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4: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10篇

  《历史决定论贫困》是一本由[英] 卡尔·波普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一):实为零散笔记的书评

  第三章

  波普尔开始批判历史决定论。似乎认为,历史决定论眼中社会生活齐一性的缺乏是因为观察的时空跨度不足所导致的。只要将时空跨度拉长,就能去掉细枝末节型的干扰项,找到一般性规律。然而,问题在于人类社会的存在本身无法和自然(宇宙)存在的时空维度相比拟,相比之下太过微不足道。有限的人类社会史也许不足以支撑这种极宏达跨度上的观测。他进行了类比,认为原子虽然活跃,但无法摆脱物理规律的束缚。此处同时还涉及到整体主义与还原论的内容。本人联想到,所有国政领域的体系理论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看,只能是静态的,采取大时空跨度的考察,摒弃中微观层次,否则无法形成、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般性规律。

  第四章

  解答了困惑我已久的问题。在读休谟的《人性论》时,发现其进行因果关系论述时,关于原因的定义没有厘清。举例,一条能够承受一磅重的绳子,悬挂了两磅重的物品,发生断裂。那么绳子断裂的原因是1.作为属性的绳子的承重还是2.物品重两磅。休谟似乎对此类问题表示困惑。

  波普尔科普道:前者是具有自然规律性质的全称命题,后者是特定情况的特定命题,为原始条件。谈论因果关系时,这两者应该同时具备。

  进而他指出,社会科学要寻找的所谓规律被以往的社会科学家误解为绝对趋势,即不带有原始条件,一味追求在社会科学中找到类似自然界中可以摆脱原始条件的全称命题式的一般性规律。进而进行预言而非预测。【在上一章中,巧妙地铺垫了对预言预测两词的区分。预言的对象为不可抗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发生的事务。预测则允许能动性。在第一章中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可能引发社会现象(俄狄浦斯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此处预言为约定俗成的用法)。】

  第四章

  历史学的研究应当是包含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全称命题),同时找到触发结果的特定事件(单称命题)。进而才能形成完整的因果机制。

  历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给出的假说是无法被检验的。因而,即使有再多了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正确性,也是无效的。因此,只能形成解释而无法形成理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卡尔•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当代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不厚,但是非常难读,书中语句逻辑复杂,并且充斥着大量专业名词和理论,因此我看得很慢,而且很多时候不知所云。但等我硬着头皮读完之后,发现此书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在一长段精致的证明之后,给出一个简洁清晰的结论。”而且有的结论犹如醍醐灌顶,发人深思,如下三例便是明证:

  一、“历史学的特点在于它关注实际的独特的或特定的事件,而不关注规律或概括。”这一结论书中多次提及,不枉认为是波普尔对于历史学科下的一个定义,他认为历史学由于历史记载、遗存的不完整性,是不可能整体研究的,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逻辑层面历史学家永远无法考察到全面的历史面貌,而且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关注的个体和特定的事件。这一结论与历史决定论恰恰相反,波普尔从多个角度论证它的科学性,从而达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有利批判。

  二、“换句话说,从重大的错误中学习是很难的。”历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现在,所谓历史的垂训作用,即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创造未来。但波普尔认为我们从重大的错误中学习是很难的,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它们既是技术上的,又是道德上的,既然在一个时期里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那就不可能指出哪种措施应对某一个结果负责。”即对于重大的历史错误我们很难从整体上清晰地得出应该吸取的教训。这一观点比较难以理解,但我直觉上认为还是比较中肯的。

  三、“害怕变化的人正是历史决定论者。”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者相信他们的主张是人类思维最革命和最大胆的成就,其实透露出一种不自觉的保守主义。他们“似乎因为丧失了一个不变的世界而希望获得补偿,从而倾向于相信变化时可以预见的,因为它受一个不变规律支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而且论证也很容易使人信服。

  书中像这样的结论还有许多,但这里我不便过多摘录列举,其实从这三个结论我们就可以管窥本书的主要内容:即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驳,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将历史决定论界定为社会科学,一种进程,认为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历史的预见;历史决定论的中心学说是相信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进化规律以便遇见它的未来。”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也属于波普尔的批判之列。他区分了两种历史决定论:一类是亲自然主义的,主张采用物理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另一类是反自然主义的,反对将物理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波普尔先阐述这两种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继而又分别予以批判。在本书序言中,他提出了反驳历史决定论的五个论题:

  (1) 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 我们不可能用科学方法来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

  (3)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 这就是说,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

  (5) 所以,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波普尔坦诚他的论证“只是根据历史发展可以受到我们知识的增长影响这一点,来反驳对历史发展进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整个论证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论题(2),只有论题(2)站得住脚,那么整个推论才能够使人信服。即知识的增长无法预测,未来便无法预测,无知是无法确定有知的。波普尔的立论清晰简单,但论证却是复杂难懂的,各种专业晦涩的名词非吾辈所能理解,因此对于本书我非常惭愧,摘录了许多经典语句但同时对于绝大部分内容又是不知所云。接下来我谈三点稍微有所感悟的内容吧!

  一、上中学时,历史老师讲课时经常会提到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考试时历史的必然性也总是得分点,后来阅读历史著作时看到前言后序特别是总结原因时最后总要归结于一句话“这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究竟存在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吗?而且记得国父孙中山也说过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历史的必然性是否就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呢?其实我认为历史的必然性其实是一种历史趋势说,波普尔认为:“在社会变化中,趋势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进而指出:“被理解的趋势是存在的,但它们的持续存在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原始条件的持续存在。”而历史决定论忽视这种条件,认为趋势是无条件的,并且相信绝对趋势即规律,进而认为这种绝对趋势会不可抗拒地以一定方向把我们带到未来。这便是历史决定论的重要错误之一。

  二、整体主义是历史决定论的又一主要错误,也是波普尔不断抨击的最关键性论点。他提出整体的两个含义:(a)一个事物的全部性质或方面的总和,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全部联系的总和。(b)该事物的某些特殊性质或方面使该事物表现为一个有机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堆积。(a)意义的整体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历史决定论却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这最终会导致极权主义。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无疑是犯了整体主义的错误。而且如前所言波普尔也一直强调历史学研究也应该把兴趣放在具体的个别事件和个体,而不是整体性的规律。

  三、历史决定论的另一同盟是乌托邦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也是犯了乌托邦主义的错误,从农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到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现代化建设遭遇了巨大挫折,乌托邦计划工程师的内心不管多么仁慈,但他们最终取得了独裁权力的权威,并试图控制人们的思想,改造人们使其适应新社会。但究竟人是社会的主体,还是历史理论是主体。对此波普尔已作出了预言:“他本来要求我们建设一个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社会,如今则代之以要求我们去‘改造’人,使人适合于他的新社会。很明显,这就是排除了检验这个新社会的成败的可能性。”

  关于对波普尔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偏见和错误,已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易世雄先生以及著名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做过系统批判,大家面前,何敢妄言,再者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我是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无从批判,只能高山仰止了。

  2010年5月7日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对不起,马克思、弗洛伊德!”

