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课记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课记2读后感10篇

2018-02-07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课记2读后感10篇

  《上课记2》是一本由王小妮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课记2》读后感(一):每一朵灵魂独一无二

  (一) 贫穷记忆烙印

  山边的小村庄

  靠天吃饭的几亩薄田。

  苍老父母

  光屁股在路边嬉耍的小孩

  承载着全家希望的读书少年

  也许还有放弃读书机会姐姐

  所以他总是心事重重。总是不知休止。

  当他毕业找到不错工作时,他明白自己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努力备课,认真教书,申请课题,兼职带案子。

  他总是累。

  就连空间里的文章都是一字一句透着苦涩沉重担子就像骑士的皮鞭,鞭策他永不止步。

  能对他说些甚么?

  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知足常乐

  不要把全家的担子压在自己一个人肩上。

  多么无力甚至愚蠢的宽慰。

  如果你不曾经历那样的生活,你又有资格说些甚么。

  读完《上课记2》中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想要摸一摸献出的血的邓伯超,在黄土上学画的彩霞,总是在挨老师耳光的卜,这些孩子仿佛就站在我面前,面对生活的磨折,他们或豪情万丈,或安之若素,或自闭敏感。于是记起了大学时的舍友,于是想要记下他的故事,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话,可是,终究还是应该由他自己来写吧。

  (二) 在迷惘中摸索前行

  看到王小妮老师笔下学生们的思考和探寻,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们比之自己当年置身校园时,要早熟地太多了。也许是由于现在的九零后更多把目光投向自身的观照,而以前的成长经历中,“我”是几乎不存在的。他们会沉静地思考,他们说生活即障碍,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非常敏感,他们有时又早熟到相信活着仅仅是活着。

  有时他们犬儒。他们会在作业中写下因为古老文字美丽的纹理而产生亲近它的渴望。然后在老师询问的时候坦承这样写只是为了投老师所好而已。有时他们不会分辨是非,或者不以为意。他们会在上课时搜集老师的言论然后向学校举报,然后自然大方地说出来,一点都没有做地下工作者必须潜伏的自觉

  然而究竟不同了。当每个人都学会倾听自己的时候,生活开始变得参差多态。有人倾注心力去拍不讨好的纪录片,有人开始收集民俗文化碎片,有人跑到云南大理做一个积极入世的隐士。

  所以透过这本《上课记2》,我想我可以理解王小妮老师的幸福骄傲。虽然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沮丧和低潮,但随之而来成就果实更加甜美

  (三) 五彩缤纷的灵魂

  突然很羡慕王小妮老师。

  漫步海大校园,与一个个学生闲谈,孔门弦歌之乐,不过如此吧。

  在《上课记2》中,可以看到王小妮老师是怎样的小心翼翼,唯恐无意中的言行伤害到这些敏感的灵魂,怎样的虚怀若谷谦卑低头,唯恐自己有固执偏见影响学生思索方向。就像伺弄一颗最最娇弱的小花,用四年的无微不至,浇灌出五彩缤纷的灵魂花朵

  而她,也以谨慎和谦卑,赢得了最大的信任和尊敬,在与每一颗独一无二的灵魂相处中,教学相长,获益良多。

  真的,与其说羡慕能遇到一个这样的好老师的孩子们,我倒是羡慕王小妮老师更多一些呢。

  《上课记2》读后感(二):世界寂寞的山谷,还有人来看望我们

  边看书边想着如何写书评,可看着书中和自己相同情绪感受,满心话语却无从下笔。

  当局者迷

  小妮老师旁观者清,我挺理解我的同龄人为什么愿意向这位有年龄代沟的老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

  因为我也愿意讲。

  因为她懂我们。因为她陪我们一起回忆过去的伤痛;她看着我们的吃东西填充生命缺乏质感背后的无助;她理解我们各自的情绪,不同生长经历带来的独特的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她还能看到我们成长的律动,努力执着跳动

  寂静的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特别感谢小妮老师,为那份悲悯,为那份陪伴。为了寂寞的山谷里,还有一个不管春冬来看野百合的人。

  《上课记2》读后感(三):教过书的不必读

  没有看过她的第一部《上课记》,因为知道反响好,才搜来一读。

  说实话,这本书与我想象差距很大。至少,作者对教书已经有些隔膜了。

  书里对自己的教书经历讲述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他者的视角来看教育。作者最大的问题,是对教育本身关心不多。虽然书里很多文字,都直指教育的弊端,但是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于基础教育毕竟有隔。他不明白那些整天为了考试而不断被强化了的教师与学生内心焦虑,更不明白这种教育在塑造人才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或许,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难题,但谁能解?

