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声色晚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声色晚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声色晚清》读后感精选10篇

  《声色晚清》是一本由蔡登山 / 柯基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色晚清》读后感(一):权术的江湖 还原晚清政治斗争史

  武则天除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去世时特留下遗愿,立无字碑,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姑且不论这个改写历史的女政治家的政治作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说都可谓不过时。历史,永远都在由后人评说,逝者已逝,无力改变后人的看法,后人对待历史常常由于当下主观或者客观原因的需要,对历史进行有价值取向的描述和记录,最为明显是中日对二战时期日本侵华历史的记载,造成今日两国百姓对这段历史全然不同的认识。本书作者难能可贵的是,博览群书,查遍资料,追本溯源,通过文献资料来还原晚清政坛的波谲云诡,跌汤起伏。

  法官断案讲求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对待历史,我们也应秉持一样的唯物史观,就可查的历史记录,书籍,报纸等资料来还原历史,功过曲直,读者自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和判断,这本书搜罗了近来古今中外所有对晚清历史进行描写的纪录片,细微处,锱铢必较,更见作者的用心和功力。

  我本是抱着猎奇的心开始看这本书,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愣是把晚清各家笔记中捕风捉影的记述风格变为追本溯源“逼近”历史真实的纪录片,书里的体例更多是在讲述政治风云,权力斗争,作者找到的合著者柯基生写的《一代名伶》和《绝世金莲》两章节与全书其他内容的写作风格不同,又因放在最首,易给人误导,以为这是一本讲名伶野史的小书,慨然相反,此两章不得不说并没有给本书加分,在内容安排上已有多余之嫌,或是放在正文之外也许更好,此为一败笔。但不能全然掩盖全书的光芒和价值,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品。

  《声色晚清》读后感(二):《声色晚清》之一代名伶

  “声”谓之可听,“色”谓之可视。晚清的研究在中国可说是如日中天,无论是断代史的研究,亦或是文化研究,在历史史料或论文研究之篇目上,相较于其他时期,数量和研究质量,都极近顶峰。

  初见这本《声色晚清》,不免将其划入断代史研究的狭窄之域,难逃枯燥。初读方知,是一本为小人物作传,以小视角反映大历史的声色佳作。大致翻阅,一张张晚清的老照片,承载着一件旧事,一份心酸,一段历史,将我的心境吸纳其中,与书中人物同呼共命。这本书便是以几个人物事件作为主要线索,一代名伶,一世英雄,一代人的酸楚,一个王朝的末路。女人,是佳人还是祸端。男人,是英雄亦或为鼠辈,将大历史置于小人物身上来书写,便是《声色晚清》的过人之处。由于时间之限,我仅读了一部分内容——名妓杨翠喜,因颇有感触,特此分享。

  从古至今,红颜多薄命,更何况是一代名妓。多少王公贵族,为之倾倒。可想而知,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 ,多少女子,轮入风尘,成为挣钱的工具 。杨翠喜就是其中之一。百年严禁女子登上戏台,女子的抛头露面,让多少女孩子改变了命运。有幸福的,但是更多,还是悲惨。杨翠喜家境从小贫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翠喜几经转卖。洪水泛滥,社会底层的百姓生存的压力民不聊生。穷人家就得卖儿卖女。看她那清秀漂亮的脸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看到她所经受的苦难和成功。如果她生到现代,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戏曲家或是演员。年轻漂亮在任何一个年代里,像飞上枝头的翅膀,也像极了一把刺入胸膛的利刃。

  也许对于那段历史,人们都可信手拈来一两段掌故,但说上名字的却少之又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便从女儿那里央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那段历史,也是为了自己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苦累受过了便好,因为,没人有资格去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如他人完满,你不是她,所以你不会明了她的不完满。

  (这是我母亲写的书评,虽然她学历有限,但却都为她的真情流露。)