  一、前言

  尽管本书在科学哲学领域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晦涩的书。书中包含了各种哲学术语、主义,以及前后嵌套的论证,更有长句长段的叙述,没有一定理解能力的读者阅读起来会十分吃力。不过只要“有心”,仍然非常值得一看。

  那什么叫做“有心”? 我把这里的“有心”定义为热爱思考。按照我的理解,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来思考思想”的学科。这是一个十分诡吊的循环,就跟充电器给自身充电一样,也跟在数学中函数调用其本身类似,可谓是古怪至极。而哲学之所以被定义在学科食物链的顶端,那是因为一切学科,或者说一切知识,都是由人的头脑思考产生。就物理学而言,物理——“事物之理也”,必然是通过物理学家头脑的思考才得以诞生。由于哲学是思考自己的思想,那它必然占据最上层的位置。

  而科学作为17世纪以来人类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其中包含的理论、方法、规律等,可以说超越了人类此前所有的思想成果总和,这种说法并不过分(虽然科学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常说要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但什么是“科学的方式” ?用卡尔·波普的话来说,科学就是“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应该有“可证伪性”。——是否很难理解?这即是本文开头所说的必须要“有心”——即热爱思考,才能阅读得下去本书的原因。

  “学而不思则罔”,接下来,我将叙述我的一点人生经验,并尝试将之与本书的理论结合,以便更利于理解本书所叙述的思想。

  二、一点人生经验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一类人:黑起TG来毫不手软,捧起民主自由来不遗余力。在这其中以公知最易为人知,但在我们身边不为人知的则更多。难道他们接受的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吗?我想,就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而言,可以确定的是,这类人接受的正是正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实质上,这种现象几乎皆是因理想破碎的幻灭感所引发。人一旦觉察到自己受到欺骗、洗脑,本能地会对这种行为产生一种厌恶感。一旦有了这种厌恶感,再加上外来思潮的影响,那谴责起马克思来毫不手软,就丝毫不足为奇了。这跟奸细杀害起原来阵营的人往往更凶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让我换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

  譬如,假使存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一直以来都做的都是尽善尽美的好事,突然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坏事,那人们多半会对之报以鄙夷,更甚者将产生厌恨之情;而假使存有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一直以来做的都是奸杀掳掠的坏事,突然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好事,那人们多半会对他的”善行“报以关注,更甚者还效仿恶人的闪光点。

  这种言之凿凿,正是许多社会科学理论的“贫困”之处。卡尔·波普甚至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以社会科学家自居”(源自《波普尔思想自述》),轻易可见其中的轻蔑讽刺意味。这是两个“卡尔”(卡尔·波普尔、卡尔·马克思)之间的相煎何急,但这也正是知识发展的必经之路,知识只有经过否定与被否定才能进步。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存在“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测:来自遥远星球的光线会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发生偏移现象。这种现象因为太阳光线强烈,在平时是不可能观测到的。不过在日食情况下,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组织了两个探险队进行观测。观测结果和爱因斯坦的预测完全一致。假如观测现象与预测不一致,那就表明爱因斯坦是错误的;如果一致,则是正确的。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可证伪性“。

  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存在“可证伪性”,所以按照卡尔·波普尔的标准,他把马克思的理论称为伪科学。

  三、卡尔·波普尔的批判

  事实上,在社科领域,社会科学的唯一经验来源是政治和社会的历史。社会生活中,只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才会被记录入历史之中。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就只能依赖于这些历史,来做出“预测”。显然,这种根据不完全的历史,来预测“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未来的行为,是非常不可靠的。

  卡尔·波普尔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因为人类的知识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可能预先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事。

  在本书中,卡尔·波普围绕这一论点,对历史决定论者的理论先进行总结,完善,然后逐条辩驳。至于上文提到的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批判,只是其中之二例。

  且来看看卡尔·波普尔如何批判历史决定论思想的贫困。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者看来,相对于在自然科学中,尤其是科学方法发展遥遥领先的物理学领域的实验——须知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最佳方法,他们认为:社会科学是不可能进行“社会实验”的,在一个社会科学家进行实验的同时,他也必定会对社会施加影响,他的存在破坏了意见的客观性。比如股市里的预测,投资专家对股票作出了上涨的预测,这种预测使得更多的投资者看涨,事实上随着看涨的投资者增多,股票涨跌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历史决定论者认为“社会实验”是毫无用处的,他们赞成的是历史预言。

  这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检验他们提出的理论的真假的方法。在我看来,这颇有些“巫师预言”的意味在其中。

  其次,历史决定论教导人们,要改变即将到来的变化是徒劳的。显然这是一种关于历史趋势的宿命论。而在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能动性”,历史决定论者认为,只要存在着足够多的“想要完成最终目标的好心人”,那这些人将会进行有计划的行动来改造社会。而这些好心人的动力正是来源于迷信历史决定论理论的“合理论证”。但历史早已表明并非如此。历史发展过程从来都不是理论构思来规定的,虽然这些方案无疑会有某种影响。实际的结局总是由当时互相争斗的各种力量所导致的。历史决定论者所依赖的历史事实,恰恰证明了历史并非是由理论所能规定,而历史决定论者正是依赖于这些历史事实来进行预测,这显得格外讽刺。

  在能动者看来,历史发展必将存在一种宿命,而他们正是促进达成这种宿命的人。事实上,这就造成了能动者企图对整个社会进行控制、改造。但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新的控制和改造的过程中,就会创造出更多的需要加以控制和改造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无限循环。除非像《黑客帝国》里,每个人都被植入培养液中,集中进行控制,才能完全消除无限循环。这是真正的可怕之处,意味着每个人将丧失自由。

  在能动者促进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他必须得压制不合理的反对意见。不过滑稽的是,光是压制不合理意见这个事实,就会使得最满意的言论变得毫无意义。对他们来说,权力集中是非常容易的,但人们头脑中知识的集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必须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法来消除人们头脑中的不同信念,使得人们的思想保持一致性。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会毁掉知识的,因为知识的基本属性就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假如缺少了知识,社会发展就会衰退,离达成“历史宿命”的目标会越来越远,这明显自相矛盾。

  第三,历史决定论者把“趋势”和“规律”混为一谈。我们可以根据规律来进行科学预测,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趋势的存在来作出科学预测。譬如说牛顿的“惯性定律”,我们可以根据惯性定律对一辆刹车的汽车作出科学预测:它将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后停止,在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后,很显然这是正确的预测。类之,若我们根据汽车有着继续向前行驶的趋势来进行科学预测:对于这辆突然刹车的汽车,没有了惯性定律和摩擦力这样的定律支持,那这辆汽车将会继续前进并且不会停止,因为摩擦力是“科学规律”,趋势里并不会包含摩擦力。

  在历史决定论者心中,他们相信绝对的趋势。比如“不断进步的历史总趋势”,但历史也有后退的可能,比如一场灭绝人类的病毒危机,或者核战争,都将会终止这种趋势,甚至倒退也有可能。诸如马克思所提到的“生产资料不断积累的趋势”,也是如此。只要人口迅速减少,这种趋势就不可能再持续下去。

