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Q84》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Q84》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Q84》读后感10篇

  《1Q84》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精裝图书,本书定价:NTD800元,页数:2009-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Q84》读后感(一):孑然一身,但不孤独。

  “这是巴纳姆和贝利的马戏团世界,一切都假的透顶,但如果你相信,假也成真。”犀利的序言一针见血,这是充满谎言的国度。

  你不必假装一切都很好,我们都是被损伤与被侮辱过的。书中所有的人物都一样,拥有破碎不堪的心灵和不堪回首的过去,这些伤痛与痛苦造就了现在的他们,同样我们曾经的过去也早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受过太多的伤害以至于我们的内心变得冷漠,爱渐渐丧失,怀疑只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我们早已习惯一个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墙正是我们自身的保护系统,身体为了不让我们奔溃、不让我们受伤,自动、有效地建立了这座高墙,可当墙建立起来时,我们已经出不去了。我们会渐渐丧失自我,最后,一滴爱也不会存在了。

  小小人不仅同伤害施予者同在也和被害者同在。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好像是唯一能够安抚我们、懂得我们的人。它像个小丑,滑稽又卑微。然而它的力量却是最强大的,我们在它面前毫无抵抗之人。它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会干什么。我们被它抓到了,就再也逃不出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真理、渴望美,就像缺爱的孩子发疯一样去谈恋爱,同样的,我们也发疯一样去寻找爱、寻找真理、寻找美。这时候小小人就是真理、爱、美。小小人只有入口、没有出口。我们最后会毁灭了我们自己。《圣经·出埃及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摩西和上帝在一起共同制定十戒,而人们因为没了摩西就自己制造了一个金牛犊,把它当作上帝来敬拜。那个金牛犊就是小小人,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假神的原因,在我们的人性深处,我们对上帝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大到一个地步没有它我们无法存在,没有它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它人生的一切都是荒谬。我再想,假若人世间没有爱情,人类早已毁灭。在这个罪恶和扭曲的世界中,爱是人类最大的慰藉。可当今,人们的爱渐渐流逝。《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段描述末日来临前的文字:那时,国打国,民打民。只因不法的事增多,人们的爱心渐渐冷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国打国?我们周边到处是欺压与暴力是不是民打民?小悦悦事件、贪污事件、五个孩子死在垃圾桶里……等等这些,我们是不是司空见惯了?你的爱还在吗?我猛然想起耶稣的话,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

  青豆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呢?在小小人的统治下,周边充满谎言、暴力、不择手段、仇恨、愤怒、伤害、侮辱、性完全像撒尿一样随便、圣洁没有了、公义没有了、良善没有了,天吾和青豆的爱是不是我们唯一的慰藉?

  深绘里逃出“先驱”并用《空气蛹》与小小人对抗似乎是公义的行为,可我们看到,这只是母体产下的子体,这善也是从恶里生下的,这不是善与恶,是恶与恶。

  《1Q84》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细节:在暴风雨的那个夜晚。青豆与深田,天吾与深绘里,各自完成了交换。深绘里作为聆听者起着连接的作用,而深田接受了深绘里的信息。深绘里则与天吾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把小小人转移到天吾的体内。也就是说,深绘里到最后也只是一个工具,小小人手下的工具之一,她把小小人转移到了天吾的身上。天吾成了新的小小人的代言人,新的深田。而青豆起着延续的作用,她怀的是深田的孩子,天吾的孩子,或者说是小小人的孩子。关系是如此的错乱与扭曲,小小人是如此的强大。

  村上在这里用隐喻表达:小小人是不死的,并且,小小人的统领是永久的,一代接一代。这种罪恶的管辖,撒旦的统治没有人可以逃离!

  可怜的牛河啊,你自称“冷酷的机器”,不是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麽?

