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菊与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0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10篇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菊与刀》:矛盾的日本人

  本书以二战及二战之后日本投降为背景,以美国人视角研究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本意是辅助制定美国对日军事战略,最终将战时收集的资料成书出版。透过书中对这个民族所崇尚的精神胜利、义理、忠等价值观的解读,西方人可以理解日本人在战时及战后的大部分行为根源

  这些价值观使得日本人的一些看似荒谬自相矛盾的行为得到合理解释。对于西方人而言,日本民族根植于骨子里的三观完完全全与他们处于平行世界。正如作者所说:“矛盾---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人生观之中。”

  比如,日本人长久以来服从于他们的严格等级制,因而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下,“各安其分”,服从等级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不可能自己意识强加于别的国家。他们想要在占领国甚至于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等级秩序意志,在其他国家看来是万分狂妄可笑的。

  比如,对于日本人而言,结婚生儿育女是为尽孝、履行义务,而恋爱、性享乐则是为了满足微不足道个人私欲,义务与私欲一高一下,互不影响。这种在西方人眼中鸵鸟式的自欺欺人使他们与心仪对象恋爱,服从父母意志结婚,在婚姻之外有完全公开的情妇,与性相关的产业发达程度远超西方,并乐在其中。

  再比如,在日本拍摄的战争电影中,完全没有胜利的号角,耀武扬威的阅兵仪式,他们表现的只有肉体痛苦、凄惨的苦战、胜负未卜的煎熬。对日本观众而言,他们想要看到的正是军人牺牲一切向天皇报恩。因此这些电影成为军国主义宣传片。而对西方人来说恰恰相反,这些电影会在观众中激起强烈和平反战情绪

  总之,本书不仅在美国战后对日重建政策选择中起到重大作用,例如明确建议保留天皇及日本一系列自上而下政治机构,也在日本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即使在今天,书中论述的日本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仍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民族。但本书仍有局限:作者从未踏足日本,研究案例来自他人著作、日本军人及战俘访问,很难说这些样本代表了日本全部的国民性格,因此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日本学者发表了多篇与本书相关的著作,互做补充或能弥补这一不足

  《菊与刀》读后感(二):绝对实用主义的日本人

  一开始看到《Chrysanthemum And Sword》被翻译成《菊与刀》而非《菊与剑》的时候,觉得很突兀,似乎作者专注于意译而忘记了Sword的本意。但是,后来我理解到了译者的苦心。因为,剑讲究的是雅致和权力——仁者爱人的精神和仁者无敌的信仰。但是刀不一样,劈柴要用刀,切菜要用刀,杀鸡也要用刀,甚至我们每个人呱呱坠地,仍旧是用刀的。所以,刀象征着实用,象征着草根。如果从正面说,叫做脚踏实地;如果从反面说,叫做唯利是图

  其实唯利是图或许是对的,毕竟经济学强调的理性人就是这个样子。不知道美国文化有多少追求rational的东西,起码东方民族里,日本文化最追求的就是这个。无论是大小大名之间的拼杀,还是日本企业的扩张,甚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都算得上过分实用主义的具体表现。而且,我们注意得到,日本式的虚伪是摆上台面的,成功就能压制一切。德川幕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的德川家康和不少家臣如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失节”的结果。但是日本武士的最高精神恰恰又是无条件尊重主家和无条件的忠于主家。正如传统的思想中不能接受员工跳槽一样,武士更换主人也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但是,历史对待不同的人却采用了双重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日本的文化,最深处的东西就是AB血型——可进可退,能攻善守。

  日本的传统很多都源自中国,吴服经过发展成为了和服,而唐刀也慢慢演化成了武士刀。中国的文化从隋唐至今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转变,但是日本却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很多文化和文明,尽管很多都只是一个碎片,但是却保留的很完好。不过这种片面化的学习也有一个恶果,就是只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精髓。精髓虽然最重要,但是最虚化。哪怕学到了全部的表面功夫,从衣食住行到文武官职,从茶道佛教到农耕渔猎。但是,即便日本如此“谦虚好学”地引进和输入文明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程度地完全对接,但是,作为舶来品的文明并不能彻底改变大和民族的本性特征。外来的文明,充其量只是一件华美的外衣,无论是东汉传入日本的吴服还是近代传入日本的西装,穿在日本人身上还是日本人。哪怕穿着Dior用着Dior香水,也只能显得很洋气,但是没人能承认你是洋人。所以,哪怕日本学到了中国全部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大幅度修补和改变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也不能让日本人变成中国人。而事实上他们也不肯。日本从骨子里,一直做的事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起码也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从思维方式深处根本存在废除自己传统的意思