  《声色晚清》读后感(三):误传佞夫能立国,谁知宫保非传人

  中学上中国史课,就如同看日晷影圭表,秦汉唐是热日当头的强盛,至宋元明已差强人意,当晷针指到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时,则是满页饿殍遍野的黎民、霸道蛮横的慈禧、腐败庸碌的满贵、束手无策的汉臣,而光绪皇帝失败的励精图治则像一截无力的柳枝,在晚清大厦将倾的黄昏里伤感地摇摆。历史也给了清王朝机会和时间革新鼎故,亦不乏岑春煊、瞿鸿禨等清流权臣,运力推杆,但阴差阳错,最终撑不起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个中关节曲折、来龙去脉,深值细究,然而我的史学知识远远未达到丰满这些细节的程度。

  作者踩着历史的碎片,举起架在精神坐标上的望远镜,远眺晚清书籍里沉睡的细节,最终水珠似滚动的细节凝聚成了穿越历史的光束,让我们得到一种对晚清更为清澈认识的同时,也使读者领悟到历史的长廊云卷云舒,但日开月恒,留驻的正是历史与生命真实价值的注释及其意义。

  《声色晚清》读后感(四):灭亡的原因

  晚清屈辱七十年,但却是中国近代探索的开始,不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一方面吸取教训,不走当年之路,另一方面,吸取经验,独立发展。在这个年代,女人们还在裹足,这本《声色晚清》是围绕杨翠喜写的晚清史,以纪录片的形式生动地描画了当时那个年代发生的事。

  在书的前几页有几张照片,书的封面用的是杨翠喜的照片,可以看出她在照片中还是一个小姑年,但是从眼神中却看出了一种稳重与成熟。杨翠喜是那个年代的妓女,那个时候的妓女可跟现在不同,她们都是真的多才多艺,而且还需要有天赋。其实她还和李叔同有着一段渊源,李叔同偶然遇见了杨翠喜,并且十分欣赏她的才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看她的戏,后来关系越来越亲密,但杨只是把李当做是老师或朋友,而李叔同却深爱上了她。最后李叔同没有如愿,说来他出家也和她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照片,作者将杨翠喜和丁末政潮的关系带出,继而引出袁世凯和奕劻、瞿鸿禨和岑春煊两大派系之间的政治交锋,后来导致清朝走向灭亡的也就是立宪派转向革命。在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眼前一样,有了图片的展现,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真实。作者为了搞清这段历史,废了很大的功夫,他到处翻阅资料,最终以最权威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说杨翠喜就是大清灭亡的原因,可能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通过本书中的讲述,最开始的根源仿佛就在杨翠喜这个人的身上。其实这种联想也是很可怕的,不知作者是如何办到的。在那个时候女性遭受的屈辱仿佛是很平常的事,杨翠喜一生的坎坷,使她丢失了自己的人生,她的存在就是对当下的一种放大,一种微不足道的放大。

  晚清这段历史并不长,但是期间发生的事件十分密集,看这段历史不能用看其他历史一样的眼光来看,很多东西从正面是看不懂的,只有从侧面慢慢敲击才会得到有用的信息。这本书随着时间线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段历史谈不上多么惊心动魄,但是其中绝对不乏转折。一个朝代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却是一条早已无法更改的路。

  《声色晚清》读后感(五):只有花枝不解愁 声色晚清已逝去

  蔡登山、柯基生之《声色晚清》,扉页之“述往”——述往事,思来者。可谓一语中的。《声色晚清》就是一曲挽歌:只有花枝不解愁 声色晚清已逝去。

  晚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昔日康乾盛世犹如幻影一般,照出了江河日下、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晚清之颓败与无奈。

  晚清之于名妓杨翠喜,正如生活的细节之于人生那样。记得有人说过,人生从细节上看是真实的,从大处看又是虚无飘渺的、无意义的。笼统地去观察,人生是一大虚无,而置身其中,却又有着丰富复杂的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睁着眼睛做梦,是从虚无中打捞一点快乐,寻找细节的真实,学会欣赏转瞬即逝的美丽。