  结尾青豆与天吾逃离了1Q84的世界。然而,回去的路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说,路已经被封闭了,换句话说,他们再也逃不走了。如何逃走?天吾自身就是小小人,青豆怀着小小人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爱是真实的,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与世界中,这种爱没有拯救的力量。

  两人逃出1Q84的世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青豆看到“请给老虎加油”的牌子左右颠倒了。也就是说,从1Q84里走一遭的人,回来后,曾经一切的认知都颠倒了。黑成白,土匪是好人,警察成土匪。

  你在用1Q84里的世界来审视我们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世界。是不是如此?城管天天打人,强盗被称为义侠或者怪盗。法律为了钱而扭曲了公正。周边充满仇恨、嫉妒、破碎的心……你用留心呀!

  这是巴纳姆和贝利的马戏团世界,是不是很好看?小丑在逗我们笑呢,可他自己笑得最开心。到底是小丑逗我们笑,还是我们逗小丑笑?

  末日就在门口了,我没在危言耸听。你看看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什么是末日?不是大灾难来了,而是人心已死,爱已丧失,冷漠当道!

  我耳边依然在回想耶稣基督的话,我来不是叫义人称义,乃是拯救罪人。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

  仅撰此文,表达心情。好也罢,坏也罢。

  《1Q84》读后感(二):默默的看完了!

  我只记得结局还蛮感动的,他们两终于得以牵手离开了那个1q84年的猫的小镇。总结起来就是10岁的少男少女因为彼此的遭遇惺惺相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在10岁那年失散,此后虽然各有各的生活,但是冥冥之中都惦记的者对方,并且保持着单身。之后两人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被卷入空气蛹时间中,经历了一些算是磨难但其实也没有什么的磨难之后,终于得以在20年后相会,以一个3人完整的家庭的形式!

  我有很多疑问。真正来说起到接收者的作用的是子体,(子体才会和领袖交合不是吗?否则就是真正的强奸幼女了),子体只有和母体在一起才能长久生存,然而,深绘里离开先驱已经7年,照理来说她的子体应该起不到死了才对,那么在闪电的夜里和天吾交合的那个深绘里到底是子体还是母体???母体是现实中的人怎么可以起到那种作用呢???

  其次对于先驱的内幕,讲的实在是少了。,领袖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声音存在着干嘛,小小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就只是为了制造无数的子体让领袖交合吗。。。。。。

  总之就是为了让10年前失散的两人重新在一起,为其相遇创造了1q84年的猫的小镇这个交界、、、、

  《1Q84》读后感(三):疏离者的臆想

  1Q84如果让杜拉斯来写,大概200多页就能说完整个故事了。

  第一部的前两章就有种弃书的念头,拖沓,无比拖沓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这就是不太喜欢的所谓“匠气”。《海边的卡夫卡》还有悬念可以吸引我读下去,但1Q84有什么?不厌其祥的拉长故事背景,是的,1Q84的第一部就只是个开头,第二部是正文,第三部是结尾,私以为第一部和第三部完全可以用几章的文字进行说明,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偏偏就用了三部曲的形式来捞钱,除去村上絮絮叨叨的废话,200多页最多300页,故事就可以说完了。

  幸好是先看了《海边的卡夫卡》,对村上的魔幻故事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对1Q84里“小小人”和“空气蛹” 的设定没有感到突兀。像中田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入口石”关闭入口,小时候就认识的天吾和青豆用不同的方式和“小小人”对抗,最终连成一体,离开1Q84的世界。“1Q84” 这个名字是青豆取的,我一直觉得,以村上的写作技能,把故事从1984切换到1Q84应该会用一种比较自然的过渡写法,不知道是我的期待高还是村上在这方面并没有花心思,1984到1Q84就只是青豆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名号,之后所有的经历,都是天吾和青豆两个人臆想出来觉得应该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发展,然后故事情节就按照两个人臆想出来的发展了。《苏菲的世界》也是书中人与现实人之间的故事切换,但乔斯坦就比村上更胜一筹,但是《苏菲的世界》是讲哲学的,可以算的上是哲学入门书,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很自然,最后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喜。而1Q84,看完后对村上的故事建构能力已经不能再苟同了。

  为了将天吾和青豆这两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还故意用一个路人“牛河”的视角进行描写,然后为了这个人物又用了三分之一的章节来丰富他的人生背景。等天吾和青豆终于离开1Q84了,关于“小小人”和“空气蛹”的后续问题就不谈了,好像1Q84就是天吾和青豆两个人的一个历险空间,两个人不想玩了要结束了就结束。但明明是因为“小小人”和“空气蛹”才把他们拉进1Q84的世界,拖沓的描写却不把应该完善的后续写完,这样真的好吗?

