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10篇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是一本由八爪夜叉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一):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评《唉,我的沧桑50年》

  晚上是平安夜,有逛街看电影的,有吃饭逛公园的,我则老老实实在家看孩子,看到孩子睡意朦胧的时候就拿起书,看完书就拿起笔……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对生活的理解就是如此简单,不管有什么重大节日,不管有什么热闹场景,我总希望完成自己改做的事,然后再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父母把你生下来,然后你活下去。这个观点在八爪夜叉的《唉,我的沧桑50年》中,仿佛看也被作者所认可。悲也好,喜也好,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而你能做的就是接受生活、改变自己。

  在作者讲述的近乎荒诞和无理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和新闻人物中光彩非凡的不一样的故事了。在对赵超美无厘头的搞怪和阿Q式的言行举止捧腹大笑后,留给我们的是对历史淡淡的忧伤(仅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把这本书归类到伤痕文学中)。是啊,如果超美同志能稍稍有些改变,也许他的人生会有所不同。但是生活拒绝如果,并用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教训了超美,让他深受严酷环境、恶劣脾气的双重折磨,知道天命之年以后才觉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在网上看到过50后、60后一直到90后的无奈,也是说如何如何“生不逢时”之类的,其中的“50后的无奈”一段话(作者不详,恕不做任何表扬),我觉得和赵超美有惊人的契合度,特别像八爪夜叉对生活的“一声叹息”,特引用作为我书评的结尾词: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个样儿;

  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饿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头";

  当我们需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只能跟着父母到田头;

  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

  当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小学生都是大知识分子;

  当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大串联;

  当我们正上学的时候,碰上了"文化大革命";

  我们该工作的时候,碰上了上山下乡;

  当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还只能靠介绍;

  当我们结婚的时候,只能两张床一并靠;

  当我们工作正起劲的时候,碰上了下岗;

  当我们老了想享享福的时候,碰上了啃老的80后;

  鼻子一酸,开始叭嗒叭嗒掉眼泪了。。。

  2010-12-24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二):时代的祭品

  《唉,我的沧桑50年》里面的主人公赵超美与我老舅同年生人,赵家姐弟八人,我姥姥家六人,不算上夭折的三个孩子。而我奶奶家的叔叔姑姑加起来是七人,那个年代所谓的这样的百姓家里“人丁兴旺”想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我的各位长辈有很多与赵超美的经历相似,三年饥荒,辍学养家,下乡插队,一去不返,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流氓滋事,刑事关押,体制改革,下岗自谋,城市拆迁,子女生隙。恐怕一介百姓在这沧桑的50年里,多少都有些共同的记忆,只是很少有人像赵超美的经历那么丰富多彩,又面面俱到,比如无论参与其中,还是只是当个看客的批斗,对于与知识分子不太沾边又相对本分的普通家庭来说,于自身的生活自然没有因之改变命运的那些人来的体悟深刻。也或许在这一路经历的风风雨雨里,遇事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内省,不过当你从这部小说里回看中国这50年的人事历程,难道不讶然于其实生活远比小说来的精彩吗?而这种精彩是一些人用青春和生命换取而来的,面对这种换取,如果你置身于世外,将永远读不懂其嬉笑怒骂下的悲怆,那里饱含着一代人苍白和无力的内心空洞。

  读《唉,我的沧桑50年》之前我很挣扎,因为作者八爪夜叉的这部小说起笔于网络,网络的追捧往往源自哗众取宠的故事效应,而缺少深埋入于下的人文诉求,况且初读此书时,作者写的有点“过”,一种黑色幽默用的过犹不及的懈怠,使整部小说明显的向着一种华而不实的调侃戏谑滑行,但是这种不羁的文风下却掩埋着切切实实的根基,我之所以了解是因为我时常会跟我的父母或者亲戚去聊他们的往事,虽然他们讲的有点支离破碎,也缺少故事性的还原,不过许多只字片语都一一印证着小说大背景下的真实。

