预期的提前降临了。

  第三章 青年前期(前83—前70年,恺撒17—30岁)

  第四章 青年后期(前69—前61年,恺撒31—39岁)

  克拉苏是恺撒最主要的债权人,他除了借钱给恺撒外,还向其他债权人担保恺撒必定会清偿债务,甚至可说是恺撒唯一的债权人。比恺撒年长14岁的克拉苏在父亲那一代就已是罗马首富,到他这一代时,财富之多已高达国家预算的一半。至于克拉苏如何累积到如此惊人的财富,正如前书中所描述的,他在拍卖没收到如此死刑犯的资产时,将价格压低后竞买入手,或在发生火灾的房屋即将倒塌前以极低价买入。金钱对不择手段增加财富的克拉苏而言究竟有何意义,就这一点而言,恺撒似乎能够洞悉克拉苏的心态。借款额不多时债权人就居于强势而债务人居于弱势,但借贷金额十分庞大时则情势完全逆转,恺撒深谙上述微妙的变化。

  当借贷金额不多时,一切只是单纯的借贷行为,这对债务人来说没有任何保证;但如果借贷金额增多则情况会变得不同,一旦背负巨额借款便如同获得了“保证”。与其说巨额的借款是债务人烦恼的根源,倒不如说已成为债权人巨大的困扰。在恺撒即将前往西班牙就任行省总督时,却因债权人欲讨回借款而无法动身,此时出面向其他债权人担保者正是克拉苏。此后,即使原来并非出于本意,但帮助恺撒立足政坛者也是克拉苏。

  或许在银行界恺撒是个极不受欢迎的人物,他的钱主要还是用在修复街道、举办斗剑比赛以及选举造势活动等,他大费周折借得的钱并非用来累积本身的财富。他对不动产的关注,仅限于以扩大罗马的心脏地带罗马广场为开端的公共事业。即使是建于台伯河西岸的私人庭园,他也在遗言中声明要捐给罗马公民,他甚至毫不在意自己的墓地所在。事实上,他并没有自己的墓地。

  反恺撒派人士无法将金钱引发的丑闻和恺撒拉扯上任何关系,因为他并未将钱私吞,因此他的金钱来源也不容旁人有所指责。另一方面,他虽身为借贷者却是“强势的债务人”,能让克拉苏一直以金钱援助的人唯有恺撒。尤里乌斯·恺撒是以他人的金钱成功地进行他自己的事业。在并非受制于债权人的情况下,恺撒以改造国家为最终目标而迅速掌握了大权。

  第五章 壮年前期(前60—前49年1月,恺撒40—50岁)

  在两者的联合关系中,庞培和恺撒的势力并不均衡,庞培比恺撒的实力要强出许多。因此,恺撒提出了加入克拉苏的三者联合构想。身为最大债权人的克拉苏既然无法抛弃恺撒这位不良债务人,就只好选择继续帮助恺撒了。而恺撒想借着克拉苏的加入来平衡自己与庞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克拉苏对庞培有敌对的意识,就像如果知道庞培多吃了口羹,他也非得多吃一口否则就会睡不着一样。或许让庞培答应克拉苏的参加是有点困难,因为庞培常常看不起克拉苏。庞培也知道自己能否称霸东方与统治东方和克拉苏这类人的援助有相当的关系。而克拉苏也很清楚,在此处助上一臂之力,就能扩大自己所代表的“骑士阶级”的市场。

  历史上有名的“三头政治”成立了。年方40的恺撒以压倒性的多票数当选为执政官。一种与元老院把持的共和政体截然不同的体制正在萌芽。

  在罗马本土,渐渐步入60岁的克拉苏很焦虑,作为罗马首富的他所欠缺的,是庞培已拥有的、恺撒也在逐渐壮大的军事上的名声。他是叙利亚的行省总督,任期五年,行省总督必须负起行省防卫的任务。在叙利亚的东边紧临着大国帕提亚,帕提亚尚未承认幼发拉底河为罗马势力的界线。但如果远征帕提亚成功,并使其承认这点,就能够保证罗马行省的安全。这也就是克拉苏肩负的任务。此外,不同于贫穷未开化的高卢,光是以有高度文明的丰沃的远东为任地一事,对经济宽裕的克拉苏而言,就充满了魅力。