  要不要继续补档《挪威的森林》 呢?如果看完《挪威》还是想黑村上,那证明村上的文字真的不适合我。

  《1Q84》读后感(四):这个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

  突然有那么一瞬,没有提示的明白。这个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但也不是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是一个不能简单的用Q代替9的我还未踏入的世界。

  需要编织一个入口,耐心的抽取丝。用夜色去织,用不知从哪里显山露水的光来打底。不能是太阳的,那会瞬间融化掉薄弱的丝线,只能是若黄的冷冽的,从玻璃幕墙后隐约溜出来的余光。

  于是,找个小板凳坐下来,眯缝着眼睛。先寻求线头的方向,有时候光是用看的也是看不到的,需要闭上眼睛,去想。无论怎么去想,结论是固定的。这个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至少不是可以简单的和原来对接的世界。

  寻找的主角缺失了,缺失的那一部分曾经以为是认为已补全的那一部分,如今两个部分都无声的融进了虚无,既无交织也无断裂。只是在接口处默默的隐入黑暗,顺利的互相抵消。

  无法分辨出来,无法赋予意义。因为不能在无法理解前加入任何东西,因此也无法前进更不能后退,一不小心,方向偏转,重心失衡,一切必将再混乱。

  那么就不定义吧,暂停,只是编织。抽丝,搭架,那么一味的坐着,并不稳当,偶尔摇晃。光一味若有若无,模模糊糊,但总是有的,慢慢的渗向我这一边,进退两难的犹疑。

  编织的人是不能移动的,这个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像叮的一声进入了角色,领取了任务。没有主线的任务,只是告诉你,意识到这一点的你也回不去了。必须要找到出口,在找到出口前还必须得先织出入口,不然只能旁观,永远无法行动。

  或然这个世界是非行动的世界,万事不取决于行动,而是言语,段落的,抒情的,小忧郁的,得而复失的。刚踏入这个世界的我张着口,却无法言语。不了解语言规则,无法言语。光速不能传播声音,透不过玻璃幕墙,声音或者语句被闷在某个封印的角落,词不达意的跃不出来。

  继续需求更多的光,光却没有了。原来每天的份量是定额的。又熟悉了世界的一项法则:光是定额的。

  在黑夜里沉沉入睡,也不知道明天能不能继续编织。不能着急,没有光,什么都做不了。你不知道光何时来,也不知道何时能编织出入口。只能等待,肩膀有点酸痛,想象力也有些匮乏了,我怀疑光是用我的脑部能量的发送去换取的。

  累了,于是休息,等待光再来。

  《1Q84》读后感(五):有声书小说不能随便读啊

  这次是听的有声书,脑子里现在还一直回旋着播音员的声音。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开始读(听)起来就想一口气读(听)完。情节上前两本还比较有悬念,第三本开始拖沓起来,就那点事情反反复复,最后还是有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也许作者想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是我想也有很多读者像我这样不喜欢故作深刻的想象吧。说来奇怪,整本书唯一让我心灵触动的地方竟是牛河先生的死亡。这个可悲的反面角色,让我有一点为他鸣不平,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歌剧院魅影里的“幽灵”。男女主人公莫名其妙的坚贞爱情,实在是空洞的无法让人感动,这个有着小小人的奇幻世界,也没交代清来龙去脉。虽然也是喜欢书里各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情色描写可不算),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许也暗感钦佩作者熟知的各种文学音乐作品(反正我是都不知道),可是我想一本书最重要的是读完能在心里留下些什么,甚至是想去摘抄其中的某些文字。这本书听完首先是觉得:啊?完了,我是不是少听了一章?也许村上果然不适合我这一型吧。