  王小妮文字比较细腻,面对沉重的话题,只能付之于轻盈,而内心深处的她的确想使这本书更加厚重一点,而这需要的是时间......

  《上课记2》读后感(四):王小妮的坚守

  王小妮的坚守《上课记2》

  一般续集总是没有第一本好,不过平心而论,第一本给人的感觉总是首创,有新鲜感,第二本从总体上就没有了太大的悬念,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改变,即便是两者水平相当,也会让人因为审美疲劳而感觉不如当初了。《上课记2》也是如此,不过虽然没有第一本给人的新鲜感,但是一位大学老师能够坚守自己的课堂,能够坚守着对自己课堂的记录,本身就值得尊敬。

  《上课记》是王小妮对自己在2009和2010两年在海南大学上课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感。《上课记2》是对2011和2012这两年的感受,看来两年一本应该成为一个习惯,希望王小妮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坚守自己的课堂,坚守自己的写作,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一大批学生。

  王小妮的《上课记》写的不是她精彩的课堂,写的是她的学生,那些质朴的大一大二新生,和对前途渺茫的大三大四老生,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经历了无数次考试,却因为最后的高考发挥得不是太好,才来到了这个地处中国最南部的省份,上一所并不出名的海岛大学。

  王小妮发现这些大学生竟然很少读书,于是她就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他们,有的书要买好几本,然后在学生中漂流,往往回答她手中的时候已经是期末,书也面目全非了,可是她却感觉到自己推荐的书有学生能够那么认真的读而很欣慰。看看她推荐的书目,呵呵,里面都是我喜欢的书,《巨流河》《夹边沟纪事》《城门开》《中国在梁庄》《七十年代》……如果我是大学老师,我也会向我的学生推荐这些书的,其实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们都在阅读的好书啊。

  王小妮还热爱写作,不仅教学生们写,还自己带头写,看了她附在后面的学生作业,还有她对学生关于写作的要求,不禁让我想起我做语文老师的时候。我也喜欢写作,尤其是和学生一起写,学生也喜欢给我写信,我也喜欢给学生回信。其实那不是一种负担,那是做教师的一种享受

  她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多看看这个世界,那个去台湾交流的学生,交流回来感觉收获实在是太多,中国人固定土地上太长太久,长久得我们都快变成了植物,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尤其是到那些比我们先进,比我们优秀地方去,去学习人家优点,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

  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是九零后,他们和七零后完全不同,缺少理想,对未来迷茫,这也是时代造成的,不过在他们的身上依然有希望,即便是在五十年代那么贫瘠土壤中都能够长出诗人王小妮,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九零后的希望呢?

  看过了两本《上课记》不觉间对王小妮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想看看这位教师的另一个侧面,那是更辉煌一面,那就是看看这位知名诗人到底写过什么样的诗。

  《上课记2》读后感(五):尴尬青春

  起初知道王小妮是看到她在南方周末的文章《贫寒的影响》,被那句“他在用身体的损耗来呈现生命:我没有辜负岁月时光,我没有浪费它”触动到。这本书出了后就立马买下。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沉重,并且总感觉在自怜,不仅仅因为自己也是这些迷茫90后的一人。我不是在寻找感同身受,而是想看看同样年纪的人,有着怎样不一样生命力以及在怎样选择。正如她所说,我们过早地沉重,大学用各种证书来填充安全感,实用主义嘲笑理想主义,因为后者无力生存。可是每当看到那些死气沉沉面孔和昏暗的眼睛,就好怕自己也变成了那个样子。可抵触越多的人,越痛苦不是吗,尤其是她还那么清醒无力着。甚至有时候,连不高兴这件事都得麻木一下,否则真是难过啊。还是那么强烈地想去追求独立自由,先经济独立,然后人格独立,但那又无意形成了对父母的伤害,你的独立意味着他们不被需要和在更广阔世界下的渺小被忽视。所以这真是个很尴尬的年纪,只能在暗自努力中等时间来滑一切了。

