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班牙内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班牙内战》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班牙内战》经典读后感10篇

  《西班牙内战》是一本由[英] 伯内特·博洛滕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8,页数:15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一):《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20世纪热战与冷战的起源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20世纪热战与冷战的起源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全书三卷,中文版正文1106页,删除掉每章中的附注,也得有一千页左右。从体量来说,就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

  我们考察一本历史书,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确定它的史事与史识的定位。一是写作时间。《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这本书,原始版出版于1961,当时名叫《精心的伪装》,1979年,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引经据典,踵事增华,叠床架屋,终于形成了目前的全书的格局。因此,这本书代表的基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立场观点,占据的是以那个时间为终点的历史史实。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西班牙内战”中的一个重要的半隐形力量——前苏联仍处于如日中天的阶段,这决定了作者还不能从前苏联崩溃的功利主义结局来考察“西班牙内战”的最终休止符。二是写作立场。这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历史。历史向来有“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说,立场决定了历史的结论与史实。

  书作者伯内特·博洛滕 (1909—1987),出生于英国,早年不愿继承父业,到地中海地区旅行;至巴塞罗那时,目睹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以美国合众社特约记者的身份报道战争真相;战争结束后,至墨西哥跟踪采访数年;1949年至美国定居,几十年如一日搜集内战史料,先后完成了《精心的伪装》《西班牙革命》《西班牙内战》三部著作。

  本书作者博洛滕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是合众社的通讯记者,在西班牙的 内战硝烟中,曾经报道过战事进展,作者在书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诉求,就是洗清其他立场的作者加诸他身上的所谓诬蔑之词,作者在书中,搜集了各个立场与势力之间的分析与判断,包括当时的历史记录,从纯文本的角度讲,全书更像是裴松之加注的“三国志”加长版,以期努力还原历史真相,以证明自己对西班牙内战的判断与解读。这种解读,事关着作者的荣誉与声望,这使得作者这本书不是一种整个战事的纵览鸟瞰,而是沉埋在其中,对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解读。事实上,带有这样文本性质的历史书,给阅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作者显然对西班牙内战了如指掌,烂熟于胸,这必然导致没有兴趣去交待战争的来龙去脉,而是把主要笔墨放在澄清自己身上的污水这个至关重要的心中块垒处,就像《百年孤独》,开头就是一句没头没脑的只有了解作者所在国家国情的人才能明白的话,同样,在《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里,作者也是突兀地跳脱在时间的迷障里,我们不妨来看看《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开首的一句话:

  “引发内战矛盾不是突然激化的。自从一九三一年四月推翻君主制宣告成立共和国以来,双方的敌意持续稳定地不断加深,接着,由于左派联盟人民阵线在一九三六年二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形势愈发严峻起来”(p3)。

  这么短短的一句话,里面包括着巨大的时间跳跃,一下子从1931年跳到了1936年,而且还提及了“双方的敌意”,这“双方”是哪个“双方”?敌意是什么?“人民阵线”是其中的哪一方?

  其实作者心里十分洞明,但对读者来说,却是一头雾水,所以,《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读起来非常艰难。即如我个人的经验,前一阵子刚刚读过美国作者斯坦利·佩恩所著的《西班牙内战》(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9月版),但书中的细节,已经还给了原书,这次借读《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之际,再次把斯坦利·佩恩那本书认认真真地重读了一遍,对着书中隐约其词的叙述,参照其它“西班牙内战”史料,把1931年至1936年间的共和国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梳理了一遍,逐一厘清如转马灯一样上来又下去的这些领导人的政治立场,才多多少少地看清了《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开头部分一笔带过的1931年至1936年这一内战爆发前的时间段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顺提一句,更像是通俗读物的《西班牙内战》一书作者斯坦利·佩恩,也是《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中提及并加以引述的人物,而斯坦利·佩恩更担负着为《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作序的使命,两本书参照着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看清“西班牙内战”的各个旮旯与层面。

  要读通《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这本书,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内战前与战争期间的各种政治力量成份,以及它们的诉求所在。因此,我大致罗列了一个列表,先把内战前后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领导人的流变情况作一个大略的了解,这就像一张地图一样,只不过属于政治方位地图,不然读历史会懵懂无知。

  1931年4月,推翻君主制,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48小时内逃亡海外(我们不妨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就像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推翻了末代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此基础上,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第一共和国建立于1873年,仅存活两年)