  《1Q84》读后感(六):村上春树:读小说的人最务实

  村上春树是从28岁开始决定写小说的。

  从那之后,他的作息之规律,写作之勤奋堪称文学界的模范,每年他都在不断推出新作品。

  但是唯有一个例外,就是在东京地下铁毒气事件发生之后的那9年。

  所谓东京地下铁毒气事件,就是奥姆真理教的麻原彰晃教主,派了一些使徒拿着剧毒的沙林毒气,放在东京地下铁的几个人流密集的地区,杀害了很多人。这件事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轰动的恶性暴力事件。

  村上春树,被这个事件震惊了,此事无疑对他的精神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使他震惊到在接下去的整整9年里,他停止了他极有规律的写作计划,投身到对这个事件的调查中去。不同于新闻记者的调查,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更关心的是这个事件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施害者们,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来做这件事?在这之后,支配着他们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在调查中,他访问了许多的受害者及其家属,试图了解这个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对他们的创伤予以关注和理解。

  但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与那些加害者的对谈,他要看看这些人究竟是谁,究竟有何特别。

  调查的结果是:这些人从任何层面上来看,都并没有特别邪恶,又或特别愚蠢。他们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不满意,他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和他人分别开来,给自己创造一个理想国,并且融入其中。

  村上还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从来不读小说,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难以分辨出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区别。经常读小说的人,尤其是读过好小说的人,会更容易分辨出两个世界的不同,不太容易被所谓的理想国所迷惑,不太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件事调查的结果,可以说,从此在本质上改变了村上春树,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此事之后,他所有的创作中都多多少少绕不开这个主题,即:人类是如何在自己生命中营造出这么多的乌托邦,又是如何被它所控制,从而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

  到了1Q84,他总算是终于以正面迎战的方式,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算是给自己多年的思索尽力交出了一份答卷。当然,是以他一贯的预言小说的写法,不是现实,而是如卡夫卡的《城堡》一般,先创造出一个类现实的,却非现实的世界,如同一个平行宇宙,然后在这个宇宙中自由的阐发和推演这一主题的经过与结果。

  这个平行宇宙,自然是从青豆那一次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开始的,当她沿着梯子爬下去之后,我们就开始跟随她进入1Q84的世界。村上并没有解释这个乌托邦是怎么出现的,它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真实世界无异,只不过,它把很多原本内化于人心之中的东西变的更为具象了,比如小小人,空气蛹,天吾父亲的阴魂不散,等等。

  很多人在疑惑,小小人和空气蛹到底是什么,他们看起来纯真无害,甚至有点可爱,但很明确却是邪恶的化身。

  我的看法是,小小人应该就是乌托邦中意识形态的具体化,他们能从空气中抽出丝来结成蛹,就像意识形态无形无影,却可以将人困在其中,空气蛹,就是无形的牢笼。而当那些空气蛹成熟之后,它们甚至能够诞生出人的子体。

  这个子体,是被异化的人,是拥有你的形象,却和你完全不同的空心人,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文革的一些影像会感到恐惧,仿佛那些人是行尸走肉一般,他们就像从空气蛹中诞生的傀儡,没有自我,完全受控,并沉醉其中。

  从书名上,我们可以看出村上很明显的是在向乔治奥威尔的《1984》致敬,这两本书探讨的主题确实极为相近,关于乌托邦对人性的扭曲、异化、控制,所不同的是奥威尔更多聚焦于国家政治层面的描写,而村上把这一触须伸展到更多的领域之中,包括宗教、职业、甚至NGO团体之中。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近代的社会主义,人类对本体论的幻想从未放弃过,始终是哲学探讨的中心主题。用尼采的话说,人们总是不愿意相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就是唯一的真实的世界,人类永远重视彼岸的世界,胜过关注脚下这个真实的大地。总是更愿意将生命投身于去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尼采说,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完美的偏执而病态的索求。

  用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们总是渴望投身于一个更庞大的理想,一个更伟大的团体,以它的目标为目标,从而逃避追求自我价值的内在召唤,掩盖自身毫无价值的空虚的恐惧。