  真实的串联让人惊异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不露痕迹的故事张力牵引着读者一步步的跟随,而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在开篇时略显轻佻的试笔之后,渐渐的向一种极为成熟深度的方向发展,使整个故事不仅饱满生动,更有感同身受的真情实感充盈,要知道小说的升华往往需要虚构,虚构的马脚对于苛求的人来说不免是一种遗憾,可是《唉,我的沧桑50年》却在这种虚构中趋向于一种平实,一种没有高潮的高潮。故事总要落幕,小说不是生活,你可以为他选择一种圆满,也可以选择一种悲情,但是这本书的结尾却意外的让人感受到了小说与生活的完美契合。

  很明显,八爪夜叉的为文风格深受王小波的影响,恐怕其内心中的认知也多少与之相近,于是虽然小说的题材很沉重,但是读来却很轻松,甚至可能是欢笑的,但是这一种欢笑却让我想到了深深喜爱的一句话“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半辈子就过去了,不管一个人对自由多么向往,他却逃不出时代的梦魇,幸运一些,你可能不会那么窒息,但是也不见得就会幸福,可是不幸的话,你只能成为时代的祭品,今天我们读《唉,我的沧桑50年》,真的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吗?其实不然,那个时代的痕迹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我们父母和长辈的身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味其中的深邃,不能体味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可是在所有敏感和纤弱的神经里,那个沧桑的50年不只是属于赵超美的,亦存在于所有被辐射的生命延续里,或许至少三代才能抹平其中的创伤,也或许还要更久,而记录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反思,这难道不也是作者八爪夜叉在压力之下敢于触碰此番往事的根本所在吗。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三):50年回首人生路

  50,一个很特殊的数字。人们会在50岁时庆祝年过半百,夫妻会在结婚50周年时庆祝情比金坚,国家会在成立50周年时庆祝国泰民安。而在八爪夜叉《唉,我的沧桑50年》中,赵超美回顾了自己的50年,却只有一声叹息,怎一个沧桑了得。

  赵超美是那个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无力去抗争不公。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把握非常到位,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赵家父母与兄弟姐妹八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故事,而这些也造成了他们的结局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我看来,如果说赵超美的人生是沧桑的话,那么社会的错占一半,他自己的错也占一半。在二十六岁之前,他的命运还是被社会洪流所左右,被迫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在台上被人批斗,被迫的远赴云南进行下乡劳动,被迫面临失业的处境,但他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为了四姐去打人,虽然我也很喜欢四姐的安静与聪慧,虽然我也能体会到那种得知亲人被欺辱的悲痛与愤慨,但冲动与无知让赵超美失去了理智,从而不得不面对劳改的命运。工作没了,恋人没了,看似正走向正轨的人生列车又一次偏离轨道吱吱悠悠向支线开去,而这一切其实可以避免。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却能体会到社会道德标准在几十年中的飞速转变。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看过的另一本国内作家写的小说,在那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严打时被警方误解为强奸犯的男孩被判处死刑后,他父母度过的22年痛苦时光,22年过后,他们惊讶的发现当初儿子被冤告的十恶不赦的罪状在现在社会看来是如此普遍,甚至“流行”,无尽的悲痛只能在心中默默消化,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读毕全书,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是“死亡”。从全书开始二十多页,“破鞋”于小丽便轮圆剪刀刺向自己的脖子鲜血喷射而出开始,到最后几页,美丽恬静的景颇女子小黛农安静地忍受病痛折磨又安静地死去,全书的“死”超过了十次,而在赵超美的讲述中,死亡总是那么轻飘飘的来,又轻飘飘的去,甚至他讲起死亡时的语气总带着些戏谑与淡漠,就像他在书中说到的,“对于死亡,我们没有特别的伤心。虽然我们年纪不大,但是对死亡并不陌生,我们见过别人死,自己也曾与死亡擦肩而过,死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恐怖,相对于我们蝼蚁般卑微的生命,茫然不知前路的生活,死反倒是一种解脱,就像庄子他老人家说的:‘子不死,安知死之乐?’”这是经历过何种磨难,才造就的决绝与冷漠啊!