  第一任总统:尼塞托·阿尔卡拉·萨莫拉,任期1931年12月11日——1936年4月7日(在1931年4月14日——1931年10月14日期间任过总理),后辞职(此人属于温和共和派,后被人民阵线赶下台)。

  第二任总统曼努埃尔·阿萨尼亚,1936年5月11日——1939年3月1日(也担任过总理,此人总体偏软弱,无力掌控局面)。

  总统权力有限,倒是总理一职在内战前后决定了政府的立场与行动。1935年之后、内战前后的总理名单:

  波特拉:1935年12月14日——1936年2月19日,系当时总统萨莫拉的亲信

  埃努埃尔·阿萨尼亚·迪亚斯:1936年2月19日——1936年5月10日,结束总理一职的原因,是当了总统

  奥古斯托·巴尔西亚·特雷列斯,1936年5月10日——1936年5月13日

  桑迪亚戈·卡萨雷斯·基罗加,1936年5月13日——1936年7月19日,总统阿萨尼亚的亲信,拒绝向民众发放武器,保持左右平衡,最终失败。

  马丁内斯·巴里奥,1936年7月19日,本来希望“组成一个多少有些保守的新内阁”,他的“政党共和联盟是人民阵线阵营中最温和的派别”(P55),当政后意图与叛军谈判,受到左派抗议而辞职。

  何塞·希拉尔,1936年7月19日——1936年9月4日自由共和派,左倾,发放武器给群众,但拒绝镇压机器,政府有名无实。(P77)

  拉尔戈·卡瓦列罗:1936年9月4日——1937年5月17日,社会党左派领导人,工人运动代表人物,主张革命,标志第三共和国成立,相当于俄国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的一段时间。

  内格林·洛佩斯,1937年5月17日——1939年4月1日。对苏联惟命是从。

  可以看出,西班牙第二任总统曼努埃尔·阿萨尼亚基本无所作为,任职时间较长且在内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总理卡瓦列罗及继任者内格林。

  西班牙内战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共和政府这一边,几乎没有一个声名大振的知名人物,而敌对的一方,却有着鼎鼎大名的佛朗哥在那里独当一面。所以旧有的介绍西班牙内战的教科书,对共和政府一派的主要人物只是模糊其词地一笔带过,笼统地称呼为共和党人与社会党人,至于这些人具体有谁,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更像是一柄放大镜,它的焦点,撇开了人所共知的佛郎哥所在的敌对的一方,而把镜头,对准了共和政府里的各个层面,这么一放大,原来模糊不清、只知笼统集体而不知个人的西班牙政府一方,便明晰地露出了内在的层次与肌理,而1931年——1936年内战爆发的数年间发生的潮起潮落的巨大变化,便暴露出它的内在轨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段时间流线上的几个节点,同时,要抓住政治派别的转换的节点。

  西班牙的政治派别众多,用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奥威尔(《动物农庄》的作者)的感受来表达,就是当他来到西班牙的内战战场,才突然发现各种派别眼花缭乱,而这些派别的名称,无非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劳动工人阶级”、“无政府主义”这几个名词之间进行各取所需的排列组合,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派别体系。我们不妨看看其中到至关重要的几个节点:1931年第二共和国诞生,这是一个节点,此时,由共和党、社会党等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第二个节点,是1932年右派政党在大选中获胜,第三个节点,是1936的国会选举中,由共和党与社会人组成的人民阵线以微弱的多数获胜。三个节点轮转着下来,各方势力不得不进行重新排队,站到或左或右的一边来。对此,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里有形象的表达,小说里的美丽的西班牙姑娘玛丽亚的父母都是拥护共和国的政治观点,就被右翼的长枪党成员杀害了,而她还被那些右翼的民防军给轮奸了,导致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海明威采取了一种道德评判的手法,简单化地把共和国这一边的人写成是有情有义、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情怀,而右翼的民防军与长枪党,则采取了妖魔化的手法,把他们写成是一帮人形魔兽,这样小说里的正义与邪恶便相对简单多了。