  因此,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致力于在自己的生命中,打造一个乌托邦,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附着于其上,找到满足和充实。这本身也许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有些人对乌托邦沉迷太深,并强硬的把它视为普世标准,并用它来排挤、胁迫、控制,甚至残害他人,自认为正义并且心安理得。

  在1Q84里,乌托邦以各种面目出现。书的两条主线,一个是青豆,一个是天吾,他们从小就认识彼此,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他们未曾交谈过,却在心中深埋着对彼此的深厚感情。因为,他们都同样是在乌托邦的控制下长大的,他们的感情,也是建立在对乌托邦的厌恶之上的。

  天吾的爸爸,是一个在无线电视台的收费员,对他来说,他的乌托邦就是那个庞大的电视机构。作为一个小人物,他深深的为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那份职业,就是他的理想国。他是如此陶醉于他的职业,这份职业给了他这样的小人物一份理所当然的权威,令他感到强大,于是,每个周末,当别的孩子都被父母带去游乐园玩耍的时候,他却强迫天吾和他一起去挨家挨户的收费,每一次咄咄逼人的敲门,在他看来,都是他无上光荣的明证。

  青豆的处境也类似,她的父母是耶和华见证会的成员,这是一个异端团体,以禁止输血等奇特的教义闻名于世。青豆同样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同样在每个周末都被父母逼迫着上街去传道,散发传单,拉人入会。

  这两个孩子都同样生在一个迷恋乌托邦的家庭之中,因为家庭的特殊,他们在学校里收到排挤,被所有的同学嘲笑,没有朋友。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的孩子一样去玩乐,天真的长大。

  只有在每一个周末,天吾和青豆,被各自的父母牵着从街头走过的时候,他们会心的望向对方的眼神,才是他们唯一的鼓励,那样的眼神,是他们世界里唯一的理解,唯一的光。

  当青豆躲在那个房间里头躲避邪教团体的追杀时,一直有天吾的父亲的亡灵在敲门,这是一个诡异的情景,这当然不是真的。我想村上要让我们体会到的,其实是青豆内心的挣扎,她当然是痛恨乌托邦的,但同时也难以摆脱它的影响,那个即将死去的乌托邦的亡灵在回光返照,不断地骚扰和逼迫着青豆。

  青豆躲在房间里的那段时光,可以理解为她躲进自己内心的自我修行。那个始终叩击她房门的声音,就是残留在她身体中的,乌托邦最后的影响力,她真正要逃避追杀的,正是这个。

  所以,村上真正想写的故事,并不是什么对邪教团体的革命暗杀之类的,他真正写的是一个人如何在乌托邦的影响之下长大,又如何去勇敢的和它斗争,最后终于逃脱它的故事。他在试图用这样一本小说,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为自己而探索,也为世界而探索。

  因为小说,并不只是提供给人们茶余饭后的无聊消遣,就如毕加索说:“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为了装饰你家客厅和厕所而存在的”。小说是对现实的描摹,又不仅限于此,它更是一个现实的放大镜,凸显出社会这个身体之上的症结和肿瘤,并且不仅仅是从理论的层面来推演,而更是试图通过探索一条实践的路径,去给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如果说哲学是社会的医学理论,那么小说,就是临床实践。

  当青豆和天吾最终逃脱了邪教的暗杀,顺着生锈的铁梯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他们终于摆脱了缠绕一生的乌托邦的梦魇,他们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那意义就是脚下这个真实的大地,腹中那个真实的生命,以及他们双手紧握住对方的那种真实的温暖。

  有人认为看小说的人是不务实的,而村上却说,看小说的人,才是最务实的。

  通过一部好的小说,我们得以探索一种出路,得以看破世界设置的种种隐形陷阱

  通过小说,我们得以经历无穷的次元世界,正如梦境能够释放了潜意识中的不良冲动,小说也有同样的作用。

  宁愿在黑夜里做梦,而不要做一个梦游者。

  梦醒之后,神清气爽的面对生活。

  这正是读小说的意义。

  《1Q84》读后感(七):1Q84:逃离两个月亮的故事

  这是巴纳姆与贝利的马戏世界,一切都假得透顶,但如果你相信我,假将成真。

  It's a Barnum and Bailey world, Just as phony as it can be, But it wouldn't be make-believe. If you believed in me.