  《上课记2》读后感(六):四年目睹之语文教师怪现状

  ——读王小妮《上课记2》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咪蒙说它是一本流水账,确实是。只是现实专心教学的人不少,有心记录的人却极少。王小妮认为“在记录他们的时候最不该动用的就是文采,既然有这么真实本色的记录,为什么还要涂脂抹粉。”

  《上课记》和《上课记2》太普通了,即使放在桌上,也不会有人留意甚至拿起来翻一翻,当下的教师或许不屑一读。

  王小妮老师很有心,书的内容从2006到2012,是她任教海南大学的七年。之前是诗人的她,05年才开始教书,她面对的是从刚中学毕业的大学新生。我也是05年上的大学,真有缘,却遇不上这样的老师。听说她已不再任教,我想,面对现状无法妥协,这便是在中国的下场。可身为名人的她能转身就走,广大的底层教师只能继续水深火热。以下就语文教学现状谈谈一些内心想法

  四年的语文教师经历,关于作文教学,王小妮扇了我一记耳光。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努力训练的作文模式,大学语文老师王小妮却要求学生努力把它们打破,不需要文采,只需要找回最真实的感受。读到她为了让学生努力诋毁和消除“好词好句”的细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一下子陷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脸似被扇了一记耳光,火辣辣的。

  回想第一年教书,那时的想法如同王小妮,要学生们写出最真实的感受,“自己的体验比任何名著名言有价值”,但实际考场作文却拿不了高分。后来的我,已逐渐向高考作文套路倾斜,向着那种扼杀情感的模式前进。而且教得越久,套路会掌握得越多,情感将越来越少。最终如同郑强教授感叹的,“这个产品幼儿园那儿就开始,一直传到博导身上,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孩子已经搞坏掉了。”学生不会写作,内容匮乏,是因为经历的单一,可这难道就成为学生学套路背范文的理由了么?生活经历少,那么阅读体会呢?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在的学生,是既无躬行,纸上谈兵也不会了。反而是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老师扇了所有中学语文老师不止一个耳光,除了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上,她还说:

  “人文学科的课业,讲授者不投入情感,课是不可能上好的。”所以“谁的作品被选中谁的厄运就来了,他会被快速败坏,变成嚼蜡。”语文正是首当其冲的一门功课。且不论教育的体制问题,实际许多语文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课件真是个好东西,照着念真方便

  相信能当语文教师的,都该是中文系毕业的,每位中文系的师范生,都该热爱自己专业啊。文学是一门博大的功课,各种观点与解读都与时俱进,若不钻研,哪来新的东西传授,应试的技巧是一套一套的,但文学却是无套路可循的,语文“不是解数学题,不是在沙滩上找鹅卵石,更像在沙滩上学习堆沙子。”反观身边许多语文组同事,带着一颗功利心去找鹅卵石,也难怪几年如一日,用着相同的课件,课堂说着该去阅读,课余却无耐心去堆沙子,静下心来看看书。我觉得,至少与课文有关作家作品,该去接触一下吧?不然如何能讲出语文的美?自己都不去了解,还期待学生能够自觉么?“一个即将读满大学四年的年轻人,没有读过一本说得出名字完整的书,这该归罪于谁?”没有谁,这是语文教师集体造就的。语文课的被轻视,汉语文化的式微,不是靠提高高考分数就能重新引起重视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不提升自身业务平和文学素养,依旧按老一套高考答题模式去教导学生,那么语文学科将继续受到学生甚至是社会人士的嘲笑和鄙视。

  我曾不止一次听过老师抱怨《唐宋散文选读》真是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我只能是笑着摇摇头,因为你首先就不用心了,还想如何讲好?多说无益。这在许多结婚生子的女老师表现尤甚,她们最常说的就是没时间,带孩子很累。我在她们面前也没有发言权,反驳会马上遭到酸溜溜的攻击:你目前无牵无挂当然有时间啦……嗯,你们有时间去逛淘宝买衣服吃零食,有时间去看TVB讨论剧情,可就是没时间读读书,说一说哪篇课文该怎么讲。唐宋散文是文言文,这种古远的文章,有谁第一眼就喜欢的?如果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肯花时间去研读相关文言知识,去了解作家经历,去发掘文章背景,用情去感受古人和今人那种殊途同归的情感,课堂如何能引导学生去读文言文?情感就是最好的武器,你课余不用情,所以你也别在课堂上动情,怪学生总是在语文课做别科的作业或者打瞌睡捣乱了。是否最终要说到自己读中文系和当教师都是被迫和无奈的,这样才能让人啧啧几声谅解你?王小妮说,“课不好,是因为投入不够。”你作为语文教师如此不用心,相信你的小孩长大后也没多少人文情怀吧。