  这种把“绝对趋势”称作是“发展规律”的行为,正是历史决定论的主要错误。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正是想象力的贫困。他无法想象变化所依赖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其四,历史决定论者把解释错误地当做理论。

  许多人存有一种偏见,认为社会情况比之自然情况更加复杂,并认为社会预测更为困难。事实上,社会科学不但不如物理学那么复杂,而且具体的社会情况一般来说也不如具体的自然情况那么复杂。因为社会情况多半有着“理性因素”,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但理性因素是可以当作一个近似值来看待的。这一点在经济学里得到完美体现,但在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里,却落伍甚远。

  在复杂的社会学里,自然存在着许多观点。而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只能有选择的对待,这就造就了这种研究必然只是一种选择性的观点,存在着局限性。再加上这些观点,并不是可以检验的,所以这些观点就只能称之为历史解释。历史决定论者把这种解释错误地当做理论,这也是历史决定论的重大错误之一。比如把“历史”解释成阶级斗争的历史,或种族优势的历史,或各种宗教观念的历史,或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斗争的历史,或科学和工业进步的历史,这些解释都是可以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解释,基本上都有着相同程度的建议性和任意性。但历史决定论者却认为其他的历史解释是错误的,只有自己的理论才是唯一的真理。

  但科学的进步,不是孤立努力的结果,而是思想的自由竞争的结果。因为科学始终需要各种假说之间的竞争和严格的检验。若一种理论认为自身不存在被否定的可能性,那就不是科学。

  最后,社会科学以及其中的历史决定论缺乏科学的客观性。由于社会科学涉及到社会偏见、阶级偏见、以及个人利益,所以在社会科学里,缺乏科学的客观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历史决定论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很显然也是缺乏科学的客观性的。也正如上文中第二点所言,在宿命的驱使下,能动者将会改造人,而这种控制必然导致思想千篇一律,这意味着进步的终止,也意味着将丧失客观性,因为科学的客观性正是依赖于思想的自由竞争。

  四、结语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科学的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它不寻求证实而寻求判决性检验;这些检验能反驳被检验的理论,虽然它们绝不可能确证它。 这种态度与马克思、弗洛依德、阿德勒的教条态度截然不同,而与他们追随者的态度甚至更形对立。

  然而,虽然卡尔·波普尔的思想是科学哲学领域的圭臬,但在其他哲学家看来,他的批判也存在着瑕疵: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伪科学判定是不合理的。

  在天文学领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了行星在太阳系里所处的位置。然而,最初观测到的天王星的轨道与牛顿的理论预测是不一致的。1846年亚当斯和勒维耶各自独立地认为,还存在一颗新的行星,它是天王星轨道与牛顿理论不一致的原因。不久后,人们就发现了海王星。

  亚当斯和勒维耶在牛顿理论和观测不一样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认为牛顿是正确的,反而是寻找其他可以论证方式;同样,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认为马克思理论一定是错误的,而是忠实于这一理论,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解释理论矛盾之处。所以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标准”,赞扬亚当斯和勒维耶是科学范例,斥责马克思是伪科学,这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了卡尔波普的“科学标准”的不足之处。

  而我们是否能找到“科学”的真正标准呢?也许只有人类不断增长的知识才能带来答案。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四):有史以来最最无耻的“中文版序”

  有史以来最最无耻的一篇“中文版序”,写的人名字叫易杰雄,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照他自己说,曾经“下决心要集中一段时间把波普尔的思想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一下……但这种想法由于诸多原因终未能完全兑现”,然后他承认“至今我也没有抽出时间把波普尔的全部著作认真读一遍……”

  然后,就开始了长篇大论毫无理据、极端片面、流氓语态地大肆贬低波普尔的这本书。最可笑的出现在下面这段:

  “正是这许多世界顶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几乎被视为人类智慧代名词的大科学家对他的赞扬与肯定,使波普尔总体上看并不正确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乃至盲目接受。”

  这些科学家包括谁呢?爱因斯坦、梅达华对波普尔的赞扬,罗素、卡尔纳普、哈耶克与波普尔有过思想上的直接交流,波尔、薛定谔、爱因斯坦也与波普尔有过交往……“易叫兽”的言下之意是这些大科学家都错了,都盲目了,我这个叫兽才是对的?您这让我们这些好歹读了几年书的喽罗们情何以堪?

  一个没有认真研究过作者的人居然敢做序,还居然能如此肆无忌惮地贬低作者甚至作者的人格,也只有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学术界才会出现吧?

  有文化并不可怕,只是当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是一堆文化盲流的时候,那才是最恐怖的!教授?禽兽!

  不过有一点,这位叫兽,您成功了,我真的对这本中译本产生质疑了,决定再去买本英文版的来对照看看~~~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五):乌托邦的必然失败

  书评:

  --------------------------------------------------------------

  作为被中国政治荼毒数十载的普通青年,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也就是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就是波普尔这里指称的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因为

  1. 不存在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

  逻辑推理的分类很简洁,一共就两种。所谓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而历史决定论,很显然是一种归纳,是从漫长流过的历史河流中发掘出的所谓“金线”。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乃至任何有怀疑精神的人,都应该大胆地质疑。因为如何的归纳,我们都不可能得出历史发展的真理;又或者这样掺杂着无数因素的所谓历史进程,本身就不可能有一条规律。

  2. 历史决定论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于,如果历史决定论是对的,我们的社会发展有那样一个终极目标或终极理想。而社会必然会向那个方向发展。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历史的车轮不也会轰隆隆地向前发展吗?我们在这个进程中做过什么,没有做什么,根本都没有任何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历史决定论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要将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相互结合呢?这里就是一个悖论,本就是宿命,却还要我们努力的跟随历史的车轮向着车辙的方向转动,多此一举而已。

  3. 乌托邦必然带来集权主义

  乌托邦代表的是什么,人人幸福快乐,物质富足,没有压力,没有战争,没有歧视。其实假如有那样一个完美的未来世界,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满心欢喜的期待它降临的。

  但乌托邦之所以是乌托邦,是因为它的幼稚和天真。而历史决定论的最终理想,很明显就是一种乌托邦。

  而乌托邦的幼稚与天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人类的本性。人类从来就不是如同白莲花一般伫立在清水池里的。就算经历了万年的进化,人类依然是一种动物。欲望植根在每一个人心中。嫉妒贪婪仇恨,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永不停止的斗争。而乌托邦一天也无法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偏偏,又有那么多人在这乌托邦的理想而努力,在近代人类历史上,乌托邦寄托于社会主义,进化出了国家乌托邦主义。它们往往都有一个乌托邦样的美好理想,他们用所能掌握的所有资源,所能动用的所有人力,为了那目标而努力。听起来挺不错的?但请别忘了,那样的理想本身就不存在,而在国际乌托邦主义的蓝图中,那美丽的理想是谁提出的?答案是掌权者,他们提出理想,他们设定为真理,然后让所有人为之努力。从这时开始,乌托邦就与集权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以至于当一部分人无法将那理想视同自己的理想时,国家机器能做的并不是包容他们,而是将他们扼杀或消灭。