  与《1984》不同,这里没有老大哥抑或是集权主义,有的只是小小人和趁夜编织的空气蛹,还有挂在天空的明晃晃的两个月亮 。这里的Q是Question,即疑惑,到底当下的世界是正常的,还是两个月亮的世界是正常的?眼下违背常理的是自己,还是周遭的一切?如果能够逃离违背常理的世界,可想过要待在猫城里?如若那么一天,有人告诉你,只有到达那个不一样的世界,才能够找得到你在现实世界一辈子都无法相遇的人,你又原意搭上前往猫城的列车吗?

  青豆和天吾,书中男女主角。小学三年级认识,在俩人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彼此都感受到对方温暖的手,在各自心中埋下了一颗所谓希望的种子——能够在面对种种不可思议的怪诞后仍有活着的动力。两个人都因为互相需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地被推上了前往异世界的列车,等到发现的时候,天上已然挂的是两枚月亮了。

  关于另一个独行者,牛河。第三部里,突然有和主角一样的待遇,在目录上毅然挂着他的名字。起初以为这个角色的存在就仅仅是作为联系起青豆和天吾的桥梁罢了。回味起来,想起这部小说讲得不是孤独患者们从其它个体上寻求安慰,彼此互相需要的故事吗?那牛河还真是不仅在故事里被嫌弃,在故事外也没有一个好的待遇。他呀,会不会也像男女主角那样,也是在不知道的地方被悄然送到了1Q84(实际上是内心渴求着),希望能在这个世界找回妻子,两个女儿以及那条纯种狗。事与愿违的,前往这个世界的只有他孤身一人,他所思念的一切,都还留在原来的现实世界里。所以,可怜的他,最后也没有得到救赎。

  看小说最叫人开心的事情就是多了一份人生体悟。盼望着枕着书睡,在故事里醒来。

  《1Q84》读后感(八):文科生村上春树

  终于读完了《1Q84》,但不知怎么——虽然题材结构语言风格根本不同——但却有跟读莫言的《丰乳肥臀》一样的感觉。刚开始惊喜连连:哎这个角度不错,有新意;哎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细节描写很精彩;啊结构还挺复杂的,得费多少脑细胞……然而,阅读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小说的缺点就愈加明显起来。

  在我看来,这两个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者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啰嗦,太啰嗦。《1Q84》我是先读的第二部,觉得还可以。后来再读第一部的时候,发现也没有丢失太多的信息,因为第二部里经常会有旁白,回忆,把第一部里的信息差不多也补齐了。接下来的啰嗦简直令人发指:青豆和天吾握手的那一瞬间,至少写了二十遍,每次还都要渲染一下当时的气氛,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写(高呼口号: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如初恋!);天吾老爸是电视收费员,总是回忆跟着爸爸收费的场景,他跟老爸不是亲父子种种关系上的笔墨也很多(都是十遍八遍地出现),还仔细地描写了他照顾父亲时的场景,我以为有什么重头戏在后面,谁知父亲就那么死了,对主要情节没太多影响,只是父亲养病的“猫的小镇”有那么点寓意罢了;因为每章是以不同人的角度来写的,青豆的角度、天吾的角度、牛河的角度,在有联系的情节上,村上童鞋在一个人那里写一遍,在另一个人那里又写一遍,而且还写得非常详细,不知道要有张有弛,有详有略的吗?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多加字数凑稿费,反正我写东西为了达到字数就经常这么干。在这一点上,莫言和他是有共同点的。当莫言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红高粱》里男女主人公钻到高粱地里求欢,而张艺谋的剧本只有一句“高粱开始上下晃动”(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时,莫言大跌眼镜:就这么一句就没啦?且他说过,写完小说后,本来十几万字,改动几遍就变成几十万字了。只懂加法不懂减法的作家,还不能算是最上乘。《丰乳肥臀》我没有看完,跟《1Q84》一样,都有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后面的情节完全不如前面的有吸引力。但是《蛙》很不同,不仅突破了莫言以前的写作风格,文章也言简意赅,并不啰嗦,写的不长恰恰是一种进步。在这一点上,莫言是当之无愧完败了村上春树的。