  做备课组长的一年,是最无奈的一年,每周科组的备课,人人巴不得能少即少,迫不得已聚在一起,耗着时间各忙各的,嬉笑而过。以前听着组长无奈的呼吁,我总得努力按捺住冲动的心,不然将以与众人为敌收场。现在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备课会很无聊,所以能少就少。我想如果我安排一些课文或者某位名师的研讨会,想必这种备课会也会在一片沉默声中度过吧。前辈教师自以为看透了现状,一个个懈怠了,同辈以为我有了权力就来刁难他们,后辈还想着进步,于是指责我不作为还要施加压力。我好苦闷,我也是一名摸索中的后辈,我也希望能有人跟我说:这就是真理,你就该这样做!可现状就是如此,我看不到有谁在认真钻研教材又热情于业务工作的。粤教版的语文教材除了五本必修,其余十几本选修,自修订后就一直固定选用其中的四本选修。上行下效,前辈不指导后辈,当教研组长都不作为的时候,这个教研组还有救么?良知与苟且,坚持与懈怠,现状是我们人人造成的。我也是这种现状的推手,于是当我抱怨教育现状让认真教书的人难堪时,我根本不敢为之振臂高呼。而当我听说某重点学校的老师们能为一道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我只能心向往之,更不必说许多教育强市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了。当每个语文教师私底下都独善其身事不关己时,语文这块广阔的天地就被我们荒废了。

  书中提到一位旁听生对海南人生活的讽刺:生活这么差还不思进取,真是佩服啊!这讽刺听来是相当无力的,用在语文也是一样,许多人认为:语文是不用学的,随便就能考个及格分,阅读这种东西,你怎样写,参考答案都能让你大跌眼镜……这世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不知道又无所谓;第二种是知道,但是无所谓;第三种就是知道,但是不无所谓。我不知道在语文教师中,是哪种人居多,但我知道在这“许多人”中,也包括语文教师本身。是啊,语文教学现状这么差还不思进取。进取?如何进取?有什么用?混口饭吃而已,认真你就输了。语文真不应该成为一门功利性的学科,那些培养出高分考生的老师不见得就是名师了,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它能教给学生一种情怀,一种美的认知,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而当我们的语文老师自己都抛弃了这份无法立竿见影的情怀后,他还凭什么去进取呢?他能教给学生的,也只剩下理科那样的公式加习题的课堂了,这也就是许多高三语文教师屡试不爽屹立不倒的教学手段了。我痛惜的是,用心培养了一年的学生,他心中的情怀与理想,到了高三马上就给颠覆甚至毁掉了,这种破灭感,让我感到徒劳与理想情怀的不堪一击。不是我适合教高一高二,而是太多人不适合教高三了。你无法想象一个语文老师在说自己“适合去教体育”这种自嘲的话时,她仿佛在说一件引以为傲的事。

  “当文学不再抚慰每一个个体,文学就成了一门科目,如果这个科目还不能带给他就摆在眼前的看得见的前途,文学和他真就没一点儿关系,甚至还晃来晃去地碍事,耽误他的青春好时光。”

  .s.我最终还是无法写完,即使写完也无法发在自己的空间或微博,因为会得罪许多熟悉的人,所以只能自己抒发一下。感觉写这样的文章可真是徒劳啊……唯有坚持自己的道路了。

  《上课记2》读后感(七):得遇良师羡煞人

  这是一位大学老师对自己执教生涯的记录,对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对自己教师身份及整个教育环境的省思。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心里是冷笑的,作秀吗?太假了!以我的经历,不会有这么好的老师存在。直到我看到这句话:“我知道学生们有多期待在这四年中能有人让他们去亲近”,终于把作者当成自己人。——因为这句话,说出了我心底那个隐秘的呼唤,在大学四年响彻始终。