  帕提亚虽然胜利了,但历史还是给了罗马喘息的机会。东方国家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故事从未停止过。这位得胜的苏雷纳斯,正沉醉在祝捷宴、方未清醒之际就被杀害了。害怕苏雷纳斯的名声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国王欧洛得斯故意制造意外事件杀了他。这位年轻的武将,30岁便死去了。随着苏雷纳斯的死,帕提亚人也忘却了这项将骆驼与轻装骑兵组合的具独创效果的战术。设计者死去,此人的设计也被淡忘。可能在罗马,情况会有所不同,即便是人死去了,他所成就的事也可存续下去。

  历史往往是由大人物的选择决定方向,后人从高度压缩的历史书里常常也只能听到这些少数大人物的声音,剩下的小人物们只是冰冷数字的一个分母。真实的历史里,小人物们虽然无力改变大局,但同样经历着纠结和无奈。只有后人把自己静静置身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之中,才能体会到温度,人同此心,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偶尔地,我们会悄悄留一点篇幅给小人物们。

  就这样,两个男人渡过了各自的卢比孔河。骰子,已经掷出。不是靠言论,也非靠法律,而是以武力分胜负的时刻来临了。

  (第IV卷完)

  原著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向来很好,前四卷已经读了两次,都是精读。作者用两卷的篇幅,以时代英雄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传奇的一生为切入点,生动的向读者描绘了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嬗变过程。由于作者隽永而富于感情的文风,使历史英雄鲜活且壮烈,单抽出来不失为一部非常好的《恺撒传》。

  作者通过恺撒的幼年,详细描绘了罗马人的社会生活。结构非常巧妙。

  (一)

  在书里,像克拉苏之死、苏雷纳斯被君主弓藏、韦桑热托里克斯投降、拉比埃努斯的背弃,都是很让人感怀的。

  克拉苏本来是罗马奸商,在人家房子起火之后,他的消防队和失火者在讨论救火的价格,是一个十足的利欲熏心的坏家伙。他去攻打帕提亚也是为了洗劫,失败也是自作自受。其它史料说,克拉苏被灌下烁金,死得很痛苦。但是作者描写了克拉苏作为一个罗马统帅,战斗而死的一面。虽然不免有粉饰,但这一点还是让人尊敬。我们的思宗烈皇帝不就是因为在煤山吊死了,才在网上“不朽”的么?

  韦桑热托里克斯是高卢人的英雄,可惜就是既生瑜何生亮,他遇到了恺撒这种像天神一样的人物。当年汉尼拔一己之力宰割天下,罗马群英戮力同心,才勉强打败他。韦桑热托里克斯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企图换取自己族人的生存,有着领袖中最高洁的人格。韦桑热托里克斯在恺撒面前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失败的英雄。

  拉比埃努斯的背弃处于传统的罗马“后援队传统”。但是他没有离间恺撒的军队。这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士的品格,也就是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半以上靠贵族、一少半靠平民的欲望与自然选择。没有德行和良知,人类是无法文明的。

  (二)

  文明征服野蛮有没有合法性。这是一个问题。

  洋鬼子再非洲搞了殖民地、在美洲屠杀了印第安人、在中国贩毒,这显示不能说“伟大、光荣而且正确。”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光荣不属于希腊,伟大也不属于罗马。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义律一伙强盗比八旗兵文明多了,比拳民文明多了。洋人给中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政治文明。谁能否认最早的工业化和报道出现在租界呢?结果是租界的地价一日十起,虽然立着“华人与狗不得的牌子”,也阻挡不了清代臣民心向往之——另外这个牌子完全是愤青的谣传。一九一一年,大清的岁入三亿两白银,是康乾时期的五倍。这不能不说是鬼子叩关的成绩。