  这就是全世界的自由主义者对历史决定论的真正恐惧来源。

  最后

  一种研究历史的尝试

  波普尔主要的工作都集中在批驳历史决定论的错误。但最后,确实也提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

  如果历史只是一些碎片的无规律的结合,这样的历史显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但在历史其中,造成每个事件的原因又是极其多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又几乎没有可能得出一个能够普遍适用的永恒规律,即历史决定论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历史呢,我们应该用一种 POW的形式去考察历史,我们应该尽量搜集相关的材料,用以对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进行充分的举证,但那永远只是历史原因的一小部分。这样做是有益的。

  下面是笔记:

  -------------------------------------------------------------------------------------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序

  作者自己概括为五个方面

  (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来预测我们知识的增长

  (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将历史学发展成为一门能够实证证明的科学的企图

  (5)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成立

  在这推论中,最重要的是(2) ,因为波普尔认为,如果有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这样一件事,那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未来还没到来之际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

  导论

  这里谈到的历史决定论的定义: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发现隐藏在历史发展之下的黄金法则。波普尔承认自己带有一定的偏见,那是因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乱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历史决定论造成的,而虽然波普尔有偏见,但为了使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行为有意义,他会尽量先为历史决定论提供充裕的支持论据,尔后才驳斥它们。

  第一部分 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学说

  历史决定论断言,由于社会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因而大多数的物理学方法不能应用于社会学。

  1 概括

  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是,在能够达到的完全一致的条件下,按照同一种自然科学的规律必然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历史决定论认为,我们无法通过总结特定的社会事件得出如自然科学一样的规律。因为历史只在特定的时间下才有效。

  历史决定论者认为社会的齐一是随不同历史时期而改变的。而人的活动就是改变它们的力量。积极的改革不一定会无效。

  历史决定论的这一倾向最终会带来一种能动主义的风潮,人们以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试验

  历史决定论者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社会试验是不存在的。由于试验在第一次时就已经改变了“处在社会中”这一基本条件,试验永远都不可能有实际的重复价值。

  3 新颖性

  历史决定论否认大规模重复试验的可能性,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有一种历史的记忆力。历史是会重复的,但绝不是在同一水平上。

  我们在每次的社会事件之中,可能可以清晰地得出发生的原因,及各事件之间彼此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从中提炼出规律,总有一些力量在其中起了作用,而在另一次相似的社会事件中却可能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

  4 复杂性

  因为社会学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政治等等所有我们所能涉及到的学科,所以它极端得复杂,哪怕真的存在某种规律,我们很可能永远也不能发现,

  5 预测的不精确性

  预测的行为本身可能对被预测的事件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或不发生,波普尔称为“俄狄浦斯效应”历史决定论最近指出:精确而详尽的社会事件预测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对于未来的精确预测,必定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而这又会导致预测的不准确。

  6 客观性和评价

  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存在真正的客观性,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都无一不抱有一种借助社会科学达到自身目的的倾向,那就是使自己的社会规律能够影响社会的进程,这样的推论会造成极端的相对主义。

  7 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不可能像物理科学那样将问题归结到量子物理的尺度,而在社会科学中将问题归结到个人的尺度,因为一个团体不可能只是不同数量的单个人的总和。所以我们在研究是,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并且这个整体还应该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能在其发展的时间内,总是不断地变更它的成员,以至于最后这一整体和最初的整体完全没有一丝的相似性。

  8 直觉悟性

  而历史决定论认为我们应该依靠一种直觉的研究方法,应该较多地从性质上去认识历史的发展,用冲突的倾向和目的,民族性和时代精神等来理解历史。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可以依靠归纳总结,而社会学只能依靠联想。

  在探究历史事件时一般经过三个步骤

  (1)理解事件背后所隐藏的个人和团体,他们的力量如何导致事件的发生,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2)但只是认识因果关系和目的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懂得每一个单独的事件在整体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它本身的意义也在它对整体的意义中显现

  (3)除了考察它们的意义,我们还应该分析事件发生时期,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观历史趋势和倾向

  9 数量方法

  无法对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10 本质主义与唯名主义

  强调社会事件的性质特性,引出了所谓“共相问题”。

  本质主义或唯实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在它们被发现之前,它们就存在某种共性,我们之所以对一种共性进行命名,是因为它本身就在各个事物中普遍存在。而这样的方法,认为科学所要考察的是事物的共性也即它们的本质。

  而唯名主义认为科学更多的是为了解释与分析自然科学的产生于发展,我们之所以对它们进行这样那样的命名,只是为了更加方便地描述的工具。

  在自然科学中,唯名主义已经取得了胜利。但在社会科学中,本质主义还占据山峰。社会科学中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各个事物背后的本质。因为在社会科学的考察当中,我们没有办法不预先假设研究的对象具有某种不变的本质,否则我们的研究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所以本质主义是支持历史决定论的。

  第二部分 历史决定论的泛自然主义学说

  认为历史决定论当中也应当应用某些自然主义的观点,因为归根结底,社会学也是一门依赖经验的归纳总结的学科,但这一观点的延伸却经常得出反自然主义的观点。

  11 与天文学的比较-长期预报与大规模预报

  如果我们真的要对历史进程进行预报,只能是大规模预报

  12 观察的根据

  社会学的基础只能建立在观察编年史上。

  历史决定论将社会科学看做一款理论与经验的学科,它的经验是历史事件的编年史,目标是大规模的预报。简言之,它是理论历史学。

  13 社会动力学

  14 历史规律

  15 历史预言与社会工程的对比

  16 历史发展的理论

  17 社会变革的解释与设计

  历史决定论并不必然等于宿命论,实际上他们很多偏向“能动主义”。它并不限制我们的行为,只是预测我们的梦想和我们的推理,都不会按照计划实现,只有当它们与历史的必然趋势相结合才是可行的。

  而在这个前提下,只有乐观的历史决定论者能为我们预测一个较好的未来世界。但同时他们坚称这样一个完全自由和理性的王国,是不能通过人类理性的努力来达成的,而只能顺应必然的历史潮流。

  历史决定论能够解释社会的发展并且以种种方式促使其实现,但他的问题在于无人能改变这个发展的最终结果。

  18 分析的结论

  第三部分 对反对自然主义学说的批评

  19 批评的实际意义

  因为历史决定论者的研究也是为了对政治家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并让社会科学理论成为一项有力的武器,在这个角度上去考察社会科学的价值是有必要的。而这篇批判也就是为了证明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它不能产生它所允诺的结果。

  20 社会学的技术方法

  波普尔支持一种技术渐进的理论,这种理论可能认为我们能够发现一些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但是这种规律不会独断地决定历史的前进方向,相反他们应该是一些稍微小尺度上的规律,我们能够借助这些规律考察在相似的条件情况之下社会可能的发展方向,并且对这些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行必要的引导与修正。