  《1Q84》里的第二个毛病,就是村上春树太爱耍小聪明,非常非常文艺青年。这话怎么说呢?他在这本书里仿佛用尽了力气,要告诉别人他是多么博学多才。不仅在大的情节上运用平行世界等理论来搭建故事——但他毕竟是文科生,对科学的了解还是太浅了,知识运用太平面,简直就是童话故事来哄小孩子的,母体和子体的创意还可以,但平行世界就是出现两个月亮,返回原来世界就是钻过一个通道就可以了,这也太low了吧……另外书中的每个人都志趣高雅,数学天才川奈天吾和体育生青豆亚美都喜欢听杨纳切克的《小交响曲》,专业保镖tamaru先生对心理学家荣格的生平了如指掌,家庭妇女安田恭子喜欢听美国蓝调之父的唱片,领袖读过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有阅读障碍的深绘里了解《今昔无语》、《平家物语》等古典文学,警察亚由美喜欢看史蒂夫•麦奎恩的电影,老夫人喜欢听听约翰•道兰的弦乐合奏曲,小松喜欢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而侦探牛河先生竟然喜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难道因为日本的教育水平是世界第一,所以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如此高雅而有个性?像安田恭子这些普通人,说完了这些小众的爱好后,末了还要加一句“我也是偶尔看看书的”之类的话,恐怕村上春树也知道自己装逼装的太多了,得掩饰一下。

  在大的情节设置上,前面跌宕起伏,也足够引起悬念和阅读欲望,但后来的情节实在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按照书中字里行间的意思,小小人是要毁灭天吾和青豆的,至少两边是处于对抗的角色;而深绘里和其领袖父亲,虽然是小小人在世间的代理人,却也并不喜欢这种状态,也是要消灭小小人。但书的后面只出现了一个单独战斗的牛河,并且被青豆和tamaru轻易地反侦察消灭掉了。前面说的青豆和天吾只能活一个,到最后两个人不仅平安地保全,青豆还在小小人的帮助下怀了天吾的孩子。小小人被大家宣传得犹如东方不败,孙悟空的佛祖,《环城》里的渊祭,结果除了搞出一些空气蛹造出子体以外,也没有干过什么。这也让我想起了吕克贝松的电影《圣女贞德》,贞德本来是耶稣在世间的代理人,可电影里每次出现耶稣,都是耶稣在质疑她责难她,传达命令却从来没有表现过,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总而言之呢,村上春树是陷在自己思维里写作的作家,有些情节完全是他觉得可以就可以,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推敲的地方。不过写这样一本书,本来也有难度,实际上也有很多令人佩服的地方。希望随着他不断的老去,啰嗦的功力不要再加深了。要是啰嗦成唐僧那样,我也不会再跟着他屁股后面取经。

  《1Q84》读后感(九):真理迷失于变化与永恒之间

  1Q84 村上一贯惹人喜爱的诡谲风格 绝对奇妙的构思 细致而充满隐喻、讳莫如深的讲述 平淡的语调反衬故事本身的奇 亦压制不必要的夸张 显得玄妙到战栗的故事如存在于身边甚至自己心中一般 情节一贯的沉闷拖沓 有些掩盖故事本身的光华 语言照例朴实无华 这也是本人不太中意的特点之一 个人认为这次的内涵并不够高深、隐晦、繁杂和独树一帜 不过是自我迷失还是全世界迷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之间的矛盾与纠结云云 个人认为其实有时理论上是世界出了错 可是与世界脱轨的人就对么 必然有人要承受最后的痛楚 可不知道少数服从多数以保全大局这个维持世界永恒发展的真理 与其他所谓永恒的真理 哪一个才是真理 哪一个才是永恒 但其实永恒本身就不一定是真理 那变化呢 孰是孰非 难道世界本身就无对错 真理本身就不辨是非?……

  《1Q84》读后感(十):可爱的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要制造各种好好坏坏的故事

  想想是什么时候读完这本书的呢?