  明代亡国,首先是汉人自己消灭了三千九百万人;之后满清入关杀了两千两百五十万人。而清代,是太平军杀的最多,有七千万。而洋人带来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协和医院,上海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从哈尔滨、大连、青岛、天津,哪一个不是花花世界、乃作汴京。鲁迅说,“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所以日本人给黑船开国的佩里铸像,我们就能理解了。日本人在洋人叩关之后完成工业化;在奴役下完成民主化。而中国人呢,如果中国是殖民地,能不能早就完成了民主化呢。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英国人很坏,美国人或者靠谱一点。但不可否认,港台的国民素质是帝国主义用鞭子教育出来的。据说香港人不排队,洋鬼子上去就是一鞭子,日本人殖民东北的时候,天天检查东北人家里的卫生,戴一只大白手套,只要白手套脏了,就扇“宾(びんた)”的给,第二年就消灭了四害。要不是皇军走的早,东北人民又自由化了,怎么就出现了现在有人胆敢在电梯里撒尿的事。

  罗马人和高卢人之战也是这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最杰出的种族在最幸运的时候,才能改革成功。野蛮对文明的排斥力极强。其原因之一除了利益集团之外,还有文明本来就是野蛮的。

  二战之后,美帝国主义给德国和日本带来了民主与和平宪法;那么原子弹固然是一种恶。但是未必不是一种当头棒喝!所以日本人的崇拜麦克阿瑟,这是从逻辑上说得通的。但是让中国崇拜义律,那是万万不能的。

  现在西方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分离而且平等”,也就是不干涉他国内政。这样的话,如果非洲还有食人族的话,那不是不能以反人类罪起诉他。有人还以此为依据,说黑人就是喜欢专制!

  当然罗马人并不高尚,只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三)

  罗马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其实也走到头了!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当时没有电报和铁路网,帝国的中心是无法辐射到西周。元老院、公民大会这套贵族民主制越来越走向他的崩溃,从格拉古改革开始。

  罗马共和国的崩溃的标志其实就是“马略军改”。这套伟大的制度和公民权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公民需要当兵与纳税,固有选举权。如果改为雇佣兵制和行省包税制,那么这套贵族公民的统治的解体是必然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军区制的代议制民主,也就是美国的制度。然而美国制度或者真得是一个奇迹吧。而且他的尾巴留下了南北战争,他的伤逝至今仍然影响者美国人民。

  所以历史的进步的每一次都是要流血的,和平交权这不太可能。

  如果说这套丛书就是《罗马那些事》,无疑是冤枉的,因为这套书还没有那么不堪,把罗马的历史当作笑料来戏说。但是如果把这套书当成是严肃的罗马史读物,同样又是过誉的,因为《罗马人的故事》虽然达到了基本的准确,详细,但缺乏对历史深刻的洞察,有的更多是一个女性作者对伟大人物所发出的直观感叹。

  从第三册起,这种“深度不足”的感觉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作者絮絮叨叨的描述中,元老院突然就变得凶神恶煞,连连挥起屠刀砍掉Gracchus兄弟的大脑袋;刚砍完这俩兄弟的脑袋,元老院议员的脑袋又开始被各路领兵的军阀们像割韭菜一样割下来了。罗马为何会如此?元老院为何会被如此?

  所以说,这套书我觉得被严重过誉了。它无非就是一个严肃版本的《罗马那些事儿》,其内涵和思想都远不如其他历史学家所写的罗马史来的精彩。就当历史科普读物来读好了。

  评论之前先稍稍读了其他读者的评论,看到同感很是心安。就是这第四本的翻译问题,我没注意过是不是和前几本的译者是不是一样,但这本的翻译的确是差强人意,所以很多时候让人读着很辛苦。当初读完第一本,犹豫着要不要继续,结果看到第四本:恺撒,所以冲着第四本先读了二和三。