  21渐进工程与乌托邦工程的对立

  渐进社会工程的目的应当是,设计各种社会建构,以及改造和运用已有的社会建构。

  这种渐进主义承认社会的现实构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如同树木一样自然生长而成的,这样我们在无法对未来做出精准估计的情况下,应该小心谨慎地对社会进行修补与改造。甚至这些社会建构的工程师,也经常是带有私人目的的,他们可能为了谋求利益,可能为了保护某个团体的利益。

  这里波普尔开始批判乌托邦工程,因为乌托邦工程往往由于其极其庞大和繁琐的构建,导致在其中没有什么合理的可以实行的具体计划,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为了使这样的乌托邦工程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既然历史决定论已经决定了未来,那这乌托邦必然应该是对的),最后的做法往往不是改造世界,而是改造人,最后让人们认同这样的新的社会建构是最优秀的,这时候即使有部分人不认同,也可以认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掘出自己的先进性。

  22 与乌托邦主义结成的非神圣同盟

  整体主义的一种决定论导致了两者的相似性,他们都认为未来的发展蓝图是一份已经确定的,所有人都应当认同的理想境界,尽管每个乌托邦主义者自己可能都不认同彼此之间的乌托邦构建,但这不妨碍他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23 对整体主义的批评

  根本不存在对整体主义的考察,因为整体根本不能够加以认识与控制。

  24 整体主义关于社会试验的理论

  25 试验条件的可变性

  没有理由表明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社会进行试验就没有任何意义

  26 概括局限于时期吗?

  第四部分 对泛自然主义学说的批评

  27 规律和趋势

  结论是 进化论和 历史决定论都是错的。

  因为这些从历史发展中提炼出来的不应该称其为规律,而只是一些趋势

  28 回归法,因果解释 预测 语言

  密尔最大的逻辑错误在于,些历史,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默认他们就是规律本身,而我们把他们当做规律,接下来去推断历史的进程,历史就被决定了。

  默认他们没有更进一步的原因造成。所以历史决定论总是用趋势来解释趋势,实际上他们什么根据也没有。他深信他所喜爱的趋势,并认为使趋势消失的条件对他来说不可设想。我们可以说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就是想象力的贫困。他们无法想象,他们所认定的历史必然规律,其实是随着条件而改变的趋势。

  29 方法的统一性

  在波普尔看来社会实体始终不是一个具体的自然实体,而应该是一种解释人与人之间某种选定的抽象关系而建立的抽象模式。

  而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波普尔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归纳法,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这个假设或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但绝对不是没有假设,毫无目的的实现可以发现的任何规律,我们的实验结果只能证明假设的正确或者错误。

  而我们总是抱有一种偏见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根本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是因为我们将环境设想的过于复杂。最主要的是将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涵盖在了应该考察的范围之内,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将人简化成像物理学中的原子的构成层次,从而从模型的角度去考察一个社会构建的科学性。

  30 理论科学与历史科学

  波普尔 宣扬, 历史关注的是实际的独特和特定的历史事件,而不是概括和总结。

  31 历史学中的境况逻辑, 历史解释

  如果历史只是一些碎片的无规律的结合,这样的历史显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但在历史其中,造成每个事件的原因又是极其多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又几乎没有可能得出一个能够普遍适用的永恒规律,即历史决定论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历史呢,我们应该用一种 POW的形式去考察历史,我们应该尽量搜集相关的材料,用以对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进行充分的举证,但那永远只是历史原因的一小部分。这样做是有益的。

  但历史决定论者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把他们的解释当做是唯一的原因,“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样的论断不过是一个解释,而根本不能够是一个可证伪的理论。

  32 关于进步的社会构建学说

  在我们分析社会历史理论的时候,我们始终无法避免人的问题,但我们在这里可以定论,人的因素终归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成分。它不能由社会构建完全控制,因为每当企图控制人的因素,就必然意味着专制。对于共同目的的激动人心的宣扬,也是在呼吁人们放弃一切不同的思想的一种危险的思想专制。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六):《历史决定论》的读书大纲

  历史主义,维基百科的定义:“一些人认为必须研究与解释人类历史发展,基于这些解释才能认真了解社会与政治。这样的见解被卡尔·波普尔称为历史主义[1]。在这里,“人类历史”一词与“人类发展”或“人类发展史”相通,即是英语History的广义,而不是“记录往事”的意思。”

  反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一.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方法:

  波普尔的陈述:

  1.历史主义者否认历史规律有自然规律那样不变的性质

  2.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并不适用与社会科学

  1)人工隔离无法实现。2)人工控制难以承担起生命价值问责

  3.历史精确语言是不可能的

  1)不存在完全复制的环境。2)预测的行为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行为

  波普尔的批判:

  1.关于人自身的真理获取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只能依靠科学的方法

  2.社会的科学方法是一种渐进

  1)从探索到求知的过程是一种渐进。2)从私人活动到公众活动的过程同样是一种渐进。3)从分析到批判修补也是一种渐进。4)从偶然到必然更是一种渐进

  二.整体主义:

  波普尔的陈述:

  1.本质主义方法

  2.整体主义思维模式

  1)推崇制度的必然性。2)强调历史变化。

  波普尔的批判:

  1.公众层面的未来崇拜情结

  2.整体主义思维模式

  3.设定社会必然会创造难以控制的新的社会关系

  亲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波普尔的陈述:

  1.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可被预测

  2.历史存在着一条连续发展的规律

  3.历史发展有一个决定性的动力

  4.承认理性的能动作用,但其背后是一条不变的预订路线

  波普尔的批判:

  1.趋势和规律不是一回事

  2.历史发展具有非连续性

  3.历史决定论者对绝对趋势的信奉

  总结:

  1.读信历史存在一个客观的精神或客观的规律

  2.从整体主义的角度使客观精神制度化,将客观规律理论化

  3.历史决定论不能赋予其笃信的精神或规律以任何的内涵,且陷入自身的立场中难以超脱,是以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4.历史研究不可从整体的视角,而应从个体的视角,在知识积累的角度来实现历史的认识,其背后只有必然性的责任,没有绝对化的规范。

  根据老师的PPT整理来的。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七):无限建构:历史学的自我认知溯源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历史学的自我认知溯源

  马克思主义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遭到各学科的非议,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历史决定论更是被波普尔称为“迄今为止最纯粹、最广泛、最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而波普尔本人更是以《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来论证了这一观点。那么,何为历史决定论、而历史决定论又有哪些形式、波普尔又为何要对此大加批判、而历史学和历史决定论的内涵又何在呢?