  老师王小妮,记载了自己对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透过孩子们的疼痛、喜悦、忧虑和希望,打开一扇触及社会各个层面暗潮涌动的窗。90后群体认知,压力与信仰缺失,留守儿童情感归属,传统乡土退化,教育制度弊端,学术环境变质,高校就业现状……全书像一部纪录片,也像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显而易见的是,要比这些温情得多。

  王小妮称她的90后学生们为“小生命”,她执笔记录一个个活灵灵的小生命,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精神内心,她关注他们的脆弱胆怯,迷茫困顿,那些忽明忽暗的自我意志,不知深浅的扑腾挣扎,她愿意去解读他们的边缘孤独,甚至暴戾怪诞。书中没用任何文学技巧,平实的语言有时看得人怪无聊,但时时透出的温情描述、热切关怀,让我对这位老师的友善、可靠、责任心深深致敬。

  她在课上说:诗歌课不奢望太多,起码能提示你们多感受生活中自然平凡又深邃的光泽。

  她安慰学生:不要做个愤青,我们一起学习用更多的理性和平静去传达良知。

  她感慨:如果一个小生命所需要的登台机会,在他有记忆以后能不断出现,他这个个体能不断当众说点什么,他们完全能学会从容、理性、改变、深入和客观。

  她叹息:成人什么时候真学会在意孩子的感受,这社会才开始学着正常。

  老师爱学生是最质朴简单的道理,可中国很多的传统准则早已束之高阁。现如今还有没有哪位老师能对她带过的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并真心关怀?一个大学老师居然做到了。喧嚣时代,王小妮坚持倾听那些年轻心脏的跳动,并且不越界不逾矩,稳妥地守护,扶正,目送,欣慰。她的职业操守和悲悯情怀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愿意将自己藏着的心事说给她听。

  你说,得多美好的人事,才配得上那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恩师”绝对算人生之可遇不可求。

  大学已经离我远去,那些最美好的年华,总有诸多疑问需要求证,总有诸多心事需要托付。没有好运得遇如此良师,我自己跌跌撞撞走完了那段路。

  教书,育人,如此,重任。这本书应该广为流传。学生看,会心之处许多,也许惊呼,原来还有这样的老师,比我还了解我自己啊!家长看,从中窥探孩子从未提及的心声,子女的人生和父母没有附庸关系,他们有权坚守自我、抗争到底。最该拜读一下的是教育界人士,以书为鉴,照照自己的良知,想想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罢了,料想应该没有什么卵用)

  《上课记2》读后感(八):“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对王小妮有着莫名的感情,我不知道是因为曾经给我留下过深刻阅读体验的一本《安放》,还是因为同样勾起我思乡情潮的一本《一路向北》或者《倾述与诉说》,尽管我知道她早就向南而去,但我还知道她是长春人,我呢,身在北方,如此想来我们曾经的地理上的距离应该是很近的,况且即使她定居南方,但我笃信她的心、她的爱从来都未曾离开……这么说可不是我杜撰的,因为有《一路向北》为证,因为有那么多感同身受的对于故乡无限之思念以及热爱的文字为证。

  我之所以喜欢她甚至深爱她的理由,就是她总能以一颗透明的心,将视线中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一笔一划认真描摹,总能务需任何遣词造句,仅用最朴实的语言就毫无遮蔽地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些也正是我觉得的她的文字值得读值得一读再读的理由之一。

  没读过《上课记1》,因而在读《上课记2》之前,还真是有点担心会不会很唐突会不会读不进去,不过读过了,才知道是我过虑了。《上课记2》记录了做为教师的她和她的那些学生们课内课外、生活或学习的故事,还有孩子们的作文和学生新建文章选。她记录了自己和那些孩子们身上的许多故事,并通过透过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透过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现一个人乃至更多人的生活。

  在这里,那些90后的孩子,他们有留守儿童,有家庭遭遇变故之下的单亲孩子,也有正常城市家庭孕育出来的非正常孩子……都一股脑地开始了他们的象牙塔式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怎样,他们的心灵需求是什么,他们心里在关注什么,他们内心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他们对这个社会报以怎样的寄托,他们的家长和他们的老师却关注得很少很少,更可悲的是很多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迷惘地搞不清楚。王小妮发现了这些现实中比比皆是却又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还有对于考试、对于教育制度、对于未来的思考都令人警醒。