  如果说汉拔尼那本通篇是战争,那么这本可以说几乎通篇都是政治了。我曾一直以为恺撒是位英雄人物,但读完这本,才发现自己错了。与其说他是英雄,不如说他是领袖更为贴切些。领袖不一定是英雄,英雄也不一定能成为领袖。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英雄勇于个人,而领袖却需要活在团体中。所以恺撒之所以为恺撒,并不因为他有多么足智多谋,骁勇能战,而是他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因着他个人先天所有的魅力引领这样一个大局。

  回到此书,给四星是因为恺撒,而翻译的硬梗可以说至少毁了这本书一半,觉得很遗憾。

  1、身材修长、体格匀称,拥有乌黑灵活的双眼及优雅的举止;

  2、诙谐幽默的谈吐,常让人心情愉快

  【早期家庭/教育】

  1、小时候的家庭环境:虽为名门望族,但经济状况一般;

  2、母亲极具教养,在母爱中成长,从心底里拥有自信,具有均衡发展的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问过去、展望未来的积极性格;

  3、少年时期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修辞学、辩证学、数学、几何学、历史和地理;中午之前学习,午后体育,擅长御马术;

  4、从年轻时起,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勇敢过人,一腔英雄侠气。当时年仅 18岁的他就忠于自己的想法行事。苏拉是个凡事坚持到底的人,恺撒与他之间虽有年龄、思想上的差距,但就“坚持到底”这一点而言,他们倒是殊途同归。

  1、27岁,担任祭祀,后竞选为大队长;

  2、31岁,财务检察官;

  3、35岁时,担任按察官,政治生涯第二个阶段,自费修整阿皮亚大道、举办角斗比赛、重建马略胜利纪念碑

  4、37岁,担任大祭司。告发元老院议员拉比留斯,让众人见证元老院最终劝告的不合法

  5、39岁,担任南西班牙行省总督。进行:税制改革;积极录用当地人才;致力于建立对伊比利亚半岛大西洋岸的统治

  6、40岁,与庞培、克苏拉建立三头政治,当选执政官。期间:恢复共和初期的传统惯例,不分得票高低,2位执政官每日轮值军团总指挥权。以此平息众人的疑虑;实现“执政官通告”;立法。净化公务员道德、纳税公开;提出并通过《农地法》、《行省法》

  7、42岁,任北意高卢、伊利里亚、南法高卢行省总督。进行8年高卢战争,极大地拓展了罗马的控制范围。

  【人生的转折点】

  1、在赫丘利之柱前,自我反省:“在我这个年纪时,亚历山大已经称霸世界,而我却还一事无成”;

  2、在姑姑葬礼上宣称:重振平民派;

  3、卢比河前的犹豫。渡过去,就有可能实现改造罗马的国体,树立罗马世界的新秩序的梦想;不过,或许可以避免内战,但是树立新秩序就成了一场梦。他绝对不允许过这样无意义的人生。

  3、战争观:不认为发动战争本身有罪,但一旦破坏了交换的誓约并攻打对方,就构成了罪;

  4、金钱观:他的举动是以每个人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的观点为前提而行动的。他对金钱的超然态度往往也能够感染债权人,从而使债权人没有任何不安与担心。

  1、文学才能:

  1)文风:简洁、明晰、洗练的优雅;

  2)文稿总是有理有据,逻辑条理,注重体恤民心、军心;

  3)善用“媒体”,将作品独立呈世,他亲笔撰写《高卢战记》

  2、领导才能:

  1)能够灵活调动下属,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下属需要的东西;

  2)利用高涨的士气;

  3)与其沿用不需担心敌人来袭时的行军法则,不如考虑敌人来袭时的行军方法。

  4)把事情托付给别人的人根据做事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详细交代所托付之事的人;而是将任务交给别人却不交代细节的人。恺撒属于后者。

  5)罗马军优秀的总司令能搜集情报并作出适当判断,因此罗马军也可以适应当地环境。

  6)一般将领只会记述地市及敌军规模,但恺撒把看似毫无关系的民族性格、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也会仔细的记录下来。一方面因为恺撒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他的统治者意识。7)谨慎行事和出奇制胜是恺撒致胜的两大法宝。