  而在《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实际情况远比海明威的小说里的立场来得更为复杂,不仅右翼行使暴力,左派同样采取了不择手段的残酷手法。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的深刻性也正在这里,作者对左翼政权内部的争斗史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与描述,而对立的一方即佛朗哥所在的叛军,却在书中被推到背景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佛朗哥为首的叛军是攻城的话,那么,《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则对准的是“守城”的共和国政府。而共和国政府里面也是派系林立,但如果略作归并,实际上大致分成共和党人、社会党人与共产党,还有无政府主义组织。这些组织究竟有何区别?对于读者来说,只要一个名词匹配上“主义”,总是会给人一种昏天黑地之感。这几个政党的性质如何,他们为何会争吵不休,甚至演变为内斗?因此,在了解上面的几个节点的同时,大致了解一下这些政党的性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妨从斯坦利·佩恩所著的《西班牙内战》中摘抄一段对几个左翼政党的归纳:

  “左翼共和党人对革命最悲观,只想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基础上略做调整;(这些共和党,实际上相当于资产阶级政党,所以在内战中,他们最缺乏革命性,早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无政府主义者想要他们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就是没有政府,所以,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投入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他们不需要政府,但是却为保卫一个他们认可的政府而战);

  社会主义者则意见不一。普列托派希望——至少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比左翼共和派的愿景更先进的模式(普列托属社会党的温和派,反共,中间派,最后在内战中,代表悲观主义、失败主义,《丧钟为谁而鸣》里直接称呼他为投降派,而苏联的历史书中,也直接称呼他为投降派。海明威的思想,当时受到苏联的影响极大。)

  卡瓦列罗派最初声称想建立列宁主义体系,而这个体系更明确、更极端的版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的主张。(卡瓦列罗派属社会党左派领导人,主张革命,是工人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左倾倾向,甚至比共产党还要来得激进。)”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在回顾西班牙内战的产生背景时,对卡瓦列罗与普列托这两个同为社会党人的不同派系的主导人物,有详细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讲,卡瓦列罗是西班牙内战前期中的核心人物,是政府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被称为“西班牙的列宁”,画像到处可见。卡瓦列罗所在的一派,认为“与共和派的结盟已成往事,他们主张为了全面行使权力组成一个工人阶级联合阵线…;普列托代表的少数派考虑西班牙的现实情况,他们认为……任何与共和国及共和派的分裂都是非常危险的。”(P31)

  因此,我们可以从《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提出的卡瓦列罗所代表的社会党人的选择脉线,可以鸟瞰到,西班牙内战的共和政府一方,其中的共和派作为资产阶级一方,最缺少革命性,而最早被自然地淘汰出局,社会党人的左派卡瓦列罗占了上风,注重与共产党合作,但当他意识到共产党趋势而为,意欲取代自己的时候,即书中所说的“共产党发起的吞并社会主义运动的行动开始了”( P205),卡瓦列罗选择了与共产党决裂,从而在共产党政治攻势面前被逼辞职了,之后,更为左倾的接近共产党的内格林当政,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加强与

  共产党的合作,一直维持到内战结束。

  书中对内格林的描写也最为暧昧,实际上,内格林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并不代表他就是共产党,只不过在那种以枪杆子说话的情况下,内格林不得不与唯一支持、维护共和政府政权的共产党进行合作,因为共产党的纪律性与组织性,在战争状态下最有效率,最有可能力挽狂澜,而这背后还有支持这一组织的苏联政府。内格林选择倾向共产党,正是在外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从《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梳理出的思路来看,整个共和国政府在内战中,就是一个不断左倾的过程,从中左的共和派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P261)到社会主义党代表的更左的党派,再到最终挑起抵抗佛朗哥叛军大梁的共产党,整个西班牙共和政府有被共产党接管之可能,而微妙的是,西班牙共产党及共产国际及背后的支持方苏联却尽力掩饰他们的意图,这就是《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作者在书中一章的标题中所说的“将革命伪装起来”。这本书的深度就在这里,它把西班牙内战放在二战前风云诡谲的国际大势面前,层层剥茧地分析这种“伪装”的背景原因所在。

  因此,作者在书中就是撕开“伪装”,澄清“曲解”,把西班牙内战直接表现为由苏联政府幕后操纵的一场出于谋取自己利益、转移祸水东移、引诱西方民主国家上钩的局部战争,但是,西方国家没有上钩,斯大林的阴谋没有得逞,最终,斯大林考虑了这种内战可能引发的与德国的直接冲突,而放弃了对政府军一方的支持,而导致了西班牙内战的失败。实际上,从书中的叙述来看,共产党逐渐主导了国内的战争局面,这也是共和政府怯懦无能、组织不力、悲观消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共产党凭借着自己的纪律性与勇敢无畏精神,取代不作为的其它左翼党派也是危难面前的一种自然的物竞天择,作者一味地把这一种局面的生成,归咎于苏联政府的操纵,让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等同于苏联幕后操纵的流血事件,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作者的这种立场,必然会受到同样是研究西班牙战争的同行的指责。在这里,我们就必须看看作者博洛滕的立场是什么了。