  《声色晚清》牢牢抓住了细节的真实。对档案、奏折、信函、日记、照片的最新发掘与整理,研究与对比,对扑朔迷离的过往与历史,种种疑团、历史悬案进行了重新考证、考察,晚清的人物一个一个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心理、时局、政局、官场、江湖妓院、商场利润,宫闱秘闻、金莲、服饰、穿着、京剧起源、时尚变迁,史料丰富、描述细腻、又以细节见长,显微知著,不啻一部晚清一部清明上河图,再现了晚清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波动。

  对于刚刚逝去不远的晚清,许多人记忆犹新,或者从仍然活着的人物身上窥见声色晚清的印记和过往。李叔同,段芝贵、袁世凯、奕劻、载振、周馥、端方、那桐、徐世昌、岑春煊、梁鼎芬、瞿鸿禨、谢珊珊、天津名妓林黛玉、杨翠喜、翠玉、月明珠、四大金刚等等。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妓女,各色人物,各等角色粉墨登场,演绎一出末世王朝的谢幕史……

  从书中了解到很多知识典故,起源兴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因为烟花妓女和达官贵人交织起来的是是非非,使本书具有了多重视角的审美效果,认知感受,受益匪浅,是了解晚清走向没落的一面镜子。从普遍意义上看,这对没落王朝或者国家的兴亡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教训。足以使人警醒。

  没落王朝也成就了京剧的兴盛,狎妓、麻将、声色之欲也加速了没落王朝走向崩溃,辛亥革命在这废墟之上有了共和的思想和制度依据。

  陈子善这样评价这本书以及作者很是精当:擅长清末民初掌故……以晚清名伎杨翠喜为主线,追溯"声色"与晚清各界的复杂关系,包括政界、商场、文坛等等。全书史料丰富,描述细腻,不啻晚清社会一幅别样的历史横断面。

  姜鸣从细节中发现这本书的价值:随着新的照片、档案、日记的发掘,这本书对许 多事件和人物做了重新梳理,对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进行了重新考证。晚清时局和人物在本书中得以进一步廓清其面目,值得每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一读。

  董伯韬慧眼别具,他说:却与“摹绘柔情、敷陈艳迹”之作迥异其趣……我总觉得寥寂的沧桑与历史的幽微方是蔡先生用意所在。而或因如此吧,其楮页间才不尽是旖旎的曲中风月,更有幽深的阙下风云与帝国颓然倾圮的凄凉风致。

  这些权威大家,可谓见仁见智,给予本书极为恰当的评价。从这些知名人士的权威评价不难看出,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不同于那些捕风作影的虚妄之作、戏说之作,滥竽充数之作,义理考据辞章堪称全面,可做收藏,可做研究,更是一部晚清演变的风云录、纪录片,真实客观记下时代变幻之风云。

  照片也是解读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有作者精心选取的照片,生动见证了金莲的原形、原貌,不可替代,这尤为重要,不是任意一部书都能做得到。大量诗词、奏对、书信、报刊、回忆录更增添了这部书的研究资料价值,实为难能可贵,对晚清政局、时局、人情世故等等,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梳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

  《声色晚清》读后感(六):一个小人物如何影响历史?

  一个小人物是如何影响历史的呢?

  对于“丁未政潮”来说,杨翠喜这个京城的名伶,就彻彻底底改变了晚清的走向。

  历史是一条长河,陈陈相因,互为因果。“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的历史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但细思量之下让人想不到的是杨翠喜成为了导火线。

  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把柳如是的身世感与历史感揉成一团,从个人身世的变迁写尽“世变””。令人惊艳的是,蔡登山通过一代名伶杨翠喜的身世,乃至晚清名妓们的命运,道出一个世纪末的颓败和社会的变迁。

  “小人物”与“大历史”作品,近年来并无佳作,要么过于刻意造作,缺乏逻辑和史料的支持,要么文献堆砌、枯燥乏味。不知是否因为作者来自台湾的缘故,台湾文人似乎在处理史料的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也更能引人入胜。蔡登山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爬梳,顺藤摸瓜出晚清政局中的各种人物,信手拈来,也顺理成章。