  8)总司令必须具备的不只是战略上的思考,还需要具备让士兵一路跟随、战死沙场也心甘情愿的魅力与声望。

  9)恺撒只将新兵另外组合成独立的军团,因为他重视军团单位的统一性、同质性。因此恺撒的士兵对自己所述的军团有非常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引以为豪。

  10)其实恺撒内心是急着完成讲和的,但他表面还是摆出了一副完全是给居中协调人面子的架势。

  3、其他才能:

  2)无论热爱什么,他都不会沉迷其中。

  3)明辨目的,不被惯有的想法所束缚,行动也相当大胆。

  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生于前100年,卒于前44年,终年55岁,而《罗马人的故事》卷4、卷5:《恺撒时代》(上、下)年代跨度则为70年——前100年至前30年,从这一点看,《恺撒时代》并不简单等同于《恺撒传》,即便可以藉此了解恺撒其人。其实,每一卷《罗马人的故事》所圈定的历史范围,都是作者盐野从历史的视角所划分。我认为,这也是从整体上把握15卷本故事所应留意处之一。不过,恺撒绝对是《罗马人的故事》的重头戏,在叙述上比起其他卷本也更为生动。之所以如此,盐野谦虚地说道:“是托西塞罗和恺撒之福……他们两人所生活的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准确的史料(注:如西塞罗的《书信集》和恺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等)。放眼整个世界史,再也没有能留下如此丰富史料的时代了。”

  《恺撒时代》故事的结束,标志着历时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制的终结。故事进行到这里,我想来个剧情回顾,梳理下自己的思路。《罗1》从前800年至前270年,讲述了罗马从建国到统一卢比孔河以南意大利半岛,是罗马“崛起的年代”;《罗2》从前260年至前130年,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世界,此后罗马进入高速发展期,是罗马的“帝国的年代”;《罗3》从前150年至前70年,“胜者”罗马控制东方,环地中海全部地区纳入罗马人霸权之下,却因内政危机开启了罗马“百年内乱”(前130年代至前30年代),是罗马“内乱的年代”。期间,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建立共和政体,直至恺撒出生,罗马共和制已经历了400余年。这样说也许毫无来由,但行驶了400年的“共和政体”这驾马车,改弦易辙似乎也不无时代道理。总之,恺撒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制的关键期,政治斗争也最为激烈。巨变的时代为天才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这位天才就是恺撒——德国杰出的古典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在评价共和时代的罗马历史时,将恺撒称为“罗马诞生的唯一的创造性天才”。

  我想,只有大致对以上罗马史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认识恺撒,因为恺撒是罗马共和制的“终结者”,亦是罗马帝制的“开创者”,同时他的治国谋略,也是西欧文化得以产生的“保护者”。并且,恺撒“斯多葛派”——选择积极与人类社会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鲜明的性格,为这位领导者建立了极高的“历时声誉”。当然了,不了解也没关系,记住:英文的7月July——恺撒的姓氏为Julius(尤里乌斯),即为纪念7月份诞生的恺撒而来。说尤里乌斯.恺撒的影响在2000年后的今天还依然健在呢,怕也不为过吧。

  此外,说句题外话,我们常说的“罗马帝国”,并非专指罗马帝制时代。罗马霸权统治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罗马世界,古人也称之为罗马帝国。因此,在进入正式由帝王统治的200年前,即从打败迦太基开始,罗马便冠以“帝国”“共和国”的称谓载入史册。“帝国”两字代表的仅是罗马的霸权地位,因此跟国体无论是帝王制还是共和制都不与之矛盾。