  可以说,一种观点操持什么样的结论,与作者的立场有关。那么,什么是博洛滕的立场呢?我们上面说过,《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更像是作者的一本辩解之书,在书中,他在很多地方都针对了论敌加在他的头上的不光彩的帽子进行辩解,其中,他提到一位“在左派控制区采访报道的《纽约时报》记者、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舆论营造者赫伯特·L·马修斯”,称“在他的最后一部研究西班牙的著作《半个毁灭的西班牙:对西班牙内战的重新评价》”中就把自己称为“站在佛朗哥一方的前合众社伯内特·博洛滕”,对此,博洛滕甚是耿耿于怀。在书中,博洛滕为自己辩解道:“实际上我从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起一直站在左派一方” (P344)。不管作者的辩解如何,在《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佛朗哥政权所乐于接受的,这正是同样是西班牙内战的研究学者要把博洛滕定位到叛军将领一方的原因所在。

  当然,从《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提供的事实中,可以看到,西班牙尽管称得上是欧洲的大国,但是当国家分裂成四分五裂的派别的时候,便成为其它列强插手交锋的绞肉平台,而这种命运正是二战中的热战及之后的冷战中类似模式的共同遭遇。一直到今天,中东乱局,背后细看,仍是当年冷战遗痕在隐约发挥着操纵作用。派别之争,最终还是取舍于幕后支持力量的功利目的。因此,任何情况下,如何防止一个社会的思想分裂、维护的一种统一的意志是避免无畏的喋血的首项选择。西班牙内战虽然已经远去,但它的模式一再在世界格局中重演克隆,它的伤痛远没有结束,而这种痛,在《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出版的年代,因为冷战还没有结束,还不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更为高远的反思,而今天,我们必须从西班牙内战中看到更为深刻的国家发展与稳定的至关重要的经验与戒律,从小处看,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从大处看,是保持世界大局的和平主旋,由此可以说《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作为一份集纳了丰富资料的历史陈述汇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不断反思与探讨的原始素材,更细致地看到历史格局与未来走向。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二):历史必然的选择

  西班牙内战的最终结局是佛朗哥建立独裁主义政权,而这个结果很显然在反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背景下让人无法理解,当读完《西班牙内战》之后,一切问题都会一一解开。本书将还原历史的真相,共和国政府为何失败,历史选择了佛朗哥的独裁主义是必然的结果。

  作者伯内特·博洛滕,西班牙内战权威研究学者。本书分为三册,诠释了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的全过程。笔者以共和国政府、西班牙共产党的进程为角度,一步步地展示着共和国政府的兴衰存亡,而这一切地牵动着西班牙内战的前进与转折。在内容上,关于拉尔戈·卡瓦利罗的政府与胡安·内格林的政府,作者剖析的不仅是个人,还有他们对内的政策,外交等。共和国政府给西班牙人民的各个行业带来的冲击,也不可能使共和国政府获得最后的胜利。从写作风格上,书中有很多真实事件的描写,在作者的观点下配上历史材料,读起来原汁原味。

  本书与斯坦利·G·佩恩的《西班牙内战》相比,在角度上,本书突出共和国政府的一方,从这个点看西班牙内战为何失败;而斯坦利版的《西班牙内战》更着重于佛朗哥一派,内战最终的胜利。内容上,斯坦利版可以说是简版,梳理着整个战争的顺序;而本书厚达近1500页,不仅宏观地看到西班牙的局势转变,同时细节上,又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战争的残酷。西班牙内战是二战前夕欧洲不可忽视的战争,它的结果影响着未来的战争局势,对于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来说,西班牙内战是提前的演练场。

  共和国政府必将失败,佛朗哥成功都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书的开篇描绘着西班牙内战前的历史背景。1931年抛弃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西班牙的第二共和国政府。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农村的骚乱、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重重,农民期待着土地改革,1934年马德里建筑工人罢工等,一系列的骚动危机,政府采取残酷无情的手段镇压。1936年,西班牙重新大选,人民阵线成为新的政府,他们的成分包括社会党共和联盟、劳工联合总会、西班牙共产党等,性质多种,左翼联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极端组织等。而这样多种联合式政府并没有使西班牙彻底走向稳定,相反,佛朗哥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持续3年西班牙内战拉开序幕。