  与清代留存较多的笔记杂谈不同,蔡登山先生的写作方式摒弃了游谈之雄和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本着追本溯源,详加考辨的精神,在翻阅大量诗词、书信、奏折、晚清笔记、报刊、回忆录的基础上,对晚清政局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梳理,也让读者触摸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现场。

  《声色晚清》读后感(七):读书小感

  对于清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那一个层面上。至于晚清则一无所知,毕竟那一段历史真真不堪回首。

  都道乱世出英雄,在我看来乱世中也不乏让人感慨万千的女子,以交际花、名伶为甚。反映这个时期的影视、文学中都不乏这样那样的奇女子。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声色晚清》(蔡登山、柯基生著)亦是如此。

  这本书以一代名伶杨翠喜为主线,通过这位名伶与晚晴政界、商场、文坛等各界的复杂关系,采用“声色”的描写手段展现了波诡云谲的晚晴时貌。

  开篇便放出了大量、真实、珍贵的照片,并配以翔实、匹配的文字,展现了晚清时期的名伶文化,同时也让牵扯其中的晚晴各界名人以最真实的照片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正文部分则以《杨白花歌辞》的传说故事起文,通过老歌新唱、一代名伶、绝世金莲这三章对本文的主线杨翠喜进行了介绍,并以才子佳人、心怀鬼胎、枭雄崛起、天潢贵胄、倚翠偎红、金权结纳、桃色交易、假凤还巢、风起萍末、势同水火、丁未政潮、余波荡漾、声色晚清、瀛台落日这十四章的内容展开全文。在这十四章中作者采用纪录片的写作形式,还原了声色淫乐、波诡云谲、动荡不安的晚晴时局。再以“余韵:再唱《杨华曲》”结束本文。前后呼应,长歌唱罢,感慨万分。

  在整篇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三章“绝世金莲:照片中的杨翠喜”。从古至今,缠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弊病和女性残缺美的现象之一。仅仅是看文字便觉得刺疼入骨,更何况是那些曾撕心裂肺常年缠足的女子呢?这一章中详细介绍了三寸金莲的形成、样式以及金莲文化,同时这一章中也详尽的描写了晚清时的衣着服饰。在这一章中,对时装的描述倒是与平日里一直对金莲文化的诟病不同。本文更心平气和地讲述了古今中外服饰与金莲的潮流和搭配,让人耳目一新,不同于其他。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李叔同的这首《菩萨蛮·忆杨翠喜》勾勒出了晚清一代名伶的美貌和地位,再回想杨翠喜与“丁未政潮”的爱恨纠葛,真真是让人感慨到无以复加。

  《声色晚清》读后感(八):春风十里扬州路

  杨翠喜,清末至民国初名伶,哄动一时的杨翠喜案的女主角。

  这是百度对这位民国风云名优的简短描述。

  文字甚少,谁能想得到她就是蒋瑞藻引《菊影录》里的“以一女优,而于一代兴亡史上居然占有位置,而牵动一时之政局者,当属杨翠喜矣。”的那个人。

  初观此书,首页便是翠喜玉照,眉弯淡欲无,左握绢布,右擎折扇,三寸金莲斜洒花盆,亭亭玉立,即使在现在人的审美观来看,也是美人。

  我们的故事从姚思廉《梁书》里记载的《杨白花歌辞》作为楔子,引出并讲述杨翠喜的身世来往。

  在本书的前几章,从各路说辞来描述翠喜发迹史,看得我直想去买一本《清代声色志》,深入感受下王实甫《西厢记》中描述的“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的晚清声色货利之风。

  一众晚清人物,由一个名伶之引,一一来到历史的大舞台踱步一番。

  作为读者,本书古文略多,虽不至酣畅淋漓,但也怡然自在享受其中。

  最大的感受就是懂得了历史学家顾颉刚一直强调的那句“层垒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也就是历史的不确定性。

  正如笔者在楔子里所讲的谦虚说辞“不敢比附陈寅格大师(穷十年之力,完成八十万字煌煌大作《柳如是别传》),也无此才华可以书写煌煌大作,只是见到一些稗杂者之所记,其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作一爬梳”。

  笔者暗示他所看的一些原始资料,仿佛一部《红楼梦》从甄士隐、贾雨村开始,也以甄士隐、贾雨村终结,暗喻“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清代档案。

  虽然我们对待历史的考究,要“探河溯源,剥蕉至心”。

  但历史自有其戏剧性,但历史也不会按照剧本演绎。我们身为后人,从未亲身,只能听取片言来回忆。

  虽然汪康年在他的《汪穰卿笔记》中说,“因叹吾国兴讹造讪之人多,而研究剖白之人少。是非何日得明乎?”