  罗马男性公民,其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名、家门名、家族名。假如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回家,他的妈妈招呼他吃饭时会说“吃饭了,盖乌斯!”盖乌斯是一个响亮的拉丁名字,在古罗马叫盖乌斯的十分常见。家门名尤里乌斯是罗马极为古老的姓氏,罗马建国者罗穆路斯的母亲是阿鲁巴国王的女儿,而阿鲁巴的望族之一就是尤里乌斯家族。家族名恺撒据说是由绰号而来。在迦太基时代展开生死搏斗的布匿战争期间,面对迦太基的大象军团,尤里乌斯家族的某位成员英勇奋战,因而被取了在迦太语中意思为“象”的“恺撒”这个名字(另,汉尼拔的姓氏“巴卡”,在腓尼基语是雷电的意思。个人无根据猜测:也许把绰号当成姓氏也并非罗马人独有)。随着帝制的进一步深化,“恺撒”又成为了“皇帝”的代名词。2000年后,德国人名的“恺撒”和俄罗斯人名的“查理”都有这个意思。总之,在古罗马,恺撒有着尊贵的贵族血统(注:所谓的贵族多指罗马建国时的统治阶级所繁衍下来的家族,与其相对的是“平民贵族”,即由平民从政取得上位后成为新晋贵族),这对于从政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只是,到恺撒出生时止,彼时恺撒家族已是没落的贵族。

  由于总总原因,30岁前的恺撒可谓业绩平平,在境遇上与彼时“伟大的庞培”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不过,在金钱和女人方面恺撒却是出了名天才。据说,恺撒在31岁之前,累积的债务总额高达1300塔兰特之多。这笔钱足够雇用11万以上的士兵服役整整一年。如此可观的借款,原因中有一项就是恺撒送给情人们的礼物花费。如恺撒曾送给塞维利娅(刺杀恺撒的布鲁图的母亲)价值600万塞斯特斯的黑珍珠,一时成为罗马女人谈论的焦点,如果此事属实,这笔钱已足以在帕拉蒂尼山(彼时的罗马富人区)购买两栋豪宅。而恺撒的情人也是“阵容”豪华,如恺撒的第一债权人彼时的罗马首富克拉苏的妻子提多利娅,因为丈夫庞培赴东方指挥作战而独守空闺的慕琪娅,以及身为庞培副将必须同往东方的盖比尼乌斯的妻子罗利娅。光是留下记录及姓名者就已如此可观。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据史学家指出,元老院三分之一的议员之妻皆曾与恺撒私通。恺撒面对女人也十分油滑,他所交往的女子,都是有结婚经历的女人,使其无需面对女人要求他和妻子离婚然后再结婚的恐惧。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古今史学家、研究者、作家们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信息:恺撒似乎深得女性青睐,而且她们当中没有任何人对他心怀怨恨。对了,众情人中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也许算个例外,也许是因为她不懂得恺撒对她的爱,抑或她的投怀送抱是出于对埃及王位的迷恋。

  “始于财务检察官、终于执政官”的国家重要公职均为无俸制。在罗马从事无报酬的公职被称为“库鲁斯.荷诺鲁姆”,如果意译就是“光荣的职务”。恺撒在31岁时终于站在“光荣的职务”的起跑线上,当选为财务检察官。彼时,他个人的负债已近天文数字。虽然如此,他却毫不在乎,完全不顾虑巨额的借款会拖垮自己。不可思议的是,在常人眼中这样的劣势,在恺撒手中却成为了优势。恺撒的主要债权人是彼时的罗马首富克拉苏,加上庞培,后来三人组成历史上有名的“三头政治”。正因为恺撒欠克拉苏巨额的债务,反倒使债权人陷入了不利。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恺撒在政治上若一无是处,克拉苏必然是血本无归!可以想象这样有趣的一幕,恺撒说:“克拉苏,你还要再为我提供一大笔钱,保证我赢得这次竞选。不然,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一脸苦色的克拉苏也只好乖乖再次就范。对于克拉苏这种政治投资行为,让我想起了吕不韦。纵观恺撒的一生,对外他是个禁欲主义者,而私下他却奉行享乐主义。但需要解释一下,恺撒并非金钱的奴隶,从未以敛财为乐。对于恺撒这样伟岸的男子,女人和金钱是左右不了他的。