  书中精彩的段落太多,不胜枚举,感人至深的故事比比皆是,可作者却一直用玩世不恭的语气调侃着自己的“沧桑”,哪怕在云南深山里吃蚊子果腹也能成为吓唬室友的乐趣,哪怕是在公判大会上被宣布有罪也能遗憾自己的判决书不如其他人的精彩。而正是这种写作风格,让人在笑声中陷入深深地思考,而眼泪又随之慢慢落下。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四):一部喜剧版的《活着》——评《唉,我的沧桑50年》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我的沧桑50年》这部书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个题材并不是太特别,从建国初期写到现在的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尤其是白开水式的电视剧作品更是每个频道都有,除了奋斗就是小家庭生活;第二个原因就是小说的作者署名“八爪夜叉”,很明显这是个网名,而我个人对网络小说向来入怀戒心,我觉得网络小说大都热闹有余深度不足,所以我对这本书虽然有兴趣,却对其品质没有抱太多的期望值。

  书拿到手之后,因为手头上还有另外一本书没有看完,所以就先把书给老爸看,有点出乎我意料的是,向来对书很挑剔的父亲对这本却是称赞有加,不过想想,老爸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老爸是1954年出生,比书里的“赵超美”大五岁,所以他喜欢描写那个年代的书也不足为奇了。

  然而等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老爸是对的。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我对它的评价是:“一部喜剧版的《活着》”。

  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喜剧版的《活着》,那要先看看《活着》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的变革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说是“跌宕起伏”,似乎不太准确,因为几乎每一次时代的变革都会给这个叫作“福贵”的小人物带来巨大的灾难。到了最后,福贵全部的生命意义只剩下了“活着”,于是,他就这样活着。

  而《50年》在故事的架构上也和《活着》差不多,它也是写小人物在时代当中的命运,而且《50年》里的这个小人物赵超美和福贵一样,也是时代变革当中的倒霉蛋,几乎第一次时代的变革都会给他带来灾难。其实这也不奇怪,每一次社会变革首先冲击的就是小人物,最无力抵抗的也是小人物,就像《50年》里写到的“买断工龄”,真正的“大人物”没有一个被买断的,下岗的都是工人。所以,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安宁,对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活着》的故事太戏剧化,作为小说来说,戏剧化的情节比较有震撼力,但是却未必有代表性:而《50年》所写的故事虽然也有一定的跌宕起伏,但是总体上看却没有特别戏剧化的处理,主人公赵超美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可能经历,甚至现在的人如果遇到那样的特殊情况也很容易经历。我就和我老爸探讨过赵超美进监狱的那段故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如何——当然,也许换一个性格,结局可能会不一样,但是这个故事却是在谁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这样说,“福贵”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而“赵超美”却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前者的经历未必是那个时代谁都会经历的,而后者却是一个群体性命运的代表,八爪夜叉无意中用一个人物折射了整个一个时代。

  因为赵超美这个人物不是特别戏剧化,所以这个人物反而形象丰满而亲切,有真情实感——我比较相信这个人物就是作者本人,但是整个小说却未必都是真的。虽然小说故事不是很戏剧化,但是在行文的时候作者也会增加一些戏剧化的处理。而这也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小说的语言。《50年》的语言非常轻松幽默,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故事一点都不轻松,但是你读起来却很轻松,因为作者讲述它的时候也是“轻拿轻放”的,作者经历了苦难,但是却并没有摆出“痛说革命家史”的劲头,而这一点也和《活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有意在彰显苦难,似乎不把苦难推到极致就无以打动读者。其实这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弊病,不仅余华有,在莫言、贾平凹身上都有这种极力渲染苦难讲述苦难神话的倾向,而苦难太多,也会让人有审“苦”疲劳。相反,像《50年》这样用调侃的手法来讲述苦难,才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同时也要用一个乐观的、自嘲的心态去面对——苦难又怎么样?你苦难你就很牛吗?中国的小人物可能在大变革面前不堪一击,但是我们却有一个最大的本事,那就是乐观向上。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作品中很少真正体现的。