  但蔡登山、柯基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着实令人钦佩,看书后的繁繁参考目录就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去尽量还原历史。

  历史会在前几一步,或后退一步中螺旋型前进。

  杨翠喜和载振可能就是在历史中后退那一步中的芸芸众生的一员。

  最后引用载振一张与家中三个姨太太合影照片的背后,题写了一段文字作为结束:

  “人生若梦,往事如烟,花残易落,别易见难。循环有数,了却夙愿,天空地阔,渺渺茫茫”。

  《声色晚清》读后感(九):还原一个历史现场

  本书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抛出杨翠喜这块“砖”,实质给我们讲述光绪三十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些历史图片,以及历史人物大量的书札笔记,进行了详加考辨去追本溯源,在向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

  《声色晚清》读后感(十):名妓,权臣,声色

  拿到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深究作者的身份,期待当作一本声色巨全的小黄书看待,看一代名妓同达官贵人的风月往事。但是看下来心情却愈发沉重,即使那段历史已经离我们甚是遥远,仍不免扼腕叹息,幸未身在那样的年代。

  书的扉页有一些杨翠喜和清朝主要人物的照片,最惹眼的还是杨翠喜的“瘦马”小脚,这样略带歧视的词汇也是刚从书中了解到的,以能否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为标准。

  “无辜之罪,群受汤火之糜烂,是衿是式,难忘昼夜之呼号,不知一拇痛,而遍体为之不欢,更惜十尖损,而终身于焉永废。”

  在那个年代,对于女性的审美变态到如此的地步,对妓院更是有相当变态的讲究,“夙分四等”。如果没有近代激烈的运动,我想不到能有什么好方法能破除这些糜乱到骨子里的陋习。

  作者从严肃文学的叙事方法来谈起杨翠喜这样的风流轶事,难免会陷入尴尬中,对于这样的人物当时的记载缺少不了捕风捉影,但是作者对其取舍有度,不仅仅依赖于史料,也会从逻辑及当时环境来思考史料的真实性,这点是比较让人肃然起敬的。杨翠喜只是故事的一个引子,与大家熟悉的李叔同风月往事也并没有使用很多的笔墨来描述,摘录了几首彼此之间来往的诗词,供大家凭吊和联想。

  书里很大一部分篇章是用来叙述清末的政权斗争,从戊戌变法谈起,引出袁世凯告密的真实性,看到这里的时候开始惊异于作者对清末史料的涉猎之广,严格的删选和考究,非常符合老一辈作家的行为方式。

  学习历史的过程很容易犯的错误便是将人物脸谱化,真正剖开历史的细节来看,每个人都是极度复杂的,比如慈禧,看似权倾朝野,却也免不了有自己妇人之见的局限,看似左右手平衡维护自己的权势,却不能阻挡历史车轮将大清粉碎在脚下。袁世凯枭雄一世,也免不了居于人下,受尽荣禄等小人之气;试图把控军权之时又受到权臣狙击;变法告密之事纠缠一生;称帝即遭所有人的抵制,而这些,都是袁世凯一个人。

  《声色晚清》对这些历史人物并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只是平平实实的叙述史料,各人评判如何,且交给后世人自领会吧。

  略有不足的是本书定位略显尴尬,如果追求了解先人的风流韵事,显然本书并不合适,基于史料本身的事实是比较无聊的;而如果想要了解晚清权臣历史,本书又略片面,只是基于杨翠喜案有关的人物,无法统筹了解到晚清的概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