  恺撒与女人和金钱的关系,盐野说:“信奉基督教史观的人无法批判恺撒,因为他们是在基督之后才出现的人物;而奉行马克思史观的人面对他不容忽视的生存价值,也无法再说社会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由女作家做出这样的描述,难免令人会心一笑。特别是“恺撒与女人”的章节中,有些表述简直可以作为爱情攻略,只是恺撒的手笔并非常人能及啊,哈哈。

  直到40岁,恺撒终于立足于政坛,由恺撒所主导的改造国家、建立新秩序的第一步,开始于公元前60年“三头政治”的建立。从后世看来,这正是由元老院所主导的罗马共和政体崩坏的隐喻。此后,在“三头政治”的合作下,恺撒顺利当选前59年的执政官。而罗马的政局则在“三头政治”和“元老院派”的角力间逐渐展开,其实这也就是恺撒与元老院间围绕“统治权”而展开的斗争。虽然表面上“三头”之间平等分权,但实际上在权力分配实施环节却是恺撒一人策划并主导,也许庞培和克拉苏怕是在不了解“三头”制度的真正意义之下加入的吧。

  由于执政官法定任期仅有1年,卸任后的恺撒选择出任高卢行省总督,即拥有军团指挥权。之所以没有选择环地中海一些富庶的行省,可能是出于高卢离意大利本土最近,也便于掌控罗马的政局。罗马法律规定,卢比孔河以南的意大利本土不设常驻军,只有出任行省总督才拥有军权。恺撒手中握有10个军团且是高卢征战多年的精英部队,正是此后打败庞培的王牌。虽然不能说恺撒当初的选择就是为了将来打胜一场内战,但他的确有不止为一个目的而行事特点。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有一句名言:“没有武力做后盾的先行者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恺撒就是这一思想的例证之一,即拥有可以强制国家机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运作的实力。而反正就是在《罗3》中改革惨遭失败的“格拉古兄弟”。

  把时间再调回来,从前58年至前51年,恺撒在高卢征战8年。关于军事方面,可用孟德斯鸠的评价一语带过,就是“不论率领何种军队,他(恺撒)都会是胜利者”。除此之外,这段历史还能了解到高卢人、日尔曼人、不列颠人较为原始的社会风貌,个人觉得这部分也十分的有趣。其中:

  高卢就是莱茵河流域以西的地方,以现在的地理概念来看,就是除南法以外的法国全境、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南部、德国的西部以及瑞士一带,即现在的西欧。在恺撒时代这个地方森林、沼泽、河川占有比耕地要多得多的面积。高卢全境有10个以上势力较强的部族,如果加上小部族,就有近百个部族存在,离统一还有很遥远的距离。这些派系由长老带领,派系内的事情皆由此人一手承担,而派系中的下级人民,在接受保护的同时,必须做到服从。在高卢有两个支配阶级:杜鲁伊得斯的祭司和骑士。平民阶级地位几乎与奴隶等同,任何事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还必须缴交重税。高卢尚存有以活人祭供的制度,通常是以罪犯为牺牲品,在罪犯不够的情况下,就无可避免地要牺牲无辜的人。他们所受的威胁主要来自东方,那就是居住在莱茵河东侧的森林深处的日耳曼人。

  恺撒虽用“日耳曼人”一词统一指称他们,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诸部族的共同体,发展水平也并不尽相同,例如乌比族人毗邻高卢,交流频繁,也相对文明。与莱茵河西方不同,两岸虽同为森林与沼泽,但在莱茵河东侧的气候更为恶劣。对没有东西可吃的人来说,涌向有食物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事。于是每逢粮食筹措困难时,日耳曼人越过莱茵河的“蛮族入侵”,就成了例行的举动。这也就是高卢之战的主要原因:高卢离罗马较近,交流频繁,如果发生动乱将影响罗马国内安稳。