  在我看来,作者在局势上指明了共和国政府失败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开始的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派别与派别之间对意见不能统一,造成对人民生活没有实质上的改革,原本社会已是烂摊子,人们支持的政府没有作为,应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阿拉基斯塔因承认:导致共和国垮台的一个因素很可能是我们党内的自相残杀,党内的腐败状态。第二,共和国政府也进行过大量屠杀行动,如宗教人士,党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和派人士等,这样导致着战争后期人民对共和国政府的失望,反向支持佛朗哥。第三,人民阵线的领导人。书中讲述了西班牙内战中的两个政府,拉尔戈·卡瓦列罗时期和胡安·内格林时期。卡瓦列罗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因为党派的不同,没有统一的纲领,后来因思想上倾向于右翼,妨碍着战争的前进,同时把政府迁移。在内格林政府中,普列托等社会党人主张投降,资产阶级共和派也主张同敌人妥协,加上战争的屡败,使政府整体消弱。第四,国际众国的“参与”。书中在上册、中册里都提到苏联。在整个战争中,苏联的决策影响着内战的走向。战争初期,苏联给西班牙提供物质上的救助,并援助大量的武器,担任军事顾问甚至参战。而在后期,为了自保,苏联撤出西班牙内战,造成了共和国政府的孤立无援而失败。在佛朗哥一方,马德里保卫战失败之后,德国、意大利加强了对叛军的支持,武器装备、武装力量都更加强大,从而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英法两国的“不干涉”的政策,消弱了共和国政府的力量,却增加了叛军的能量。第五,军事方面,佛朗哥有一支正规军,掌握着军权,而共和国政府,并没有建立正规的军队,只有警察、人民武装等,还有不执行军令的队伍,使政府的团结指挥能力下降。所以,无论在政府指挥,还是物质、武器条件,战争的结局一目了然。

  在细节上,书中描述着影响决定战争走向的典型战役。如保卫马德里,在第三十章中,展示着第五团的英勇,国际纵队的参与等。五月事变,巴塞罗那政治斗争的动力正不可阻挡地导致双方公开交战,导致西班牙革命的流血插曲和决定性的转折点。书的第四十二、三章专门对五月事变详细解读,政府党派的之间战争,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爆发以来最重大的胜利。还有八月危机、加泰罗尼亚地区失陷等。

  《西班牙内战》还原了西班牙内战的真相,剖析了战争结果的必然选择,共和国政府失败,佛朗哥的独裁主义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三):相爱相杀的是非错乱

  倒也不是怀着佛朗哥迷妹的心情,对这本书的推送欣然接受。但是对于爆发于二战之前的这场纷纭乱局,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如果说是没有多少好奇心,肯定是骗人的。

  同样,读完了博洛滕的这本《西班牙内战》,对于点到为止的佛朗哥其人,甚至鲜有字句落笔在共和国与叛军的对决,没有一点点失望,也同样是骗人的。

  其文洋洋洒洒,大量不厌其烦的引用,涉及文件的残片断章、报刊的相互攻讦、异党的口诛笔伐、甚至历史争议对象的自我辩解……凡此杂乱琐碎,不仅仅让行文的流畅程度大打折扣,也让本来就错综复杂的时间线更像是一团乱麻。

  话说冒号后头的字是革命与反革命,文章中心也自然围绕这对注定相爱相杀千年不败的CP。不过相比铁板钉钉的共和政府与佛朗哥叛军,这三本重册更像是想要把藏匿在战乱后方的自以为是,剥离清楚。

  其一,是辩一辨所谓的党同伐异,究竟有多少大道为公,又有多少因私废义。

  二来,似乎也想问个明白,英法绥靖和苏联算计,在西班牙正经政府风雨飘摇的时候,到底安的什么心。

  还有第三点,作为一块试验田,西欧、德意和苏共,那满腹鬼胎的算盘,是如何劈啪作响的。

  只不过总是觉得博洛滕先生的功底实在是局限,即便我难得做了长篇标注,可是还是觉得零散。虽然说,其中太多细节,总是让人难免有暗中感同身受的巧合,可是终究还是觉得,怎么说,零散杂乱……