  一、历史决定论的形式

  在话题开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历史决定论做出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一般来讲,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而历史决定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衍生出的,即认为历史是有必然性的、规律性、强烈因果制约性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并不是第一个认为历史具有必然性的历史哲学,早在其之前,无数学者就对历史决定论这一课题做出各种解释,它主要包括四个类型: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神学目的的历史决定论,即将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来决定。显然,这一看法与阿奎那所在的中世纪神学主导的世界观脱不开关系,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谬论。第二种是近代唯心论历史决定论,这一理论承认历史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是它将规律归结为精神,是一种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第三种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是一种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的理论,简单地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显然忽视了人的历史中的作用,而只是单纯地以自然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学的发展。最后一种是唯物辩证历史决定论,即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支持者说它是唯物主义在历史学中的延伸,更承认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其辩证法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核与规律。

  而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他将历史决定论概括地分为了认为自然科学(尤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能适用于社会学的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与认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尤以天文学)一样可以长期、大规模预报社会未来的亲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他认为,勿论是哪种历史决定论,都有着其不可弥补的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历史决定论在预测未来方面的破产。

  二、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序中,波普尔开篇点名到“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方法……我已证明,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割裂其时代背景与人物生平,只有对理论产生的历史社会和创造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客观的得出结论。

  波普尔生于1902年的维也纳,而他的两本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分别完成与1957年和1945年,可以看出,波普尔的前半生处于西方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世界大战、科技革命、疾病与极端种族势力都、威胁着每个人安全,从19世纪末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开始的思想革命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导致整个欧美陷入了对社会未来的悲观与对科技未知的恐惧中;同时,苏联的崛起和斯大林对于马克思列宁思想的错误解读与利用,使得社会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决定论被西方学者妖魔化。处于这样的时代中,波普尔的思想不可不说充满了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反对绝对化的理念、反对集权和国家主义成为他政治理论的基调。

  而波普尔个人是个批判理性大师,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十分崇尚科学,其本人在逻辑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可以说,在20世纪诸多的哲学大师中,很少有人能像波普尔那样熟悉、甚至深入现代科学的内部变化中,同时与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对于科学知识的推崇融入到了他反对历史决定论的理论中。

  在一开始,波普尔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前提:如果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是的确有这一回事,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知道明天才会发生的事……任何科学预测者,都不可能用科学方法预测自己的未来的结果。

  在确立了前提之后,他开始了谨慎的逻辑证明: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尔提出了他经典的五段论:

  (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即使把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的科学思想看作某种物质发展的副产品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前提的正确性。)

  (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个论断可以由下面概述的理由给予逻辑的证明。)

  (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摈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即摈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埋比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

  (5)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预测未来)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其次,波普尔还在社会科学中运用了证伪法,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对历史决定论的分析方法——归纳法进行了批判。在波普尔的证伪法著作《猜想与反驳》中,他说“进行科学检验的真实企图,就是对理论进行证伪……只有当我们歇尽全力而不能证伪他们的时候,才能说理论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验。”因此,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归纳方法举出了反例加以辩驳,以此推出历史决定论是不成立的。

  在满足了上面两个条件后,波普尔开始针对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长篇大论的批判:

  先是针对历史预测的根源:历史记载而言,波普尔认为我们所能借鉴的只有第二历史而非真实的、无法还原的第一历史,就算是如孔德的实证历史观,也属于第二历史并带有极强的人的主观看法,因此无法精确的、完整地复述历史上真正的情况。正因如此,我们不可能根据原本就有瑕疵的史料来做出一种能够预测未来社会的历史决定论。

  而针对历史决定论的结果——预测本身,波普尔则运用了俄狄浦斯弑父的寓言(俄狄浦斯之父得知这一预言的直接结果是将俄狄浦斯抛弃,而这一因预言产生的行为又导致了俄狄浦斯弑父这一预言的结果),来说明:人类的预测并非纯粹的预测,而是人类的预测本身直接影响了预测的结果,历史决定论者对此解释是:社会预测必然十分复杂,预测与被预测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引起了某种特殊的复杂性。而波普尔也从纯粹的逻辑理由上对此作出了反驳,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三天后股票看跌,那么显然第三天的时候所有股民都会抛售股票,造成当天股市下跌。所以,精确而详尽的社会事件预测观念自身是有内在的矛盾的。

  对于预测的过程,在波普尔和众多反自然主义者看来,社会科学不可能像物理学那般精准地预测未来,更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能够创造一个完全符合社会变革条件的实验区间,而就算能够,这种社会实验也只会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那样成为与世隔绝的个体而无法对社会演变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模式。所以,历史决定论是不可能在条件重复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社会实验的。而社会本身划分为各个时期并出现新的情况,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个社会现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根据它提出一种普遍规律。同样,就数学科学来说,也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方法能够在数量上表达历史事件独特的内在性质。

  我们可以知道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反驳的: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强烈地受着人们的知识的影响的;

  但是,知识的发展方向,从源头(历史)到方法论(社会实验)是几乎不可能实现预测目的的,充满了不确定;

  因此,“决定”未来、“规定”未来的走向,基本等于“以无知决定有知”,这是可笑而荒谬的——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对反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对于波普尔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者们自然不能妥协,从上世纪中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出版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推崇者们对此与波普尔的拥护者们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激烈的争辩。

  他们认为波普尔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经济生产与生产关系在社会变革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历史斗争的进程还包括了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波普尔是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与唯物机械历史决定论和宿命论混为一谈。

  而对于宿命论而言,同马克思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恩格斯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着,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对社会历史或者任何一种社会规律进行考察,如果只局限于某一短暂历史时期、狭小的范围,就会发现,偶然性的作用非常大;相反,考察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著名的历史的“中轴线”理论,这个历史的“中轴线”与经济发展的“中轴线”接近于平行,而恩格斯的“合力论”又指出:历史发展并非某个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由无数个力交织成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一个合力推动的。波普尔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历史决定论的误解来自于他对历史事件重复性看法的错误,看不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偶然性、必然性的内在联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波普尔对于马克思的反驳和批判源于他对马克思的误解,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宿命论、单一因素决定论等等,而事实上,波普尔对于马克思本人十分尊重,在许多观点如承认人的历史主体意义和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对于科学在人类历史中作用的强调等多方面上,他们两者的看法是相同的。

  四、历史学的运用与滥用

  在谈及本质主义与唯名主义时,波普尔写道:事物不变的本质或真正特性,只有通过他的历史才能表现出来,也只能通过其历史才能被人真正认知。

  历史学的意义一直是哲学家、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的根本问题之一,所谓“以史为镜,方可知兴衰”,历史的作用常常被理解为能够推断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波普尔对此则嗤之以鼻。那么,历史学的意义究竟何在?