  《50年》很真实的写了国内的一些重大变革给小人物带来的冲击,这也就在提醒我们的决策者,做出每一个决策时都要慎重,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生活安定其实比什么都重要。《50年》的作者没有几处议论很抒情,但他所讲述的故事却引人深思。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实实在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到处充斥着盗墓穿越杀人二奶和间谍,而在这样的文坛当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关注命运的书,也许它还很粗糙,也许它还不够美,但是,至少它有诚意,至少它可以让我们看看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想想我们的未来。我想,这样的书,应该是很不错了。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五):终于。

  当年,有那么段时间,天天顺着收藏夹爬进天涯里看网友骂八爪夜叉——这个死太监。

  悄无声息地就不见了。

  我和女神赖以活命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超级无聊又得把自己搞的好像很忙的上班时间该如何消磨?

  终于,八爪没有彻底太监。

  不过,这厮也太残忍了。也不在天涯跟兄弟们喊一嗓子。至少给大家个希望。

  一眼盯住了茫茫页面中的这个书皮。

  内心深处真是澎湃。

  转瞬:制作真实粗糙。

  当然,没有拿到手里时觉得粗糙。如果不是知根知底,在书摊上绝对不会翻开这么一本书。怕刮坏了书皮让我赔。

  但,毕竟有真爱。

  立即马上卓越了一本。

  快下班时,看了一小章。乐得差点儿压碎转椅。

  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原汁原味的八爪流氓。

  我开始杨二嫂般地给同事念赵姨娘缠纱布,以及全家人穿纱布衫那段。

  精彩精彩。

  当年是赵超美回城以后才开始太监的。

  有点儿不忍往下看。

  快乐就那么短暂。

  但,我始终觉得,以超美那么灵光的脑子,命运不该如此蹉跎的。

  八爪总是在经历个变故时预报着未来生活的尚不如此。

  想想就很感伤。

  看了三个晚上,还没追上天涯的速度。

  今晚就跟着超美偷下井盖去。

  八爪的语言太幽了,所以,让人有点儿忽视了这部书的历史意义。

  这50年,哪是赵家一家的沧海桑田呢

  (2011.2.24 看完接着絮)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六):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于体制有这么一段话:“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赵超美一开始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想要幸福,想要快乐,最重要的是想要尊重。但是他和体制下的所有人,和曾经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只是对当下的境遇有悲观,有失望,但是却没有想打破这个境遇的想法。赵超美这样渡过了50年,几乎就是一生的时间。可以想象,曾经年轻的老六赵超美,在刚刚踏入这种体制时,他并不是反抗,挣扎的。相反的,他和赵家一家大小,和当时中国的所有老百姓一样,对这种日子是顺从甚至是欢迎的。因为这种体制,已经不是在身体和思想上禁锢人,而是从灵魂里让人顺从,受到指引,甚至跟随这种体制走向本来他们永不回想到的另一面。

  赵超美一辈子愤世嫉俗。但是他试图反抗的方法,就只是通过耍贫嘴来哀悼自己的青春,哀悼全家人的悲惨境地。他发现:嘴上反抗等于徒劳,于是从耍贫嘴和偷鸡摸狗,逐渐变为慢慢的接受然后学会适应体制,最后发展到对体制的严重依赖。当爱犬“三花”——赵超美的体制生活中希望幸福的代表——还是被刘副连长的老公杀掉吃肉的之后,赵超美同志终于醒悟:“人是对抗不了政策的,人家给你定好了规矩画好了框,你就只能在这框里折腾,要是出了框就会有人收拾你。”

  《唉,我的沧桑50年》与其说是史诗,不如说是画卷。“平凡的命运充满癫狂诡异,真实的人生犹如魔幻现实”正是这本书的精彩阐释。这癫狂诡异的现实情节,被包装在红色文化的大潮下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在对他人的幸灾乐祸,对自己的幸灾乐祸中,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书中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的成长经历,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有一点点诡异的脱离感。这种脱离感让读者随着“老六”赵超美,一起经历了50年,却也苦中带笑了50年。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化入了时代的荒谬。赵超美透过个人经历来跟随社会的转型、国家的变革和民众思想的剧变。当整个国家的民众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得时候,我们卑微的个人,想要什么样的性格?