  从一九三六年开始的内战,与其说是军队的不服从,倒不如说是一九三一年诞生的年轻国家,从未认真想过如何用快狠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这是一种极为难受的状况。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用尽可能温和的方式,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只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权迭代,自下而上的革命却没有耐心等待细水长流的变迁,它的立场催促它用最快的方式,达成底层人民改善差距的愿望。

  只可惜,下行的改革,温和缓慢,甚至因为地方和基层的观望或冷漠,无法推进。这让身陷糟糕状况且经历了激进变迁后的百姓何以报之以耐心,期间萌发的怀疑和不满,不仅仅是变成观望和冷漠,甚至成为了上行革命的孵化器。

  是的,没有比负能量更容易调动的东西了,于是改革与革命形同水火,冲突一触即发。看起来,西班牙内战更像是在这种矛盾中激发出来的混乱。如果切割另一段历史拿过来比对一下,戈尔巴乔夫时候的苏共躁动,好像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再说白一点,全世界,全人类大概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过博洛滕先生的著作,并没有在政府和叛军之间纠缠过多的笔墨。他关注的点,更像是那些年后方的各种争权夺利。

  当我看到一头,希特勒假借帮助佛朗哥之名大肆试炼新兵新政,另一头苏共同样以援助要挟骗取共和政府的有限资源,实在是心疼西班牙这试验田而不自知的可怜。

  读到后头,才发现自己的同情心来的有点早。佛朗哥的明刀明枪,即便是做了希特勒的试验田,然而终究还是货真价值的支援。

  可是斯大林杀鸡取卵一样的腌臜伎俩,实在是让人愤愤不平。

  其实我有点模糊,是不是因为博洛滕真心实意的讨厌布尔什维克的卑劣,还是斯大林果然想要谋求更多不同的方式,来强化新生主义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借以对抗西方老牌强国的稳健和霸道。

  无论怎样,行文之中实在是充斥了各种苏共的捣蛋主义。挑拨原本彼此契合的联盟,中伤风雨飘摇的领袖,借由恐怖的压迫诱人入党,凡此种种,在书里头实在是用足了笔墨,慷慨至极。不过政治这种事情,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不同。

  但是我总归是有点讨厌,那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段。尤其是可怜巴巴的两任战时总理,本来就已经羸弱不堪,还要一面承受叛军进逼和苏共威吓,另一面蒙受国势单薄的顶包委屈。

  只不过落到了政治这件事上,临危受命的两个老儿,难道果然一点其他的企图心或者侥幸心吗?也为未可知。

  或许,我更加不以为然的,是所谓的理想和信仰,在贫贱威武的拉扯下,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那几年西班牙平叛联盟的那些个组成,多少大大小小的党派连番登场,且不少都是战争爆发以后才拉帮结派成立或壮大的。按理说,厌恶叛军,且追求将革命果实还给普罗大众,为什么还是被人利用了呢?

  说白了,谁都怕成了烈士,谁都怕湮灭的无声无息,谁都怕功成那天被动身退。所以才会在战争中各自为阵,不论是想要倚仗一己之力成为最后的定海神针之人,还是一心一意追求垂拱而治的无政府主义,基本上都在战斗中有所保留,都在权力的拉锯中想要稳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连无私的FLAG都懒得立的联盟,又怎么能够镇定自若的面对叛军的节节进逼呢?

  所以,连指责英法想要祸水东引的绥靖初衷,或苏共谋求西欧爆发全面战争的资格,都没有。

  这样看起来,所谓西班牙的内战,更像是后方诸多大小党派之间全无效率可言的内斗倾轧,而不是叛军和政府之间坦荡荡的兵戎相见。

  而革命和反革命,只怕在博洛滕的笔下,指的也并非是扯碎年幼共和国的佛朗哥其人其事,而是以还革命果实于百姓为名义、却肢解政府的诸多异心人。我并不想引用书中对于过激革命行为的不满和指责的那些字句,因为实在是太多而无法选拣。但是还是想稍微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当貌似稳定的状况一旦被破开一个口子,就一定会有收拾不了的哄乱,所谓乌合之众,讲的不就是这个故事。