  日耳曼人与高卢人的风格截然不同。日耳曼人对农耕并不在行,大多过着流浪和狩猎生活。大概是因为以肉为主食吧,他们长得又高又壮。他们不在乎居住于寒地,身上的衣服也仅有毛皮。而且由于毛皮并不充足,不足以缠裹全身,像是半裸装束。因为各地区的首长,每年会移动至不同的地方狩猎,所以并不存在土地私有权。他们最大的骄傲是,自领地的周围为广大的荒废地所环绕。理由一是可以排斥周边其他部族,显示他不想与他们往来的意愿;理由二为出自避开突然袭击、保障安全的考量。他们不限制商人的活动,但是卖的不是自己生产的东西,而是抢夺来的东西。日耳曼男人的一生多花费在狩猎与战斗上,他们自年幼开始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其中守童贞最久者最受尊敬,因为他们相信不与女子交媾,能使身体壮硕、精神强韧。20岁前就知道女人为何物的男人,在同性之间绝非名誉之事。但是,日耳曼人对性也并不忌讳,他们在河里混浴,身体也仅以皮毛遮掩关键部位。关于所信仰的神,也只限于眼睛所看得到、实际蒙受益处的事物,如太阳、火山、月亮等,除此以外的信仰对象并无名称(从这一点看,彼时的日耳曼似乎还处于图腾崇拜这种极为原始的社会状态)。日耳曼民族的生活基础并不在家族,而在于亲族的共同体以及更大规模的共同体。例如,其中最强的部族是分布于莱茵河中游东部的斯贝比人,全部族可分为上百个共同体,每年每个共同体都要征集1000名战斗员,总兵力便达到了10万人。这10万人都是侵略攻击外部族的主力。前1世纪,日耳曼民族还是和从前一样贫穷,而高卢民族的生活水准却提升了。因为利用靠近罗马行省与近海之利而进行通商,他们的生活与用品都变得丰富且舒适。

  在恺撒《高卢战记》的记录之前,不列颠人对罗马人来说完全是个谜。恺撒写道:“不列颠居民中最像人类的(最文明的意思)是居住在坎提乌姆地方(现在的肯特,也就是多佛尔海峡沿岸)的人。他们的风俗习惯与高卢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住在内陆的大部分居民连种植小麦的习惯都没有,主要食用肉类与奶;而所谓的衣服只是将毛皮裹在身上而已。而且所有的不列颠人都以青色染料涂染身体。因此在战场上,令人感到格外恐怖。男人共同拥有10到12名妻妾,叔伯、父子、兄弟之间共同拥有妻妾是普遍的情况。在女性为处女时首次与她交媾的男子,就算是生下来的孩子的父亲。”不列颠人的战斗方式主要是游击战,加上当时不列颠完全被森林、沼泽和河川所覆盖,罗马军不时地会在建设营地时遭到袭击,要不就是在寻找粮草时被攻击。他们十分恼怒于这些突然从森林中突袭而来的敌人。有趣的是,丘吉尔——也就是不列颠人蛮族的后代——认为,大英帝国的历史就是从此时——前55年恺撒入侵不列颠——开始。抱持着令人无法想象的优越感的他,在二战时期甚至还说德国人是(莱茵河)河对岸的野蛮人。

  其实,丘吉尔的态度从侧面说明了发起战争的恺撒并非是一位“掠夺者”,而是令人无法感到憎恶的征服者。事实上,高卢之战是恺撒实现心中“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从地政上看,恺撒在创作罗马帝国版图——彻底安定意大利半岛北方防线;从历史上看,尤里乌斯.恺撒事实上是在创作欧洲。其中,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是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疆界(即防御线),而之所以把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也就是丘吉尔所说的德国部分)排除在外,正是由于彼时的日耳曼民族尚不具备罗马化(即文明化)的可能。总而言之,高卢在被恺撒征服以后,完全面貌一新。在此后罗马帝政时代,高卢一直是接受“罗马化”的优等生。恺撒“介绍”给大家的大国就是今天的英法两国。此外,再举一例。高卢之战第一年,是罗马军与西迁的赫尔维西亚人(即瑞士人)之间展开,最初迁移时有36.8万人,被恺撒打败后,再次回到故土时仅剩下了11万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瑞士人又继续住在瑞士了。如果不是这样,法国的某处可能会被称做瑞士也不一定。也有可能瑞士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