  另外对于孩子们的作文,王小妮似乎也在告诫我们不能单纯地仅把它们当成作文来看,是的,在作文中,他们写了一个又一个仅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应该就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缩影,这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的世界,这也包含了他们对于存在感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对于“终依从本性的偏离者并坚持在海岛上连续七年与年轻人对话”的王小妮,她究竟偏离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我都不得而知,但是海子诗歌中“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我必须要写下来,来作为我阅读本书的最大感受。

  《上课记2》读后感(九):超字数的短评

  想起初中后座(打架闹事初二辍学的男孩子)有一回我的作文被老师当堂夸奖,他课后问我是否能给他看看,我们交换了。看完之后的感动与感慨让我至今都记得,他母亲离去对他的影响,他粗暴举措下柔软的内心,在两页方格纸里你能感受到没有丝毫修饰和夸张的感情。换回来我想我这莫名其妙的排比比喻都是放的什么屁啊!不知道他现在过的怎么样,可能打工好多年,锐气被磨平,但我希望他能记得当初写下的话。如果当初的老师是小妮,一定能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他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吧。只可惜乡村教育,特别是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参次不齐让人遗憾。

  关于「学生」这回事,之前作为一个“单纯”的学生不能理解,直到做过家教,成为所谓的“老师”身份,才和书里一样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或是90后,他们都性质如何,不能这样把他们当做一个特定群体去看待,而应当做每个鲜活的个体。书里选取很多关于某个话题不同学生的语言和观点。其实选的过多看的有些累,因为很多观点,都来自同一种简单的美,简单但单调。直到写到每个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生出口的态度,才有了“有趣,往下看看他的路”的想法。书里的学生,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说自己有个好哥哥,自己不读书把钱省下来供自己读,导致每回哥哥打电话来,她都不敢让哥哥知道自己在玩,不然会愧疚的。这就是人。不可能一直苦读,也会想着法子玩儿,可是想到有人为自己的舒服买单,就成了“提心吊胆地玩儿”。挺逗的。

  老师这个职业,不伟大,但奇妙。从一开始进学生家里,被学生父母尊敬地一口一个“老师”喊,到在和学生相处,了解他的弱点,思考的方式,耍赖的无奈,想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其实被你一眼看穿。见证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成长。有时被学生气到,问他「上课我们互相尊重好不好?」他皮得说「不行!」可是一到下课就拖住我「老师,你就在我家吃饭吧,我妈烧饭很好吃的!」也还是会感动。

  书里多次提到作者和学生私下交流聊天短信,我很喜欢这样的交流,只可惜现在都大三了还没碰到任何一个老师这样过。噢想起来了,小学四年级,杨方敏老师,帅气温柔,简直是我初代男神的形象,信任我,夸我字好看让我出板报,在我提出妈妈不让我郊游的担忧后,亲自拜访我家说服我妈妈。只可惜短短一学期就消失了。对他爱到什么程度呢,回家念书之后看到有寻人类型的电视节目,觉得哇超牛逼啊我要找谁都能帮我找到!我要去那个节目,把老师找回来。甚至在脑子里过了一万遍师生相见泪眼婆娑紧紧相拥泣不成声的场景。杨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啊。

  哎呀一不小心散散乱乱说了这么多,也没个主题。就像书里一个片段,一藏族学生写课后感想,不知不觉最后竟画出藏语来了。小妮说这是真情流露没有束缚的自由,她很感谢这是对她课堂的赞美。一定要升华一下这篇碎碎念,那也是一个性质的吧!

  《上课记2》读后感(十):退却在第十五个春天

  《上课记》的书腰上印着崔卫平的话:她在课堂上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那是诗人王小妮在大学任教五年之后,出版的一本“个人记录”。里面写满了她的课堂和学生、投入和发现。王小妮又上了两年课,于是有了这本新出的《上课记2》。按照之前的说法来算,这里头至少也藏了四五个春天的诗意。

  王小妮说过,自己任教的“是一所地道的底层的大学”。她的学生们,没有各种“二代”,甚至大多是农民的孩子。

  作为老师,她有些无奈地看到——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有着之前12年“教育”的某些结果。比如,在写作业交材料时,大家总是先写学号,后面才写自己名字。“我几次提醒不用写学号,直接写名字。少数几个改正了,很快,后面的又自觉恢复了学号。”因为“方便”教学,人也就习惯躲在一串分派给你的数字背后。