  集体农庄也好,对于小业主的兼并也好,不得不加入的团队也好……所有的乱麻,根本上还是因为利益的驱使,想要趁乱拿一些什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合法的占有,倒逼政府颁布法令承认。只不过无从辩解的是,个人所有权被蔑视的错乱,巧取豪夺的正义,政府的懦弱迁就,到底谁是被逼迫的,谁是自愿的,谁是革命者,谁是反革命者……

  不知道是否是博洛滕本身并非专业史家,亦或是因为他多年来饱受断章取义的祸害,凡此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的援引,设身处地的看来,未尝不是他想要证明自己实在是持身稳重的第三支笔。只可惜,那种自辩太过的笔触,反而显现出适得其反的焦躁不安,让短短三两年的时间线,在反复交叠里,更加的晦暗不明。作为一个纯围观心情的路人,大有那种柯南怎么还没有升小学年纪的不耐烦。或许,这样来说,实在是对博洛滕先生的半世心血大为不敬,然而却是事实。

  想起来,我也算是能够读各式杂学散佚的,兼有历史爱好者的标签,竟然也屡屡想要弃文,可见真的是不好读。如果说线索繁杂,一战中东和柏林1961并不逊色,却让人欲罢不能,看来专业背景,还真是不得不郑重以对,不可轻哂。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四):历史背后的细节

  当我们说起战争的时候,总是浮现起一幅国家之间相互争斗,人民颠沛流离的景象。若是联系起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还能唤起民族主义与爱国热情。倘若,把“战争”的范围缩小,定位到“内战”,对于人们来说,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解放战争。“内战”与“战争”,写起来相差不大,但是人们对于他们的情感则大有不同。提起“内战”,人们不免感到多少有些悲哀与痛惜,抑或是不解与苦闷。当下进行中的叙利亚内战,更是引发了一轮难民潮。让人不禁感叹,明明“本是同根生”,何苦弄得个你死我活呢?

  纵观全球,二十世纪最为波谲云诡的内战,大概要数“西班牙内战”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许是二十世纪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一个时刻。意识形态、国际博弈、民主自由……各种各样的力量在这个地方施展拳脚,将这个一开始的政变冲突,逐渐地扩展成一场历时三年的同胞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叛军”佛朗哥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大家都知道“国际纵队”的存在,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也参与到其中去反抗佛朗哥,例如加缪、海明威、奥威尔。在这样一场形势复杂多变的革命战争中,人们不仅想要窥探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透过这样的一个“共和派”,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一幅不一样的光景。

  在战争开始之前,属于左翼的共和派内部,似乎就并非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在《“左派”的分裂与僵持》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党内部的明争暗斗,对于革命控制权以及革命发展方向的不同意见,以至于独立共和派人士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称:“导致西班牙内战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党的内战……”社会党内部的左派领导人卡瓦列罗、中间派普列托、右派贝斯泰罗意见并不统一,多有暗斗;同时其中的工人与青年成员又不满与自有共和派的合作以及“改良主义”倾向;“布尔什维克”的影响有大有分裂该党的倾向。不同的力量牵制着彼此,反倒呈现出微妙的无作为的平衡。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对二战前的“绥靖政策”不会陌生。而当时政府“无力作为”的情况,倒是另一种状态的“绥靖”。此时,外部力量已经风起云涌——决心使用暴力的右翼党派,以及德国纳粹势力的扩张,使得共和国风雨飘摇,而政府内部却无力团结起力量来抵抗。左右之间的矛盾不可弥合,时任总理的“卡萨雷斯·基罗加眼看着西班牙迅速走向内战而无计可施”。

  在《共产党争夺控制权》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共和派的孱弱不同,共产党依托苏联的力量(共产国际与苏联专家)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其中,“成为反抗佛朗哥阵营中最大的政治派别”。西班牙共产党,一如早起的各个共产党一样,纪律严明,组织稳定而强大,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内战爆发,社会党还陷入在派系纷争中。共产党人充分利用这样的时机来吸收左翼人士,壮大自己的力量。然而,西班牙共产党在暗地里实则安插秘密党员,挑拨敌对派系之间的纷争,自身则不大壮大力量,从而在反佛朗哥的阵营里形成一股强势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以及共产国际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读者来说恐怕并不会陌生。在二战前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或者说左翼运动中,都少不了国际上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处,也得到了共产国际与苏联的支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受到了国际势力的干预与影响。后来,中国共产党逐渐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反倒是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勃勃生机。