  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翻完了,真是无聊又安稳的日子。每天的作息时间特别规律,早上9:00上班,晚上5:00下班,偶尔迟到早退。

  刚刚看到村上春树的书评里有人说什么日本人坐地铁5个人3个人在看书,台湾坐地铁5个人3个人在看书,在中国3个人在讲话,2个人在听他们讲话。

  可能这么说的人,也是对自己国家焦灼又踌躇满志?恨铁不成钢!

  我忘记了什么情况把村上春树的1q48下载到我的手机里的,哈哈哈~我会遭到批判吗?

  先来说说地铁的事吧,因为地铁里太拥挤,挤到你根本就没办法拿好一本书,除非你是坐着的,但是谁又能保证你每次都能幸运的坐着。所以各种电子书和手机读书是随处可见的。经常看见小伙姑娘被挤的气都喘不过来,还是把包抱在怀里,然后努力的把手举起来倚在别人的背后,打开书本,一动不动(除了一颗大拇指)沉寂在自己的世界。

  说说《1Q48》,这是个很好解决无聊的书,前面开张的文字很吸引人,小说的人物名字很好玩,青豆,天吾,深绘里,一下子就能找到谁在干什么。

  其实整个小说说起来,感觉很简单的,怎么会写了两部那么多,都是哪些语言句子累积起来的。但是细想里面还是因为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好像女侠一般的青豆,和村上春树看起来很像的作家天吾,一个好像对世间冷暖复杂丝毫不沾的深绘里,聪明机灵满满都是现实主义的编剧和天吾是最好的朋友,虽然天吾应该是有点自恃清高瞧不起这样的人但是离不开他啊,还有大姐姐40多岁的天吾炮友,村上应该不会这么理解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还有深绘里的家长,忘记怎么称呼了,毕竟看了好久了,钱很多的老妇人,老妇人的得力助手,还有一条狗,嗯,和青豆一起的女警官,在天吾家对面偷窥的,到处去寻找青豆身世的两个人……

  说到这不说了,人物太多了,虽然没有《红楼梦》多,当然,岂能做如此比较,不然也算是亵渎。

  就说这书的感觉,因为在记录历史,记录人性,记录现实,但是写的又特别的隐秘,故事呈长,所以没必要的是,规定我要在╳╳天里一定要读完,而是我随时可以拿出来读,随时可以放下,再次拿起来读可能有些遗忘,没关系往前翻几页就好。

  觉得吸引我的是故事还是稍有故事性,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时候干嘛,在高速公路上下不了车,下楼梯的时候,想到以前的女朋友,感觉三言两语,但是发生了好长时间。

  可爱的人性,不能一一描述,因为在红楼梦里,我听着讲着所有人的人性论,所以不用去学任何人的人性,你就是你。善恶都会有你。

  倒不如亲自一看,我觉得看到最精彩的是为了调查青豆,他们找到青豆的学校,了解到了天吾,搬了家住在天吾家对面天天观察,里面的那个偷窥的戏份很足,特别有画面感,小人物的智慧总是会惹起阵阵喜剧的涟漪,当然你看到这里,说明你快要看完这本书了。

  没有那种让人出乎意料的心情,平平静静的让事情发生,平平静静的把这些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做的什么事情也娓娓道来。

  哪有什么故事好坏之分。两个月亮,两个世界,但是每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又不会有什么大同小异,对于我们国内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算是吃瓜群众,毕竟我们或许没有感受到他国的政治意识。

  故事一个接着一个,逃离高速公路,青豆受雇杀了头领,方法很有趣,遇见女警官,调查1948年发生了什么,天吾和青豆这对青梅竹马的不幸童年,天吾遇见了深绘里,去探索小小人,青豆必将逃脱不了被追凶,不见天日,免不了天吾被查到了和青豆有故事,天吾回家看了父亲,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天使护士,为什么会有两个月亮,小小人到底是什么,深绘里的父母在那个组织遭遇了什么,什么样阴谋的一个组织~

青豆和天吾还是相遇了,我看到了最后,他们还是接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Q84》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