  顾城说:我要在白纸上画下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2010.12.31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七):这时代变化快,我怎么能明白?!——评《唉,我的沧桑50年》

  赵超美同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可奈何却又徒劳无功的抗争,结果依旧被时代无情的涮了的,还有他的全家。他的父亲,一个娘娘腔的纺织工人因为精力旺盛接连造出了他们兄弟姐妹八个,同样也是因为精力旺盛打造出了他们家耻辱的烙印,让自己的后半生苟活于世的同时,更将这八个孩子的命运定格在了最底层。在五十年间,不论时代是做着不规则运动还是加速向钱,他们始终会受到最致命的冲击,一个死于非命、一个生死未卜、两个扎根边疆、两个出国、还有两个在家的一个下岗、一个被追债,活着的婚姻生活基本都不怎么幸福。尤其是赵超美同志,尽管在云南农场当知青时就得到高人点化,知道“人是对抗不了政策的,人家给你定好了规矩画好了框,你就只能在这框里折腾,要是出了框就会有人收拾你”,尽管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混混沌沌的过日子,但时代还是不依不饶,在他命运的每一个转弯下黑手,让他无力招架抵挡,心中充满绝望,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登山的人走入茫茫迷雾中,不知道道路在何方,更不知道下一步迈出去会不会跌进万丈深渊。

  这时代的确变化太快了,快到将观念整个颠覆,当作风问题这个给赵超美一家最沉重的打击,在之后的几十年,却华丽转身,变得不是什么问题,那些为数不少的倒霉在这一问题上的人,不知会有何感想。难怪有很多过来人戏谑道:当年老子下面硬,无奈政策更硬;现在政策软了,他妈的下面比政策还软,这辈子算白活了。

  但在软了的政策时代正硬着的人就不白活么?这个问题不好说,毕竟有人说现在是个最好的时代的同时,就有人说现在是个最坏的时代。不过《我的沧桑50年》里,几个女性的故事让我们似有所悟,比如苗可欣、小黛农、赵争鸣、罗小娟甚至于小丽,她们虽命运多舛、虽不都是美女、虽都是底层,但她们有情有义有尊严,有一种最朴素的纯,而且这些都不是随便可以用RMB交易的。而现在呢?当欢场女子明码标价“大活”一次N百,当正经女子只要替交房租就能上,给买房子就能包,当大家不再追问什么有情人、无情人,都是生意人之后,其实男欢女爱中的人们还真不如农场中交配的猪,毕竟,猪们是一门心思交配,动作简单但动机很单纯,而现在的人则是交配和交易混合在一起进行,脑子快的甚至能算出干一下多少钱,繁琐的思维状态不利于原始的欲望得到满足,难怪现在纯情被炒的很热也很贵,因为这东西买不到也装不出。

  沧桑的五十年很多人都有同感,因为时代变化快,因为人们不明白。而明白人张贤亮说的很精辟:“中国人好比是一个罐里装的开心果,五千年来放着不动且盖着严实的盖子。毛泽东把中国五千年翻了过来,邓小平又打开了瓶盖,让开心果撒在地上乱蹦跶。而且从此中国透气了,不再处于密封状态了,开心果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也能直接和开心果接触了。这样,五千年的中国就遭到非常猛烈的一次冲击,我们每个人也都受到冲击,在地上乱蹦跶!在我们蹦跶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不在瓶子里待着了,面对新环境新世界,我们在五千年历史经验中找不到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办的办法,所以邓小平才说‘摸着石头过河’!”