  尼采曾在《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中道出了自己对于历史学的看法,他认为:历史分为纪念性、怀古性、批判性三种——纪念性历史属于积极努力的人,他有伟大志向,需要有榜样、模范来激励,但在同时代人中又找不到,所以他只能诉诸历史;怀古性历史属于保守敬畏之人,他对历史充满敬畏,而历史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他保存着历史遗留的东西,并把它们传给后人;批判性历史属于痛苦而要从中解脱的人,他时刻对历史进行批判,并从中得到力量以摆脱痛苦,过正常的生活。人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运用历史,从而服务于自身。

  历史对于人生而言是必要的。但是过量的历史则是有害的。它减弱人的个性,阻碍个人与整体的成熟,导致利己主义,并且把人们变成远古时代的追随者,而淡漠现实存在的重要性。尼采对于过量历史的态度正是如此。而克服过量历史的方法就是采取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态度。

  显然,波普尔也抱有相似的态度,历史并不是用来作为政治目的的工具:统治者利用历史使得政权得以“顺应历史潮流”而为本不那么名正言顺的自己攫取了看似正义的合法性,这便是波普尔眼中的“历史的滥用”。所以,崇尚自由主义的他之所以如此厌恶历史决定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认为历史决定论极大阻碍了人类的丰富创造力和知识去迎接开放的社会,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书名便源自此。

  作为自由主义的重要一环,波普尔提倡的自由意志论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比马克思辩证历史决定论更胜一筹: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人有自由,人也是自己和历史的主宰,也因此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历史负责、只有他们才能对历史进行裁判,历史的规律不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结果,它取决于行为者,也就是人本身。所以,人类不受历史的奴役,并非历史决定论下的“决定”结果引导人类社会发展,而是人类社会在向无知的未来前行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

  因此,历史一旦被滥用,其对历史自身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合理地运用历史,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不仅能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是历史学自身的一致自我价值的反思与溯源。

  五、永远不会正确的世界普遍史思想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专门分出了一章讨论世界普遍史思想,这也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最为感兴趣、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终极问题。在尼采笔下,普遍史学家们看到的是世界进程的金字塔顶尖的现代人,在象征着史无前例的知识里程碑的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终结点之所在。

  最早的普遍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社会制度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循环,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认为社会制度是无限循环的,还会像自然灾害一样毁灭人类社会并消除它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知道,在古希腊人看来,历史并非永恒的、而是循环的。

  而世界上第一部普遍史还得归功于基督教,但是在中世纪,诸如阿奎那、奥古斯丁等神学家显然对古希腊历史观没什么兴趣,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随着上帝的“最终审判”而终结,最终审判也就是一切人类文明的结点,普遍史理论在这里从古希腊的循环理论变成了单线的线段论。

  文艺复兴后,西方的哲学家们重新开始了对古希腊哲学和历史观的研究,较之当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功,历史哲学开始对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地位有了极大的重视。其中如培根、孔多赛、丰特奈尔等人都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观点,如丰特奈尔就断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的增长与开发永远不会有极限。这个论点成为了后世论证人类社会永久发展的理论依据。而孔多赛的《人类思想的进步》则详细记录了世界普遍史思想的十个阶段。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但是的普遍史思想都尚未成熟,对于社会和历史缺乏完整的认识导致了当时思想的有限性。

  真正对世界普遍史思想产生里程碑性质影响的德国唯心主义学派的康德,康德在其早年的论文《来自一个世界主义者的世界普遍史观念》中为近代普遍史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框架:像混沌理论一样,我们无法从单个的个体活动中了解历史的意义,但是这些无序混沌的个体从整体主义视角来看时,我们会发现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是稳定上升的,知识的积累能让一代人的成就高于上一代人。在宏观的历史中,体现在历史会毁灭一个个文明,但是每个文明或多或少都会留下遗产为后来的文明提供一个较高的初始点。所以,康德提出:历史应该存在一个尽头,这个尽头蕴含在所有人潜意识中,这个尽头就是历史的意义,即构建一个全人类自由的社会,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是否应当步入自由民主制度社会。由此,这个历史哲学问题演变成了彻底的政治学问题,而康德也在此打住,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堪此大任,这项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困难的终极任务远远超出了他所能达到的范畴,但它一旦完成,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最终形态的政治制度实现提供极大的动力。

  接过康德接力棒的是黑格尔,相比于康德将结点设置在地球上所有人实现自由的假设,黑格尔则从过程上推断:世界普遍史是人类自由思想的进步。和早期的普遍史学家如丰特奈尔相比,黑格尔的相对主义思想为普遍史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不相信真理是绝对的,同样,历史决定论以下的社会收到历史本身的制约,其所有的观点和理念都只是暂时的。他也不相信历史会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这种历史的结点就是自由民主社会的建立,因此他在将历史定义为人走向更高的理性和自由的进步过程正符合他在普法耶拿战争之后说历史的记载可以封笔的观点。

  时至今日,讨论历史学的意义似乎有些显得有些学究,本身作为一切学科的最末端,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就难以言表,而历史学又作为它的载体,其蕴含的信息量之大更是难以系统性地分析。或许,作为过去与现代的媒介的历史学自身并不期望着拥有预测未来的功能,而历史决定论学者们出于人类内心的求知欲,为了探求乌托邦的存在,从历史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自圆其说的历史决定论哲学体系。

  无论是波普尔抑或是马克思,可能都不敢确定人类未来的发展会在何处,知识进化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使得我们的视界只能受制于我们的过去,依靠过去臆想出的“不真实”的未来不仅是痴人说梦,更可能会使人类社会走向历史的背面,这无疑是历史学及历史学家们的一次集体的自我认知的溯源。相比于思考历史的必然性的终点,寻找未来下一步的可能性才是处于文明拐点的我们更需要注意的事。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八):人一定会死吗?

  我想每个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那当然!”

  不错,古往今来,没有人能超脱生死,中国古代皇帝妄想永生,最终却都沦为笑柄。人类也似乎永远都无法勘破生死这道人生最大的谜团。

  如果我继续追问——你凭什么说人都会死?

  请问,你如何回答?

  或许有文科朋友会这样回答: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西方、权贵贫民,最终都难以逃脱死亡的召唤。死,是永恒的!

  或许有些理工科朋友会运用科学知识来回答:人的心脏(肝脾肺等)能够保持运作的时间有限;人的骨骼会不断钙化;人的免疫能力会不断下降...

  文科式的回答基于历史、基于经验,而理工科类的回答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是人的心脏(肝脾肺等)的运作时间、骨骼的钙化程度、人的免疫能力研究... 所有的这一切研究哪一个不是基于解剖人体、病例研究、临床诊断?

  一言以蔽之,“向来”如此!你有什么好质疑的?

  人的认识来源不外乎实践、经验。但实践经验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对既生事实的归纳总结。我们时常提到,判定我们“认识”的标准在乎实践、在乎证明预测。

  “人总是会死的”这个命题可以近似的看作“真理”。这个真理也确实令人信服,因为,起码目前,我们人类社会中还没有找出任何一个反例来推翻这个认识。而这个命题也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证实。

  但是!真的人如此么?以张三为例,他目前的状态是“活”。我们带入“人总是会死的”这个命题就可以得出——“张三是人,张三一定会死的。”

  可是,万一张三“不死”呢?

  你肯定会笑道“哈哈,怎么可能!”

  我想不必要我多举案例,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科学实践中,“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案例数不胜数!万一,张三就是这个“特例”呢?

  我还可以继续追问,李四一定会死吗?王麻子一定会死吗?

  你对我的反驳只能基于常识、却不能基于逻辑。因为,起码在理论上“张三不死”、“可能有某人不死”的命题有成立的可能。

  那么,人一定会死吗?