  至于日本的反思,我想这个问题敞开讨论就会很冗长。不过,说道底,日本从内心深处的多元化认知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会受到他人的耻笑”,换句话说,就是周围的圈子是否认可。因此日本文化在这里和中国文化有了共性,就是面子文化,面子至上。而日本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又很谨慎,于是所谓的“他人”,仅仅是自我根据文化评判来设立的一个不存在的虚拟物。这个虚拟物非常严苛而不近人情,因此日本故事中为了情义而切腹的片段屡见不鲜。传统的婚姻中,婆媳关系婆婆具有绝对的权利,为儿子媳妇的人是她,但是她同样有逐走媳妇的决定权——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做法看起来很奇怪,但是,这就是无条件忠孝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

  至于国民性我也不想多说,毕竟这本书是60年代产物。经过了50年,日本由奋斗进入小康,后来一度繁荣,但是又因“金融战败”而跌落神坛。如今的日本人,或许有了更多新的特点和道德与行为标尺。但是,本尼迪克特这种研究方法思考方式,比她得出的结论和结果,更具历史意义和价值。

  《菊与刀》读后感(三):非常有趣

  仅摘录几段我觉得非常经典内容

  1、在日本,对自我负责的解释远比自由的美国更加严格。在这种意义上,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的比喻。

  ——菊与刀中的刀其实是这个含义

  2、日本的国家预算中如果不包含军事化目标,它将在不远的将来奠定繁荣的基础,并成为东方贸易中的主角。它的经济将建立在和平利益的基础上,并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各国中获得有声誉的地位,如果美国能利用其势力支持这项计划,将对日本是很大的帮助。

  ——非常准确地预测了战后日本的崛起。

  3、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侵略到底不是赢得名誉之路。而“情义”则常有双重同等的含义,一方面使用侵略手段,另一方面是遵守互敬关系。在战败之际,日本人从前者转向后者,而且显然不觉得心理上对自己有任何压力。目标仍然是为了名誉。

  ——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之前还在喊着玉碎,战败后马上就俯首帖耳。

  《菊与刀》读后感(四):一些零散的想法

  1.永远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真正定义一件事的好坏。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可以看出真是希望变为自己的领土之一而不是仅为掠夺当地资源,否则1Q84里就不会出现天吾父亲在满洲种地的时期,只是日本文明的局限性是他们实现这个想法的最大障碍

  2.日本文明是局限性的地域性的,他们的价值观,各得其所的等级制度孩童从出生之后就开始逐步有计划的培养熟悉的,不同于伊斯兰的“普慈”“特慈”,当把这繁琐的等级制度,个人名分等的追求啪得摆在他的殖民的人民的面前,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撂挑子不干滋生强烈的抵制情绪,这注定日本的文明只能在他的自己的领土上发展成熟,而难以向外传播。

  3.菊与刀写于50年前,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状况做了相对准确的评价,虽说50年足以改变很多,但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即使被弱化了也难以改变。

  4.宗教和信仰是解决人们身份认同的需要极佳的方式,这或许就是日本政府宣传神道的原因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五):外国人了解日本的必推书籍

  个人推荐指数五星,常规阅读时间小时。作者是一名美国的女性人类学家,她对美国的研究报告影响了战胜国美国对日本的管理方式。从而引起了日本文化研究狂潮。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日本的恩,礼,孝道,忠,义理之间的矛盾,日本人的两面性。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黔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硬不化而又柔弱善变,勇敢而又怯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这本书打破了我原本对日本人的映像,作者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比较日本人观念与西方人的差别。有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分析性格差异的原因。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天皇,武士道精神完全不懂。看了之后才顿悟导演黑泽明里的四十七士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义理与忠,这才是武士道精神。火影忍者里的鸣人的火之意志继承是日本人对精神的重视,他们相信精神能战胜物质,物质是次要的。动画中的忍术则对应的是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就相当于瑜伽于印度人一样是一种精神的提升。思考了美国从伊拉克的撤出与战胜日本后受到日本人的友好相待差别原因。日本电影能与欧美电影的差别。

  总结,这是一本让你进一步了解日本道德文化的书,推荐五毛党看看。

  y the way里面有日本人性文化开放的原因,日本人对待孩子性教育的方法。

  《菊与刀》读后感(六):霓虹

  在日本心里其实并没有所谓“善”的概念,不知道何为真正的“正确”,根本没有自己的“是非”哲学曾经的正确是为天皇献上全部的“武士道”。然而武士道本身其实是相当年轻的概念——因为以前的武士,根本没有什么武士道,只是一帮给钱就办事的砍人流氓而已。是天皇为首的利益集团为武士道穿上了浪漫的外衣贩卖给了国民而已。后来就是国民自己卖给自己了。然而武士道真正是什么,其所想表达的哲学,自然是没有定义,不成系统——因为根本没有武士道,是特效,是幻想成分。二战期间此概念的核心是忠于天皇,战后又改成什么“守护之道”,并不是说日本人不善,他们很善良,而且是非常真诚的善良,但他们骨子里其实是没有明确的正义的概念的。他们不敢大声说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日本没有自己所相信的正义。遇到状况只会一味的道歉。