  这就是沧桑的根源,大多数人都在摸石头,而该如何摸石头的规则也处在摸石头的阶段,随时都有可能重新洗牌、推倒重来。在 “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获得利益最大化,往往不择手段,作为社会公约的道德和强制性的法律都处于沦丧的边缘,很多我们认为永远的真理却成为暂时性的临建,处于这个速变时代的人们,注定要牺牲很多、沧桑很多。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八):沧桑五十年

  作者:彦池

  五十年,半个世纪,说长不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一朵;说短不短,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幸和机遇,在十年的动荡中,除了千千万万的受害者,也不乏有一两个受益者;在大批的下岗职工中,有去街上卖菜的,也有下海经商成了百万富翁的。

  之所以,作者用“沧桑”二字形容自己的半个世纪,那是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万”之中的一个,也是“大批”中的第一名,也就是广大人民中平凡的一员。也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的缩写。

  以下是我看完此书的几点体会:

  一、 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代表了那个大时代下的几类人,描写的赵家的八个孩子的命运,也是那时大部分人物命运的缩写:解放、援朝、卫国、争鸣、跃进、超美、四清、红兵。

  二、 言语中透着诙谐,字里行间藏着辛酸。

  看得出作者是在用“戏说”的语气,述说着自己沧桑的五十年,尽量用调侃的话语写出生活中的凄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苦中作乐。他用小孩子的天真描述,当年偷油茶面的情景;用自我解嘲的语气,述说被定为“黑七类”时,怎样面对周围的白眼;用解恨的词语,谩骂着当年那些虚伪的人们;用欢快的心情,回忆当年与苗苗一起去偷井盖,爬男厕所看电影的细节。

  三、 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当年的一些历史。

  我从这里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作为一个80后从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远不知道当年知青返城后的境况。在众多的电影电视中,我们了解到的都是知青返城后,又有了城市户口,在城里工作,成家立业,他们回忆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有一个字“苦”。然而,通过作者的从一个返城知青的切身体会说起,他们当时有多苦,那种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事实上精神上的苦比体力上的苦更痛。

  《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读后感(九):50年沧桑的变与不变

  50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可能只是一个片段,但对于人的一生,却意味着几乎全部的有效时光,就好像浪漫的“金婚”纪念日对于爱情的意义一样。一个国家,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可能会逐渐成熟起来,进而理性的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也可能会走向极端而选择饮鸩止渴的道路,从而将自己的民族引入灾难的深渊。但无论如何,在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很难摆脱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困扰。一个人,除非具备“用脚投票”的能力,否则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更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注定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沧桑和荣辱。

  201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也是在这一年,80后进入了而立之年。当越来越多的人将80后命运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作为改革开放同龄人的80后,越来越被白驹过隙式的时代变迁抛入社会底层,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不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 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不到结婚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如果以此而论,80后无疑是不幸的一代,改革开放无疑是需要历史深刻反省的变革。如果认识和思考仅止于此,我们的尊严、自豪感、爱国心似乎有了打折贱卖的理由。那么我们能否将眼光再放长远一点,通过分析“悲惨”的80后的父辈们的命运历程来完善或休整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呢?八爪夜叉的《哎,我的沧桑50年》用冷峻而深邃的眼光,用犀利而幽默的语言,通过回忆自己家庭50年来的历史沧桑向我们全景再现了经历“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一代的命运历程,因此,成为我们深入认识50后、60后生命轨迹的好素材。

  出生于1959年的主人公赵超美,在50年的人生沧桑中,他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企改制”、“房屋拆迁”等“运动”;他吃过老鼠,偷过井盖,打过教授,蹲过监狱,当过工人,做过保安;他挨过饿,离过婚,下过岗;他的父亲是一个不伟大、不高尚、很自私,很猥琐但却未泯灭人性的小市民,他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太多光彩但却经历太多苦难的伟大母亲;他的大姐本打算将痛批自己亲生父亲作为加入“红小兵”的“投名状”,但却被代表“革命”的“红小兵”秘密枪决;他的三哥棱角分明,快意恩仇但最终却成了“叛党叛国”而下落不明的传说中人物;他的五哥看似愚钝懦弱但却凭着感觉找到自己真爱,甚至靠养猪过上了好日子;他的八弟从小受环境影响最终变成了抗蒙拐骗的混混;赵超美的二姐、四姐、七妹,应该算那个沧桑年代的幸运儿,二姐没有经历太多苦难,不够漂亮也不够聪明,但通过平淡的婚姻也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四姐和七妹是不同时代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但从家庭或者家族的角度来看,远嫁他乡的二姐和留学欧美的四姐七妹很不“给力”。或许,他们已经受够了“折腾”,或许,他们从恐惧的变迁中领悟到了“凡事不掺和、不出头”的要义。所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不管是和已婚的老师,还是和异国的老外;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不管是追求学历,还是谋求地位,他们都可以在家庭面临生存困难的时候缺位。