  有人说我陷入了诡辩,也有人觉得我无聊。

  你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人能超脱生死,这是最大的规律,质疑这个问题只能是钻牛角尖,是无理取闹。

  但是,我们一定也不要忘记,在人类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金科玉律遭人质疑最终被推翻的先例。

  “地心说”曾被当做是金科玉律,而标榜“日心说”的学者甚至被活活烧死。

  人类的百米速度不能突破10秒曾经被生理学家用严谨的科学程序论证,但最终也被推翻。

  宗教经典、领袖语录、科学定律,有多少“不可能”被推翻?

  “人一定会死”真的不可能被推翻?

  有人会这么给我说——牛冠朝啊!照你的逻辑,我们现实生活、学术生活就全都得被推翻啊!

  老师说,水往低处流,你站上讲坛去吼一声“水一定往低处流?”;

  老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站上去吼一声“经济基础一定决定上层建筑?”;

  老师说,光速最快,你站上讲坛吼一声“光速一定最快?”;

  老师说,你一定不是个东西...

  甲:不能够实现!

  问:为什么不能够实现?

  甲:她不科学!可能只是一种空想

  问:通过研究归纳历史,能否展望未来?

  甲: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问: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我们能否得出一定的科学规律,进而深化理论?

  甲:您可以举个例子

  问:通过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我们能不能说——世袭独裁制已经没有生命力,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建设。

  甲:我同意您的观点,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僵化独裁的君主世袭专制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皇权必将消亡(如中国)或者改变其运作形式(如日本天皇)。

  甲: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马克思的观察认识研究的科学性,而这一点在我个人看来是存疑的。

  之前关注我笔记的同学可能已经猜到了我即将引入的主题——卡尔.波普尔先生《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下面,我先归纳一下《历》三个重要点:

  1,观察本身

  预测与被预测之间的紧密联系造成——俄狄浦斯杀父淫母,“结果”变成“原因”,预测本身导致了结果。

  “测不准原理”

  2,渐进的修补

  “一步一步的走,仔细地把预想的结果同已取得的结果相比较”

  3,整体主义

  集团的历史结构与未来 成员的变动性与集团性质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直接带入3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都是“人”,今天的“张三”是“人”。500年前,“人”的群体中没有“张三”;而五百年前,“‘人’总是会死的”。

  今天,张三进入了“人”这个集团,虽然有了“张三”这个个体的介入,但“人”作为集团概念其性质与500年前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故而“‘人’总是会死的”,因而张三必死无疑!

  故而,要破解“人真的会死吗?”的逻辑悖论唯一出路就在于作为集团的“人”具有稳定性!

  反过来,我们如何确定“人”集团的稳定性?我们在“确定”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决定了结果——“人”集团的稳定性!

  而“人”集团性质“内核”的经久不衰是否有直接归因于我们渐进式的修补?

  当稳定性的前提已然坍塌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继续坚挺?

  人,真的该死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九):走下历史决定论的神坛

  不敢说懂了多少,但本书对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两方面的驳斥都是有理有据,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不能被历史决定论者绑架,历史只能不断地试错,有批判精神地去书写,去解释,渐进地去零星敲打,而不是去总体设计(所谓的科学xx主义),去总体预言(乌托邦),这才是历史的真谛。“人们有自己的偏爱和有别于他人的自由”,因此由人构成的历史不是用几个“规律”,几个预言就可以概括的。归根揭底,历史是自由的,无限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正如作者所言,是缺乏想象力的,是历史决定论者对不可控的自由的一种恐慌。先树一个板上钉钉的主义,再想法证明它,再让人去适应这个未来,而不让人去创造更丰富的未来,是削足适履般的可笑!是对人性的戕害,必然导致反动专制。

  在本书中,作者让我们对历史精神、时代精神、人的心灵、社会进步、客观的科学这些看似不容置疑的词所代表的所指都有批判,在作者看来,一劳永逸地使用这些词似乎很方便解释各种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则无非是种类比或是姑且设定的概念,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普遍规律则漏洞百出,是历史决定论者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历史并非由领袖人物所推动的,也并非是各种不同力量在一种无形的共同力的推动下宿命般地不断前行的。历史的发展从方法论上是个人主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在种种普遍因素和特定因素(原始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而考察历史及其发展只能是在一种有限度的可随时被证伪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观点通过种种人为设置的“社会建构”的概念来进行演绎推论,在这里,自己的观点不能被证明(即,不能用归纳的方式),而只能通过证伪——这种真正的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得到陈诉为:“不能如何如何”的结论。这种考察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不是真空,不是凭借个人的良心,而是通过各学者之间自由的交流,去驳斥修正的。也即是说,不存在一个不容驳斥的真理,只有为了艰难地接近这个真理而进行的在自由人之间关于这个真理的种种解释探讨。比如,阶级斗争学说,或者说历史的循环论,社会进步论,这只是一些学说构建,一种“假说”,或许可以用于解释一些有限定范围的历史现象,甚至可以作一种不甚准确的“大规模预测”或是社会“趋势”。但如果被历史决定论者(整体主义论者)纳入普遍规律,甚至为之搭建起一整套不容驳斥可自圆其说的或是定性(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本质主义)或是定量(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唯名主义)的方法论,那成为一种伪科学。而如果这学说成为官方认可,那显然就流毒甚远了。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十):“历史决定论”为什么需要一大本书来批判??

  不得不承认,人们的心灵深处是希望世界有规律的,否则我们会觉得自己象一只流浪的小狗,象一个失去父母的儿童,世界很大,我们将何以为家?

  在现代科学昌盛之前,人们往往是用神话和宗教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其中也不乏先人的真知灼见,是人类长期实践的总结。现代科学的发展给我们更大的希望。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科学家发现了很多“规律”(或曰“假说”),这些规律能够解释很多事情,能够预测很多事情,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正如《百年孤独》中的那些原住民会惊叹于吉普赛人的科学魔术。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改良农作物和牲畜,能够发电,能够采矿,能够炼油,能够发展大型工业,生产出丰富多彩的商品,能够盖很大的大楼,修跨海大桥和隧道,造出能载人的飞机和宇宙飞船。这一切,在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人类对“规律存在”的信心和“认识规律”的勇气。

  如果我们所期望的“规律”确实存在,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规律”的主要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握“现实”的主要方面,那么按照现代科学的逻辑,我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将来”。有问题吗?

  波普尔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是与上面的观点类似的理论吗?如果是这样,我不能赞成他的观点,不管论述有多么地复杂。如果他的观点仅仅是“今天的人不能准确地预见明天要发生的事情”,那我觉得他仅仅是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而已。也许我是过于浅薄的。。。但我的第一感觉的确如此。。。过几天我会重新读一遍。再把新的体会发表在这里。。

  顺便放一个厥词:波普尔的著名见解是证伪主义,他不信任归纳法。但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逻辑陷阱。如果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而且某个时间某个人的某个“发现”恰好“验证”了该理论为“假”,按照波普尔的观点,该理论不真。但要命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证实《某个时间某个人的某个“发现”恰好“验证”了该理论为“假”》这个判断为真??

  证伪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使我们能够不那么迷信于传统的理论,去想办法发现传统理论的非科学成分。但是仅仅依靠“证伪”是创造不出新的理论来的。新的理论的产生,必须依靠人类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分析和总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