  时下中国的荧幕上流行各式各样的宫斗剧,人们似乎对历史上宫廷内部的稗官野史、儿女情长以及权力争斗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兴趣满满。然而,之于《西班牙内战》而言,你能想到的争斗,它都出现和发生了;你想不到的情形,它也能满足你窥探的欲望。在这里,你能读到那些让你熟悉的字眼,那个时代特征性的产物,例如共产国际、肃反、秘密警察、法西斯、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等等;与此同时,你也能看到在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时期,政治斗争的肮脏与血腥。更重要的是,当你深入到这样“国际性的内战”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不陌生,一些都似乎若有耳闻,让你不仅反思,到底是因为什么使得作者的描述与你自身的经验暗合。

  纵观全书,共一千四百余页,撇开注释以及参考资料等等内容,也有近一千页的正文。实在是不可不谓之详实。考虑到其所面对的命题——西班牙内战,倒也可以理解。庞大的历史命题,往往需要作者抽丝剥茧。不然,其所呈现的作品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作者在面对“西班牙内战”这样宏观命题的时候,不断深入历史背后的细节,为读者捕捉到恢弘历史事件背后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一如黄仁宇在解释其“大历史观”时所说的,“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顾远不顾近。”当然,本书并非是史论性的作品,作者延续其记者的本性,忠实于分析与记述这一段历史中所发生大小事宜,等到一些都尘埃落定之时,只淡淡地写道

共和国和革命都失败了,佛朗哥时代开始了。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五):对于二战和之后的发展有了更多认识

  作者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一本书, 对于西班牙内战,之前了解不多,只是听说过要保卫马德里之类的口号,但对于战争过程,各方面的作用,了解实在有限 当然,在这本书中,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并不是主线,下一步准备再找本侧重点不同的来看看 一,打破了西班牙内战中共产国际的神话 对于苏联和共产党人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批判之词比较多 苏联是正方的主要支持者和赞助者,但对于苏联人发挥的作用,作者认为是破坏性的 而在苏联本地及以后,有很多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故事和传说 二,战争是否可以维持到二战爆发 很多后期的说法都认为再稍加努力,支持到二战爆发,国际进步力量将联手打败法西斯佛朗哥 但看了,二战爆发的契机和西班牙内战的结束也多少有些关联,也是对双方态势的一次检阅 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的条约,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三,对后来的时局影响 二战后及期间,对于夺取政权,发动群众,经过西班牙内战的演练,技巧已经更成熟了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六):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

  原以为《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一书,是讲述西班牙内战双方攻防较力的鸿篇大作。却不曾想到该书的内容是讲述共和派控制区所发生的事件。虽然没有双方攻防角力的描述,但对共和派控制区的精准描述却足以让读者震撼和填补遗憾。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西班牙内战是一场进步与反动的较量,从没有了解在所谓进步阵营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美好的也好、丑陋的也罢。现在透过该书,我们清晰明了的看到了在那个时候所发生的事件。也许那些在革命一开始就牺牲的人比较幸运,因为他们已经怀揣着他们高尚的理想而牺牲,较之那些生者,他们不用看到他们的理想破灭和残酷而又丑陋的真相。而那些生者呢,当看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破灭和残酷而又丑陋的真相时,他们又会做何感想?

  《西班牙内战》读后感(七):更合适的名字,《内战中的内战:共和派的内斗》

  。书名是《西班牙内战》,但对叛军阵营的军政经济举措,以及双方军事较量着力甚少;一部分笔墨描述了外交算盘,大叔想用西班牙内战诱发德法冲突,英国人绥靖以图祸水东引。作者集中精力描述了共和阵营内部的乌烟瘴气:

  不成熟的农村集体化、城镇商业公有化,盲目清洗教会人士。

  涣散的民主民兵在叛军面前一触即溃。极端军事民主主义者被战争压迫得不是死、逃,就是成为坚决的军事指挥体系拥护者。

  钢铁纵队:(无套裤汉?)

  人民民主政权的试验田。西班牙的共和阵营:无政府主义,托派,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倾轧,俄国GRU和契卡人员的无法无天和彼此内斗,大规模的秘密逮捕和肃反,最后的精神崩溃和推卸责任。

  从西班牙内战,俄国军队和内务部对西班牙进行的野蛮干涉来看,抗战期间,由于交通困难,中共拿不到多少毛熊卢布也是好事,钱来了,契卡、军事顾问和内部肃反清洗也要一起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