  如果说《哎,我的沧桑50年》再现了50后、60后的命运历程的话,如果以今天为终点来进行纵向比较的话,我们突然发现,和他们相比,80后竟然算得上幸运的一代。虽然很多“蚁族”、“北漂”生活的很艰辛,但至少一日三餐能够得到保证;虽然很多人感觉到体制内外之间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壁垒在嘲笑着“以人为本”的口号,但至少我们能够通过对物质的追求,通过私下或虚拟世界的宣泄来平衡一下“写在纸上的尊严”;虽然,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断的扭曲人性,不断蚕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但这一切远没有达到骨肉相残、“大义灭亲”的程度;虽然,“不折腾”让一代人,让一个国家的方刚血气变得暮气沉沉,但和置社会规律于不顾的狂热“运动”相比,还算差强人意吧。因此,50年的历史沧桑说明,中国确实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往后看,和我们的父辈比今天绝大多数人,无论物质精神,还是自由尊严,都强于昨天,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种变化一部分是技术的原因,一部分是时代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应归功于改革开放。但是,这种比较的结果只是以现在为终点,但10年后,20年后,当50后、60后已经成为一个句号的时候,70后、80后的50年沧桑又该如何书写?

  从哲学角度来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时刻变化,因此,变化只有变好与变坏,量变与质变的差异。回过头来再分析50后,60后的遭遇对今天的影响。《哎,我的沧桑50年》主要展现的是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历史沧桑,但我们知道,这一支力量在当时可能是主流但却不是全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村在一场场“运动”中的悲惨遭遇绝不亚于城市,但改革开放后,农民却从变革中不断受益,因此,50后、60后的农民更实际的态度是:怀念那个时代的精神,也喜欢今天的切实利益。还有一支更关键的力量,在书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主人公赵超美的“四姐”,这些人虽然也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一切,但在政策转向后,他们很快抓住了国家百废待兴,急需用人的机会,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支力量后来要么从政,要么留洋,要么下海,要么在名利双收后移民。总之,今天的各界精英绝大多数都源于此。这些掌握着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精英们,正因为亲身经历了“动乱”的灾难性危害,才有了今天“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正因为饱受了贫穷之苦,才有了今天许多腐败官员的纸醉金迷;正因为目睹了权力的巨大威力,才有了今天民主改革的重重阻挠;正因为他们对“折腾”的恐惧,才有了今天的“裸官”和富人的“移民潮”。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学到东西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不要以为黑格尔是悲观的虚无主义者,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恐惧和贪婪的本性很难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反而会因为曾经的遭遇和新的环境而不断的加深,这也决定了一个民族在饱受沧桑后是走向成熟的稳健之路,还是走向极端的恶性循环。如果自私、贪婪在暂时免于被折腾的恐惧后反而向着更坏的方向变化,那么迎来的只能是更大的恐惧。如果这样,80后、90后在20年后只能书写和50后、60后刚好轨迹相反的沧桑。

  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幽默,但我在读它的时候却多次热泪盈眶,因为幽默的语言讲的是冷幽默的故事;主人公表面看似冷酷无情,但我却多次被他感动,因为他的内心始终充满真爱和责任。这本书写的是50后、60后的沧桑50年,但更值得全体国人的认真思考。我们在为今天的变化“知足常乐”的同时,更应该为将来能够免于恐惧和灾难进行独立思考和不懈的争取。因为,一不小心历史就会重演,只是演员经常更换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