  这样细微却可以小见大的例子,还有不少。恰如她在书中援引的一句话:“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去蒙蔽,还是增蒙蔽。”

  在作者看来,她的学生们总体上是简单的。有很多人不同意,但至少王小妮愿意这样认为。因为这份执拗,在《上课记2》里,我们看到有学生几万字几万字地写东西,塞给王小妮,塞给她自己内心的整个世界。把独一份的秘密带着独一份的信任“托付”给一个任课老师,王小妮知道这其中的分量。

  也许,这可以解释两本《上课记》在写作内容上显著的转变。

  开始写《上课记》的时候,王小妮刚走上讲坛,学生们的事情,对她都是格外新鲜的。她敏锐地观察着,奋力地记录着。那时候,一个还不够“好”的老师的身份,成就了一个好的作者。

  在写《上课记2》的时候,王小妮教授已经迈入了任教的第六、第七个年头。她付出更多,也了解更多,她被熟悉尊敬,被视为朋友,她确实地走进了许多学生的生命里。

  所以,作者不再负责提供那些细致观察所得的发现、思想火花乍现的惊喜、会心感悟引发的共鸣。在《上课记2》中,王小妮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述众多学生的个人经历。

  作为作者,她试图告诉人们,被人称为“脑残”的90后群体,究竟有着怎样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而作为老师,这位诗人想做的其实是——去除他们身上被“教育”的痕迹,在被“复杂”和“世俗化”夹击的威胁面前,一直保有原始的“简单”,从而接近比邻于简单的诗意——就像《上课记2》封面上所写:“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但现实还是透露出一丝残阳的血色。

  一个学生对她说:“老师,告诉您我为什么是吃货: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这话让人闻之心惊。可是,为什么呢?

  王小妮说:“有人总拿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比今天的大学生,当时学生的自我感觉是未来的社会主体,似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现在的大学生早已自知身处社会边缘。”这是大实话。

  书中记录的那两年时间里,微博热起来了。老师让学生们都去试水一番。不少人对微博是隔膜的,几乎没有人用真名作为“昵称”,没有一个学生的账号加V。在大V们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世界里,诗人的弟子们只是囿于无声的一隅。但如果有一个叫王小妮的加V用户转发一条微博,却足以把那个安静的角落闹腾起来。

  七八年时间里,王小妮和学生们太近了,她因此变得温和。在《上课记2》里,她辩解了90后们的辩解,她也困惑了90后们的困惑。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迷失。

  所以,在为人师表的“七年之痒”到来之际,王小妮辞去了教职。为这本恐怕不会再有续集的书收尾时,她写下了名为《退却》的后记。

  退却的原因恐怕不只可以在后记里找到。书中有一段讲到,司马南受校长邀请,来这座学校发表演讲,一名学生表示了抗议,把一直鞋子扔向了司马南。

  她引用了一条学生的微博记录,重新了当时的场景:“校长畏缩地说:‘这个人是不是海大学生我们还需要查证一下。’心里一阵凉意。一个大学校长懦弱得连自己学生都不愿意承认,更别提保护了!”

  还有一件事也许不应该回避。一个女生在关于“梦想”的作业里写道,自己意外买了一本季羡林的书,里面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一个个那么陌生,字符却又是那么美,霎时间就有了想学古文字的梦想。王小妮被这段文字打动了。

  但一年后和这位学生闲谈,“她有点笑我的迂:老师啊,那就是扯呢,我们这么多年了,早明白啥叫投其所好,知道你喜欢这个嘛。你别当真啊。”

  想起笔者的一件私事。整十年前,曾经收到一位老师的邮件,其中一句:

  “成为‘行者’永远是我的理想,但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余生已经不太可能成为‘行者’。你文中透露的深思和勇气使我高兴,你一定可以比我走得更远更高,从‘智者’一直升华到‘行者’。”

  话语中有着这位老师的过誉之词,但相信作为老师一定乐意从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某种希望。王小妮老师一定也是这样。

  十年之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没有成为老师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余生也不太可能。而王小妮的那些希望,会在她的学生们身上实现吗?

  无论如何,崔卫平所说的诗意,在第十五个春天里,退却了。

  2013-7-10第一财经日报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46576.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上课记2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