  以前日本的哲学都是中国所给的,而他们却没有领悟到真正的精髓,也可能领悟到了,但是没能够传承下那些思想的核心。经历过一次二战之后彻底迷茫,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只知道尽量不要给人增添麻烦,毕竟这至少是一种善的形式,大家互相温柔着就好。

  “中餐的筷子都是竖着摆放,呈现进攻态势,而日本料理中,筷子都是横置在自己勉强呈防守状态。”

  就我看来,日本的弱点在于:

  A.遗留的变态本性,B.不肯得罪的懦夫心态,C.沉迷过往高傲

  大多数人都会在事物来临前做好准备以便随时应对,而日本人的信念则建立在万事预先俱有安排的生活方式上,在他们那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未曾料到。即使日军溃败,也会说:这些都是我们计划中充分考虑到的。生活中的公共厕所就是很好的体现,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有明显的等级限制,但各个阶层都受到某种保障,具体表现如学校中学长和学弟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本质区别就是“仁”。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如母亲偷了儿子在群众处募集的资金,儿子知道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惩罚他的妻子知道真相后写下了遗书,说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怀抱婴儿投河自尽。事情宣扬出去后,母亲在这一悲剧中应负的责任无人过问。儿子在尽了孝道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炼自己的人格,以求日后更加坚强地经受同类考验。

  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

  四十七士报答了“情义”,但他们还需要尽“忠”。只有一死才能两全。他们违背了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的国法。

  《菊与刀》读后感(七):真伪善的恶民族

  一个活在外在道德标准里的民族,完全摈弃了人性的尊重。尽管内部看来一切那么井井有条安之若素,但这建立在人人被迫束缚在舆论的压力之下。

  成绩杰出是因为压迫显著。

  所有日本人从生到死一直过着压抑过度的生活。

  一旦脱离原本的监督环境,必然以变态的形式爆发被压抑的愤恨和欲望。侵华战争是个机会。没有了家族长者管制、没有道德教条束缚,而且所有肆意妄为的践踏还是忠诚于天皇的最好表现。所以,裸露的兽性不难理解。

  没有人性善恶标准,只有外界舆论评价标准的日本人,只要脱离他们认为对其有影响力的环境,便只会以人性本能的行为行事。一时不改变他们的生活形态,这种本质就不会改变。

  所以我认为,再有一次战争,他们只会更残忍。

  《菊与刀》读后感(八):图解《菊与刀》,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aster熊。每周看本书,看完做图解。

  经常听到有人说日本人好”变态“,美国人之前也这么觉得,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特别让一群人类学专家去研究日本文化。《菊与刀》,就是一本探讨日本人”变态“背后原因的书。小熊今天图解本书,希望大家之后再遇到说日本人”变态“的时候,能更多从文化层面去找到解释。

  一、东亚文化圈的特点

  《菊与刀》读后感(九):Mitsuhiro

  enedict’s argument is as problematic as a more overtly racist theory. Benedict’s view of Japanese society is too totalizing, and not enough attention is paid to various kinds of differences in class, gender, region, and so on. Her sweeping claim on Japanese patterns of thought and behavior is ahistorical, “guilty of ignoring meaningful temporal distinctions, e.g., using materials of Tokugawa period currency to draw generalizations about present-day behavior.” [1]

  [1] Bennett and Nagai, “The Japanese Critique of the Methodology of Benedict’s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 408. For a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Benedict’s book, see Geertz, Works and Lives.

  《菊与刀》读后感(十):菊与刀

  最近重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感觉有几点:

  一、虽然日本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国家,但中国对日本的研究远远不如日本对中国的研究,甚至不如美国人对日本人的研究。对日本人的六种研究理论,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提出的;戴季陶写过一本影响很大的关于日本的书,由于党争,现在中国人很少看到;

  二、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了许多观念和术语,但他们在日本文化中的含义却尽相同于中文原义,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例如对“仁”的阐释;

  三、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表述,偏于情绪化,美国人的研究心态更平和一点;

  四、日本人文化缺乏内省的能力,比如他们觉得日本人天生性善,只需保持这种纯洁性,中国人骨子里有卑污的本性,所以才要用“仁”等外力约束——这是作者的判断,事实上,日本人从自卑到自大转变非常快,甲午战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日本仍普遍受尊敬,作者的判断是基于军国主义化后日本人的观念,没有看到日本人心态脆弱、谄媚强者欺凌弱者的卑鄙本性;

  五、由于本书是人类学角度研究日本,因此它更注重某种观念和行为的文化根源,忽视了从普适的人性角度进行价值判断,因而常有日本人的某些做法虽然是不可理解的,但从日本人的角度,却有其合理性的解说。现代社会不是孤立的社会,日本人不能强调其特殊性而违背基本的人性,但事实是目前很多日本人仍沉浸在这种迷梦中,非用武力强过他,否则日本这个贱种不会承认他的兽性和不开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